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多媒体手段引路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多媒体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如:在《回声》一课的教学中,上课伊始我先播放《山谷静悄悄》,歌中唱到:“……山谷里静悄悄,谁在把鼓敲?地质队叔叔的小铁锤,敲得山谷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在歌声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后设疑:“同学们知道山谷为什么会产生叮咚--叮咚,叮咚--叮咚的现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回声方面的知识。”这样,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奏好了这堂课的“序曲”。这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利用多媒体网络的丰富资源和综合效应,创设集声像、音效于一体的适宜情境易如反掌,学生如身临其境,探究的兴趣很快被激起,激活。如我在教《月光曲》这一课时,采用了音乐引入、激发兴趣的方法。先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听!”“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作者贝多芬先生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并且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对理解课文有不小的帮助。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动的直观性都是很突出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是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形象性强,感染力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勤奋学习,进而发展其智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主动探索知识,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声画并茂,能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形象。教学中,让学生在视、听、思中丰富感性知识,产生再造想象,入境动情,形象地感知,理智地思索,动情地描绘,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升华。如教学《秦始皇兵马俑》描写兵马俑神态的一段,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味,领悟作者把兵马俑写“活”的精妙之处,再让学生有目的地欣赏各种兵马俑的录像,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并提醒学生注意那各种各样的神态姿势,看谁记得多。然后让学生回忆画面,发挥想象,用“有的……也许(可能、似乎)……”句式说说还有哪些神态(或姿态)的兵马俑,这样,学生通过感知、思索、描绘、再现,就会由衷地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联系课文最后一段,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求异畅想,促进升华。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儿童诗《春姑娘》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童真的心,让他们领悟春姑娘美丽.勤劳的品格以及劳动创造美这一深刻内涵,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导语”设计中,选用生机盎然的画面为背景,配以卡通形象的春姑娘,并以《春天在哪里》这首儿童歌曲为主旋律,从而将学生迅速带入一个富有动感的童话世界中,为进一步了解这首儿童诗的意蕴美打下基础。所以借助于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形象化和直观的感性材料,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不能比拟的,这里既有和谐的图案美,又有高雅的音乐美,动静结合,加强了语文教学对学生美感的熏陶。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拓展探究空间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课堂中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使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延伸、升华,课外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把语文课堂上没有尽兴的“节目”延伸到课外完成。一些来不及实施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放到课外,实施综合性学习。在《大熊猫的故乡》一课,作者是想通过文本来唤起大家对国宝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1.继续利用网络查找大熊猫的信息,举行“大熊猫知多少”的知识宣传活动。2.写一封保护大熊猫的倡议书。3.画一幅展现大熊猫风采的图画。4.创作或填写保护大熊猫的歌曲。选择其中的一项作业完成。结果,学生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贰』 如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率
如何利用多媒体改变小学英语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答:一、运用多媒体,提高英语课堂教版学效率权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运用多媒体教学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4、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5、丰富课件动画,培养交际能力, 二、利用网络资源,优化英语教学。1、利用网络,丰富教学资源。2、利用网络,开发学生思维。 三、评价学习成果 提高学习水平 。 总而言之,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英语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把课堂教学变成一个信息传递、反馈、控制的完整体系。
『叁』 如何利用多媒体实现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生本互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名篇佳作,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的体验,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有助于丰富其精神世界。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感悟文本内涵和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和体验学习的空间,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达到用情感悟文本的境界。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发展阶段,他们对于网络世界充满着好奇,教师在语文课堂利用多媒体实现语文互动式教学,可借助投影仪播放音乐或是网络图片等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文本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情境下的生本有效互动。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第二册《草原的早晨》这一节课时,一些学生只在电视上看见过草原,对草原有着模糊的印象,教师要在课堂上让他们通过课文学习感受草原的魅力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对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资料,配置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大草原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疑问逐一解答,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教学环境中实现有效学习。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实现生生互动
小学生年龄较小,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对知识的渴望程度相对较高,他们碰到新鲜事物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多媒体互动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形成一种互动式的讨论和学习模式,促进教学模式向着新型化的方向转变。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处于对新事物的认识阶段,他们对课文中的一些抽象事物理解不够全面,即使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文字,但是对于文字涉及的相关画面难以想象。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事物,形成相互交流思考的氛围,增强了对文章的学习和记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第四册课文《谁的本领大》时,教师首先找出太阳能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看,然后播放台风等造成的自然灾害视频,让学生感受太阳能和风能的威力,并向学生提问:“在这些自然资源中谁的本领更大?”学生学习课文,围绕问题相互激烈地交流、探讨,结合视频资料及课文内容,争相运用有说服力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形成了生生互动学习的场面。最后,教师对课程教学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太阳能和风能各自存在的优势,学生通过各个环节的互动交流,实现了理解文章主旨的教学目的。 三、善用多媒体进行有效沟通,实现师生互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的学习并不是毫无热情的将知识由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互动。”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讲解教学内容,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也无法提高整体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多媒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将学生被动的倾听转化为主动接受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参与意识,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有效沟通,形成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效应。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第四册《木兰从军》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动画展示的形式
播放木兰从军的场面,重点引导学生观看木兰扛着长枪、穿着盔甲的画面,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思:“木兰为什么要从军?从军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文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释疑,消除了学生的学习畏难情绪。学生还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问,教师作为学生的主要交流对象,通过发挥导向作用对学生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现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交流。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生境互动
课堂互动教学是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教学模式和手段。在语文课堂上,除了师生间的教学互动,还需要教师创设课堂情境,在具体课堂语境中进行交流与沟通。所谓“生境互动”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空间和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某个群体的具体生境进行的讨论和交谈。例如在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这篇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结合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想象长江的奔流之势,让学生结合自己亲身所见、所感和所思,将自己的感受与作者描绘的情景进行对比,体会诗句描述长江的磅礴气势和波涛汹涌的激流。教师接着创设游览长江的情境,让学生扮演游客,谈一谈观赏长江的感受。通过交流,学生体验到了课文描绘的长江奔流的气势,感受到了作者对长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生境互动要求教师从学生平时的所见、所感和所思,与课堂上的情境相结合,通过具体的意象,引导学生进入课本内容的学习。又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三亚日落》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多幅日落的场景图片,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日落的美丽。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不同场景中的日落情景,例如阴天、晴天等不同天气下的日落奇观,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真切的场景,从而实现学生与课堂教学情境的互动,使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得到升华。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网络教学使得师生之间的角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学生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接受者,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灌输者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促进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学中对于网络资源的合理使用能够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课文的主旨,自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活跃了语文课堂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肆』 如何利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教学新情境
随着现代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先进的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多种特性的网络通讯技术已被引入到课堂。多媒体计算机集图像、图形、动画、音响等功能于一体,使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相辅相成。它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方法更加新颖,手段更加多样,能够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巴浦洛夫曾经说过,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多种器官参加,就可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多媒体技术能够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等各种因素依靠课堂教学的即时反馈调节给学生的大脑皮层以多层次、多部位的刺激。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多种刺激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所以广大教师应顺应时代的需要,积极进行现代技术信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开发智慧的钥匙,也是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好奇、好动是中小学学生突出的心理特征。他们常常是玩中学,在动中求知,在喜悦中索取,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之产生情感共鸣,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只有放下老师的架子与学生融为一体,才能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恰当地应用新型教学模式,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自主评价,最终达到自主发展的目的。
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出好的学习情境,提供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内容详实丰富、信息量大的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因为课标中明确告诉我们: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也能使学生产生极强的求知欲望,使教育信息处于最佳的传输状态,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觉、积极的,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和我乐学,实现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两个积极性的最佳结合,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教学内容,获得思想启迪。
二、利用网络教室进行课堂互动,激发动机
整个中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泼,直观性强都是很突出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是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近年来,大部分学校已建立了网络教室,它既能有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的空间,又有互相监督、及时反馈的功能,在这种教室里上课本身就是一种课堂教学情境。教室内的布置、设备和特有的功能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会给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情相融的教学情境,可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识活动,主动探索知识,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的作用。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可以及时沟通,反馈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注意引导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鼓励其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之主动解决,排除困扰,保持自我调控,大胆尝试,操作积极主动。
多媒体技术形象性强,感染力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勤奋学习,努力向上,进而发展其智力。采用小组间交流,表现方式为屏幕显示、电子抢答等,教师把自己做好的课件播放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通过显示器观看到课件的内容,达到师生交流,起到概括补充的作用,这样解决问题的效果更好。学生答题时,教师通过屏幕监视器发现哪个同学做得好,可指名为同学们作示范,做的不好的同学,老师可以对他进行指导,为使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再把重点内容精彩的部分经教师剪辑后回放一遍,达到最佳效果。
三、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心理学家认为:想象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需要想象,在头脑中再现课文里所描绘的情景,才能理解意境。形象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形成。爱因斯特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激发想象是多么重要。
首先,教师要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细致观察的机会。因为观察是人类的认识自然的基本条件,是学生吸收知识的首要渠道,是学生智力赖以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观察与想象是密不可分,教师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抓住机会激发其展开想象。这样,学生不仅体会了所学知识的思想感情,而且再造了作者的内心的情感,为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提供了足够的形声信息,使之领悟情感,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意境,古人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课文描写的情境,通过多媒体使其画面形、色放大后,再展现出来。新奇的景象,鲜艳的色彩就变得具体可见,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这样,课本内容就变得形象化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起来,学生也就进入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乐在其中。
『伍』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创设有效的导入情境
创设情境可谓时下课堂教学的一大热点,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有效的情景要能够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联想。
1、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作为教师可指导小朋友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由于小朋友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这样,有助于学生很快地理解文本。
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学习课文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读多练、读中感悟。所以在教学《小鸟和牵牛花》时,我并没有做过多讲解,而是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就能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2、积极营造游戏情境,热情鼓励与表扬,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的时候,我创设了游戏的情境导入: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一起去语文园地玩几个语文游戏大家喜欢吗?那就让我们坐上汽车出发吧。(播放课件:小朋友坐上汽车出发,汽车开到了写有“语文园地”的公园大门口。)语文园地到了,我们一起快活地游戏吧。学生一听说这节课要做游戏,兴致就来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的活动、游戏、事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画的颜色和内容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相随。比如:《菜园里》是一篇生活识字课,配有一幅小学生在菜园里劳动的情景图,不仅使学生对菜园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同时帮助学生认识一些蔬菜及其名称,还可以让学生形象地了解这些蔬菜的特点。所以在观察图画,认识这些蔬菜的名字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看课文情景图,用手指一指,看一看有哪些蔬菜。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和动态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学习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
当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兴趣时,他们在课堂上就会认真听讲了,也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应用多媒体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在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的时候,是这样导入课题的: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多礼物,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吧。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欣赏乐曲,兴致非常浓。此时教师让学生谈谈感受,学生就能有感而发。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将学生带入情境当中,增强了主题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深入地专研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角度,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熟悉的、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素材。
『陆』 如何用多媒体创设语文教学情景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形象性、快捷性显出独特的内在魅力,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语文课堂告别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苍白与无奈。多媒体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标的,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使大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优化组合,使课文中的人或事物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有效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语文课堂插上金翅膀呢?笔者试着从六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 多媒体 有效 课堂教学 效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形象性、快捷性显出独特的内在魅力,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多媒体课件以其巨大的容量、丰富的表现形式、直接的感观冲击,迅速得到教师们的青睐。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语文课堂告别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苍白与无奈。多媒体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标的,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使大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优化组合,使课文中的人或事物栩栩如生,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
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也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有效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语文课堂插上金翅膀呢?为此,我就自身教学实践中的摸索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朱熹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时间长了,很容易使人感到疲惫、烦躁,激不起学习的兴趣,更不要说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而多媒体声像兼备,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变得更为生动形象;使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官,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赏心悦目的情境,达到“课伊始,趣办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 如在学习《元日》这首诗时,我先播放一段新年喜庆的音乐,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过新年的情景,而且对爆竹的传统功能——增加节日热闹的气氛自然也就理解了。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都急切地想知道有关于这首诗的内容,那么也就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
二、运用媒体创情境,增强情感见效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愉悦的情境中接受学习,让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双方乐于参与的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关键,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低,知识面窄,空间概念差,再加上缺乏生活经验,一旦碰到陌生的情境,很难理解教学内容。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比较容易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声音、图画的方式展现出来,并超越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化无声为有声,化枯燥为生动,引起学生注意,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学习状态。如在学习《西湖》一课时,学生对西湖各景点的地理位置,如文中提到的孤山、小瀛洲等在哪都搞不清楚,又如何能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西湖美景呢?在教学本文时,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首先出示了一张概略图,在图上标明西湖各个景点的位置,这样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并将远眺西湖、近赏西湖以及月光下的西湖美景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同学们看到这么迷人的景色,眼中都闪烁出兴奋的光芒,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加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西湖的清奇秀丽以及“人间仙境”的含义,自然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可见,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每堂课都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会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一些很抽象的问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然而学生感触不深,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多媒体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缩短了客观实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之为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变难为易,突破重点。
多媒体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比如学习古诗《枫桥夜泊》时,从诗的题目入手,分析诗的语言,讲解诗句含义,再现诗中形象,并感受诗人的感情,这些光从语言上讲,对于小学生而言,在理解上多多少少会存在一些困难。借助多媒体技术,先配乐朗诵,然后展示一组有关图片,创造一些相关的情景,古诗所描绘出的情景,已用不着我再怎样解释,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最后入境悟情,达到熟读成诵,体会到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可以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会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能弥补教师言传的不足,突出常规教学中的重点。
2、变文为图,巧解难点。
众所周知,小学生以具体象化的思维为主,然而有些课文涉及的知识是比较专业、复杂,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理解是较为困难的,即使反复读也难以领会、感悟其中的知识意境。而这些难点往往是关键性的知识,也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如果难点不突破,学习不仅不能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标,而且还会降低学习热情。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掌握。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学生对“设计人字形铁路”极其陌生,所以对“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这一难点百思不得其解。教学中,我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将火车怎样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的过程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真正理解火车是怎样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山的。让学生亲眼看到北上的列车到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学生随着演示过程经历了形象性思维,形成了鲜明的表象,难点不攻而破。这时再来朗读,学生就会豁然领悟,从读中感悟到人字形铁路的巧妙之处。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把远的拉近了,把虚的变实了,把难的变易了,从而突破了语言训练的难点,实现了读中感悟。
总之,运用多媒体手段能使教学重点突出,难点顺利突破,帮助学生轻松扫除学习障碍,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紧紧握在手中,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减少了教师单调乏味的讲解,节省了时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多媒体教材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知识、提供示范、练习、讨论以及边演示边讲解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高趣味性与启发性,改变了以往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直观,使得学生更愿意接受,也利于接受。同时还可以补充实践教学环节之不足。使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程序组织教学,也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地组织与修改,因人而异地调解教学进度,促进学生更加踊跃参与训练,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充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以及想象力,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创造力。
有位教育家说过,“凡是孩子原先不会的而现在会了,就是一种创造;凡是别人没有想到而孩子想到了就是一种奇迹;凡是孩子在原先或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就是创造。创造就是标新立异,因为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样的学生将来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小学语文教学是整个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
1、激发学生大胆想象。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创设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展开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应借助多媒体的播放功能,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进行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例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在学生理解第一行诗句后,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我问学生:“如果你置身在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香炉峰上的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缭绕的仙境中。”在让学生边看壮观的瀑布边展开丰富想象的同时,我提问学生:“你们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学生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上挥舞的银纱,美极了。”运用多媒体的播放功能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能使学生从中体验美、发现美,大胆想象,表达出一幅幅美的画面。
2、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儿童总想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新性地解决问题。
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创新的渴望,收获自我发现的体验。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有限的,而利用多媒体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生动的、积极的。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的最后一部分时,我借助多媒体,将一幅狼向小羊扑去的画面展示于学生面前,然后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故事结尾。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有的说就在狼扑向小羊时却倒下了,原来是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机灵地一闪,躲到了一边,狼却扑了个空,掉到了河里;有的说小羊被狼吃了,它的爸爸决定复仇,就设计打死了狼……故事的结尾各不相同。看得出,想象的翅膀已经插到了他们的身上,创新的火花迸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辉。这样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发展求异思维,大脑越用越灵活。
五、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话……”。作文教学的着力点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运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如我在指导学生写《秋天的田野》这篇作文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把这次作文要求出示在屏幕上,和大家一起审题,分析讨论作文的内容及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确,这篇作文一是写景,二要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三要写出景物动态美和静态美,四是恰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在学生知道写什么和写的具体要求后,我又帮助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观察所见,然后播放了一段秋天田野的录像,让学生按顺序观察画面上的景物,此时,那绚丽的色彩、活动的画面、动人的音响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写作兴趣。当学生有序地把画面上的景物说完整后,我重点抓住稻田和庄稼地让学生细致观察,抓住稻子和庄稼(大豆、高粱)的动态、静态特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写具体的问题。录像反复播放,教师适时指导,多数学生看完录像后,都能绘声绘色地进行描述,他们不再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视听结合,注意力集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感性材料,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技巧。
施拉姆说:“只有最恰当的媒体,而没有最好的媒体。”因此,我们只要把握好不同媒体的特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媒体,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从而真正达到深化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总之,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让多媒体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最佳的作用,让语文教学插上金翅膀,使语文课堂呈现出魅力四射的流光溢彩,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学习!
『柒』 小学语文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案例
师:想到维也纳去看一看吗?来到维也纳街头,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自读,交流
生:来到维也纳街头,我印象最深的是音乐家的大理石石像。
生:王宫的草坪上的巨大的音乐符号装饰。
生:我还看见了有许多街道、公园、礼堂都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
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维也纳高大的楼房和建筑。
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蓝色的多瑙河。
师:走进维也纳大街,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金色的雕塑。你们知道是谁吗?
生:约翰·施特劳斯、莫扎特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描述一下,你来到莫扎特的雕像前,他是什么姿态?什么神态?周围有些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莫扎特似乎还在为我们人类谱写优美的歌曲。
生:他可能还在练习没有完成的乐曲。
生:他仰望着蓝天,似乎在聆听着优美的旋律。
生:他仿佛看着周围优美的景色,迸发出灵感,又写出了一些优美的乐曲。
生:这时候他一定在心中默默地回想着这首曲子的旋律。
师:来到维也纳,就要走进人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生活,我们发现,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生:自读第四自然段
师:走进维也纳人的生活,你最想到哪儿去了解他们?这样,请大家伴随着音乐,走进人们的生活,边听,边想:你仿佛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
出示:我来到了——,——;我来到了——,——;我又来到了——,——……
生:我走到街头,一听那些街头艺人弹奏古典音乐。听到了悠扬的音乐声。
生:我补充,那些艺人如痴如醉的弹奏着,仿佛他们已经融入这音乐殿堂。
生:我来到了他们的家庭,看到了他们在欢乐的时候,总要演奏一首古典音乐,我也加入了他们。
生:我来到了街心公园,看到了成群结队的人,听到了舒缓起伏的音乐。我深深感到了那浓浓的音乐氛围。
简评: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抓住课文的插图和典型句子作有目的的训练。在上面的案例中,就可以清晰地发现,我抓住了文中的莫扎特的雕像图,作观察与想象的训练。学生在通过细致地观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再现了莫扎特的音乐创作画面:莫扎特似乎还在为我们人类谱写优美的歌曲;他可能还在练习没有完成的乐曲;他仰望着蓝天,似乎在聆听着优美的旋律;他仿佛看着周围优美的景色,迸发出灵感,又写出了一些优美的乐曲;这时候他一定在心中默默地回想着这首曲子的旋律。这样的想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对课文进行理解与感受,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只是层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这样的训练,在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学习过程中也体现得十分明显。
『捌』 如何把多媒体和小学语文课堂巧妙结合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多媒体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中, 多媒体的恰当运用, 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 感知过程活灵活现,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多媒体 小学 语文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多媒体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小学语文教学中, 多媒体的恰当运用, 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 感知过程活灵活现,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就任何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谈几点感受。 一、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 激发学生兴趣 1、 激发学习兴趣 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 把新授生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生字娃娃, 告诉学生, 这些生字娃娃找不到家了 , 如果你能根据房间的门牌号码(即生字的读音) 帮他找到家, 你就能与这个生字娃娃成为好朋友, 生字娃娃就会对你笑一笑。 生动的情景, 优美的音乐, 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 为快乐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突破重点、 难点 在拼音教学中, 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效果, 突出教学的重点。 例如, 在比较韵母 an 和 ang 的发音时, 我们设计了让“ang” 的 g 闪动或者变色, 并提醒学生拼读时注意舌头的变化, 给学生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又如 j q x 和 ü 相拼的规则, 除了借助儿歌帮助记忆外,还设计成功画 ü 戴了一顶帽子, 帽子有两点, 看到 j q x 走过来, 他就脱帽敬礼, 学生看了 觉得十分有趣, 在笑声中, 他们就牢牢地记住了这一规则。 3、 加强读写训练 在课文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模仿录音朗读, 强化朗读能力; 在指导背诵时, 第一遍, 可播放课文录像, 配以轻声的录音; 第二遍, 录音没有了 , 在画面旁有重点词的提示, 学生随着画面的变换轻声复核课文; 第三遍, 学生依据画面展示的内容轻声背诵。 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记得牢, 背得快又准。 在写字训练时, 由演示多媒体课件代替老师的讲写, 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在蓝天白云的底幕上, 田字格显得格外显眼, 一支漂亮的笔为同学们范写着生字, 甜美的解说伴着轻柔的音乐, 让学生一下子就爱上了 写字, 写出来的作业比平时漂亮了许多。 4、 培养语言能力 作文无话可说, 无从说起, 是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我家的猫》 之后, 要学生仿全文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首先让学生看课文的动画片; 然后让学生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猫的; 接着运用课件: 笨拙可爱的小鸭, 美丽轻盈的小鸟, 蹦来跳去的小松鼠, 鲜活的画面, 悦耳的音乐, 学生的思维之门一下子就被打开了 , 他们纷纷选择其中的一种动物作为自己的描写对象, 用在全文中 学到的方法将这篇作文写得十分成功。 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借助课件,创造特定的情境, 为学生营造一种接近生活实际环境, 能促使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言之有理、 言之有情。 如以“我们身边的垃圾” 为题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 可以通过课件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垃圾及其来源, 去向等展现出来, 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发现、 想法。 还可将各自的想法进行设计, 在电脑里画出来, 或制成模型, 有价值的设想甚至向有关部门建议,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成功的快乐。 二、 运用多媒体, 化难为易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可谓是古今中外、 天文地理无所不有。 课文中有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 难以理解的。 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手段使教学内容不收时空限制, 形象地传输、 保存和再现知识原型, 把间接的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知识, 从而加快理解和记忆的速度。还可以凭借现代技术向学生提供了 动画、 图像、 解说、 文字、 音乐等多种信息,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 能使他们更好更快吏准确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 难点。 这就大大缩短了 教学进程, 提高了教学效率。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以形象思维为主, 对词句的理解有限,对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运用多媒体, 就能克服时空限制,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 形象、 具体的视听信息, 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词句、 课文。 如在《小蝌蚪找妈妈》 的教学中, 学生对“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迎上去; 看见乌龟妈妈追上去; 看见青蛙游过去” 中的“迎上去、 追上去、 游过去” 这三个词语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既不知词语何意, 又不知为什么要这样用。 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从资料中截取有关的三个片断, 并设计制作成慢放过程的画面, 让学生观察理解, “迎上去” 就是面对面游过去; “追上去” 就是从后面撵上去; “游过去” 就是从周围游到青蛙妈妈身边。 免费论文参考网。 他们理解了 在这三个句子中为什么要这样运用, 从而在脑中留下了 深刻印象, 也为他们在以后的口语交际、 写话中准确地用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圆明园的毁灭》 是四年级的讲读课文, 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可圆明园中的宏伟建筑、 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古玩字画, 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的, 学生很难体会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庞大。 故此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 圆明园的图片以及许多被英法掠走的珍宝, 还让学生观看了 电影《火烧圆明园》 片段。 这样学生在赞叹圆明园美的同时, 既钦佩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才能, 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又体会到强盗们的贪婪、 疯狂, 激发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愤怒之情, 把学生带入当年的特定时代, 突破了 时空, 化远为近, 使学生情、 文本情、 作者情产生共鸣, 为学习课文作好了 情感铺垫。 三、 运用多媒体加以引导, 突破重点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 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 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 学生通过观察, 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 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 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 画面生动, 图、 声、 文配合,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 使 注意力更集中, 因而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教《称象》 这篇课文时, 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贷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时, 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设置还原了 曹冲称象的动画效果, 让学生反复观察。 由于观察了 直观、 动画的图片, 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用船代替秤, 解决了 提不动的难题, 用石头代替大象, 化整为零, 找到了 称大象的巧办法这一道理, 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 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 巧妙利用网络, 培养学生能力 1、 查阅信息收集资料的能力 我经常设计一些开放的, 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 收集、 整理、 获取信息, 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的“研究性学习” 的课余作业。例如: 要学生制作手抄小报, 在出版的过程中, 学生要寻找大量资料,要进行筛选、 排版、 打字等, 整个过程培养了 学生收集信息、 选择信息、 审美、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能力。 2、 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黄山奇石》 中, 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 解了 黄山的奇美是不够的。 我们可以将黄山的视频资料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 课上,学生通过视频看到了 黄山的怪石嶙峋、 危峰突兀, 形象地理解了 文中的抽象词句。 3、 创新能力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 时, 教师在屏幕上展示了 几个问题: 地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影响有哪些? 我们该如何保护地球? 显 然, 这是知识与思维并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校园网中下载查找到熟读炙, 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 做一些修正或补充。 教师做出适时点拨、 评价, 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 由于多媒体的灵活多样性, 用它作为教学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 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 因此, 我们要在语言教学的实践中, 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让它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