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中年级语文创建“田园.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论文
"田园有真乐,不潇洒终为忙人;诵读有真趣,不玩味终为鄙夫; 山水有真回赏,不领答会终为漫游;吟咏有真得,不解脱终为套语。 "小学语文课堂怎样引导学生去感悟山水田园的诗歌、散文,领会其中的自然画面美、生活情趣美以及意境音韵,我觉得可以
⑵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
[yǔ wén]
语文
(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编辑
是语言和文学及回文化的简称。包括口答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此解释概念较狭窄,因为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通俗的说,语言就是说话艺术。
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⑶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火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生态文明因子,找到渗透点和结合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一、 巧妙点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
教材涉及生态文明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语汇积累、品词析句、理解课文等方面入手,适时地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比如,低年级语汇积累教学应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渗透其中。我们常见的狮子、熊猫、大象、老虎、熊等动物,生活在笼子里,它们为什么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它们自己的家园里?教育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文明,思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面对教材中无数纵横交织的生态文明教育契机,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 相机熏陶,让学生在自行感悟中提升
第一,欣赏“插图”,直观形象。小学语文插图多达几百幅,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例如,教学《桂林山水》,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清澈的湖水,翠绿的山峰,倒映在水中的山影、树影。美丽的景色在学生心头唤起的感觉,会产生愉悦之情,并慢慢沉淀,使之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这就强化了生态文明教育。第二,欣赏朗诵,感知形象。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如《三亚落日》《草原》《黄果树瀑布》等,本身就是很好的生态文明教育课文。教学时,可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通过声音感受自然景观的美丽,引导学生认识只有生态文明保护得当,自然的美丽才能得以永恒,使学生在熏陶中深刻感悟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第三,自我朗读,内悟形象。加强朗读,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会收到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如教学《长城与运河》《迷人的张家界》这类课文,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进而提升他们保护生态文明和自然资源的情感。
三、 有意运用,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养成
课上,在课堂练习中运用。课堂练习,除了巩固所学知识,也可有意设计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其中。如第八册有个看图讨论练习,除了复习相关句型造句外,可引导学生仔细观看画面:青山,绿水,嫩草,舒坡;沙滩野餐,水里游泳;试飞航模;海鸥低旋。要求学生再造一句,勾画一幅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植物的和谐共处图来。这样的训练多次反复进行后,学生必然会得到生态文明教育,形成重视生态文明的意识,养成注意生态文明的习惯。课后,在拓展延伸中运用。一方面,可通过写作练习有意训练。另一方面,可通过活动安排反复实践。小学语文虽有不少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但其深度和广度还需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补充。可把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有意安排在活动中,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课外天地,来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培养学生保护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语文教学,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教学活动,都可以渗透生态文明意识。只要我们能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精心挖掘教材的生态文明因素,选准渗透点和结合点,研究渗透技巧,增强渗透效果,就能促进全面的生态文明教育。
⑷ 浅谈怎样构建语文生态课堂
1、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何愁教不好?他们自己也会学了.
2、掌握有专效的教学方属法.
3、教师自己要有文本解读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4、要重视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用“我手写我心”.文章不在于技巧,关键在于富有真情实感.
5、掌握一些实用的语文教学法,多向名家学习,学习他们的课堂教学技能和方法,比如老一辈的语文教育家一些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
⑸ 什么是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完全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的课堂;是以学生回发展为本,强调学生是一个答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的课堂;是通过更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
特征:课堂能努力满足学生“好奇”、“好学”、 “好动”、“娱乐” 、“好胜”、“成功”、 “依恋”、“被爱”的心理需求,努力诱发学生产生快乐情绪,引起学生产生相应情感,对学生的关怀、人格的尊重、学习的严格要求融入每一爱的行为之中,孕育出师生间良好的情感状态,并把这种感情推移到整个学习活动中。
⑹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绿色课堂”
课堂是什么?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我们呢,我们去聆听,用真诚的心灵去聆听,更仔细、更广泛去聆听,聆听不同花开的声音!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当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如何构建理想课堂?对于理想课堂的构建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又是何等困难?有哪位老师不希望自己的课堂是理想的呢?按照朱永新所描述那样,我们目前是无法做到的。但是针对当前实际如果能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我们的课堂效率就能高许多了。其一是强化目标意识,有很多的课堂老师一节课到底给学生什么心理不清楚,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收效甚微。这里完全可以参考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等。其二是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动起来,不要老是让部分尖子生支撑课堂很多孩子处在陪读的状态中。比如,降低课堂提问的难度,让部分中下学生也能回答或者每节课专门设置的几个简单的问题让中下学生回答,使他们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近年来,由教育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贯彻着一个非常清晰的教育改革逻辑,即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观念的转变。要使教师的观念发生转变,使课堂教学呈现生动活泼、合作探究、民主和谐的理想场景,教师必须走专业发展之路
⑺ 周一贯怎样构建小学语文生本课堂
一、什么是“生本”?
1、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不是教师的才华、艺术和修养展示。这是当前小语教育的方向性错误。
2、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矫枉过正。课堂应该是一个多元存在的生态环境这里面包含了:生本、师本、文本。这些对于教学而言,对于学生而言都很重要。
3、而这三种“本”并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平分秋色,更不可同日而语。“师本”的“本”是指教师的本质,而不是教育的本质;“文本”的“本”是指教材的本质,也不是教学的根本。而只有“生本”才是课堂教学的本质,“师本”和“文本”均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和展现,但只是为了“生本”服务。三者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立足“师本”,用好“文本”,服务“生本”。
二、“师本”、“文本”、“生本”三者如何结合: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低年级学生练习诵读我们可以这样做:(1)同桌合用一本书。(2)一人读一行,如果同桌读错了,提醒他反复读。(3)第二遍读时,交换顺序读。这样学生利用反复的方法,可以解决阅读中的“正确”与“有感情”两个问题。同时,我们在公开课上,往往在开始的时候利用老师的范读和优秀学生的范读来引领学生朗读。其实这在无形当中,已经剥夺了其他孩子对于文本的从磕磕绊绊到逐步熟练轻松的认读过程。这样,我们无法保证每个孩子对于文本的认识。只能说,教师和优秀学生的范读会起到引领作用,而磨灭了其他孩子自身的领悟过程。利用这种反复诵读的方法,教师具备了生命意识,关注到了每一个孩子的由生到熟的认知文本的过程。这就是教师关注学生个体的“原生态”,也就是学生最初的水平,而并非学生通过反复练习而表现出来的水平。
2、生本教育不仅需要关注全体学生状态,更要关注个体生命的学习状态,关注个体生命的原有的“生态位”。在充分了解学生在班级内所处的位置后,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提高。什么是“生态位”呢?“生态位”也就是个体生命在环境中所处的生存地位和可能拥有的发展空间。以关注学生“生态位”来激发学生言语生命意识,调动学生的自主动力。只有我们关注了学生的“生态位”,才能更好地关注到学生个体原生态的生命活力。
3、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优秀公开课,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在展现自己的教学艺术,这对我们一线教师的常态课有着很大的不良影响。我们始终认为这样的课堂就是我们追寻的巅峰之作,其实我们错了。真正的好课堂一定是教师和文本对于“生本”的服务。
三、生本课堂的具体策略:
1、以学代教。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自学、互学的机会,用学生的学代替教师的讲。
2、转变课型——转变教师的课程教学。教师的讲一定要转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主。只有这样才能根本解决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基本能力低的问题。
3、改变教师角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用教材教学生,还要紧抓文本重点,大胆尝试对学生语文能力进行构建。比如林肯总统的演讲,我们在学生演讲这后,可以引导学生写出一个完整的演讲稿。这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
4、正确认识学生: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好奇、好问、好玩”。
5、教学当中的难点,我们在点拨之下,学生能够自己或者合作解决的内容,教师坚决不讲。
6、强化课堂实践,把语文课堂构建成实践的课堂。教师的引导与点拨自然是不能少的,但是,我们最多是给学生一个方向,给学生一种方法,而学习的过程是要学生自己来完成的。只要教师讲,那就一定会化解学生学习的能力,就一定是以牺牲学生能力成长为手段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内容都不讲,过于科学性的知识,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知识,教师还是要讲的。但即使是讲,也绝对不是我们传统课堂上的“教师长篇大论”,应该是师生合作的“讲”。
7、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重要环节,不要仅仅考虑到服务于这节课,而是要考虑到服务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比如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写作文、改作文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为理解课文而设立一些环节。在这样的环节中,教师和学生要一起阅读,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练笔结束,我们不仅要交流学生的写作,还要引导学生互评小练笔)
8、课堂教学的读和写最终是为了构建学生的“心灵精神家园”。用教师自己的身教达到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学生写,教师先写;要求学生读,教师自己先读(这里的先读不是简单指“范读”)。
9、未来的教育者必须是受教育者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但是,生本课堂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导。那怎么解决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学习主体的关系呢?我们不是要解决教师是不是“教”的问题,而是要解决教师怎么教的问题。
(1)引而不发。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好教学环节的引导,并不代替学生去讲,而是引导学生学习、感悟、领会、理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发掘、发挥。
(2)教师在释疑解难时,要出一出手。评价学生的学,指导学生的学。老师逞强,学生就会示弱,老师讲,学生的学就会打折扣。
10、教师顿感策略:
(1)滞后评价。教师的评价不要太急,要用心发现问题,先看看学生的评价。
(2)学生不能直接回答的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回答,在引导之后,将解答的主权再次还给学生。
(3)老师要学会“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要学会装糊涂,不要什么事拿起来就讲,让学生自己去悟,学会等待。
(4)教师的引领应该是智慧的引领。
⑻ 什么是小学生态课堂
与环保有关,讲一讲生态平衡之类
⑼ 如何构建和谐自然的语文生态课堂
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数学课堂必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课堂,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造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的基础。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课堂教学里,我们要打造一种自然、开放、创新的课堂。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营造和谐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把微笑带进课堂很多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有一次走进教室,只见几十个学生如野马归槽般奔进教室,个个满脸通红,手忙脚乱。斯霞老师并未着急,而是面带微笑:“同学们,有的小朋友可能还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现在老师走出去,看谁先做好。”等斯霞老师再次走进教室,同学们个个坐得整整齐齐,全神贯注的等待老师上课。我想:如果斯霞老师板着面孔训斥学生,学生也会安静下来,但分散的心不会一下子收回来,很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二、把实践带进课堂新课标指出:观察和实践是探究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动手实践具有综合的教育功能,它不仅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构建轻松愉悦的和谐课堂,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了解和探究自然的科学方法。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弄清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我事先让学生用硬纸板各做了一个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体和圆锥体,课堂上将学生带到沙堆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用黄沙注满,并反复地倒进倒出,逐步体会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使数学课堂变得宽松乐学。三、把鼓励带进课堂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善思多问,我特地设立了“爱动脑筋的好学生”奖项,奖品是一本课堂作业本。对学生发言中,有新意,有独特见解的及时给予评价,课后颁发奖品。这样做不仅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四、把竞争带进课堂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课堂上创设问题抢答、笔答题竞赛,可允许先做好笔答题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师运用适当的激励语言,“看谁说得最清楚”,“谁的方法最简便”,“哪个小组合作的既快又好”,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展示学生的个性。实践证明,把竞争带进课堂,会使课堂更加和谐。五、把民主带进课堂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上,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民主于学生,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我认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把民主带进课堂非常重要。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美术课堂上,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民主于学生,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才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譬如:美术课上有很多技法传授,如果光是老师示范学生学,容易沉闷乏味。我觉得有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索——真知就在探索中;有时老师示范时不妨故意出点错,学生在比较中自然明白原来应该这样做啊——事实胜于雄辩;有时还可以来点游戏,如讲授三原色三间色时,让学生进行“找朋友”游戏——润物细无声啊!如果我们的课堂师生心灵融通,学生兴致高涨、神采飞扬。那么,和谐的课堂氛围也就生成了。六、教师应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在课堂上,按照教学双边活动和一定的科学程序把老师讲解和学生静听,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教师淙和学生观察,教师启发和学生思考,学生动手和教师指导,学生质疑和教师答疑,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学生自学和教师点拨,学生做题和教师评改等有机地搭配起来,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制教具,课堂上先让学生动手铺一铺,仔细观察,然后再谈谈发现,老师又及时点拨像这样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你还能举出多少?教师及时归纳像这样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我们叫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学生在动手操作和仔细观察后对公倍数的概念已有了形象的概念,再在教师的有效点拨下,抽象出公倍数的概念。七、教师应力争使课堂有起有伏,高潮迭出。要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潮迭出,教师的引导过渡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二泉印月》这一课,在了解了阿炳的苦难经历后,教师播放二泉映月,凄婉的音乐让同学们感受着阿炳的辛酸。可是教师并未让同学们的感受停留在这儿。她继续说:“有位日本人说`听二泉映月是要跪下来听的'。”伴随着势不可当的二胡声,学生的体验上升到了民族荣辱观。和谐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教师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温床,也正是我们不断探索的主题!总之,良好、宽松的和谐课堂,是学生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教师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温床。在数学课题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营造和谐课堂,使学生善思乐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谐的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和谐的课堂正是老师们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