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课文 明显是局限于某一篇文章,着眼于一篇文章的话,可能忽视教育本身。专
教语文 思维范畴更大,广度更属高。选定的篇目本身就是一些优秀的文章,而由点及面,由一篇文章的教学引发学生对此类文章的思考,进而举一反三,逐步形成自己处理文章的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初衷。
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么样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朗读训练是否有效,是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目前,朗读教学已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如人意。多数学生能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但能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的学生却是极少数。那么,如何强化朗读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高年级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范读仍很必要。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实践证明: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二、充分保证课堂上读书的时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提高无不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根本,以课文为依托。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然而,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变成了一问一答的问答课。有的语文课上,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听录音,一会儿又让学生看影视,一会儿让学生去表演,学生朗读的时间少得可怜。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文章讲不透,不厌其烦地讲解,把学生朗读的时间变成了教师的演讲。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则自晓其义也。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讲解,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文质兼美,可读性强,人文性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章体裁、内容的不同,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不同?。说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适用于介绍性的语气读,不宜进行朗读训练。而叙事写人的作品,言辞优美,故事情节曲折,感情变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语言华丽,感情色彩浓厚;古诗文和现代诗歌节奏感强,含义深远。这些题材的文章都适合进行朗读训练。一般说来,体现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语句,最能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教师把这些内容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每段内容进行朗读训练的目标也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月光曲》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是为了启发想象,体会意境;指导朗读《燕子》一文的第二段时,是为了领会写作技巧及表达方法。
四、 积极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要使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教师就必须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以及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提示语等。我在引导学生读《荷花》一课第四自然段时,我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学生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后,我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配乐表情朗读课文,学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中。引导学生读《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我采用煽情的“挑拨”提示语:“一儿不服曰”、“一儿扯着嗓门曰”、“一儿脚跺地曰”,让两组小儿的辩斗愈读愈激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学生也是在反复地读,但读的效果与我们平时机械的读截然不同。
五、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齐读、领读、轮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一般说来,低年级常运用轻声读、齐读,分角色读,以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年级宜采用个别读,默读,有利于静思默想,潜心思考。一节课中,教师可采用几种朗读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种方式为主。如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适合个人朗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或片段,则适合分角色朗读,如《陶罐和铁罐》;节奏感强,感情饱满的课文,尤其是诗歌,则可进行集体朗读;而词句艰深,含义深刻的课文,则需要教师适时范读或创设情境导读,如朱自清的《匆匆》。
六、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时引导学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来设计重音、停顿、语气和语速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对于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心情激动的句子,读的时候语速要加快,急促些;表现高兴、喜悦、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声音响亮;对于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一些;而表示悲痛,沮丧,伤心的语句可读得低沉、缓慢一些;把最能体现句子意思的词语读得重一些。具体每段话,每一句怎么读,应结合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比如朗读《翠鸟》的第一自然段,应读得稍慢、轻柔些,读出翠鸟外形的美丽,可爱。但朗读翠鸟活动的特点时,应读得适当快一些,而且把描写翠鸟动作的词语读得重一些,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
总之,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朗读能力的形成,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反复训练才能提升。所以,语文教师要有耐心、恒心,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 最新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教学
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专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属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回忆法、音像法、看图法、创设情境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是示范法。所谓“示范法”,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朗读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只有这样,孩子们受到的教育才会是深刻的,终生难忘的。
4.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生涯中起始阶段最重要的学习科目之一,而朗读是小回学语文教答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项目.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的情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会表达.
5.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生涯中起始阶段最重要的学习科目之一,而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专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属项目.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的情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会表达.正如于漪老师在著作中谈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非常必要.
6.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朗读在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则很值得探讨。(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点浅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能力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着名特级教学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现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提倡开放性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如教学课文<<两只鸟蛋>>,我准备了几个鹌鹑鸟蛋,让其孩子观察外观形状并亲手触摸,通过观察触摸,孩子们知道了鸟蛋是圆圆的,滑滑的,这时孩子们兴趣浓厚,在愉悦中积极朗读,都朗读出了鸟蛋的可爱,感情色彩非常到位. 二、分角色表演朗读,借助人物动作、对话感悟理解课文。 分角色表演朗读能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使他们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凶善,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如教学课文《坐井观天》一课,我让孩子分角色充当小青蛙和小鸟,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扮演小青蛙的同学读出了无知、愚蠢的语气;而小鸟则读出了讲道理、笑小青蛙无知和着急的语气。同学们被小动物们的话语感染着,当同学们读到我口渴了,飞了一百多里,下来找点水喝和天无边无际时,孩子们用手比划着天那么大,班里同学们感受到天是特别的大,都伸出了舌头。当同学读到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我不会错的。大家都为小青蛙感到无知而可笑。最后扮演小青蛙的那个同学听了小鸟的话还跳了出来,他的举动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上来表演朗读。可见分角色表演朗读不仅能激发同学们朗读的兴趣,也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儿童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年幼无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他们到高年级时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其次,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孩子们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有的句子比较长,教师在范读中就要有意识地朗读出词与词之间的自然停顿。如,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时间长了,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朗读停顿的方法,正确地朗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要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如在教学《老师带领我们找春天》一课时,读到我们又来到果园里,有的桃树已经开出粉红色的小花,微风吹来,飘着一股清香……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通过老师绘声给色的范读,学生就会被带入春天美妙的情境之中去,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教《纸船和风筝》时,先让学生听老师配乐范读,边听边感受文章中所表达的伤心情感。学生对文章的悲伤的感情基调有了点滴认识后,再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四、挖掘重点字词,读出真情实感。 良好的课堂气氛仅仅是激发学生朗读愿望的外在条件,只有学生自己想读,有情想表才能读出真情实感,体会课文中语言文
7.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阅读活动是从朗读开始的。阅读是默读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阶段苏教版语文教材每一回篇课文的学习目标答中的第一条就是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强化朗读能力的训练,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关键字】培养学生的基本功;激发朗读欲望;培养朗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阅读活动是从朗读开始的。阅读是默读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阶段苏教版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中的第一条就是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8.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可见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表现力的有效手段。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新课标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老师应尽的职责。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想读、能读、乐于读、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读出情趣1、朗读不是简单地吧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而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感情如何来调度动?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往往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最感兴趣,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以及老师的范读来渲染课文情景,首先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对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读书的欲望。例如:今年这学期一、二、三年级教材中的第一单元课文,全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朗读氛围,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出很多课文中所写到的春天美景的图片或者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到郊外找春天等,上课伊始把图片展示给同学们看,他们不禁会发出阵阵赞叹声,因势利导,这麽美的春天,同学们谁能通过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呢?我想学生会争先恐后地举手的,每位同学都会尽情地抒发自己内心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2、老师的范读也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久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钻研教材,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的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带学生进入意境。例如:去年我在召市小学听了一位老师上的二年级《两只青蛙》,当小青蛙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爬出井口看到了多彩的世界,小青蛙当时那种惊奇、兴奋、喊叫、、、、学生自己练读时老是没找到感觉,老师适时的进行了范读,学生马上领悟出来,朗读由原来的平平淡淡变成了有滋有味起来。并且学生还读出了不同的理解。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讲的是小青蛙坚持自己的决心,不断沿着井壁向上爬,跌下来,又继续爬,其中有个同学朗读时速度读得很慢,老师问他为什么这么读,他说小青蛙爬井壁很困难呢,又爬得慢,所以我就读得慢,虽然慢但读的语气很坚定。而另一个同学读时就读得稍快,他解释说,小青蛙很想快点爬出井壁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他的心情急切,所以快读!多么贴切的解释!可见现在的小孩领悟力都很敏锐,关键在于我们老师怎么去启发他,点拨他。相似的课堂情节,在去年我们县举行的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一小陈敏老师的课堂也有出现,课堂上老师不止一次地进行范读,就在老师指导同学们读“我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在老师的激情指导下孩子们一次比一次更有感情的朗读着,其中有一个女同学读得精彩极了,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悟,因为这句话里有几个连续的动作,就像电影里的快镜头一样,这个学生抓住了几个动词重读并用较快的语速读完这句话,语感是那么的好,并说出了这么读的理由:当作者看到父亲冒着寒霜雨雪纹丝不动地站在教室外面旁听家长会,作着那种震惊、激动、感动以至内心阵阵隐痛等待复杂情绪喷涌而出,所以感觉要这么读!听!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孩子,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他以完全浸润在课文的字里行间的,融入到作者的感情世界里。此时,已不是人之文而是我之文呢。 二、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品评朗读,读出时效。 在很多阅读教学课堂中常常存在朗读时间不充分的现象,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还有不少同学连一篇课文都未读完,老师就示意学生停下来,马上转入到下一个程序了,朗读成子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而我们常常观摩学习的名师课堂中,老师往往要让学生在文中走几个来回,熟读课文后才进入学习理解环节。所以我们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每个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勿勿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绪,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学生朗读完毕后,老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拨,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例如:去年我听一小骨干教师李代珍老师上的《松树和青藤》一课,当学生用一般语气读小杉树而小青藤的话后,老师指出没读出人物的特点来,然后点拨指导并亲自范读:小杉树是踮起脚,嚷嚷着说的,应读得快点,大声一点。而读小青藤的话应抓住“幼小”、“微弱”、“请您”这几个词用非常友好而礼貌的语气,很轻柔的声音读出小青藤的话。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小学生尤其喜欢赞扬和鼓励,因此老师应带着欣赏的态度去聆听和感受学生的每一次朗读,让他们体会到被赏识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但是对学生所出现的明显的错误也不能一味的夸奖和称赞,这一点在我们很多年轻教师的课上易见,明明学生读错了字,读得也不是很好,还一个劲地夸真棒真好,这种单一的大而空的评价形式,极不利于学生读懂、读好课文的。好的教师应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不经意地找出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再委婉地提出值得改进的地方,这样既成就了学生成功的愿望,又能使学生对自己的不足心领神会。 三、创新求异,方式多样 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很多,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如老师的轻声示范或者是借助媒体的范读,但无论是放录音还是老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宜用范读。如:你们听了范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在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而当需要借助朗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范读中引路而已,只能起到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的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慎用齐读,因为有学生会“滥竽充数”并易产生唱读的不良习惯,这在我们乡下学校常见。着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有些课文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用的非常精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课文内容作用很大,直到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领悟文章的要旨。例如:二小的王莉老师代表龙山参加湘鄂边区优质示范课活动时执教的《丰碑》一课,紧紧抓住课文重点段第七自然段中“塑像”、“镇定”、“安详”这些重点词语反复吟咏,感悟体会军需处长的内心世界,老师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为了革命的胜利,军需处长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把棉衣让给了别人,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他的死是从容的,是无所畏惧的,当他看到战友们在继续前进时,他无牵无挂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军需处长的形象在同学们心中丰满起来。这是通过对重点词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如《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抓好朗读训练,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探索和思考,语文教学一定会变得更加生气勃勃与灵性跳动。
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知道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个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感情,在读中品词赏句,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创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一、朗读要充分展示学生个性 如,在教学《五彩池》这篇课文时,在指导学生分析完了五彩池的不同形状后,我并没有以优秀生或是自己的范读为标准,而是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各自对这段文字的体会。可以是惊奇的,也可以是慢慢儿欣赏的,等等。这样就使得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读得投入,读得愉快轻松,也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淋漓尽致的张扬。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所以,读书并不是“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的过程,对于句子的理解、体会各不相同,读出来的句子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二、注重精讲多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读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少讲多读,精讲细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原则。教师要坚定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精讲多读”。认清教师的“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思想、指点迷津、拨正方向。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讲在点子上,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以读代讲。对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教师无需再作详尽地讲解,可以“以读代讲”。而那些易于意会却难于言传的句段,教师很难把它讲得更传神,就应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情感,以此把不可言传的感情读出来。通过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促使学生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读”是阅读教学的特征,要把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将“读”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阅读教学一般要做到三读:初读、细读、精读。只有将这三“读”落实好,让学生多读,才能达到《大纲》提出的“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 三、引导读中领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如教学《火烧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我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体验:哪一个字用的好?为什么?有的认为“红”字用得特别好,有的认为是“火”字,有的认为是“烧”字。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接着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烧”字让我们感觉颜色特别美;“烧”字让我们看出火烧云在变化;“烧”字让我们有天空的云从西到东移动的感觉;……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四、指导自主阅读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之目的。 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选准“读”的内容。只有选准了“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品词析句、体味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而选择好了“读”的方式,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总之,教无定法。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急待探究的焦点。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