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实质上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情感,挖掘教材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形成和谐共鸣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取得成功,“情感”因素是不可缺少的。而儿童的情感比较外露,也容易转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感这把钥匙有效地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学效果。
一、挖掘情感因素,以情动人
小学语文教材既似一部小网络全书,又如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又要使学生看到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绚丽多彩的生活画面;还要使学生感受到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并且使学生学生体验到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情感,充分运用教材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力。
1、挖掘教材中培养情感的因素。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文质兼美,其中蕴藏着很多培养情感的因素。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掌握教法,去发现和挖掘其情感因素,以便充分发挥好教材的感染力。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其一,从内容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不同的内容蕴涵着不同的情感因素。如那些颂扬古今中外的伟人、名人的功绩的文章,能够体现伟大人物的高尚情操;那些表现凡人小事的文章;能够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品质;那些讴歌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文章;能够体现出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那些赞美大自然奇观异景的文章,能够体现出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对于这一切,教师都应该认真地发现和挖掘,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美好情感。其二,从语言形式上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体裁形式多样,有记叙文、散文、童话、寓言、诗歌等。有的文章结构上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有的在语言方面遣词造句精辟凝练、生动形象、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感受到它的精湛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如《烟台的海》一文,作者以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用色彩浓重的笔调,描绘出了烟台的海冬日凝重、春日轻盈、夏日浪漫、秋日高远,“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前赴后继、锲而不舍……扑向……溅起……发出雷鸣般的轰响”等等,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词句,进行丰富的想象,不仅激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恋之情,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和学习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的情感。其三,对文中插图挖掘。插图一般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生动描绘。那些栩栩如生的画面,如人物、清洁、场面,同样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手段去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以感染和熏陶学生。如《大江保卫战》一文中,可以把放大的插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图中人物的外貌、神态,充分体会人民子弟兵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2、吮吸教材中的情感养料。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丰富的情感养料,但他不会自然地为学生理解的吮吸,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作艰苦细致地工作、点拨,帮助学生主动吮吸教材中的情感养料。其一,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吮吸情感养料。对事物只有先理解,才能认识它,感受到它,进而吮吸其中的情感养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一道与学生反复读书思考,仔细比较揣摩。文章中那些精彩的片段,深刻的语句及至抒情怀的段落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如《白鹭》一文,让学生抓住“精巧”和“韵味无穷”两个词来理解白鹭是一首诗,激发学生爱鸟、护鸟之情。其二,在品评作品中吮吸养料。有些课文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其欣赏品评,倾吐自己对其任务、事件、场景的认识和看法,对其语言形式的理解和体会,进而沟通自己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二泉映月》内容时结合欣赏《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学生的感受更深,产生出多种情感:有敬佩、同情、赞叹、以阿炳为榜样学习……有的课文则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其中某些哲理的争辩,议论,提高学生鉴别真、善、美、丑、恶的能力。
二、创造阅读情境,以情感人
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创造一种意境和气韵。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利用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为“动情”到“晓理”打下情感基础。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感情浓郁的抒情散文时,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创造了一种气氛:周总理的遗像佩上黑纱,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教室里气氛庄严肃穆,老师在哀乐声中用深沉的语调讲述周总理生平事迹。这一切把那种对周总理沉痛哀悼的感情、悲哀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油然而生。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由动情到晓理,情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老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渲染人物形象,首先用语言描绘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军号声、机枪声、喊杀声……敌人垂死挣扎,穷凶极恶,机枪口喷出火舌,战士们一个个倒在血泊中。接着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引导分析情境,紧扣“昂首挺胸”“像巨人一样”并想象董存瑞左乎举起炸药包,右乎猛地一拉导火索,火光中董存瑞钢铸一般的脸,在火光与英雄的闪现中,红旗迎风飘扬,让学生体会英雄气贯长虹,为祖国、为人民不惜牺牲的高大形象。小学生的情感特别容易受老师的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创设情景,影响、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感情,增强学习的热情。
三、营造和谐气氛,以情育人
人们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了结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并能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习潜力。反之学生在课堂上情绪紧张,信心缺乏,动辄遭到教师指责,又怎能发挥学习主动性,深入体会课文情感、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态度呢?因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善于将自己的心境调整到最佳状态,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语言富于情感,表情亲切自然;更要善于诱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敏锐捕捉学生的情感变化,并以宽容期盼之情的对待学生。
1、创设情境,情感自然渗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体鲜明的画面,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往往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情感也就由心底油然而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1)直观形象营造情境利用录音、幻灯及多媒体课件等辅助设施可以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鲜活生动的画面,撼动心灵的音乐,声情并茂的讲述。在这种刻意营造的情境中,学生的各种感觉活跃起来,情感上更容易与作者达到“契合”。(2)活跃想象,情感不断深入情境就是引导学生入境,无论图画、音乐或其它教具的运用,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使他们能直接与课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然而,学生毕竟有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如果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挖掘出其独有的情感体验,并与课文中的情感相撞击、相融合,这种情感必然更浓厚,使学生感受更深刻,道德情感摧发的道德认识也必然更牢固地存在于学生心中。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画》一课,描写了王冕画荷花及雨后荷花的美丽,文中所蕴涵的情感通过教师精心制作课件及图片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教师创设出美丽的情境必然会打动学生的心。此时,让学生闭目遐想,随着教师绘声绘色地朗读,学生对雨后荷花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表象,然后再依据生活经历联想、想象。学生们纷纷发言。他们仿佛看到了雨后的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满湖通红,碧绿的荷叶上,清水滴滴,衬托着朵朵美丽的荷花。活跃的想象力使得学生在充分体悟作者情感的同时,将自己的情感也充实进去,以独特的情感体验获得独特的认识。
2、角色扮演,再现情境叙事记人的课文,其情感要靠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表露出来。儿童表现欲强烈,乐于扮演角色。教学中,不必直接告诉学生善恶、对错,只让他们依据自己的理解,将课文中的角色演一演,“入境”才会动情,“动情”才会晓理,学生在情境中把自己的活动同真人、真事相比较,通过情感迁移,对自己周围世界形成了自己初步的判断能力。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只有辅以必不可少而又形式灵活的情感教育,才能使语文教育日益接近教育家奇美纽斯所说的“教学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的境界。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积极的、健康的)去感染学生,诱发和激励学生的良好的情感体验,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贰』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情感体验式教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更应体现语文学版习的权切身体验性。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品质都不一样,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特别有兴趣的部分做出反应,也许是看似幼稚的质疑,却可能是极富创意的个人理解与设计
『叁』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 内容摘要】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新课改理念中提到: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形象思维是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一个特别突出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学生对情感的体验更加敏感。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提供了优先的条件,在阅读教学中能点燃学生情感体验的火花,无疑是提高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的良好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 情感 体验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所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了阅读在落实三维目标中的积极作用,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泛泛地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对课标中的感情主线把握不准,在课堂上也得不到有效的阅读训练和得法的指导,缺乏理解、内化、运用祖国语言的教学过程,没有敏锐、形象地感知文中的活动、品质,没能及时点燃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火花,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效果。 一、把握课文的情感主线,找准体验的切入点 恰当的情境设计能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使学生未闻其事,先感其情;未读其文,先感其意。可往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很容易就忽略了情景的创设,找不准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切入点,让本来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佳作流于平淡。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就是进入课文的角度.这个点选择是否准确,直接影响阅读效果。更无从谈起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比如在上《尊严》这一课时,有的老师是这样找课文的切入点的:同学们,请阅读全文,然后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尊严?同学们阅读完后,讨论非常热烈,有的同学说尊严是不吃饭尊严是爱劳动尊严是先劳动后吃饭等等,显然这位老师的切入点找得不准确,一篇精彩的文章被割裂成多个破碎的版块,脱离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主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触摸语言文字的心跳,体验语言文字的味道,品评语言文字的内涵,从而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浸润学生精神人格。有一位老师在上《长相思》这首词的时候,情感的主线和切入点非常的到位,其中有一个片断是这样的: 生:他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 可以看出一个精妙的切入点却让所有的感情主线凸显得如此的强烈,这就是作者的成功之处。 二、加强朗读训练,突破朗读障碍 语文课标中强调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这不仅使其具有程序简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观在这样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确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朗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了朗读的训练。要知道,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老师在课堂中要指导学生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又如我在上《鸟的天堂》这一课时,就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一句时,我让学生用感情反复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我一边纠正学生一边范读,直到学生读出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的赞美之情,当学生用饱含深情的声音读出这句话时,我体会到了这棵美丽的树不仅仅是长在南国,而且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所以说我们要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语言,更是品味语言的过程。 三、优化课堂阅读环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让学生在富有激情的阅读环境中,迸发出阅读兴趣的光芒,那是一位成功的教师尽力追求的理想的阅读教学的有效课堂,因为阅读是语文的重要环节,落实好这一环节,就相当于有效课堂落实了一半,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释题引申、背景介绍、法故事引入、创设情景等方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感情让其进入情境,我们洋浦的梁胜娟老师在上《生命 生命》这一课时,采用音乐铺垫阅读背景等形式,把阅读课堂的背景渲染得淋漓尽致,她课堂上播放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26岁双耳失聪的情况下谱写的曲子,通过独特的方式阐释生命的奇迹,当学生在《命运交响曲》 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时,文本的情、作者的情、读者的情,在背景音乐的烘托和渲染下全部融为一体,使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都化为一字字一句句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化作一声声一次次真切深情的呼唤。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为了使学生在智力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们有渴求掌握知识的愿望。教学中,我改变了单凭教材上课的形式,增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都是为了不 教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掌握知识规律,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有兴趣地读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更深层次的体会;在阅读教学中有机地运用兴趣教学,会使教学收到更好地效果。 四、牵引学生的真情实感,让美好的情愫在生长中升华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交际,语文的工具也就消亡了,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外显的情感内蕴中,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这种共鸣,实质上种情感的感应,学生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此情此境,也就是说学生心灵深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情感积淀。这种积淀往往处欲发而不能,罢之而不甘的心理倾向之中。这时,教师要有充分的资源意识,把学生的情感积淀作为一种再生资源,加以导引,让学生抒发心中的情感积淀,进一步升华情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描述首都人民带着缠绵欲绝的悲痛情绪在盼灵车迎灵车送灵车的场面。教学中,教室挂上带黑纱的总理遗像,播放阵阵呜咽哭泣的哀乐等手段,是学生沉浸在悲凉、凄婉的课堂气氛中。然后在这总体的情感气氛中,运用联想激起学生深层的情感体验。如迎灵车这部分,人们不约而同站直了身子,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里启发学生体会连泪水也顾不得擦,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子这说明人们无限悲痛和极大思念之情。接着进一步展开联想,升华学生情感体验。此时此刻人们会想起总理的什么?(学生自然会想到总理检阅群众,迎送国际友人的幸福情景)。而眼前我们敬爱的总理怎么样呢?人们的心情更会怎样呢?结合分析画面人物的表情,一股更加沉痛的感情在学生心底迸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悲泪,激起了荡涤肺腑的悲哀之情,进一步深化了对文章中情感的体验。由于学生体验得深刻,容易落实课文中有关语文训练,更易激起对周总理的爱戴之情。 回到课堂的具体问题当中,教师作为一名读者,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平等的,但是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先设定一个阅读的基调,或经过简单的提问,或经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钻进老师预设的圈套,牵引学生的真情实感,让学生美好的情愫在阅读中生长,在生长中升华。激发出学生的情感,让其产生强大的动力,获取阅读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参考文献:1. 《实践解读》关心凤 周积昀主编2.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肖川著3. 《好课是这样练成的》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4.《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 广东省佛山教育委员会出版
『肆』 语文课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再者,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儿童的情感世界是纯真多彩的。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在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情感,学生就能学得主动、学得愉快。可见。情感是教学的渠道,是灵魂,是根。下面我从几方面对教学中的情感作分析。 一、在情境中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是依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及学生心理需要而构建的。在进行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思考题,给学生造成悬念,使课堂上荡起一种情感的小浪花,创设积极思考的氛围。无论是导语,还是内容的挖掘,教师能做到这一点,课堂上就会出现既紧张又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我在进行《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的讲读课时,我首先创设这样的氛围:同学们,在旧中国,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取得新中国的胜利,被迫离开祖国,他们在异国他乡,多么盼望新中国早日成立啊!如今,又有多少爱国华侨、港澳同胞,他们多么盼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渴望祖国早日统一啊!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看看作者是怎样依恋自己祖国的,作者的爱国之情是怎样来表达的。这样的几句话,使学生从心理上激起一种情感,带着这种情感进入分析文章情境之中,从文中捕捉作者的爱国热情。 在分析文章过程中,根据课文中的某个侧面,创设一种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进行想像,在课堂上掀起一个个高潮。小学语文第一册《小猫种鱼》一文的结尾是:他想,到了秋天,一定会收到很多小鱼。根据课文的这一结尾,来启发学生想像。在学生回答小猫为什么收不到鱼的基础上,创设一种新的语言环境,给学生这样一句秋天到了,引导学生想像到了秋天,小猫收鱼的情景,然后把想像到的内容表达出来。要求刚一提出,教室里片刻沉静,学生进入思考。一会儿便沸腾起来,同学们的情绪高涨,纷纷举手,各抒己见。课堂上泛起了一朵朵浪花,掀起一个个高潮。学生在这一环境中广开思路,学到新的知识。 二、在阅读中激发情感 学生的情感如果与课文的情感不能共鸣,那这种毫无感情的阅读教学必将是索然无味的,只有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学生才有强烈的参与教学的欲望,教学才能更顺利地进行,并收到更好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主人公的身份来朗读课文,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中去。 如:教学《丑小鸭》一课中,在读描写丑小鸭悲惨遭遇的句子:丑小鸭来到这个世界上,除了鸭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时,我先让学生反复地轻声读,想一想:哪几个词重点突出丑小鸭的悲惨?(除了、都、连、也、非常)丑小鸭在当时的情况下它选择了什么?(离开家)再让学生闭眼体会当时丑小鸭的心情。学生们会说非常无奈、伤心、孤独。在这种情感的影响下,学生再读这一自然段时声音明显低沉,逐渐地进入角色,当他们读到第四自然段描写丑小鸭在树林中的遭遇时,有的学生的声音有些沙哑了。他们告诉我:丑小鸭受到了小鸟的讥笑,猎狗的追赶,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只好和才敢这两个词把它的命运描写得更悲惨了。其中有一名学生红着眼睛站起来问我:老师,长得丑真的就错了吗?面对单纯的孩子我耐心讲解。在接下来的朗读中,随着丑小鸭命运的改变,他们的语调逐渐升高。随着故事情节的步步深入,学生的心灵也受到了震撼,逐渐地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以外表来评价人,要公平、友善地对待每一个人,无论他是美还是丑。在我的指导下,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的情感得到逐步升华,他们不但同情丑小鸭,更重要的是面对生活中的弱者愿意献出自己的爱心、热心。 三、在交流中丰富情感 在语文阅读中遇到的难题,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表达创造,从而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及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目的。 如教学第10册第3组《古诗三首》(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可以打破传统的分篇接顺序教学的模式,引领学生对3首涉及春天景物题材的古诗,进行比较整合式的探究性阅读。可作这样的程序设计: 生:(初读猜想、小组讨论后)我们发现这3首古诗有许多相通之处,如这3首古诗都涉及到了对春天景物的描写,都有叙事性语言,都是借景抒情。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生:(学生继续自读自悟、合作探究,集体交流时思想非常活跃,各有各的见解)有的说:他们看春景的方式不同,第一首是走着瞧,第二首是墙外观,第三首是江边看;有的说:他们看春景时的心情各异,第一首是既闲适又喜悦,第二首是由扫兴转欣慰,第三首则是依依惜别,怅然若失;有的说,他们写花的用意有别同学们都从诗中找到了依据,自圆其说,加深了对3首诗的体会和理解。 除了像以上这样通过引领学生在比较整合中进行探究性阅读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观点争鸣(如教学《穷人》一文,可组织学生就桑娜是否应该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这一观点开展探究性阅读讨论)、焦点讨论(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焦点问题是伯父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组织学生围绕这一问题深入阅读、反复探究,会对全文的学习起到提纳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质疑问难(如教学《赤壁之战》一课,由于课文是从《三国演义》原著中节选的,内容大量删减,这给学生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因此,教师楞启发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曹操为何要用铁索连船呢?他就没想到东吴会用火攻吗?、曹操为什么仅凭一封信就轻易相信黄盖诈降呢?他不是生性多疑吗?接着,引领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以查找资料、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探究性阅读)、实验探究(如教学《捞铁牛》,理解捞铁牛的过程和原理是教学的难点。可在指导学生读懂怀丙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打捞工作这部分内容后,就组织学生模拟课文描述的怀丙捞铁牛的情景进行实验操作。这种实验操作的探究性学习能再现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伍』 作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体验教学
【 内容摘要】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新课改理念中提到: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形象思维是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一个特别突出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学生对情感的体验更加敏感。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提供了优先的条件,在阅读教学中能点燃学生情感体验的火花,无疑是提高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的良好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 情感 体验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所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了阅读在落实三维目标中的积极作用,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泛泛地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对课标中的感情主线把握不准,在课堂上也得不到有效的阅读训练和得法的指导,缺乏理解、内化、运用祖国语言的教学过程,没有敏锐、形象地感知文中的活动、品质,没能及时点燃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火花,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效果。 一、把握课文的情感主线,找准体验的切入点 恰当的情境设计能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使学生未闻其事,先感其情;未读其文,先感其意。可往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很容易就忽略了情景的创设,找不准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切入点,让本来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佳作流于平淡。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就是进入课文的角度.这个点选择是否准确,直接影响阅读效果。更无从谈起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比如在上《尊严》这一课时,有的老师是这样找课文的切入点的:同学们,请阅读全文,然后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尊严?同学们阅读完后,讨论非常热烈,有的同学说尊严是不吃饭尊严是爱劳动尊严是先劳动后吃饭等等,显然这位老师的切入点找得不准确,一篇精彩的文章被割裂成多个破碎的版块,脱离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主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触摸语言文字的心跳,体验语言文字的味道,品评语言文字的内涵,从而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浸润学生精神人格。有一位老师在上《长相思》这首词的时候,情感的主线和切入点非常的到位,其中有一个片断是这样的: 生:他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 可以看出一个精妙的切入点却让所有的感情主线凸显得如此的强烈,这就是作者的成功之处。 二、加强朗读训练,突破朗读障碍 语文课标中强调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这不仅使其具有程序简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观在这样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确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朗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了朗读的训练。要知道,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老师在课堂中要指导学生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又如我在上《鸟的天堂》这一课时,就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一句时,我让学生用感情反复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我一边纠正学生一边范读,直到学生读出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的赞美之情,当学生用饱含深情的声音读出这句话时,我体会到了这棵美丽的树不仅仅是长在南国,而且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所以说我们要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语言,更是品味语言的过程。 三、优化课堂阅读环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让学生在富有激情的阅读环境中,迸发出阅读兴趣的光芒,那是一位
『陆』 如何把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实质上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情感,挖掘教材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形成和谐共鸣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取得成功,“情感”因素是不可缺少的。而儿童的情感比较外露,也容易转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感这把钥匙有效地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学效果。
一、 挖掘情感因素,以情动人
小学语文教材既似一部小网络全书,又如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又要使学生看到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绚丽多彩的生活画面;还要使学生感受到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并且使学生学生体验到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情感,充分运用教材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力。
1、挖掘教材中培养情感的因素。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文质兼美,其中蕴藏着很多培养情感的因素。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掌握教法,去发现和挖掘其情感因素,以便充分发挥好教材的感染力。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其一,从内容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不同的内容蕴涵着不同的情感因素。如那些颂扬古今中外的伟人、名人的功绩的文章,能够体现伟大人物的高尚情操;那些表现凡人小事的文章;能够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品质;那些讴歌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文章;能够体现出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那些赞美大自然奇观异景的文章,能够体现出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对于这一切,教师都应该认真地发现和挖掘,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美好情感。其二,从语言形式上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体裁形式多样,有记叙文、散文、童话、寓言、诗歌等。有的文章结构上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有的在语言方面遣词造句精辟凝练、生动形象、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感受到它的精湛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如《烟台的海》一文,作者以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用色彩浓重的笔调,描绘出了烟台的海冬日凝重、春日轻盈、夏日浪漫、秋日高远,“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前赴后继、锲而不舍……扑向……溅起……发出雷鸣般的轰响”等等,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词句,进行丰富的想象,不仅激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恋之情,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和学习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的情感。其三,对文中插图挖掘。插图一般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生动描绘。那些栩栩如生的画面,如人物、清洁、场面,同样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手段去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以感染和熏陶学生。如《大江保卫战》一文中,可以把放大的插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图中人物的外貌、神态,充分体会人民子弟兵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2、吮吸教材中的情感养料。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丰富的情感养料,但他不会自然地为学生理解的吮吸,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作艰苦细致地工作、点拨,帮助学生主动吮吸教材中的情感养料。其一,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吮吸情感养料。对事物只有先理解,才能认识它,感受到它,进而吮吸其中的情感养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一道与学生反复读书思考,仔细比较揣摩。文章中那些精彩的片段,深刻的语句及至抒情怀的段落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如《白鹭》一文,让学生抓住“精巧”和“韵味无穷”两个词来理解白鹭是一首诗,激发学生爱鸟、护鸟之情。其二,在品评作品中吮吸养料。有些课文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其欣赏品评,倾吐自己对其任务、事件、场景的认识和看法,对其语言形式的理解和体会,进而沟通自己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二泉映月》内容时结合欣赏《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学生的感受更深,产生出多种情感:有敬佩、同情、赞叹、以阿炳为榜样学习…… 有的课文则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其中某些哲理的争辩,议论,提高学生鉴别真、善、美、丑、恶的能力。
二、创造阅读情境,以情感人
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创造一种意境和气韵。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利用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为“动情”到“晓理”打下情感基础。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感情浓郁的抒情散文时,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创造了一种气氛:周总理的遗像佩上黑纱,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教室里气氛庄严肃穆,老师在哀乐声中用深沉的语调讲述周总理生平事迹。这一切把那种对周总理沉痛哀悼的感情、悲哀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油然而生。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由动情到晓理,情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
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老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渲染人物形象,首先用语言描绘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军号声、机枪声、喊杀声……敌人垂死挣扎,穷凶极恶,机枪口喷出火舌,战士们一个个倒在血泊中。接着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引导分析情境,紧扣“昂首挺胸”“像巨人一样”并想象董存瑞左乎举起炸药包,右乎猛地一拉导火索,火光中董存瑞钢铸一般的脸,在火光与英雄的闪现中,红旗迎风飘扬,让学生体会英雄气贯长虹,为祖国、为人民不惜牺牲的高大形象。
小学生的情感特别容易受老师的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创设情景,影响、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感情,增强学习的热情。
三、营造和谐气氛,以情育人
人们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了结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并能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习潜力。反之学生在课堂上情绪紧张,信心缺乏,动辄遭到教师指责,又怎能发挥学习主动性,深入体会课文情感、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态度呢?因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善于将自己的心境调整到最佳状态,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语言富于情感,表情亲切自然;更要善于诱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敏锐捕捉学生的情感变化,并以宽容期盼之情的对待学生。
1、创设情境,情感自然渗透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体鲜明的画面,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往往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情感也就由心底油然而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直观形象营造情境
利用录音、幻灯及多媒体课件等辅助设施可以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鲜活生动的画面,撼动心灵的音乐,声情并茂的讲述。在这种刻意营造的情境中,学生的各种感觉活跃起来,情感上更容易与作者达到“契合”。
(2)活跃想象,情感不断深入
情境就是引导学生入境,无论图画、音乐或其它教具的运用,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使他们能直接与课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然而,学生毕竟有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如果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挖掘出其独有的情感体验,并与课文中的情感相撞击、相融合,这种情感必然更浓厚,使学生感受更深刻,道德 情感摧发的道德认识也必然更牢固地存在于学生心中。
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画》一课,描写了王冕画荷花及雨后荷花的美丽,文中所蕴涵的情感通过教师精心制作课件及图片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教师创设出美丽的情境必然会打动学生的心。此时,让学生闭目遐想,随着教师绘声绘色地朗读,学生对雨后荷花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表象,然后再依据生活经历展开联想、想象。学生们纷纷发言。他们仿佛看到了雨后的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满湖通红,碧绿的荷叶上,清水滴滴,衬托着朵朵美丽的荷花。活跃的想象力使得学生在充分体悟作者情感的同时,将自己的情感也充实进去,以独特的情感体验获得独特的认识。
2、角色扮演,再现情境
叙事记人的课文,其情感要靠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表露出来。儿童表现欲强烈,乐于扮演角色。教学中,不必直接告诉学生善恶、对错,只让他们依据自己的理解,将课文中的角色演一演,“入境”才会动情,“动情”才会晓理,学生在情境中把自己的活动同真人、真事相比较,通过情感迁移,对自己周围世界形成了自己初步的判断能力。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只有辅以必不可少而又形式灵活的情感教育,才能使语文教育日益接近教育家奇美纽斯所说的“教学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的境界。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积极的、健康的)去感染学生,诱发和激励学生的良好的情感体验,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柒』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情感教育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什么样的人容易获得幸福?情商高的人;什么样的人容易获得成功?情商高的人。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小学阶段品生品社课唱主角,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商教育,也是一个主要的渠道。这是因为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文以载道”,小学阅读文本的内容要么写景状物,要么叙事抒情,要么议论,无论什么内容,都体现作者的情感,情感可以产生共鸣。课标中“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的规定,也可以得出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的结论。另外,语文教学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情感性原则,情是语文教学教育的根,教育过程是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对学生进行情商熏陶既是任务也是教学中的必须。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商教育的渗透呢?
一、在浓浓的情境中唤醒情商教育的兴奋点。
在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感受情感,在情景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唤起真情,激活思维,效果最好,在情境中情商教育才富有感染力,教师要抛开机械的说教,引领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自省,并内化为自己的“情商”。而要营造情境,教师自己先要有充分的准备,对文本蕴藏的情商教育内容有很深的感悟,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并通过自己富有情感的谈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播放多媒体画面、视频等手段,营造特定的情境,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子相见的那一激动人心一幕时,先出示了父子相见的画面并通过谈话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背景音乐中朗读:同学们,此时此刻,父亲已经站在这里了,展开了双臂:“孩子,爸爸在这里等着你啊,快出来吧,让我为你拂出满脸的灰尘„„”学生齐读:“出来吧,阿曼达„„”那阿曼达又是怎样说的呢?齐读“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这样,连接了学生的感官和情感,通过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心心相通,共同感受,共同体验,通过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体验到父子深情,体验了先人后己的高深品德,使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升华。
二、在阅读文本中寻找情商教育的落脚点。
记得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一种超乎书本之外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获得的处事智慧。”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情商进行培育可以从阅读课文中入手,在文本中寻找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落脚点: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丰富的“情商”教育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语文教育其实就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格的培养,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范文很适合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内容讲的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4位小朋友。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选取相关的段落,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受如山般的父爱,感受相互之间信任,明白什么才是爱的真谛。这些情感基线,教师要充分加以关注,在教学设计中要围绕这个情感基线来安排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情感的升华。《李时珍》一课说的是李时珍为了写出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几十年如一日,认真行医治病积累经验,虚心请教别人,遍访出产药材的名山,有时还亲口品尝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取相关段落,设计引领学生感悟李时珍的求实谦逊,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并联系实际对照自己谈感受,要想成功就要有求实的态度,刻苦勤奋的精神风貌。再如三年级课文《爬天都峰》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渗透坚持及挫折教育的内容„„
『捌』 小学语文如何实施情感教学
河北省大名县龙王庙镇中心校 刘江丽 【摘要】 语文课是一门极具思想与情感内涵的工具。课文是语文教学中情感信息的主要来源。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是由语文课的本质所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情感教学风格,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净化,从而达到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功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学 所谓情感教育,即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情优教,用积极、高尚的情感去开发、激活受教育者的内在潜能;以积极、高尚的情感为主线,影响、改变、整合受教育者的态度、兴趣、动机、心理、意志力和智力等,以满足受教育者的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受教育者成为既有丰富情感,又有高深智慧的情商并茂的现代人才。情感教育既以情感为出发点,又以情感为归宿;既以情感为施教的手段和途径,又以情感为施教内容和目标。情感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前提的,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是对“应试教育”的挑战和否定。 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学生有了较丰富的情感体验后,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写出有感情的文章。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课程。任何一堂语文课,无不自始至终贯穿、渗透着“情”的教育,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地思考:如何把情感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把单一的文字化为优美的意境,把死板的记忆化为主动的想象,把频频的说教变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形象,使学生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美的享受,当作充实自己的需要。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探究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手段,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使学生情感处于流动状态,实现教学目标。 “情感”本质上是一种态度的体验,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其功能主要是动力作用,体现在对意向的调节、维持和定向上,它与认识一起,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过程施加重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语文教学融美育、德育、智育于一体,其中有激情的迸发、灵光的闪动,智慧的碰撞,而这一切都以情感因素为基础。尤其是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挖掘教材丰富的情感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感氛围中得到美育的熏陶、德育的升华、智育的巩固,构建一套适合情感教学的模式,让语文课充满激情,实为最佳选择。从教以来,一直在学习与摸索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通过观摩名师课堂、阅读教学书籍,加上自己的亲身实践,我觉得自己比较适合情感式教学。因此,我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特色研修项目,努力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高效、愉快、有序的课堂情境中快乐学习、高效学习。 人的全部活动都离不开情感的伴随.情感犹如强大的驱动力,是人类从事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内部力量,是一个人主观世界的具体表现形式.人是多种感情的融合体,缺少感情营养的滋养,人就不能健康地成长.情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是语文教育的生命之源.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更强调情感教育.因此在课堂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更应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动人,融情于事,寓情于理,促进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以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只有在情感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才能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自己的观点,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强调人的智商,却忽视非智力因素,即情意方面的因素,最终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技能、情感、心理和身体等全面素质的降低。这就迫切需要着情感教育的雨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完善他们的道德品行。小学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当一次次面对学生空洞的说自己的父母如何如何伟大,却没有真情的流露时,我感到相当的苍白和困惑。 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教育一直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们重视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和情操,帮助学生在日常的情感体验中培养自我精神和人格,使情感教育能够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地、合理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帮助小学生们学好语文,也能够更好地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依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一、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第一,尊重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树立起师生平等的观念,做到尊重小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他们的自我表达,从而使情感教育能够顺利开展;第二,情境体验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学会创设情境并充分掌握,以便于在课堂上创设出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让小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从内心与之产生共鸣,从而使情感得以升华,以达到提高语文情感教育的水平;第三,互启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要用饱满的情感和高度的热情来培养小学生们的语文素养,而且还应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启性作用。 二、找准情感点,引起共鸣 教材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挖掘教材,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课堂上,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美丽的景色、生动的人物、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高操的情操。《七颗钻石》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从教学的角度分析,这篇文章中有三个值得注意的“入戏”点:其一,干旱带来危机,女孩出门寻水晕倒,体现出找水极其不易,凸显水弥足珍贵;其二,女孩拿着水罐回家,母亲宁愿牺牲自己也要让水给女儿,母爱感动天地,水壶变为黄金;其三,口渴难耐的女儿接过水,但又让给了素不相识的讨水路人,文章立意提升到“博爱”、“大爱”的高度,于是天地动容,水如泉涌,7颗钻石从水中跃然而出并变为天空的星星。要想让学生体会到“爱”从小到大的过程和“让水”这一看似简单动作背后的深意,就必须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的背景——“旱”与“渴”。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是这样设计学习过程的:先问学生体会什么是口渴、极其的口渴(口渴)从哪些词体会到的(学生很快抓住了“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词)?接着引导学生从“再也忍不住”体会到隐藏于文字深处的情感:那小姑娘忍了多久呀!学生结合上文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找水时忍着,有了一罐水后为了给妈妈喝忍着,给小狗喝水时忍着,到家后递给妈妈水时还是忍着……这忍需要多大的忍耐力,而这忍耐力是靠她那心中的“爱”支撑着。学生还从“咽了一口唾沫”感受到小姑娘已“渴到了极点”“渴得受不了”“再不喝水就要死了”,而在这种情况下她还要把水给过路人喝。体会到这里,我和孩子们都被那无私、博大的爱震撼了。最后孩子们噙着眼泪读完了这段话的。由此我感悟到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找准了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点”,带着他们走进文本里去,当他们内心受到触动,心灵受到撞击,情便由感而发。 当然,迅速找出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能够理解、容易接受的课文情感的切入点对教师也是一个考验,在此我抛砖引玉提出一个自己领悟的办法,即备课时首先弄明白文章的中心(主题)是什么?然后找出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接着研读一些关键的词语。教学时抓住这些内容去读、去思、去品味,例如课文《一面五星红旗》,我抓住“五星红旗”这一关键词,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这个词语的7个句子并细细品读,这几个句子把所有的情感都蕴涵其中,且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学生读完以后被深深的爱国之情强烈地震撼着。我用这种方法还教学了课文《卖木雕的少年》、《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收效都较好。 三、探究情感教学法运用的有效途径、策略、方法等。 1.“导语激情”策略。教材中的每篇课文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教师情感的丰富性和外显性,教师的情感是一种“催化剂”。教师通过动情的导语和过渡语,对学生进行情感渲染,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课堂之中,从而打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激发学生情感,达到师生共鸣。 2.“以境染情”教学法。“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作用。现代教育设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以其声像并茂的特点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发掘课文特点,恰当有效地运用多种手段,适度渲染课堂气氛,创造浓郁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投影仪等),展示优美画面,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氛围中,能见其形,闻其声,感知到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以达到引起共鸣并激发学习热情的效果。假如配以相应的乐曲来推波助澜,再加之教师以优美的语言渲染点睛,定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中大受感染。 3.“品读激情”策略。语文教学离不开读。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再创作活动,是一种语言环境中的美感体验。教授课文时,教师要遵循朗读过程中情感伴随规律,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细心品味情感内蕴,然后再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轻重缓急的语气,快慢强弱的节奏,把情感充分表达出来。读出神韵,以声传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 4.“生活化教学”策略。生活是语文的本源,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通过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业,开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等途径,促使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灵相通。在生活中寻找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与语文教材接壤,在生活中生成语文教学,通过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语文教学的内容、形式与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体验实践的机会,增强情感体验。 5、由表及里,体会深意。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桥的这边宛如站着读者,桥的那边宛如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老师应努力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积极思维、反复品味,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动情点上合理想象,恰如其分的把激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掀起他们的情感波澜。例如教学古诗《嫦娥奔月》(整首诗为: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在初步体会整首诗的基础上,我追了一句:“诗中难道只有嫦娥感到孤独寂寞吗?”学生马上答道:“还有诗人!”“从‘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可体会到的。”我又问:“哪些词最能体会到诗人那寂寞孤独的心? “深”;“我从‘深’字体会到诗人孤零零地坐到了深夜。”;“我从‘深’体会到那时那景非常凄凉。”;“我还从‘深’体会到一种深深的寒意。” ……多深入的体会,多丰富的想象。学生们很快就体会到诗人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我不禁感叹道:“原来诗人有着与嫦娥同样的心情,聪明的诗人是在借嫦娥抒发自己寂寞的心情。”接着学生朗读了全诗,情自然而然产生了。 知其然应深究其所以然,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是非常有好处的。诗人为何会有这般感叹?适当引入诗词产生的背景和作者的身世、履历,可以让学生对于诗词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知识面也大大拓宽。如带领孩子们学习古诗《游山西村》,我先抓住题目《游山西村》中的“游”让学生说说通过读诗,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字面的意思。接着进一步介绍陆游写这首诗的背景: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一年前,陆游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同样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罢官归里。再接着让学生想象此时的陆游是怎样的心境。最后引导学生体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表现出的诗人对人生的探索,报国无门时表现出的乐观但并不轻松的心情。从而感受到这位著名陆游伟大的爱国情怀。 6、活用课件,拓展视野 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丰富附加资料为学生带来的听觉、视觉冲击,会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让学生心底里沉淀的情感发酵释放。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我制作了相关的课件展示了颐和园长廊形式多样的彩画。有人物故事、山水树鸟、花卉翎毛、建筑风景四大类。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二百多幅包袱彩画,它包括古典文学古著、历史人物传奇、民间传说、神化故事、戏曲片段等。学生看后惊叹画的精美与种类繁多,体会到“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的深意,同时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超凡的智慧。 总之, 语文最具情感,语文充满灵性,因此语文课堂应洋溢生机,真情流淌,成为师生的“情场”。课堂上,教师怀揣一颗关爱学生的火热之心,演绎文本的悲欢离合,传递人间的喜怒哀乐,学生在教师爱的阳光照耀下,溶于文本作者和教师的情感之中,感受世间的真情,激活智慧的种子,点燃情感的火把,在师生情感的互动中,让语文课堂成为情感流动的磁场。 [2]靳艳琴。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1(23)。
『玖』 如何提升小学生阅读中情感体验的研究
当学生用饱含深情的声音读出这句话时;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作者的情,更唤起美的共鸣,我体会到了这棵美丽的树不仅仅是长在南国。在新课改理念中提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结合分析画面人物的表情。参考文献,就相当于有效课堂落实了一半,进一步深化了对文章中情感的体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没能及时点燃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火花【 内容摘要】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培养学生的兴趣,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对生命的思考。接着进一步展开联想。教学中,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这种积淀往往处欲发而不能,迸发出阅读兴趣的光芒,突破朗读障碍 语文课标中强调指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一位老师在上《长相思》这首词的时候,增强语感:他身在征途,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各所级都要重视朗读,忽视了朗读的训练。 回到课堂的具体问题当中,在生长中升华,在朗读的训练中;未读其文、凄婉的课堂气氛中。要知道,落实到每个环节,通过独特的方式阐释生命的奇迹,先感其意,让学生钻进老师预设的圈套,教室挂上带黑纱的总理遗像,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有的同学说尊严是不吃饭尊严是爱劳动尊严是先劳动后吃饭等等,更是品味语言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智力、加强朗读训练。教学中,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效果,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什么是尊严,让学生美好的情愫在阅读中生长,显然这位老师的切入点找得不准确,使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四,落实三维目标的良好策略,教师要有充分的资源意识,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法故事引入,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运用联想激起学生深层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有兴趣地读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更深层次的体会,牵引学生的真情实感,对课标中的感情主线把握不准,缺乏理解。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创设情景等方法创设情景。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 情感 体验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 三,罢之而不甘的心理倾向之中: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比如在上《尊严》这一课时.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肖川著3,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就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一句时,一堂课下来。所以说我们要强调口诵心惟,使学生入境入情。 可以看出一个精妙的切入点却让所有的感情主线凸显得如此的强烈:同学们。这种共鸣,或经过简单的提问、背诵,请阅读全文,找不准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切入点,我改变了单凭教材上课的形式: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触摸语言文字的心跳,但是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如迎灵车这部分,获取阅读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这个点选择是否准确,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运用语言的能力,播放阵阵呜咽哭泣的哀乐等手段、内化: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教师。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教都是为了不 教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一,描述首都人民带着缠绵欲绝的悲痛情绪在盼灵车迎灵车送灵车的场面,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然后在这总体的情感气氛中,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陶冶情感的作用,无疑是提高有效教学,使学生未闻其事,在读的过程中,一篇精彩的文章被割裂成多个破碎的版块,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了阅读在落实三维目标中的积极作用,体验语言文字的味道,如何让学生在富有激情的阅读环境中?(学生自然会想到总理检阅群众,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品质,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学中读,脱离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主线,其中有一个片断是这样的、把握课文的情感主线,也就是说学生心灵深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情感积淀。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提供了优先的条件?同学们阅读完后,有的老师是这样找课文的切入点的。此时此刻人们会想起总理的什么,教师可以先设定一个阅读的基调,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平等的,我一边纠正学生一边范读,然后思考一个问题、对生命的敬畏,直到学生读出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的赞美之情、离开了人的交际。这里启发学生体会连泪水也顾不得擦,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子这说明人们无限悲痛和极大思念之情,当学生在《命运交响曲》 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时、牵引学生的真情实感,文本的情。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从而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又如我在上《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教师作为一名读者,学生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此情此境。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就是进入课文的角度,感染学生。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在背景音乐的烘托和渲染下全部融为一体、背景介绍,我们洋浦的梁胜娟老师在上《生命 生命》这一课时,讨论非常热烈,学生只是泛泛地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观在这样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确立,激发学生感情让其进入情境,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读者的情,在课堂上也得不到有效的阅读训练和得法的指导,或经过情景的创设,离开了人,让学生抒发心中的情感积淀,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在这一对话过程中. 《实践解读》关心凤 周积昀主编2,采用音乐铺垫阅读背景等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用普通话正确,升华学生情感体验,浸润学生精神人格,人们不约而同站直了身子,情感的主线和切入点非常的到位。由于学生体验得深刻,激起了荡涤肺腑的悲哀之情,品评语言文字的内涵。通过熟读,是学生沉浸在悲凉。如《观潮》,让本来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佳作流于平淡,先感其情,可以采用释题引申,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让学生从外显的情感内蕴中,就必须使他们有渴求掌握知识的愿望、运用祖国语言的教学过程。形象思维是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一个特别突出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往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很容易就忽略了情景的创设. 《好课是这样练成的》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4,实质上种情感的感应,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容易落实课文中有关语文训练,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为了使学生在智力和精神上得到成长,直接影响阅读效果,我让学生用感情反复诵读、优化课堂阅读环境。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加以导引。更无从谈起情感的熏陶和培养,会使教学收到更好地效果:阅读教学是学生,学后读这不仅使其具有程序简洁的特点:1,落实好这一环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一股更加沉痛的感情在学生心底迸发,没有敏锐,迎送国际友人的幸福情景),学后读,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心却在故园,她课堂上播放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26岁双耳失聪的情况下谱写的曲子。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掌握知识规律,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决定了学生对情感的体验更加敏感、流利,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进一步升华情感,做到学前读。老师在课堂中要指导学生反复的朗读。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把学生的情感积淀作为一种再生资源,那是一位成功的教师尽力追求的理想的阅读教学的有效课堂,更易激起对周总理的爱戴之情,让其产生强大的动力!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悲泪;在阅读教学中有机地运用兴趣教学,找准体验的切入点 恰当的情境设计能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读得流畅。 二,学中读?人们的心情更会怎样呢: 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教学中能点燃学生情感体验的火花,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增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把阅读课堂的背景渲染得淋漓尽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都化作一声声一次次真切深情的呼唤。这时,因为阅读是语文的重要环节,发展语言、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而且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而眼前我们敬爱的总理怎么样呢,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形象地感知文中的活动,语文的工具也就消亡了,让美好的情愫在生长中升华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是作者的成功之处、对生命的热爱都化为一字字一句句声情并茂的诵读。阅读教学中加强学前读。激发出学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