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小学语文风筝说课稿

小学语文风筝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1-02-24 16:09:17

Ⅰ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课风筝这篇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和伙伴们一起什么情景

小学三年级语文抄上袭册《风筝》这篇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和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

Ⅱ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深风筝主要内容

写了童年时,“我”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情景。文版章语言朴实,笔调清新,既权写了“我们”放风筝时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也写了丢失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写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美好憧憬。

Ⅲ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课《风筝》这篇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和伙伴们的什么情景

小学抄三年级语文上袭册《风筝》这篇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和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

Ⅳ 人教版初中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因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诗性的光辉,生命才具有了永恒的动力。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散文中,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风筝为描述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风筝是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载体。诗篇以凝练的语言,炽烈的感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诗情、诗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二)学情

《风筝》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刚进初中的十一二岁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我班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学习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探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浓浓亲情的体验上;将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加上农村学生基础差的特点,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满天的风筝>进行对比阅读.这里我重点说明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方法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同时借助于录音机、图片以及其它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及策略

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初步感知

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在阳春三月放飞风筝的情景,并配以教师一段声情并茂的导入词:

岁月的书签一页页翻过,我们的年龄虽早已离开了童年的范围,但那些关于童年的零零碎碎,总会在空闲时候,或睡梦中,一幕幕重现脑海,即便霎那的遐思,也每每咀嚼出甜蜜,快乐。风筝给单纯的童年带来了别样的快乐,这快乐化成一段长久记忆铭刻于我们的脑海中,同时也铭刻于鲁迅的心中……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与文本对话 落实重难点

轻松的心情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朗读全文,既积累了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让四名学生美美的来读课文,利用古筝曲《高山流水》做背景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边听边思考:1全文回忆了一件什么事?你读了有哪些感受?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思考题:

1.哪些地方体现了小兄弟对做风筝的痴迷?学生通过朗读、勾画找出相应词句,从而将课文的学习落实到语言层面。

2.“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哪件事?具体是怎样的?

这一段“精神的虐杀”的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两个呼之欲出的人物。“我”的盛怒和蛮横。小兄弟的惊惶与瑟缩,两种心境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因而抓住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这一情节,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改变以接受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同时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到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希望小兄弟有出息,是恨铁不成钢的手足亲情.从而突破文章的教学重点。
3.我当时为何要这样?现在想来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与悲哀”?

对这一教学难点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悲哀”之情。

4. “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记了,这说明了什么?

(三)与作者对话 感悟主旨

读了本文之后让学生谈谈:“此时如果鲁迅先生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你有错就改,严于自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可能会说其实你对小弟非常关心爱护,非常希望他能专心读书;也可能会说不要再责怪自已了,那不是你的错,而是社会造成的等等。通过想象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他们对主题的理解。

最后教师加以总结:《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叙写了一段人间真情,它似一曲温馨的歌谣,让我们沉浸于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中。最后,在学生欣赏山东潍坊风筝节的喜悦氛围中结束全文。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的板书是一只展翅飞翔状的风筝,风筝上压着鲜红的“精神虐杀”,一边是“我”不许弟弟放风筝,一边是弟弟的痴迷风筝,这承载着童年梦幻的风筝展现了浓浓的亲情,而且板书简洁明了,形象地体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Ⅳ 我想找一篇关于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文《纸船于风筝》这篇课文的说课稿 急用 谢谢各位了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题:
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谁会读课题?(指读)一起来读读吧!
(二)检查预习:
1.昨天预习,你读了几遍课文?(指说)
2.课文中的难句子一定难不倒你!先自己试试吧!(自读)
3.生字宝宝藏在句子里,都被你们认出来了,那他们站在一起呢?(自己认读一下,再把记字的好办法说给周围的小伙伴听!)
5.谁都认识了?(指读)谁想把你记字的好办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三)导读感悟1 ~6段
1.小朋友,在一座美丽的山上,有两座可爱的小房子,你们知道这是谁的家吗?(还不清楚的,赶快到文中找答案)指说,是这样吗?我们去看看!(点击)哎,你怎么知道的?读读好吗?
2.小朋友,松鼠住在高高的山顶上,而小熊呀却住在山脚下,虽然离得很远,可他们却是最好的朋友!不信,你读读2~6段,看看他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
3.指说:概括或细致的说都可。
4.导读第三段:
瞧,(课件演示)松鼠亲手折的纸船,顺着清清的小溪,飘呀飘,飘到了小熊家门口,小熊拿起纸船一看,——生:乐坏了!你能读好这一段吗?(指读)
问读的好的学生:小熊,你为什么那么高兴呀?(指说)
是呀,从山上的小溪里以外的飘下来一只纸船,里面还有一份祝福,小熊能不乐坏了吗?(谁还想读读)
5.第五段
不光小熊乐坏了,小松鼠呢?(图)是的,他收到了松鼠送的风筝,也乐坏了。这次,谁相信自己比刚才读得还好?(指)
6. 3.5段
小朋友,下面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小伙伴,想读那段读那段,好吗?开始吧!(自)(指读)
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指读)2 3 4 5 6
(四)导读7~11段
1.是啊,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正当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之中的时候,这快乐却没有了。(师范读)
2.选择给你感受最深的段落,再用你喜欢的方式边读边体会,过会我们来交流交流。(把你的感受说给同桌听听)
3.7段
“飘荡的风筝”“漂流的纸船”读读这两个词吧!(指)
你们觉得这两个词可以换换吗?(不能)为什么?(指说)
谁能读得更美一些呢?
老师听了,好像真的感觉那风筝飘起来了,纸船也动起来了。
导:这么美的东西都不见了,谁还想把你的感受读一读。
……………
4.你们都是感情丰富的孩子,小朋友,其实内心最深的感受是不好用语言来表达的,下面,就让我们把深刻的感受,不同的心情通过读来表达出来吧!(自己试试)(指)
(五)拓展延伸
可以看得出,小朋友都被松鼠和小熊的感人故事,高兴着,感动着,当我们再一次看到了那高高飘荡的风筝,那一只只传递友谊的小船,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指)教育学生应率先伸出友谊之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指生讲故事。
二、学习生字词:
1、小黑板出示生词,开火车认读。
2、出示要认的生字,检查自学生字读音情况,注意正音和交流记字方法。
3、任意选择一词,说话。
4、读课后练习中的词语,鼓励学生抄写会写的词语。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用多种方法自由记忆。
2、教师点拨,对难写字、容易出错的字加以分析、指导。
3、指导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1)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先书空,后描红、临写。

Ⅵ 小学三年级上册课文风筝

风筝
童年的时候,我门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了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在芦苇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那找过了吗?”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里呢。”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Ⅶ 风筝一课

沉堕的风筝

——鲁迅《风筝》解读

偶翻新编的中学语文教材两种:语文教育出版社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无独有偶,两种教材都在初中第一册选进了鲁迅的《风筝》。有感于既往语文教参对鲁迅作品的阐释,又翻开了相应的两种教学用书。它们对《风筝》的主题大致作了如下几种阐释:从儿童教育角度理解,《风筝》批判了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和方法,提倡近代儿童教育的科学观念;从批判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角度理解,《风筝》批判了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从自我解剖的角度理解,《风筝》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的高尚品质;从亲情角度去理解,《风筝》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风筝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是美好青春的象征,《风筝》很热切地表现了对春天、对青春的怀念,对美好事物的醉心和探求,对这些东西逝去的悲哀;从多角度理解,把批判主题和自责主题相结合……于是,忍不住有话要说。

仅从文本中间回忆部分的解读,得出种种主题阐释,不无道理,然而文章还有一个开头和结尾,它们与中间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蕴蓄了意蕴生成的可能,任何撇开开头和结尾的解读,都不可避免的会因肢解而多少有些偏差。

文章开篇就提到身处“北京的冬季”。他乡、严冬,因而即使是只有一二风筝,即使是浮动在远处,也引起“我”的注意,触动“我”的心。与其说是风筝引起“我”的注意,不如说是“我”本来就在寻找、在希求。“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人只有身处异乡,才能更明白故乡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人只有置身冬季,才更明白春天的温暖和煦。冬天里的他乡游子,于故乡的春天该是怎样地渴求、向往和怀想!有了这份感情的依系,就有了一份温暖、慰藉和寄托。哪怕四周严寒酷冷,在心灵深处,仍有一个角落,温暖着、柔和着、滋润着,足以勉强地时而地安置自己,或者在严酷中给自己一个气孔,不至于窒闷难当。因此,虽然故乡春的信息,给“我”的是惊异和悲哀,虽然故乡久经诀别春天也久经逝去,还是忍不住要回望。明知不能回望而回望,现实生存的严酷和心的渴求可想而知。这种回望,强化了现实生存的困境性和非生存性。故乡的风筝时节,在“我”充满神往珍爱的回忆中虽然仍不无凄哀,然而毕竟有了“一片春日的温和”。“我”能攀扯着这伶仃的一二风筝,飘离这肃杀的严冬吗,哪怕只是一会儿?

一个“但”字彻底摧毁了我们的希冀。“精神虐杀”一幕的追忆追思使我们不禁和作者一样沉痛沉重。充满阅读想象的,总是那个未及成型便被摧毁的“风筝”。的确,文本中的“风筝”是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韦勒克和沃伦在他们合著的《文学理论》中对于象征曾作这样的解释:“象征具有重复与持续的意义。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成了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或者神话)系统的一部分。”“风筝”不仅是文题,是线索,而且在文中反复地持续地出现,说它是一个象征的意象,或许并不牵强,不然,我们回到文本看看。

作为儿童的玩具,“风筝”象征一种出于活泼童心的精神。它充满生气、希望、欢乐。这是一种顽强的精神,抗拒着外界的寒冷、肉体的多病瘦小、生活的贫穷和家长的压制,顽强地存活、飘突。这是未被吃未吃人的“真的人”所具有的精神,是人生的亮色,是社会人生的希望。正因为“风筝”有这层象征意义,禁止放风筝、毁坏弟弟的风筝,才是“精神的虐杀”。

“风筝”的遭遇,又象征了一种悲剧性的人生。它曾经努力地飘飞,寂寞而艰辛,但未及飞高,还未成形,就虐杀于“长子”之手。孩子的“风筝”破碎了,曾经嫩绿的心干枯了、沉默了。而觉醒的虐杀者由于猛察了身上的罪恶,自我的确定性也破碎了,他的“风筝”沉重地堕下去、堕下去。他不过是几千年来吃人者中的一个,也不是“真的人”,是早经虐杀而又成了虐杀者。而虐杀的动机竟是为了爱,因为恨铁不成钢。这种虐杀,由来已久,也将长久蔓延,成了恶性循环的长链。虐杀者往往就是爱“我”者,且往往不觉,即使觉醒了反省了想补救了,也无从补救无从得宽恕,因为被虐杀者往往不觉、不恨、不怨。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在造成他人的悲剧的同时也造成了自身的悲剧。那破碎的风筝,就像那无可把握的人生。

“风筝”还是作者心态的写照。置身于严酷和窒息的环境中的游子的悲哀,系于那零落的一二风筝,飘向故乡的风筝时节。记忆中的风筝,有着童年的辛酸,浸透着回忆者的悲凉和沉痛。被毁的风筝,是一颗重创的心。充满无可解脱的咎悔的心“又不觉地堕下去,而不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的堕着、堕着。”风筝的意态已直接隐于心态的描写中。回忆而生的无可把握的悲哀就如那沉重无着的风筝。随着“风筝”不同形态的出现,悲哀渐深渐浓渐重。

于是我们明白了,文末的“无可把握的悲哀”,并不仅仅是人教社教参所说的指悲哀“意想不到”,“想忘也忘不了”,而是因为“精神虐杀”一幕的回忆,猛察了自身的罪孽,自我的肯定和确定性轰然倒塌,对缺乏自我自觉的“全然忘却”的痛入肺腑。这种悲哀于人是连根拔起的,致命的。人一旦陷入了这种悲哀,他凭以确认生存价值和意义的最根本的、最后的一块舢板也荡然无存了,生存的勇气和热情随之丧失,充满活力的生命,自觉的价值人生已先行结束于生物生命未及完结之时。因此,我惟愿“躲倒肃杀的严冬中去”,而“四周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因为回望之路的残酷断绝,困境已成了绝境,成了别无选择中的唯一选择。确立自我、确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在对严冬的直面和体味中,只有在对绝境的穿踏奔突中。《风筝》表现了陷于困境、处于绝境的现实生存,弥漫着浓重的悲哀,唯一的出路就是投身于寒冬而抗战。这就是鲁迅式的绝望中的抗战。

《风筝》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回忆性叙事文本,它是放在《野草》中的,和《野草》的诸多篇章一样,继续着鲁迅对孤独个体生存的呈现和探讨。《野草》不像鲁迅的其他作品:“所说的话,常与所想的不同……不愿将自己的思想,传染给别人。”②而是写他怎么想的,是直通它的心灵,内化他的内心世界的,只是写得很含蓄很隐晦。《野草》有着迷人的深度,鲁迅悲壮的人生乐章在此得到最为精粹的呈现。我以为,这样的作品是不适合放在初一的。一定要放在初一,就只能避开真正的内蕴,浅层解读种种,而这样的解读训练是否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益,不得而知。

注释:

①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204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11月版。

②《两地书·第一集》,《鲁迅全集》第七卷97页,1925年5月30号致许广平信。`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风筝说课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