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小学语文第八册课件

小学语文第八册课件

发布时间:2021-02-28 23:38:37

『壹』 小学语文第七册与第八册所有的读读背背

(1)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
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做手生.
用珠宝装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花盆里长不出参天树,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

(2)
博览群书 豁然开朗 学而不厌
博闻强记 不耻下问 孜孜不倦
循序渐进 融会贯通 个抒己见
集思广益 迎刃而解 手不释卷

(3)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
来对往,
去对回,
雨雪对风雷,
松梢对竹叶,
草舍对柴扉.
潮涨落,
月盈亏,
暮色对朝晖,
窗前莺共语,
练外燕双飞.

(5)
满招损,谦受益.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
玉兔东升 月光如水 明月高悬
众星拱月 群星闪烁 繁星满天
和风细雨 久旱逢雨 大雨滂沱
电闪雷鸣 风雨交加 风驰电掣

(7)
清平乐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轻轻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小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8)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勿以恶小而位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第八册的我没有.对不起.

『贰』 人教版语文书第八册第15课资料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书信体的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本文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这篇课文一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是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设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 “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和获取的材料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雷利失去亲人的悲愤、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和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预设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导引、涵咏品味,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难点:理解“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查阅有关资料。

预设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呼声”。——入情

二、

1、播放课件:学生聆听配乐诗朗诵《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节选)及观看一组有关战争的图片。

2、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他们缺乏深入的了解。为此,教者创设声像情境,努力实现诗歌、诵读、战争画面的整合,借助视听冲击,达到拓展课程资源,铺垫史实背景,缩小情感落差,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的目的。在学生了解了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自身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后,学生畅言个性化表达。)

3、谈话导入课题。

三、以疑导引,聚焦“呼声”。——传情

1、 据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 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预设问题二:他发出什么样的呼声?
预设问题三:为什么他会发出这样的呼声?
预设问题四:难道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教学策略:以学定教。)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3.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4.检查读书情况。依据学情,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识字,学词,读句,并渗透学法指导,以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

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用笔圈出难读的词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轻纱 薄雾 草丰林茂 繁花似锦 古树参天 著名古刹
轻柔 清脆 清纯悦耳 悠悠扬扬 厚重回响 雄浑磅礴(bo)
(1)第一组注意教音:薄(bo)雾 著名古刹(cha))。
(2)第二组注意通过朗读来区分词语的意思。

四、探究“呼声”,感悟父亲形象。——动情

1、 层递性拓展训练:爸爸在战争中牺牲了,那他是个怎样的父亲?

(设计意图:以加利先生评价爸爸的一句话中的“卓越”一词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在学生通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运用语言多角度多层面谈谈自己眼中的雷利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2、情境创设:

①雷利多么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

②飞机已经在机场的上空盘旋,近了,更近了……雷利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会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场景,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递进的新情境,与下文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对照。)

五、潜心会文,体味丧父之痛。——煽情

1、多媒体播放哀乐,并再现灵枢归来的场景。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相机出示:

语段一:“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语段二:“ 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和平!和平!和平!”

(抓住染红、浸满等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齐读、配乐情境引读、个别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读。)

2、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教学策略:换位思考,移情体验。)

3、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在第2自然段里,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说说你的感受。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相机出示语段:“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抓住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想象引读、自由读、齐读、评价读,比赛读,范读、创设情境读等多种形式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深入对话,对雷利的“丧父之痛”有了深切体会,进一步升华情感。)

六、激发想象,训练表达。——激情

此时此刻,你想对(雷利、雷父、雷母、加利先生)(任选)说:“ ”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内在多元、鲜明的感受,内化为情感,转化为写作迁移训练。)

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战争的资料,下节课和同学们继续交流。

第二课时(简案)

一、 自主探究,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小组学习,全班交流。

二、 拓展实践,升华情感。——延情

1、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

2、同桌讨论,汇报交流。

3、总结升华。

三、 指导十四个生字的书写。

1.指导观察字形,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自由书写。

3.小结书写情况。

四、 拓展与作业。

1.学生质疑。

2.作业: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

教学设计说明

一、文本内容简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书信体的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本文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这篇课文一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是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文本生长点分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语文课堂的生成应是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特征,对照教学目标,导学本课,可抓住以下几个生长点达成生成的自主建构。

1.在情境中生成建构:本课伊始,让学生听《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节选)诗歌朗诵及观看一组有关战争的画面,通过声像创设情境,学生“入境始为亲”,师相机导之: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何感想?“情动辞发”,学生畅言个性化表达。

2.在引读中生成建构:“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教学时应注意抉微探幽,引领学生“抽丝剥笋”,亲历文本,努力破解语言隐含的信息。在徜徉语言之河后,学生自然生发情感及个性感悟。如:抓住“两年多来”,“对妻子说”“对儿子说”“听见了”“呼唤的是”等,挖掘其情感内涵,采用想象画面、回旋复沓式的引读方式,学生切己体察,从不同角度、不同对象、不同方式展开多维体验,把对文章的内涵理解引向深入,最终努力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3.在品读中生成建构:以加利先生评价爸爸的一句话中的“卓越”一词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在学生通读全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说说:雷利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学生在潜心会文之后,运用语言多角度多层面谈雷利眼中的父亲——自己眼中的雷父是个怎样的人?

4.在想象中生成建构:教师抓点辐射,唤起共鸣:雷利多么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场景,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递进的新情境,与下文的不幸形成了强烈比照。

5.在“移情”中生成建构:设计“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这一叩问,这里配哀乐,并辅以灵柩归来的场景。教师借助“换位思考,移情体验”策略,带领学生走进角色,实现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产生三维互动,催生心灵震撼,达到 “一石二鸟”的功效——既有效开发教学资源,又提升了学生情感。

6.在对话中生成建构:引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谈谈在段中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并说说你的感受。在学生展开与文本深入对话,并对雷利的“丧父之痛”有了深切体悟之后,师追问:此时此刻,你想对雷利说些什么?进一步升华情感,交融情理。

三、设计构想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以“呼声”起首,以“悲愤”贯之,以“渴盼”作结。全文落点在“呼声”,“呼声”承载的“惋惜”、“悲痛”、“愤恨”、“渴盼”等情感意向如一红线贯穿全文始终。基于这样的理念,再注目文本情真意挚的写作特色,我设想本课第一课时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言”,采取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总策略,运用 “以疑导引,细读文本,动态生成”这一模式进行本课时教学。教学时以“情”为切入口,顺学而导,让学生在师生多元互动对话中,在情感多向交流碰撞中,受到人文精神的浸染,使自身情感脉搏与作者情感脉搏形成强烈共振,最终求得学生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建,和谐发展。因此,我试图从以下三方面构想教学:

(一)一条主线,两个板块,全息阅读。

教学时,可抓住“一条主线”: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要和平,不要战争!”“两个板块”:“感悟父亲形象”和“体味丧父之痛”,凭藉“呼声”提揳全文,两个板块整体规划,以简驭繁,凸显重点,做到“有所不为有所为”。

(二)以疑导引,细读文本,实现生成建构。

教学时,可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在学生据题质疑后,聚焦“呼声”,细读文本,充分把握言意融合的文本生长点。引导学生在诗歌与画面的视听情境中,在品读父亲形象中,在“两年多来”, “呼唤的是”等的引读中,在对父亲履约如期而归的想象中,在“你是雷利,会说些什么?”的“移情换位”中,在“你想对雷利说些什么?”的对话中自主建构,逐层推进,把多元理解与语言品味紧密结合起来。

(三)顺应言语欲求,引导潜心会文,激情诵读。

首先,开课伊始,教者可创设声像情境,实现诗歌诵读战争画面的整合,借助视听冲击,达到拓展课程资源,铺垫史实背景,缩小情感落差,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的目的;其次,在文本解读中,紧扣一个“情”字,抓住一个“愤”字,引导学生含英咀华,以心契心,此“情”此“愤”,感同身受。“道始于情”,教学时可用语言传情,用幸(对雷利父亲履约而归的幸福场景的想象)与不幸(雷利父亲牺牲)的比照参读铺垫,用哀乐渲染,引导学生在对文本言语材料的深度拓展中,披文入情,激情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其间的读可以有侧重情感表达的外显的有声有色的练读、演读、悟读等,也可以有侧重于思考与想象内隐的默读、想象读等。

『叁』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八册古诗内容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版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江南春
杜牧
千里权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还需要词吗?有一首。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肆』 小学语文第八册 生命 生命 课件

生命是什么?通常,你可以不太费劲地区分出什么东西是有生命的,而什么东西是没有生命的,可是真正让你用语言或文字来表达什么是生命时,事情就不再那么简单了。事实上,要给生命下一个科学的定义是极其困难的,之前人类一直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虽然自古至今已有许多说法。

例如,恩格斯对生命下了一个定义:“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断地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恩格斯的生命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命的物质基础,即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蛋白体。但是,这个定义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一、根据该定义得出:生命是方式,也就是说,一个人有生命就是这个人有方式,这种说法根本不符合逻辑。
二、许多植物的种子能保存相当长的时间并不出现生命特征,如古莲子, 缓步类动物等可能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并不进行新陈代谢,当条件适当时其就会出现生机。

《分子生物学导论》中对生命下了如下定义:由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但是,这个定义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一、该定义更接近于生物的定义而非生命的定义。
二、工蜂、犏牛和骡子等都是有生命的,但是它们根本不具有繁殖能力。
三、精子和卵细胞都具有生命,但是它们都不具有繁殖能力,因为由精子和卵细胞通过受精和发育产生的新个体既不是精子,也不是卵细胞。
四、要移植的心脏肯定是活的,也就是有生命的,但是心脏显然不具有繁殖能力。
五、一只生鸡蛋是有生命的,但是,它显然没有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

现代生物学给出的一般的科学定义大致上是这样的: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的复合现象。

首先,“生命是现象”这种说法本身就不符合逻辑。其次,在这里,其中任何单一的现象都不是生物所特有的。火焰也能进行新陈代谢和繁殖,但正常的人不会认为它有生命。许多植物的种子能保存相当长的时间并不出现生命特征,如古莲子、 缓步类动物等可能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并不进行新陈代谢,当条件适当时其就会出现生机。说到繁殖,面对犏牛和骡子这样的东西我们简直是无话可说!生长也是这样,许多无机物的结晶过程就能很好地表现出这一特征。外界刺激的情况也是非常明显的,比方说你的电脑就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家伙。

以上将生命定义为:方式、体系和现象的说法都不符合逻辑。

周慕瀛在《漫谈生命的定义》中给生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生命是指物所具有的“自我复制能力”。

生命是一种能力,一个人有生命就是说这个人具有某种能力,这种说法没有违背逻辑。有生命的人的确具有许多能力,比如,运动能力、繁殖能力、生长发育能力、新陈代谢能力、应激能力、适应一定的环境的能力、甚至遗传和变异的能力;相反,死了的人,也就是没有生命的人,他就不具有这些能力。有生命的骡子,它具有运动能力、生长发育能力、新陈代谢能力、应激能力、适应一定的环境的能力等;死了的骡子就不具这种能力。有生命的白杨树具有繁殖能力、生长发育能力、新陈代谢能力、应激能力、适应一定的环境的能力等;死了的白杨树就不具这些能力。

不难发现,有生命的动物都具有生长发育能力、新陈代谢能力、应激能力、适应一定的环境的能力;死了的动物都不具有这些能力。有生命的植物都具有繁殖能力、生长能力、新陈代谢能力、应激能力、适应一定的环境的能力;死了的植物都不具有这些能力。有生命的微生物都具有繁殖能力、生长能力、新陈代谢能力、应激能力、适应一定的环境的能力;没有生命的微生物都不具有这些能力。除阮病毒以外的一切有生命的原生生物都具有繁殖能力、生长能力、新陈代谢能力、适应一定的环境的能力;除阮病毒以外的一切没有生命的原生生物都不具有这些能力。病毒不一定具有应激能力。

阮病毒比较特殊,它可能仅仅只是一个阮病毒蛋白分子,它具有繁殖能力。如果阮病毒只是一个蛋白质分子,则它不具新陈代谢能力和生长发育能力,因为单个蛋白质分子不可能存在这些现象。

至此可以得到:除阮病毒以外的一切生物都具有生长发育能力、新陈代谢能力和适应一定的环境的能力。但是,自然界中不光生物具有生命,生物的一些局部同样也具有生命。比如说,一片活着的树叶,之所以说它活着,是因为它具有生命。同样道理,要移植的心脏、鲜血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精子和卵子等都具有生命。但是,它们不一定具有生长发育能力、新陈代谢能力和适应一定的环境的能力。

因此,生长发育能力、新陈代谢能力和适应一定的环境的能力也不是有生命的物体所共有的能力,所以,不能用生长发育能力、新陈代谢能力来定义生命和适应一定的环境的能力。

那么,什么能力才是有生命的一切物体所共有,并且这种能力是一切没有生命的物体所不具有的呢?如果能找到有生命物体所共有,而没有生命的一切物体所不具有的能力,那么这种能力就是生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从有生命的特殊物体入手。阮病毒、要移植的心脏、鲜血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精子和卵子等都是有生命的特殊物体。仔细分析一下,它们都具有通过复制或者依据信息模板(核酸)来制造新的生命物质(包括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类等)的能力。

除阮病毒以外的一切生物所共有的生长发育能力和新陈代谢能力正是因为它们具有通过复制或者依据信息模板(核酸)来制造新的生命物质(包括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类等)的能力,阮病毒的繁殖能力正是因为它能通过复制来制造新的蛋白质,由此可知,阮病毒同样具有通过复制或者依据信息模板(核酸)来制造新的生命物质(包括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类等)的能力。

并且不难发现,通过复制或者依据信息模板(核酸)来制造新的生命物质(包括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类等)的能力正好是任何非生命物体所没有的。

至此,可以给生物界中生命的概念下一个符合逻辑的完整的定义

狭义的生命是指物体所具有的通过复制或者依据信息模板(核酸)来制造新的生命物质(包括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类等)的能力。

狭义的生命也就是生物界所特有的生命。一个物体有生命,是指这个物体具有通过复制或者依据信息模板来生产新的生命物质的能力;相反,一个物体没有生命,是指这个物体没有通过复制或者依据信息模板来生产新的生命物质的能力。
狭义生命的这个定义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而且适用于自然界中的一切有生命的生物的局部。

广义生命是指事物所特有的某种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功能或能力。
一种事物没有了自身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功能或能力,它就不再是这种事物了,因此就可以说它死了,也就是没有生命(指广义生命)了。火山不再喷发,它就成死火山了,也可以说火山没有了生命(指广义生命)。湖水不再流动,它就成了死水。

历史的看法

人类在认识生命的过程中进行过艰难的思考。在古希腊人那里,产生运动——而不管人是否能了解那种运动——的原因被称之为“力”,为此他们提出了生命力和活力这样伟大的概念。古中国人则倾向于将产生运动的原因称之为“气”,生命活动当然也就是“气”的活动了,如“从之生,其犹产也,水凝而成冰,气积而为人”。和“力”一样,“气”也是个不明确的概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火是一种剧烈的物质运动,它当然会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因此也有部分东方古人认为生命来源于“火”,重点在于强调了生命的新陈代谢过程。另外中国古人通过一个巧妙的方法去探讨生命,即“死”,在这一对立中将生与死统一起来加以研究恐怕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

『伍』 小学语文第八册夜莺的歌声中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

小夜莺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回答。
夜莺是一个勇敢
冷静
机智的孩子,他面对敌人不畏惧,还利用自己年少的优势,协助游击队员击退德国兵,最后还能全身而退,让人拍手称赞。
小夜莺是一个警惕性极高,沉着冷静,不畏强敌,很会翘开话题,勇敢机智,而且极其热爱自己的祖国的优秀情报人员。
遇到德军时小孩那“快活”的眼神,给鬼子“带路”时的动作,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与勇敢。
希望对你有帮助

『陆』 小学第八册语文包含哪些文学知识

北师大版语文 第八册复习卷(文学常识类)
一、 填空:
1、《大地的话》作者( 关登瀛 )。
2、《语言的魅力》中的让.彼浩勒是( 德)国的( 著名诗人 )。他把盲老人木牌上的(“我什么也看不见 ”)改成了(“春天到了,可是。。。。。。 ”)。唤醒了人们的同情之心。
3、《秉笔直书》的作者是(林汉达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相国崔杼一连杀了(3)位太史。这几位太史宁愿死,也不按崔杼的要求写历史,是因为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史官的本分 )。
4、伦纳德夫人对“我”说了一句话:(“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这句话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 ),抚慰了我( ),这句话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5、《春潮》节选自(冯德英 )的《 苦菜花 》。
6、《三月桃花水》的作者是(刘湛秋)。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 明镜 )。
7、《兰溪棹歌》的作者是( 唐 )朝的( 戴叔伦 )。诗中描写兰溪一带景色的句子是(“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
8、《桃花溪》的作者是( 唐 )朝的( 张 旭 )。古诗的前两句是(“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
9、每年的公历(4)月中旬,傣族人民都要庆祝(泼水)节。1961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度这个快乐的节日。
10、《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唐)朝的(杜甫)。这首诗描写了(春暖 )时节作者独自在江畔散步时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春天美景和安定生活的赞叹。
11、《游园不值》的作者是(宋)朝的(叶绍翁)。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去游园主人不在)作者游园看花进不了园门,但是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象出园内景色,心情也由(扫兴)变得(惊喜)。诗中的名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2、《种一片太阳花》作者是(李天芳 。)
13、《花之咏》的作者是(黎巴嫩)的(国家名)( 纪伯伦 )(人名).
14、《吴兴杂诗》作者是( )朝的( )。
15、兰花与(菊花 、梅花、文竹)并称四君子。
16、朱德(之所以)一往情深喜爱兰花,( )他喜爱兰花的朴素高雅,( )兰花寄托着他对战友、妻子伍若兰的思念。
17、《我们的手》的作者是(西渡)。文中把“我们的手”比作了(电线、桥、船、小鸟)。
18、《一双手》的作者是(姜孟之)。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张迎善)。他是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他的手是一双( )的手。
19、因为每个人的指纹( , ),所以,按手指印可以代替盖印章,公安人员经常用在犯罪现场取指纹的办法抓坏人。
20、五个手指中最吃苦卖力的是( ),最养尊处优的手指是( ),它被称为(“ ”)。
21、“詹姆斯确实再也没有钓到过那么大的鱼,但是那条大鱼却经常出现在他的眼前——当遇到道德的问题时,这条大鱼就会出现在他的眼前。”这段中一共出现了(3)次“大鱼”,第一个“大鱼”指的是( ),第二个“大鱼”指的是( ),第三个“大鱼”指的是( )。“当遇到道德的问题时,这条大鱼就会出现在他的眼前 。”这句话的意思是( )。
22、《我只看见你的眼睛》的作者是( )。本文是( )年( )月发表的献给( )的作品。
23、《永生的眼睛》的作者是( )国的( )。作者用简洁的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两个让人终生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
24、五月一日(劳动)节,五月二日( )日,五月四日( )节,五月八日( ),五月九日( ),五月十二日( )节,也是( )纪念日,五月十八日( ),五月三十一日是( )。
25、冼星海诞辰纪念日是( )月( )日。每年这天人们都要举行洗星海作品演奏会,来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的主要音乐作品有( 、 、 )。
26、( )年( )月( )日,我国运动员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在世界登山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7、《跳水》的作者是( )国的( )。他的主要作品有( 、 、 )。
《跳水》中船长在万分危急的时刻,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是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含着这样的道理:事情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的行为。
28、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是:(

29、《滁州西涧》的作者是( )朝的( )。《舟夜书所见》的作者是( )朝的( )。题目的意思是:( ).诗句中写静景的诗句是( ),写动景的诗句是( )。
30、我国自行研制的载人航天飞船( ),于北京时间( )年( )月( )日上午,在( )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次担任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是(杨利伟 )。
31、《太阳的话》的作者是( )。
32、《》海上日出》的作者是( ),他的原名( ),是四川( )人,1927年他从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学,他把旅程见闻整理成《 》,《海上日出》是其中的第23篇。
33、《太阳》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有关( )知识和( )的关系。
34、《乡村大道》的作者是( )。文中的前三小节分别写出了乡村大道的( 和 ),( 和 ),( 和 )。文中的最后一节实际上是对前三节的诗歌内容的概括和总结。
35、开辟“丝绸之路”的人是我国( )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
“丝绸之路”成为促进( )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 )。
36、我国的两弹功勋是(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研制的第一颗( )成功爆炸。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 )也成功爆炸。
37、《挑山工》的作者是当代作家( )。
38、《和时间赛跑》的作者是( )。
39、《欲速则不达》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40、《七子之歌》是作者( )(人名)在( )年( )月留学( )国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共有七首,我们学的是(澳门
、 香港 、 ),另外四首是( )
41、《朱鹮飞回来了》的作者是( )。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第八册课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