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学语文的教法和学法具体有哪些
小学语文教学新教法
东莞市长安东安学校任一丹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促进人的整体发展。而当今的语文教学都侧重于理解,即琐碎的分析文章,而造成目的的错位,要求的越位,语言学习的不到位。所以,从实际出发,应把学习语文的力度移位到运用这个环节中,从运用中促进理解。而学会运用,就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也强调了积累、运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生必须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在与老师、同学,在与社会、家庭的语言交际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灵活地运转起来,我在以下方面作了尝试:
一、灵活组织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般是一篇接一篇课文教,受到薛法根老师“组块教学”的启发,我试着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淡化课文间的严格界限,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法”。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因为有着某些方面的共同点才组织到一块的,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共同点集中训练语言。教学时,把一个单元看成一篇课文,从整体入手,先由学生自由读通每篇课文,然后由学生初步读懂自己所喜爱的课文内容,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疑义,再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组织教学,进行词语的组块,句子的组块,段落的组块及写法的组块,让学生在各种块中同中求异,得到内化与积累。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速度和效率,也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的自由度,减少了分析,注重了实践,使学生的语言训练得到充分的落实。
二、精心设计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日本著名教学家斋藤喜博甚至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可见,“问”是何等的重要。但老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问题提得好,学生就想说、会说,也就达到了运用中理解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提好问题:首先问题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要教师善于从新的角度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意料,能促进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寻求答案。比如我常预先设计或在教学中随机捕捉一些争议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辨个明白,争个透彻。其次,问题要有容量。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余地,能促使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地去解答。如一题多解、一题多练、一题多议等。在次基础上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细致地指导学生“说什么”,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明确“怎么说”。
三、巧妙创设情景
教师根据文意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表演、演示等活动,入情入景地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使情景的设置与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达到了“寓教于乐,乐而不嬉”的目的。课堂上,我常随意捕捉或有意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在无意中学会运用语言。学完了《爬山虎的脚》,就让学生用“我”的口气对爬山虎的习性和特点作自我介绍。有一次课堂上,一只小麻雀突然撞进了课堂,怎么飞也飞不出去,这下,学生的眼光都随着麻雀忽上忽下,忽做忽右地移动。于是,我也就停止上课,干脆让他们尽情地看。终于,麻雀在班级中逗留了五、六分钟,飞出窗外。学生也都回过神来,我顺势就刚才麻雀怎么飞进教室,如何在教室里飞的,又是怎样飞出教室的以及同学们的表现、心情和对这件事的看法等作自由发表,发现平时不大讲话的几个学生也有了表达的欲望,课后还将一篇篇具体而生动的文章送到我的手里。
四、营造轻松氛围
鸟儿高飞,需要广阔高远的天空;学生展现自我,则需要自由宽松的氛围。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参与紧密相连。当学生的情绪处于一个积极振奋的状态时,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压抑,一个个奇思妙想,才会如泉喷涌。因此课堂上应给学生营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据了解,美国的小学生上课不用排坐,不背手,而是围者团团坐,相互交谈,也没有“不许做小动作”的批评。我有时也常采用这种小组形式的课堂教学,便于交流和讨论,还能互相学习。另外,师生间平等融洽的关系是制造轻松氛围的前提,让学生感到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是在共同学习。在课堂上,学生有时会再现一些奇特甚至有点荒诞的想法或回答,此时,教师应保护、鼓励学生这种创新意识,切不可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培养学生有大胆能说的习惯,在自由言论中进行语言实践。
五、扩大学科外延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它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自然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实际上,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等,封闭起来,是学不好语言的。所以,语文学习,仅仅是在课堂上是不够的,我试着把语文学习搬到校园、社会、大自然这个课堂内进行。基础训练“听话、说话”中有一个当小导游的内容,在指导的基础上,我带领学生身临其境,来到校园中,以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我们的校园。不仅是对课文的实践运用,还为习作训练做下了良好的准备。
不管怎么说,语文教学应走向运用和交际,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真正体现“小学语文”的作用。
作者小传:任一丹,女,重庆人,大学文化,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多年,对班级管理和教学富有一定的经验,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㈡ 小学语文教学的教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教学新教法
东莞市长安东安学校任一丹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促进人的整体发展。而当今的语文教学都侧重于理解,即琐碎的分析文章,而造成目的的错位,要求的越位,语言学习的不到位。所以,从实际出发,应把学习语文的力度移位到运用这个环节中,从运用中促进理解。而学会运用,就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也强调了积累、运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生必须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在与老师、同学,在与社会、家庭的语言交际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灵活地运转起来,我在以下方面作了尝试:
一、灵活组织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般是一篇接一篇课文教,受到薛法根老师“组块教学”的启发,我试着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淡化课文间的严格界限,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法”。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因为有着某些方面的共同点才组织到一块的,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共同点集中训练语言。教学时,把一个单元看成一篇课文,从整体入手,先由学生自由读通每篇课文,然后由学生初步读懂自己所喜爱的课文内容,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疑义,再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组织教学,进行词语的组块,句子的组块,段落的组块及写法的组块,让学生在各种块中同中求异,得到内化与积累。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速度和效率,也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的自由度,减少了分析,注重了实践,使学生的语言训练得到充分的落实。
二、精心设计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日本著名教学家斋藤喜博甚至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可见,“问”是何等的重要。但老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问题提得好,学生就想说、会说,也就达到了运用中理解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提好问题:首先问题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要教师善于从新的角度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意料,能促进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寻求答案。比如我常预先设计或在教学中随机捕捉一些争议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辨个明白,争个透彻。其次,问题要有容量。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余地,能促使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地去解答。如一题多解、一题多练、一题多议等。在次基础上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细致地指导学生“说什么”,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明确“怎么说”。
三、巧妙创设情景
教师根据文意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表演、演示等活动,入情入景地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使情景的设置与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达到了“寓教于乐,乐而不嬉”的目的。课堂上,我常随意捕捉或有意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在无意中学会运用语言。学完了《爬山虎的脚》,就让学生用“我”的口气对爬山虎的习性和特点作自我介绍。有一次课堂上,一只小麻雀突然撞进了课堂,怎么飞也飞不出去,这下,学生的眼光都随着麻雀忽上忽下,忽做忽右地移动。于是,我也就停止上课,干脆让他们尽情地看。终于,麻雀在班级中逗留了五、六分钟,飞出窗外。学生也都回过神来,我顺势就刚才麻雀怎么飞进教室,如何在教室里飞的,又是怎样飞出教室的以及同学们的表现、心情和对这件事的看法等作自由发表,发现平时不大讲话的几个学生也有了表达的欲望,课后还将一篇篇具体而生动的文章送到我的手里。
四、营造轻松氛围
鸟儿高飞,需要广阔高远的天空;学生展现自我,则需要自由宽松的氛围。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参与紧密相连。当学生的情绪处于一个积极振奋的状态时,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压抑,一个个奇思妙想,才会如泉喷涌。因此课堂上应给学生营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据了解,美国的小学生上课不用排坐,不背手,而是围者团团坐,相互交谈,也没有“不许做小动作”的批评。我有时也常采用这种小组形式的课堂教学,便于交流和讨论,还能互相学习。另外,师生间平等融洽的关系是制造轻松氛围的前提,让学生感到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是在共同学习。在课堂上,学生有时会再现一些奇特甚至有点荒诞的想法或回答,此时,教师应保护、鼓励学生这种创新意识,切不可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培养学生有大胆能说的习惯,在自由言论中进行语言实践。
五、扩大学科外延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它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自然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实际上,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等,封闭起来,是学不好语言的。所以,语文学习,仅仅是在课堂上是不够的,我试着把语文学习搬到校园、社会、大自然这个课堂内进行。基础训练“听话、说话”中有一个当小导游的内容,在指导的基础上,我带领学生身临其境,来到校园中,以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我们的校园。不仅是对课文的实践运用,还为习作训练做下了良好的准备。
不管怎么说,语文教学应走向运用和交际,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真正体现“小学语文”的作用。
作者小传:任一丹,女,重庆人,大学文化,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多年,对班级管理和教学富有一定的经验,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㈢ 新颖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语文是小学阶段中一门基础学科,而语文课堂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色彩,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基础知识储备比较充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出现很多弊端,不适合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加以重视,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的基础学科,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创新措施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和质量。
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
(一)根据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素材和资源,拥有很多人类发明创新的食物。比如世界奇迹“万里长城”、现代的信息设备等等,通过教材学生都可以了解世界创新的事物。教材中还有一些名人的创新事迹,比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能给予学生一定的创新启发,学会运用多角度看问题。另外,教材中还有很多拥有创新精神的人,爱迪生的发明、地动仪的发明等,这些人的坚持不懈才能够给后人带来巨大的福音。经过教材内容的多角度熏陶,能够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知识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创新。一旦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就有了继续钻研下去的动力,从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设立一些新颖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来达到激发创新思维的目的。
(二)采用多种方法结合,进行创新教学
在语文课堂中,蕴含着大量的创新元素,教师应该主动挖掘其中的有利因素,源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传授的形式,同学们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语言表达也是相对受限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应对呢?当然离不开教师和同学们课下的互动。只有教师和学生多进行互动交流,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才能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比如鼓励学生进行课外语文书籍阅读、轮流办语文板报等。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些实际的语文活动,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有利于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和教材有关的音频,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思想感情。比如在学习寓言故事的时候,教师大多对学生进行口头的讲解,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然而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帮助教师创造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够通过音频导入教材内容,让同学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另外,还可以根据课文里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演绎角色,进行情感体验,加深对课文思想的理解,感受作者的写作目的。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表演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直接影响到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老师要学会把握教材上的整体结构和教学思想,采用创新的形式展示教材中的内容。比如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背诵,学生就会感觉课堂缺少趣味。教师可以利用课前问题导入的方式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以问题的形式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另外,除了口头背诵的方式,教师还可以采取黑板默写的方式,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印象来板书,这不仅可以刺激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于求异的观点应该加以引导,不能强迫学生都按自己的思路发展,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有自己思维的亮点。对于课堂中的问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促进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在“称象”一课中,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方法,有的说称石头太麻烦了,可以让官员下船一个个称重,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这些都是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碰撞出的火花,是走向创新的一个契机。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从教材出发,多种教育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㈣ 小学语文老师都有哪些教学方法
1、阅读技能需要教导小学生的,所以你作为老师一定要提前把要上课专的文章通读了解,才能更好属的更透彻的解释给学生听。 2、说话技能因为是小学的而且是语文老师,所以说话很重要,在很多人的小学时代语文老师都是一个天使的形象,而保持就需要做到:说话轻柔,有耐心,可以一句句的说明学生不懂的问题。还有就是对待家长,也一定要耐心在耐心 3、书面表达能力一定要有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因为小学是基础,基础打好了什么都会很容易的,所以在给学生布置写作或者阅读理解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说明每个地方的不懂的问题,在修改学生作业的时候也要把每一个错的点都写清楚写明白。 4、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在每次上课前一定要做好该课程如何讲解的教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到方法,不能只是死学,课堂气氛也很重要,所谓寓教于乐。
㈤ 小学语文常见的八种教学方法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直观形式获得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之所以经常被采用,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须切实把握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发挥作用。
一)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这类教学方法是指通过都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它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中教学方法。
2.谈话法: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4.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这类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事物并通过感知觉获得感性认识,领会所学的知识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1.演示法 :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㈥ 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有哪些
导析,是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所提出的问题,并从分析入手,达成对框题所含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导析是看着耙子射箭,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以下以湖北省教学研究室编著的思想政治课本(试验本)为例,介绍几种导析方法,仅供参考。
文本导析法 是凭借教材本身的编排内容来分析的方法。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对框题所含内容中的材料的阅读、插图的辅助来理解正文;二是通过分析正文中句子与句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来理解所学内容。一般有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此法抓纲务本,双基落实。
如分析“奴隶制度为什么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首先,引导学生看书上的三幅插图,第一幅是在一件青铜器上,记载着一个奴隶主向另一奴隶主买来的五名奴隶,代价是一匹马和一束丝;第二幅图是河南安阳发现的奴隶骨架;第三幅是商代奴隶主大墓内部图。
其次是引导学生阅读第11-12页的两段材料。通过三幅插图和两段材料的辅助提示,学生就可以得出奴隶社会生产关系三个方面的特点:(1)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2)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奴隶主对待奴隶像对待牛马一样,任意支配;(3)奴隶的劳动成果全部被奴隶主占有和支配。
再次,引导学生分析标题与正文的板块关系来理解课文。教师依次设问,使学生回答步步深入,思路如下:
师:以上三个方面就能说明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吗?
生:不能。
师:还有哪些地方说明了这一点?
生:下一段(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阶段为了维护野蛮的奴隶制度,还利用了官僚机构、军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奴隶阶级进行残暴统治)。
师:课本上的这两段是什么关系呢?
生:并列关系。
这样,只要学生明确这两段是并列关系,也就明白了我们要分析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是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剥削制度,第二个方面是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压迫制度。即小标题是对这两段的总述。
这样通过插图和材料的辅助,具体分析了最野蛮的剥削制度的具体表现;通过对正文段与段之间关系的理解,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去分析;全面把握要点,避免了掌握知识的片面性。
比较导析法 包括对比导析和类比导析。对比导析是把相近和相关的知识进行异同比较,有一石三鸟之效。如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首先把第二、三次科技革命分别对社会生产的影响进行比较,其次把第一、二、三次科技革命分别对社会制度的影响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就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从而又带来生产关系的相应的调整。这样,学生在比较中就能区别三次科技革命的不同影响,达到举一反三之效。
类比导析是用直观的浅显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不易理解的事物,有事半功倍之效。如分析第二次科技革命对社会制度的影响,它“使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学生对“自由竞争阶段”和“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缺乏感性认识而感到很难理解,教师可把“自由竞争阶段”的资本主义企业比为“撒胡椒面”即数量多而规模小,“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企业比喻为“滚动的雪球”。前后两者的比较就如同“刚出生的婴儿”和“拳击巨人”,“虾”和“巨鲸”,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了。讲到“纳米”这个概念时,学生关心的是纳米的颗粒有多大?老师可以打个比方,如果把纳米拿来同原子比的话,就如同拿乒乓球与地球比较,这样学生对纳米颗粒的大小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一位研究纳米技术的专家。
渗透导析法 突破学科局限,利用边缘学科知识和最新学术观点来识“庐山真面目”,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交叉性和辐射性。此法可拓展学科空间。
如前述分析了第三次革命的发生及影响后,教师可以做以下渗透导析。
师: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英、美、法、德,俄等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中国当时为什么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呢?
生:因为中国当时处在清政府统治下,实行的是封建专制。
这样学生很容易得出:当时只有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扫清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才能发生工业革命。
师: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在什么时间?
生:19世纪70年代以后。
师:中国有没有赶上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浪潮?
生:没有。(学生开始流露出恨铁不成钢、太遗憾的神情。)
师:没赶上的结果怎样?
生:挨打(或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师: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在什么时间?
生:20世纪40年代以后。
师:中国有没有赶上?
学生一时答不出来,教师可作补充,起初在“打仗”,后来在新中国成立后赶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末班车”,并把一、二、三次科技革命来了个“三级跳”。分析到此,学生就会明白,我国与发达国家有差距是什么原因、什么时候造成的。
在以上基础上,教师引用有关专家的话:“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信息技术为标志,世界进行了第四次科技革命,21世纪以纳米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标志,将迎来第五次科技革命的高潮。”我国也赶上了这两次科技革命,而且还有学者说:“纳米时代将是以中国为主体的时代……”这样会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等结论,增强了知识的连贯性,把学生的视角引向了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长了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发展观点、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升华导析法 把分析的知识点迁移到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中去,使书本理论在迁移中升华,达成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思想觉悟的提高、行为的校正和规范,并逐步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此法可增强课堂“活力”,拓展课堂空间。
如把“三个代表”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内容和当前的农村税费改革结合起来,与当地模范党员、好人好事的先进典型联系起来,并且请学生讲一讲“三个代表”在基层的体现及典型事例。这样使“三个代表”由书本理论变成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实。农村税费改革体现了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中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内容,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广大党员干部都在努力实践着“三个代表”。
又如,我国加入WTO体现哪一基本国策,北京申奥成功说明了什么?这类问题的回答能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在运用中升华。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心理疾病,在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之后,让学生谈一谈:“怎样学会自我保护?怎样正确对待学校和家长的教育?”这类问题的回答,使学生把书本知识和自己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使书本知识在运用中巩固,促进思想觉悟的提高,增强纪律、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并自觉规范和校正自己的行为。
㈦ 小学语文教学的教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教学的教法有哪些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促进人的整体发展.而当今的语文教学都侧重于理解,即琐碎的分析文章,而造成目的的错位,要求的越位,语言学习的不到位.所以,从实际出发,应把学习语文的力度移位到运用这个环节中,从运用中促进理解.而学会运用,就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也强调了积累、运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生必须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在与老师、同学,在与社会、家庭的语言交际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灵活地运转起来,我在以下方面作了尝试: 一、灵活组织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般是一篇接一篇课文教,受到薛法根老师“组块教学”的启发,我试着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淡化课文间的严格界限,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法”.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因为有着某些方面的共同点才组织到一块的,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共同点集中训练语言.教学时,把一个单元看成一篇课文,从整体入手,先由学生自由读通每篇课文,然后由学生初步读懂自己所喜爱的课文内容,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疑义,再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组织教学,进行词语的组块,句子的组块,段落的组块及写法的组块,让学生在各种块中同中求异,得到内化与积累.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速度和效率,也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的自由度,减少了分析,注重了实践,使学生的语言训练得到充分的落实. 二、精心设计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日本著名教学家斋藤喜博甚至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可见,“问”是何等的重要.但老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问题提得好,学生就想说、会说,也就达到了运用中理解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提好问题:首先问题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要教师善于从新的角度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意料,能促进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寻求答案.比如我常预先设计或在教学中随机捕捉一些争议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辨个明白,争个透彻.其次,问题要有容量.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余地,能促使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地去解答.如一题多解、一题多练、一题多议等.在次基础上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细致地指导学生“说什么”,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明确“怎么说”. 三、巧妙创设情景 教师根据文意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表演、演示等活动,入情入景地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使情景的设置与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达到了“寓教于乐,乐而不嬉”的目的.课堂上,我常随意捕捉或有意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在无意中学会运用语言.学完了《爬山虎的脚》,就让学生用“我”的口气对爬山虎的习性和特点作自我介绍.有一次课堂上,一只小麻雀突然撞进了课堂,怎么飞也飞不出去,这下,学生的眼光都随着麻雀忽上忽下,忽做忽右地移动.于是,我也就停止上课,干脆让他们尽情地看.终于,麻雀在班级中逗留了五、六分钟,飞出窗外.学生也都回过神来,我顺势就刚才麻雀怎么飞进教室,如何在教室里飞的,又是怎样飞出教室的以及同学们的表现、心情和对这件事的看法等作自由发表,发现平时不大讲话的几个学生也有了表达的欲望,课后还将一篇篇具体而生动的文章送到我的手里. 四、营造轻松氛围 鸟儿高飞,需要广阔高远的天空;学生展现自我,则需要自由宽松的氛围.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参与紧密相连.当学生的情绪处于一个积极振奋的状态时,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压抑,一个个奇思妙想,才会如泉喷涌.因此课堂上应给学生营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据了解,美国的小学生上课不用排坐,不背手,而是围者团团坐,相互交谈,也没有“不许做小动作”的批评.我有时也常采用这种小组形式的课堂教学,便于交流和讨论,还能互相学习.另外,师生间平等融洽的关系是制造轻松氛围的前提,让学生感到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是在共同学习.在课堂上,学生有时会再现一些奇特甚至有点荒诞的想法或回答,此时,教师应保护、鼓励学生这种创新意识,切不可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培养学生有大胆能说的习惯,在自由言论中进行语言实践. 五、扩大学科外延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它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自然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实际上,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等,封闭起来,是学不好语言的.所以,语文学习,仅仅是在课堂上是不够的,我试着把语文学习搬到校园、社会、大自然这个课堂内进行.基础训练“听话、说话”中有一个当小导游的内容,在指导的基础上,我带领学生身临其境,来到校园中,以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我们的校园.不仅是对课文的实践运用,还为习作训练做下了良好的准备.不管怎么说,语文教学应走向运用和交际,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真正体现“小学语文”的作用.作者小传:任一丹,女,重庆人,大学文化,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多年,对班级管理和教学富有一定的经验,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㈧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创新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在以后的持续学习中语文也处于重要的学习专位置,教师属应当重视学生该门课程的重要培养,考虑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为其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同时,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是必要的,要不断更新陈旧的教学方法,创建更好的教育空间。
㈨ 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朗读时最常用的方法,以读促思,以读感悟,以读激情等。另外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