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哪几个方面 当采取了合理发展生产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宣传了他的政治主张,提倡实行王道。王道的核心是仁义回,以仁义为政就是答仁政。孟子所说的仁政,是要用仁义之心来爱民。
在本文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一)养民:不违农时,使民生有保障;(二)教民: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
1.养民有六条措施: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三组排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前面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
2.教民有一条措施: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当采取了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即“王道之成”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
⑵ 高一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是什么样的人
能看出孟子具有高超的辩论技巧,善于设置“陷阱”,引君入瓮。
如面对梁惠王“邻国之民版不权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的疑问时,没有从正面回答,先设置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战场上逃跑的士兵,逃跑五十步的笑话逃跑一百步的对不对”,梁惠王必然是回答不对。然后孟子借此类比,否定梁惠王的做法,和那逃跑五十步的士兵本质上是一样的。
⑶ 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梁惠王说:“我治理魏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允许我用打仗来做比喻。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开始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如果凭借跑了五十步的士兵,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那么怎么样?”
梁惠王说:“不可以。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就是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季节,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老百姓能够赡养活着的人,埋葬死了的人,而不感到有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住宅的场地,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狗、猪等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不耽误它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年轻人见到会帮忙代劳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魏国呢,(在丰年)猪狗吃了人的粮食(官府)却不收敛;(在荒年)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所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人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⑷ 为什么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里《寡人之于国也》第四段
怎么了嘛
⑸ 高中语文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
4.
(5)比;
对于;
在。
5.
(1)名词动用,回打鼓;
(2)名词动用,穿衣答服;
(3)形容词动用,认真从事;
(4)名词动用,怪罪;
(5)名词动用,称王,统一天下。
6.
(1)判断句;
(2)提宾句;
(3)状语后置句;
(4)状语后置句。
⑹ 人教版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寡人之于国也)
2012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词
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例如:
“请坐”
,让对方坐下;
“请指导”
,
让对方做指导。
)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
“可”是“可以”
,
“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
认可。
)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
)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
“此”讲,如“斯文”等。
)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一词多义
1
.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
(名词,数目、数量)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
(数词,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
(名词,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
(副词,
shu
ò,屡次)
⑤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
(形容词,
c
ù,密、细密)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
(动词,
sh
ǔ,计算)
2
.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
(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
(副词,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
(名词,通“值”
,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
<
指南录
>
后序》
)
(副词,径直、直接)
3
.发
①百发百中(成语)
(动词,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
(动词,征发、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
(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
(动词,花开)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
(动词,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
(动词,实施)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
(动词,发出、抒发)
4
.兵
①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
(名词,兵器)
②穷兵黩武(成语)
(名词,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
(名词,军队)
④草木皆兵(成语)
(名词,士兵)
5
.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
(动词,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
(副词,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
(形容词,胜利)
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
(动词,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
(形容词,优美的)
6
.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
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
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
7
.王
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
w
à
ng
”
)
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
w
á
ng
”
)
8
.以
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
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
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9
.食
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
10
.之
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
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
“的”
)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
。或为兼词“于之”
,向他们)
④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⑤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或作复指代词,指代“鸡豚狗彘”
)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
“敲起鼓”
“击鼓”
。一说,非活用,用本意)
②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
“种植”
)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
“穿上”
)
④王无罪岁(罪,名词用作动词,
“归罪”
)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
“为王“称王”
“统一天下”
)
2.
名词的为动用法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名词的为动用法,
“为„„办丧事”
)
(二)动词的活用
1.
动词当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2.
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
“认真从事”
“认真办好”
)
古汉语句式
(一)判断句
①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非我也,兵也。
(„„也,表判断)
是亦走也(„„也,表判断)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也,表判断)
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
宾语前置句
①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
②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应为“畜鸡豚狗彘”
)
2
.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①移其粟于河内(
“于河内”为介宾结构)
②树之以桑(
“以桑”为介宾结构)
③顿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于道路”为介宾结构)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于刺人而杀之„„”为介宾结构)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孝悌之义”为介宾结构)
(三)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
“以”后省略宾语“之”
,句意是:可以凭借它不受饥饿之苦了)
特殊结构(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作小结)
1
.
“或„„或”
(有的人„„,有的人„„)
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
有的人逃跑了
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
.
“直„„耳,是„„也”
(只是„„罢了,这也是„„啊)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3
.
“是何异于„„”
(这跟„„有什么不同呢)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
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
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髃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
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
“
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
惊而问其故。优孟曰:
“
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
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
王曰:
“
寡人之过一至此乎!
”
于是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
“
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
我孙叔敖之子也。
”
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
与言曰:
“
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
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
优孟曰:
“
若无远有所之。
”
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
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
为相。优孟曰:
“
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
”
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
“
妇
言谓何?
”
孟曰:
“
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
得以霸。
今死,
其子无立锥之地,
贫困负薪以自饮食。
必如孙叔敖,
不如自杀。
”
因歌曰:
“
山
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为触大罪,
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
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
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
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
(节选自《史记
•
滑稽列传》
)
1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多辩
.
,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
B
.席以露床,啖
.
以枣脯
啖:给„„吃
C
.有敢以马谏
.
者,罪至死
谏:规劝
D
.属
.
我贫困往见优孟
属:嘱咐
1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优孟“以谈笑讽谏”的一组是
(
)
①请以人君礼葬之
②即为孙叔敖衣冠
③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
④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
⑤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
⑥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优孟言辞诙谐幽默。
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
群臣进谏反遭严词拒绝;
优孟以反语讽谏,
说是以大夫礼不够隆重,使庄王认识错误,收回成命。
B
.孙叔敖十分看中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到时去找优孟寻求帮助。优孟慨
然允诺孙叔敖子后,极力模仿孙叔敖,想使楚庄王醒悟。
C
.楚庄王误以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想任他为相。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又责怪
庄王利用孙叔敖成就霸业,而对他的后代却不闻不问。
D
.
优孟由孙叔敖一事而引发感慨,
指出为官者不应贪鄙求财,
否则将触犯法令而身死家灭;
但廉吏死后,其家人却会面临穷困潦倒的悲惨境遇。
优孟原是楚国的老歌舞艺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方式劝诫楚王。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
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
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椁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左右
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庄王下令说:
“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
”优孟听到
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
“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国这样强大
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
”庄王说:
“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吗?”
于是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
不让天下人长久传扬此事。
楚国宰相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位贤人,待他很好。孙叔敖患病临终前,叮嘱他的儿子说:
“我死后,你一定
很贫困。那时,你就去拜见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
’
”过了几年,孙叔敖的儿子果然十分贫困,以
卖柴为生。一次路上遇到优孟,就对优孟说:
“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临终前,嘱咐我贫困时就去拜见优
孟。
”优孟说:
“你不要到远处去。
”于是,他就立即缝制了孙叔敖的衣服帽子穿戴起来,模仿孙叔敖的言谈
举止,音容笑貌。过了一年多,模仿得活像孙叔敖,连楚庄王左右近臣都分辨不出来。楚庄王设置酒宴,
优孟上前为庄王敬酒祝福。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又复活了,想要让他做楚相。优孟说:
“请允许我回
去和妻子商量此事,三日后再来就任楚相。
”庄王答应了他。三日后,优孟又来见庄王。庄王问:
“你妻子
怎么说的?”优孟说:
“妻子说千万别做楚相,楚相不值得做。像孙叔敖那样地做楚相,忠正廉洁地治理楚
国,楚王才得以称霸。如今死了,他的儿子竟无立锥之地,贫困到每天
*
以打柴谋生。如果要像孙叔敖那样
做楚相,还不如自杀。
”接着唱道:
“住在山野耕田辛苦,难以获得食物。出外做官,自身贪脏卑鄙的,积
有余财,不顾廉耻。自己死后家室虽然富足,但又恐惧贪脏枉法,干非法之事,犯下大罪,自己被杀,家
室也遭诛灭。贪官哪能做呢?想要做个清官,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到死都不敢做非法之事。唉,清官又
哪能做呢?像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
啊!
”于是,庄王向优孟表示了歉意,当即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这个四百户之邑封给他,以供祭祀孙
叔敖之用。自此之后,十年没有断绝。
⑺ 高一人教版语文的《寡人之于国也》用全文背诵吗
你好,
以前我们背这篇课文的时候,并没有背诵全文。
背诵的内容如下:回
不违农时,谷不可答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短话表现了孟子的思想;
但考虑到我是广东的,你们那边的试卷怎么出,我也不知道,你可以先背诵这一段。
⑻ 语文书必修三上《寡人之于国也》全部的注释,谢谢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 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
之:这样
(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于:介词,对于。
(4)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 焉耳矣 ,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
(5)河内:魏国的黄河以北地区,今河南济源一带。
(6)凶:灾凶,此指饥荒。
(7)于:到。
(8)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 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9)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10)亦然:也是这样。
(11)察:考察。
(12)政:当权者。
(13)无如:没有像……。
(14)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为好事。
(15)对:回答。
(16)王好战:大王喜欢打仗。好:喜欢。
(17)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18)喻:打比方,作说明。
(19)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20)鼓之:敲起鼓来。鼓,动词,击鼓。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下文“树之”的“之”用法相同。
(21)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兵:兵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
(22)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
(23)曳兵:拖着武器。
(24)走:跑,这里指逃跑。
(25)或:有的人。
(26)则:连词,那么。
(27)何如:怎么样。
(28)直:通“只”,只是,不过。
(29)是:代词,此,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
(30)如:如果。
(31)则:连词,就。
(32)无:通“毋”,不要。
(33)望:希望。
(34)于:比。
(35)违:违反,耽误。这里指耽误。
(36)时:季节。
(37)谷:粮食的统称。
(38)胜:完全,尽。
(39)数:细密。
(40)罟:网。
(41)洿:低洼地,这里指池塘。
(42)斤:斧头的一种。
(43)以时:按一定的季节。
(44)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45)丧死:为死者办丧事。
(46)憾:遗憾。
(47)王道:孟子主张用仁政来治理天下,称之为“王道”。
(48)始:开端。
(49)五亩之宅:相传古代一个成年的农民可分得五亩宅基地,住房和园田各占两亩半。
(50)树:给……种植。
(51)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穿。
(52)豚:小猪。
(53)彘:猪。
(54)畜:牲畜。
(55)之:助词。
(56)无:通“毋”,不要。
(57)失:与下文的“夺”均为“错过”意。
(58)百亩之田:相传古代一个成年农民可以分得一百亩耕地。
(59)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60)庠序:古代乡学的名称,商(殷)代称“序”,周代称“庠”。
(61)教:教化。
(62)申:重复。这里有反复教导的意思。
(63)孝悌: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64)义:道理。
(6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意思是,年轻人知道孝敬老人,都来代劳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背上驮东西。戴,头上顶东西。
(66)黎民:指老百姓。
(67)然而:这样(如此)却。
(68)王:即称王天下,指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69)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从来不曾有过的。
(70)食:动词,吃。
(71)食:名词,食物。
(72)检:约束。
(73)涂:通“途”,路上。
(74)莩:饿死的人。
(75)发:指开仓放粮以赈救饥民。
(76)岁:年成。
(77)非我也,兵也:不是我杀人,是兵器杀人。
(78)无:通“毋”,不要。
(79)罪:归咎,归罪。
(80)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样普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投奔到您这来了。斯:这样、那么。至:到,这里指归顺。
⑼ 语文必修三课本 寡人之于国也 标点出错
上面2楼说的对,这是正确的用法。
但是二楼没有说含义,我补充一下吧版。
段前有引号,段后无引权号,意为此人说的话还没有完,或者说,此人说的话多于一段。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说的话长篇大论,有好多段,那么,除最后一段外,其他段都是前面有引号,后面没有引号。
我们学的引号通常只在一段之内,所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也属正常。
这个问题很好,楼主是个细心的人。
⑽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全文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