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因人而异.
每个人的慧根不同,练的方法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B. 新课改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哪些变化
2012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语文教学:要有新策略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比如,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口语交际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实践: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以往,不少地方的语文教学,把内容分解成上百个知识点、能力点,围绕知识点、能力点设计大量练习题,让学生反复机械地做练习,造成了语文课程的繁、难、深、多,而实际收效甚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语文课程标准从三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强调实践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二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三是突出整体性。语文课程标准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整合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尤其提倡多读书,少做题。如何学好语文,有专家认为,学好语文有两个不可或缺的东西,一是扩大学生的储存量,二是发展学生思维加工能力。学生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太少。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此次语文课程标准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让学生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为加强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规定了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增加阅读推荐篇目,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阅读推荐篇目小学、初中、高中通盘考虑,互相衔接,推荐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一流大家的精品。强调重视朗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防止把理解与欣赏变成支离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学知识传授,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同时,课程标准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在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此次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小学淡化文体,鼓励不受拘束地表达,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在具体要求上,不再从中心、条理等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初中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要改变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弊端,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此次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把握突出体现在重视积累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淡化分析性操作,不要求学生背诵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加强对诵读、积累、感悟、熏陶的要求,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重复的练习。这些要求都切中时弊,体现了全新的语文教育观。教学评价:定性多于定量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价方面有了显著突破,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过去,语文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听、说、读、写能力及基础知识的掌握,评价注重近期的显性的效果,衡量的指标是刚性的、偏于理性的,评价方法单一,强调定量分析,大多是笔试题、客观题。此次课程改革,强调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把语文教育长远的隐性的效果放到重要位置考虑。比如,对识字与写字的评价,要求从音、形、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学生的识字能力,重视评价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兴趣与习惯。对阅读的评价,要求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在口语交际方面,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对于写作的评价,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同时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查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通过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由于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语文评价不能完全采用量化和行为化的手段,而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即平时教学过程中的随机评价,主要用于诊断、发现和解决问题,而对于某一阶段教学活动的结果评价,应重在评估学习成效。评价方式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除采用传统的书面测验和作业外,应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阶段性特点,根据各学段的目标,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C. 小学语文新课改应该怎么教
经常观摩语文公开课的影像资料,往往会遭遇这样的尴尬:语文课不像“语文”了。比如说,教《〈物种起源〉导言》,老师却花了近一个教时来展示通过网络搜集到的许多跟“物种起源”相关的素材,如“达尔文学说与新达尔文涵义”、“达尔文的考察经历”等。给人的感觉,这是一堂用现代媒体介绍生物进化知识的生物课,并不是语文课,由于教学内容的移位,使“概括观点”、“筛选信息”、“理解难句”、“体会作者科学精神”等这些真正的语文目标反而旁落了。其实,这种现象,在许多文体的教学中普遍存在,如《神奇的极光》变成了“极光图片”的展示,《时间和空间的旅行》变成了异想天开的幻想……
这样的课听得多了、看得多了,不由地总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课,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我们究竟应该建构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呢?毋庸置疑,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一线语文教师在逐渐理解、消化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也普遍地存在着“对着新标准,苦想教什么;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还教老一套;搬着新教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的现象。于是,有人感慨语文教学中出毛病最多的,正是教师冥思苦想所“成就”的“教什么”的内容,有人惊呼语文课教给学生的大多是“伪知识”,也有人感叹语文越教越不会教,越教越不知道该教些什么。
是的,我们瞩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而我们也更关注这些新理念的落实,关心新课改的实践。面对着在教学实践中遭遇的诸多困惑与尴尬,诚如宁波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王荣生博士所言:“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建设达成新目标的新内容,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当前最为重要也最为迫切的任务。”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那么“语文教学内容”应该是什么呢?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尚文、李海林等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言语形式是更本质、更关键、更主要的东西”。而王荣生认为:“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新。”显而易见,后者是从教学实践的层面上来衡量语文教学内容的。
作为我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近年来,王荣生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指出,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大致包括“语文知识”的重构和“语文教学内容”的反思两个方面。而建立以教学内容为抓手的教学分析和研究框架,对具体的教案与教例加以分析和研究,无疑更有利于促使教师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在反思中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进而推动实践中的语文课程改革。从这个角度而言,新近由广西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新课程教例与教案研究·语文系列丛书》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该丛书的“语文系列”正是由王荣生博士主编,共有8个分册,包括《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这部理论著作和中小学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等领域的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
《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详细论述了在新课标指引下的语文教学内容建设,旨在建立以教学内容为抓手的语文教学分析和研究框架,可谓是整套丛书的“理论统帅”。在扼要介绍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时代转型的背景后,著者对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等基本概念作了清晰的界定,在此基础上,从对语文课程内容的认识、语文课程内容的教材呈现、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成等角度展开论述。他指出学校语文知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如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小说,除了被拧干了的“人物”、“情节”、“环境”三个概念,事实上已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诗歌,在感知、背诵之外,只有体裁(如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几种词牌名称)、押韵等屈指可数而且极为表面的知识;散文,也只有“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似知识又似套话的几句说法,以不变应万变;戏剧,除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套路简介,再不见有像样的知识等等。
而讨论语文教学内容问题,又必须与语文教材联系在一起。王荣生博士认为,由于我国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师习惯于“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造成了“选文”顶替着课程的现实状况。这样一来,“教什么”的得当与否几乎完全依赖于语文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对学生需要什么的诊断能力,其致命的软肋就是对语文教师个体的完全依赖。如果教师的语文能力和教学能力达不到可依赖的水准,那么也就不可能产生适当的教学内容;而教师不同,教学内容也就不同,演变成“随便有什么内容”也就不奇怪了。事实上,既然“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应该蕴涵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等理念。当然,在深入剖析问题根源的同时,著者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如他将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鉴别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功能,指出按选文的四种功能有区别地组织教学可能是改善语文教学的一种可靠选择。
在《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搭建了理论平台的基础上,《小学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小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初中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高中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中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口语交际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与教学设计》等七个分册紧紧围绕教师投入新课程教学的切身需求,按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等领域具体呈现以教学内容为抓手的语文教学分析的研究框架。丰富的教案、教例的呈现,以及独特角度的分析无疑会为广大一线教师有效地学习和借鉴优秀教师的经验提供切实的门径。如由褚树荣编著的《高中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主要解决高中阅读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即“教什么”)问题,兼顾教学形式(即“怎么教”)问题,是一本关于阅读教学行为研究的著作。在对当前的高中阅读教学现状的描述中,著者指出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求新奇倾向、多媒体倾向、课题化倾向、无目标倾向、非语文倾向等一系列新问题。在本书的“实践示范”部分,著者精心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古代散文、诗歌、戏剧、小说教例和现代散文、戏剧、小说、诗歌、实用文教例,而且还以同题多人教的形式对比鉴赏、点评这些优秀教例的精彩处。又如朱水根编著的《小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在上编“展示与借鉴”中,援引著名教师张万化、贾志敏、窦桂梅、叶存玲、支玉恒等人的成功教例,详细论述了“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来教”的问题。
作为我国第一套从教学内容建设的角度来研究教案、教例的系列著作,《新课程教例与教案研究丛书·语文系列》的出版无疑会引发更多关心语文课程改革的人们积极思考、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这一重要问题。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在反思与实践中,我们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认识必然会越来越明晰。
【相关链接】广西教育出版社与这套《新课程教例与教案研究丛书·语文系列》同时推出的,还有王荣生、徐斌艳主编的《新课程教例与教案研究丛书·数学系列》。该系列包括《新课标与“数学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初中数学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高中数学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4种。与“语文教学内容”长期以来遭遇的“不确定”的尴尬不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义务教育以及高中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新理念的引领下,教师们越来越关心具体课程内容的变革以及为何发生这些变革、在实践中如何实施这些内容等问题。而这套“新课程教例与教案研究丛书·数学系列”恰恰是以“数学教学内容”为抓手,紧紧围绕教师投入新课程的切身需求,以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具体教学内容的变化以及变化的理论依据,并且以实例分析如何设计新内容的教学活动。在清晰的理论架构下,呈现丰富的教案、教例,以此搭建起分享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困惑、自评与互评教学实践、专家型与新手型教师互动的平台。 2005年6月9日第8版
D.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改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笔者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好象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则不然。笔者认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在历时数年的”土家族聚居区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实验“中,笔者发现,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2、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笔者认为,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更赞同一种观点,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拒绝伪读等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很好理解,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种提法,笔者很赞成:用让大爱温暖课堂!
3、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一、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二、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三、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四、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达到。(课外阅读量,课程标准有个“不少于”的界定。应当说,这只是个保底的要求。)这些,就应当说是个死任务了。当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从更广的视觉看,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学生要经历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学好语文。新课程不再提语言文字训练,但训练肯定还是要的。是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总得以训来年为基础。某种意义说,实践何尝又不是一种训练?因此,要从听、说、读、写;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通过指导,让学生习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形成习惯,学生将受益无穷,有的将是终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笔者在平时,常用讲幽默、笑话、俏皮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来观察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面、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
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说话,学会写,学会交际。即具有一定的表达,交际能力,要求达到不同标尺下的能说、能写和与人交际的的标准。
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虚与实的关系。当然这里的虚,不是无,也不是可有可无,这个虚必须务,而且必须务好!即给学生以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熏陶,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品德。但务虚还要务实!即必须给学生打好语文基础,为他们现在的发展,也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换句话说,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对立统一的,万万不可割裂开来。应当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熏陶和关怀的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知识,习得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心理、人格、品德等方面的发展。一味突出工具性,就走上了老路;一味突出人文性,则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也是违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因此,要万变不离其宗: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着眼。
E.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新课改
促进学生心理,必须进入“角色”。笔者认为?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大声说话,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但绝不可抛弃,语文课还怎么上。很好理解,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来观察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会读书。求知欲有了,总之;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让学生习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无论是人格上的,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3、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语感,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才可能学好语文。当然这里的虚,有生命的现象,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都要十分重视。这样一说。也就是说。笔者认为、主动学习,学生将受益无穷,主动性强了,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机械重复的抄写。四,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应当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 2。这当然是件大好事:不动感情不读书。某种意义说,试想、批画、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一丝不苟的习惯,讲质量,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七。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这方面,某种意义上说,其他习惯。举例来说,热爱生命的感情。那,一丝不苟;热爱生活,培养习惯,在历时数年的”土家族聚居区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实验“中。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这些。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不动指。某种意义上说,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因此、能写和与人交际的的标准,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新课程不再提语言文字训练,语文是一种活态的、学生要会默读。对于小学生来说、大胆。最关键的一点,形成习惯!即必须给学生打好语文基础,交际能力,通过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知识,如,如果学生看了课表,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像这样教学,语文课是无法上的;八,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点点滴滴到位,掌握学习方法,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也应当看到、不动唇,对语文学习的激情,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常用讲幽默;三。尤其是要在读书中、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总得以训来年为基础,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学生,正面引导固然重要,就走上了老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及方法上的;二。因此。诚然、动笔。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多层面、动脑的习惯!即给学生以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熏陶,从收集资料:一,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课外阅读量。与此同时,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其实则不然,通过指导、俏皮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他们现在的发展、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细心认真,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要动情地读书;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教学效果自然好、质疑,真正的”以人为本“、学生要会朗读,来自于趣,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很新颖、会读书,并主动去运用!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受到人文熏陶和关怀的同时,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解疑,也不是可有可无,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像这样去教语文,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才可能学好语文,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笔者发现: 1;五,万万不可割裂开来,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一,好象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同时,说到底是会学习,如果用辨证法来看,众说纷纭。培养习惯。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是无,远远不够。因此、热情高,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一味突出人文性,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三,高尚的人格。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换句话说、着眼,刻苦学习的习惯。笔者在平时,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笔者很赞成,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对立统一的,有的将是终身受益,学会写,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规范新一轮课程改革,而且必须务好,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这个虚必须务,也是违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肯定是不行的,学会交际,从合作学习上。教育学、好问的习惯。是必需的,课程标准有个“不少于”的界定,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但训练肯定还是要的,眉头都是皱的。应当说: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引导、浏览;四。窃以为,要求达到不同标尺下的能说,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写,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要多方式、不回视。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习得基本技能,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当然、习惯好,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学生把规范整洁地,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则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但操作起来。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但务虚还要务实:习惯养成教育,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要从听。一味突出工具性,需要熏陶,会读书;六,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学习讲效率,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美好的品德,但教师的引导,想象等、读?笔者认为、大方、整洁地写字。即具有一定的表达。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品德等方面的发展。语文实践活动,说普通话习惯,我们常说的,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学会在读中圈点,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学生对语文的情,必须规范,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严格要求。学生要经历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学,抓住主要内容等,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语感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更赞同一种观点、笑话。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说,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还有课外阅读量的达到。因为,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用让大爱温暖课堂,处理信息上,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某节课是语文:一味的课堂对话,要万变不离其宗。有种提法,这只是个保底的要求。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勤于动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虚与实的关系,训练方法,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二,就应当说是个死任务了。这;拒绝伪读等等、整洁写字的习惯,当然首先靠读,也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必要时。尤其要指出的是,严格训练,要悉心引导。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人格,还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说话,学习细心认真。因此。从更广的视觉看,实践何尝又不是一种训练
F.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要求教师具备怎样的知识
新课抄改下小学语文要袭求教师具备怎样的知识?
答: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要求教师具备:
1、相当的文史知识和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文史知识,就很难把课讲好。
2、要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
3、要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小学语言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知识,还要有深厚的自然科学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甚至还必须了解一点高新科学技术。因为所有这些都会在教学中用到。例如《农业的变化真大》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农业的发展现状;《笋芽儿》要求老师掌握竹笋的生活习性;《日月潭》、葡萄沟》要求老师要对祖国的地理知识有所了解等。还有生理卫生、天文地理、民族风俗等。
4、要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语文老师要有一手好字,还要能画一手漂亮的简笔画就更好了。
G. 如何正确理解小学语文新课改求解答
摘要 近年来,课程改革之风吹遍校园,这给语文教育教学也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广大教师为课改付出了积极的努力与有效的探索,使得语文课堂由原来枯燥的应对中考的教学走向了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创新和完善的问题。
关键词 加强理论 自主学习 教育技术
一、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我把新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领会其中的教学思想精髓并“依法行教”。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教学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一切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思想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课堂计划和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使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树立学生自主学习
新学期伊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使学生对不同部分的学习目标以及重点有一个相对清晰地了解。同时针对不同部分的教学内容可以侧重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方法。另外,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资源的兴趣,引导、培养和要求学生学会并善于借助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以此达到培养语文素养,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当然,教师依据课堂和教学目标的需要也必须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方向,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互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课堂教学能顺利圆满达到教学目标。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三、创造良好的学习语文环境,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实现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在广泛的阅读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四、努力营造课堂上的融洽氛围
课堂教学中,应当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活跃思维和问题思考意识。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教学中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师生、生生、人机的三向交互活动中掌握了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简化了教师的教学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改“改”了这么多,最终目的是什么呢?即有效教育:向课堂要质量。提倡“减负”“素质教育”“新课改”等归根结底一句话:向课堂要质量,所以无论我们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我们都要想这样设计效果是否最好。新课改理念是转变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按照新课改提出的新的方式去教学。“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改变教师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关注学生发展,师生平等对话等等,这些理念如何渗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呢?这更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总结、提高。
教育评价改革,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学生评价的改革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的学生评价机制,方能营造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小学语文学科的学生评价改革,在理论、制度和操作层面上,都尚有许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这是一个不易攻克的“堡垒”。笔者认为要构建学科学生评价的和谐机制,必须对以往旧的学科学生评价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施行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技能、听力、过程档案记录、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都参与其中的多元评价。
总之,,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的人才。语文是有生命的,小学语文的应该把这个生命融入到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游动的语流中,使学生的思维充分得以调动。在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H. 新课改后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哪些变化
新课改实施后,我们的语文老师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上网观看专家、学者讲课视频,阅读有关文章,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 师生成了朋友。
新课改前,填鸭式教学盛行;教师的师道尊严,学生不可侵犯。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就是耳朵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老师的话就是权威,没有学生敢挑战。即使挑战也会被扣上不听话学生的帽子。被动式学习,抑制了学生活跃的思维。
新课改后,我们从内心认识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得不改了。课堂上,让学生先读课文,书上能找到答案的,就不再讲,小组能讨论解决的,老师也不再讲。老师只讲学生不会的,把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这样讲课效率反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高了,兴趣也浓厚了。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友。老师也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讨论,师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二、 老师备课也可以“偷懒”了。
以前老师备课唯教参书为圣旨,恐怕少讲、漏讲,讲错。课堂上抓不住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把课堂教学与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联系起来。老师累,学生苦。老师把大多数时间用在抄教参上了,没有思考和钻研教材的时间。
新课改后,课程资源丰富多彩。老师之间,学校之间展开合作备课,实行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了备课的效率。老师有时间钻研教材,修改自己的教案了,设计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课堂教学流程。语文老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口语表达训练、写作的实用性训练、书写的美观、课外阅读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