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浅谈小学语文如何命题
(一)、注重趣味性抄——让命题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情境化)
1、试题设计,力求生动有趣。
2、版面设计,力争图文并茂。
(二)、体现工具性——让命题折射知识的价值(生活化)
1、注重语言的积累
2、拓展语言方法的运用
(三)、孕育人文性——让命题洋溢关怀之情(人文化)
1、赋予试卷以人文情调
2、设计蕴含人文关怀的试题
(四)、尊重差异性——给命题增添操作的灵活性(灵动化)
1、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2、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
(五)、关注开放性——让命题启迪创新的思维(开放化)
1、注重迁移
2、加强整合
3、链接生活
Ⅱ 李子柒被写进期末试卷,家长怒怼命题老师,你认为这种导向正确吗
网红李子柒被写进期末试卷引发争议!出题老师认为:网红也是正能量,符合当前的命题趋势。和家长认为这种命题导向、价值观不正确,因此,在网络上形成了两股鲜明的讨论声音。
事发经过宁波个小学都结束了,期末考试,但也就在这个时候,宁波海曙区某所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家长,再查看孩子试卷的时候,发现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上作文当中给出的材料就是李子柒的故事。也就是由于需要这样些内容,那么对于选题也就需要更加的严谨。出题的老师回复说李子柒也是正能量,这个题目并不是作文题,而是一道阅读理解题,主要就是围绕着“为了自己的理想,不畏惧知难而上,最后圆梦”而展开,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种精神的鼓舞。
你认为将网红写进试卷,这样的导向是否正确?欢迎留言,共同探讨!
Ⅲ 小学语文命题中存在哪些问题有何对策
Ⅳ 小学语文试卷分析分析试题对教学有何指导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1.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2.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3.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4.培养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鉴于此,现就我校实际,以小学1—6年级期末检测语文试卷为例,看小学语文新课标评价建议的相关要求。
通过对本次小学1—6年级语文试卷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命题目的及特点。整套试卷命题依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紧扣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体现了“三重”原则,即重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能力(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积累运用能力),重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现了“三维”目标。试题特点如下:
1、加重了基础知识的考查与评价: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从小打好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夯实基础,明确要求,扎实训练。在本套试题中对字词句的考查可谓面全样多:选正确的读音,看拼音写字,形近字组词,补充成语,选填关联词语,按要求写句子,缩句,扩句,比喻句,拟人句等多种句式的变换,以及加标点,查字典等等。由此可见,我们今后的课堂应该让学生在课内识字、练字、用句,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基固本。
2、做出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积累”的导向:这次质量检测的各年级试卷都注重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如二年级题中的4小题把成语补充完整,四年级的第二大板块“善于积累”中的 “写出和人、水有关的词语”,把“雾锁山头山锁雾”补充完整,并感受奇妙之处, “请你回想本学期要求背诵的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等等。以上试题源自教材,题目的形式又有别于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注重了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今后的语文教学起到了明确的导向作用。
3、落实了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与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在公民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本套试题侧重了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与评价,例如:二年级的 “我的小嘴儿真会说”,三年级的 “我会说”,五年级的 “能说会做”以及六年级的 “我最想说的话是……”等,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容忽视。
4、“阅读”、“情感朗读”是语文学习的灵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如一年级的 “读一读,填一填”中的比一比谁大谁小;六年级的试题内容:“关于鸟的故事”中的“边读边想边做”各题,是对学生语文阅读综合能力的考查,有对学生理解能力、观察能力的考查,也有对学生知识积累、知识迁移、知识拓展的考查。四年级“开卷有益”部分中的“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请你试着用一句格言式的话写出来”。我们知道,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慢功,需要的是慢慢的品、慢慢的读,在读中再有一个消化和理解的过程,这样才有可能内化为语文素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提醒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教教材”,盲目做题,而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教给方法,培养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文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感悟,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就是注重命题的整合。我们应拓宽命题思维,拓展命题空间,打破学科界限,贯通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赋予试卷丰富、多样的功能,尽可能使有限的试卷成为融合听说读写、整合三维目标、汇合课内外知识的载体,从而全面综合地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这一点中,对于阅读板块的考查,我认为应努力做到“跳出文本考文本”的原则,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和迁移的综合能力。
阅读题设置得如何,经常被视为衡量一份语文试题“技术含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事实也往往如此。在平时的测试与考试中,能真正测试出学生阅读能力与水平高低的,阅读板块,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阅读题的设置,应要赞成“跳出文本考文本”的出题思路,也即“知识在课内,取材于课外”,换句话说,也就是阅读题的测试材料应完全取自于课外。
与此同时,从教学的导向来看,测试卷中的阅读题如果来自于课内,容易产生教师上课或复习期间猜题押宝现象的发生。此举,或造成教学过程中的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重点,题无巨细式的讲解与分析;或造成在复习期间的重复训练,题海战术,无端浪费学生的时间与精力,从而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从我们日常的教学情况来看,一些教师为了试题中的一篇课内阅读题,在复习期间往往会准备几十篇甚至于上百篇的课内段落让学生去练习,甚至背诵标准答案。如此复习与教学,我们的孩子岂有不厌学之理?
题例:阅读题《蜡烛》(四年级)中有一题:在横线上填写出一句与蜡烛的精神有关的古诗词句子。
【试题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了,价值取向是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也要适度地超越文本。】
对于“跳出文本考文本”的出题原则,或许我们中间的一部分教师会质疑:难道我们的文本教学不需要了吗?产生这种想法的教师,其实是对阅读的内涵与本质了解不够造成的。阅读题,考的并非只是阅读材料中的几个知识点,而更多的是,通过阅读材料,考查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与理解水平。而这一阅读能力与水平的形成,是一个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滴水成冰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我们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单元到每一册教材的编制,都是各类专家经过反复论证与谨慎推敲过的。这些内容不同,体裁各异之文本,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形成了一册册具有知识结构系统化,能力训练序列化的教材。通过一篇又一篇课文的学习,一个又一个知识点的落实,目的正是为了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会有“教材是个例子”的说法。反之,如果撇开课文,而只是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的课外阅读,那只会是舍本逐末、语文就会像断线的风筝,无从把握而失去方向,失去归宿,就更谈不上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高效率了。
一份好的试卷,首先要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个阶段学生该学科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一个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成绩,知道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其次,要能够体现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相信,以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新要求为指引,来研究命题新思路,探索复习新策略,一定能够使语文考试真正成为评价语文学习的客观工具,成为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动力,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作出实际的贡献。
Ⅳ 小学语文试卷如何命题
一、研究下课程标准
二、研究教学目标
三、确定考察方向
四、确定试题类型
五、确定分值比重
六、制定试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