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自己控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具体地说,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探究性学习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我们教师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没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没有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更可能所提的问题太难等等。受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设情境,确定探究方向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如在教学《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这个问题,一位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海洋里召开一次鱼类运动会,小鲸鱼兴冲冲地跑动参加,谁知被守门的大鲨鱼拒之门外,小鲸鱼难过极了,为什么大鲨鱼不让自己参加鱼类运动会呢?我们在座的各位今天就当一次海洋动物学家,告诉小鲸鱼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家首先以海洋动物学家的身份在小组中探究、讨论、交流一下。”这位教师的话还没说完,孩子们就纷纷投入热烈地探究、讨论之中。小组交流过后,教师当小鲸鱼,请各位“海洋动物学家”给小鲸鱼解答,大家都非常热心地告诉小鲸鱼:“因为你是哺乳动物,不是鱼,所以不能参加鱼类运动会。”接着举出了“用肺呼吸”“胎生”等证据,还细心地讲了鲸的演化过程,他们说的头头是道,看来真正读懂课文了。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中去,时而讨论,时而深思,时而疾笔如飞,使整个课堂呈现出一派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二、自主选择,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装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1、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 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每位同学的兴趣着眼点均不同。有的同学喜欢朗读,就去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情,读出神;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同学不明白课文某些情节,就会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总之,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提高阅读水平。如曾经有位教师在教学《景阳冈》一课时,当学生已概括出武松有:“豪爽、倔强、沉着机智、英勇无畏”的性格特点后,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最欣赏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这下教室里炸开了锅,各执己见,于是教师就来了个顺水推舟,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的性格特点去探究。由于这是学生感兴趣的、自主选择的内容,因而探究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2、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 虽然现在教师们基本上都比较注重合作探究,但通常都是按前后座位编排的,这种合作内容的同学可以自由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 三、给予支持,重视探究过程 探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无限激情,拓宽思路,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确定丰富多彩的探究方式。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进行指导,确保探究过程井然有序地开展,不能让学生处于无政府状态,感到漫无目的,手足无措,应该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收获。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当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津津乐道时,他又不适电动地提出问题,把探究进一步引向深入:“如果三天之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即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各人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对课文人物的理解,纷纷发表意见:有的学生说,这样一来,诸葛亮肯定会大难临头,栽在周瑜手上;有的学生说,诸葛亮足智多谋,肯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学生说,诸葛亮虽然神机妙算,但也有失算的时候,例如他晚年的几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所以,这一回他是凶多吉少……围绕着对诸葛亮这个特定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一致,但都言之有据,对此教师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而是热情地肯定了学生这种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并鼓励学生课后结合课外阅读,对这一假设结局继续探讨。由于教师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因此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都关心一向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在此情境下命运会怎样。并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思维发散中,主动去探究,去寻找答案。就这样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予以支持,予以引导,使探究越来为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知识在探究中被获得,思维在探究中被发展,素质在探究中被提高。 四、进行展示,享受探究乐趣 探究式学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和谐的、互动的、多元的、综合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的体验,对问题也会出现独特的理解,即便是有缺漏的,失之偏颇的,教师也应该肯定。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探究的成果,教师并且应该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或认真倾听学生的理解,或相互交流探究的结果,或激励独特的视角等等,总之,就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带来的乐趣,以更大的激情投入探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个平台,它体现了学生在探究中对成功的需要。 新课程大力倡导在各科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学习,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贰』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
在知识经济时代,真正的知识不再是预先的存在,不再是那些被“格式化”地记载在书籍里的理论、概念和公式,而应该是能够被激活的知识,是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知识,当然也括那些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的知识。真正的知识拥有者不再是一味地掌握特定领域或前人总结出的资料与技能的人,而是能够发明从来没被发明的知识,能不断提出创造性解决办法的人,即在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创新人才。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崭新的能培养其创新精神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实施探究性学习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对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呢?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一) 探究性学习的含义所谓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强调一点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究者。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基于问题的解决来构建知识。探究性学习方式十分适合未来与当今现代化社会的需要,是语文教育发展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二)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比较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是一种相对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占有传授者提供的经验,把前人创造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使自己成为辨认事物、处理问题的工具。接受式学习包含三种子类型:机械性接受学习,被动性接受学习和有意义接受学习[2]。前两种学习类型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教学方法,我们平常所说的接受式学习就是专指以机械性接受学习与被动性接受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两点: 1、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接受式学习以教师为中心接受式学习则是以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往往一堂课下来,只听见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不断地挥洒笔尖,拼命地记笔记。最终只能导致学生学知识的盲从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所谓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生完全置于主体地位,是探究性学习最突出的特点。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以指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教师依据教材本身以及学生的实际,对需要探讨的问题适时给予选择、定向和帮助,使学生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对语文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活动,探求语文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规律。 2、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实践性,接受式学习注重教师的传授接受式学习中学生的知识往往是老师咀嚼透了,按照老师自己的理解传授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自己去发掘,去实践得到的结果。结果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终使学生失去再创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别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他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探究性学习所提供的实践机遇,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分析、讨论、搜集材料和处理信息。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性特点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使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于实践,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并有利于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语文教学来看,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研读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掘语言文字蕴含的美、蕴含的情,从而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探究性学习不仅改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还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说,探究性学习是教育全面改革的实践方式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常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呢?(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比如,上《四个太阳》这一课时,要学生闭上眼睛,播放录像让学生仔细听,尔后问:“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有什么感觉?”有的学生回答:“呼呼的风声,像冬天寒冷的北风。”有的说:“我感觉这风吹在脸上,冷得直发抖。”这时,教师说:“是啊,有个小朋友和你们感觉一样。”这时,学生迫不急待地睁开眼睛来看课件,当学生看得如痴如迷时,一轮红红的太阳升上天空,问:“这时你有什么感觉?”有的说:“我觉得不冷了。”有的说:“我觉得温暖。” 在这里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又特意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激发着联想,也激发着探究的欲望。为了解小月朋友的美好心愿打下思维定势。当学生睁眼看到课件时,如身临其境、听其声、观其境,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欢乐的心态中学习知识。(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路开阔了,思维火花闪现了,这时教师如果没有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学生又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会严重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是开放的,探究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那就是要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再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有利于学生猜测与验证。如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为乌鸦想想更好的办法。有的说:“乌鸦可以找来一根吸管,用吸管喝更方便。”有的说:“我请它到我家里喝水。”还有的说:“把瓶子斜着靠在旁边的石头上,就可以喝着水了。”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学生以积极主动态度参与探究。(三)、善于质疑、敢于想象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抒疑问,即使是无疑也要寻疑,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之中,给自己提出问题。宋朝思想家张载说:“于不疑处读书,定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喜悦。”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让学生读课题质疑,这时,一个学生提出:小壁虎有尾巴为什么还借呢?还有一位学生提出:小壁虎借到了尾巴吗?这时,我不急于回答,而是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寻求答案。这样即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四)、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我们认为:“一是要适当点拨。当学生在思维的转折处,或知识的重、难点处经过自身的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某种启发性启示,拨开学习上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应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同时,还要把握“引”的度,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逼近结论。(五)、注意反思,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个系统知识,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识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学的,为此,学生们在课堂探究结束后,必须反思自己学习的行为所获取的知识。在每节课结束后,都要问一问: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通过反思,让学生把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找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探究规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三、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评价,以正面评价为主。应重视对学习内容丰富性和探究方法多样性的评价,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在平时教学中,要讲究有效评价策略,或“及时评价”,或“延时评价”,或“正面评价”,或“侧面评价”,重在鼓励学生敢于探究,乐于探究,勇于创新,达到“以创新求发展”。如:在学习《田忌赛马》时,请学生来谈谈“你要向课文中谁学习?学习他什么?”许多学生说“要学习孙膑”,有的说:“学习他善于观察、肯动脑筋”,有的说:“学习他聪明机智、敢于挑战”,有的说:“学习他帮助弱小,乐于助人”。这时,我不急于肯定,采用了“延时评价”,继续问学生:“还可以向谁学习?”于是学生思考后,又踊跃说:“要学习田忌,学习他忠厚老实,不耍心计”,有的说:“要学习齐威王,学习他遵守竞赛规则,直率大度,有帝王之风。”试想,如果不是应用“延时评价”,学生能有如此富有个性的思维,多角度、有创意的见解吗?科学评价,鼓励创新。既是对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激发了继续探究的欲望;又可以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不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怎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总之,语文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究,在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我们看重的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给孩子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的那份实实在在的经历和感受。适时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能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培养探究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研究能力,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研究性人才。
『叁』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太多了。
1.作文教学,比较大众化的课题。
2.阅读,同上。
3.学生写字研究。内如坐姿,握笔姿容势,笔种,纸张等对
写字的影响。
4.学生阅读速度与记忆。
5.小学生思维,心理对阅读写作的影响的研究。
6.学生背书方法的研究。
7.课堂提问问题设计研究。
9 课堂评价研究。
等等诸如此类,任何与语文有关的皆可。
『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做到先学后教的几点思考
传统的语文教学,老师的“一言堂”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本学期,我在语文教学中实践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现将自己的实践心得与各位老师共同分享。
“先学后教”学在前面,教在后面,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落在学生身上,教师的教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有问题的就教,没有问题的就不教,让学生学在前面,通过学生的学习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再去解决问题,教师是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碰到的困难而教的。其实,许多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解决的,那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等去帮助学生解决,这就是教师的专业。这一教学方法有效地刻服了学生的被动学习局面,使课堂教学更能体现出“双宾”气氛,具有生气;避免了“填鸭式”教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上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遗缺,进行有效指导,节省时间;课堂民主得到充分发挥,避免了“一言堂”“满堂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现象的发生;养成了学生的自学习惯,使其受益终生。
通过学习与实践,我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得到了加强:
1、以学为本,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模式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从时间序列上对学、教、练作了规定:以“学”作“教”的基础和前提,以“教”作为“学”的发展和深化,以“练”作为“学”的巩固和提高。在“学”、“教”、“练”三者关系中,“学”为主轴,“教”和“练”都围绕“学”这主轴展开,过程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2、由重知识传授转化为思维品质的训练。“先学后教”课堂教学重视思维品质的训练,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对形象作充分的想象、联想,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使阅读更加准确深入,具备探究的能力。
3、由重课后操练转化为课前预习、课堂反馈。素质教育主张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先学后教”重视课前预习,课堂反馈,这样,能够真实暴露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准确及时地矫正,使学生在不断的预习、矫正中,真正形成良好的学习阅读习惯。
有了收获的同时也有了一些困惑:教学节奏较慢,课堂效率还不高;老师驾驭教材和教学机智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问题的设置有时不甚合理;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等等。
对这些问题我进行了分析与思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抓起。
1 、要实施“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教师除课下认真备课,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库存外,重视课堂四十分钟训练的速度、质量、效率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每一个环节都要明确时间,抓好落实。深度知识从重从慢,精讲精练;浅显知识从轻从快,点到为止;努力使课堂教学形成轻重缓急、张驰结合、波澜起伏的交响乐章,让学生始终处于紧张而兴奋的状态中,筛选信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
2、深入钻研教材,备好课。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充分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通过备教材,教师要做到:(1)能分析出教学重点、并能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确定教学难点;(2)对于教材中设计到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知道都需要哪些知识的铺垫,知道此知识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奠定什么基础;(3)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保证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技能得到提高;(4)能准确熟练操作教材中设计到的教学内容及课后练习;(5)除去教材中设计到的操作方法外,还有哪些操作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教师要做到心知肚明。只有在备课上下功夫,才能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得轻松,才能让高效课堂真正落到实处。
3、精选练点,锤锤有声。要精心选择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4、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语文课上,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任务,看谁对教师的提问能给以准确的回答,看谁对文章的内容记忆得快,如此等等,由学生来解决一切问题,老师给表现好的同学加课堂表现分给以鼓励。总之,老师是在不失时机让每一个学生在感受成功。同时也是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进行的问题设置,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允许学生甚至激励学生独立地、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或小组探究,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5、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能够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先学后教,进行小组合作、思维激发训练与培养,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坚持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伍』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一、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制约课堂气氛的要素很多,有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但是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实现良好的课堂气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在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时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学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过程清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心无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数学知识高尚的情趣。此外,我们还需要对课堂上的一些突发事件作出及时处理,要善于发挥我们教学机智,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只有教师教得投入,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课堂气氛才能顺利形成。此外,还要善于发挥教学机智,妥善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同时,教师要提高对不愉快心理的控制能力,才能始终保持最佳的教学心态。
二、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气氛热烈而愉悦。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微笑可以征服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思想走神、思绪信马由缰时,充满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学生“迷途知返”;当学生答问受挫时,满怀鼓励和依赖的微笑,能使学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当学生板演成功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教师亲切的教态、爱抚的目光和鼓励的言语,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融洽的合作气氛,使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心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不同的收获,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个别要求。如在课堂作业的配置与处理上,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并通过当堂批改或讲评,及时满足学生急于知道作业正确与否的迫切心理需求,开阔学生思路,使那些解题中”别出心裁”的学生得到赞誉。
三、 用积极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得到学生的认可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我们要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产生共鸣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课堂中出现某种心理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以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师爱是调控课堂心理气氛的长久动力源泉。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不应把自己看成发指令、提要求、检查执行结果的监督者,而应看作教学活动中平等的一员。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增强的成人感和独立性的需要,促进学生自我定向和自律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良好威信影响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由于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基础阶段,所以我们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魅力,要让他们为知识的伟大而吸引,在学习中体验知识带给他们的快乐,带给他们更为强劲的前进力量。
总的来说,积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也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条件,这主要是通过暗示和流行来发挥作用的。因为课堂心理气氛会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言语或非言语而暗示他人。使被暗示者产生与刺激者相同的情绪,并有可能产生由相同情绪控制下的行为。促使学生们追随它,发挥统一学生行为的功能。
『陆』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书籍(名称)
《 玫瑰与教育》(窦桂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学机智》教育科学 《走进快乐语文课内堂 》《语文教师教学容知识发展研究 》《方利民快乐作文教学26招 》《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沈龙明)中国出版社《 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 《 案例教学指南》 华师大
《 走进新课程》北师大 《 小学语文模块备课》教育科学出版社
《 陶行知文集》 江苏教育
《写给语文老师的书-如何教出精彩的语文 》《小学语文: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策略 》
『柒』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教研活动
现结合主题式校本教研的过程,梳理如下。
主题式校本教研的五大环节:确立主题,集体学习,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课后研讨。
一定要真正地扎实地,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进行主题式校本教研,坚决杜绝临时找个主题,临时准备节课,应付检查。应付检查与真实的按五大环节进行是明显不同的,是应付不来的。
一、确立主题。
主题,按要求,应该是从实践中来,实际工作当中,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哪个问题是我们近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把它确立为本轮教研活动的主题。但是,这样操作可能遇到的现实困难是,有的主题确立后,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学习材料。学习材料不当、不精,会导致后续环节质量低下。怎么办?我们可以由学习材料确定主题。我们手头现有或能够收集的学习材料中,精选出有水平、与修订版课标理念一致、能指导教学的材料,从这个学习材料中筛选出一个主题。这样,就能解决理论水平的问题。
主题还要具体,针对性强,忌大而空。九个单位的主题分别为:
1、“以读促悟,提高语文素养”(张市小学)。“语文素养”,概念太大,内涵太丰富,它包含了语文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习惯、积累、态度……不是一节课、一种方法、一次活动能够解决的。可改为“以读促悟,悟情(感情)悟形(人物形象)”——适合文学作品阅读。
2、“低年级朗读指导”(大南头小学)。这个主题很具体,操作性很强。如果改为“低年级的朗读指导策略”会更好。
3、“读写结合,构建高效课堂”(容城小学)。很实际,容易出点成果。
4、“依托文本,展开想象”(四庄小学)。实际,具体。
5、“抓语段,悟全篇”(仇小王小学)。“段”,主要对结构而非内容思想产生作用。可改为“抓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
6、“咀嚼语言,共鸣情感”(王村小学)。非常好。
7、“读写结合,提高教学有效性”(段庄小学)。很好。
8、“以训练点为抓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博奥小学部)。“训练点”,什么的训练点?指向不明。可改为“语言训练点”。
9、某个单位没有主题。
二、集体学习
现实中的“集体学习”,很成问题,有的没学,有的流于形式。要找个时间,集中人员,真正学一学。组长念一念,组员记一记、议一议。切忌把学习材料复印后发给老师们自由誊抄,那样很难有什么收获。
学习内容有两部分组成:修订版课标中的相关表述;收集来的学习材料。学习材料,一定要精心选择,学习材料的质量,决定了整轮教研活动的质量。不学习,无论怎样教研,只能是原地踏步;只有学习,才能提高。
三、集体备课
可能是工作任务繁重的原因,也许是其他原因,很多集体备课变成了独角戏。这样做,就降低了活动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而且,不利于同伴互助时的发言。要人人参与,发挥集体智慧。
四、课堂教学
观察我们的课堂,有两点突出的问题。
1、略读与精读不分。
有两节课讲的是略读课文,四上《火烧云》和六上《中华少年》。《火烧云》成了精读的浓缩版;《中华少年》则需要两课时,彻底的精读教学。虽然,我们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尽量还是要尊重教材编者的意图,精读是精读,略读是略读。把略读上成精读,真正的原因,我想,还是不明白二者的区别。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学生遇到需要阅读的书籍文章,也许会因没有教师在旁作精读那样的详细指导,而致无所措手。现在一般学校,忽略了略读的似乎不少,这是必须改正的。……不过略读指导与精读指导不同。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何以需提纲挈领?惟恐学生对于当前的书籍文章摸不到门径,辨不清路向,马马虎虎读下去,结果所得很少。何以不必纤屑不遗?因为这一套功夫在精读方面已经训练过了,照理说,该能应用于任何时候的阅读;现在让学生在略读时候应用,正是练习的好机会。学生从精读而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起初由大人扶着牵着,渐渐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边遮拦着,替他规定路向,防他偶或跌交。大人在旁边遮拦着,正与扶着牵着一样的需要当心;其目的惟在孩子步履纯熟,能够自由走路。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
汪潮教授也有个形象的比喻:“精读课文相当于数学的例题,略读课文相当于数学的习题。”
崔峦先生也在很多场合说过略读课文的教法:略读课文,要粗知大意。学生要独立阅读,自读自得,整体把握。可采用几遍读的方式:一读解决字词,互相交流;二读明白大致内容,要准确概括;三读就是重点读,抓感兴趣的部分读,交流收获体会,或内容或写法。
2、有的阅读教学,还是以内容分析为主。
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主要做了三件事:
1、逐段进行有感情朗读指导。(深入理解内容体验情感以前的朗读指导,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2、哪里写父亲了不起,找出来,读。
3、哪里写儿子了不起,找出来,读。
这是比较典型的“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
怎样响应崔峦先生的号召,“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呢?或者说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呢?我们不妨看看河北省教科所李学红主任的主张:
1、教学重点要突出,一课一得。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语文课可以上成朗读欣赏课,
语言品析鉴赏课,比较阅读课,讨论交流课(文章的思想内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品的价值观探讨),阅读、写作方法指导课(如何质疑、如何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何写文章),读书方法指导课(如何读懂一本书),阅读、写作实践课等。
2、以《开国大典》为例,释题导入,引出“大典”—整体感知,初识“大典”—重点研读,感受“大典”—课堂总结,铭记“大典”——教课文;布置写作:学校秋季运动会—学习《开国大典》,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比较学习:感知场面描写的方法—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史实”——教语文,写作方法指导课。
另外,我们的课堂,要体现修订版课标的理念,要重视两点: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多围绕“语言文字” 做文章。
2、“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五、课后主题研讨
这个环节,问题最严重,主要表现在主题形同虚设,大多数发言没有围绕主题进行。
(一)、主持人开场白
需要四点内容,礼节性用语,什么背景下产生的主题,主题是什么,本次活动的流程简介。
(二)、作课人反思
两块内容,第一块(简要介绍):教材简介,根据……主题,我制定……目标,重难点,教学流程;第二块(详细说明):针对主题,成功与不足之处,原因,措施。
(三)、同伴互助
要针对主题发言,先肯定成功之处,再指出不足与改进建议。与主题无关的少说甚至不说。可以结合刚刚观察的课堂发言,也可以结合自己的课堂经历发言。举几个例子:
1、读写结合,构建高效课堂。可以这样发言:结合点选择在哪里,是否恰当,用了什么方法,训练了哪种能力,效果怎么样……
2、咀嚼语言,共鸣情感。可以:咀嚼了什么语言,用了什么方法(参考替换、比较、删除等),体验到什么情感……
3、低年级的朗读指导策略。可以:什么时机指导,什么方法形式指导、评价,效果怎样……
(四)、专业引领
校长或其他校级业务领导进行,要有明显的理论高度。可以提前准备出来,也可根据老师们的发言,适时调整。
(五)、主持人总结
达成的共识有哪些,还有什么异议。
『捌』 如何做好一个机智的语文教师
摘要: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随机调控?可从保护孩子自尊心,借题发挥;创造性调整教学方案,因势利导;巧用得体小幽默,亲近学生;利用自己的错误,巧妙施教等四个方面来加以分析,以做到教学机智的正确运用。
关键词:教育机智 因势利导 亲近学生 巧妙施教
在一次小学语文新课程备课会上,我听了一堂课,虽然做课者在古诗文教学中体现出了新理念,但也暴露出了语文课堂上缺少教学机智这块硬伤。 课例:课堂上五年级的孩子正在学习《杨氏之子》一文,因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孩子们在朗读上免不了不知如何断句。年轻的语文老师范读时,读的是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师范读后问学生:”你觉得老师读的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一样?”一生站起来脱口而出:“刚才同学的朗读和老师一比,简直是天差地别啊!”这一说完全出乎教师的意料,被评的学生满脸羞惭地坐在那儿,老师则呆立那儿,在黑板前“挂”了好几秒钟,很不自然的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这课例不禁引发了我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机智的一些思考。 那么何为课堂教学机智呢?它在课堂教学中又处于什么重要地位呢?我特意翻查了《教育大辞典》,它是这样定义的:教师在课堂孝学中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迅速 、准确、灵活地做出判断、处理并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激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机智,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偶然事件的干扰,立即改变教学传递系统的传输程序(如教学计划教案、资源),重新拟定教学步骤的一个过程。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随机调控,以做到教学机智的正确运用呢? 下面我就这个问题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加以分析: (一)保护孩子自尊心,借题发挥 范梅南指出:“教育机智不仅仅在于以巧妙的主式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术,更应该关注儿童成长的环境和过程,保护孩子的脆弱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不恰当的语言、行为都会伤害孩子们脆弱的心灵。教师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情感,借着出现的问题,伺机发挥。课例:一次,一位教师在讲授诗歌《我想》,介绍作者高洪波的时候,有位学生开玩笑地问:“老师,高洪波和郑洪波有什么关系吗?”这时另外一个学生在下面起哄,“有什么关系啊,高洪波爷爷可是作家,可是郑洪波是个差生!”同学们听了都哈哈大笑。面对这个突然的局面,那位教师冷静地思索了下,然后说说:“谁说没有关系呢,高洪波爷爷和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有关系,他写的文章我们都很喜欢,而且我相信郑洪波同学也喜欢,或许还读过他的不少作品呢!对吗,郑洪波同学?说不定啊,以后他还会成为一名大作家,我们大家还要找他签名呢!”这时同学们又笑了,但笑的感觉已经变了,郑洪波同学也面带会心地微笑重新抬起了头。多么高明的教学机智,教师一番巧妙的言语,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心灵,或许还让那孩子扬起了希望的风帆。 (二)创造性调整教学方案,因势利导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对此,作为教师首先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借班上课,常常因不了解该班的学生而出状况。一个有教育机智的教师则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创造性的调整教学方案。例如一次一位教师去某班执教《杨氏之子》。上课伊始,她问学生:“你们读得懂这篇文章吗?”谁知全班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全读懂了。”这完全出乎老师的预设了。他只好临时改变了教学方案,问道:“那你们猜猜老师在预习这篇文章时有那此地方不懂?”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一下了被调动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猜起老师读不懂的地方,这样一来文章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学生也真正读懂文章。真正好的语文课是教师教学机智的结果,是创造性的发挥想象,勇于创新、大胆取舍的结果。 (三)巧用得体小幽默,亲近学生 开公开课,面对济济一堂的听众,教师和学生都免不了紧张。因此,如果在这紧张的课堂氛围中,教师能适当加些得体的幽默,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幽默精神。在一次学区公开课上,我上课的班级四(1)班,据说这是一个极其活跃的班级。可是那次原本在门外还叽叽喳喳的学生,一进若大的教室,看见后排众多的听课老师竟全都鸦雀无声了。对此现象我却忽视了,急急忙准备上课,课堂气氛可想而知。与此相反的是第二堂课,这是一个平日就非常沉闷的班级,课前授课老师一进门就明显感到了压抑的气氛,却见他不慌不忙,一下让学生观察自已和他们原语文老师的不同,一下让学生猜老师喜欢怎样的学生,学生慢慢的卸下紧张的面具,课堂气氛异常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