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样转变语文教学中的传统观念
怎样转变语文教学中的传统观念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可是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怎样才让新观念新方法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转变自己的哪些教学观念呢? 一、教师要转换自己的角色 (一)知识传授角色的变化 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也是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之一,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做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要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也是一个逐步过渡、迈进和交替的过程。 随着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将发生变化。教学行为忌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教师不能墨守陈规.更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达到让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所谓“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二)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的一个飞跃与突变。但教师成为促进者不可能一次性完成而是一个不断的生成过程。 当前学生的
学习方法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受这就要来教师必须从传统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宽容的课堂气氛。 如一位中国老师看见几个中国小朋友一起完时,一大朋友抢了一小朋友的东西,小朋友哭着找到老师。老师说:“去凭您的本事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抢回来。”这一小朋友听了老师的话,果真使劲从大朋友那里抢回了自己的东西。我们姑且不论老师的处理是否符合教育规律,但至少对培养孩子的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是有好处的。 (三〕教师成为研究者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具有高度,不可预测性,复杂性。因此教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修养、渊博的知识、善于研究、不断提炼终身学习将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地。通过工作与学习对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重组,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是教师的服务地位决定的,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而是为学生现在学习和今后学习服务的人 二、改变学习方式 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接受式学习忽略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化,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
变。这就要来我门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方式。它贯穿学生学习意义的全过程,甚至贯穿学生一生的学习。 探究应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的过程。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言境之美出可以是学生感悟学习过群还旧学习方法的过程。探究需要的还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探究"的不仅是思想内容。更关注方法、情感、态度内容是多层次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文本所具有的更深层次的美,获取具有价值的东西。 三、让课堂充满活力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研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总结得出以下几点经验。 1、激发学生兴趣与好奇心是前提 兴趣孕育求知的欲望。如寓言、故事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老师要多动脑了解学生的趣向和激励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和求知欲学生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一味的鼓励和过多廉价的表扬,有可能让儿童把学习看得过于简单,自以为是,使儿童竞争能力下降。在全面推行新课程的今天,我们教师都懂得了要多给儿童鼓励,于是,“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成了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教学用语。多给儿童鼓励是不错的
㈡ 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语言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从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这个角度,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理解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是这次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个核心理念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六十年代以后,我们语文课程当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这次课程改革提出了语文素养,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核心概念,转变到我们现在将语文素养作为核心概念,它是有的演变的内在的原因的,也就是说,我们语文课程重在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强调语文素养的提高,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解释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内涵:1、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这些方面,语文课程都有它的独特的价值的功能。2、知识与技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样的一些内容,在这个维度来看,和我们原来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这样的一个年代是比较稳合的,所以大家更多的熟知这样的一个维度,也就是说,从知识与技能的维度来看,我们更多的是从学生对语文基础、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技能的培养来看的。3、过程与方法:语文学习策略;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思。这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所强调的,也就是让孩子能够学会学习,自己能够形成合作探究的这样一种学习,同时我们还语言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思,因为语文学习在这种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也好,很多文学作品反映的是对于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理解、感受和把握,因此,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教育、对孩子的一种培养,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强调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思。
这是从第二个方面对于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了一个理解,第三方面也就是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应该强调,也就是说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途径,或者是我们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不追求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自身序列)也就是说,在语言素养的发展与形成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整体推进、全面发展,而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教训就是,我们过分的强调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了其他的方面,认为应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因此我们在这里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应该整体推进,全面发展。
第二方面,整体推进、全面发展还强调的是听、说、读、写整体推进、全面发展,我们在这方面,有的时候过分的强调了听的训练的体系、说的训练的体系、读的训练体系、写的训练的体系,而忽视了听、说、读、写之间的相互促进的作用,由于我们过分的强调了每个体系的自身的规律和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教材的编写过程当中,或者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就走了很多的弯路,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当中,我们还要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应该简化头绪,突出重点,语文课不应该上得那么复杂,也不应该上得那么繁琐,语文课应该让孩子通过这种直接的和文本的,直接阅读文本,通过这样的最直接的一些活动,我们能够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写作的兴趣,这是最重要的。现在有的时候,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我们的语文课搞的特别繁琐,特别的复杂,因此学生淹没在繁琐的、复杂的、重复的、头绪特别繁多的题海之中,而没有时间真正去读一点书,真正去写一点东西,因此我们在这次课程改革当中,不追求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自身的完整的序列,我们更多的是从学生语文实践的角度,引导孩子能够多读好书,多读书。
2、学生语文实践活动。(面非灌输、讲解)
我们知道,老师的讲解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要通过自身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够形成与发展,而我们原来语文课堂上 ,却恰恰出现的问题就在这方面,就是老师过多的占据了课堂的时间,剥夺了孩子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和权利,所以,整个语文课堂,老师战胜了大量的时间去讲解,但是这个讲解的内容和讲解的过程本身,没能给孩子更多的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权利,因此,学生缺乏这种机会,他就不可能在各种各样的实践过程当中能够形成素养,因此,我们在这次的课程改革当中强调语文实践活动,主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为学生学服务,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根据这种个性的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来制定相应的不同的对策。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孩子保持学习的激情。倡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合作。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老师首先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为,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老师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真正体验学习的愉悦情感。“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能用你的动作表现出来吗?”从根本上讲,小学语言阅读教学是学生主体生命的投入,是他的生命的全部展开。学生不应该是课文的旁观者,而应该与课文融为一体。
㈢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怎样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把语文教学推向了新的阶段,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语文教学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创设课堂氛围,最优化地组合课堂结构,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师个人才华和发掘学生聪明才智,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三个转变:由注重“教什么”转变为注重“练什么”;由注重指导学生“读懂”转变为指导学生“会读”;由注重教师的“成功感”转变为注重学生的“成功感”,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获益终生。 具体表现为:
一、培养对话意识,丰富学生心灵。
语文课堂教学应强调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对话,以心解心,以意会意,不能受《教参》机械、保守的阐释制约,而应不落窠臼,实事求是地挖掘作品中的艺术韵味和人文主义的内核,还学生一个个充满激情、个性的教学内容。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凝聚着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悟、个性和情感,展现不同人物不同的人格特征和人性魅力,作者往往立体地、多角度地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个性,因而不能用固定的模式,一成不变的观念去阐释人物。“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把教参的说法强加给学生无疑是不恰当的,而应是诱导、启发学生去感受,去体验,从人物形象中感受人物的魅力和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社会意义。
语文教学重点不在讲,而在“导”,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 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启发学生“悟”,并从中享受文学作品的美,使自己心灵不断升华。
二、培养基本能力,开启学生心智。
语文科作为基础性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听得懂、说得明,读懂会读,能运用祖国的语言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是语文科设科的根据。
语文教育就是凭借语文教材及课外活动,通过教学及语文活动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解决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起到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的本质功能。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它有三个层次:一是理解语言的能力,二是品味语言的能力,三是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本身没有情感,但是却可以用来表达、交流思想,寄托人们的感情世界,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因此,课堂教学,教师重在诱导,启发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如何表情达意,作家如何通过语言这个工具寄托丰富的思想感情和众多的人生感悟,咀嚼品味不同作家如何采用不同的语言、句式、风格塑造出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创作出一篇又一篇的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通过不断地活动晶评,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尝试,以期达到创新运用,教学的出发点在“知”(理解),终点在“行”(运用),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才能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三、创设成功机遇,激活主体潜能。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只有教、而没有学是不完整的教学,甚至是不成功的教学。学生是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人,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机、意志则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关键看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首先要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点发言机会,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甚至错误的意见。
其次,要让学生有“成功感”。教师不应只关心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顺利完成,而应关心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得到教师的点拨,或发现了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或学会了新的有用的方法,或回答出一个难度较大的提问,或新的见解得到教师的肯定,或产生从未有过的美的感受等等,都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我们的课堂只有让学生不断产生成功的感觉,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力。
教师应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成功,帮助学生尝试成功,在成功中充满自信心,喜悦地去再创造新的成功,唯有创新,才能成功,以创新去取得成功,是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教育目的的。当然“成功感”不是盲目夸奖或随意降低难,而应符合韦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
总之, 教师要研究如何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研究如何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体现出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和情绪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时代在进步,事物在发展,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多思多创,摸索出更多更好的适应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最佳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思路,使课堂真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真正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战场!
㈣ 如何认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中理念的改变
一、新课标对小学阅读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阅读教学中,要体验什么,探究什么,“课程目标”中有具体的体现。一是培养阅读能力,即“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二是培养认识能力,即“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三是充实文化底蕴,即“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四是培养崇高情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五是形成优秀品质,即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又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并明确指出,上述任务的完成,要“注重情感体验”,要进行“探究性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使命,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批判性、创造性的过程。这次课程改革,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二、引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
阅读能使人积累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培养本领,陶冶情操,进行相关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情感、态度的交流,让人身心愉悦。在阅读教学整个过程中,将阅读的科学方法传授给学生,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对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深远意义。那么,怎么样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呢?在实践中鄙人也总结了本身的几点做法。
1.刺激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一个人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教育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教育学生养成很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儿童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假设教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长处,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教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低年级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教育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教学尽大概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带领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才气增加兴趣。
2.教育学生阅读本领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七条总目标一开始就说:“要逐步教育学生具有独立阅读本领”。
提起阅读本领,很多教师就自然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便是培养独立阅读本领,这是对阅读本领的误解。没有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做到“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其实读懂并不错,难题是阅读本领不但仅是读懂。《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教育学生具有体会、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本领。这种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该把他们机械的割裂开来。”这里说的是“重点”,自然还有别的本领。课标还提出“逐步教育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本领”,当然还应当有语感,朗读、默读、背诵以及速读等本领等。这种各方面的能力还被表述为独立阅读本领,理解本领是独立阅读本领的基础和核心。
㈤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革新教育理念
浅谈一下语文教学中抄,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的培养,谈语文教学我愿把它和数学教学,对起来说,便于理解。数学知识像是一个链,而语文知识像一颗树,它的形状 大小 趋势等,是不定性的,它涵盖的内容是丰富的;一道数学题,结果是唯一的,而同一个作文题,结果是丰富的,就是一个作文题目,是由一个人,不同时期作,结果也是不相同的。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需要创新,还以作文为例,就是追求个性化 多样化,相同到是雷同,语文作文中绝对不许的。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对有创新意识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实践也是一样,老师的一句话,在学生心目中,就是指南针,你要是表扬他一句,他感到不知有多美,要学生怎样去创新,怎样去实践,也是需要老师,给点拨,所以是需要老师动脑的。
㈥ 十年课程改革,您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
回顾十年课程改革,一路走来,接受着诸多的冲击与洗礼。在此期间,我有过成功的体验,也有颇多问题的困惑。身为教育一线教师的我与课改同行,深切感受到自己作为课改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的成长和发展。虽然在这个进程中, 也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课改的的确确让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发生了很多转变。 课程改革十年后的今天,我深刻认识到“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指导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关键。教师应是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中都处处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学生学习特征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课改使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往的语文教学,除了以课本为中心,还有两个“中心”,一个就是以课堂为中心,一个是以教师为中心。一节课老师只管讲,学生只顾听,经过十年的语文课改实验,我认识到那种“满堂灌”的讲解不可取,应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强调诵读领悟;以教参中的解释作为唯一正确解释是不正确的,应尊重学生的理解,强调通过阅读讨论、分享交流生成对文本的理解。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争取让学生自己解决。同时我认识到课堂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教师的任务不在是只注意灌输知识,而是变成课堂的导演,指导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抓课堂的达标,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预习、自主学习、阅读、探索、推理、表达、发言、点评……...因此我们的课堂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动脑筋,学会开窍,那些难点问题,我们甚至有意识让学生难一难,憋一憋,这才能让学生开始动脑筋,激活思维,释放潜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对问题的深入剖析,形成自己的套路。开放性的课堂就是让我们的学生见多识广。老师要避一避,躲一躲,把机会让给学生。教学过程中,我放下身架和学生们友好相待,和学生谈心,沟通学法进行指导,打开他们心灵的门户。课堂落实“相信学生、发动学生、成长学生、发展学生”。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老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如语文课上,教学生字时老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办法,使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机会把生字读几遍,每个学生都可以想出独特的方法识字。一个学生读,其余的同学就是最严格的"老师",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小组学习的基础再进行全班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学生字的办法最好,学生的积极性高了,注意力集中了,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好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做到熟练掌握教材内容,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关注学生,关注情感,关注课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了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掌握,改变了过去教学单一的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局面,教师侧重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重了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评价。例如:改革作业评价方式,学生的作业上没有醒目的“×”,取而代之的是描述性评价,如“若你再仔细些,老师相信你会做得更好”等。 由于理念发生了变化,在新教材使用时,我注意了与学生的交流,发展同学生的合作关系,更多的是考虑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往,更多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交流融为一体,使课堂教学有效、轻松、愉快。
㈦ 谈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
浅谈一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的培养,谈语文教学我愿专把它和数学教学属,对起来说,便于理解。数学知识像是一个链,而语文知识像一颗树,它的形状 大小 趋势等,是不定性的,它涵盖的内容是丰富的;一道数学题,结果是唯一的,而同一个作文题,结果是丰富的,就是一个作文题目,是由一个人,不同时期作,结果也是不相同的。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需要创新,还以作文为例,就是追求个性化 多样化,相同到是雷同,语文作文中绝对不许的。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对有创新意识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实践也是一样,老师的一句话,在学生心目中,就是指南针,你要是表扬他一句,他感到不知有多美,要学生怎样去创新,怎样去实践,也是需要老师,给点拨,所以是需要老师动脑的。
㈧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理念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理念
新一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在我市实践一学期以来,从整体情况看,新的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引起了全市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有了一定改变,学生的主体性较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转变。但是,有的教师尽管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然而不知其中的道理。针对不知其所以然这一现象,浅谈语文教学新理念,仅供小学语文教师参考。
新一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使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能说出所以然,我认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正确把握课改新理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理念究竟指的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四个新理念中,我们第一线的小语教师主要是正确理解、把握前三个新理念即可,而后一个新理念主要是对编写教材与课程设置而言,我们了解即可。
语文教学新理念是教育专家们依据素质教育要求而提出来的。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我认为是对人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学生以后要生存,就必须具备两个能力,即再学习的能力与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的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为这两个能力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教育专家们按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新理念,提出了三维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即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书写)。在训练、扎实语文基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过程与方法”。也就是说,要求我们把过去重语文知识的结果的观念转变到重过程的新观念上来。而学生能力的形成,只有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而不是在结果中形成的。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的设置时,就应想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个过程。既然想到了学生的主体性,那么,我们就应反思我们的方法,改变我们的教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提高阅读能力的最基本要求是学生懂得怎样才叫做读懂了课文(文章),这就是教师的作用:教学生识字、阅读、习作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才会减轻学生学习语文的过重负担。简而言之,教师应教方法,学生要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标,是体现“以人为本”和“人文精神”的新理念。要达到这个要求,教师不仅仅是通过语文课来完成,还要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通过教师语言艺术,通过教师对待若干事件的正确认识去教育与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和对待万物之中若干问题的正确态度,从学生反映的态度中培养和修正学生的观点。此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把习惯培养穿于教学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其目的就是要我们在这一轮课改中千万不能因课改而忘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语文教育的规律。工具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此着重探究语文教育的规律。我们要把握语文教育的规律,尤其是把握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是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记忆规律,对学生进行严格而有序的语言文字训练。二是围绕“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扎实语文基础;三是根据读写要求,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根据语文教育的规律与要求,我们应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训练课。
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理念。这个新理念既是这一轮课改的重点,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易把握的难点。对于这个理念的认识,我们要从宏观上去理解:首先要我们改变过去那种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要动起来。这好比过去我们在黑板上教学生骑自行车,而现在必须到室外去教学生骑车,学生自己要动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从一年级抓起,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从而逐渐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这当中必然有个自由扶到放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则充分表现出教师的自身能力与对新理念的正确认识。因此,我们应注意“倡导”一词,不要动不动就是“自主、合作、探究”,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年段,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班级的实际来确定不同的教与学的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的。所以,主体性不应是盲目的、脆弱的。再是我们在自主性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白哪些教学内容与程序应是“自主”;哪些内容与问题应是“合作与探究”。另外,一定的教学方式表现出一定的教学观点,但是,我们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关系,不能因体现主体性而任意追求时髦的教学方式。核心问题要记住;既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又要体现“主体性”。只有处理好这一关系,方能达到课改的新要求。
综上所述,旨在希望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三个新理念之间的关系。孰重孰轻,应依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实际,切忌盲目,切忌停滞不前,否则会被教育发展所淘汰。
㈨ 小学语文教学理念有哪些
与时俱进,结合社会时代热点
传承优秀传荣文化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兴趣。
兼容并蓄,不要随便批判别人的思想。
㈩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给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思索。作为教学主阵地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变革中已摆脱了我们曾经难已割舍的情愫,正轻装上阵,走向光辉灿烂之路。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是在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融入的。因此,新课堂不仅是知识建筑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它不再是静止的跑道,而是提炼生活、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欢愉、发展生命的过程。所以,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灵性,充满生命活力,应是始终回荡于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
小学语文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新课堂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其基本内涵是学生个体和群体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师个体及教学技能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学内容是充满生命力的,流程也是充满生命力的……正如学生追求的“我们多么渴望,课堂像碧蓝的天空,任凭我们翱翔;我们多么渴望,课堂像浩瀚的大海,任凭我们跳跃。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是“助推器”。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育法一旦能触及到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而“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的赞赏。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意的微笑,一次热情的握手,一次亲切的抚摸,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滋润学生的心田,都会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在这里孩子的心灵能够得到舒展,使他们在“我是好孩子”、“我能行”的心态中找到自信。
课堂上教师即时的评价、点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发学生信心的手段。如在朗读中,教师就可以这样鼓励学生:“到目前为止,你是读得最出色的一位!”“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啊!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你读得最响亮!站起来时就要这样大大方方。”“你读得真好听!老师要谢谢你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你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这样的表扬,这样的评价,会使学生如沐春雨,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多样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高效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生成语文能力,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可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交流,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课堂教学。
要让学生大量“实践”,就得有大量的学生课堂活动。学生的实践活动合理而又充分,是新课堂教学生命之所在。在我们的教学设计意识中,应该理性地考虑到,“活动”是新课堂最直观最本质的特点之一。我们要设计、要创造、要探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求知求乐、益智启智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也只有这样,以实践活动为板块完成的教学,会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从而打破课堂中死气沉沉的氛围,语文课堂也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课程改革,给课程以科学定位,它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这就是说,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个性,都是完整的生命主体。因此,新课标特别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确,语文学习既是认知发展的过程,又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也要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三、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改革要以合作探究为手段
合作探究是现代学习和工作的显著特点,也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语文课堂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以合作探究为教学手段。通过合作探究,完全摒弃了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将学生推到了课堂主人的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智慧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合作,包括学生个体与个体的合作、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合作、学生和老师的合作以及学生和媒体的合作等。学生只有合作,才能实现不断进步。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习惯,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同样,学生只有经过认真探究,语文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也只有让学生充分探究,才能真正实现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比如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部分,就是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就是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可见,以合作探究为手段的课堂,将不断地带领学生走向语文学习的新境界。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以拓展延伸为平台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语文学习的拓展延伸。的确,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师要具有课内链接课外、链接自然,链接生活的本领,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因为教师的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又因为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语文学习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要尽可能地去挖掘丰富的语文学习课程资源。学生群体是一个最好开发而又最易被忽略的学习资源,学校与家庭、家庭与家庭之间存在着学习资源,另外,社区的文化设施、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也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要通过拓展延伸这个平台,让各种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源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学生服好务。
新课程是理念、是精神,更是实践和探索。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对新课程、新教材多个层面解读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大胆激发学生的灵性,积极构建语文课堂教学,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既有形式又有精神,使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