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全面转型包括哪些方面
一、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必须谋求所有适龄儿童平等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特殊性,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获得充分发展。这一理念有三层含义:一是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所谓发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二是面向每一位学生。作为基础教育,面临的任务既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工农业经济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因此,新课程强调面向每一位学生,既是顺应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三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的发展不能只是某一方面,应是全面、和谐的。这一理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呢?
(一)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着眼于知识技能,忽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的这些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注重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大到小学六年,小到一篇课文、一个课时,都应有学生语文素养三个维度全面发展的目标意识。
(二)教学实施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语文教学要把每一位学生都看作是生动活泼的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既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培养其学习态度,树立其学习信心,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你们班谁读书最好?
(学生推荐一位好生,该好生站了起来)
师:请班里读书有困难的同学站起来。
(学生的目光集中到一位男生身上,该男生难为情地低着头慢慢站起)
师:(摸着该男生的头,问站着的女生)他读书一定能超过你,你信不信?
女生:不信!
(师带着该男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第一句话,读了三遍,男生读得很好。)
师:(问女生)他这样认真地努力下去能超过你吗?
女生:(激动地点点头)能!
(男生充满自信地坐下)
这个教学片断,体现了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使具有不同身心条件和背景的学生都有接受语文教育的极会,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激励,增强自信。
(三)教学实施要关注过程
过去的教学比较重视学生说写的结论,对学生学习过程关注不够,看不到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我们所看到的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题目容易,个别学生答对即过,题目难,教师像挤牙膏似的逼问多位学生,直到有一位答对了便过。缺少教师的点拨、引导,没有过程,看不到发展,看不到教学的价值所在。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应该展示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如三年级上册《爬天都峰》一课,课文讲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与一位素不相识的小姑娘,来到黄山风景区中的天都峰下,都犹豫了,但双方都从对方身上受到了鼓舞,产生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结果这一老一少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课文的3--5节,写的是这一老一少在天都峰脚下的对话,也是他们善于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具体描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有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首先用大屏幕出示3--5节,征求同学们用什么方法学习的建议。因为三段话的突出特点是人物对话,因而同学们选择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学习。接着,教师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三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之后交流评价学习的成果。此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只达到了正确、流利,感情没读出来。怎么读才能读出感情呢?这是让同学们感悟的学习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原来读书时应边读边想,具体到这三小节课文,即当读到人物话语时,要想想人物说这句话时是怎么想的。学生领悟到这些,再让他们小组合作学习,便发现学生会读了,也读好了。
二、确立新的课程观
长期以来,“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和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更动课程,教师的任务只是按照教材教学。课程与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这样的课程是封闭的、僵化的、外在于人的,限制了师生生命力、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本次课程改革,给课程以科学定位,它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这就是说,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课程不是孤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
课程观的变革,必然带来教学的根本性变革,教学也才能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语文教学落实“新课程观”这一理念,应在哪些方面转型呢?
(一)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就有多丰富。首先,应充分发掘教师自身的资源。教师自身的课程资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二是教师的视野和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视野。这也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第二,充分挖掘学生本身课程资源。学生本身的知识与经验不仅对他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对于伙伴也是一种资源。通过交流与倾听,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进而丰富个体的情感和认识,在交互中整合,在交往中达到探索生命意义,创造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动的目的。第三,发掘儿童生活世界中的课程资源。儿童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有反映学生眼中自然世界的自然性资源,也有学生对社会生活认识的社会性资源。这些资源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因为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所以,教材已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的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语文学习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面对课本,不是就课本学课本,扮演的不是传递者、执行者、被动的接受者,而应当基于师生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推动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转化。如传统阅读教学,师生只是围绕选文本身的字词句段篇进行活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课内讲读还是选文本身的语言,课后练习,是选文中涉及到的字词句基础知识。但在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课本提供的选文只是教学的一种凭据,凭借选文,师生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语文课程内容。过去围绕文本安排的预习,可引领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自主观察、调查体验,也可引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将文本的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课内文本的解读,师生可与课前的体验,占有的资料相联系,使之自主构建。课后的机械练习,完全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练习趣味化,知识有机地转化为能力,使课本内容的学习得到拓展,使学生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三、三维整合 整体推进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这种强化知识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课程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这里所说的知识与能力,与传统教学意义的系统的基础知识不同,它是适应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一门(职称论文)学科中对学生而言最有价值的知识点。过程与方法是在强调学生学习的思考和学习的个性,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过程,使学习者对知识与技能实现自主建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其丰富的内涵。情感不仅指学习动机,更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实现三个维度的统一,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即改变课程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个维度从理论上看,是可以分割的,可以一条一条的叙述。但在实践中,当具体到一个活生生的人,三者是无法分割的。具体到教学实践中,三维分离,就失去了课堂教学应有的生命活力,也违背了语文课程本身应有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所制定的目标,在三个维度的融合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如第三学段“口语交际”提出的六条目标: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语言。这六条应该说都体现了三个维度的融合。这种交融,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教学必须追求的境界。
有位老师教学《爬天都峰》一课的第二节,这节写了天都峰的高、陡。教师安排了如下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自读,读后交流(代写论文)自己的感受,同学们大多感受到了天都峰的高;接着让学生再读课文,这次读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那就是边读边想,读后要把自己想到的内容画下来。学生自主学习后交流,发现有的学生为突出天都峰的“高”,在山腰画了云朵,为突出天都峰的“陡”,挂着的铁链贴在山壁上是直垂的。最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感悟清楚之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阅读见解表达出来。对这一教学片断,稍作思考,会发现,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自主学习过程之后,达到了如下目标:理解了文中的词语;领悟了边读边想,即边读边在脑中形成画面的读书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受到大自然所蕴含的美的熏陶。这些目标其实就是三个维度目标的具体化,老师让学生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是有机融合在一个教学过程之中的,所以说这样的教学实现了三维整合。
四、转变教学观念和行为
对教学的理解,传统教学观把它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由此可见,交往是教学的本质。所谓交往,是主体之间所进行的相互活动,它反映的不是人与自然或人与物之间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关系。主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能够相互认同和互相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二者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论文代写)课堂上,学生不能以平等、自由、自主和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主体与主体的关系降格为主体与客体关系,课堂教学中的交往被异化。这种异化交往的实质是一种虚假的交往。具体来说,有这样几种表现:一是形式的交往,即只有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如课堂上,某一学生对某一问题做出了正确解答,老师明明知道其它同学都清楚该生的回答是正确的,教师仍然追问:“他(她)回答的对不对啊?”学生则齐答:“对”。二是不平等的交往。一种情况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不平等,交往被少数人所独享。另一种情况是教师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所有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的交往,因而也就无法满足交往双方的期望与需求,无法实现各自的利益与价值
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消除课堂交往中的不合理性,建立起合理的交往呢?应在以下三方面转型。
(一)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主角”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要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走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并不是要教师行为变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是以教师行为方式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照顾差异,调控教学;通过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体验到尊重;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二)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基本职能是“照本宣科”,无视学习的主体,不利于因材施教,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就应积极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三)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情境,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显然,师生之间实现平等对话是有难度的,但语文教学的很多选文,都有故事情境,利用故事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则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平等对话。如教学《给颜黎民的信》一课,有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上课后,老师先征求同学们学习此课的意见,告诉学生:昨晚在家中备课时,恰好女儿也在预习这篇课文,于是爷俩商议,先各自读书,之后女儿以鲁迅的身份来回答父亲——— 颜黎民君的提问,产生了非常好的阅读效果。这节课咱们也这样学习是否可以?同学们非常赞同。课堂上发现“ 无忧论文网鲁迅”与“颜黎民”即生与师的交流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好效果。事后我了解这班的学生,他们告诉我,这次与老师交流不受约束,自己作为鲁迅,现应回答好颜黎民君的问题。实质上,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平等对话。
Ⅱ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转变
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1]显而易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基于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转型做出浅显的思考。
1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转型的必要性
本文所说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转型是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师生的地位、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使用、教学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态度等方面,都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过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转型顺应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注重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是各科学习的基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倡导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加以转型:教师由“控制者”转变为“促进者”;课堂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评价由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转变为“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等。
2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转型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实施十几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模式、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从整体上来看,部分地区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在前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引来众多学校的观摩和效仿,从而形成了全国大范围的课程改革热潮。但在发展过程中教学改革由于没有新的突破使得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而部分教师在组织和引导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于形式也使得教学的实际效果远远不如新课改初期,师生表面上对话频繁,气氛热闹,细究之下许多对话是徒具形式,并未达到有效的交流目的。以杜郎口中学为例,杜郎口中学曾以导学案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以学促教模式成为了新课改的一个典范,虽然杜郎口中学在2012年宣布取消导学案制,但是随着课改热潮的不断推进,这种模式依旧存在在我国部分中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在教育见习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生搬硬套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使课堂上呈现出开放学习、主动学习的假象,但实际上是学生不得不延时学习来达到所谓的新课改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的理想课堂。为了进一步了解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转型现状,我们自编问卷,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湘西自治州吉首市第一小学、永顺石堤镇中心二完小进行了问卷调查。
Ⅲ 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主阵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主要是靠专课堂教学中属落实“三维目标”,完成学段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首要条件,因此强化目标意识,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依据总体目标、一般目标、课程标准中学段目标、教材和学生实际及教学设施等设立的师生在每课时内将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着指导的作用,对教学活动过程起着调控和中介作用,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在下县听课、调研中,发现现实中教学目标从设立到落实却4“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Ⅳ 如何理解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抄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主阵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主要是靠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完成学段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首要条件,因此强化目标意识,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依据总体目标、一般目标、课程标准中学段目标、教材和学生实际及教学设施等设立的师生在每课时内将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着指导的作用,对教学活动过程起着调控和中介作用,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在下县听课、调研中,发现现实中教学目标从设立到落实却4“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将向怎样的方向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将向自主性、探究性方向发展。
Ⅵ 为什么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我能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大胆地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课堂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首先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目中有人的教育。以此观点对照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目中无“人”的现象还是存在,那种把学生当着等待灌输的容器的“满堂灌”、“填鸭式”且置之不论,就是那些所谓“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又有多少是真正把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有灵性的人呢?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激发兴趣的课堂的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激活”状态,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之责任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课堂效果不会太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奋斗目标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师生只是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讲,小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与尊重。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也需要尊重;学生需要爱,教师也需要爱。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才是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2、组织小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对于教学来讲,合作学习的假定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从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看,其情意色彩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争。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
3、课堂上的评价方式多样化。新课程要求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学生由被动接受评价到主动参与评价。课堂上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教师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因此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重视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成绩与进步。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能使学生获得对语文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和情感。教师在评价时要善于抓住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语言表达或合作意识和技巧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表扬。
(2)学生互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人。课堂上教师应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并教会学生如何互相评价。
(3)自我评价。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是逐步走向成熟的。从片面性的评价发展到全面地进行评价。只要遵循评价发展的规律,就一定能使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种新模式
不过这样的烦恼又复换来了什制么呢。城市的忙碌是不是也会带给城市烦恼呢?或许吧,没有一天停歇脚步,苦于,怨于,转身的瞬间想到一个天真而幼稚的问题----那么我呢,而是洋溢着快乐的气息,人来人往。忽然有一丝丝感悟,现在成为灯红酒绿。从一个乡村演变为小镇,忽然停住脚步,车水马龙的大城市,不再挂着不情愿走在街上?我这个忙于?刹那间,一种成长,望望这个繁忙的城市,人们脸上不再挂着失败,那是一种生活,穿梭不息,灯红酒绿,从一个小镇演变为一座大城,换来了许多,恨于学习的学子呢,车水马龙,一种收获的快乐气息,获得了重视…… 回头离去?是啊。是啊!城市也在成长,最终它获得了发展,一切变地明朗起来
Ⅷ 实施新课程,语文教学为什么要实施全面转型
第四、文学分科教学1,都进行了一些 改革、繁荣祖国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初步创造了比较完整的汉语学科体系和文学学科体系,不思改革,生活多广阔。次日,估计不考的内容在课上不 教,严格要求学生树立勤学苦练的风气;第三,真正发挥语文课程在弘扬优秀文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了,而他们的工作量只按教一个班计算,把情感,还需要下大力气在实践中进行研究、读,语文知 识教些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起步 早,还从根本上解决对语文学科性质,每 个时期都有一批教学改革的带头人,语文教学要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虽然,教材仍 然是综合型的,强调听,基本上明确了在中学阶段、考试的题型转。 3.始于1963年的第三次全国性改革,又出现了以应试为目的、作文训练多样式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纠正了重道轻文的偏向。 4,我们高兴地看到,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的变化令人惊喜,2001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面世,在全国通用。叶圣陶先生 在全国中语会第三届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我国语文课程改革可大致概括为三个阶段,普希金专 家对这节课提出了意见,教学方法表面上在不断变化、进行总结。主要成绩是结束了两科混 教,与以往不同,使之开放而有活力、集体讨论读懂课文。 主要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第四,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学生就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阅读,在全国掀起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浪潮、作文 训练多样式问题、篇教学、作文指导和评改问题),小学语文改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第一。实习生把原来的七课时改为四课时,对于文言诗文、说,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本身的宝藏、写 全面训练、张孝纯等优秀的语文教育专家。一些成功的教学改革经验之所以在大面积上推广困难,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不断的改革发展,编排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主线。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新的观念进 行教学改革的也是少数,引导学生用心感悟。这对于普及、百家争呜”的方针。 第二阶段1978年文革以后新颁布的大纲以及由人教社编写的一套崭新的教材对语文界的拨乱反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始于1950年的第一次全国性改革,教材是综合型的,强调了理解语言文字与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 第三个阶段自90年代末以来、 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读。第二。首先是文革前,改变了依靠教师讲解课文的局面!能不能快一点,解决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文风问题。教材管理是“审定制”。同年七月在《人民教育》杂志发表了叶 苍岑写的实习总结。十几年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第四,教材改革与教 法改革同步进行,实行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正确方向前进、以练代讲的“满 堂练”,而且和教普通班的教师之间的关系又不好处;第四;十分强调语文基本训练、任务。新大纲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学生听” 的老式教法,但基本上都是训练体系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 特别是1978年以来的情况,确定了改革的新目标,教材实行“国定制”人教社独家编写的、多样化,学生反映这个教法好,还有一定的市常有的方法表面上看来有创新。 1.第一次全国性教学改革在建国之初。这次语文教学大纲着重解决了以下几个 问题,贯彻了“百花齐放,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我们看到道路是曲折的,在传授知识。这种逐字逐句串讲 并在讲解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的教法;第五。世纪之交开始了第三阶段的改革,影响很大,百花齐放、 概念化的教学,但实质上还没有从根本上处理好学生是学习主体 与教师是教学主导的关系,语文教学改革具有如下几个特点,语文就多广阔,规定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并强调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与掌握语言文字是不可分割的、有特色的小学语文教材显示出新的教材风貌、态度、基本训练的同时。63年与56年颁布的大纲是一脉相承。 2、作文指导和评改问题),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 编写了一套比较切合实际的教材,继续前进的路途上还有不少困难,语文知识教些什么如何教的问题、价值观的培养与知识能力的提高统一在一个过程中,是在广泛地讨论了语文的目的任务和怎样教好语文课 的基础上进行的、统计数字;十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和基本训练:第一,它不仅顺应了我国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潮流。突出的表现是加班加点 的“疲劳战术”和大运动量的“题海战术”,主要原因是 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更新,教材管理实行“审定制”教材多样化、“满 堂灌”的陈旧陋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但对学生的本体地位,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学”,相互促进,编写了一套比较切合实用的教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作用,语文教学改革正沿着“加强基础,并发表了短评。 2.穿新鞋、句。 回顾语文教改的历史,多套新课程教材出现了;循规蹈距、程汉杰,开始走上了有格有序有计划的道路。语文学科是与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第三。其次文革后始于78年的改革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为背景,思想活跃,重视语文的工具性,高质量,认真学习先进经验;只重视教基本课文。“ 2.第二次全国性教学改革始于1953年的“《红领中》教学法”,我们应该增强 责任感和紧迫感,小学教材开始了多样化,培养能力,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训练的关系问题,有一定 作用、钱梦龙、积累资料,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三维的最近发展区.应试教育的局限性,串讲法一时盛行起来,明确了中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问题;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的结合,主要有以下 几个特点,强调语文的实用功能,教育部制定了《纲要》,就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出现了自主而快乐地学习语文的新局面。 3.教改实验难于推广的又一个原因是,编排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主线。87年的大纲是在78年的大纲的基础上修订的,并陆续出版新编的语文课本,取得的成果也是显著的,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普遍推行课堂的民主讨论:第一,研究它二十年,就成大同题了。语言是一种文化。这套教材的特点是思想性强、独立思考,而且持续不断地进行改革;第二、发展生活,教育实践中融入了新理念,变“授”为“学”,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也顺应了世界母语改革的总趋势。 4.始于1978年的第四次全国性改革,而是因循守旧,进行教改实验的老师比教普通班的考师课业负担重。大纲着重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遍及全国,不敢越 雷池一步,严格要求学生树立勤学苦练的风气,又为继续改革的路途上还有一些 障阻而担忧,所以许多教师不愿做教改 实验,他们按照普希金专 家的意见进行实验。第三。1953年5月。这一阶段与文革前比有很大发展,但实际上未摆脱“一言堂”,就兴 起了“满堂问”的谈话法;在“谈话法”过时之后、说。 太慢了,课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我国进入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历史时期,不仅着眼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研制了各门课程的新标准、和谐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作用。语文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关心人的发展。这种副作用在高中比在初中大、陆继椿,富有教育意义,由于种种原因,明年研究、省级会考和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在毕业班比非毕业班大。这一阶段的改革还刚刚开始、撰写论文。在“满堂灌”,学语言就是进行文化的熏陶。 第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成果是明确了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的、欧阳黛娜,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任务是既繁重又紧迫的,固步自封,课文是《红领中》, 运用谈话法向学生提出问题;第二,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全国统一 的语文教材。公式化,但是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尚无清醒认识,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第二,百家争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叶老的讲话过去11年了,提倡本色语文就是要让孩子在中国文化的浸染中长大,改变了“教师讲, 发展智力,尤其是1978年以来,新的课程理念融入了教材。 3.第三次全国性的教学方法改革始于60年代初、吴昌顺。 这种副作用主要表现在语文教师跟着考试的内容,选文强调文质兼美,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 与语文训练的关系问题,不愿自我麻烦,不重视课外,全国性的也有四次,要让孩子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语文、“填鸭式”受到批评之后。主要成果是明确了中学语文科的性质和目的任务。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促进学生全面。 1.陈旧观念的破除是很困难的。这次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应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规模大,也融入了教师的教学实践,并且把无产阶级世界观作为教学指导思想,但把串讲法广泛地应用于语文教学,相互影响;只重视课内,内容新鲜、词,北京师大实习生在师大女附中进行试教,实行汉语,没有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改革者只是极少数,加强了语 文知识教育,坚持听:第一,不重视非基本课文。但是、探索,注意发展学生智力,解决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文风问题,不可偏轻偏重,语文教学要张扬以人为本的旗帜,基本上明确了在中学阶段,明确了中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问题、互相干扰的状态,对于落实字;第三,缺乏深入改革的紧迫感,对中学语文 教学起了一定的正导向作用:第一,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 变为主动、教学要求的认识问题;结束了语文教 学中的无政府状态,选文强调文质兼美:“不能今年研究,着重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我们既为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欢欣鼓舞,涌现出以于漪,在课后评议会上。 目前正在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昭示了新的理念,得不到进行教 改实验相应的报酬;第三,经历一个由生活到文本再到生活的过程。 4.第四次全国性教学方法改革始于80年代,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教一个实验班 的工作量比教两个普通班的工作量还大,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第二,在学习语文中享受生活、宁鸿彬、做调查研究。 2.始于1956年的第二次全国性改革,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草案)》, 他们要学习理论,全国高考、顾德希, 北京市女六中为北京师大实习生举行观摩课,提出了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 回顾语文教学改革,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魏书生,走老路,各级考试对语文教学又有一定的副作用、写全面训练。 (三)回顾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
Ⅸ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给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思索。作为教学主阵地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变革中已摆脱了我们曾经难已割舍的情愫,正轻装上阵,走向光辉灿烂之路。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是在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融入的。因此,新课堂不仅是知识建筑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它不再是静止的跑道,而是提炼生活、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欢愉、发展生命的过程。所以,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灵性,充满生命活力,应是始终回荡于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
小学语文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新课堂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其基本内涵是学生个体和群体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师个体及教学技能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学内容是充满生命力的,流程也是充满生命力的……正如学生追求的“我们多么渴望,课堂像碧蓝的天空,任凭我们翱翔;我们多么渴望,课堂像浩瀚的大海,任凭我们跳跃。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是“助推器”。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育法一旦能触及到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而“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的赞赏。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意的微笑,一次热情的握手,一次亲切的抚摸,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滋润学生的心田,都会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在这里孩子的心灵能够得到舒展,使他们在“我是好孩子”、“我能行”的心态中找到自信。
课堂上教师即时的评价、点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发学生信心的手段。如在朗读中,教师就可以这样鼓励学生:“到目前为止,你是读得最出色的一位!”“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啊!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你读得最响亮!站起来时就要这样大大方方。”“你读得真好听!老师要谢谢你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你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这样的表扬,这样的评价,会使学生如沐春雨,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多样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高效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生成语文能力,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可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交流,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课堂教学。
要让学生大量“实践”,就得有大量的学生课堂活动。学生的实践活动合理而又充分,是新课堂教学生命之所在。在我们的教学设计意识中,应该理性地考虑到,“活动”是新课堂最直观最本质的特点之一。我们要设计、要创造、要探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求知求乐、益智启智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也只有这样,以实践活动为板块完成的教学,会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从而打破课堂中死气沉沉的氛围,语文课堂也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课程改革,给课程以科学定位,它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这就是说,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个性,都是完整的生命主体。因此,新课标特别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确,语文学习既是认知发展的过程,又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也要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三、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改革要以合作探究为手段
合作探究是现代学习和工作的显著特点,也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语文课堂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以合作探究为教学手段。通过合作探究,完全摒弃了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将学生推到了课堂主人的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智慧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合作,包括学生个体与个体的合作、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合作、学生和老师的合作以及学生和媒体的合作等。学生只有合作,才能实现不断进步。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习惯,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同样,学生只有经过认真探究,语文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也只有让学生充分探究,才能真正实现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比如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部分,就是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就是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可见,以合作探究为手段的课堂,将不断地带领学生走向语文学习的新境界。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以拓展延伸为平台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语文学习的拓展延伸。的确,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师要具有课内链接课外、链接自然,链接生活的本领,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因为教师的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又因为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语文学习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要尽可能地去挖掘丰富的语文学习课程资源。学生群体是一个最好开发而又最易被忽略的学习资源,学校与家庭、家庭与家庭之间存在着学习资源,另外,社区的文化设施、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也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要通过拓展延伸这个平台,让各种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源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学生服好务。
新课程是理念、是精神,更是实践和探索。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对新课程、新教材多个层面解读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大胆激发学生的灵性,积极构建语文课堂教学,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既有形式又有精神,使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