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除了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德育教育外,还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教师上课时,除了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去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外,还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行情感教育。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尽最大可能去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创设的情感中受到熏陶,并与教材产生共鸣,获得心灵的体验。那如何渗透情感教育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 挖掘教材中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为师生情感思想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应该明确地、有意识地把蕴含在文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思想的共鸣。如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通过投影圆明园的全景图,再配以优美的乐曲,学生的情感就被牵动起来了,随即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边听录音朗读,边思考问题。课文的朗读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学生的情感已经完全融合在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了,有如身临其境。在抓住时机问学生喜不喜欢圆明园,为什么?让学生结合图来组织讨论。学生此刻已经产生对圆明园景致的向往和对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性才能的热爱。我这时在见机介绍圆明园遭八国联军的毁灭性的破坏,这又激起了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 通过饱含深情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许多课文中的情感是通过文中的重点词语表现出来的。教师通过深情的朗读来激活历史人物和事件,鼓动和感染学生的情感。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我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将学生带进了令人悲痛的氛围里,学生对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在这种情感下让学生去审视这一具有崇高形象的一代伟人,学生的审美快感随着情感的激发而产生,学生的审美体验也随着对总理的爱戴怀思之情而升腾。
三、 根据教材中的精美词句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②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中怎样渗透感恩教育
五一在看一期中央台名为“我建议”的节目,感触颇深.被请到现场发言的小学生得以畅所欲言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其中现在被称为演讲帝的杨心龙谈到他目前与周围同学相处的烦恼.另一个男生说道“当我们走出学校,我们面临的不再是一张考卷.”作为一名教师,迫切的感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急切性.几天后法制频道播出的一起网络犯罪,犯罪分子知识水平高低不等,但是他们的犯罪不是基于金钱而是寻找成功和被认同感,作为一名教师,又一次意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的责无旁贷.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出发点,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放到了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作为三维目标之一提出来.在数学的学习中,以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常常被忽视,相比较尤其是农村的数学教师在心理上主观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主要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从而在数学课的进行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这是错误的认识.数学教学课堂中必需增添了一定感情色彩,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也要得到进步和发展.我们要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亲身体验数学的价值,建立信心,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通过数学课堂,学生还要形成认真、严谨、公平、诚实等优秀完善的人格.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十分关心并努力探讨的课题.下面结合个人的教育实践与体会,谈谈个人的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童心像一颗晶莹闪烁的星星,澄澈、单纯,又无比纯朴.教师是他们眼中明亮的月亮.课堂上 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不展现在学生面前,“身教胜于言传”,教师的榜样对淳朴的小学生的身心影响是极其巨大.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深刻而且久远.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品德修养、教学艺术、个性心理无时无刻都在感染学生.当学生从你的眼光中读出热情和关爱时,他将学会爱和奉献;当学生从你的话语中读出激励和幽默时,他将会自信和快乐;当学生从你的态度中读出宽容和信任时,他将学会心胸开阔和真诚.当学生从你的行为中读出正直和无私时,他将学会独立自主向上.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学生心目中永不磨灭的骄傲.
二、建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和谐师生关系
课堂犹如舞台,教师不可自居最美的舞者,学生不可定格为单纯的看客.教学是一首美妙的歌曲,只有学生和教师共舞才能跳出世界最美的舞姿.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的过程.在今天的教学中,建立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教学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学而教,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首先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好,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达到了教与学互动交融的境界.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才能如鱼得水,得以开阔创新,如小树般茁壮成长.
三、教材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从生活中来,滴水看大海.教师要创设恰当的贴近生活同时有趣的情境,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 一叶落而知秋. 透过 教材看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标》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学习数学和体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得生动学得深刻,进而使他们在“学”的过程中,逐步感悟与领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学问就在我们身边.这样,既让他们明白,我们的生活是美丽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它;数学就在生活,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乐事,从而在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同时,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信心与兴趣.
四、通过教材进行思想教育小学数学内容是数学中最简单、最基础的知识.教师在备课时挖掘教材的内在思想教育因素,教学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首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我们伟大祖国在数学史上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同时国外对数学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们要给予拓展,形成博爱.其次在习题练习中发现家乡的美与好,形成热爱自己的家乡.再次,学习中渗透感恩教育,感谢父母,感谢父母.最后在合作学习中要学会尊重他人,注重团队精神.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思想教育因素,注意积累资料,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只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就会使知识传授,思想教育成为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
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个性.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数学课堂就是素质教育课堂.合格公民的许多基本素质,如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等,是可以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来培养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数学的训练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在未来将面临着的、十分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仅具有过硬的技术和高超的本领,还能具有良好的心理.
教师们让我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如春风般潜入,滋润学生在无声之中.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到建立和谐社会,新时代的中华民族正在理论和行动上向着一个美好、健康、和谐、稳定的社会迈进.今天的学生是明日的栋梁,在物质相对富裕的 今天,精神的需求问题捉襟见肘,亟待解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在进一步的凸显.教育教学实践说明,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必须以敬业爱生的姿态,在课堂教学中,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对待学生和蔼可亲,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及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每一位学生,在孩子的心中竖起一座鲜明的丰碑!让我们一起在教学中尝试,在尝试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吧!
③ 在小学语文中渗透感恩教育有何意义
世间万物,无论什么,都值得我们去感恩,哪怕是一花一草。不是吗?花儿给人美的享受回,草儿答是绿化环境的首选……
我们最要感恩的是父母,因为是父母在我们哇哇落地时,就开始细心的照顾我们,一直抚养我们长大成人,难道我们不应该感谢父母吗?
我们更要感恩老师,因为是老师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处事,是老师一直以来在讲台上用汗水浇灌干渴的我们,用如歌的声音播洒爱的阳光。老师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求知的道路,老师如粉笔消磨自己,留给我们无穷的知识……
我们还要感恩同学、朋友,是同学们在我们有困难时伸出友爱的双手来帮助我们,在我们有忧愁时,来安慰我们,让我们有地方诉说。
我们要感恩的事物实在太多太多,犹如天上的繁星数不胜数。
④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导读] 课堂教抄学是素质教袭育的主渠道,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文教材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涵盖面较广,里面有许多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
⑤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责任感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崭新的纪元,人与人之间将更加走向合作与分享,责任感将成为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小学阶段,孩子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这个时候正是培养责任感的最佳时期,所以我们要为孩子在小学阶段就打好这个基础,切实培养起小学生的责任感。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在社会关系中,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就确切无疑地指出了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肩负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责任。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责任教育?
一、小学责任教育的定义
责任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培养责任主体的责任素质,以使其对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加以确认、承诺并履行的教育。学校责任教育就是使学生践行某种职责,而对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影响的过程。
小学生的责任心根据其年龄特点,可以从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以及对自然这几个维度,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责任心:
1、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2、 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包括对家庭负责任,对集体负责任,感受责任带给自己的益处等。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学生去付出责任,并且享受责任带来的益处,更高层次的是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责任习惯。
3、 社会责任心: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
4、 自然责任心: 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
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怎样对他们进行责任教育?
二、小学生责任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的责任教育应该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多个环节入手。应该从学习实践中培养,从行为实践中培养,从家庭实践中培养,从社会实践中培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责任教育呢?
1、根据文本内容,制定有利于学生责任教育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例如小学六年级上册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目标制定其中之一:“以读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自然责任心,即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
2、利用新课中的导入,渗透责任教育
在教学中,首先抓好“导课”这一环节。我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和富有感情语言,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新授课文《詹天佑》一课时,我设计的导入是:多媒体出示青龙桥站旁的铜像,讲述铜像的由来,让学生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根据文本的内容,设计导入,在导入中渗透对学生的责任教育,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在教学中融入了德育教育,真是一举两得。
3、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主动地渗透责任教育。
从阅读课文的全篇内容中,感受人性关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情感教育”为主线,把“关爱生命,塑造完美人生”的人文意识倾注给学生,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从中感悟、体味人性关怀。
上课之前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文本,挖掘其中德育的材料,利用语文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在《穷人》一文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 贫困毅然收养了已故邻居两个孤儿的事,他们的高尚品质让人感动。为了培养学生对他人的责任心,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 “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研读文本,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通过对教材的发掘,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主人公的高尚品质,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在教学中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讲述人间真情故事,让学生感受互相关爱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了责任教育。
汉语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
教学中,我们的课本有很多的课文,我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时间的投入,重要的文章要精讲,让学生能够很清晰的了解文章主题思想、文章的重要内容、文章的重要句子等等。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勇于进取,用一种独特的思维去引导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将学习作为一种乐趣长期的坚持下去,养成一种爱读书、好读书的境界。
4、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言传身教相结合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以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的行动更是无声的教育和最有影响的榜样。由于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具有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传身教等人格力量的德育功能,其中特别是身教的作用就显得十分的必要。首先,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学生中模糊的认识或错误的观点要帮助澄清或予以纠正,切忌将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带进课堂,片面的看待个别社会问题;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表现出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师德,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认真对待各项工作;第三,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知识渊博、语言表达、板书等教学能力强,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表达教师爱心,荡起回应。“爱”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基石,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没有爱,所有的人文精神将失去了光彩。教师要以爱为根,多种方法与学生产生共振,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我们不能把眼光放在知识接受上,重知识能力而轻爱好与特长教育,使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不能和平共处,缺乏融洽宽容的人文内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无私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并欣赏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能成才,并把这种信心传递给学生,在学生心中荡起回应。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明确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念。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使学生不仅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美。使学生在学习中接受责任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熏陶,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谐社会的新人才。但我们也看到,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总会有反复,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责任心的支撑。责任心以认识为前提,以情感为基础,靠意志来维持,通过行为来体现。一个人具有对己对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才可能稳定持久,进而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
⑥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感恩教育
在2003年我们走进课改,"感恩教育"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载体的创新。它的取向性在版于让师生知恩权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教师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和养育之恩等等。它的功利性在于诱发生命的感动,唤醒心灵的真善,催生行动的回报。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那么作为课改前沿的语文老师将感恩教育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是教育的必然趋势。
⑦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语文中的教学可以添加一些,感恩的文章。
让孩子自己体会其中的含义。
还有感恩的思想。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⑧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感恩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涉及到养育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养育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养育之恩大,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何况人呢?我们的教材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父母之恩,有《春蚕》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的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有《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
(二)祖国之恩。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和一个概念,还有她悠久灿烂的文化以及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宽广辽阔,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以及丰厚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国家、民族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教材中的一些古代诗歌以及诸如《长城》、《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颐和园》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十六年前的回忆》、《狱中联欢》、《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爱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我的战友邱少云》等课文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样的人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三)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民,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宽广的襟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难忘的启蒙》、《画杨桃》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意义
1、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珍惜自己的生命,对父母、对自然、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国家、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茁壮成长的阳光和土壤,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倍加呵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等,还有形形色色的犯罪。
2、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知道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担忧;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能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人早已教给我们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道理。三是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和谐共处。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要学会和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方法
1、策划寓教于乐的感恩教学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蓄情
感恩教育需要通过主体的参与,首先在既定的情境中,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为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如收集温馨照、算算亲情帐、讲讲亲情故事……孩子们把童年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照片收集起来,用文字记录照片拍摄时间、地点,以及简要的情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定格的温馨照片,使孩子们瞬间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他们逐渐明白原来平淡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的哲理。孩子们在反刍生活的同时,还把父母为培育子女成长所支付的一切费用罗列出来。在算算、想想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平时视而不见的却是一笔笔多么昂贵的财富!而这一笔笔财富又蕴含了父母多少深切的爱!感触万分之余,感动之心溢于言表。
2、组织学生诵读感恩文章,领悟感恩之情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因此,在知恩之后,要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描写叙利奥心理的语段,体会叙利奥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此外,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全文,让课文的精彩内容在学生脑海中烙下深深的痕迹。
3、通过写作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会感恩
《教会孩子感恩》这本书的作者唐骏波说:“感恩之情,是心灵成长的营养剂,是美德,更是一种素养。”我们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习作,让学生抒发感恩之情,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写一封感恩信,让孩子将自己的所感所想和对妈妈的感恩之情,写成一封信寄给妈妈,以交流心声、增进感情;在建党节之际,写一篇赞颂党的丰功伟绩的抒情作文,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在国庆之时,通过记录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表达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当老师、同学给予自己帮助后,可以及时提醒学生把事情记下来,以表达感谢之意。
4、布置感恩作业,让孩子在生活中践行
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我采用了以大见小,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了三项感恩作业,即让孩子用一句话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个举动为父母消除疲劳;一天当家为父母分担家务。让孩子记住父母的生日,孩子们会在不经意中给父母长辈送去最温馨的祝愿。与家长配合,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知恩报恩的行为习惯。比如教会孩子与父母道晚安、给父母夹菜、为父母捶背等。陶行知老先生曾说: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当我们把感恩教育切入实际生活之时,当孩子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行动之时,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初见成效了。
总之,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坚持实施感恩教育,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在学生心中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感恩树”,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⑨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效渗透亲情教育
感恩教学的本质目标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因此,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好好赏析,激发他们的人生感悟,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体验是孩子懂得感恩的基石,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尤其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情感体验比较少,比较薄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加强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更深刻的感悟。
一、阅读教学中感生命之恩。
生命对每个人而言只有一次,爱生命就是爱自己、爱亲人、爱朋友,对于生命唯有以感恩的心去面对,去感谢才会更好地拥有生命。珍惜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文本,凸现生命的意义,增强学生生命意识。如教学课文《丑小鸭》中,丑小鸭面对艰难曲折的生活环境和前程,它仍然一心一意地追求美好的理想。出世以后,它就被人看不起,哥哥姐姐咬,公鸡啄,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它,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它。可怜的小鸭只好离家出走,但仍然摆脱不了小鸟讥笑,猎狗追赶的厄运。尽管遭遇如此凄凉,但它仍然没有忘记对美丽生命的深情向往。结果,竟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这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丑小鸭为什么能成功?最后感悟到文章的真谛,人生的真谛:因为他坚持,所以成功,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不放弃,一定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人生是充满希望的。
教学课文《浅水洼里的小鱼》时,我紧扣“在乎”来感悟语言文字所蕴涵的那一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震撼和感动,让学生感受对生命的珍重,进行感恩教育。通过抓住重点句“那你为什么还在捡?谁在乎呢?”引导学生感悟。
师:是呀,谁在乎呢?
生1:在别人眼里,可能觉得不就是小鱼吗?死了就死了,可是小男孩没像他们那样认为,所以我很感动。
生2:小鱼自己在乎,因为它们还想回到妈妈身边,回到大海的怀抱,她还不想死。
生3:小鱼的亲人在乎,小鱼那么可爱,它死了,亲人们会很难过的。
生4:我也在乎,不管怎样,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好好保护她们。
师:如果你就是浅水洼里的一条小鱼,就是那苦苦挣扎的小鱼,你在乎什么?
生1:我在乎我能保住性命,因为我想继续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大海中游玩。
生2:我在乎能快一点回到大海,哪怕早一分,早一秒结束这痛苦的时间。
生3:我在乎小男孩这个非常重要的帮助,因为我实在没有力量自己回到大海中去。
教师指导读“这条小鱼在乎!”
师:蔚蓝的大海在召唤它们,可爱的亲人在盼着它们,海水涌上来又退下去,沙滩上的这些小鱼都在乎,请你大声对人们说“这条小鱼在乎!”
师:这一条又一条的小鱼都在乎,让我们和这可爱的小男孩一起,怀着真诚、善良的心将这些小鱼送回到大海的怀抱,开始它们生命的又一个旅程。(读:“他走得很慢……用力把他们扔会大海。” )
面对这样一篇蕴涵丰富人文精神的绝佳文本,我不妄想通过一节课一篇文章就让这种人文精神渗透、甚至是扎根于学生心田。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按孩子们所处的年龄阶段,结合他们的人生阅历、心理特点,让他们试着对课文中的那个小男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所感动。感动,是一种养分,一种保养心情,滋养灵魂的养分。让孩子们透过语言文字“在乎”,感悟所蕴涵的感情,通过朗读体验小男孩为我们构建的震撼、感动——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从而让学生明白,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就是对父母,对社会,对自然最好的回报,都是感恩的表现。
二、阅读教学中感自然之恩。
大自然的怀抱是宽容的,无论我们怎样对待她,她都给予我们很多很多:太阳给予我们光明和温暖,明月照亮了夜空,朝霞捧出了黎明,春光融化了冰雪,大地抚育了生灵……因此,我们要怀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天空、大地、阳光,甚至是一棵矮小的树,一朵无名的小花,并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感谢生命中能有它们的存在。学会感恩自然、珍惜自然,我们就会从中汲取到成长的力量和成功的智慧。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围绕“环保”这一专题,选材新颖别致,如教学《清澈的湖水》中,课堂内,我围绕“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这一目标,让学生画一画,读一读,体会景色美;找一找,读一读,体会小洁的行为美;评一评小男孩和小洁的行为,感受自然之恩,增强环保意识。课堂外,带领学生进行一次郊游,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让学生欣赏风景照片,并简单介绍,还让学生写一句保护花草树木的公益广告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再如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浅水洼里的小鱼》、《父亲和鸟》、《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等教育学生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赐予之恩。
三、阅读教学中感父母之恩。
有一种爱,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暖流。这种爱就是深厚的父母之爱,这种感情就是浓浓的爱子之情。是父母创造了我们的生命,缔造了我们的灵魂,也影响了我们的一生。对父母产生感激之情,这是人类最朴素、最自然的情感。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和感受父母之恩,同时把这种情感扩展到身边的人,领悟作品中充满人性(关爱、亲情、友情)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情”的可贵,认识到家庭、亲人、朋友对自己的关爱,从而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教学《三个儿子》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老爷爷说自己只看到一个儿子?”学生通过讨论知道,虽然三个儿子都为父母带来了快乐,但第三个儿子做的是最实际,也是最真切的,因为此时母亲正需要有人来帮助她分担手中沉甸甸的水桶。只有孝顺父母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学习课文之后,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1)开展我对父母说、写几句话活动,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2)布置爱心家庭作业,如讲一个故事,送一句祝福,帮父母做家务等等。
第二天,家长们都十分高兴地向我表示感谢,纷纷夸奖孩子们懂事了、长大了。谢谢老师的教诲,并希望今后经常进行此类情感教育。
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地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四、阅读教学中感祖国之恩。
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一年级下册园地六读读背背《祖国多么广大》是一首简短的儿歌,描绘的是祖国南北方向同一季节不同的景色,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我让学生借助拼音拼读,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象,读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除此以外,我还让学生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如课文《王二小》,我通过朗读课文,欣赏图片,高唱《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让孩子们仿佛看到他矮小而高大的身影,好像听到他乐观、豪爽的笑声。认识到王二小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那平凡的事迹,却永远被人们讴歌,被万人传诵。让孩子们仔细阅读,仔细欣赏,让王二小英勇的壮举一次次地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感受祖国之恩。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总之,感恩是一种方式,感恩是一种境界。感恩教育需要长期渗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我们语文老师努力的一个方向。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与爱戴,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让我们不断地探索感恩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我们坚信,通过感恩教育的扎实开展,这些学会感激、经常心怀感激的莘莘学子,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迈出的脚步将会更加坚实,他们的人生将会更加璀璨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