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小学语文教学观摩课李玉贵心得

小学语文教学观摩课李玉贵心得

发布时间:2021-03-02 00:23:43

1. 李玉贵:一切教学都逃不过“我要教什么”

来知识,只是标志了学自习这个复杂认知历程的最终结果,而如果我们只告诉孩子结果,他们自然很快就会忘记。所以,我自己的尝试是,以符合儿童认知历程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我发现,这样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效果都会好一点。

2.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交流平台

给你提个来建议:严监生自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他因两茎灯草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一茎后才一命呜呼,真是有钱活受罪啊!文章通过对严监生的动作,细节的描写,体现出严监生爱财如命,吝啬鬼,守财奴的形象。你自己在想想吧!

3. 如何构建课堂的倾听关系李玉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正充盈着如今的语文课堂,它展示了新课程理念下富于灵性和生命性的课堂景观。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对话”是一个环节,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

4. 教师报 2015.11.18

改深在何处
——2015全国中小学高效课堂成果展示会侧记
样本发布、专家演讲、主题沙龙、微型报告、好课展示、名校观摩、课改问诊……11月13日,在海南省海口市落下帷幕的2015全国中小学高效课堂成果展示会,被誉为一次集中进行高效课堂行动研究成果的年度检阅,一次不一样的“咨询式学习”。
深度课改要关注什么?高效课堂领域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未来高效课堂应该关注什么?走进深水区的高效课堂如何真正“玩转学习”?与会专家围绕这些主题进行分享、展开对话,让600余名参会代表形成了更多关于深度课改的共识。而会议发布的“全国民办学校十大课改样本”、“十大管理创新样本”,则从实践层面给予了不同的回应。
再议“杜郎口”
聚焦“高效课堂”,杜郎口作为一个标志性课改地标,成为本次会议热议的话题之一。河北围场天卉中学曾被誉为“河北版的杜郎口”,校长胡志民在报告中说,他们始终以杜郎口为师,临摹、借鉴、改进、优化,如今在既有经验基础上,创生出“5D高效课堂”,即“大展示、大读写、大单元、大数据、大平台”,正在破解深度学习的问题,旨在把课堂做出品质,将课改做出境界。
“过去的改革往往局限于一节课的高效,把课堂改革局限在45分钟以内,以教师精讲为主,改革是在一节课的框架内完成的。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三段式学习,打破一节课完成固定的教材内容这一框架,这是巨大的突破。”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副院长李洪山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坚在主题报告中重点表达了“重读杜郎口”的理由。他认为,杜郎口中学的积极意义在于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就像当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使用权还给农民一样,杜郎口的改革调整了教与学的关系。“这一改革无疑找到了人的成长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支点,解放了学生的学习力,回到了教学的本源,回到了学习的本源,回到了学生成长的本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怎么关注这一课改典型都不为过。”刘坚说。
值得注意的是,“后杜郎口时期”需要思考的一个重大命题是,课堂还权给学生之后,我们应该做什么?刘坚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课堂制度创新的优势是否已经用到了极致?我们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释放了学生的学习力,这样的制度创新优势还可以走多远?这个过程中如何让中国的教育走得更好?
未知学,如何教
“未知学,如何教”是台北国语实验小学教师李玉贵演讲的主题,她的许多观点成了本次会议的“流行语”,比如,“我们教的不是过去的小孩,而是在未来可以适应社会的小孩”,“教师永远不能用嘴巴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重要的是学习而不是教学”。
李玉贵说,教师关注的重点不是读懂学生,而是读懂每一个学生,而读懂每一个学生是非常困难的。读懂每一个学生是困难,才能证明教学是专业。当学生真正展开学习的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有没有看见?我们都认为学生是课堂上最珍贵的资源,学生的差异是课堂最珍贵的资源,怎样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资源?“我们看一个班,常常看到的是一群模糊的学生,我们需要反思。教师只有愿意反思、善于反思,才能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水平。”李玉贵说。
海口市第九中学校长陈运香在主题沙龙环节指出,课堂的45分钟不是教师的,而是属于学生的。属于教师的时间在课前,教师要利用这段时间思考教什么,要教成什么样。“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是我们探索不尽的世界,在班上教50个孩子,就有50个世界要探索,我们的任务很艰巨,要做的事情很微妙,一定要用心观察孩子需要什么,才能制订出个性化方案。观察一个孩子,就要走进他的世界,观察他的世界,帮助他构建独特的世界。”陈运香在总结中说。
深度课改应关注深度学习
深度课改改什么,应该重点关注什么?在主题沙龙环节,对话嘉宾作了详细的阐释。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说,深度课改首先要关注课改的目标。在他看来,课改如果不能体现以下4个元素,则谈不上深度课改,一是知识,二是技能,三是人格,四是文化。“课改是一种文化的沉淀,无论是教师还是校长,如果能够站在文化重构的高度审视课改,一定能够逼近课改的目标。”田保华表示,教育者必须对课改进行重新审视。
“深度课改的核心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内心拥有一个温暖的太阳。”海南省三亚市教研室主任傅元根说,“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深度课改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让信息技术为小组合作学习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陈运香看来,深度课改的本质是深度学习,而深度学习是最接近本质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安心、安宁的学习世界。她呼吁,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提醒自己——孩子学习的时候需要什么条件。
上海市北郊学校原校长郑杰认为,深度课改要关注走向专业的合作学习。在他看来,合作学习不等于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课堂的组织形式,合作学习则是学习方式,并不是所有的合作学习都需要分组来完成。在合作学习中,倾听很重要。培养倾听的能力有3条路径:一要注视对方,二要有所回应,三要能够复述对方的重要观点。
“深度课改意味着将进入一个全新的课改时代。”河南民办教育共同体理事长王红顺说,“一是课改进入‘融时代’,即课改将从单一走向多元,走向整体,集中体现融合精神。二是课改进入‘学时代’,所有的改变都是基于‘学’的服务和支持。三是课改进入‘微时代’,微改革、微创新、微课程、微课题、微研究将成为常态。四是课改进入‘E时代’。五是课改进入‘创客时代’,人人都是创造者、创新者。”(中国教师报记者褚清源)

5. 聚焦核心素养,课堂是个什么样

聚焦核心素养,课堂是个什么样?

□本报记者 胡梦甜

“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教人的。”“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并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和能力,而是要寻求儿童的核心素养发展。”“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学生学会做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有关“语文立人”的经典语录和她所实践的主题教学,给长久以来在“思品课”与“训练课”间徘徊、教学内容支离破碎、教学目标不清、教学方式僵化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活水。日前,在首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上,窦桂梅和来自海内外的教育专家、校长、语文教师齐聚杭州市天长小学,话题正是“聚焦核心素养,变革学教方式”。

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
研讨会上,参会教师对名师所展示的语文课堂最大的感受是“朴实”。没有制作精美的PPT,没有教师的妙语连珠,有的是教师引导下学生思维的步步深入。在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校长林莘执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林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感受人物性格、体味父母情感。当学生理解出现偏差,认为文中的父亲“太过严厉、不近人情”之时,林莘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定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文字和情感体验中拨开迷雾。
不仅如此,在林莘的课堂上,课桌被巧妙地摆成U型,学生两人一组,共同学习、探讨,在面对教师提问时一起作答、互相补充。“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林莘说。
“好的课堂,教师上着上着就‘不见’了。”台北市国语实验小学教师李玉贵的观点和林莘不谋而合。谈起自己造访日本滨之乡小学的经历时,李玉贵说道:“这是一所参与佐藤学教授‘学习共同体’实验的小学,作为参观者,我们被要求一点:不看教师的教,只看学生的学。真正的好课是在课堂上看到学生、听到学生、想到学生。”
“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这也正是窦桂梅所追求的课堂目标。近3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窦桂梅深刻认识到:教师要蹲下身子,把儿童当作学习成长中的伙伴,搭建教师与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与学生一起去探求语文学习的奥妙。在她的主题教学中,学生通过“预学、共学、延学”3个环节,经历“我学会了什么”“我不懂什么”“我还要进一步学会什么”的学习过程。所有的环节都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而是学生提问的倾听者和引导者。曾有一位福建教师不无遗憾地对窦桂梅说“课堂上,再也看不到你的精彩表现了”,窦桂梅反问“那你看到学生的精彩了吗?”窦桂梅所认为的精彩课堂,不是教师口吐莲花,而是学生的深刻领悟、智慧表达。

静悄悄的未必不是一堂好课
“仔细观察这4幅图,判断它们的先后顺序。”李玉贵刚抛出问题,无数只小手就举了起来。面对这些积极举手的学生,李玉贵诙谐地提醒道:“世界上最危险的人,就是太快举手的人。”
这堂没有课本、没有文章、没有朗读的阅读课让在场教师耳目一新。李玉贵先后出示了7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事物中的“变”和“不变”,并对图片进行排序。7幅图排序完毕后,李玉贵才亮出了这些图的出处:原来,这是一本无字图书《挖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作者从同一角度取景,以3年的间隔时间,记录一个小乡村20年间的变化。有别于传统的阅读课,李玉贵将绘本内容揉碎再整合,让学生先看图再讲故事。“设计排序这一环节,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推论、归纳资料的能力。”在李玉贵看来,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知识的获取借助网络就能实现,能力的培养才是关键。
课堂的多数时间,学生都处于一个静静思考的状态。随着挑战难度的加大,学生就像侦探一样不断经历着判断、推理的过程。“安静的课堂自有它的力量,之所以提醒学生不要太快举手,就是为了给学生更多安静思考的时间。”李玉贵道出了初衷。
课堂上,李玉贵还反复提醒,在一名学生发言的时候,其他同学要安静聆听。“快问快答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只有学会聆听,懂得把同伴的想法放在心上,真正的交流才会发生。”
天长小学副校长、省特级教师蒋军晶坦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语文课渐成趋势。天长小学就曾提出群文阅读的概念。“这是对精读单篇课文的补充,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学会比较、辨别,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力和思考力。”蒋军晶解释。

“面面俱到”的教学很有可能“面面不到”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通常是把一篇课文‘嚼烂’了‘喂’给学生,课堂设置了诸多教学环节,知识点密集,可谓环环相扣、‘步步惊心’。一堂课下来,学生看似收获满满,但这样的课堂就一定是有效的吗?”研讨会中,蒋军晶的质疑引起了教师们的反思。
在他展示的《岗丘的野狗》一课中,蒋军晶抓住故事的转折点,用3个问题贯穿了整堂课:故事中让你感到高兴的情节是什么?让你感到难过的情节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一转折点,松吉和阿卡能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虽然这堂课设计的教学环节并不多,但课堂上,学生有思辨、有观点的碰撞,这就是价值所在。”蒋军晶认为,教师喋喋不休的“满堂问”很容易耗费学生的精力,问题少而精,学生才有思考的时间。
窦桂梅对此也有相同感悟。谈起自己曾在苏州一所聋哑学校执教的经历,窦桂梅至今记忆深刻。她所执教的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课,文中多次出现了“好好儿活”4个字,这是肝癌晚期的母亲面对自己瘫痪的儿子想要自杀时说的话。整堂课,窦桂梅就带着学生们反复研究、琢磨“好好儿活”4个字的深意。课后,一名学生这样说道:“我要在精彩的生命里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当这些文字开始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时,真正的教育就开始发生了。”窦桂梅说道,“不同文本有不同文本的教学重点,有的侧重语言本身,有的侧重思维品质的提升,有的侧重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
论坛中,教师们逐渐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学即是教,少即是多,慢即是快,只有把时间、空间充分让给学生,才能发掘学生的巨大潜能。

6. 结合李玉贵老师教学思想写一篇感悟

今天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往纵深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强烈冲击着原有的教育模式,也更加凸显出当前农村教育亟待改革,君不见,家长急切的心声:“看着七八岁孩子放学后蜡黄的小脸,中午又是卡背书,又是不准回家吃饭,下午要五六点钟才回家,等到晚上11点之后孩子还没写完那可恶的作业,听到凌晨天不亮就响起的闹钟,我的心像撕碎了一样痛。——相信天下会有千千万万为人父母者会像我一样啊!”看完这段家长发自内心的告白,作为边远一线教师我感慨道:“杀人---当下某些教师的做法”----扼杀学生灵性,摧残学生身心还“美其名日”“敬业负责”“优秀咦”,
一、我看参与式教学的优越性及特点
首先,参与式教学使课堂教学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参与式教学使课堂变成了学生进行交流、表述、讨论或争论的舞台;参与式教学使学生个性得以解放,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与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在热烈的展示、反馈环节,学生各抒己见、参与热情高涨。我想这是基础教育新课改呼唤的变化,不是一般的变化,而是一种根本性的变化。
其次,参与式教学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叶澜教授曾发出“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呐喊,而参与式教学理念为课堂管理的变革注入了活力。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这一点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而且对其生活和未来成长都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和学习价值。

7.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交流平台的作文,急.......................越快越好。

食物本身有它的酸甜苦辣,语文学习同样也有它的酸甜苦辣。回顾这些年的学习生涯,让我从中感悟到很多。

翻开语文学习的篇章,我首先看到了小时候的我。小学,上语文课像吃柠檬一样酸酸的,坐在课堂上,看着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着那些复杂的字,我甚至会问自己为什么我是中国人啊!那时短短40分钟的语文课对我来说却是漫长的煎熬。我讨厌一成不变的坐姿、 厌倦了那死板的上课模式,就这样我熬过了六年。
“再见,同学们;再见,我的老师;再见,我温馨的母校。我还会回来的,我还会回来看你的,我会一直想着你们的。”这会是每一个即将离开母校的学生们的肺腑之言。我惊叹,人生为何要经历悲欢离合?为何天下会没有不散的宴席?
转眼时间飞逝,六年难忘的小学生活边临末端,回想起来,那一场场演出,一个个比赛;一次次欢呼,一下下哭泣都充满了我们的感情。喜怒哀乐是那样与我们密不可分,与同学在一起的那种纯真的快乐,是值得让人一辈子去体会、感受与回味的。
现在,这一时期的我们,感情好的就像亲兄妹一样,每一个离开自己亲人的人,都会难受的要命,从我们这个班里走出的人,每一个都是含着眼泪被迫而去。说真的,谁不想在这有欢有笑,如同一个完整的大家庭里继续呆下去。要分开还不都是迫不得已我明白,不想离开的人有很多,但他们会想尽办法,让他在乎的人同样会在乎他,而这种方式的“在乎”,便在班内成为最流行的毕业留念。也许你也会这样想,那是因为我们都爱自己的班级,爱自己的家我那可敬的老师,学生只想在这里对您说声辛苦了。多年以来,您把我们从弱小的幼儿培育成茁壮的少年,您真了不起!六年,这漫长的时间多寂寞难耐呀!尤其是同学有时一犯个错误,您就更费心了。您为了我们把心都操碎了,把眼都熬红了;把身体累垮了,头发都白了。有时,一想到这些,我就不由得会让泪水挂在脸颊旁。默默时,您的我笑容还会浮现在我眼前。这些年来,是您,让我懂得了:阳光是这样哺育大地的;雨露是这样滋润禾苗的!有时您生病代课,不和学生们说,还故意要随着我们去吧!谁不知道,您放纵我们,是因为身体支撑不住了呀!有一天您累倒了,请假在家休息,而在您身体正在恢复这几天内,学生们该是多么的担心您、想念您啊!现如今要分离了,学生专门想让老师操心都没机会了,只要靠自己,我给您保证,这两天单学生就不会让您费心,学习成绩会突飞猛进,让您的心里一辈子都会存着学生的名字。冲刺毕业的两个月,让您好好歇歇吧!
得化为一句:“珍重,再见。”

8. 聚焦核心素养,课堂是个什么样

转载:
“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教人的。”“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并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和能力,而是要寻求儿童的核心素养发展。”“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学生学会做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有关“语文立人”的经典语录和她所实践的主题教学,给长久以来在“思品课”与“训练课”间徘徊、教学内容支离破碎、教学目标不清、教学方式僵化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活水。日前,在首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上,窦桂梅和来自海内外的教育专家、校长、语文教师齐聚杭州市天长小学,话题正是“聚焦核心素养,变革学教方式”。

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
研讨会上,参会教师对名师所展示的语文课堂最大的感受是“朴实”。没有制作精美的PPT,没有教师的妙语连珠,有的是教师引导下学生思维的步步深入。在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校长林莘执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林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感受人物性格、体味父母情感。当学生理解出现偏差,认为文中的父亲“太过严厉、不近人情”之时,林莘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定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文字和情感体验中拨开迷雾。
不仅如此,在林莘的课堂上,课桌被巧妙地摆成U型,学生两人一组,共同学习、探讨,在面对教师提问时一起作答、互相补充。“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林莘说。
“好的课堂,教师上着上着就‘不见’了。”台北市国语实验小学教师李玉贵的观点和林莘不谋而合。谈起自己造访日本滨之乡小学的经历时,李玉贵说道:“这是一所参与佐藤学教授‘学习共同体’实验的小学,作为参观者,我们被要求一点:不看教师的教,只看学生的学。真正的好课是在课堂上看到学生、听到学生、想到学生。”
“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这也正是窦桂梅所追求的课堂目标。近3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窦桂梅深刻认识到:教师要蹲下身子,把儿童当作学习成长中的伙伴,搭建教师与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与学生一起去探求语文学习的奥妙。在她的主题教学中,学生通过“预学、共学、延学”3个环节,经历“我学会了什么”“我不懂什么”“我还要进一步学会什么”的学习过程。所有的环节都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而是学生提问的倾听者和引导者。曾有一位福建教师不无遗憾地对窦桂梅说“课堂上,再也看不到你的精彩表现了”,窦桂梅反问“那你看到学生的精彩了吗?”窦桂梅所认为的精彩课堂,不是教师口吐莲花,而是学生的深刻领悟、智慧表达。

静悄悄的未必不是一堂好课
“仔细观察这4幅图,判断它们的先后顺序。”李玉贵刚抛出问题,无数只小手就举了起来。面对这些积极举手的学生,李玉贵诙谐地提醒道:“世界上最危险的人,就是太快举手的人。”
这堂没有课本、没有文章、没有朗读的阅读课让在场教师耳目一新。李玉贵先后出示了7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事物中的“变”和“不变”,并对图片进行排序。7幅图排序完毕后,李玉贵才亮出了这些图的出处:原来,这是一本无字图书《挖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作者从同一角度取景,以3年的间隔时间,记录一个小乡村20年间的变化。有别于传统的阅读课,李玉贵将绘本内容揉碎再整合,让学生先看图再讲故事。“设计排序这一环节,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推论、归纳资料的能力。”在李玉贵看来,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知识的获取借助网络就能实现,能力的培养才是关键。
课堂的多数时间,学生都处于一个静静思考的状态。随着挑战难度的加大,学生就像侦探一样不断经历着判断、推理的过程。“安静的课堂自有它的力量,之所以提醒学生不要太快举手,就是为了给学生更多安静思考的时间。”李玉贵道出了初衷。
课堂上,李玉贵还反复提醒,在一名学生发言的时候,其他同学要安静聆听。“快问快答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只有学会聆听,懂得把同伴的想法放在心上,真正的交流才会发生。”
天长小学副校长、省特级教师蒋军晶坦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语文课渐成趋势。天长小学就曾提出群文阅读的概念。“这是对精读单篇课文的补充,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学会比较、辨别,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力和思考力。”蒋军晶解释。

“面面俱到”的教学很有可能“面面不到”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通常是把一篇课文‘嚼烂’了‘喂’给学生,课堂设置了诸多教学环节,知识点密集,可谓环环相扣、‘步步惊心’。一堂课下来,学生看似收获满满,但这样的课堂就一定是有效的吗?”研讨会中,蒋军晶的质疑引起了教师们的反思。
在他展示的《岗丘的野狗》一课中,蒋军晶抓住故事的转折点,用3个问题贯穿了整堂课:故事中让你感到高兴的情节是什么?让你感到难过的情节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一转折点,松吉和阿卡能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虽然这堂课设计的教学环节并不多,但课堂上,学生有思辨、有观点的碰撞,这就是价值所在。”蒋军晶认为,教师喋喋不休的“满堂问”很容易耗费学生的精力,问题少而精,学生才有思考的时间。
窦桂梅对此也有相同感悟。谈起自己曾在苏州一所聋哑学校执教的经历,窦桂梅至今记忆深刻。她所执教的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课,文中多次出现了“好好儿活”4个字,这是肝癌晚期的母亲面对自己瘫痪的儿子想要自杀时说的话。整堂课,窦桂梅就带着学生们反复研究、琢磨“好好儿活”4个字的深意。课后,一名学生这样说道:“我要在精彩的生命里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当这些文字开始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时,真正的教育就开始发生了。”窦桂梅说道,“不同文本有不同文本的教学重点,有的侧重语言本身,有的侧重思维品质的提升,有的侧重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
论坛中,教师们逐渐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学即是教,少即是多,慢即是快,只有把时间、空间充分让给学生,才能发掘学生的巨大潜能。

(责任编辑:浙江教育报)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教学观摩课李玉贵心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