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解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解析

发布时间:2021-03-04 21:31:23

Ⅰ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中考必考篇目的全文和注释!!!!!要全!!!!必须是教科书上的 !!!!

因为实在是太多了所以给个网址给你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复制粘贴,与其你去猜中考考什么还不如自己背好书= =

初一上册
童趣
http://ke..com/view/481841.htm
论语十则
http://ke..com/view/968060.htm
山市
http://ke..com/view/159490.htm
智子疑邻
http://ke..com/view/529620.htm
塞翁失马(通常是考这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http://ke..com/view/28856.htm
下册
伤仲永

http://ke..com/view/160101.htm
木兰诗

http://ke..com/view/72261.htm
孙权劝学
http://ke..com/view/68775.htm
口技

http://ke..com/view/35795.htm
夸父逐日

http://ke..com/view/20774.htm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
http://ke..com/view/188827.htm

http://ke..com/view/98564.htm

Ⅱ 初中人教版语文所有文言文(包括字词解释那些)麻烦了

有字数限制,所以没传完
七年级上册:1、童趣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项为之强 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 林:树林
5、兴正浓 兴:兴趣
6、方出神 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
8、必细察其纹理 细:仔细。察,观察
9、昂首观之 昂:抬。 首:头。之:它,代蚊子
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1、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3、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1、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3、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5、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 案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1、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罔:迷惑。殆:危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齐: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6、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7、弘毅:宽广,刚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填空。
1、子曰:“学而时习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3、子曰:“见贤思齐焉,。”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 , 。”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 ,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 。”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
,。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乎!
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

七年级上册:3、山市
一、解释加点词语义。 答案
1、数年恒不一见 数,几。恒,经常。
2、层层指数 数,数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山市,山中蜃景
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屑屑,忙碌的样子
6、或凭或立,不一状 不一状
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 倏忽,突然。
二、翻译句子。
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
2、或凭或立,不一状 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
3、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 1、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 3、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4、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5、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七年级上册:4、《世说新语》两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1、俄而:片刻。 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 2、拟: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3、未若: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去:离开。 乃:才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5、期:约定 。 委:舍弃
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引:拉 。 顾:回头看
7、尊君在不? 7、“不”通“否”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8、集:集会
二、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 答案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七年级上册:5、智子疑邻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天雨墙坏 雨:下雨 坏:毁坏
2、智子疑邻 智:以……为聪明
3、不筑 筑:修补
4、其邻人之父亦云 亦云:也这样说
5、暮而果大亡其财 暮:晚上 果:果然 亡:丢失
6、其家甚 智其子 其家:那富人家
二、《智子疑邻》的寓意是? 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1、 塞翁失马
一、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案
1、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逃跑
2、人皆吊之 吊:慰问
3、此何遽不为福乎 何遽:为什么就,怎么就。为:是。
4、居数月 居:过,经过
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带领
6、死者十九 十九:十分之九
7、胡人大入塞 大:大规模
二、中心思想 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三、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世隶耕 属于
2、未尝识书具 曾经
3、父异焉 对……感到诧异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从此。 就:完成
5、邑人奇之 对……感到奇怪
6、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作宾客
7、父利其然也 认为……有利可图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
9、不使学 使:让
10、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
11、泯然众人矣 完全
12、贤于材人远矣 比
13、则其受于者不至也 被
14、伤仲永 哀伤、伤感
15、养父母 赡养
16、或以钱币乞之 有人
17、从先人还家 跟从
18、卒之为众人 卒:最终
19、如此之贤也 (有)才能
20、固众人 本来
21、即书诗四句 写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

二、翻译下列句子 答案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三、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七年级下册:3、孙权劝学
一、解释加点的词 答案
1、卿今当涂掌事 当:掌管。 当涂:当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研究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只。 当:应当。 见:了解
4、孰若孤 孰:谁
5、蒙乃始就学 乃:于是
6、即更刮目相待 更:重新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认清事物
二、翻译下列各句 答案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
5、蒙辞以军中多务 5、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
三、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
开卷有益
四、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七年级下册:2、口技
一、解释加点的词 答案
1、京口有善口技者 擅长
2、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 宴:举行宴会
3、施八尺屏障 设置:安放
4、少顷 少顷:一会儿
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只 闻:听见
6、其夫呓语 呓语:说梦话
7、满坐寂然 “坐”同“座”
8、妇抚儿乳 抚:抚摸 。乳:喂奶
9、众妙毕备 毕:全
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意:心情 。少:稍微。 舒:松弛。稍稍:渐渐
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12、虽人有百手 虽:即使
13、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大腿 。 走:跑
15、群响毕绝 毕:全 。 绝:尽、消失
二、翻译下列各句 答案
1、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不能名其一处出。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三、回答以下问题 答案
1、归纳文章的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 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
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七年级下册:4、夸父逐日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夸父逐日 赛跑
2、河、渭不足 黄河
3、弃其杖 自己的、他的。
4、化为邓林 成为
二、中心思想 本文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人们同大自然竞胜的精神。
三、本文为我们编织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既悲壮又辉煌的结局? 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容要点。谈谈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夸父逐日渴死杖化邓林。
夸父是个有英雄气概的神话人物。

七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 以:认为。去:距离。
2、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到。
3、及其日中如探汤 汤:热水。
4、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
5、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为:认为。汝:你。知:通“智”,聪明。
二、译句
1、孔子不能决也。 1、孔子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2、孰为汝多知乎。 2、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三、两小儿“辩斗”的是什么事?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这件事。因为他们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一个从肌肤感觉出发,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四、这则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 2、 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3、 反映出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
4、 反映出古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可贵精神。
5、 人类认识事物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有时标准、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七年级下册:5、狼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止有剩骨 止:通“只”
2、顾野有麦场。 顾:回头看。
3、苫蔽成丘 苫蔽:遮盖。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坐:像犬一样坐着
5、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企图、打算。隧:钻洞。
7乃悟前狼假寐 假寐:假装睡觉。
8、意暇甚 意:神情。
9、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10、止增笑耳 止:通“只”。耳:罢了。
二、译句
1、投以骨。 1、把骨头投向(狼)。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3、场主人把柴草堆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4、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添点笑料罢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本文主旨。 1、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是议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八年级上册:14、《桃花源记》
一、 词语解释
缘溪行 沿着 落英缤纷 落花
甚异之 诧异 豁然开朗 开阔的样子
俨然 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 老人小孩 怡然 喜悦的样子
具答之 详尽 咸来问讯 都
率妻子邑人 妻子儿女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 再 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延至其家 邀请 处处志之 作标记
欣然前往 高兴的样子 无问津者 渡口
二、 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8、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 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3、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4、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八年级上册:6、陋室铭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 斯:这
3、惟吾德馨 德馨: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
6、何陋之有? 何:什么。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4、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八年级上册:7、爱莲说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答案
1、可爱者甚蕃 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八年级上册:9、大道之行也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选贤与能 与:通“举”举荐,选拔
2、古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亲:亲人、父母
3、不独子其子 子:以……为子。 子:子女
4、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职业
5、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憎恶
6、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造反。 贼:害人。 作:兴起
7、是谓大同 是:这。 大同:理想社会
8、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
二、译句 答案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 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
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所以人们不单纯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纯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
3、男有分,女有归 3、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适时婚嫁。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

Ⅲ 人教版初中三年的全部语文文言文古诗原文加翻译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⒃,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山市》
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Ⅳ 人教版初中三年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字词句解释,重难点考点归纳

初中阶段通假字大集合
下面是初中阶段出现的通假字:
1、罔通惘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学儿》
2、厝通措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
3、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
4、反通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
5、衡通横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记》
6、见通现 风吹草低见牛羊
7、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8、贴通帖 对镜贴花环《木兰辞》
9、策通册 策勋十二转《木兰辞》
10、著同着 著我旧时衫《木兰辞》
11、火通伙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
12、诎通曲 佛印绝类弥勒……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核舟记》
13、简通拣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1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15、说通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16、要通邀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桃花源记》
17、有通又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18、属通嘱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
19、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20、坐通座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21、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22、邪通耶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3、食通饲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
24、材通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
25、祗通只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6、蕃通繁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27、唱通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
28、阙通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29、少通稍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30、畔通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 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4、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5、 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要做好古汉语的今译,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准确地理解原文,同时要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
准确地理解原文,是进行今译的基础。原文理解错了,译文当然就不能准确。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这句中的“生”是使动用法,若不能理解它的用法,翻译时肯定会出问题。
还有,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这句中的“或”是个无定代词,意思是“有的”若译成“或者”就错了。
还有一点,古汉语的一些词,有常见意义,也有特指意义,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要弄清楚它究竟是什么意义。
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中的“进”和“退”,是特指在朝做官和免官下野,但是若不能正确理解“进、退”的特指意义,那么翻译就会不正确。
对古汉语有了正确理解之后,还要能用现代汉把它译出来。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所以不少句子是可以一个字对一个字地翻译出来。这类句子如果在翻译时增加了不必要的词语,或变动了词序,就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但是古今汉语相比较,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不同的是词语有所不同,词语的搭配有所不同,句子结构有所不同,碰到这些不同的地方,今译就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就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遇到古今汉语有所不同,不能逐字逐句地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没有适当的词和它对应。如,琢常会宗室,陈诸宝器,金瓶银瓮百口,瓯、檠、盘、盒称是。自余酒器,有水晶钵、玛瑙杯、琉璃碗,赤玉卮数十枚。这句说陈列的宝物很多,有的东西现代没有,如,瓯、檠、卮等都是古代的器物名,翻译时就不用译。
还有,古汉语中对于不同地位的人的死亡,有不同的委婉的说法。象,《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触龙称自己的死是“填沟壑”,称赵太后的死是“山陵崩”,在现代汉语中就没有这样的等级区分,在翻译时只能用大体相应的词语来对译,把“填沟壑”译成“死去”把“山陵崩”,译成“百年之后”。还应注意的是不要随意把古代的一些名词改成现代名称。如,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若随便改成“让他挂着刀巡逻警卫,自由出入司令部”那就错了。太过于现代化了,反而失去原文的意义。
再有词语的搭配,古今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桃花源记》中的两句话: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两句话并不难懂,但是翻译时却并不容易,就单个词来说,“芳”就译为“芳香”,“鲜”可以译为“新鲜”,“美”可以译为“美丽”,“缤纷”大致可以译为“繁多”。但是,问题在于,把这些词语翻译出来以后,在现代汉语中不能互相搭配。
若碰到这种情况,翻译时就要灵活些,在不损害原意的前提下,调整词语的搭配关系,使它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要注意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式的特点。
一般来说,古汉语的表达要比现代汉语简略一些,因此,在译为现代汉语时,有进要加一些词语或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比较完整。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可译作:燕子和麻雀哪能知道大雁和天鹅的志向呢!
还有古汉语中有互文见义的表达方式,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译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个人的处境好坏而欢喜悲哀。
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还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句中的情态副词、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词气词。例如“其”字,有时表示推测语气,有时表示祈使语气,在翻译时要把这种语气表达出来。
例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句中的“其”就是表推测语气。保存原文的语言风格是较高的要求,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翻译古文,可以记住这个口诀:“首览全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察全句。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力求直译。” 古文翻译,直译,意译相结合即可。

--
[学以致用]
1.翻译下面这段文字,想想内容会给我们什么启发。
庄周家贫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游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题解]庄子家中贫困,去向河监侯借粮,但是结果是耐人寻味的。
[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前286)名周。战国时道家代表人物。生平事迹不甚详。只是在《史记》中说他是宋国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作过蒙漆园吏,楚威王听说他有才能,想让他做相,他辞去不干。另外在《庄子》书中说人他家贫,也就是这篇文章中说的“庄周家贫”,他为人旷达,妻子死了,他以盆作鼓歌而祭妻。
《庄子》先秦道家学派的著作,是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现存三十三篇。书中大多是由寓言故事所组成。这些故事含义深刻,脍炙人口,取材广泛,设想奇持,意境开阔,描写生动传神。富有浪漫主义的独特风格。
[与本文有关的语文知识]
故往贷粟于监河侯:故,所以。往,去。贷粟,借粮。监河侯,监河的官。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将,将要。金,这里是封地交纳的税金。金,金属货币,不是黄金。子,人称代词,你。
有中道而呼者:中道,道路中间。
来,子何为者邪;来,这是呼唤鲋鱼使之注意的活。子,你。何为者邪,这是为什么呀?邪,同“耶”。
我,东海之波臣也:波臣,意思是水里的小人物。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岂有,可有。斗升之水,一点点的水。活我,使我活。活,使动用法。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且,将要。吴越,这里指的是水乡。激,震荡,推拥。西江,大概指吴越之西的大水,即长江。可乎,可以吗?
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失我常与,我失去了经常作伴的(指水)。常与,常在一起的东西。我无所处,我没有地方安身。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还不如先到干鱼让去寻找我呢。意思是不切实际的话没用。
[概括提要]
这则寓言用讲故事的形式反驳监河侯的不切实际,只说空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话说的非常轻松,但是理由却显得更加充分。讽刺了空话的无用而可笑。这则寓言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庄子哲学宏伟阔大,他给我们无穷的遐思和启发,有兴趣同学请阅读《庄子-秋水》。
[题解] 教,指的是教学,学,指的是学习。这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礼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三传弟子各据所闻而撰写,由西汉戴圣纂集。也叫《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礼仪制度的重要资料。
[与本文有关的语文常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即使。嘉,同“佳”,好的。肴,鱼肉类的荤菜。旨,味美,好吃。
知不足:知道自已有不够之处。
知困:困,困惑不通。知困,知道自己在学习中有搞不懂的地方。
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已。
[原文参考对译]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详见《文科爱好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之: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订尝测渴爻韭诧血超摩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为”作为 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Ⅳ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

侧面的吗
有句话: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Ⅵ 人教版初中三年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

初中阶段通假字大集合
下面是初中阶段出现的通假字:
1、罔通惘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学儿》
2、厝通措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
3、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
4、反通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
5、衡通横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记》
6、见通现 风吹草低见牛羊
7、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8、贴通帖 对镜贴花环《木兰辞》
9、策通册 策勋十二转《木兰辞》
10、著同着 著我旧时衫《木兰辞》
11、火通伙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
12、诎通曲 佛印绝类弥勒……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核舟记》
13、简通拣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1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15、说通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16、要通邀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桃花源记》
17、有通又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18、属通嘱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
19、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20、坐通座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21、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22、邪通耶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3、食通饲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
24、材通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
25、祗通只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6、蕃通繁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27、唱通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
28、阙通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29、少通稍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30、畔通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 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4、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5、 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要做好古汉语的今译,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准确地理解原文,同时要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
准确地理解原文,是进行今译的基础。原文理解错了,译文当然就不能准确。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这句中的“生”是使动用法,若不能理解它的用法,翻译时肯定会出问题。
还有,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这句中的“或”是个无定代词,意思是“有的”若译成“或者”就错了。
还有一点,古汉语的一些词,有常见意义,也有特指意义,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要弄清楚它究竟是什么意义。
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中的“进”和“退”,是特指在朝做官和免官下野,但是若不能正确理解“进、退”的特指意义,那么翻译就会不正确。
对古汉语有了正确理解之后,还要能用现代汉把它译出来。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所以不少句子是可以一个字对一个字地翻译出来。这类句子如果在翻译时增加了不必要的词语,或变动了词序,就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但是古今汉语相比较,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不同的是词语有所不同,词语的搭配有所不同,句子结构有所不同,碰到这些不同的地方,今译就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就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遇到古今汉语有所不同,不能逐字逐句地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没有适当的词和它对应。如,琢常会宗室,陈诸宝器,金瓶银瓮百口,瓯、檠、盘、盒称是。自余酒器,有水晶钵、玛瑙杯、琉璃碗,赤玉卮数十枚。这句说陈列的宝物很多,有的东西现代没有,如,瓯、檠、卮等都是古代的器物名,翻译时就不用译。
还有,古汉语中对于不同地位的人的死亡,有不同的委婉的说法。象,《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触龙称自己的死是“填沟壑”,称赵太后的死是“山陵崩”,在现代汉语中就没有这样的等级区分,在翻译时只能用大体相应的词语来对译,把“填沟壑”译成“死去”把“山陵崩”,译成“百年之后”。还应注意的是不要随意把古代的一些名词改成现代名称。如,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若随便改成“让他挂着刀巡逻警卫,自由出入司令部”那就错了。太过于现代化了,反而失去原文的意义。
再有词语的搭配,古今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桃花源记》中的两句话: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两句话并不难懂,但是翻译时却并不容易,就单个词来说,“芳”就译为“芳香”,“鲜”可以译为“新鲜”,“美”可以译为“美丽”,“缤纷”大致可以译为“繁多”。但是,问题在于,把这些词语翻译出来以后,在现代汉语中不能互相搭配。
若碰到这种情况,翻译时就要灵活些,在不损害原意的前提下,调整词语的搭配关系,使它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要注意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式的特点。
一般来说,古汉语的表达要比现代汉语简略一些,因此,在译为现代汉语时,有进要加一些词语或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比较完整。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可译作:燕子和麻雀哪能知道大雁和天鹅的志向呢!
还有古汉语中有互文见义的表达方式,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译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个人的处境好坏而欢喜悲哀。
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还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句中的情态副词、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词气词。例如“其”字,有时表示推测语气,有时表示祈使语气,在翻译时要把这种语气表达出来。
例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句中的“其”就是表推测语气。保存原文的语言风格是较高的要求,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翻译古文,可以记住这个口诀:“首览全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察全句。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力求直译。” 古文翻译,直译,意译相结合即可。

--
[学以致用]
1.翻译下面这段文字,想想内容会给我们什么启发。
庄周家贫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游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题解]庄子家中贫困,去向河监侯借粮,但是结果是耐人寻味的。
[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前286)名周。战国时道家代表人物。生平事迹不甚详。只是在《史记》中说他是宋国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作过蒙漆园吏,楚威王听说他有才能,想让他做相,他辞去不干。另外在《庄子》书中说人他家贫,也就是这篇文章中说的“庄周家贫”,他为人旷达,妻子死了,他以盆作鼓歌而祭妻。
《庄子》先秦道家学派的著作,是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现存三十三篇。书中大多是由寓言故事所组成。这些故事含义深刻,脍炙人口,取材广泛,设想奇持,意境开阔,描写生动传神。富有浪漫主义的独特风格。
[与本文有关的语文知识]
故往贷粟于监河侯:故,所以。往,去。贷粟,借粮。监河侯,监河的官。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将,将要。金,这里是封地交纳的税金。金,金属货币,不是黄金。子,人称代词,你。
有中道而呼者:中道,道路中间。
来,子何为者邪;来,这是呼唤鲋鱼使之注意的活。子,你。何为者邪,这是为什么呀?邪,同“耶”。
我,东海之波臣也:波臣,意思是水里的小人物。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岂有,可有。斗升之水,一点点的水。活我,使我活。活,使动用法。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且,将要。吴越,这里指的是水乡。激,震荡,推拥。西江,大概指吴越之西的大水,即长江。可乎,可以吗?
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失我常与,我失去了经常作伴的(指水)。常与,常在一起的东西。我无所处,我没有地方安身。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还不如先到干鱼让去寻找我呢。意思是不切实际的话没用。
[概括提要]
这则寓言用讲故事的形式反驳监河侯的不切实际,只说空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话说的非常轻松,但是理由却显得更加充分。讽刺了空话的无用而可笑。这则寓言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庄子哲学宏伟阔大,他给我们无穷的遐思和启发,有兴趣同学请阅读《庄子-秋水》。
[题解] 教,指的是教学,学,指的是学习。这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礼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三传弟子各据所闻而撰写,由西汉戴圣纂集。也叫《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礼仪制度的重要资料。
[与本文有关的语文常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即使。嘉,同“佳”,好的。肴,鱼肉类的荤菜。旨,味美,好吃。
知不足:知道自已有不够之处。
知困:困,困惑不通。知困,知道自己在学习中有搞不懂的地方。
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已。
[原文参考对译]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详见《文科爱好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之: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为”作为 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Ⅶ 新版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全解与老版有什么不同

以前的课本内容多,讲的比较全面,现在的内容少,更多的是思考开拓性的比较多,但是我觉得还是老版的好,因为有很多基本的东西在老版里面都有而且是必修的,现在的新版里面确没有,但是考试确会涉及到这些东西。

Ⅷ 人教版初中所有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重要语句及解释
第一册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第二册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1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1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第三册
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16.虽乘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1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8.闲



,不


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
19.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20.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
簟瓢屡空,
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2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Ⅸ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言文大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一单元
5、童趣(沈复)
第二单元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第四单元
20、*山市(蒲松龄)
第五单元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第六单元
30、*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
第二单元
10、木兰诗
第三单元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
20、口技(林嗣环)
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两小儿辩日
《列子》
第六单元
30、*狼(蒲松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核舟记(魏学洢)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第六单元
26、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观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张岱)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登黄鹤楼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六单元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刘向)
23、隆中对(陈寿)
24、出师表(诸葛亮)
25、词五首
望江南(温庭筠)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渔家傲(范仲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武陵春(李清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五单元
17、公输
《墨子》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鱼我所欲也
《孟子》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左传》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23、愚公移山
《列子》
24、《诗经》两首
关睢
蒹葭

阅读全文

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解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