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人教版的23课的详细资料
内容提要
动物小说之所以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更有吸引力,是因为这个题材最容易破人类文化的外壳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 人类文化和社会文明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新,但生命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新,但生命中残酷竞争、顽强生存和追求辉煌的精神内核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因此,动物小说更有理由羸得读者,也更有理由追求不朽。
目录
给大象拔刺 最后一头战象 象冢 愤怒的象群 象警 死亡游戏 动物档案——象 野猪跳板 野猪囚犯 野猪王 动物档案——猪 与狗熊比举重 智取双熊 棕熊的故事 动物档案——熊 闯入动物世界 获奖记录 珍藏相册
导语
一头即将步八坟墓的战象,奋力披挂上当年的象鞍,跋山涉水赶往百象冢,要与曾和自己浴血奋战的伙伴们葬在一起。精明的猎手觊觎百象冢里几百根价值连城的象牙,一路悄悄尾随在老战象身后。苍茫暮色中,老战象用尽生命中最后的力量,与同伴们会合,与这片曾经洒满热血的土地会合……
本课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本课课文比较长。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重点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但从实际教学来看并不理想。我抓住文中的几处重点语句做成幻灯片分别让学生体会嘎羧的怀旧、英勇、善良育忠诚等品质。但一张张幻灯片的出现割裂了文章的衔接,使悲壮与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读与想象也就无从谈起。反思本课的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扎重点语句——谈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本该释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教师一步步的牵引下之体会了文中的几句话而已,也难怪课堂上会如此沉闷。
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是否应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也可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这样既充分理解了课文,激发了情感,又使语文训练得以有效的落实。
沈石溪 原名沈一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1952年10月生于上海,1980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1985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小说《圣火》获1990年世界儿童文学和平奖。《第七条猎狗》获中国作协首届儿童文学作品奖。《一只猎雕的遭遇》获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斑羚飞渡》一文荣获人民文学出版社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台湾儿童文学学会、《民生报》《国语日报》《儿童日报》《幼师少年月刊》联合主办“好书大家读”活动推荐书目。
西双版纳的召片领曾经拥有一队威风凛凛的象兵。所谓象兵,就是骑
着大象作战的军队。象兵比起骑兵来,不仅同样可以起到机动快速的作用,战象
还可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直接参与战斗;一大群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
人,战尘滚滚,吼声震天,势不可挡。
作者以“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回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断,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当中最后的辉煌和庄严,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嘎羧的高尚情怀。
沈石溪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名话: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丰富的情感。而这篇文章就是作者的写作只在,想引发人类更多的思考!
2. 初二语文上册23课原文。。快啊。。。
明有奇巧人曰五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箸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械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箸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3. 八年级下册语文 二十一 二十二课课文 人教版 全文 各位哥哥姐姐帮我一下 急用!急用!急用!急用!急用!
21.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ing)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a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2.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1)人也,亦不详(2)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4);每有会意(5),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6)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7)知其如此,或(8)置酒而招之;造(9)饮辄(zhé)尽(10),期在必醉(11)。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12)(lìn)情去留。环堵萧然(13),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14),箪(dān)瓢(piáo)屡空(15),晏(yàn)如(16)也。常著文章自娱,颇(pō)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17)。 赞(18)曰:黔(qián)娄(lóu)(19)之妻有言:“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20)。”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21)?衔(xián)觞(shāng)赋诗(22),以乐其志。无怀氏(23).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 原文注解 ⒈【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 ⒉【不详】不知道。 详;详细地知道 ⒊【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于是,就。以,把。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 ⒋【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⒌【会意】心意相通,领会其意。会,体会,领会。 ⒍【嗜】特别喜爱指对酒的喜爱。 ⒎【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⒏【或】有时。 ⒐【造】到,往 10.【辄(zhé)尽】就喝个尽兴。辄,就。 11.【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2.【曾不吝(lìn)情去留】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13.【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空寂的样子。 14.【短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的洞和补丁。 15.【箪(dān)瓢(piáo)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 16.【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晏:安然自若 17.【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18.【赞】传记后面的评论性文字。 19.【黔(qian)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20.【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名利。】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21.【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 22.【衔觞(shāng)赋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觞,酒杯。 23.【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醇厚朴实。 以上为本文注解。
4.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课的答案
这是答案 希望被采纳% 一、1.mǐn shǔ wǎng yí sǎn xuān rán zhě yǐ jí jì zhuàn 2.(1)因:顺着,就着 象:模仿,文中指雕刻。 (2)赠 (3)代词,它,指代“中轩敞者”。 (4)语气助词 3.“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4.(1)做,雕刻。 是。有刻有。 (2)叫 (3)(东西的)头。端正。 (4)与“无”相对,表示存在。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5.只 个 扇 个 支 个 帧 串 个 6.一般来讲,文言文有数词而无量词,现代文则数词、量词都很多;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前 7.D 8.(1)说明 总——分——总 空间 正面 背面 中间 船头 船尾 (2)大苏泛赤壁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赤壁赋》 《后赤壁赋》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技亦灵怪矣哉 9.C 二、(一)1.(1)拿 (2)说话 (3)极(4)相类似 2.《核舟记》描述了“核舟”这一雕刻品的形象,说明雕刻家的构思巧妙,赞美其高超的技艺,显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雕刻品主题:大苏泛赤壁。 3.说明核舟体积小,突出雕刻技艺精湛。 4.对联是东坡的诗句,与作品主题相符合,暗示了核舟的背景、主题,增添了艺术情趣。 5.“各具情态”。 6.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赞叹雕刻者的技艺高超。 (二)1.(1)职业 (2)适逢(恰逢、正赶上) (3)离开 2.C 3.暂且拿些你所制作的扇子来,我会替你开张起来的。 4.父亲去世或“父适死”;扇子卖不出去或“所制不售”;在扇子上写字作画或“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
5. 初二语文下册第23课原文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专, 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属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6.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第23课的答案
(一)从此以后,……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1.这两段文字,一段写自己看到古藤那让人“毛骨悚然”的惨相后“悲哀至极”的心情,一段写古藤对“无端被人杀害”的“控诉”,你觉得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2.“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怎样看待“愚氓灭美”之事?(4分)
3.说说下列两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1) 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2)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
1.形式上是并列关系,实际上两段都表现“我”无比悲痛的心情.藤萝无知,藤萝的“哭泣”“控诉”实际上是“我”的感情迁移的结果,或者说,“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和“控诉”,是“我”在极度悲痛情况下的一种幻觉,是“我”在哭泣,在控诉.
评分标准:根据学生回答酌情给分.
2.表现作者无比悲痛愤慨的心情.
愚昧无知也可以毁美,与血腥暴力有着同样的恶果,文章的揭露十分深刻.说明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否则就会制约现代化事业的推进和人类自身的发展.
评分标准:基本意思正确得满分.
3.(1)反问,突出表明自己心情的悲哀.(2)拟人,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丽.
评分标准:修辞手法1分,作用2分.
(二)14.本文写的是一棵古藤的悲剧,为什么标题却为“幽径悲剧”?(6分)
15.季羡林自称“经营派”,他认为散文要讲究章法,结构严谨,要“惨淡经营”,绝不能随意为之.本文也巧妙地运用层层铺垫的手法来突出中心,请你分析并概括这种手法在全文中的具体表现.(6分)
16.文中第(10)段中画线部分写得生动传神,请加以赏析. (4分)
17.联系全文,分析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6分)
14.(1)古藤生长在幽径中,古藤的悲剧也是幽径的悲剧.(2分)
(2)以“幽径悲剧”为题,能扩大悲剧性,因为这条曲径本有来历,也风景秀美,却遭破坏;(2分)
(3)幽僻之处,尚有悲剧发生,以“幽径悲剧”为题,更能揭示这也是时代的悲剧、人类的悲剧,以此深化主题.(2分)
15.写幽径是为写古藤作铺垫;写古藤是为写一棵古藤作铺垫;写众多古藤在文章中未能幸免于难,而独有这一棵躲过了劫难,为下边写它受到愚氓砍伐的悲剧命运作铺垫.从全文看,前边的描述为后边的抒情作铺垫.(4分)这样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十分关注和热爱.(2分)
16.将古藤比作“吊死鬼”“失掉了母亲的孤儿”,形象地写出了古藤被毁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欲哭无泪.“微笑”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以笑来写悲,更渲染了悲剧的表达效果.(两个要点各2分,共4分)
17.表达了作者对古藤命运不幸的伤感,对人们热衷于自己的名利而缺少应有的悲悯情怀而遗憾失望,以及对生命的怜惜和对美的追求.(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6分,共6分)
(三)①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3分)
2.选文第③段中写道“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句中的“这样”指的是什么?说说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3分)
3.在作者的心目中,幽径的这棵古藤是真、善、美的代表,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幽径悲剧”仅仅是指幽径中的一棵古藤萝被砍断吗?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
5.作为一种植物,古藤萝本是不会哭泣的,然而第⑤段中却说“听到古藤的哭泣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3分)
6.目睹曾经生机勃发的藤萝,面对现在在空中摇曳的藤萝枝,面对人类的现在,畅想人类的未来……你认为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面对生命呢?(3分)
7.文中第二段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文意,说说作者所指的“盛开着的玫瑰花”的人生是什么?(4分)
8.“我”“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古藤的灭亡引起了“我”哪些“闲愁”?下文中写了两件事,道出了“我”的“闲愁”,请作简要概括.(4分)
9.文中写“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展开想象,具体描写“群树”、“荷花”深表同情的情态.(4分)
1.燕园幽径中仅存的惟一能给我一点安慰的一棵古藤萝被毁于愚氓之手,我感到无比痛心,并表示强烈的愤慨.(3分.意思对即可).
2.“这样”指的是富于感情,“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具有博爱之心.作者他笔下的“伟人”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甚至滥杀无辜.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鄙视厌弃的感情.(3分.意思对即可).
3.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3分.意对即可).
4.悲剧不仅仅是指古藤萝被砍断,更悲的是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没有人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任那些愚氓者任意地践踏生活中的真、善、美.(3分.意思对即可).
5.作者这样写是借助古藤的哭泣来描摹自己痛苦、悲愤的内心感受,非常逼真,含泪带哭的诉说更增添了一种震憾人心的力量.(3分.意对即可).
6.不设统一答案.要点:热爱生命,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共同发展.(3分.).
7.在十年浩劫中幸免于难的一棵幽径古藤被无端砍断,“我”悲哀至极. 8.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盛开着玫瑰花”的人生是指古藤依旧生机勃勃,依然能嗅到它淡淡的花香,听到嗡嗡的蜂声,给人幸福、愉悦的感受. 9.①怕见古藤枯干闭着眼疾趋而过②隐约听到古藤的哭诉 .
(四)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顾而乐之了.
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则是铁一般的事实了.
茫茫燕园中,……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上面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2.依次概括下列语句所表现的古藤萝的特点.(3分)
①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
②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
③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隐约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3.上文中,作者发出了“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人生毕竟还是个荆棘丛”的感慨,这两句话矛盾吗?请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阅读下面《紫藤萝瀑布》选段,结合上文回答问题.(4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同样的事物,寄寓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试揣摩一下,两文的作者借助于“藤萝”这一特定的事物,分别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答案1、生命力极其旺盛的,给我带来惟一一点安慰和寄托的古藤萝被毁灭,我感到无比的痛苦.(2分.语言表达不求相同,意思对即可)
2、①生机勃勃;②需求甚少,生长顽强;③毫不张扬,默默无闻,颇有隐者的风范.(共3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3、不矛盾.说“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是因为古藤萝给悲愤、惆怅心情中的我带来了一丝安慰,使我觉得人生还有快乐;而说“人生毕竟还是个荆棘丛”,是由于给我安慰的古藤萝被砍断了,使我感到无比的痛心,“愚氓毁美”的事实使人感到人生的悲哀.(3分.若只谈到不矛盾一方面的理由或理解给1分)
4、不设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幽径悲剧》选段:善待生命,善待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紫藤萝瀑布》选段:正确对待生命中的不幸,在生命的长河中不懈努力.(共4分.视语言的情况酌情给分)
(五)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1.第一段中与“隐隐约约”照应的句子有
2.第一段写古藤的哭泣,其实写出的是什么?画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写法?写“群树”、“荷花”、“人们”的作用是什么?
3.第二段中三个“决不会”后面的内容可否调换,为什么?
4.第二段中三个“决不会”,四个“偏偏”,抒情委婉而淋漓尽致.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说说“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6.以上几段文字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7.对于一棵古藤的命运,作者却如此感慨,你认为有无必要,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2.其实写的是作者内心对古藤被砍的独特感受,运用了衬托对比的写法,用“群树”、“荷花”对古藤的深表同情衬托“我”的感受,用人们漠视古藤反衬“我”的感受.3、4、5见教参 6.拟人:“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反复:“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排比:“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比喻:“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对偶:“争名于朝,争利于市.”7.略
(六)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几段文字.
(2)这几段文字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着手的呢?每个方面写景有什么特色呢?
(3)选段第二节写景有什么特色呢?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4)“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请从文中找出有关写夏和冬的语句来说明这点.
夏天:_____冬天:___
(1)写幽径四季之美.(2)是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的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目”.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3)这一节是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合写冬天景象.作用是表明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更突出幽径的浓烈的勃发的生机.(4)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冬天:不管是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
(七)①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qiú________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yè________.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②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hú________闲愁.……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1.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字.2.“我吓了一大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当我看到被砍断的古藤时,古藤被砍的时间不久,这有________语句可表明.
4.选段①表达出了十足的悲味,请写出相应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段②中的第1句是作者的________之说,该段中这样的语句还有,如________.
6.加粗的“如此”指代________.7.联系全文看,对古藤的被砍,表现了作者极大的________和________,抒写了作者热爱美丽的________的情怀.
1.虬 曳 斛 2.发现那棵古藤被人砍断 3.花朵还在微笑 4.吊死鬼 砍断 痛哭 5.自谦 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甘为……流泪叹气 6.我是一个渺小的人 7.悲哀 愤怒 大自然
7. 课堂10分钟语文八年级下册23课答案
http://www.1010jiajiao.com/daan/bookid_46974.html
希望能帮助你。
如果版本不同,请自行搜索(搜内索练习册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