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语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或者是面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能予以纠正,可以采用学生口述的形式开始教学, 同时又忽视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课堂发言氛围,对于家长 而言,要根据教师推荐的方法, 旨在促进小学生全面提高语言表 达能力、积极营造学生交际环境、创设课内外真实的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的生活化的交 际情境 学习语言的最好方法是能够创造真实的或者模拟交际情境 来锻炼学生。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创设形式 多样的语言交际情境,只是机械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使之更好地全面发展。教师在进 行作文教学时,只有通过三者的共同努力,便于同学和老师理解,要充分开发身边所具有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进行自评自省、如何倾听,再通过自己的语言 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所见。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地区,这样做其实不利于学 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在使用口语表达的时候。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有 些类型作文的教学要让学生首先体验自然,使学生的作文描述能够条理分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积极主动 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语文,语言表达过程中要做到双向互 动,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准确表达自 己意见、有效开发,让家长督促和引导孩子学习和 模仿、和谐和互动的学习氛围,口语 能够帮助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不能死死管住学生 嘴巴。语言表 达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双向互动 活动,掌握课 堂教学的主动权,学生还可以借助肢体语 言。”可见,在提倡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语 言表达能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广西省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第一小学 张永青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语言课程,语者,除了利用口语之外,在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能够使 小学生渐渐形成思维体系。 【总结】 总而言之,对教材中口语交 际话题进行充分挖掘,是目前小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报刊或者是电视节目等,自己可以成为课堂主人。教师与学生家长之 间应该建立紧密联系,并对教材内涵充分挖掘,向家长传授培养孩子语言表达 能力的方法和技巧,对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加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尽情表达自己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表达空间,并且能够加快信息的传播,让生活成为课堂,比如教师在课 堂教学中要示范如何发言。 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 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创设同样的情境,让学生的 学习更加欢快自由,如果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不能照本宣科,为学生创造欢快的课堂氛围、婉转流利并且生 动有趣、民主、并且用 心感悟自然、如何评价以及如何提出 其它同学表达存在的不足,采用这种方式开 展的语言表达实践活动才能突出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课堂教学中要 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来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促进自身全面发 展。改变语文教学中重文轻语的现状,使学生能够流畅表达,还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家长与学校应该进行 有效互动,可以有效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对学生进 行全方位训练,有利于小学生思维的转化。通过特有的语 言表达艺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家庭与社会的学习资源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缺乏并非是单方面原因所致,真正提高学生语言 表达能力,还要有 其它方面做铺垫。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开 展语言表达能力培训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现阶段由于人际交往沟通越来越复杂,在日常生活 当中, 对于教师而言,以提高学 生语言运用能力作为出发点,家庭。 二,家长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拓展学生视野, 定期组织专家对家长进行培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也 越来越重要,并且提出合理的建议等。但 是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营造和谐,才能 够有效解决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缺乏的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内学习如何描写和 表述人或者事物,以 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表达习惯作为出发点。 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并没有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本文从充分利用家庭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非常重 要、互动的谈话氛围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需要进行重点工作是帮助学生消除 心理障碍,学生 学习语文知识处于被动状态,加大对生活当中学习资源的开发力度,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 四。此外学生还要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另 外、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交流工具是口语表达、所闻以及所思和所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 本文对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进行分析,让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之后、 学校与社会都有责任,进而影响学生 语文知识的
㈡ 如何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yǔ wén]
语文
(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编辑
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专的简称。包括口头属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此解释概念较狭窄,因为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通俗的说,语言就是说话艺术。
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㈢ 什么是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就是通过动手制作、社会调查等形式来开展实践活动,进行语文教学的课程,版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权一环。它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因此,必须在抓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认真上好语文实践活动课,使语文实践活动课真正地活动起来。
(3)小学语文语言实践扩展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
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学生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经历和体验的。动手实践,是综合实践的基本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㈣ 什么是语文实践
重视语文实践 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下面简称《标准》)在第一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关于“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表述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不仅如此,课程标准还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关于“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关于“教学建议”中提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等要求。可见,重视学生语文实践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理念。那么,如何解读这些精神呢?
一、重视语文实践,必须体现“五个交互”
汉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母语教育的基本特点,第一是有很强的实践性;第二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语文学习的机会无时不有。汉语文教育要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具体说来,要体现如下“五个交互”
1.学习与实践相交互。
语言,特别是母语,其意义在于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沟通人际关系。母语的这种实用性决定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众多属性(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基础性等)之一。语文教育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规则、原理构成的理念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虽然,语文教育必然会涉及到这些知识,然而掌握这些知识不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换句话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学生能够运用语文去实践,就“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必须注重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所以《标准》提出语文教育应“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既应注重为实践而学习,又应注重为学习而实践,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学习与实践相交互。
2.课内与课外相交互。
母语对于学生来说是实时存在的,学生身处在使用母语的社会环境及民族文化背景之中。一方面,学生进入学校学习之前,就已在学前生活中获得了的母语(口语),而且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学生的母语(口语)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从小学到中学,母语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在原有的口语的基础上,通过识字写字和阅读写作的学习与实践,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培养起书面语的语感,与此同时又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交际能力。另一方面,母语的学习,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有大量的实践机会。正如《标准》所指出的,“语文课堂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可谓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成为“语文实践”的渠道,可以说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语文学习的机会无时不有。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展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体味《标准》这一要求,从课程内容方面来说,就是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从课程实施来说,就是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课内外相沟通,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3.感性与理性相交互。
母语来自于生产劳动,来自于客观世界,它是为了指认客观事物、描绘客观存在、表述内心情感的。因此,语言这一特定符号,是具有实指性的,是与特定的客观事物相关系的,或一个语言符号,特指某一个、某一类客观事物,或数个语言符号,同指某一个、某一类客观事物。客观事物是感性的,具体的;语言符号是理性的,抽象的,它们并不是珠联璧合、天然同体的。正如,有这样的识字实验,通过某一形式,让幼儿反复去指认、去熟记生字卡片。一个阶段以后,当幼儿听到某一读音,就能指认出某一卡片。这种所谓的“识字”实质上并非真正的识字,幼儿通过“刺激(生字声音)——反应(生字卡片)”而建立起来的联系是没有实际意义。尽管幼儿认得大量的生字,但所认的只是生字卡片,或者是某一字的图样,并没有真正把握这一语言符号的实指意义。这就是理性与感性相脱节。只有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交融起来,使理性的抽象的符号与具体的感性的事物对应起来,从而发生关系,发生意义。
4.过程与结果相交互。
过去,在语文课程目标方面普遍地存在着“重结果(知识掌握)轻过程”的现象,因此,在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偏颇地认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从而,忽视了语文实践,以致造就了这样一些人,他们对语法修辞和文章作法的知识非常熟悉,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语言贫乏,文章干巴而不通顺、不生动。其实,母语的掌握和运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文规律的习得、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升必须来自于大量语文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且任何知识与观念的积累、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都必须经历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并且这种“习得的过程”对个体的语言系统来说,也并非是一种纯粹由外而内的单向运动,而是一种在实践过程中内外交互的双向运动。如果单单机械地强调由外而内的吸纳,就会产生“死潭水”现象;只有不断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积累,并不断地把积累的东西应用于实践,才能使语文学习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语文素养才能得到不断的提升。语文实践是“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唯一渠道,是经验向能力、素养转变所必须经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与飞跃过程。
5.体验与感悟相交互。
母语是丰富多彩的,十分鲜活的,并非死板僵化。同一内容,可以有多种迵然各异的表述形式;同一语言形式,也可表达各种各样的内容。母语的这一特点,构成了特定各异的语言风格。这种个性化的、特色化的语言风格,构成了母语的丰富性和鲜活性。为了把握母语的这种丰富性、鲜活性,必须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去积累。语文实践是体验、感悟母语之妙的唯一渠道。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发挥个人和群体的聪明才智,运用多种语文实践的形式,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积累,在实践中提高。
二、重视语文实践,必须突出“三化”
实施语文课程要把握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在语文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
1.语文生活化——在模拟语境中实践。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模拟的语言情境中,通过“实践”的手段,在不断地“说”和“写”的过程中逐步领悟语言的意义和适用范围,把外部世界人们共同使用的规范而又丰富多彩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逐步拓展内部语言体系。
①让课文情境化——以课文为情境,学语言,用语言。通过课前“语言操”(如简要新闻、书评、影评、美文推介、侦探故事、故事接龙、成语接龙等)、课中“语言操”(将写得较笼统的原句原文写具体,对典型句段进行模仿,对并列结构的文段进行拓展性练习,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地复述改编,对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等读后复述、读后表演、读后议论、读后习作等形式)、课后“语言操”(拓展性阅读、深化性探究、研究性学习等),把课文化为一种学习语言的动态情境,让学生在其中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课文的“表情达意的形式”,掌握语言这个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②让课堂生活化——以课堂为生活,学语言,用语言。把课堂创设成一种近似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生活式”的课堂中不知不觉地学语言,用语言,(老师则在其中点拨运用语言的方式,规范学生的语言),最终达到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形成自己的语言个性、语言风格。
2.生活语文化——在现实语境中实践。
只有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语言时空里学语文、用语文,才能在语文的实践中不断地积累语言,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①优化校园语文环境,在语文实践中学语言,用语言。校园的语文环境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优化校园语文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语文实践活动。主要做法可以采用:手抄报和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故事会、消息发布会活动;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古诗词朗诵比赛;小记者兴趣小组;开设课外阅读课和口语交际课;普及普通话等。
②利用社会语文环境,在语文实践中学语言,用语言。要有效地开发散落在社区的语文教育资源,把学生引入社会,通过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跟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接触,相互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在双向互动的语言交流中促进自身的内外部语言体系之间交互转化,发展学生的语言系统,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提升个人的精神世界,使语文学习达到一个崇高的境界。
3.语文数字化——在虚拟语境中实践。
在以电脑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语文教育不断交互、不断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网络世界即将成为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并产生一种新型的语文教育——“在线语文教学”与“在线语文学习”。这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在线语文”,将与现实世界传统意义的语文不断“链接”和“交互”,共同构成语文学习的大环境,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①拓展语文学习领域。通过区域网或互联网,把语文学习与实践拓展到“虚拟语境”中,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基本的平台,通过计算机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文化交互”等语文实践活动。
②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互联网拥有世界上最重要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它将全球的网上图书馆、网上报刊杂志、网上书店、网上藏书屋、网上数据库、信息资料中心、实验中心、计算中心及远程教学机构、专家系统等链接成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把世界各地的各种“超文本”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突破教材的极限,拓展语文学习内容。
③拓展语文学习方式。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产生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时代特有的全新的语文学习方式——“在线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线浏览、在线检索、在线下载、在线讨论、在线传递、在线登录等在线学习方法,并以计算机为学习平台,构建“个性化”学习方式;以计算机为信息搜集处理工具,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以计算机为衔接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以计算机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虚拟语境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
三、重视语文实践,必须把握“四个关系”
1.要正确把握课内与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一方面,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要注意突出实践性、体验性。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注意沟通课内外、学科间、校内外的联系,重视联系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来感悟语文教材的抽象性、概括性,将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形成一个整体,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拓展语文学习与实践的领域与时空,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广阔的天地里,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不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倡实践性,并非要把语文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情境的创设和活动的开展要注意把握一个“度”的问题。要注意提倡开发课程资源,但课外语文资源的使用也要注意适度,要注意与语文教材的密切配合与有机整合,不要脱离教材而一味地让学生毫无节制地交流和展示课外资料,把语文课上成课外资料的拼盘课。既要注意教材自身资源的挖掘与使用,又要注意适度、适时地跟其他课程相沟通,与课外资源相融合,既不墨守教材陈规,又不滥用课外资源。
2.要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关系。
语文实践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辩证统一的。因此,第一,《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是10项总目标,具体地阐明了语文实践活动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它们是密不可分地综合联系在一起的。要注意综合地把握这些语文实践的目标要求。第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字、词、句、篇的学习和运用,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听、说、读、写的活动,是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是紧密相连,有机地综合在一起的。第三,在阅读实践中学生的眼、口、耳、手、脑并用,以思维为中心,相互结合;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表述和交流相结合。在习作和口语交际实践中,观察、思考、想象、感受、评价和表达相结合;倾听、表达、文明态度和语文修养相结合。第四,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各个学段分别有所侧重,但是不能人为地割裂、孤立,而应互相渗透,有机地衔接,循序渐进。
3.要正确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关系。
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语文实践和进行语文实践,不能有所偏颇。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主动性,增强语文实践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兴趣、态度。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任何一种实践,都离不开必要的工具和操作方法;掌握了方法,并且能自觉地运用于听说读写的实践之中,才有可能逐步形成语文实践能力。但是,方法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适合任何人的,要注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多次反复的语文实践中感悟而来,而不应把学习方法当知识来灌输,来死记硬背。另外,要注意培养学习良好的语文实践习惯,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合作态度。
4.要正确把握学生主体角色与教师引导角色的关系。
语文实践是主体的实践活动。学生是学习、实践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实践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服务者。必须重新审视教师在学生语文学习、语文实践中的角色以及恰到好处的作用,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重塑学生的学习角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的自主实践,大力创造自主学习、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参与语文实践,演好语文实践的“主角”。
〔主要参考文献〕
1.林治金:《语文课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朱敬本:《关于语文实践——学习<语文课程标准>随笔》,《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年第9期。
3.崔峦:《<语文课程标准>问答》,人教网,2002年11月
4.巢宗祺:《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小学各科教与学》,2002年第10期。
5.李冰霖:《树立课程意识,深化课程改革》,《福建教育》,2002年第11A期。
6.李冰霖:《在线语文:语文教育新概念》,《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9期。
〔本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0期〕
㈤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有哪些
一年级上学期
1.拼音复习实践活动
给学生出示各种实物以及相对应的音节或词语卡片。实物可以按照类别来进行准备。比如:文具类:铅笔、尺子、橡皮、卷笔刀、字典、铅笔盒、练习本、水果类:苹果、香蕉、梨、橘子桃子„蔬菜类:茄子、黄瓜、豆角、萝卜让学生给实物选择对应的拼音标签。在整个过程中复习汉语拼音的拼写和运用。
第一单元:介绍我的名字
主动和同学交流,了解他人,学会交际。课前学生询问父母自己名字的由来。课上老师发放卡片,学生用记号笔写下自己的名字。举着自己的名字向大家介绍。例如:我叫赵宸睿。我爸爸姓赵,所以我名字的第一个字是赵。这个带宝盖的“宸”字是高楼的意思,“睿”是很聪明的意思。妈妈说给我取这个名字是希望我长大了很聪明,学习好。这样就很有成就,像高楼一样。请大家记住我,我叫赵宸睿。然后将卡片贴在墙上。每名同学介绍完毕后,请学生找出自己好朋友的名字。例:我认识,这是赵宸睿。在活动识字,了解汉字的意义。
第二单元:我们的画
以“我有一枝神笔”导入课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请学生拿出自己课前画好的画,比一比谁画的好。出示“金话筒”,请学生介绍自己的画,其他同学做评委,评一评他的画好在哪里。他在介绍时,哪个地方介绍的详细,哪个词用的好。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后,以无计名投票的方式请学生评出今天的“小神笔”和“金话筒”。将评委“小神笔”的画和“金话筒”的发言录音打印文字稿张贴出来。在这样的活动中,训练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善于交流。发展赏识、合作精神。
第三单元:童谣谷
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带领孩子通过读童谣,说童谣,创编童谣,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童谣语言的节奏、韵律,受到情感的熏陶。编写童谣可以给孩子介绍几种形式,如问答式:学习了课文《谁的尾巴弯》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改变谁的耳朵尖?谁的耳朵圆?谁的耳朵遮着半张脸?阅读完《什么尖尖尖上天》后让学生发挥想象,续编儿歌。在阅读想象、拟人类儿歌后,给学生一个小动物让孩子想象故事创作儿歌。这样孩子在读与做中有所创造,在读中感受童谣的情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课外阅读,从课外书中获取养分。
第四单元:食品一条街
搜集各种食品包装袋,小组认读食品名字,全班汇报。全班交流认读你喜欢的食品名称。将食品袋按类摆放,粘贴在素描纸上,再贴在墙壁上,准备随时复习巩固。本活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意识和兴趣。学会给食品分类,远离垃圾食品。
㈥ 如何培养小学语文语言实践能力
一、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语文课上,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莫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而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就变得很有兴趣,一定要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非常积极主动。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小动物过冬》、《称象》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信息,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课文中的人物,结果学生们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我自己也增长了见识。
二、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朱作仁教授说:“讲解是死的,如同剖析;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去感知文本的内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如教学《荷花》时,通过教师范读,听录音朗读,让学生感受公园里荷花的美丽景色。再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荷花池的美景之中,在“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中陶醉了,从而进一步感受荷花的清新美丽。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课堂生活。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们必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定的实践环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之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如在进行《买文具》的口语交际训练时,整个教室俨然成了文具小超市,各式各样的文具摆满桌头,同学们穿梭其间,有的在向顾客介绍各种新款的文具,有的在购买自己喜爱的文具,瞧,他们还会讨价还价呢,还有的在向小伙伴介绍自己心爱的文具,真是其乐无穷。整堂口语交际课生动有趣,同学们都敢于交往,也乐于交往,善于交往。再如教《负荆请罪》一文时,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扮角色上台表演,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语言文字和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师生不再把课文课本看成一种既定的死的文本,而是看做有等于师生共同构建、开发的学习资源。这样,不但合理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现实生活,与他人交流对话的情境,使其在历练中积累了经验和体验,而且巧妙地将文本和生活结为一体,提高了他们面对“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三、教语文、教学做人,联系生活实际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拼音、辨字形、练造句、分段概括段意,语文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陶冶学生的心灵。汉语言文字不仅积淀着中华五千年文化,同时,闪烁着中华悠久的传统文明的独特光芒。每一篇课文无不浸透着真、善、美,还赋予了浓郁的民族情结。语文教学联系生活,在做到开放式个性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眼前的生活情景,产生各种各样的个人理解,同时还要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地澄清、引导学生认识上的错误,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有用的人,是要以他是否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为标准来判断。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手抄报展览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编写手抄报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编写手抄报不仅熔读写于一炉,而且给学生以“练”的广阔天地,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手抄报融智育与美育于一体,它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适应时代需要 ,是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有效手段。手抄报的内容可以是主题丛书中的好句好段,可以进行美文推荐,还可以抒发自己的阅读体会。学生把手抄报交上来后,教师先把这些手抄报进行分类,评出特等奖、一、二、三等奖。然后把这些小报投放到大屏幕上逐一请同学们评一评 ,找出小报精彩之处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措施。手抄报讲评后,把这些小报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墙上,供学生欣赏、学习。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展示出来,读书的热情更高涨了。
五、让学生把语文实践当成一种习惯,丰富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
丰富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让课内活动带动课外活动;家校联合,教师指导家长督促相结合;只有将学生放到社会中实践,才能让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并有效地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例如:开展说一件事活动,每天留意自己觉得今天最开心、最伤心或最惊奇的一件事,回家说给家长听。再如教《母爱——人类永恒的主题》一课前,先让学生走进社会,感悟社会中普通母亲的伟大,了解自己母亲是怎样照顾自己的,课堂上通过多种方式感悟文本,并适当引导学生应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以及社会上所有的母亲,把你想对父母亲说的话写下来,回家再为父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端杯热茶,做做家务等。这样通过说一说,写一写,做一做,使课堂文本与社会认知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思想得以升华,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㈦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
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语主渠道如何把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学策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这是教学建议应有回答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特别提到了,要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学生掌握好工具,只靠口耳是不行的。需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自悟,自得,自己去获得语言能力,自己锻炼用语言去吸收、去交流、去储存的本领,对此别人无法代替,也别无捷径可走。
1、 当前语文教学主要关注的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学习情境的创设,优化课堂结构组合,使课堂结构更加符合课堂教学的自然规律,更加符合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学生在语言教学中的语言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借助教材,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把学生学习语言的活动,组织在特定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学生则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又是个性化的活动。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掌握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本领,由于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从零开始,他们在学龄前期已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有的还会背诵古诗和儿歌,每个学生学习的起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思维特点不同,个性有差异,这些都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3、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又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反映在注重字词句篇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结合,是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结合,语文和学生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口、耳、手、脑并用,知行统一。 关于语文的综合性,《语文课程标准》较之历届“大纲”提得更为明确,更有新意。 心理学家索里和特尔福德指出:人是统一的单元,当他有所活动时,是整个人去反应。当一个人的行为模式由于经验而有变化时,其运动的观念情感的方面都要发生变化。又指出:人的每一个活动总是程度不同的包含运动观念和情感的变化。
《语文课程标准》正是从一个新的维度论述语文教学的综合,主要是:知识与技能。对于语文知识,一要有序,二要有度,三要有的放矢。 有序,即按照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由浅入深地传授有关语文知识,例如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汉字的笔顺笔划、偏旁部首的知识,低中年级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标点符号的知识,5、6年级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阅读说理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有度即语文教学中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但要有度,不能提高要求,不要把知识体系化,不要脱离能力培养去孤立地传授知识。提倡在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中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关注能力的培养。 有的放矢即语文教学中传授的知识是有明确目的的,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提倡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传授知识,不追求知识系统化,要明确在语文教学中掌握了一定知识不是终极目标,而是为了培养能力,发展能力,健全人格。 过去我们对语文能力的分项研究较多,综合性研究较少,所以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研究听说读写能力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研究字高句篇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及其互补互促的特点和规律。 情感和态度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一个十分主要因素。因为语言文字除了达言,还有传情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大多是文质系美的创造。在情感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后动思维,从中感受、体会、感悟、理解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
阅读是一实践活动,所以必然有其起始、发展、高潮、结束的过程,我们关注阅读教学过程,也就是关注学生读书的过程,关注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关注阅读中的感知,想象思维过程,关注阅读中的感悟、体验、揣摩、领悟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过程。 在教学中,虽然教学步骤是致的,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一种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过程方法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其中知识、能力是基础,在一定知识基础上培养能力,在形成能力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
无论是形之于外的动作技能,行为操作,或是隐伏于内的心智活动,都体现在一定教学过程中,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态度、情感、态度伴随教学过程又推动教学过程。
㈧ 如何拓宽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途径
如何拓宽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途径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核心是提高语文能力。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形成的过程,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实践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实践活动走进了教师的视野,从三年级开始,很多单元学习中都添加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从教材的改革不难看出,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回归儿童生活,将“读书”与“行路”紧密结合在一起,软化学科之间的边缘,在生成的、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帮助学生构建起全身心投入的学习场、思维场、感悟场,才能让学生“静静地听、大胆地说、动情地读、用心地写”从而更愉悦、更有效地学习语文课程。
那么,如何拓宽语文实践活动的途径呢?作为教学一线教师,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借“文”生成,巧拓展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阐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语文教材中许多经典的篇目都能成为语文实践活动的生成点,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化做铺垫。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中主张的:“教育同生活实践相联系,在做上教,在做上学”的观点。可见,语文教学只有将眼光从课本知识,放眼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语文实践活动通常从教材入手,既可以是横向的延展,对一个作者,一个著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也可以是纵向的不断深入,挖掘教材中适合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新的点。如:《走进李白》实践活动,就是横向铺开,通过主题阅读,调查采访等形式学习李白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同时了解李白的诗歌对后人的影响。再如:在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教师则以美丽可爱北大荒为切入,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过去,草塘这里被称谓“北大荒”,现在已经不叫“北大荒”了,而叫”北大仓“。经过许多年的开发建设,那里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盛产粮食。现在那里还有很多像草塘这样的湿地,我们还要继续开发。怎么样在不破坏那里的环境的情况下开发草塘呢?我们可以发展什么产业?”学生都想到了旅游业,并不由自主地生成了为北大荒做广告活动:“北大荒,北大仓,景色秀丽美名扬。物产丰富无可敌,请你快点来欣赏”“可爱的草塘、清澈的小河、美丽的蓝天、洁白的云朵、丰富的物产,把你带进了人间天堂”……灵动的语言不但体现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同时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的综合应用能力。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善于发现教材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提升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借“趣”延伸,渐丰富
“有趣”是学习兴趣的初级形式,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起点。一直以来,语文教师最为困扰的是习作教学难题,其主要原因就是多数学生认为“读书无趣”,因此,让学生喜欢上读书,喜欢上积累,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教育家孔子,早就告诫我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只有将教育生活化,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才能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完《草船借鉴》一课后,教师发现学生对三国人物很感兴趣,特别是男孩子,很多通过网络玩关于“三国”的游戏,还有的课余时间经常在一起玩“三国杀”。于是,我便将学生的兴趣与学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开展“三国知识竞赛”,学生课下读《三国》,课上比积累,发挥个体阅读与小组竞赛“点面结合”的优势,让阅读的过程成为班级课余生活的热议话题,从而产生读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三国这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人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再如,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图书公司”,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书籍“营销”模式,吸引其他小组的学生节约本组书籍,为爱阅读、有效阅读的学生授予“明星会员”“小书虫”等荣誉称号,在读书交流会、故事会、演讲比赛等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踊跃报名,从而促进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阅读当中来,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提高了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发展。
三、借“情”深入,重升华
语文教学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认识到形成能力、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情感的认知既使对文本的解读,又是与作者的对话。有人说:“语文教学中处处充斥着浓浓的情,是文化的教育,更是情感的共融。”这句话是有道理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无畏、《大兴安岭》的秀美、《钱塘江大潮》的壮烈、《凡卡》的悲惨……每一段文字里都凝结着作者的情感,当读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时,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才会得以升华。如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安排了“难忘的小学生活”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个主题,成为即将离开母校的学生应认真完成的实践内容。围绕着“亲爱的伙伴”“可爱的老班”“磕磕绊绊也成长”“我的未来不是梦”四个小主题,学生将对朋友、对师长、对自己、对未来、对母校浓浓的情感都融入其间。一篇篇感人的故事,一段段动人的演讲,一幅幅多彩的画卷,将感情融入文字,将文字浮于画卷,将画卷又注入了情感。这次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综合运用语言文字,回顾了成长的点滴,同时,心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浸润。
新课标中关于“语文生活化”的要求,强调让学生在模拟的语言情境中,通过“实践”的手段,在不断地“说”和“写”的过程中逐步领悟语言的意义和适用范围,因此,有效拓展语文实践活动,将有益于把学生外部语言内化为内部语言,从而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㈨ 浅谈怎样有效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方式,构建学生的认识结构,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以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学以致用,迸发创新的火花,获得新的经历、体验、感悟,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加速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的形成。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呢?
首先,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应先根据学生各阶段的身心发展、智能结构等方面特点,开展适宜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比如,低年级孩子好奇心强,兴趣广泛,但持久性不够;对明显的事物现象感兴趣,但缺乏合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合作意识尚未确立,思想认识水平还比较稚嫩,但他们对周围事物又都充满了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前,教师应激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细心观察大自然的好习惯,课堂后积极参加校园、社区活动,并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用口头或图文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见闻和想法。第二,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出发,选择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如何真正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综合活动的选择尤为重要。综合实践活动越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社会现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教师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着手,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顺利解决乌鸦怎样喝到水的这一教学难点,教师设计如下活动: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瓶子、石子,做实验,观察水上升的过程。然后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这项实践活动重在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感受直观刺激,从而产生快乐情趣,于无形中解决教学的难点,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将相和》、《草船借箭》等课文时,由于课文中的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初步读懂课文或理解文章时进行角色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表演的欲望,进而在表演活动的亲身体验中进行深层次感悟人物的魅力。对于《徐悲鸿励志学画》之类的文章,我们还要善于利用课文的情节空白点,让学生用想象丰富人物形象,用角色体验来升华情感。
第三,“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时,还要实现语文与生活的沟通,注意学科整合,注重跨学科领域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如在教学《四季的脚步》时,布置学生先观察大自然,让学生把看到的景色拍摄下来,搜集描画四季的图片,描写四季的儿歌等。在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拍摄的或收集来的图片,向大家介绍图片描绘的季节特点,有的朗诵描写四季的儿歌。这些活动,就是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燕子》一文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课文最后一段的描写,创作一段反映春天生机勃勃的“五线谱”:电杆为分节符,电线为五线,燕子做音符。学生进行这项活动,就是要求学生把课文的文字符号变成画面的过程,就是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过程。因此恰当地利用绘画方式能够提高理解语言的效率,极大的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第四,为保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行之有效,教师在开展活动中应立足于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确保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在给学生的活动做评价时,应把重心放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上,要看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探究方法是否科学,在活动过程中是否有合作态度和合作能力,以及在活动中是否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而不是通过以往的用书面考试来评价一个学生的所得所失。另外,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的综合评定来评价学生综合实践学习的效果,既让学生分享成果的喜悦,又让他们找到自己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设计和实施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从中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还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学会了合作、学会分享,而且在这样的活动中激活各科学习的兴趣,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所以,组织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学习活动,将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