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能你正在为怎样提高小学阅读水平而觉得苦恼,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提高小学阅读水平重要的就是多读,注重读书的方法和步骤。下面就带你了解小学阅读辅导提高阅读水平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从小开始)以上的五次阅读法以及阅读的三个步骤都是非常实用的提高语文水平的方法,如果能够拿去实践,那么学生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小学阅读辅导其实并不难,只要用对方法,学生就会在一段时间后得到提高。
『贰』 小学语文教师常用表扬语
⒈谢谢你,你说得很正确、很清楚。
⒉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内气。
⒊你很有创见,容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4、对!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5、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6、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时要想想,别人能听得明白吗?
7、说话是与别人交流,所以要注意仪态,身要正,不扭动,眼要正视对方。对!就是这样!人在小时候容易纠正不良习惯,养成好习惯。
『叁』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突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一堂高效的阅读课,不但能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得到情感的熏陶,更能让学生获得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体验来谈谈个人的一点儿浅见。一、认真解读文本,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认真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能够真正的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的运用等,就可以轻松地驾驭课堂,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正所谓有了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二、激发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石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要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能够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最终促进学生深化对作品的理解,真正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从以下几点进行了尝试:(1)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故事或背成语。(2)课外阅读课时帮学生选择一些容易理解且感兴趣的阅读书籍。(3)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在班内开展一些朗读小竞赛等。(4)精心设计导课。三、提倡个性化阅读,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核心。《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读是语文教学的必经之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阅读教学可以不断提升学生对教材文字的自主理解、自我体验、自由感悟,许多不同的体验正是在多样化的阅读中得以生成的。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自读、互读后进行交流。他们不但说出了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也体会出了当时统治者的无能,还了解了祖国有珍贵的文化遗产等。学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采用不同的语气去读、去悟,课堂效果比预期的还好。四、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道:“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又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巧妙设问,质疑问难是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让学生的质疑问难成为课堂的源头活水,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活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我一般遵循如下 “三步曲”:先学会提出一般性问题,然后逐步过渡到会对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进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问题。在教学中巧妙设问让学生充分地质疑问难,有利于创新阅读教学方法、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五、以“情”为导,读悟写结合,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朗读与感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做到以“情”为导,读悟结合,读写结合。 1、以“情”为导,读中品悟,积累内化语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阅读,对文章内容的感悟更深,语言文字的训练就更有效,结合语言想象的画面更清晰,课堂学习的质量就更高。读即朗读,悟即品悟,朗读和品悟相辅相成。熟读、精读之后,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语言的艺术之魅力。在教学中,我采用“读书三步曲”,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的读才有实效。在教学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五课《迷人的九寨沟》时,我设计了如下合作细读、整体感悟的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自主学习,了解九寨沟迷人在什么地方。接着,四人小组合作展开研讨,小组长带领组员根据各自初读课文的体会,说说“九寨沟真是迷人的人间仙境”的理由,一起读读有关句子或段落,读后由小组成员简单评议。最后,全班集体交流、反馈学习成果。 2、读写结合,拓展延伸。阅读是写作之母。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从对课文的品读上积累写作素材,从教材中学会作文方法,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肆』 小学语文评课用语。实用的
《棉花姑娘》一文是一篇充满童趣童真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了棉花姑娘病了,它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可它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当蚜虫们得意的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把它们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又快乐地生长着,吐出了雪白的棉花。这篇课文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生动,有情趣,非常符合儿童的特点,并且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一定的启发和渗透作用。
根据本文的特点,查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体验情感,指导朗读上,让学生自己体会课文角色的内心世界,读好请求的语气。这一点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知识点是简单的,但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是有难度的,所以老师的课堂设计是相当重要的。
查老师这一堂课上得非常成功,给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较好的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以人为本",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如:第一自然段中对"盼望"一词的处理,查老师先让学生对着课件边读边圈出那个坏蛋的名字,再进行角色变换:小朋友,你们就是棉花姑娘,在你们身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指图片)在吸取你们的营养,这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然后引导学生朗读,通过角色的互换来体验朗读时的语气,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体验棉花姑娘生病时痛苦的心情,进而产生理解"盼望"医生来治病。使学生进入 中华励志网 ,为下面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做好铺垫。
二,"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如:2——4自然段的处理,这三小节结构相似,传统的方法对教材的处理是精讲第2自然段,3,4自然段段让学生小组学习。而查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创设的情境中,针对每一个环节都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有一种节节深入,环环相扣的层次感,一种抑扬交错,张弛有度的节奏感。先是情感诱导:1,棉花姑娘,在你最难受,最痛苦的时候看到燕子来了,你心里怎么想 为什么 带着你的心情读一读。2,啄木鸟飞来了,棉花姑娘说——听了棉花姑娘的话,知道为什么不帮了吗 3,青蛙跳来了,棉花姑娘高兴地说——棉花姑娘生病了,为什么还那么高兴 还会带着怎样的心情请求 三次同样的请求,老师用不同的方法引导,让学生悟出不同的感受。(高兴——失望——痛苦,急切),这样的朗读指导落实了语言实践过程,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各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使整个课堂活了起来。查老师至始至终都让学生置于课本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感觉自己就是棉花姑娘,同时在情境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不由自主由情生情。
听完查老师的这节课真是让我受益匪浅,从中我得到了许多感悟,也看到了自己进步的方向,我将从这些优秀的展示课上,取长补短。
『伍』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巧用评价语
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常常是“是的”、“正确”、“你真回棒”、“不错”、“好极了答”、“答得很好”、“是吗”等,这些评价语言不仅过于单一、笼统,而且缺乏针对性与激励性。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从教师的评价中很难找到答案,更无法让学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巧妙运用评价性语言
『陆』 小学语文什么时候用什么的
1、“的”后面跟的都是名词,如“我的太阳,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的”字一般用在修饰或限制人或事物的时候。“的”放在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词语之间。例如:
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都在后面,都是名词性的,因此在修饰限制它们时,都用“的”。
2、“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如“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笑……”
描绘或限制某种动作、性状的时候,描绘和被描绘之间、限制和被限制之间,往往用“地”连接。例如:
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也在后面,而且都是动词性的,因此在描绘、限制他们时都用“地”。
3、“得”前面跟的多数是动词,后面跟的都是形容词,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
有时需要被说明动作的情况和结果,或补充说明事物性质的程度和变化,往往补充说明的部分改在被补充说明的词语后面,这时两者之间用“得”连接。例如:
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都在前边,而且都是表示动作或性状的词语,因此补充说明它们时,都用“得”。
补充两点:
1、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十有八九用“得”。
2、有一种情况,如“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是它是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所以也应该用“得”。
总结:“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的+名词;“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副词+地+动词;“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得+副词。
以上几种用法,可以写成下面的公式:
修饰限制+“的”+名词
修饰限制+“地”+动词
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
『柒』 小学语文课堂怎样进行语用教学
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贯穿于中小学的教学之中。然而我国的语文教学,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现状,教师花的精力不少,学生学习的时间也不少,但是却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原因为何,原因就在于语文教学尚停留在语形、语法和语义的教学上,而不是真正落脚在语用教学上。
也正因为中国语文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教学方向指向不明,因此2011年小学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定位中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就是说要突出“语用教学”。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语用教学呢?
一、重视朗读感悟
我国有句话叫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句话道出了阅读对于语言运用的重要性。语言的运用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原因就在于“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才能逐步加深对词义、句义的理解,才能掌握各种修辞的妙处,才能真正感受文章的美感,才能识透语境,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妙处。笔者在教学中,一直非常重视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体味语言的运用。
二、教会学生品析
中国汉语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的运用,有着很深的奥妙,一句话为什么这样说?好在哪,为什么不能换一种说法,不好在哪?,一句诗为什么要用着一个字,为什么不能换一个字。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在语境中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带领学生分析文章或诗词中词句的运用,引导学生感受坐着的语言运用的不俗之处。比如在教授古诗二首《鸟鸣涧》、《暮江吟》时,首先让学生读诗,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诗句美丽的意境,一起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笔者问道:“王维的诗歌一向被誉为诗中有画,读完王维的《鸟鸣涧》后,你们感受到一副怎样的画面呢?”,有的同学说:“感受到一幅秋天夜深人静的画面”,“对,整首诗突出了一个‘静’,但是作者却是以动衬静,那位同学能举例告诉老师诗中如何以动衬静呢?”,“老师,诗中写道‘桂花落’、‘月出’、‘鸟鸣’”,“非常好,这就是这首诗歌最独到之处,也是千古流传之处,作者处处在动,然而整首诗却给人以静的感觉,大家要学习这种表现手法”。在教授《暮江吟》时,笔者又问学生:“谁能找一个字,代替‘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啊,有的同学说“照”字,有的同学说“洒”字,有的同学说“映”字,笔者然后又引导学生说“你们觉得用哪个字好?”,学生都不约而同说“铺”字,笔者告诉同学:“对,诗中说道是‘残阳’,因此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所以在写作时,我们也应该结合不同的语境进行用词”。通过引领学生分析,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之所在。
三、引导学生模仿
古今中外,很多作家的经历告诉我们:写作可以模仿,对于小学生而言,正是语文打功底的时候,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模仿课本中精彩的语句,模仿作者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在模仿中进行遣词造句,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比如在学习《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在第三小节教师就会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仿写:小朋友,蝈蝈的歌声还会把婆婆带到哪里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编编诗歌吗?
歌声会,看到 。
歌声会,看到 。
生可能会写:歌声会把带您带回草原,看到一群群牛羊。
生也可能会写:歌声会领您走进树林里去,听到小鸟们唧唧喳喳地欢叫声。
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应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去总结语用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只有想方设法在点点滴滴中渗透“语用”,才能让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宽。
『捌』 如何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落实语用
《小学语文教师》2013年第一期中有一组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文章,阐述了一线教师对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用”训练的思考和实践,该刊认为“语用”将成为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在言语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语文学习就是言语活动的实践,语文学习的目标也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语用能力。
1、错读的资源:读书中的语用
对于学生的出错,教师要善于归因,分析其潜在的认知结构上的不足与错误,让学习主体得到体面的言语实践机遇,帮助其建构合理的图式。
(帮助学生纠错的过程就像是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学生出现错误,说明在认知上出现问题,无法自行建构,教师此时不能简单粗暴的纠错,而是要善于在言语实践中帮助学生自己建构。)
2、倾听的忽视:交流中的语用
倾听是尊重学生的体现,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语文学习中的倾听更是理解的一种方式,是对话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语文能力。
教师倾听学生发言,悉心引导每一次思维的转换,耐心等待每一回思想的升华,把课堂的空间尽量打开,让学生尽情地舒展自己、释放自己、提升自己。
模糊的诘问:表达中的语用
质疑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发端。在课堂师生、文本的多方语言交汇过程中,在开放和真诚的倾听和倾吐循环互动中,必然会激发意义的生成、思想的升华、智慧的迸发。
人文的分离:写作中的语用
一旦学生的书面“倾吐”不是尊重自己内心的深切感受,而是为了适应既定读者(例如语文教师)之要求,那么这种“倾吐”就会走味,或者是“吐”而未“倾”也。此乃当前习作教学之弊。
倾吐的过程应该成为表现自我的过程,写作与自我之间应该完全同步。
二、抓住“语言”这个牛鼻子
1、思考着读
思考着读的核心是学生在任务引领下的自学、先学,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充分的语文实践中领会、运用语文的规律。
阅读教学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
2、比较着学
要真正把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落实到实处,必须完成语文课堂的转型,既关注写什么,又关注怎么写,既教言语内容,又教言语形式,让教学过程得意、得言、得思。
比较着学,不失为一种选择。
3、拓展着写
写是语言的一种编码能力。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表达,课堂就有了学生自主语言实践的时空,避免了在内容繁复分析上的消耗。
三、“泉”眼无声,“趣”味盎然
写景类文章独立阅读的方法:
先读出景是怎样的
探究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追问作者的情意是如何表达的
读写结合
阅读过程: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运用语言
四、让词语在交际中活起来
1、结合课文情境,第一次点击词语
2、结合练笔语境,第二次点击词语
以文本中的重点词语为目标,把重点词语、短语复现,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练笔,让这些词语成为积极语汇。
五、语用,从正确理解词句的本义起步
教师的提问,要涉及语言文字的学习,要有关联性和层次性,不要个个孤立,更不要没有思维的质量。
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现象,然后根据这些语言现象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来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秘密。
语用的意义有两层:首先是正确的理解词句的本义,其次是在运用过程中体悟作者的言外之意。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得从正确理解词句的本义起步。
六、让“词语盘点”教学“实”起来
一词一世界。词语教学是平时教学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元素,是散落在单元中的珍珠。
1、分一分,看谁分得最正确
2、比一比,看谁积累得最多
3、找一找,看谁找得最正确
4、填一填,看谁填得最恰当
5、说一说,看谁说得最形象
6、写一写,看谁写得最连贯
1、画面相辅,让“日积月累”鲜活起来
2、拍客寻美,让“日积月累”生活起来
3、照片注释,让“日积月累”活用起来
教材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载体,同一篇课文,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截然不同。哪怕文本中同一个语言点,不同年级的教学定位也是不同的。找准不同年级学生语文知识、经验的起点研制阅读教学内容,举要删芜,才能让不同年段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应有的发展。
看似寻常最奇崛,阅读教学要提升学生阅读欣赏的眼力,教师须慧眼识珠,看到学生看不到的语言风景,引导学生在疏忽处驻足欣赏,平中见奇,体味语言魅力,发现阅读乐趣,提升阅读能力。
管建刚 《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自然段摆出观点,是“起”;第三自然段顺着观点,举出正面例子,是“承”;第四自然段举出反面例子,是“转”;最后总结,是“合”。如此梳理点拨,学生了解议论文的基本式样,也开始关注揣摩篇章结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