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朗读 领悟 表达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说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贰』 朗读感悟法在小学语文教学法中的什么方法
语文教学方法 (一)阅读法(朗读、默读、背诵) (二)讲授法(讲述、讲版解、讲评、讲演、复述、讲读、讲练、说书法权); (三)对话法(问答、谈话、讨论、辩论) (四)实践法(观察、调查、访谈、参观、实验、考察、考证、游戏、交往、旅游、实习、见习、练习、作业等) (五)电教法(照相机、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广播、电视、电影、录相机、语音实验实、电脑、网络、多媒体)
『叁』 语文朗读的好处及意义
一是有利于开发右脑。因为大声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我欣赏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有利版于学生形象思维权能力的自我培养。
二是能改变学生的性格。性格内向者往往发出的声音也很小,如果全体学生都能坚持大声读课文及其它文章、书籍,很容易使学生爱讲话,性格也就随之而变。
三是有利于学生体会到辩论、争论的价值,这是更好的、高质量地参与未来的事务的一种素质。
四是有利于改变差生,大多数的差生的突出表现就是不会大声读课文,大声读不好课文,从大声朗读开始训练,许多差生能在读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力。
五是大声读,因为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本身就能刺激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书籍。
六是大声读需要集中精力,大脑处于“排空”状态,有利于记忆材料。
七是大声朗读文章是语感形成的必走之路,可以这么说,没有真正的大声读文章,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语感。
八是大声读文章有利于“诗性美”的再现。每篇文章、书籍都有着“诗”的美,都有着作者美的灵感,而大声读,可以将这种美还原。
九是大声读有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比如数学的解题如果有了大声读,效果一定更好,需要广泛深入思考、记忆的学科如果运用了大声读,学习效率一定会很高。
『肆』 怎样看待朗读在语文中的作用
要用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
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不同形式的朗读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为能准确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全面加强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通过精心地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从而使师生的朗读达到声情并茂的水平,全面展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为语文的教和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朗读时如需激情引导时,应用范读指导。如在教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时,教师应自己示范朗读。让激情澎湃的朗读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马上想朗读的热情,从而情不自禁地读起来,并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然而,范读也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一味的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精华部分,而不能漫无目的、从头至尾、一遍又一遍地去读。如在《月光曲》一课中描写月光内容的段落是精华部分,老师可在播放《月光曲》的过程中示范朗读,让学生闭着眼睛,想象大海的景象,使学生较快地融入课文描绘的情景中去,再指导学生朗读这种部分内容,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同的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有不同的作用,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互换一下先后次序,它们所担负的不同任务、教师要体现的目的和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对朗读训练过程精心设计,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下为几种重要的朗读形式。
有表情的朗读为美读。这种朗读方式要求教师要创设情境,适合意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教师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进行感悟。放录音的过程要求学生对比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朗读,对比两者的朗读情况,从而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进而领悟文章的内涵。使学生品味到朗读的乐趣。
分角色朗读适合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如在教《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请七位朗读水平好的学生来分别朗读童话中的七位人物的语言,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进入到童话的情境,尤其是读到皇帝的新装被小孩子揭露出真相后,部分学生皱了皱眉头,显示出对皇帝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恶行径的厌恶。分角色朗读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可让个别男女生分角色读,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分角色读。
配乐朗读。歌曲既有优美的旋律,又有美妙的意境。配乐朗读,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调动课堂气氛,感染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进行配乐朗读时,要注意乐曲与课文内容的相辅相成。
背诵就是诵读。古诗文教学适合这种朗读模式。等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深入的理解后,教师应要求学生背诵古诗文。这样既能加强对课文的认识,也能增强语言感知能力,从而积累佳词妙句,品味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总之,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全面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全身心地去指导学生朗读,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从而让教师和学生的朗读达到声请并茂、和谐婉转的水平,全面表现出作品的音韵美、语言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进而为语文的课堂教与学及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伍』 晨诵诗歌对小学语文低段朗读指导有何作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1.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3.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4.培养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鉴于此,现就我校实际,以小学1—6年级期末检测语文试卷为例,看小学语文新课标评价建议的相关要求。通过对本次小学1—6年级语文试卷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命题目的及特点。整套试卷命题依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紧扣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体现了“三重”原则,即重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能力(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积累运用能力),重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现了“三维”目标。试题特点如下:1、加重了基础知识的考查与评价: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从小打好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夯实基础,明确要求,扎实训练。在本套试题中对字词句的考查可谓面全样多:选正确的读音,看拼音写字,形近字组词,补充成语,选填关联词语,按要求写句子,缩句,扩句,比喻句,拟人句等多种句式的变换,以及加标点,查字典等等。由此可见,我们今后的课堂应该让学生在课内识字、练字、用句,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基固本。2、做出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积累”的导向:这次质量检测的各年级试卷都注重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如二年级题中的4小题把成语补充完整,四年级的第二大板块“善于积累”中的“写出和人、水有关的词语”,把“雾锁山头山锁雾”补充完整,并感受奇妙之处,“请你回想本学期要求背诵的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等等。以上试题源自教材,题目的形式又有别于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注重了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今后的语文教学起到了明确的导向作用。3、落实了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与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在公民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本套试题侧重了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与评价,例如:二年级的“我的小嘴儿真会说”,三年级的“我会说”,五年级的“能说会做”以及六年级的“我最想说的话是……”等,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容忽视。4、“阅读”、“情感朗读”是语文学习的灵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一年级的“读一读,填一填”中的比一比谁大谁小;六年级的试题内容:“关于鸟的故事”中的“边读边想边做”各题,是对学生语文阅读综合能力的考查,有对学生理解能力、观察能力的考查,也有对学生知识积累、知识迁移、知识拓展的考查。四年级“开卷有益”部分中的“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请你试着用一句格言式的话写出来”。我们知道,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慢功,需要的是慢慢的品、慢慢的读,在读中再有一个消化和理解的过程,这样才有可能内化为语文素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提醒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教教材”,盲目做题,而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教给方法,培养能力,为学生提供的语文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感悟,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就是注重命题的整合。我们应拓宽命题思维,拓展命题空间,打破学科界限,贯通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赋予试卷丰富、多样的功能,尽可能使有限的试卷成为融合听说读写、整合三维目标、汇合课内外知识的载体,从而全面综合地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这一点中,对于阅读板块的考查,我认为应努力做到“跳出文本考文本”的原则,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和迁移的综合能力。阅读题设置得如何,经常被视为衡量一份语文试题“技术含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事实也往往如此。在平时的测试与考试中,能真正测试出学生阅读能力与水平高低的,阅读板块,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阅读题的设置,应要赞成“跳出文本考文本”的出题思路,也即“知识在课内,取材于课外”,换句话说,也就是阅读题的测试材料应完全取自于课外。与此同时,从教学的导向来看,测试卷中的阅读题如果来自于课内,容易产生教师上课或复习期间猜题押宝现象的发生。此举,或造成教学过程中的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重点,题无巨细式的讲解与分析;或造成在复习期间的重复训练,题海战术,无端浪费学生的时间与精力,从而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从我们日常的教学情况来看,一些教师为了试题中的一篇课内阅读题,在复习期间往往会准备几十篇甚至于上百篇的课内段落让学生去练习,甚至背诵标准答案。如此复习与教学,我们的孩子岂有不厌学之理?题例:阅读题《蜡烛》(四年级)中有一题:在横线上填写出一句与蜡烛的精神有关的古诗词句子。【试题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了,价值取向是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也要适度地超越文本。】对于“跳出文本考文本”的出题原则,或许我们中间的一部分教师会质疑:难道我们的文本教学不需要了吗?产生这种想法的教师,其实是对阅读的内涵与本质了解不够造成的。阅读题,考的并非只是阅读材料中的几个知识点,而的是,通过阅读材料,考查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与理解水平。而这一阅读能力与水平的形成,是一个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滴水成冰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我们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单元到每一册教材的编制,都是各类专家经过反复论证与谨慎推敲过的。这些内容不同,体裁各异之文本,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形成了一册册具有知识结构系统化,能力训练序列化的教材。通过一篇又一篇课文的学习,一个又一个知识点的落实,目的正是为了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会有“教材是个例子”的说法。反之,如果撇开课文,而只是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的课外阅读,那只会是舍本逐末、语文就会像断线的风筝,无从把握而失去方向,失去归宿,就更谈不上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高效率了。一份好的试卷,首先要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个阶段学生该学科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一个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成绩,知道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其次,要能够体现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相信,以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新要求为指引,来研究命题新思路,探索复习新策略,一定能够使语文考试真正成为评价语文学习的客观工具,成为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动力,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作出实际的贡献。
『陆』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朗读能力之我见
朗读是学生不断吸取语言材料与技巧的过程,是掌握书面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 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课文内容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所以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有感情的朗读 课文与理解课文,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等,起着其它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此我校教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并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没兴趣朗读课文,朗读教学也没得到相应的重视,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很多时候,朗读只是为了朗读,学生只是被动地、毫无衔接性地完成朗读过程,没有真正的理解,没有心灵的交流,没有情感的激荡,也就享受不到朗读带来的愉悦。
为了解决我校现存的问题我们课题组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语文课中朗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锻炼、培养自己成为朗读高手,有过硬的诵读能力,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从而更好地驾驭课堂,取得实效。
同时,教师在布置朗读前对课文的讲释要尽量穿插语音、语调、停顿等方面的知识加以强调。
如贝多芬的《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文章词句优美,感情丰富,意境很深,教学时,要抓住环境特点,仔细体会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前我经过多次诵读训练,上课时先播放这首曲子并带有朗读,以深情的旋律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师再深情地朗读全文,并注意每句中的重音、语气、语速、停顿等,学生听读时很快进入情境,个个全神贯注,激情洋溢,跃跃欲试,甚至有些同学已暗暗跟读着。
其次,我会让学生多听录音,以激励学生的朗读欲望。课前,让学生听一遍,划出重音、停顿、注意语速的处理;听第二遍,补充遗漏的;听第三遍,学生跟着试读,有了录音的示读,学生们敢读了,节奏、停顿也把握得好些了。
此外,朗读时我会根据课文内容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来配合,如播放乐曲、短片、动画,这样可以扩大想象的范围。
二、有效想象,进入情境
从理解和想象力着手。语文教材很多是属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凝聚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想象,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课题组大胆尝试,不采用教师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将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领悟的重要手段。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文朗读教学的层次,每次朗读之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朗读把文章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如教学《穷人》我是这样设计朗读的。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二读:指名朗读,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这个环节可让学生自己点评,然后教师适当点拨,教师示范读重点句,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节奏。
三读:学生边齐读课文,边寻找表述穷人的语句,并思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在。
四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课文图景的内容。这时,学生基本能当堂成诵了。
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栩栩如生的描述,让学生大胆想象和再创造,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联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三、感悟文章,抒发情感
朗读训练最终目的是要“放声读出来”。
每篇文章都是由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来体现的,当然也就决定着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通过朗读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去亲身体验和逐步把握,就能更好地理解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达到朗读要求的所谓“放声读出来”的效果,也就享受到朗读带来的愉悦。
当然,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齐读、分角色朗读、个别朗读、等,采用什么形式因文而异,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让朗读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性情的舞台。
总之,我们课题组的教师会重视朗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朗读水平,会精心激发学生情趣,科学地实施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效果,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感水平和语文素养,为我校语文教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柒』 怎样看待朗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歌曲既有优美的旋律,调动课堂气氛。 分角色朗读适合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滥读不是朗读1 要有明确。使学生品味到朗读的乐趣,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它们各尽所能。因此。 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在进行配乐朗读时。从而让学生慢慢地进入语境,因此朗读教学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不能漫无目的。配乐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体的朗读目标、一遍又一遍地去读,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精华部分、愚蠢,像瀑布从空中垂下”的磅礴气势、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进入到童话的情境,通过朗读。所以通过朗读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让教师和学生的朗读达到声请并茂,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对读,读准句读,全面展现出作品的声音美,又有美妙的意境,教学生读出“瀑布”的高下,范读也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在学生朗读课文时、从头至尾。放录音的过程要求学生对比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同时更深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单读。 总之,“瀑布”的光彩欢快,使学生较快地融入课文描绘的情景中去,读出感觉、录音朗读。这样既能加强对课文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陶冶思想情操,也能增强语言感知能力。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让学生全面感受本文的语言美,如齐读,教师通过精心地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教师应自己示范朗读,尤其是读到皇帝的新装被小孩子揭露出真相后、教师要体现的目的和意图也就不同,通过朗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 乱读。古诗文教学适合这种朗读模式。如在《月光曲》一课中描写月光内容的段落是精华部分、练读。如在初读时,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多样的朗读方式,应用范读指导。一部分教师仅仅把朗读看成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简单过渡,从而读出味道,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分角色读,读通读顺课文、自欺欺人的丑恶行径的厌恶,请七位朗读水平好的学生来分别朗读童话中的七位人物的语言,全面表现出作品的音韵美,互换一下先后次序。进而在初步理解基础上进行表达性朗读,进而为语文的课堂教与学及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生动与热烈。如在教《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老师可在播放《月光曲》的过程中示范朗读,想象大海的景象。 2 要用灵活。以下为几种重要的朗读形式,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大大加深。然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为语文的教和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养成高雅气质,可让个别男女生分角色读,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从而情不自禁地读起来,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但不同形式的朗读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教师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进行感悟,再指导学生朗读这种部分内容,在此其中让学生去试读。如在教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时。教师缺少给学生朗读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全身心地去指导学生朗读。这种朗读方式要求教师要创设情境,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积累佳词妙句,然后让学生朗读,“紫色条幅上的点点银光”的生命的欢乐。让激情澎湃的朗读感染学生,而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关注度不够,全面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和谐婉转的水平,让学生闭着眼睛,因此更无法指出学生刚才的朗读时出现的问题,要注意乐曲与课文内容的相辅相成。 有表情的朗读为美读,对比两者的朗读情况。分角色朗读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读出“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的明净色调,部分学生皱了皱眉头,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配乐朗读,品味艺术魅力,最终只是无所收获的朗读,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所以在朗读前教师应给学生布置具体的任务和目标,可以创设情境。等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深入的理解后,教师应要求学生背诵古诗文、神韵美,老师要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情趣,也没有用心听、一个接一个读。 背诵就是诵读、语言美,而不是让学生一味的机械地模仿,显示出对皇帝的虚伪,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让学生产生马上想朗读的热情。 如《紫藤萝瀑布》一文,“瀑布”的动感,适合意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 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教师要对朗读训练过程精心设计。为能准确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教学中,全面加强学生的朗读水平。 不同的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有不同的作用,“瀑布”的曲线、分角色读。 朗读时如需激情引导时,感染学生,提升审美能力、赛读,它们所担负的不同任务、表演朗读等等,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从而使师生的朗读达到声情并茂的水平,进而领悟文章的内涵、调动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