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补白是什么意思
“补白”是书画作品的专用语,是指在作品留有空白的地方“润色”。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自名家之作,这些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括很多“不确定”和“空白”,这就是文本语言的“空白点”。
这些“空白点”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和无奈,而恰恰是作者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或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
所谓补白,就是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空白点或生发点,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补上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
(1)对文本进行补白小学语文扩展阅读:
小学语文补白的方法:
1、用背景填空理解文章中的情感:每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思想和感受,文章的写作背景也不同。写作背景往往没有反映在被视为空白的文本中。
通过对写作背景的了解,学生们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学习和思考同时进行: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往往同时存在,这是一种辩证的结合。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学得更好。
❷ 如何在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素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语文课程定位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有些专家已提出要和“阅读分析式教学”说再见。我们必须根据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要求与当前语文教学现状,全力构建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实践型语文教学,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逐渐掌握语文学习规律,逐步发展语文能力,从而提升语文素养。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落实生本教育理念,探索开展“九个一”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丰富文化底蕴,培育情感态度,体悟语言规律,发展语文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一、读一读,在读中练就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语文实践活动。离开了读,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那些文字优美、情深意浓的文章,教师可以设计“读一读”的实践活动,通过“读通―读懂―读好―读开”的教学路径,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同时注意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进行文本教学,第一步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落实读的保底工程;第二步要引导学生实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实现读懂课文;第三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达到读出理解,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在这三步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努力落实第四步“读开”,引导学生或围绕同一主题的不同体裁、或围绕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或围绕同一文本的相关素材进行拓展阅读,实现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认识、发展思维、升华情感。为了实现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就能在课堂上有效达成“大量阅读”的目标,要做到教学目标精准,教学流程简约,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突破。为此,我们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努力落实以“语言运用为中心”,开展“阅读、识字、写作”三者有机结合的教学实践。我们把一篇课文分为“识字课”和“阅读课”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每节课利用前20分钟进行达成课标要求的识字写字和阅读教学;接着利用1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6~8篇的课外文章――识字课主要阅读包含本课生字的短文,实现在阅读中巩固识字;阅读课主要阅读同一主题的相关文章,实现在相同主题的阅读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最后再利用10分钟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识字课的写作主要是把自己创编的字谜、儿歌写下来,也可以利用新词进行连词成句的写话练习,实现在写话中巩固写字,避免单调、重复的写字练习;阅读课的写作主要是根据文本的主题,确定恰当的话题,在写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行为反思,从而发展思维、深化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问一问,在问中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这三个方面来提出问题,还要关注文章细节,从文章的题目、关键句、主旨、情节、过渡处、比较处、反复处、矛盾处、言语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提出问题。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寻找文本的主旨:作者曾经两次到德国,德国的一草一木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他从内心深处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由此主旨引出研读的主问题:作者是怎样写出“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题目是全文的“旗帜”和“窗口”,抓住题目,常能得其要旨,厘清主线,串起全文。题目中能统领全题的那个关键字词,一般称为“题眼”。“题眼”不仅提挈全题,而且往往能揭示课文要义。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就可以围绕“富饶”一词,引导学生提出探究的主问题:西沙群岛的“富饶”体现在哪儿?课文是怎样写出西沙群岛“富饶”这一特点的?
三、批一批,在批中发挥自主性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很多教师这样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悟。”每每此时,学生们最多就是画出自己有点感触的句子。至于感悟写什么,多数学生真的茫然。究其原因是我们平日里从来没有教给学生圈点、勾画、做批注的方法。为了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必须教给学生学会给课文批注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用词准确、写法巧妙、有所感悟、理解困难、思维困惑或求异创新等词语、句子甚至段落处进行文字式、符号式、纲要式或补充式的批注。批注的形式要灵活,时间也要灵活,可以在课前自由批注、课中专题批注或课末扩展批注。
四、讲一讲,在讲中内化表达
小学语文教材的很多课文都是生动有趣的故事。如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民间故事《西门豹》,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等,对于这些课文的教学,我们完全可以不进行内容分析,而放手让学生进行讲故事的实践活动。学生为了讲好故事,要读熟故事、理解故事、内化故事。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沉浸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为主人公的命运或兴奋、或悲伤、或激动、或同情,这时的学生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言会得到发展。小学生喜爱故事,低中年级正是学生迷恋故事的黄金阶段,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黄金时期,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童话等各种各样的故事,引导学生由“读童话”到“讲童话”,再到“写童话”“评童话”,在“读、讲、写、评”的活动中内化文本,习练表达。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开展“主题演讲”实践活动,从而升华思维、提升认识。 五、演一演,在演中激扬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强、情节曲折、人物对话较多的优美课文,可以通过“演一演”的实践活动来代替繁琐的内容分析。当学生们为了演好自己喜欢的角色而主动进行读、思、议、评、演的实践活动时,主动性、创造性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个性、思维就会在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激发和张扬。
六、辩一辩,在辩中发展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本的内容富含“矛盾”,特别值得思辨,是引导学生开展辩论的良好契机。如《落花生》一文,在当今时代,到底是提倡做“花生式”的人还是做“苹果、桃子式”的人,就是一个很好的辩论话题。当学生在深究观点、准备辩论时,能不深入研读文本吗?能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吗?当学生们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时,能不感受到“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的理念吗?
七、说一说,在说中习得语言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说明文和写景状物的文章。这些文章适合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和适当感悟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再通过“说一说”的实践活动来内化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如在教学《颐和园》一文时,在引导学生感悟作家笔下颐和园的特点,知道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颐和园。再如教学《太阳》一文,在引导学生感悟太阳的特点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后,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太阳的自述》或《揭密太阳》等为题向他人介绍太阳。在学生准备当“小导游”和“介绍太阳”的过程中,他们既内化了文本,又习得了语言,也激活了思维,升华了情感。
八、背一背,在背中积累语言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代,我们必须利用好这一时期引导学生学习与积累中华民族的优秀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注重品词析句,还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中感受语言的美,从而乐于积累优秀语言。要增强学生积累语言的意识,在课内外阅读中养成自觉的习惯。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背熟课本中要求会背的段落,更要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的要求进行有效指导,以免学生出现茫然的现象。另外,对课标中要求学生必学的古诗文,可以“每周一诗”的方式去落实,可以利用每天的“课前一分钟”进行古诗的背诵。试想,如果每学期以15首古诗的背诵量推进,那么在小学阶段的十二个学期中,学生就可背诵180首古诗,这样不但完成了《课标》要求,还超越了《课标》要求。同样的方式,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每天一句――名言警句”的背诵。可见只要教师善于思考、敢于探索,完成课标要求的小学生语文背诵任务并不困难。
九、写一写。在写中提升实力
课标提出,每节语文课要有10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指导性的写,可见写的重要性。这里的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字,二是写作。
在低年级的写字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观察、自主思考、自主评价中发现写字的规律和方法,更要培养学生写字的正确姿势,并使学生养成提笔即练字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写正确、规范、整洁、美观的字,完成写字教学的阶段目标。
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习得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不能只靠每学期的八次单元习作,必须经过长期、多次、得法的写作实践才能实现。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读写结合,努力实现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从一篇篇文本中深切感受写法之法;还要寻找文本中适合“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对文本进行补白、续写、仿写、改写等练笔实践,发展学生的习作能力。
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我们应淡化单纯的写作技巧指导,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情感和思维发展。因此,要创新作文形式,以新颖、灵活的习作形式激活学生的习作兴趣,体验习作的快乐与成功。1.体验型作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式”作文的训练,如通过师生一起做游戏,让学生感受“掌声的魔力”,感悟“魔术的真谛”。又如让学生写桔子,就引导学生观察桔子的外形、颜色、大小;摸摸桔皮、桔籽,尝尝桔肉、桔汁、桔皮的味道,学生经历自己多种感官体验后,写出的作文不但真实、生动,而且会富有个性化。2.活动型作文。教师根据季节的变化,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写出“我眼中的春夏秋冬”。又如,组织学生参加“拔河比赛”、“趣味运动会”、“科技节”、“祭扫烈士墓”等活动,指导学生写下活动过程和自己的感受。教师还要抓住各种节日,引导学生度过一个个既有意义又异彩纷呈的节日,积累写作素材。如“愚人节”可写愚弄别人或被别人愚弄的趣事;“母亲节”可写孝敬母亲的事;“教师节”、“新年”可组织学生给老师、亲朋好友写贺卡等。3.学科整合型作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进行学科整合素材的搜集,可通过每周一次的“精彩回眸”让学生把“有趣的科学实验”、“难忘的体育游戏”、“最得意的一幅画”、“最喜爱的一首歌”等亲历的鲜活素材及时积累,并融入习作之中。4.想象型作文。“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解放思想,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如在以保护家乡环境为主题的班会课上,同学们讲述了耳闻目睹的破坏环境现象,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树木、垃圾桶、河水……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讲述各自的经历与愿望。学生很快编出了童话故事《小杨树哭了》、《南河的倾诉》、《塑料袋流浪记》、《垃圾桶的对话》……生动、深刻地揭露并谴责了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表达了保护美好家园的愿望。5.创造型作文。创造型作文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适当地对文中人物进行心理描述,对文中情境进行想象,或者把书中内容改编为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如学了《富饶的西沙群岛》、《海底世界》后,让学生写《漫游海底世界》的习作;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写人物为主的课文后,要求学生想象课文中人物的形象、与人物对话,并向同伴说说自己的想法。6.调研型作文。调研型作文主要是指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社会调查,用研究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到的材料,进而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设计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方案。它需要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各方面知识。如学了《只有一个地球》后,及时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的环境现状,观察、分析家乡的水资源污染情况,查找污染源等调研活动,以真实的事例、具体的数据说明,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必须很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7.模仿型作文。小学生习作大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和桥梁。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品读范文,模仿其写作的风格,学生往往能写出出人意外的佳作。如读了《落花生》,就指导学生仿写《垂柳》,读了《苦柚》就指导学生仿写《西瓜》……久而久之,学生在模仿、借鉴中就学会了写作的窍门,拨动了情感思维的琴弦,奏出了习作的美妙乐章。8.系列型作文:“我之最”作文系列:或者是《我最开心的一次笑》、《我最伤心的一次哭》、《我最精彩的一个梦》、《我最后悔的一件事》;或者是《我最喜欢的一种花》、《我最爱吃的一种菜》、《我最爱穿的一件衣服》、《我最珍惜的一本书》等。有了自己的亲身感悟,学生就能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不愁没有内容可写。
实践出真知、实践炼能力,一切能力的提高必须靠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它源于课堂又要超越课堂,结合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我们要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❸ 如何在小学语文中进行文本重构
综观小学生的阅读实践,普遍存在电视替代书籍的慵懒阅读行为,浅尝辄止的敷衍阅读行为,只爱口袋书、漫画书的偏食阅读行为,只读作文选的功利阅读行为,随波逐流的盲从阅读行为,以及无“法”可依的浮躁阅读行为等现状。课外阅读的管理、引导滞后,从而使得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质效很低,并亟待提高。 根据本校学生语文学习及课外阅读特点,在本学期,为了在课内教学时间争取更多的阅读指导时间,进行更为扎实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我们进行了基本课内文本的相关文本群文阅读进课堂的研究,主要对群文阅读进课堂的时机及文本的选择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从以下三种基于课内文本的群文阅读拓展教学探索,努力构建大语文课堂。 一、简化课内教学,精简教学课时,引入相关文本 现行语文课本中的不少文本对于孩子来说,理解并非难题,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经常是老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一些明明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就可以弄明白的问题,老师也要提问。有些课文的教学,老师处理得比较复杂,总想挖掘文本中所有语言文字训练点,忘记了一课一得,把语文课上得简简单单。这两种情况无疑浪费了不少课堂教学的时间,也给课内群文阅读带来了时间上的障碍。
❹ 如何进行文本补白,找准语言训练点
水煮比较好
请采纳。。。。
❺ 什么是作文补白
“补白”是书画作品的专用语,是指在作品留有空白的地方“润色”。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自名家之作,这些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括很多“不确定”和“空白”,这就是文本语言的“空白点”。这些“空白点”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和无奈,而恰恰是作者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或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所谓补白,就是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空白点或生发点,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补上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
一、内容挖白
《画家和牧童》写的是唐朝画家戴崧的画技高超,他的《斗牛图》受到了大家的高度称赞,但却受到了一个小牧童的质疑。原来他的画确实有常识性的错误。戴崧虚心接受了小牧童的质疑。这个故事被大家传为佳话。《画家和牧童》把戴崧的谦虚好学、勇于承认错误的崇高品质放在了一个特定的场景中,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对话去体会,并在朗读品悟和想象中让人物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丰满起来。笔者抓住了文本的这些特点,对教材进行了深入挖掘。例如,当牧童指出戴崧的画有错时,当时大家几乎都惊呆了,说不出一句话,戴崧却表现得非常镇定,他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戴崧这样优秀的品质如何让学生去体会呢?笔者对学生进行了想象补白教学。
师:当小牧童指出戴崧的画的错误时,周围的人是怎么想的呢?
生:大家想,区区一个小牧童怎么可能找出画家的错呢!肯定是他看花眼了!
生:画家画得这么好,牧童怎么可能知道他哪里画错了呢!而且一个小小的牧童,肯定是在这儿胡闹!
…………
师:当戴崧听完牧童的批评后,他又怎么想呢?
生:戴崧可能在想,反正每个人都有缺点,听一听也许对自己作画真的有用呢。
生:戴崧一定在想,连牧童都知道两牛相斗的时候,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而自己却把它画得翘起来,真是惭愧啊!
生:戴崧在想,自己的知识还不如小牧童,以后作画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观察。
…………
师:戴崧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之后,周围的人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大画家也不例外。
生:戴崧是一个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人。(板书:虚心)
师:是的,人都是有缺点的,关键是要学会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
在教学时,笔者抓住文本内容的空白进行补白想象,这样既为学生感悟课文进行了服务,也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
二、词语扩白
在教学时,教师通过抓关键词语补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就可让学生在获得语言滋养的同时,情感受到熏陶,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丑小鸭》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有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1.文中的“讥笑”能用别的词代替吗?小鸟会怎么讥笑丑小鸭?
2.如果请你给“猎狗追赶他”这句话画一幅插图,那么画上的猎狗会是什么样的?丑小鸭又是什么样呢?“讥笑”“追赶”两词,如果就词解词的话,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游离于文本,苍白无味。但教师巧妙地抓住关键词进行补白,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他们怀着一颗同情心,用语言描绘着丑小鸭的遭遇。“丑小鸭好害怕,缩着身子,拼命往草丛里钻。”这是学生从心底发出的最纯真的声音。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担惊受怕”“提心吊胆”“惊恐万分”等词语,及时丰富学生的语言和情感。在开放的情境中,师生互动对话,产生了思想与语言水乳交融的效果。
三、标点填白
一篇完整的文章,绝对少不了标点的运用。标点符号是文章表情达意所不可缺少的,因而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省略号“补白”,让学生进行想象练笔。这既有利于阅读的深化,又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体会。
例如,在《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董存瑞左手托起炸药包,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下:“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花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1秒钟、2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这里,教师可先让学生说出省略号在文中的作用,再让学生想象,当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年轻的战士董存瑞将和敌人同归于尽时,他在想些什么。通过想象说话训练,董存瑞崇高的献身精神就会感动学生。此时,省略号就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四、结尾续白
成功的语文教学,要有动有静,富有节奏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制造悬念,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时的想象,会让学生的思想长上一对有力的翅膀,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说话和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有效提高。
按照一般的教学环节,教师在结束全篇课文的教学时,也就是结束本课所有问题的时候。大语文教学观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还要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例如,在教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以留给学生一个联想性问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在中国,她的命运会有所改变吗?并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同时,让学生们在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全集》。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拓宽学生的知识空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引领学生发现空白,填补空白,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排除阅读障碍,使学生深入文章的内核,正确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为学生营造自由想象的氛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闪现智慧的火花。可以说,“补白”是文本解读的一个独特的视野,是文本解读的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补白”式文本解读能给学生打开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❻ 挖掘文本留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挖掘文本留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本科毕业论文)内容摘要: 现今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既是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的好文本,也是拓展学生写作练习的好载体,挖掘文本留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教师巧妙地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写中提高,那么写作练习也会水到渠成地相应提高。这是前人的研究成果揭示的道理,也是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现行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练笔资源,我们要钻研教材,挖掘文本留白处,寻找读与写的结合点;开展研讨课活动,拓展读中学写模式,然后在反思归纳中形成螺旋上升的读写结合训练体系。挖掘文本留白处,在读写结合中训练学生写作能力,使师生都能获得很大的益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 留白处 读写结合 写作水平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部门至上而下,都在提倡“精简设计,优化教学,提高效率”。要想切实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还必须抓住40分钟的课堂教学,向课堂要质量,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了学生的听、说、读的训练,而对于写的训练,一则不能保证训练时间,二则不能找准训练切入点。如何利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有效地提高学生地写作水平,从而迅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在新的形势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有着实际意义的。笔者从教学需要出发,经过多年的研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学生读写结合训练方面,取得了点滴经验。 一、读写结合是沟通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桥梁 (一)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语言的学习应该在语言实践中完成,语言实践的过程就是语言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引领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作用。读写结合,不失为学生实践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的一种有效途径。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崔峦同志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时说过:“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能力。读写关系,从外部看,都属于书面语言的训练,都离不开字、词、句、段、篇等;从内部表现看,都有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学习做人的作用,都能培养、锻炼学生观察、思维能力。但两者各有不同的任务:阅读教学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能力,作文教学着重培养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两者密不可分。读与写的结合,将能使读和写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提高。 (二)前人的研究成果揭示的道理 “学习迁移说”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即平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阅读的积累运用到习作当中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后举一反三。[①](大意)这是学生的学习规律所决定的。 朱作人教授在其著述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以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②]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学生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同时,写作离不开生活,作文是实践的客观表述,没有生活素材,写作文仍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挖掘写作训练的契机,是一举两得,也是事半功倍。 基于这些认识,我认为,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坚持学以致用,使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三)学生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 现在的小学生,虽然阅读量比之以往大大增加,可是,小学生有意识地模仿作品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只能靠作品潜移默化的熏陶,这样,就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才能有效形成自己的写作方法。况且,许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差强人意。我校学生调查结果显示,60%的学生都不能保证每天的课外阅读!而即使有课外阅读习惯的学生,很多学生的课外读物也不是非常有典范性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很多学生都喜欢看电视漫画书籍。由此看来,利用好课堂的40分钟时间,给学生典范的习作例子,有意识引导他们去学习写作,是我们习作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挖掘文本留白处,读写结合,提高写作水平 (一)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练笔资源 我在我校先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我校四五年级中随机抽取的100名学生。认为作文很难写的学生占85%,认为自己写作文很难写具体生动的竟然占到95%!认为学课文与写作文有联系的仅占27.3%。 学生出现这种状况和我们的教师没有吃透教材,没有把教材的价值真正体现有关。是我们教师没有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还是教材没有给我们提供这种资源呢?通过认真地研读,我发现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内容都是经过编者千锤百炼的,很多都是堪称经典的文章,教材编排都很好地体现了“读写合编”的思想。教材中“读写合编”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仅举一个北师大版本教材为例:它每一册都有若干个主题单元,每个主题单元最后,都编排有一个“语文天地”,”语文天地”中的“课外拓展”、“妙笔生花”都是围绕着本单元的主题内容设计的。本单元的主题课文自然而然也可以成为学生习作模仿的对象。 既然学生在读写方面的实际情况如此不容乐观,而教材又给我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那么我们就更应该认真地利用教材,扎扎实实地在课堂上渗透这一思想,并以此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认真钻研教材,寻找读与写的结合点 挖掘文本留白处,就应该细读文本,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习作资源,找准、找好读与写的结合点,指导学生读中学写,将写的训练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训练学生的细节描写能力,为写作打下基础。 刚开始时,我觉得文本读与写的结合点不明显,不容易找准。于是我深入到课堂中,与同年段的教师共同研究,细读文本,精心备课,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研讨。一段时间后,我对文本的解读渐渐深化,对文本资源的把握渐渐明朗,开始懂得把读与写的结合点细化到一个词语、一组对话、一个句式、一个段落、一处细节,甚至是一个标点。逐步尝试从语言表达形式的迁移,谴词造句的讲究等角度入手,注意指导学生有关细节描写的方法,如: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外貌等几种方法,让学生在读中学写中感悟、理解语言,内化、运用语言,从而领悟到这几种细节描写方法给习作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在不自觉当中去灵活运用它们。 (三)开展研讨课活动,拓展读中学写模式 通过扎实有序的研讨课活动,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改进,逐步形成新的教育理论和新观念,不断总结并拓展读中学写的模式,逐步由单一的先读后写,拓展为读中学写,边读边写,先写后读再写等训练模式。在阅读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原始语言材料,找准切入口,多角度多层次地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目前,我主要总结了如下的“挖掘文本”的方法: ①仿写句子: 如: 《阳光》一课中有这么一个典型的句式:“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在理解这句话之后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式写( )的( ),因为有了阳光更(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动物、植物、人物)去说,充分感受阳光对人类的重要性。 ②补写空白 如:《为了他的尊严》一课,说的是乞丐向老妇人行乞,老妇人不顾乞丐只有独臂,叫他去搬砖再给钱,课文描写了乞丐听到这句话时的表情,并没有乞丐的心理活动,此时,我就让学生根据乞丐的表情,联系上下文去想象乞丐此时的心理活动,这既是对课文留白处的补充,让学生更加理解课文,同时结合课文的心理活动的补白,也培养学生习作时注意人物心理描写。 ③仿写段落 如:《桂林山水》中写漓江水的一个段落:“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个段落语言优美、结构典范。我在教学课文后,先端出一茶,让学生看一看、闻一闻、品一品,学生在饶有情趣的品茗中感受到了龙井茶,感受到了龙井茶的绿、香、甜,再让学生模仿着写一个片段,学生自然套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用总分总结构写出了龙井茶的绿、香、甜的特点,赞美之情洋溢其间,作文指导《挖掘文本留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除此之外,还有④描写插图⑤续写故事⑥改写课文⑦缩写课文⑧仿写课文⑨写读后感⑩拟写课题等各种训练形式。 各种训练自成体系,又注意到彼此的联系。训练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体现层次性和发展性。在实践中,我初步形成了一些读写结合的基本模式: 如,《散落的钞票》第四段是这样写的: 站台上乱起来了,人们追逐着飘落的钱。一个女服务员跑过来大声喊:“把钱交给我!请把钱交给我!我捡到一张,交给服务员。立明手疾眼快,捡了三张,也交给了服务员。一时间,老人、孩子、青年、妇女、解放军战士,人们纷纷把捡起的钱交到她手中。 这段话虽然写到人们纷纷把捡起钱交到她手中,可具体是怎样捡的,却没有详细地写出来。这就可以补充情节的空白。上课时,我先利用文本指导学生的有关几个细节描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想象人们分别是怎样捡钱的,并用上所学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如: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语言、外貌等方面展开描写。这从学生五彩纷呈的小练笔反映了学生对这种表达方法的学以致用。 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这样写的: 从地铁站出来,外面蓝天白云,秋高气爽。建筑物上的国旗迎风飘扬,马路边的鲜花分外明丽。我和立明都特别高兴,真的,比买了全套《丁丁历险记》、又吃了麦当劳还高兴。 这是一个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的段落,它比起一般表现心情愉快的表达来得有韵味。尤其是放在文章的结尾,更是含蓄地表达了小主人公拾金不昧的美好心灵,教育着大家,体现了文章的立意。抓住这一细节描写,我指导学生比较平时写作的表达与文章表达方法的不同,在品读中感悟作者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为了突出——小主人公做了拾金不昧的事情后心情的高兴。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这种精神。继而指导学生用上这样的句式写出自己的心情。这个方法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也能运用自如。如在劳动后的高兴或成绩考砸了后的难受心情,学生都会运用这种环境描写的方法来衬托自己当时的心情,给文章增添了无穷的韵味。 通过我对读与写结合点的敏感捕捉,巧妙引领,在精讲巧练中培养了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言表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练就了扎实的写作基本功,取其法,用其材,力求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文本中的习作资源,让学生进行丰富、活泼的有效性练笔,从而促进学生的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日趋规范、生动,思维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得以同步发展。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力图改变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现状。 (四)在反思归纳中形成螺旋上升的读写结合训练体系 1、初定“挖掘文本留白处”,拟定训练计划 学期初,我与同年级的语文老师就集中在一起,精读教参教学要求,细读文本,对本册教材课文的文本留白处,进行一个系统的归纳,拟定出本学期的训练计划。比如:北师大小学语文第十册有十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哪些课文写作方面具有可模仿性,范例性,哪些课文具有留白处可以补白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时,我们就挑选出来,预设到教案当中去,从而形成本册的读写结合的训练计划。 2、课堂小练笔本的运用 每个学期初,我为学生准备一本《课堂小练笔》本,当老师在阅读课堂上按计划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就要求学生当场完成这项课堂小练笔。这样的练笔,及时让学生学以致用,而且费时不多,让学生容易接受又容易得到切切实实的写作训练,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 3、反思中归纳总结 每上完一篇有读写结合要求的课文,我都会进行这样的反思: “挖掘文本留白点 训练学生习作能力”课题反思 执教年级 执教课题 执教人 本课例我挖掘的文本的习作资源在: 我采用的读写结合的办法是(请选择):(一)仿写句子(二)补写空白 (三)仿写段落(四)描写插图(五)续写故事(六)改写课文 (七)缩写课文(八)仿写课文(九)写读后感(十)拟写课题 通过这个读写教学结合点的教学,我的收获或困惑是: 如果再教,我的想法是: 通过反思,回过头来再看一看,这个读写结合点找得好不好,看学生通过练笔,是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还是脱离了文本,游离于文本以外;反思学生在这次练笔当中,对于自身的作文水平有哪些方面的提高,与学生已形成的作文水平体系是否循序渐进的上升。 一个学期之后,我与同年级的老师在聚在一起,对自己一学期以来的“挖掘文本留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进行一个总结,剔除对学生帮助不大的,整合相类似的练笔,形成本学期“读写结合”的训练计划,留给下一个年级的老师作为参考。 接着,我将几年来的训练计划集合在一起,就初步形成一个系列的“读写结合”训练体系。最后我对整个体系进行修改把握,最终形成完整的训练体系。我还选择优秀学生的《课堂小练笔》本,则成为我再指导下一届学生的范本。 现举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为例: 小学语文第五册读写结合训练纲要 课题 类型 读中学法 训练形式 写作迁移 邮票上的齿孔 写人 关注人物行动,体会具体动词在描述中的作用 仿写句子 练习将人物的动作写具体 画鸡蛋 对话请将的描述,关注说话时的动作、语气 补充空白 提供语言场景以及对话,补白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练习将人物对话描写的具体生动 童话大师安徒生 大胆想象力的培养 续写课文 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续写《丑小鸭新编》 五颗甜蜜蜜的葡萄 记事 从小松鼠的 对话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它们的孝顺美德 续写课文 想象力培养,想象松鼠妈妈看到孩子们送俩的葡萄会发生怎样的事 小星星 学习写感谢卡 学习格式 掌握感谢卡的写作形式 一束鲜艳的花 关注动作、语言等因素,点面结合写好场面 扩写文本 学会写好个性化表现的差异 万能手杖 写景 体会“万能手杖”作用,学习语言表达方式 创写课文 学习运用总分总的写法介绍事物 月光幻想曲 抓住两个描写月光的词语“躺”“流进”想象体会拟人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仿写句子 训练使用想象,运用拟人手法写句子。 小雨的悄悄话 通过对拟声词、比喻句的体会,想象描写景物的方法 观察仿写 运用自己的耳朵,写好课间十分钟校园的热闹,要求用上一个比喻句。 登鹳雀楼 古诗文 体会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 观察写作 用几句话从不同角度写校园的雕塑 悯农 通过精炼的词语,再现生动的画面,开启思维,展开想象 描写插图 结合诗歌意境,试用几句话将课文插图描写出来, 三、读写结合使师生都获得很大的益处 (一)学生作文水平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1、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教师必须熟读课文,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阅读,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的迁移。由于是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和体会,此时的学生对“作文”也能“夸夸其谈”,也能“下笔有神”,也能感受作文所带来的自信与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 此外,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既是我的一个目标,也是一个策略。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通过语言激励、通过情境创设、通过美文品读、通过活动开展、通过成果表彰等手段,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2、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功底 在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的同时,我也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经典书籍、诗词、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文字之精妙,景物之丰美,人情之伟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从而解决了学生“有话不懂得写”的缺憾。 在我的有意识的引领下,学生作文水平得到了长足进步,我还形成了一本《“挖掘文本留白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范案》,收录了这方面的教学案例。学生作文水平大幅度提高,有不少学生作文发表或者获奖。 (二)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1、又读又写,提高了教师的运用教材的能力 挖掘语文教材隐性的功能,在阅读教学中读写并驾齐驱,打破以往读写脱离的陋习,撑起“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的一片蓝天。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做到将教材“一课两用”,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实验研究,教师基本上初步掌握了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能力。 2、边教边研,增强了教师的教研的意识 课题研究,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育观、教学观和教材观;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注重读写结合、课内课外相联;重视学以致用,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修养,使我的语文教育教学更加开放更加有效,使我的课改中得到更多的锻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4月版; 【2】 朱立元主编:《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 【3】 朱作人:《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8年版; 【4】 周福英:《仿写,作文起步的阶梯》,《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一期; 【5】 杨东升:《香港语文课里的读写结合设计》:《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七八期; 【6】 张玉琴:《用好教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六期。 [①]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第181、3、65页 [②] 朱作人:《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8年版,第59页 〔挖掘文本留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❼ 小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补白情境
小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补白情境 摘 要:补白教学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教师运用的恰当合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培养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补白情境,让补白贯穿于教学中,使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让读书具有个性化,具有创造力。本文阐诉了几种创设补白情境的方法,和大家共勉。
关键词:小学;语文;补白;情境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有作者有意的留白,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文章中的留白进行个性化的补充,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补白的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独特的创造力,引导学生给文章“留白”的地方进行个性补白,合理地补上课文语言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使他们在学习中独立的思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恰当的地方进行个性补白,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创设生活情境,结合实际进行补白
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补白。这样会深深吸引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求知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这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重现生活的情境,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情境进行补白,畅谈自己的生活,感受自己生活的幸福。
教学三年级《风筝》第三自然段第二至四句“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这部分就是介绍孩子们放风筝的过程,孩子们学到这里是特别希望自己也身处其中,感受放风筝的乐趣。笔者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及时地在课堂中播放学生在操场上利用各种方法放风筝的情境,学生看到这样的情境,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于是,笔者结合设置的生活情境问:“你们放风筝时,有比课文中的小朋友更好的技术吗?你有什么难忘的感受
❽ 例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利用文本空白进行小练
【内容提要】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这也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从单纯的指导阅读转变为读写并重、读写结合,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断积累语言,逐步学习运用语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文的特点,来谈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四个策略:一、抓住重点词、句,适时训练,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二、抓住文本空白点,发挥想象,培养创意表达的能力。三、抓住拓展延伸点,因势利导,培养表达。四、抓住读书笔记,反思自我,拉近文本和切身实际的联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将大量时间消耗在文本解读上,文本解读式的课程形态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要求是不对称的。语文课程应该对接现代社会对本课程的要求,建构理解和运用并重,并且朝向运用的课程形态。吴忠豪教授在国家骨干教师培训中明确指出:“对小学生来说,学语文首先就是学语言——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后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应变‘阅读核心’为‘读写并重’并朝向‘表达’;在教材编写上,应变阅读本位的‘阅读教材’为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材’;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应变‘阅读主导’为‘表达主导’;在教学内容上,应变‘理解课文’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这也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从单纯的指导阅读转变为读写并重、读写结合,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断积累语言,逐步学习运用语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呢?教学中,教师抓住有效的训练点,适时适当地组织学生随文练笔,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丰富多彩,熠熠生辉。笔者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文的特点,对读写结合策略做了初步探索。
一、抓住重点词、句,适时训练,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看一堂课是不是语文课,重点就是看教师是在教课文还是教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少而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如果上课东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来什么都有了,结果却什么也没有教会。就会犯 “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的错误。在一篇课文中选择一个或几个语段重点教学。在语段教学时,要抓住重点词句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让孩子在对比、模仿中领悟语言,习得语言。
比如在教《麻雀》一课中的这一句:“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
1. 出示投影: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根羽毛似的落在猎狗跟前”
2.说说从两个句子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速度快、心情急切)
3.能不能用“像……似的”写一句话,形容某种心情?
生:上体育课了,我像离弦的箭似的向操场跑去。
生:他做事情像一只蜗牛似的,慢死了。
……
再如在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一段时,我曾经学习着这样设计:
1、火烧云有哪些颜色?列出来并归归类。
2、你为什么分成这几类?这些写色彩的词在结构上各有什么特点?
(一种水果名+颜色、一种事物名+颜色、ABB、半A半B)
3、你能再写几个这几种结构的描写颜色的词语吗?
梨黄、葡萄灰 ;
茄子紫 ;
红通通、金灿灿 ;
半灰半百合色 。
4、把你自己写的词语代入课文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
再比如在执教《猫》一课中,引领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进行模仿写作的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品读老舍先生用的语气词,老舍先生对这只贪玩的猫是这种态度,而且有的同学发现老舍先生用词很有特点。你来接着说说。
生:“吧,呀,呢”这三个词都用得很有意思,是常见的语气词。比如,我们常说“去玩——吧”。
师:老舍先生在一句话里连用了三个语气词,现在我们去掉三个语气词,请大家自己比较着读一读,放开声音读读。
生: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会回家呢?
生:加上语气词可以强调猫一天一夜没回家,不加语气词的句了就不能强调。
生:不加语气词的句子很平淡,像白天水没有一点儿味道。加上语气词后,句子变得更具体,更能通顺了。
师:我也想来读读,加上这三个语气词我们可以感受老舍是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说的呢?
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老舍对猫的喜爱。
师:你品出了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了不起。同学们从老舍先生连用的三个语气词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老舍先生对猫的无比喜爱。
师:你能不能模仿老舍先生的写法,也用上几个语气词来写一种动物,表达对他的喜爱之情呢?
生:仿写小兔子、小狗、小鸡等
生:读。师生共同评价。
实践证明,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