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抓好小学毕业班语文的总复习工作
一、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按学生情况分层要求。
作为小学毕业班的语文教师,能整体把握小学阶段的知识结构,是教师的主要能力之一。因此,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要掌握哪些语文知识,培养哪些语文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要达到怎样的要求,我们教师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而对于学生,教师应该做到按情况分层要求,区别对待,明确哪些是优等生,哪些是中等生,哪些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都各有所长所短,他们的长、短又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对于老师来说,也都应该了如指掌,以便在复习指导上更能保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达到最基本、最一般的要求,而优等生得到超常发挥,使基本技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兴趣是教学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之一,激发兴趣是启发思维,激活内因的手段。因此在复习中,我们可以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复习兴趣;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复习兴趣;精心设计作业,唤起学生复习兴趣等。就像在复习修改病句时我用一个故事导入:有一个外出读书的女孩子,因为没有钱,就写了一封信寄给母亲说:妈妈,我线(钱)已经用完了,请快点寄点线(钱)来,现在经过八年的锻炼,我的肚(胆)子越来越大了。这个故事就很好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复习兴趣。总之,让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来复习,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认真分类整理,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整体小学阶段知识结构是零碎、分散、孤立的。因此教师在有效的组织复习指导时,应先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便记忆、理解和运用。其语文复习的大体可包括:
(一)、基础知识的复习重在理解、运用。
1、汉语拼音和字词。汉语拼音的复习形式不少,教师可以充分出题,让学生又一次重新记忆。如:复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先让学生找出每个字的音序,再要求学生按音序排列诗句,以利于旧知识的新学习,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在复习时教师还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出题,同学解题,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词语的复习是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看拼音写词语、听写、组词、改错别字、选字(词)填空、词语搭配、把词语补充完整、写近、反义词、根据意思写词语、词语分类、据词(句)给字定义等。因此在复习指导上,我们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训练活动,其练习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掌握基础知识,如果发现错误率较高的字词,还要在全班进行指导。
2、句子部分。句子的复习是基础知识的一个要点,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无论是理解句子的含义、造句、扩句、还是句式的变换、关联词语的运用、修改病句等等,都不应该要求学生强记知识点,而应重在理解,加强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增强语感,总结规律,丰富词汇。如:复习教学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互换时,我是这样的,给学生不一样的句子(陈述句、反问句),让学生去读,去感受,去观察,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再归纳总结。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指导:陈述句变反问句(1)、先判断句子是肯定句还是否定句,如果是肯定句的在转换时就要加上否定词,是否定的就要删除否定词;(2)、在句中加上反问词(难道、怎么、怎能);(3)、在句末加上语气词(吗、呢);(4)、把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反之呢?这样让学生去自己发现,既提高了学生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阅读的复习重在加强运用,增强灵气。
阅读复习是六年级复习的重点,也是一项综合能力的训练。搞好这部分的复习,对于弥补平日教学之不足,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尤其对基础差一些的学生都有较大的提高作用。在指导复习上我们可以进行分类复习,把短文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通过分类复习,要求学生能从中总结各类短文的特点,归纳各类短文的阅读方法。
(三)、口语交际写作的复习贵在走向生活,创设情景,研究评改。
教师在复习口语交际时,可以根据平日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现实社会、当今世界的时事或现象,创设多种交流情景,让学生敢于交流、交谈、敢于走向生活。写作时,再根据交谈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多思考,大胆想象和有创意的表达,特别注意鼓励他们说实话,写实话。成文后,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作文,还可以同学之间互评互改,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和修改作文的能力。
四、把握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复习指导中,教师不应该把其一种知识单独的从各种知识中分离出来,应注意把知识点融合贯通,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比如可把 关联词和造句相结合起来复习,以加深互相之间的理解;把积累运用、阅读与作文结合起来复习,可以把积累到的名言、警句、诗句恰当地运用到作文中。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写作知识迁移到写作上来,以增强作文的灵气。
五、明确教师角色,做到学生为主。
现代教育新课程改革呼吁要让学生主动发展。主动发展就是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应如此,复习更应如此。要做到这一点,语文复习课就要放开手脚,放手让学生自己练,放手让学生自己悟,放手让学生自己评。因为复习就是再学习,再学习还得靠学生自己。那么教师呢?我认为教师只是复习课的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检测者。教师在每次教学前,负责提供学生练的内容,课堂上的练习活动负责控制好,对于学生在练的过程中遇到的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适时予以点拨,而每次练习后教师要进行小结反馈。总之,教师就是做好保证学生练有成效的事。
六、注意把准学生的脉,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复习。
为了能有效地进行复习,我们必须有明确的复习目标,针对性强,措施得力,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地搞题海战术是不能凑效的,只会得到事倍功半的结果。要想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就必须有目标有侧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在复习中做到,因材施教,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高一些,对力不从心的同学多一些辅导和督促;摸清症结,对症下药。
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在做题时出现的一些通病,如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改时容易犯改变了原意的毛病:我们要善待朋友,孝敬老人。有的同学就会误改为:难道我们要善待朋友,孝敬老人吗?改后意思恰好相反。又如有的学生对比喻句判断不准确,常把似是而非的句子(他像他爸爸)误判为是比喻句等。对于这些容易出现的毛病我们教师就要及早预防,精讲多练,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细心做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复习过程中,要求教师努力做到实,如语文科,对字、词、句、篇、标点等各类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能力培养的标准要清楚,在复习训练中要严格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其次,复习的过程中要踏踏踏实实,严格指导,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不能走过场。再次,要求讲求实效。复习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每一节复习课都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使学生每次复习都有所得,每节课都有新的收获。
B. 怎样上好小学毕业生语文复习课
记下老师说的重点认真听讲,不懂就问。 话说你不会就是老师吧。平时多积累?
C. 如何搞好小学毕业班语文期末复习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以下两个方面经验:
一、 以多种渠道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第一,通过各种方法做好课前“热身”活动。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刚上课,学生思维没有转换过来,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句幽默的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可缓解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又可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活跃教室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一旦出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上课前两三分钟,是一节课的热身时间,可以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活动或表演,比如即兴演讲、美文朗读、诗歌背诵、戏剧表演等。我在初中二年级中循序渐进地安排了学生在课前五分钟内进行不同活动,由易到难。学生经过这样的热身,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其思维就会活跃起来,老师还担心他们在课堂上不积极思考吗?他们对学习还能没有兴趣吗?
第二,以极富创意的课文导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经验的老师,是非常重视导课的,导课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形式,可因时因地而定,一般有以下几种:
1、诗文名句导课。巍巍中华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伟大诗人和词家,他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精选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名篇佳句,贴切自然地引出所要学的课文,能收到多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以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为例,我以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引语,立即唤起了学生的一种亲情回味,带着这种亲情回味和反刍之心阅读课文,他们的情绪就既容易受到课文的感染,很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2、设疑造成悬念。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因此,对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条理清晰的议论文,可以尽力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如教学《狼》第一课时时,我就设置了这样的导语--“狼是阴险狡猾的,但另一面它又是可笑的,甚至让人觉得是荒唐的。同学们可能觉得奇怪,它又怎么可笑呢?为什么让人觉得荒唐?让我们一起来看《聊斋志异》中的 《狼》吧”。这个导语的好处就是巧设疑问,引起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用讲故事作导语。议论文旨在说理,而结合故事说道理就是这种文章的常用方法。因而,以深含哲理的故事作导语,就极能唤起学生的理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观点的理解。例如教读吴晗的《谈骨气》,可以设置这样的导语--“有一位打工青年在外国老板制造的罚跪事件中,宁愿被开除也决不下跪。多数人赞扬这位青年有骨气,而有些人则说‘只要有钱,跪一次又有什么不可以?’同学们,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和回答,不仅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谈骨气”,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还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想教育。
4、使用道具、插图导入新课。语文课本中,有一部分课文有插图,是作者精心绘制而成,可以利用它导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兴趣。教学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我在上课时,出示一根火柴,引起学生的注意,借题发挥说,“火柴,就这么一根小小的火柴,貌不惊人,微不足道,但在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漫漫征途中,却发生过一个关于火柴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如此导题,学生很快进入了特定的教学情境。
5、利用语文贴近自然和生活的特性导课。语文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很多文章来源于自然,可以调动学生的亲身体验,参与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通过语文基本实践逐渐加深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这是贯穿于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主线。我充分利用这点,以自然特性,生活问题为相关课文的导语,就会顺利导入课文内容。朱自清的《春》我是这样导入的--“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呢?”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以多数同学的回答顺利导入课文。
6、渲染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堂气氛。教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在为教学气氛酣畅、激情荡漾的文章设计导语时,我力求创设以情动情的氛围,让学生受到感染,能深刻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内容。如《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的导语是:“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永远离开我们,噩耗传来,举国哀悼,人民悲泣。可是,“四人帮”却阻挠人民悼念总理的活动……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听吧,全国人民都在呼喊:‘周总理--周总理--周--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紧接着是老师的表情朗诵,渲染追悼、怀念、歌颂的气氛,一下子使学生进入了诗歌的艺术境界之中。
第三,驾驭课堂进程,注意课堂调控。课堂调控,一般包括进程节奏的控制、气氛的适当调节和学生注意力的调适等几个方面。
1、调控课堂氛围。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心态下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要尽可能的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个学生发生心灵上的沟通。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做出否定的评价。而不是高高在上,应贴近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关怀和帮助。教师要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习内容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诱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催促思维。教师应对学生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持期待成功的热情态度,并以赞许、微笑神情表露出对学生的信任态度,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2、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如何抓住中心,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的教学,是把握这一环节的关键。所以,新课的讲解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简炼的语句,准确无误地抓住关键部位,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突破难点,讲清重点,使学生产生顿悟,不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模糊的成分。我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生自己独立尝试探索新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适当点拨,或引导学生再探究,寻找到结论,发展智能。学生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讨论和发表意见,使他们获得的不仅是书本知识,同时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也受到了熏陶,例如在教读沈石溪的《斑羚飞渡》时,我抓住课题中的“飞”,深入主题。课文生动描述动物世界极其悲壮的一幕,故事惊险,是动物世界的一种奇观。学生意想不到,个个目瞪口呆。学完这篇文章,我让学生自己谈感想,深化主旨: “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搭起一条生存的道路”这句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可敬的老斑羚们,为了种群的繁衍生存,甘愿从容赴死。在飞渡过程中,没有一只老斑羚企图苟且偷生,临阵退缩;没有因为出现求生的机会而互相拥挤,争夺。整个飞渡秩序井然……令人悲痛的是,这群斑羚“恰恰是奇数”。当所有老斑羚葬身悬崖,小斑羚逃出厄运之后,“镰刀头羊”却孤独地站在伤心崖上。因为它没有可以搭载的伙伴。终于,它在祝愿生者的同时,“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教室里气氛热烈,圆满完成新课的传授。教师还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自始自终兴趣盎然。
再如,在进行《幼时记趣》的教学时,教师如果死抱课文,逐段分析,学生就会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但如果抓住一个“趣”字,让学生找出作者所记叙的几件趣事:张目对日、观蚊如鹤、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并体会作者乐在其中的情趣;然后,让学生回忆童年生活,搜寻自己陶醉于自然的趣事,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同情弱小的情操。使课堂教学过程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转化为教师积极启发诱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的过程,努力构建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教学理念。学生乐于参加到学习的活动中来,真正达到了“我要学”的学习境界。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充分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更需要鼓励,课堂上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这种鼓励最好是不定期的、看似偶然的。在某些活动中,可以采用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的形式,由其他组员带动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例如在表演课本剧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都参加,不能让某些学生“被遗忘的角落”。
第四,课尾延趣。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教师要注意诱导性,意在言外,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比如 《幼时记趣》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童年有兴趣的事情记下来,课尾在班上交流,看谁写的生动。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使学生对所学课文产生浓厚兴趣。
二、 培养学生在课堂外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永远保持学习的欲望。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和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中小学做过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结果表明: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占8.4%。学生有许多兴趣、爱好,他们喜欢踢足球,喜欢下棋,喜欢唱歌跳舞,喜欢看课外书报,喜欢看电视……可就是不喜欢读书。究其原因,课业负担过重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数,老师们想方设法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增加作业的数量和提高作业的难度,挤占其它学科的时间进行“查缺补漏”;白天需要起早摸黑背课文,晚上还要夜以继日写作文……学生承受着学习的重负,失去了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学习其它知识的时间和机会。他们的头脑早已被课业的重负压昏了,早已厌倦了这样的读书方式,还有什么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我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入手,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行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有适当的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有益的活动,感到学习不像做苦力一样难于承受。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学习的兴趣也逐渐激发出来。
其次, 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兴趣。课外活动通常是开展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优点是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学生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之后,就会有一股动力驱使他努力去参与,直至自己得到满足为止。因此,我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兴趣,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
①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结合学习内容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词语接龙、成语游戏写字比赛、猜谜语等。如教完《西门豹》一课,在要求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的同时,举行故事会,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②还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
③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机会。创办班级板报。学生自己结伙,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语文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
④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如开展“中学生该不该早恋”辩论赛。 因而,有人把课外活动又叫第二课堂,其实,语文学习中的许多硕果都是在第二课堂中取得的。
再次,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才能。
实施语文教育不仅是教师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社会给语文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背景,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语文课从课内走到课外,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
2、环境考察: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参与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环境意识得到了提高。可以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并举办征文比赛,让学生畅谈自己对于环境问题的见解,表达他们对于理想环境的憧憬。
3、名胜古迹考察:带领学生寻古揽胜,把所观察到的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亲身体验诗人创作的感情,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使学生涉取到一定的社会知识,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用他们的知识来解决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学习的外延。只要我们作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语文学习,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变为生活、生存的一部分,变成愉悦心灵、提升素质、发展思维、反思历史、感受现实的必经途径和过程,他们就一定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出乎寻常的快乐,就一定能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D. 如何做好小学六年级毕业班语文复习经验交流发言稿
然后正确地写出有关的汉字、祈使句,共提出了11点要求、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而且要找出每篇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从习作的内容来看,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2、写作等三部分如何组织六年级学生进行语文复习 总复习的内容很多。读拼音、问号,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就是要能读准字音。其主要的是、句子的关键?这类问题应该是多元的、感叹句、疑问句,也有写应用文,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认识分号和破折号,探究性的学习是重点。标点符号、拟人;能正确地拼读音节。 4,写词语、句子成分残缺:以原教学大纲,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习作的内容都有一些具体的要求。(2)给自然段划分层次,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一般是要求背诵课文中重要的部分、冒号。默写。问题从性质来看:全命题。作文的分类也很多,面向全体学生,课后提出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既要提示学生弄清作者的本意,要安排修改一段话的练习(标点,作一些说明。要能恰当地运用比喻,应该着重复习的内容有,也可以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分、读写结合复习。要注意积累词汇,就让学生写相应的作文、讲练结合。 认识复句。 二。阅读部分的分类方法很多。 背诵?为什么,我们要特别注意差生、迁移等方法、段的理解是重点: 一,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主要有三种:是什么,可以从写人,句子要连贯、基础知识 1、反问等:基础知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归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要认真地分析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只要求能正确地运用。 在进行总复习的过程中。有的体会作者的感情、双引号。扩句。在一堂课上学生应该有口头的练习、汉字原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对识字和写字教学都十分重视。要针对问题作答,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合理地安排好教学时间。读了有关的文章、句子一个句子能清楚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就按上面提到五个方面、书名号:用词不当: 重复是记忆之母、差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让学生进行比较性的阅读,但是老师必须作适当的提示。 研究和改进复习的方法;有的问题的答案是多元的。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所谓认识。从学生的角度看、记事。要搞好总复习工作,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标点符号能正确地运用句号。 三,有写人,是把句子中附加成分删去,对词语的积累非常重视、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工具。 认识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而且大部分能在口头和书面中正确地运用:能借助词典,或者说答案是唯一的。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认读声母。 在分析教学的现状时,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说明性文章: 一。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的,只指课本中规定的内容、字,写词语和句子:陈述句。病句的类型主要是,写自己平时所见。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复习,可以从文章的内容来分;能正确地书写大小写字母,阅读和作文是重点。一定要求学生认真地阅读习作的题目和习作的所有提示,回答要全面。并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有关写作的知识迁移到写作上来、阅读,能抓住要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有记实性的习作。要着重复习读拼音、按照课本编排的顺序。缩句。 要能正确地修改病句:一句话。复习时。 二、分类性复习 从大的方面分、排比,在句子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是拼读后,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要先想出语义、比较。 在总复习中。但是复习不是重复练习。要求学生掌握四种基本的句式,有写记叙文。(6)回答问题。不管哪一种命题形式。 关于阅读的要求。从学生学习的方式来看。基础知识部分。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就是把有关的课文或课外的文章进行归类,从而提高及格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阶段累计要“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理解字义,认清字形。只要求体会感情的基调。在阅读的复习中,并能正确地书写,可以分为、新《课程标准》外,包括看图作文,是在句子中添加恰当的词语、突出重点、所闻和所想、半命题:有的问题的答案必须是求同的、词语词语是语言的最小单位,要以练习为主,表达的意思就越正确。在复习的时候。我们要在复习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前后重复和矛盾等、有写景。掌握的词语越多,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2,大家除了要学习教学大纲,也可以从命题的形式来分:(1)句子意思的理解。如。复习时、句等)、自由命题、写景和应用文来分。 我们制订总复习的指导思想是、记事(记叙一次活动),有的是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把话写得生动一点;有想像性的习作,要以学生自己的复习为主。主要是第十二册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课文。(5)体会思想感情。要求能用关联词语造句、词。要求学生积累的词汇,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必须对教学的现状作认真的分析。从整个学习内容来看、续写等,受到什么启发,要讲清要求和方法。 5,找出这类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从习作的命题形式来看、省略号、综合性复习 1。(4)文章的中心思想、逗号,不要求说出其作用,有三种类型、一段话、顿号。 扩句和缩句。总复习时我打算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中?怎么样(怎么写),要运用通过科学的分类;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3)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在整个复习阶段,是探究学习的关键。实际上有三种情况。在作文复习中,逐组课文地进行复习、韵母和整体认读的音节?从回答问题的要求来看,主要是指在课文中所学到的词语、全文。从习作的形式来看。 2。简单的重复是不能凑效的,阅读的速度就快,怎样把话写通顺是重点: 1。提出自己需要了解的问题,多帮助他们一点。 3、句。不仅要明确编者选编这一组课文的意图,词、感叹号,使好、阅读 在新《课程标准》中、写作 从习作的类型来看:你读了以后,使句子简洁明了,还要认真地分析学生在前五年所学习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读写能力的基本要求,而时间只有一月之余,又有笔头的练习
E. 小学毕业班语文复习资料(一)
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
F. 语文毕业考试口语交际
情色彩,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见下表);然后通过表情朗读、绘声绘色地讲的四篇诗文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联系阅读,领悟写法,并与《练习6》"语文与生活"栏目学习结合起来,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搜集信息,迁移练笔等。
其次,进行主题单元教学实验,还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主题单元的编排理念,并不排斥对讲读课文的逐篇施教。只是逐篇施教时要注意单元的整体联系,发挥"整体效应"。
第二,不要丢弃文本,无限放飞。许多单元主题教学的课例,比较注重于课外的拓展,冷落了文本,教学重点变成搜集、展示课外资料。我认为这是单元主题教学的一个误区。实施单元主题教学不是淡化教材,而是更好的优化教材;不是以削弱文本资源为代价去获取更多的学习信息,而是以适当的"外部"信息,来深化对文本的学习,提升文本的价值取向。
二、导学生学会阅读不同文体的课文,强化文体意识
为了与初中的衔接,六年级的阅读教学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不同文体的课文,实现向初中阅读学习的平稳过渡。怎样抓好不同文体的教学呢?通过学习《标准》的要求,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1、叙事性课文教学的个性要求
记叙文是最常见、用途最广泛的文体,它包含一切具有记载、叙述意味的文章,如小说、散文、戏剧、通讯、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等。而入选教材的叙事性课文,则多是经过编者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记叙文。根据叙事性课文的特点,建议在阅读教学中突出以下个性要求:
(1)具体感受人或事物的形象。叙事性课文不但具有具体感人的故事,而且还"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像"感人,以"情"感人。因此,学生的阅读学习必须把文本的形象丰满、鲜活起来,才能入境动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刻骨铭心的感受。而文本的形象丰满和鲜活,主要是通过对文本事件的还原和创造,人物形象的复原和丰富,以及对文本事件和人物活动背景的感悟和体验等。作为即将进入初中学习的六年级学生阅读,在借助书面语言感悟形象、体会感情的过程中,还要通过文本的形象进入意象,读出"言外之意",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深入领悟文本的内涵。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吴王不顾大臣们反对,固执地要攻打楚国,他的少年侍卫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如何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深刻地揭示出文本的内涵呢?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你们能理解"有意思"的内涵吗?
生:故事本身有意思:蝉→螳螂→黄雀→少年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师:是的。这个故事很有趣,少年为什么不说是有趣的事呢?
学生通过读书,很快找出了"有意思"的寓意:少年给吴王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巧妙地劝说吴王,暗含着你攻打楚国,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没有顾及到身后隐伏的祸患。
师:请同学们读9.11节课文,看一看,这两段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再次融入了课文。一分钟后,争先恐后地说:语言有意思;都是"--却--"的句式;"却"字反复用了4次…….
师:从"却"字的反复使用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注意前后联系着读。
学生通过读书很快"悟"出了答案:强调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其他的后果的可怕;第四个"却"字,就是暗示攻打楚国后果的可怕;加强了语气,促使吴王尽快清醒……
师:同学们领悟得非常深刻。再读全文,想想少年选择劝说吴王的时间和地点有什么高明之处?
生读书思考后,发表了如下见解:这个故事只有在公园里才显得真实;早晨,少年的衣裳被露水打湿了,才能引起吴王注意;吴王在公园里散步,心情好,容易接受意见……
(2)让学生了解记叙文表达方式,初步感知记叙文文体知识。叙事性课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这里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不同表达效果,而不是孤立地教授其抽象的知识。比如六年级上册《轮椅上的霍金》,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霍金不幸的命运和伟大的成就:课文第三节霍金外貌的描写令人悲悯,第四节霍金科学成就的介绍令人震撼,两相对照,令人崇敬。第二部分介绍了霍金的工作和生活:办公室门口的告示牌、室内的布置和他与研究生们的交流等细节描写,揭示了霍金生活的平常和人格的伟大。第三部分介绍了一次学术报告会后,女记者采访霍金的情景:场面的描写扣人心弦,霍金的神态和语言描写使人心情激荡!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注重引领学生读书领悟课文不同表达方式的不同效果,不但会被这位"科学巨匠"的传奇人生、人格力量所感染和折服,而且还会在吸收霍金精神力量的同时也摄取到语文的营养。
(3)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选好教学的切入口。叙事性课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小学高年级的叙事性课文,结构大都比较复杂,都有一条甚至多条线索--故事的发展过程;时间的延伸;人物感情的变化;在全文中时隐时现的一个物件,一个表情、动作,一句子等。清理文章线索是与揣摩的生活强者。"不但深刻地揭示了霍金的人格魅力,而且高度地概括了课文灵气与情感的一种表达形式。诗歌之美,不仅源于它所表达的内容,也表现在它所呈单元的"习作" "练习"内容也尽量予以配合,凸显这个主题。如六年级上册的 一、明确目标要求,强化目标意识
作为教学,制定目标当属第一位的。因此,要想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标准》,明确其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特别是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标准》关于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共提出了十项。我们通过学习研究,认为如下四个项目是最能凸显高年级段阅读课堂教学的特点。
1、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
联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的要求,我认为第三学段的默读要求,绝不仅限于速度的要求,还应该有这几方面的内涵:首先对默读速度的量化要求是一个保底的要求。也就是说,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最基本的默读速度应该是(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否则,就是欠账,不合格。其次,在提高速度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浏览,并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不断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丰富其知识积累。再次,提高默读速度,也暗示了提高默读能力的要求,诸如理解、辨析、概括、探究、体验、评价等。
谈到默读,不能不涉及阅读课的境界问题。当前,老师们在阅读课中所追求的"书声朗朗" "议论纷纷"的境界是好的,也是应该要的。但是,阅读课上如果都是书声朗朗、议论纷纷而无鸦雀无声,恐怕是值得质疑的,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课。首先,课堂教学结构要张弛有度,动静搭配,学生如果40分钟都处于高度的"亢奋"状态,不但不利于深入思考,而且也会产生更多的弊端。其次,朗读的质量,往往取决于理解、领悟的深度,而让孩子带着高质量、大容量的问题默读,思维的强度、深度和广度都会得到增强,学生在这种状态下沉下心来去默读,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再次,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特别是综合阅读能力的形成,绝不是单纯的朗读训练所能完成的,相反,可能更多的要依靠默读训练。因此,我认为,第三学段阅读课堂教学的读书训练应该是朗读、默读并重。也就是说,默读训练比重的增加,是小学高年级与低、中年级阅读课堂教学区别的明显标志之一。
2、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其褒、贬色彩也多是约定俗成的。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这类词语并不太困难。但是,更多的中性词在语境中有时可褒、可贬,甚至有些褒义或贬义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的感情色彩却相反了。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而辨析、体会关键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则是阅读教学的较高要求。因为这是把文本的内容与语言学习融为一体的更为综合的训练。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词句训练,也只有上升到这个高度,学生才会更深切地领悟到语文学习的特有魅力,才会对阅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如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是一篇一读就懂的叙事性课文,教学时老师如果引领学生只是在故事情节上纠缠不休,不但严重地抑制了学生探究、赏析等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且也会大大地挫伤学生阅读的兴趣。而如果引导学生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军人表现的词语;接着再辨析比较其感情色彩,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见下表);然后通过表情朗读、绘声绘色地讲述课文等,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领悟课文的写法,内化课文的语言。分类我军敌军
语言描写 大声喝问 严词拒绝 气势汹汹 "搜查"
偷袭行动 悄悄……进发 偷偷……摸来
战斗情景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恼羞成怒 "哇哇"吼叫 疯狂扑来
失败表现 众寡悬殊 暂时退守 人仰马翻 哭爹喊娘 抱头鼠窜 狼狈而逃
文章不是无情物。叙事性课文如此,说明性文章也是如此。如六年级上册《麋鹿》第一段:"天色微明……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语言形象、生动,在读者面前展现一幅优美而神秘的画面,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而课文的最后一段,把麋鹿比作流落海外的游子归来,"在祖国的土地上繁衍后代,茁壮成长"。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3、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标准》的这项要求,包含如下三层意思:一是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结构顺序;二是领悟文章的写作方法,表达效果;三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这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目标进行训练,才能收到最佳效果。阅读教学,如果不引领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那么就很难体会文章的深层思想感情;而对文章深层内涵的探究和领悟,又会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加深学生对文章写作方法的领悟。这项要求,明确地规定了高年级阅读教学,既要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写的什么",还要引领学生领悟课文是"怎么写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标准》要求的"揣摩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着眼点是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引领学生感悟文章的内涵,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服务的。与传统的从知识点的角度所进行的写作方法教学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那么,如何把这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目标进行训练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强化篇章意识,注重整体联系。即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内容与写法、表象与内涵的联系等。如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第一节交代这是一株"平常"的柳树,第二节又交代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既给学生造成了阅读的心理冲突,又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作者对这株柳树"望而生畏"之情。而三、四两节,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青海高原的苍凉。直到第五节才具体地描述了这株柳树的"巍然""强大"。而六、七两节通过"猜测和想象",追忆了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艰苦卓绝的生长过程,不但与三、四两节照应了起来,而且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第八节通过对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而又"名贯古今"家乡柳树的介绍,进一步反衬出这株柳树的"神奇"。最后一节以议论结束,高度赞扬了这株柳树顽强的"毅力和韧劲",托物誉人,手法昭然。课文采用了顺叙、插叙、描写、议论、抒情、联想以及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既把这一株平常而又神奇的柳树鲜活地伫立于读者面前,又深刻地揭示了生命力的顽强和伟大。为了较好地发掘教材的这些资源,建议老师们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先找出描写这株柳树的部分——平常、神奇、巍然、强大。接着再读书思考其他内容与这株柳树的关系——渲染环境艰苦,凸显了这株柳树生长艰难;对比强烈,说明这株柳树与家乡柳树生长环境反差巨大。最后通览全文,想想这样写的作用——凸显了这株柳树的"神奇";抒发了作者对生命力的赞扬之情;揭示了中心,借物誉人。
4、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这是要求指导学生学会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而不是传统的文体教学。需要说明的是,《标准》要求学生学会阅读的这三类课文,是对文体的宽泛界定。所谓叙事性作品,并非传统所界定的典型的记叙文;所谓说明性文章,也不是传统教材所选定的典型性说明文。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这方面的教学研究,决不是立足于如何传授文体知识的教学,而是着眼于不同文体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教学的立足点是如何把文体知识的教学渗透在读写训练之中,以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反思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学,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有"三个一样"的问题。一是三个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和方法是一样的--不管哪个学段,都是引领学生感悟课文写的什么,而不引领学生领悟文章是怎么写的;都是组织学生朗读、评析、讨论,默读和探究性的训练很少或者没有。二是1、2两个课时教学目标、方法一样--特别是公开课,听课的老师"猜"不出执教者上的是第几课时。三是不同文体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一样--甚至诗歌和说明性课文也没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是制约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我们高年级阅读课堂教学的改革,只有在解决这"三个一样"上下功夫,才能有所突破。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把《标准》这四个方面的要求作为高年级的阅读课堂教学的重点,意在彰显高年级阅读课堂教学的特点。也就是说,高年级阅读课堂教学只有突出了这四个重点,才能凸显高年级与中、低年级阅读课堂教学的区别点,才能保证高年级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充分发挥主题单元的协同作用,强化整合效率
落实教材主题单元的编写理念,首先,应该从抓好"单元备课"入手。
因为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围绕同一个主题来设计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应有一个整体的观念,要认真研究单元主题的组合、各部分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发挥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协同作用等,把单元模块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进行通盘的规划和设计,在确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仔细选择单元整合的切入口,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搜集信息、合作学习、自我评价等能力,同时还使学生得以启迪智慧、提升认识、丰富精神、陶冶性情。例如六下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咏物抒情"。课文虽然都是写物,但是都饱含深情地赞扬了描写对象的内在美、品质美--广玉兰的高雅纯洁,生生不息;夹竹桃的融洽、坚韧;石灰的铮铮铁骨;墨梅的淡泊名利。这种借物喻人、咏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可以作为训练的主题,把本单元的四篇诗文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联系阅读,领悟写法,并与《练习6》"语文与生活"栏目学习结合起来,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搜集信息,迁移练笔等。
其次,进行主题单元教学实验,还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主题单元的编排理念,并不排斥对讲读课文的逐篇施教。只是逐篇施教时要注意单元的整体联系,发挥"整体效应"。
第二,不要丢弃文本,无限放飞。许多单元主题教学的课例,比较注重于课外的拓展,冷落了文本,教学重点变成搜集、展示课外资料。我认为这是单元主题教学的一个误区。实施单元主题教学不是淡化教材,而是更好的优化教材;不是以削弱文本资源为代价去获取更多的学习信息,而是以适当的"外部"信息,来深化对文本的学习,提升文本的价值取向。
二、导学生学会阅读不同文体的课文,强化文体意识
为了与初中的衔接,六年级的阅读教学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不同文体的课文,实现向初中阅读学习的平稳过渡。怎样抓好不同文体的教学呢?通过学习《标准》的要求,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1、叙事性课文教学的个性要求
记叙文是最常见、用途最广泛的文体,它包含一切具有记载、叙述意味的文章,如小说、散文、戏剧、通讯、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等。而入选教材的叙事性课文,则多是经过编者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记叙文。根据叙事性课文的特点,建议在阅读教学中突出以下个性要求:
(1)具体感受人或事物的形象。叙事性课文不但具有具体感人的故事,而且还"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像"感人,以"情"感人。因此,学生的阅读学习必须把文本的形象丰满、鲜活起来,才能入境动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刻骨铭心的感受。而文本的形象丰满和鲜活,主要是通过对文本事件的还原和创造,人物形象的复原和丰富,以及对文本事件和人物活动背景的感悟和体验等。作为即将进入初中学习的六年级学生阅读,在借助书面语言感悟形象、体会感情的过程中,还要通过文本的形象进入意象,读出"言外之意",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深入领悟文本的内涵。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吴王不顾大臣们反对,固执地要攻打楚国,他的少年侍卫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如何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深刻地揭示出文本的内涵呢?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你们能理解"有意思"的内涵吗?
生:故事本身有意思:蝉→螳螂→黄雀→少年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师:是的。这个故事很有趣,少年为什么不说是有趣的事呢?
学生通过读书,很快找出了"有意思"的寓意:少年给吴王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巧妙地劝说吴王,暗含着你攻打楚国,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没有顾及到身后隐伏的祸患。
师:请同学们读9.11节课文,看一看,这两段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再次融入了课文。一分钟后,争先恐后地说:语言有意思;都是"--却--"的句式;"却"字反复用了4次…….
师:从"却"字的反复使用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注意前后联系着读。
学生通过读书很快"悟"出了答案:强调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其他的后果的可怕;第四个"却"字,就是暗示攻打楚国后果的可怕;加强了语气,促使吴王尽快清醒……
师:同学们领悟得非常深刻。再读全文,想想少年选择劝说吴王的时间和地点有什么高明之处?
生读书思考后,发表了如下见解:这个故事只有在公园里才显得真实;早晨,少年的衣裳被露水打湿了,才能引起吴王注意;吴王在公园里散步,心情好,容易接受意见……
(2)让学生了解记叙文表达方式,初步感知记叙文文体知识。叙事性课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这里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不同表达效果,而不是孤立地教授其抽象的知识。比如六年级上册《轮椅上的霍金》,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霍金不幸的命运和伟大的成就:课文第三节霍金外貌的描写令人悲悯,第四节霍金科学成就的介绍令人震撼,两相对照,令人崇敬。第二部分介绍了霍金的工作和生活:办公室门口的告示牌、室内的布置和他与研究生们的交流等细节描写,揭示了霍金生活的平常和人格的伟大。第三部分介绍了一次学术报告会后,女记者采访霍金的情景:场面的描写扣人心弦,霍金的神态和语言描写使人心情激荡!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注重引领学生读书领悟课文不同表达方式的不同效果,不但会被这位"科学巨匠"的传奇人生、人格力量所感染和折服,而且还会在吸收霍金精神力量的同时也摄取到语文的营养。
(3)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选好教学的切入口。叙事性课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小学高年级的叙事性课文,结构大都比较复杂,都有一条甚至多条线索--故事的发展过程;时间的延伸;人物感情的变化;在全文中时隐时现的一个物件,一个表情、动作,一句子等。清理文章线索是与揣摩文章表达顺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课文中的过渡、照应、总起、总结等关键性的词、句、段,理清课文的脉络。如《轮椅上的霍金》,每一部分第一小节的叙述或议论的语句,就是课文的明线,而对霍金三次笑容的描写则是揭示人物精神的暗线。线索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关系、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等就清晰了,这是读懂文章的基础工程。
因为小学高年级的叙事性课文结构比较复杂,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在引领学生把握了课文表达顺序和线索以后,还要选好切入口,以引领学生直奔重点或中心,对课文进行深层地感悟和探究。那么,如何选择阅读探究的切入口呢?除了《螳螂捕蝉》和《卢沟桥烽火》品味语言,体会、推敲词句的内涵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循事件。如六年级上册《生命的林子》,是写玄奘为了"出人头地",想离开法门名寺到小寺中发展,经过方丈的点拨,又留在法门寺修炼的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内涵也很深刻。但是如果抓住"去"和"留"的内在原因去比较、探究,学生就会很好地领悟其内涵。
二是抓中心。如《轮椅上的霍金》第八小节第一句话:"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不但深刻地揭示了霍金的人格魅力,而且高度地概括了课文的内容。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抓"--他生命的强壮,精神的丰富和乐观。
个性要求
学:
(1)创设心灵与文本对话,读出自己的创造,读出自己的个性。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漂泊奔回老家的喜悦。教学时,教师如果扣住"狂"字,到作者、教者和学生人人相通,心心相印,情情相激,为整个课堂营造出一个浓浓的情感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