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浅谈小学语文如何生活化
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教师,我总认为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专真正成为学生愿学属、乐学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② 怎样让生活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这一教改的途径。下面我就从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建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走出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误区等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一方面包括物质环境,主要指教室,也就是“学生的家”。另一方面包括心理环境,主要指师生关系。
1、语文教学生活化物质环境的构建
主要是指各种布置要洋溢着知识的气息和浓浓的童趣。比如说,随着季节的变化,可以和学生一起动手把教室分别布置成“春色明媚”、“星光灿烂 ”、“金秋丰收”、“冬日浪漫”等等不同的风格,可以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很多乐趣。此外,教室里还可以根据本地的特产和本班学生的兴趣、特长开辟养植角、探索角、科技角、图书角、知心信箱等等,这些都会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帮助……一个课堂就是一所浓缩的学校,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学生在这个课堂里,开展的不仅仅是语文学习,学到的也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还有探索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滋养。学生也不仅仅是以“学生”的身份出现,他同时还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是充满个性和灵气的鲜活的生命。这样,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才会有强有力的生命支柱和不竭的生命活力。
2、生活化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要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构建一种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前提。
一是教师要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一个具有良好外在形象的人,不管在什么地方,总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别人总喜欢接近他,愿意同他交往。教师做的是育人的工作,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在学生面前,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语言上,做到谈吐文雅,幽默风趣,感情真挚,条理性强;行为上,要举止端庄,表情丰富,富有感染力。在装扮上,要大方得体,恰如其分。有良好外在形象的教师容易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身边。
二是要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要蹲下来看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尊重他们的兴趣习惯,并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要多与学生交流,融入到他们的世界中,缩短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公正公平,尤其要善待后进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能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课堂才会成为师生共同生活的家园,共同成长的乐园。
二、建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来自于生活。教学时,我们应做到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在对生活的理解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与升华。
1、抓住“联系点”。抓住课文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设置情景,使学生、生活与文本零距离地对话,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自觉地在生活中理解文本,并超越文本,用文本表现生活。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剪枝的学问》时,正是隆冬时节,树木都要剪枝。教师可结合校园里花木果树的修剪来学习课文,从中学到剪枝的学问,获取种植的技能。再根据自己的实践写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
2、找准“冲突点”。抓住文中人物思想发生碰撞点,设置争议,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道理。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围绕“放”与“不放”,师生分别扮演父子俩,结合日常生活,展开心灵对话。通过几番辩论,“儿子”明白了遵守规定讲诚信的重要性,心悦诚服又满含遗憾地放掉了那条大大的鲈鱼。
3、诠释“困惑点”。对学生感到困惑、模糊不清之处着重讨论。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写到“……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晚上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有学生提出:天游峰九百多级台阶,像一根银丝一样悬在空中,游客是望而却步、半途而废,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每天爬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能不累吗?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爬楼梯、爬山的体会来讨论这个问题。学生们有的说,每天爬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肯定很累,但老人因为热爱这份工作,所以再累再苦也觉得快乐;有的说因为他每天打扫,他已经锻炼出来了,习惯这样工作了;还有的说,他早已把自己当作了大山的一分子,能够与大山生活在一起,再累的工作在他眼中也就不累了……学生走进了文本,把老人的工作、生活与思想融为一体,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深处。从课堂走向生活的学习过程中,老人那种乐观、豁达、顽强的精神深深刻在学生的心中,而且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4、补充“空白点”。对那些义在言外的想象空间加以扩充。如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一课的结尾我设计了“小露珠就要走了,假如你是向日葵、白杨树或者喇叭花,你想对小露珠说些什么呢?”有的说:“多么可爱的小露珠呀,你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我怎么愿意让你离开呢!”;有的说:“小露珠呀,小露珠,你用自己的身体滋润花草树木,让万物显得更加生机勃勃,我多么希望你一直陪伴着我们”;有的说:“小露珠呀,你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都很喜欢你。明天你可一定要再来呀!”……这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迸发出的创造火花,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活力。
三、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起点。教师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要尽可能拉近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贴近生活,并能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在充满童趣与乐趣的学习中健康成长。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点:
1、观察生活,学习课文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增进感悟。
例如二年级上册《夕阳真美》一文,同学们都见过夕阳,但真正去观察它、领略它、感受它的却不多。这一课安排在该册的最后一课,学习这课时,已是隆冬时节。教师可根据“前移后续”的原则,在深秋最美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观察夕阳,了解夕阳下落的过程和云彩的色彩变化。到学习这课的时候,结合生活中的观察体验来学习,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得心应手了。学习课文以后,再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隆冬时节的夕阳,并与深秋时候的夕阳作比较,让学生在观察中扩大视野,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像《苹果里的五角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等课文都可以采取这种“观察——学习”的方式来学习。
2、再现生活,学习课文
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但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媒体,直观地展示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也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课文内容,从而再现生活,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像(五下)《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等科普类课文和《秦兵马俑》等介绍名胜古迹的课文比较适用于多媒体教学;像《狐假虎威》等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等可以采取课本剧的方式来学习。采用“再现——学习”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要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不能以媒体和表演来取代语文学习。
3、体验生活,学习课文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感悟和体验。
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五下),我们可以带学生到野外去寻找春天,感受春天;教学《快乐的节日》(二下),可以与学生一起以某个节日为主题,设计、开展庆祝活动,体会节日的快乐;教学《大自然的文字》(六上)可以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大自然的文字……这样的学习,学生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文字,所领悟到的也不仅仅是课文内容,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4、想象生活,学习课文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学时应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
例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六下)一文介绍了海洋丰富的物产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学生大都对它没有过多的认识。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与文本进行有机的融合,描绘自己心目中未来海洋的样子,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语文课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5、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除了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是引导学生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例如,班干部竞选,可以组织同学搞策划,让同学写自荐书或上台演讲;班级联欢会,可以征集最佳主持人台词,竞选主持人等等,以此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二是引导学生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如一年级小朋友学习拼音,可以请学生回家教爸爸妈妈学习拼音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充分利用家长的职业等资源组织学生设计广告,介绍物产等等,都是学习语文和锻炼语文能力的机会。
三是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作介绍;针对社会上一些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文明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不规范用字的现象;针对当地的特产种植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用心来感受社会百态,写出自己的感悟,用行动来展示自己对社会的关心。
总之,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丝丝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障。只有让生活的灵魂进入学校,深入课堂,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之间的壁垒。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活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③ 如何构建生活化的小学语文课堂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这一教改的途径。下面我就从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建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走出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误区等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实践和思考。一、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一方面包括物质环境,主要指教室,也就是“学生的家”。另一方面包括心理环境,主要指师生关系。 1、语文教学生活化物质环境的构建主要是指各种布置要洋溢着知识的气息和浓浓的童趣。比如说,随着季节的变化,可以和学生一起动手把教室分别布置成“春色明媚”、“星光灿烂 ”、“金秋丰收”、“冬日浪漫”等等不同的风格,可以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很多乐趣。此外,教室里还可以根据本地的特产和本班学生的兴趣、特长开辟养植角、探索角、科技角、图书角、知心信箱等等,这些都会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帮助……一个课堂就是一所浓缩的学校,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学生在这个课堂里,开展的不仅仅是语文学习,学到的也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还有探索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滋养。学生也不仅仅是以“学生”的身份出现,他同时还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是充满个性和灵气的鲜活的生命。这样,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才会有强有力的生命支柱和不竭的生命活力。 2、生活化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要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构建一种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前提。一是教师要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一个具有良好外在形象的人,不管在什么地方,总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别人总喜欢接近他,愿意同他交往。教师做的是育人的工作,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在学生面前,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语言上,做到谈吐文雅,幽默风趣,感情真挚,条理性强;行为上,要举止端庄,表情丰富,富有感染力。在装扮上,要大方得体,恰如其分。有良好外在形象的教师容易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身边。二是要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要蹲下来看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尊重他们的兴趣习惯,并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要多与学生交流,融入到他们的世界中,缩短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公正公平,尤其要善待后进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能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课堂才会成为师生共同生活的家园,共同成长的乐园。二、建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来自于生活。教学时,我们应做到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在对生活的理解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与升华。 1、抓住“联系点”。抓住课文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设置情景,使学生、生活与文本零距离地对话,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自觉地在生活中理解文本,并超越文本,用文本表现生活。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剪枝的学问》时,正是隆冬时节,树木都要剪枝。教师可结合校园里花木果树的修剪来学习课文,从中学到剪枝的学问,获取种植的技能。再根据自己的实践写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 2、找准“冲突点”。抓住文中人物思想发生碰撞点,设置争议,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道理。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围绕“放”与“不放”,师生分别扮演父子俩,结合日常生活,展开心灵对话。通过几番辩论,“儿子”明白了遵守规定讲诚信的重要性,心悦诚服又满含遗憾地放掉了那条大大的鲈鱼。 3、诠释“困惑点”。对学生感到困惑、模糊不清之处着重讨论。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写到“……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晚上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有学生提出:天游峰九百多级台阶,像一根银丝一样悬在空中,游客是望而却步、半途而废,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每天爬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能不累吗?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爬楼梯、爬山的体会来讨论这个问题。学生们有的说,每天爬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肯定很累,但老人因为热爱这份工作,所以再累再苦也觉得快乐;有的说因为他每天打扫,他已经锻炼出来了,习惯这样工作了;还有的说,他早已把自己当作了大山的一分子,能够与大山生活在一起,再累的工作在他眼中也就不累了……学生走进了文本,把老人的工作、生活与思想融为一体,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深处。从课堂走向生活的学习过程中,老人那种乐观、豁达、顽强的精神深深刻在学生的心中,而且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4、补充“空白点”。对那些义在言外的想象空间加以扩充。如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一课的结尾我设计了“小露珠就要走了,假如你是向日葵、白杨树或者喇叭花,你想对小露珠说些什么呢?”有的说:“多么可爱的小露珠呀,你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我怎么愿意让你离开呢!”;有的说:“小露珠呀,小露珠,你用自己的身体滋润花草树木,让万物显得更加生机勃勃,我多么希望你一直陪伴着我们”;有的说:“小露珠呀,你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都很喜欢你。明天你可一定要再来呀!”……这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迸发出的创造火花,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活力。三、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起点。教师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要尽可能拉近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贴近生活,并能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在充满童趣与乐趣的学习中健康成长。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点: 1、观察生活,学习课文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增进感悟。例如二年级上册《夕阳真美》一文,同学们都见过夕阳,但真正去观察它、领略它、感受它的却不多。这一课安排在该册的最后一课,学习这课时,已是隆冬时节。教师可根据“前移后续”的原则,在深秋最美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观察夕阳,了解夕阳下落的过程和云彩的色彩变化。到学习这课的时候,结合生活中的观察体验来学习,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得心应手了。学习课文以后,再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隆冬时节的夕阳,并与深秋时候的夕阳作比较,让学生在观察中扩大视野,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像《苹果里的五角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等课文都可以采取这种“观察——学习”的方式来学习。 2、再现生活,学习课文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但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媒体,直观地展示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也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课文内容,从而再现生活,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像(五下)《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等科普类课文和《秦兵马俑》等介绍名胜古迹的课文比较适用于多媒体教学;像《狐假虎威》等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等可以采取课本剧的方式来学习。采用“再现——学习”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要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不能以媒体和表演来取代语文学习。 3、体验生活,学习课文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感悟和体验。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五下),我们可以带学生到野外去寻找春天,感受春天;教学《快乐的节日》(二下),可以与学生一起以某个节日为主题,设计、开展庆祝活动,体会节日的快乐;教学《大自然的文字》(六上)可以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大自然的文字……这样的学习,学生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文字,所领悟到的也不仅仅是课文内容,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4、想象生活,学习课文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学时应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例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六下)一文介绍了海洋丰富的物产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学生大都对它没有过多的认识。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与文本进行有机的融合,描绘自己心目中未来海洋的样子,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综上所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语文课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5、在生活中学习语文除了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是引导学生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例如,班干部竞选,可以组织同学搞策划,让同学写自荐书或上台演讲;班级联欢会,可以征集最佳主持人台词,竞选主持人等等,以此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二是引导学生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如一年级小朋友学习拼音,可以请学生回家教爸爸妈妈学习拼音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充分利用家长的职业等资源组织学生设计广告,介绍物产等等,都是学习语文和锻炼语文能力的机会。三是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作介绍;针对社会上一些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文明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不规范用字的现象;针对当地的特产种植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用心来感受社会百态,写出自己的感悟,用行动来展示自己对社会的关心。总之,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丝丝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障。只有让生活的灵魂进入学校,深入课堂,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之间的壁垒。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活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④ 如何让语文课堂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这一教改的途径。下面我就从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建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走出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误区等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一方面包括物质环境,主要指教室,也就是“学生的家”。另一方面包括心理环境,主要指师生关系。
1、语文教学生活化物质环境的构建
主要是指各种布置要洋溢着知识的气息和浓浓的童趣。比如说,随着季节的变化,可以和学生一起动手把教室分别布置成“春色明媚”、“星光灿烂 ”、“金秋丰收”、“冬日浪漫”等等不同的风格,可以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很多乐趣。此外,教室里还可以根据本地的特产和本班学生的兴趣、特长开辟养植角、探索角、科技角、图书角、知心信箱等等,这些都会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帮助……一个课堂就是一所浓缩的学校,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学生在这个课堂里,开展的不仅仅是语文学习,学到的也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还有探索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滋养。学生也不仅仅是以“学生”的身份出现,他同时还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是充满个性和灵气的鲜活的生命。这样,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才会有强有力的生命支柱和不竭的生命活力。
2、生活化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要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构建一种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前提。
一是教师要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一个具有良好外在形象的人,不管在什么地方,总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别人总喜欢接近他,愿意同他交往。教师做的是育人的工作,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在学生面前,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语言上,做到谈吐文雅,幽默风趣,感情真挚,条理性强;行为上,要举止端庄,表情丰富,富有感染力。在装扮上,要大方得体,恰如其分。有良好外在形象的教师容易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身边。
二是要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要蹲下来看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尊重他们的兴趣习惯,并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要多与学生交流,融入到他们的世界中,缩短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公正公平,尤其要善待后进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能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课堂才会成为师生共同生活的家园,共同成长的乐园。
二、建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来自于生活。教学时,我们应做到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在对生活的理解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与升华。
1、抓住“联系点”。抓住课文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设置情景,使学生、生活与文本零距离地对话,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自觉地在生活中理解文本,并超越文本,用文本表现生活。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剪枝的学问》时,正是隆冬时节,树木都要剪枝。教师可结合校园里花木果树的修剪来学习课文,从中学到剪枝的学问,获取种植的技能。再根据自己的实践写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
2、找准“冲突点”。抓住文中人物思想发生碰撞点,设置争议,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道理。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围绕“放”与“不放”,师生分别扮演父子俩,结合日常生活,展开心灵对话。通过几番辩论,“儿子”明白了遵守规定讲诚信的重要性,心悦诚服又满含遗憾地放掉了那条大大的鲈鱼。
3、诠释“困惑点”。对学生感到困惑、模糊不清之处着重讨论。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写到“……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晚上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有学生提出:天游峰九百多级台阶,像一根银丝一样悬在空中,游客是望而却步、半途而废,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每天爬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能不累吗?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爬楼梯、爬山的体会来讨论这个问题。学生们有的说,每天爬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肯定很累,但老人因为热爱这份工作,所以再累再苦也觉得快乐;有的说因为他每天打扫,他已经锻炼出来了,习惯这样工作了;还有的说,他早已把自己当作了大山的一分子,能够与大山生活在一起,再累的工作在他眼中也就不累了……学生走进了文本,把老人的工作、生活与思想融为一体,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深处。从课堂走向生活的学习过程中,老人那种乐观、豁达、顽强的精神深深刻在学生的心中,而且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4、补充“空白点”。对那些义在言外的想象空间加以扩充。如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一课的结尾我设计了“小露珠就要走了,假如你是向日葵、白杨树或者喇叭花,你想对小露珠说些什么呢?”有的说:“多么可爱的小露珠呀,你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我怎么愿意让你离开呢!”;有的说:“小露珠呀,小露珠,你用自己的身体滋润花草树木,让万物显得更加生机勃勃,我多么希望你一直陪伴着我们”;有的说:“小露珠呀,你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都很喜欢你。明天你可一定要再来呀!”……这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迸发出的创造火花,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活力。
三、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起点。教师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要尽可能拉近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贴近生活,并能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在充满童趣与乐趣的学习中健康成长。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点:
1、观察生活,学习课文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增进感悟。
例如二年级上册《夕阳真美》一文,同学们都见过夕阳,但真正去观察它、领略它、感受它的却不多。这一课安排在该册的最后一课,学习这课时,已是隆冬时节。教师可根据“前移后续”的原则,在深秋最美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观察夕阳,了解夕阳下落的过程和云彩的色彩变化。到学习这课的时候,结合生活中的观察体验来学习,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得心应手了。学习课文以后,再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隆冬时节的夕阳,并与深秋时候的夕阳作比较,让学生在观察中扩大视野,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像《苹果里的五角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等课文都可以采取这种“观察——学习”的方式来学习。
2、再现生活,学习课文
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但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媒体,直观地展示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也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课文内容,从而再现生活,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像(五下)《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等科普类课文和《秦兵马俑》等介绍名胜古迹的课文比较适用于多媒体教学;像《狐假虎威》等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等可以采取课本剧的方式来学习。采用“再现——学习”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要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不能以媒体和表演来取代语文学习。
3、体验生活,学习课文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感悟和体验。
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五下),我们可以带学生到野外去寻找春天,感受春天;教学《快乐的节日》(二下),可以与学生一起以某个节日为主题,设计、开展庆祝活动,体会节日的快乐;教学《大自然的文字》(六上)可以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大自然的文字……这样的学习,学生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文字,所领悟到的也不仅仅是课文内容,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4、想象生活,学习课文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学时应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
例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六下)一文介绍了海洋丰富的物产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学生大都对它没有过多的认识。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与文本进行有机的融合,描绘自己心目中未来海洋的样子,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语文课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5、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除了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是引导学生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例如,班干部竞选,可以组织同学搞策划,让同学写自荐书或上台演讲;班级联欢会,可以征集最佳主持人台词,竞选主持人等等,以此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二是引导学生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如一年级小朋友学习拼音,可以请学生回家教爸爸妈妈学习拼音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充分利用家长的职业等资源组织学生设计广告,介绍物产等等,都是学习语文和锻炼语文能力的机会。
三是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作介绍;针对社会上一些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文明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不规范用字的现象;针对当地的特产种植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用心来感受社会百态,写出自己的感悟,用行动来展示自己对社会的关心。
总之,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丝丝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障。只有让生活的灵魂进入学校,深入课堂,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之间的壁垒。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活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四、走出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误区
“生活化”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然而我们也要防止走进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误区。
1、要基于生活而不囿于生活
[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语文上册《家》时,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在教室里摆放了很多家用物品,还让学生带了很多玩具和食品,教室里变得琳琅满目,俨然成了一个“家”。还有位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装满昆虫的口袋》时,布置学生每人带一种昆虫,教师还在教室里挂了很多装饰精美的昆虫标本。教室成了一个“昆虫园”。
[反思]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不是一定要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情境中呢?当然不是。上述案例中的教师片面理解“生活化”的含义,为了追求“生活化”的教学而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把语文课堂布置得和现实生活十分相似。《中国教育报》就有一位专家针对上述现象提出要计算教学成本的观点。我们认为,原汁原味的真实生活不能等同于语文,把“生活”搬入课堂应该进行“语文化”的处理,一个故事、一段影像资料、一些教具或者是一些图片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素材。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操作比较简易的话,我们不妨将学生带到现实中去认识语文、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去体验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要儿童化的生活而不是成人化的生活
[案例]有位教师在《陶校长的演讲》(五上)中教学“第一问是什么?为什么把健康的身体放在第一位?如何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时,教师首先补充了一种流行的观点,即“身体是1,学习、工作、财富等都是0。有了身体健康这个‘1’, 学习、工作、财富等才有意义;如果没有身体健康这个‘1’, 学习、工作、财富等就都没有意义。”然后举了许多名人和长寿老人锻炼身体的体会。其实,在教师阐述了观点以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怎样做才可以更健康,学生的体会会更深刻。还有一节一年级教学“出”和“入”的识字课,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城市生活中的各种出入口,简直就像走迷宫,弄得座位上的农村小孩子不知如何“出”“入”,本来可以上得很清楚的一堂课,结果反而让学生云里雾里。
[反思] 语文教学应当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生活现实出发。上述案例中,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语文练习确实与现实生活联系比较密切,但更多的是从教师这个成人的视角设计的。这种从成人的视角设计的“生活化”,往往脱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适合学生实际的“生活化”,而不能自以为是,自作多情地把成人的“生活化”理解为学生的“生活化”。
3、要引领生活而不是迎合生活
[案例]这是在校级公开课《云房子》(二上)的一个小片断。在学习第二节时,教师请学生说一说最喜欢哪一座云房子,并说说理由。学生各抒己见,有说喜欢大楼房、大礼堂一样的云房子的,有说喜欢大冬瓜那样的云房子的,还有说喜欢像花儿样的云房子的。这时,有一位学生说喜欢一点点小的云房子,因为没有人来和他抢,也没有人来和他挤,很舒服。教师很高兴地重复了一遍学生的答案,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反思]在以上的案例中,学生们的思维应该说非常活跃,学得也比较主动,都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教师在学生的认识发生偏差时,却没能做好引领。我们猜想,那位喜欢一点点小的云房子的学生,可能是平时比较胆小,不大喜欢和同学交往,经常担心有同学会“欺负”他;也可能是他具有独生子女通常有的自私心理,不大愿意和大家分享快乐。学生的见解大多源于对生活的认识,作为教师,要树立“教学即教育”的大教育观,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和生成教育资源,适时地进行引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可惜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是教师迎合学生,重复学生的答案,而不作引领和提升。像以上的案例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一个人住在云房子里多寂寞呀,云房子尽管小,但找个好朋友一块儿在里面玩还是可以的,那该多有意思呀;或者引导学生从一点点小的云房子的可爱处着手,谈谈自己对云房子的喜爱之情。
4、要真实的生活而不是空洞的生活
[案例]学了《真情的回报》(六下),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谈体会。学生谈了王顺友、李春燕热情为大家服务,得到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称号;谈到了护士护理病人付出了真情,得到了“白衣天使”的称号;还有老师辛勤哺育下一代,付出了真情,得到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这些都是“真情的回报”。应该说,学生对“真情的回报”是有了认识了,但学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荣誉称号上,而对身边实实在在付出真情和需要帮助的人却没有一人提及。
[反思]“联系生活谈体会”是我们语文教学,特别是学习思想性比较强的课文常做的一项练习。正因为“常做”,所以学生们也渐渐地摸到了一些“门道”,懂得了一些答题的“套路”。但这些“门道”和“套路”往往会使学生步入“假、大、空”的境地,而起不到真正的“联系生活谈体会”的“悟情”、“导行”作用。其实,生活中最能感动人心的往往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一个充满真情的眼神,往往要比一句响亮的口号更能触动人们的心灵。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细微处感悟真情,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5、要生活化的语文而不是生活化的生活
[案例]在某次评优课上,一位选手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云房子》。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小鸟们的快乐心情,教师让学生当小鸟,在假想的云房子里自由地作客、玩耍。这下,学生们可开心啦!一个个离开座位,满教室乱跑。几百名听课的教师看着几十名学生在“表演区”疯跑,整整跑了近十分钟还不肯停下来,一个个目瞪口呆。
[反思]课堂教学,是静悄悄的革命。它既需要温度,更需要深度,只有建立在深度之上的温度,才有价值;没有深度的热热闹闹的课堂,往往寓示着肤浅与浅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体现“生活化”,过分突出生活情境的创设,将语文知识的学习置于从属地位,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语文的本味。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主体应当是“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把学生带入到一个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丰富生动、扎实有效。
语文教学“生活化”永远是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活动的主题之一。美国教育家华特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极其简单而又非常深刻地揭示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可以说,它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则。我们只有基于这条“地平线”,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方能托起语文教学这轮“红太阳”,迎来语文教学的“艳阳天”。
⑤ 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一、 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便是老师和学生的终极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影响下,学生很少涉猎课本以外的东西,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依然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
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这种僵死的课本,僵死的课堂教学,最终僵死了他们的思想。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化语文”、“语文生活化”。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语文这一门学科是最富内蕴和思想的,是最富有灵气与诗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真正的语文教育决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只局限于课堂,而应该使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苏轼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指的就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们的课题“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
二、概念界定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它包括三层意义:(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三)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教学生活化的学生主体,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而且语文素养得到主动发展。 三、研究目标: (一)教师方面
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阅读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
(二)学生方面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三)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 四、研究内容: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全面实施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
研究改进课堂教学,压缩语文课文的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在短时、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突出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突出写作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二)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实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应该强化语文课外阅读和其他课外活动,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各科教学,语文教育和学校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1、学生生活积累研究。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学会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并将生活的“活水”引入语文教学。同时要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天地,融入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养料,培养学生自己吸收文化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
2、学生生活实践研究。研究如何通过建立课外活动基地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使他们懂得“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的道理。最终走出狭窄的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生活。这个创造性一方面要在学生的写作方面反映出来,所有的习作是内心体验的反映,言之有物,言为心声,有思想,有想象,有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在学生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活动中体现,自办刊物、报纸,自办电视台、广播站,成立剧社等。
五、研究的初步成效
经过一年的研究探索,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阅读感受、理解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1、激发了阅读兴趣,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阅读教学生活化,从传统教育的“知识本位”向“人的发展本位”回归,回到人的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流动的生活中,方法多样得当,课堂效率高,大大减少了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学生普遍具有想学习,会学习,能学习,能学会的素质,学习活动在自觉、主动、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
2、学生个性特长得到较好发展。教学生活化十分重视在生活中实践,注重情感体验,学生具有丰富的积累,语感较好。生活化教学重视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多种爱好,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较好发展。
3、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课外阅读是学生生活的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生活质量、丰富生活内容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丰富语言表达和生活认识能力的重要渠道。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开展教学生活化的研究,除了抓课堂四十分,更应激励学生在生活中阅读。一年来,实验班的学生每人都有一本阅读记录本,每天出声朗读课外文章半小时,记录阅读篇目,请家长督促。至今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没阅读半小时睡不着觉,阅读已成为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4、合作精神明显加强。在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在群体的交流与合作中,学生个体的语文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很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培养。 六、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教师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还远远没有达到。
2、学生层次不整齐,加上现有的条件有限(如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使得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3、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课题总结报告、教学研究论文等形式呈现。但是,如何使这些成果能够深刻体现设想中“生活化”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日常具体教学过程中,还也是一个研究难点。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语文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就是我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⑥ 如何让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生活化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生活交往能力,学生学习口语交际为的就是更好地生活,而生活又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创造了无尽的源泉,生活与口语交际密不可分。口语交际,这过去甚至现在仍经常被忽视的教学部分,为什么老师会疏于对它的重视,我想并不是老师们不重视,不知道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讲的重要意义,同行们在教学中也教学这部分,只苦于对口语交际课如何上,或如何让学生真正学到交际的本领而困惑,所以实施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学到交际的本领,如何让学生真正实现交际,变得尤为重要,我觉得我们应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交际,在生活中实践交际的能力,实现练于课堂,得益于课外,让学生掌握交际的技能,养成与人交往、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口语交际教学只有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平台,让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成为生活化的学习过程,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才有双向的和谐与互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学生才会说起来,语言才会活起来,口语交际训练才能真正动起来。
一、口语交际 “生活化”利于消除学生习作“恐惧症”
小学生为什么要学写作文?因为“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人在什么时候需要表达和交流?当然是在日常生活中。所以,小学生写作文,不是“写作”,而是“习作”,是为了能在生活中轻松自如地表达内心、与他人交流,是为了掌握一项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重要本领,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理念从作文的本质出发,避免了教师用“写作”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习作,避免了用太多的清规戒律去约束学生习作;让他们能在习作中自然倾吐,自由表达。因此,有利于消除学生习作“恐惧症”。
二、是使用教材,科学设计。
口语交际的材料安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还配了相应的图画,并精心设计了提示或问题;不论是话题的安排还是版面的设计都努力贴近学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也爱说。这些来自于生活的话题,唤起了学生生活的记忆、亲身的体验,使学生的生活与交际课堂实现了真正的零距离。只要教师对这些话题的口语交际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就一定会让学生感觉生活丰富多彩、交际得心应手。
三、是深入生活,延伸空间,丰富交际话题。
教材中有一些学生乐说、爱说的交际题材,但是由于学生平日的观察等方面的能力不强,因此有些交际题材学生交际起来难以展开,还需教师课前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加深体验。如“小小新闻发布会”,可让学生走向社会、村庄、厂矿企业,了解搜集有价值的新闻,在这一观察调查过程中,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我们身边的新鲜事,使学生对一些大家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这一话题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爱说。
四、在家庭生活中,实践交际本领
学生生活的时间最长的还是在家庭中,因此,让学生实践交际能力的机会,延伸到家里是非常有必要的,于是,我做了这样的尝试;我让学生把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讲给父母亲听,内容不限,可以是班上发生的,校车上发生的,路上看到的、听到的。也可以是和兄弟姐妹之间发生的事,可以是趣事,可以是为某一事,俩人之间进行的或争执、或交流,把这些过程录音下来,每周评出“交际能手”,并在班级“展播”,这对于内向的孩子也是一种有效的交际途径。做了这样的尝试之后,我深刻地发现,交际的时间跨度大了,不再局限于学校;愿意交际的面广了,不再局限于个别人;交际的内容多了,不再言之无物;交际的话题多了,不再言不由衷。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学生交际的舞台,就是学生交际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给学生交际的方法,还应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交际的本领
⑦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现生活化教学
怎样让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
前言 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就是以生活现实为背景,将教学活动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将生活元素引进课堂。实现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让小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解放出来,更真切地去体会生活,感受语文知识的重要性,能够让教学目标的实现更全面。将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转变为以生活为主题的目标,让生活与学科学习得以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多项能力的培养。但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改革还存在一定问题,促进生活化教学的深入发展,还需要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一、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境。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利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机械化地讲解。而小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出来的信息,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往往建立在主观印象上。但生活化的课堂,可以促进学生与课本内容的互动与接触,让学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与学习内容结合在一体,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其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每一位小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具有过人之处,小学生的能力与潜能是不可估计的。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组织方法较为单一,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每一位学生。学生个人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潜能也不能完全发掘出来。生活化的课堂,往往会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更多地考虑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让小学生的特长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所发挥。 二、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方法 促进生活化小学语文课堂的打造,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开发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加强语文教学形式的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打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师需要促进教学形式的丰富化。 首先,教师要加强生活化环境的创设。小学生,只有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下,才能够真正了解学习内容中的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利用情境,促进学生体验学习内容,从而发现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了解语文学科的魅力。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小学生创设情境,促进小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 其次,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尽情地表现。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文学作品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学习的难点不在于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而是获得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教师要多用灵活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将课本内容编排成课本剧,让小学生变成小演员去演绎,在表演的过程中去感受作者传达出的情感。比如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先对文章进行浏览,从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让小学生自由结组进行课本剧的编排,从而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在这样的活动中,课堂情境也可以得到有效地创设,有利于小学生情感的表达与情感的理解。 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的辩论。生活中的辩论主题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针对语文教学内容,选择一些与其相关的生活主题,让小学生去辩论,去表达。小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对于不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想法,对于同一个课文,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形式。所以,在课堂中组织小学生开展生活化的辩论活动,让小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讲解《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说一说自己妈妈能够采用的生活小妙招,并选择其中的一个小妙招的积极作用进行辩论,促进小学语文课堂质量的提高。 2.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需要教师抓住生活化的主题,将课堂内容进行生活化改革,利用生活中的内容,扩展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视界,让学生在生活知识的围绕下去理解文章。 首先,教师要利用生活化的内容去吸引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内容进行联系,从小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学生与课本互动,往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风娃娃》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寻问小学生感受到的最大的风,对风的感受,促进学生接触到与课文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内容。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去展示几张有关于风的图片,让小学生对其进行描述,阐述风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其次,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力量。教师可以对小学语文作业形式进行创新,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完成语文知识的巩固,从而促进小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探究者。比如在讲解《农业的变化真大》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植物园或者开展一次郊游,让小学生通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去感受农业发展的变化。作业形式的转变,有利于小学生建立创新型的作业观,也有利于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化。 3.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质 要构建生活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需要对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进行提高。学校要加强小学语文老师队伍的建设,针对语文专业知识以及创新型教学方法,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从而让教师认可生活化教
⑧ 浅谈如何凸现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认为: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一、课堂语言趣味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重点。为了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目标,我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恰当运用趣味性的语言,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还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每位学生都喜欢学习汉字。 笔顺规则是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学中,我抓住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征,恰当发挥趣味语言这一润滑剂的作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回”字时,许多同学老是喜欢先封口后写里面的部分。课上,我按照同学们错误的笔顺把这些字写在黑板上,并风趣地说:“你们也太不礼貌了。明明见爸爸回来了,还先把门关上,叫爸爸怎么不生气?”学生听了,个个心领神会。 二、课堂情境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课文短小精悍,在阅读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朗读的同时也在接受美的熏陶,让说话训练与朗读训练紧密相连。 如,我在教《小小的船》时,作了如下设计: (配乐,师描述并贴“夜空图”;生闭上眼睛根据描述做动作,想象)让我们一起飞向蓝天,坐到月亮上。看,蓝蓝的天上有许许多多星星一闪一闪,在向我们眨眼。弯弯的月亮多像一只小船,让我们飞吧,飞吧!飞上蓝天,坐到月亮上。(贴上小女孩)师问:小姑娘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你坐在月亮上还看到了什么?说话训练:我坐在月亮上,看见(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后,反复指导朗读课文第二句。在这样富有童趣的情境中读读练练;诵读感受语言美,学生读得美美的,并很快悟出其中之意;说话时想象意境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说话:东方明珠、长城、流星、外星人等一一闪现在他们眼前。扎实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三、课堂作业趣味性,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作业的设计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对作业充满兴趣。 因此,我设计作业尽量使作业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如,很多学生喜欢绘画,学习古诗《鹅》,我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只“美丽的大白鹅”,把鹅在水中游的动作、神态用画展示出来;学习问句,我让学生做打电话游戏题,让学生扮演打电话人、听电话人互相问候,理解问句的语气;很多学生喜欢写模仿文,学了《四季》,我让学生也当诗人写一首《四季之歌》。这样的作业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更乐意学习语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这样对学生一生发展受益无穷。
⑨ 如何有效实现小学低段生字教学生活化
如何有效实现小学低段生字教学生活化
在新课标中,强调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也包括其中。在低段语文教学中,培养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能力,是低段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识字教学是低段教学的重点,怎样使它不再孤立地为识字而识字,怎样让他贴近孩子的生活,让识字教学也丰满、鲜活起来,让我们一起来透过案例看事情本身
片断一:
在组织学生进行集中识字时,教者在处理“数不清”这个词时是这样做的:
师:想一想,课文中说什么数不清?
生:课文中说雨点儿数不清。
师:板画雨点,孩子看这是数不清的雨点儿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添画。
评析:孩子们在这个板画过程中,人人得到了参与,而且兴趣盎然。从开始的一个个摆着手、摇着脑袋告诉老师:“不够!不够!还不够!”随着老师密密麻麻地添画,他们笑了,笑着那样天真、灿烂,纷纷点着头“够了,够了!”
将简笔画请进语文课堂,帮助孩子理解词语的意思,直观、形象、孩子们也一目了然,勿需老师多言。将只可意会的东西,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有效地“言传”
。
之后师相机引读——数不清的什么?什么数不清?
生:数不清的雨点儿
师:那你知道生活中还有数不清的什么吗?
此问题抛出后,教室里静悄悄的。我猜想:难道是这个问题太难?要不要自己说几个例子呢?正在自己纠结之余,我终于看见了一双小手举了起来,可那眼神分明写着“不确定”。于是我指了指窗外,摸了摸了头发,在我的指示下,孩子们一下子顿悟,豁然间就有好几双小手,一生说:“数不清的头发”我顺势摸摸孩子的头说道:“果然数不清!”孩子们哈哈大笑起来,之前紧张的氛围一扫而空,又一生站起来:“数不清的叶子”,看着他那得意的模样我追问道:“哪里有数不清的叶子?”
生:树上有数不清的叶子。
师:你不仅会说短语还会说句子,真是能干!(他笑得更灿烂了,此刻孩子们像打开了话匣子,纷纷举手)
生:数不清的蚂蚁
师:数不清的蚂蚁在干嘛?
生:数不清的蚂蚁在搬家呢!
师:真是勤劳的蚂蚁!恭喜你,你也会说句子。
生:天上有数不清的气球!(教师欣喜地竖起大拇指)
生:教室里有数不清的老师。(教师微笑地用手势打“√”)
评析:教者看似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课堂上丛由开始的零星发言变成了小手林立,接着在教者简短的点拨中,孩子们不仅会说词,还会说句子。这是一种生活的积累;这是一次言语的实践;这更是一种跳跃——启发孩子思维的跳跃;引导孩子将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积累、内化的跳跃;引导孩子会表达的语言跳跃。我们教师有这样联系生活教语文的意识,才能迸发出孩子的灵性,使他们放飞思维、妙语连珠。
片断二:
在教授完所有生字后,教者淡淡一笑:“‘飘’字舍不得离开了,因为它找到了朋友‘落’,组成了一个新的词语叫——?”孩子们异口同声道:“飘落”。接紧着,教者拿出一张白纸,举过头顶,让白纸至上而落,随着纸片的悠然落地,教者问道:“谁能用刚认识的一个词描绘老师的表演?”一生字正腔圆地答道:飘落。教者点点头,接着说:“孩子们再看看,是怎样落下来的?”教者再一次举起白纸,等一张张好奇的小眼睛都盯着手中纸片时,再一次松开了手。这一次纸片在空中悠悠然地飘着,仿佛知道自己成为了瞩目的焦点,甚至调皮地在空中打着旋儿后才不紧不慢地落了地。孩子们的脑袋随着纸片在空中划出的弧线,也跟着在颈脖间晃动。纸片悄然落地,孩子的笑容也悄然绽放。他们纷纷举起手想汇报自己看到的结果。一生站起来说:“纸片是慢慢地,轻轻地落下来。”教者见其他孩子露出了赞同的目光,便追问着:“那我们读的时候也要轻轻地读,跟老师读一读——飘落,飘落”
师:在生活中,你看见过什么东西飘落下来呢?
生:雪花从空中飘落下来
师:漫天飞舞,多美!可你刚刚把雪花摔痛了,轻轻地读一读。
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将“飘落”读得很轻柔。
师: “还见过什么飘落下来?”
生: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将飘落一词说得既慢又轻)
师:像什么一样?
生:像黄蝶。
师:连起来说一次
生: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像黄蝶一般翩翩起舞。
师:真美!
评析:这两个片断,不管是第一个片断用简笔画理解“数不清”还是第二个片断中用观察法理解“飘落”的意思,它们都采用了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联系生活积累、运用词语。我们不难看出教者在教授生字时,不是就识字而识字,而是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进行,遵循低段教学的特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生字都要这样训练,我们也要选择好契机、选择好训练点。在教者的点拨下一个个答案即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些画面是由文字引发的,是在脑海中描画的,这既是想象的表达,也是生活的表达,这一切都是源于生活的积累。因为语文不能脱离生活。通过这样的训练将生活与语文有机地整合,让语文生活化,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⑩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思考
怎样让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前言 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就是以生活现实为背景,将教学活动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将生活元素引进课堂。实现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让小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解放出来,更真切地去体会生活,感受语文知识的重要性,能够让教学目标的实现更全面。将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转变为以生活为主题的目标,让生活与学科学习得以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多项能力的培养。但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改革还存在一定问题,促进生活化教学的深入发展,还需要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一、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境。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利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机械化地讲解。而小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出来的信息,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往往建立在主观印象上。但生活化的课堂,可以促进学生与课本内容的互动与接触,让学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与学习内容结合在一体,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其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每一位小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具有过人之处,小学生的能力与潜能是不可估计的。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组织方法较为单一,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每一位学生。学生个人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潜能也不能完全发掘出来。生活化的课堂,往往会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更多地考虑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让小学生的特长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所发挥。 二、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方法 促进生活化小学语文课堂的打造,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开发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加强语文教学形式的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打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师需要促进教学形式的丰富化。 首先,教师要加强生活化环境的创设。小学生,只有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下,才能够真正了解学习内容中的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利用情境,促进学生体验学习内容,从而发现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了解语文学科的魅力。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小学生创设情境,促进小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 其次,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尽情地表现。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文学作品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学习的难点不在于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而是获得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教师要多用灵活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将课本内容编排成课本剧,让小学生变成小演员去演绎,在表演的过程中去感受作者传达出的情感。比如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先对文章进行浏览,从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让小学生自由结组进行课本剧的编排,从而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在这样的活动中,课堂情境也可以得到有效地创设,有利于小学生情感的表达与情感的理解。 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的辩论。生活中的辩论主题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针对语文教学内容,选择一些与其相关的生活主题,让小学生去辩论,去表达。小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对于不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想法,对于同一个课文,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形式。所以,在课堂中组织小学生开展生活化的辩论活动,让小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讲解《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说一说自己妈妈能够采用的生活小妙招,并选择其中的一个小妙招的积极作用进行辩论,促进小学语文课堂质量的提高。 2.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需要教师抓住生活化的主题,将课堂内容进行生活化改革,利用生活中的内容,扩展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视界,让学生在生活知识的围绕下去理解文章。 首先,教师要利用生活化的内容去吸引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内容进行联系,从小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学生与课本互动,往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风娃娃》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寻问小学生感受到的最大的风,对风的感受,促进学生接触到与课文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内容。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去展示几张有关于风的图片,让小学生对其进行描述,阐述风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其次,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力量。教师可以对小学语文作业形式进行创新,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完成语文知识的巩固,从而促进小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探究者。比如在讲解《农业的变化真大》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植物园或者开展一次郊游,让小学生通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去感受农业发展的变化。作业形式的转变,有利于小学生建立创新型的作业观,也有利于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化。 3.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质 要构建生活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需要对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进行提高。学校要加强小学语文老师队伍的建设,针对语文专业知识以及创新型教学方法,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从而让教师认可生活化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