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

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

发布时间:2020-12-15 22:22:17

小学语文学科性质的三个方面的关系怎样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回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答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作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更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在兼顾其他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⑵ 小学语文学科应主要培养哪些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句空话,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才能挑动学生心目中想学的心,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

二、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只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那么,语文课堂作为培养语文素养的主阵地,以文本为凭借,就要求教师采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帮助更好地融入课文,理解课文,来达到目的,学生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都是遣词造句等方面的范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依靠文本。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思维的敏捷性。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语言实践的训练,这对提高教学效率,活跃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发展个性,以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适时练笔,提高作文水平。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语文教学不光要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读、写的能力。教师要找准语文课本中读写结合点,在阅读中教给学生表情达意的方法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抓好由读到写的迁移,扎扎实实地掌握写的技能。

五、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 许多孩子都很喜欢阅读,但很多孩子都没有很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阅读范围很窄,读过就忘,不注重读书笔记,这样往往花了时间,却未必能达到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内花一定的时间知道孩子的课外阅读。

⑶ 小学语文与其他科目的不同

语文学科特点:

从学科地位和作用的角度看,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和工具内性特征。

从学习容过程和活动的角度看,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实践性、累积性和外显性特征

从学习对象和内容的角度看,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广域性、开放性和易学性特征

⑷ 简述语文学科的性质

首先,我们从语文学科教育的任务上看。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是什么呢?用韦志成教授的话就是:“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具备熟练的语文交际能力和深厚的语言文化,即民族文化。”(《现代阅读教学论》)这里的语文素质,一言以概之,即语言素质。在中小学学生所学的学科中,惟有语文学科把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当作根本任务和目的。对此,韦志成教授在其《教学语言论》一书中还有更明确的阐述。“语文学科是一门教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学科,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情达意,达到掌握语文这门工具之目的。”“语文学科教学的实质:以语文教科书为书面目标语言为范例,以教师教学语言为口头目标语言为榜样,以学生的语言训练为主线,以联系生活之用语言为根本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形成语文素质的目的。”“语文学科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以适应社会运用语言交际的需要。”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言不仅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立足点,而且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归属。
其次,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来看。“语文课程的主要学习材料是母语文字语言及母语文字语言构造的文章。”语文教材中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一般性文章,都以语言为表现手段和表达形式,不过风格各异而已。区培民先生把这种区别进行了辨析。他在《语文教师课堂行为系统论析》一书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教材文本语言基本分属两类:一类是逻辑语言,一类是艺术语言,它们分别位于日常语言的两侧。前者构成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主要语言,后者则是记叙文:小说、文艺性散文及诗歌的通行语言,在报告文学、杂文、剧本中,艺术语言亦占较大比例。”可见,语言是构成语文教材的基本材料。之所以在语文教材中选文不同,主要是要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不同语言风格。这一点,就把语文学科与政治、历史、地理等区分开来。
第三,从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来看,语言性也体现得十分明显。“言语—语言—言语”的模式,是古今中外人们学习母语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道出了人类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人类学习母语,都是从模仿他人的言语行为、言语作品开始,入学后逐渐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语言规则,最终用于自己的言语行为——听、说、读、写之中。这里不愿辨析“言语”和“语言”的区别,只想说明,语言学习始终贯穿于人们学习母语的整个过程。从另一角度看,语文教学过程是从语言到学习课文内容,再到领会课文思想的过程。课文是语言的集合体,语文学科应以语言教学为核心。因为在内容、思想、语言这些矛盾中,语言的学习是“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没有语言的学习,学习课文内容,领会课文思想显然都是空虚的东西。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里顺便提一下。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一种关系。
最后,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语言教学的艺术。为此,人们都十分重视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和课堂语言的训练和提高。这也说明语言性是语文学科的独特性质。为此,区培民先生曾有这样的精辟论述:“就语文课程人文目标的达成而言,在师生共同面对的文本面前,如何把生机勃勃的意义从‘死’的文字中‘活化’出来感受、体认其中的人文内蕴、精神气息,便成为师生的共同课题。而精神资源的非传习性则使教师被赋予了‘活化’的主导者的角色使命:‘教师要在这些具有文化意义的世界里通过自身的语言的表述进行再创造’,‘将文字还原为言说,将死的文字转化为活的语言’,这一言语行为‘并不是仅仅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文字而已——不是照本宣科,不是从语言(文字)到语言(口说),而是透过文字去看思想后重新形成言说’,从而衍化出源于文本内容异于文本文字的语言,通过‘活化’的言语行为,消除文本精神与学生情感的疏离,沟通文本与学生二者的精神空间。”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教师“活化”的语言,怎么能够“消除”“疏离”、“沟通”“精神空间”。事实上,是语言把教师与学生连在了一起,是语言把教材与学生连在了一起,是语言把文本与学生主体世界的对元文本的“意义转换”连在了一起。没有语言,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数、理、化的学习显然不具备语文学科这种语言的性质。从这点也能看出语言性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属性“之一。
关于“人文性”,在性质的纷争中,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不过多数人还是混淆了语文教育和语文学科的关系,因此谈的较多的是语文教育的性质。如李震在《一场重要的争论》一文中就曾这样指出:“语文教育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文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族人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⑸ 针对小学语文学科特点,怎样设计课堂结构博客

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设计问题呢?这是许多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大家讨论。
一、我认为可以从文章的结构层次设计问题。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自己的写作思路,所以在教学第一课时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全文主要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根据习俗概述,你认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通过这样提问引导学生提取相关信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又如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快速默读梗概,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内容。再次默读,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通过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且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与精神。
二、还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方面设计问题。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要么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要么赞美人物的美好品格,要么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有待于老师设计出各种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感悟理解,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比如朱自清的《匆匆》一课,作者的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之情。所以在备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引导启发: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勾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另外在学生交流语句的过程中,还可以设计问题:边读边想象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最好?通过这些问题的恰当设计,就能引导学生品读重点句子,用心体会作者描写的意境,体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优美语句的表达效果。

⑹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在给语文学科定性时,除了继续突出语文的交际工具性质之外,更强调语文专的人属文性质,语文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过去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质转向重视语文的双重(工具性和人文性)性质。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仅一个“工具性”或“人文性”是无法概括语文这一复杂学科的本质属性,而且“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身又是处于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之中。说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绝对不是排斥它的科学精神;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也绝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这一个,张扬另一个的问题。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推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⑺ 小学语文学科性质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评估中

【答案】B
【答案解析】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所以在对小学语文学科进行评估时应以定性分析为主。

⑻ 小学语文学科评语

你很聪明,对于语文你有独到的见解;在课堂上,你回答问提时回答的思回路很清晰;考试答时,你的文笔总是那么细腻。。。。。。。总之,你是一个好学生,但不要骄傲,因为这只是你迈出的第一步!

(本人不是老师,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

⑼ 小学语文学习的特点有哪些

1、实践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2、真实性。 指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主要关注言语的内容,关注言语所传达的信息,也就是要有真实的信息输入和输出。
3、持续性。 指语言习得者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经常性的大量的读写实践活动。
4、反复性反复性特点是指在母语习得中对部分语言材料反复阅读,反复玩味,以达到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积淀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等目的。
5、渐变性。汉语文表情达意意蕴丰富。语文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环往复地浸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与提高均呈现螺旋上升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不是直线上升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6、整体性。 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的简单相加。皮特·科德在《应用语言学导论》中提出,由于语言具有系统的相互联结关系,因而认为一个项目可以孤立地进行教或学的这种想法是不实际的。
7、文化性。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我国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它记载着我们的信念、人际关系、文化传统。
8、思维性。语文是人学。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思维的大脑,有交流思想感情的语言。
语文学习除了上述特点外,还具有艺术性、趣味性、艰巨性等特点。
对于语文学习的这些特点,在学习语文时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找到一条科学的学习途径,提高学习的效率。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