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小学语文课文怀念母亲

小学语文课文怀念母亲

发布时间:2021-02-20 21:39:42

⑴ 小学六年级第六课《怀念母亲》的资料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A案

课件:季羡林相关资料

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读或师范读。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师相机引读: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 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 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 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 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 ,仿佛觉得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 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 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 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张祖庆)

B案

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 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再读整段话。
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 寝不安席 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感情朗读。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感情朗读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①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②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③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④感情朗读。

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

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浙江省绍兴市昌安实验学校 吴淼峰 )

《怀念母亲》“索隐”

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立霞

案头摆放了几本季老的散文集,其中一本的封面上,慈眉善目的季老坐在桌前微笑着。

这微笑总是让我想起几天前的拜访。那个下午,季老也是这样坐在桌前,几缕斜阳洒在老人的肩头、桌上,老人轻轻打着手势娓娓而谈。其实,我们并不忍心问过多需要动脑筋的问题,老人毕竟已届耄耋之年,而且正在医院修养。而难得的是,老人听力甚佳,思路清晰,说着话常有笑意漾在眉梢嘴角,谈话兴致也很好。

我们的谈话内容离不开教材与教学,也谈到了季老新近入选教材的文章。季老的《怀念母亲》一文被选入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翻阅着教材,季老说教材编写者对入选文章进行修改是必要的。就《怀念母亲》,他只说了几句话,同一篇文章,写两个母亲,比较有意思,也比较容易接受。小学生要懂得热爱祖国,懂得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心。

《怀念母亲》一文是季老的回忆录《留德十年》中的一篇。《留德十年》从1934年,青年季羡林大学毕业期待赴德留学终于成行写起,一直写到1946年归国返乡为止。数十篇文章,洋洋十数万言,写尽了十一年羁旅生涯中的跌宕起伏。《留德十年》中的文章,每一篇自成一体,各自独立;连在一起则以时间为序,整体呈现了先生十多年的经历。在这些文章中,《怀念母亲》显得有些特别,它没有像其他的文章那样以写事或写人为中心,而是在叙述文字中夹杂了相当比例的日记、文章片段,头绪比较多。它的主要内容,对母亲(生身母亲、祖国母亲)的怀念是年轻的季羡林欧洲十一年中不间断的情感。写羁旅生活中对生母、故国的深切怀念,既没有像其他文章那样以叙事或写人为中心,也没有恣意抒情,这在季老是有原因的。

季老在《留德十年》的《楔子》中说,“我特别强调‘实事求是’四字,因为写自传不是搞文学创作,让自己的幻想纵横驰骋。我写自传,只写事实。”为了遵从这样一个写作原则,写《怀念母亲》时,季老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当时的感情”,几次引用当年的日记和文章片断,来“保存自己当时的感情”。这样一种组织语言材料的方式,是服从于整本书作为回忆录的性质的。

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文本。季老的散文《赋得永久的悔》,回忆幼时的生活和表达对母亲早逝而自己无从迎养的愧疚、悔恨,对解读《怀念母亲》很有帮助。此外,《怀念母亲》中有两段文字摘自季老写于1936年的《寻梦》。《留德十年》附录中有《寻梦》全文,不但有助于解读《怀念母亲》,而且此文写得情深意切,读后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怀念母亲》一文初读平淡无奇,甚至感觉跳跃性比较大。读过一些相关的作品,了解了写作背景,慢慢走近作者的心灵,再回头去读,渐渐读出了味道。季老学贯中西,文通古今,对如何写散文有自己的独有看法。他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真”就是真实,“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现在,为了自传“只写事实”,他在写此文时尽力取“真”而去“情”,使文章读来显得平淡了。可是文章“平”和“淡”的背后,隐藏了更深的“情”。季老一生埋首躬耕于古文字这片坚硬的土地,开掘出一部部丰厚的典籍,他偶尔到散文这片田里散散步,便留下不少性灵文字。季老一生宁静淡泊,从他的散文中,我们却又读出了一个善感而多情的季羡林。他曾为一茎古藤被砍断而暗自垂泪(《幽径悲剧》),他曾为身边小动物病亡而“内心颤抖”(《老猫》),他曾为异国他乡偶然相识的少年魂牵梦萦(《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母亲早逝使少小离家的他今生无法膝前尽孝,这成为他“永久的悔”;去国离乡时亲老、妻少、子幼,本以为两年即可回国,却因为战乱被阻留异国他乡——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怎不是他异国十一年中内心深处炽烈的情感?也许,这时候正可以用上那句话:平平淡淡才是真。

学习季老的《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是很有意义的。如何更好地把握这篇文章的特点当然很重要。这篇文章入选教材之后,有多处改动。并不是编者自认为有多高明,原文在《留德十年》中,与前后各篇文章之间有联系,把它选出来作为独立的一篇文章要小学生学习,有必要尽量减少这种联系带来的阅读障碍,此其一;其二,为了便于小学生理解、接受,修改后的文章头绪也简化了些。但是,即使作了改动,这篇文章相对全册教材中的其他课文来说,还是比较特别。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到季老欧洲十一年中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始终不断,季老在散文中想把这种情感经历表达出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那么,怎么把握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呢?季老就这篇文章说的几句话是不是对我们有启发:同一篇文章,写两个母亲,比较有意思,也比较容易接受。小学生要懂得热爱祖国,懂得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心。

再一次写下这几句话,我仿佛又回到了拜访季老的那个下午。我回想着在病房中安然静坐的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忍不住打开了电脑中存放的照片。老人身穿白色的家居服,静静坐于桌前。桌上,是他常用的水杯、刚摘下的眼镜和我们带去的教材。他右手轻轻抬起,面带微笑,正在说着什么。老人的大半个身子、桌上的书、眼镜、水杯都淋浴在阳光中,看上去是那么温馨

⑵ 怀念母亲 教材

怀念母亲(原文)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最后一别八年,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

岁。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保存当时真实的感情,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当时的感情,我现在不加叙述,不作描绘,只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12月6日

近几天来,心情安定多了。以前我真觉得二年太长;同时,在这里无论衣食住行哪一方面都感到不舒服,所以这二年简直似乎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下来了。

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我暂时引用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总之,我不想在国外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在1936年7月11日,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现在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一个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A案

课件:季羡林相关资料

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读或师范读。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师相机引读: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 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 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 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 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 ,仿佛觉得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 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 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 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张祖庆)

B案

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 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再读整段话。
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 寝不安席 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感情朗读。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感情朗读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①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②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③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④感情朗读。

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

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浙江省绍兴市昌安实验学校 吴淼峰 )

⑶ 人教版小学语文季羡林写的课文有哪些 不要《怀念母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还有一个关于季羡林的,那就是《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希望能帮到你~

⑷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怀念母亲》的主要内容 急!

主要讲来了两位母亲在我心中的地位,自当“我”失去亲生母亲时的巨大痛苦。当“我”在漫长的留学过程中,“我”借用日记、散文来表达“我”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并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本文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⑸ 跪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读后感

有人曾问过,世界上什么爱最伟大?答案就是母亲!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崇高的!这个,世上有谁不知道?可是,作为子女的我们,有报答过母亲吗?季羡林的《怀念母亲》给了我很大的感触。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季羡林还曾经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散文《永远的悔》一个获得那么那么多成就和荣誉的人,最后悔的竟是没能孝敬自己的母亲,这多么令人惊讶啊!而我们呢,有时连帮母亲提一提鞋,烧一烧水都不愿意,我们的母亲是多么的伤心!
俗话说,“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当我们的母亲驾鹤西去时,我们会想什么?…………………………先写到这,我也是六年级的,自己也要写呢,以后写啦~~~~~!

⑹ 怀念母亲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

(1)、回忆儿时家里的贫苦生活;

(2)、母亲把好吃的都让给了我,表现母亲对我的关怀;

(3)、因为不能好好侍奉母亲,我的愧疚之情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并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本文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6)小学语文课文怀念母亲扩展阅读

主要讲了两位母亲在我心中的地位,当“我”失去亲生母亲时的巨大痛苦。当“我”在漫长的留学过程中,“我”借用日记、散文来表达“我”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并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本文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怀念母亲

作者:刘文韬

诗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名叫张九菊,1930年8月13日出生于河北省隆尧县双碑乡木花村。老爷名叫魏明小,娶了五个妻子,是村里的保长。母亲是大妻之女,从小娇生惯养,心高气傲。母亲在弟妹中排行老三,七岁时被周村我的姨夫张老文认为义女。18岁出嫁到西良村,一生正直清白。由于其割麦子最快,织布一个顶俩,在生产队挣工分高而受嫉妒,常与别人争第一。加上性急、脾气不好、自视清高等原因,“得罪”了不少人。

1980年清明节,因为盖房在自留地上脱坯子,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罚款5元,与村干部发生口角争执,突发脑淤血,导致半身瘫痪。自从半身瘫痪以后,母亲是久卧病床,几乎经常在半夜做噩梦----做梦,成了母亲唯一的精神支柱。

那时,我记得正上乡办联中,有天夜里正在酣睡,忽然被一阵“叮咚叮咚”惊扰声吓醒,原来是母亲正在五更时分,一边敲着床边的洗脸盆,一边哭唱:“刘家门庭出状元,‘老四’能当大官宦......”在我们六个姐弟当中,大姐出嫁例外,我在男孩中排行第四,“老四”指的就是我。

⑺ 六年级课文《怀念母亲》

网络即可!

⑻ 小学六年级语文书第六课怀念母亲,默读课文。作者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是哪两个母亲从哪些描写中可

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

⑼ 课文《怀念母亲》的阅读资料

案头摆放了几本季老的散文集,其中一本的封面上,慈眉善目的季老坐在桌前微笑着。

这微笑总是让我想起几天前的拜访。那个下午,季老也是这样坐在桌前,几缕斜阳洒在老人的肩头、桌上,老人轻轻打着手势娓娓而谈。其实,我们并不忍心问过多需要动脑筋的问题,老人毕竟已届耄耋之年,而且正在医院修养。而难得的是,老人听力甚佳,思路清晰,说着话常有笑意漾在眉梢嘴角,谈话兴致也很好。

我们的谈话内容离不开教材与教学,也谈到了季老新近入选教材的文章。季老的《怀念母亲》一文被选入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翻阅着教材,季老说教材编写者对入选文章进行修改是必要的。就《怀念母亲》,他只说了几句话,同一篇文章,写两个母亲,比较有意思,也比较容易接受。小学生要懂得热爱祖国,懂得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心。

《怀念母亲》一文是季老的回忆录《留德十年》中的一篇。《留德十年》从1934年,青年季羡林大学毕业期待赴德留学终于成行写起,一直写到1946年归国返乡为止。数十篇文章,洋洋十数万言,写尽了十一年羁旅生涯中的跌宕起伏。《留德十年》中的文章,每一篇自成一体,各自独立;连在一起则以时间为序,整体呈现了先生十多年的经历。在这些文章中,《怀念母亲》显得有些特别,它没有像其他的文章那样以写事或写人为中心,而是在叙述文字中夹杂了相当比例的日记、文章片段,头绪比较多。它的主要内容,对母亲(生身母亲、祖国母亲)的怀念是年轻的季羡林欧洲十一年中不间断的情感。写羁旅生活中对生母、故国的深切怀念,既没有像其他文章那样以叙事或写人为中心,也没有恣意抒情,这在季老是有原因的。

季老在《留德十年》的《楔子》中说,“我特别强调‘实事求是’四字,因为写自传不是搞文学创作,让自己的幻想纵横驰骋。我写自传,只写事实。”为了遵从这样一个写作原则,写《怀念母亲》时,季老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当时的感情”,几次引用当年的日记和文章片断,来“保存自己当时的感情”。这样一种组织语言材料的方式,是服从于整本书作为回忆录的性质的。

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文本。季老的散文《赋得永久的悔》,回忆幼时的生活和表达对母亲早逝而自己无从迎养的愧疚、悔恨,对解读《怀念母亲》很有帮助。此外,《怀念母亲》中有两段文字摘自季老写于1936年的《寻梦》。《留德十年》附录中有《寻梦》全文,不但有助于解读《怀念母亲》,而且此文写得情深意切,读后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怀念母亲》一文初读平淡无奇,甚至感觉跳跃性比较大。读过一些相关的作品,了解了写作背景,慢慢走近作者的心灵,再回头去读,渐渐读出了味道。季老学贯中西,文通古今,对如何写散文有自己的独有看法。他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真”就是真实,“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现在,为了自传“只写事实”,他在写此文时尽力取“真”而去“情”,使文章读来显得平淡了。可是文章“平”和“淡”的背后,隐藏了更深的“情”。季老一生埋首躬耕于古文字这片坚硬的土地,开掘出一部部丰厚的典籍,他偶尔到散文这片田里散散步,便留下不少性灵文字。季老一生宁静淡泊,从他的散文中,我们却又读出了一个善感而多情的季羡林。他曾为一茎古藤被砍断而暗自垂泪(《幽径悲剧》),他曾为身边小动物病亡而“内心颤抖”(《老猫》),他曾为异国他乡偶然相识的少年魂牵梦萦(《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母亲早逝使少小离家的他今生无法膝前尽孝,这成为他“永久的悔”;去国离乡时亲老、妻少、子幼,本以为两年即可回国,却因为战乱被阻留异国他乡——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怎不是他异国十一年中内心深处炽烈的情感?也许,这时候正可以用上那句话:平平淡淡才是真。

学习季老的《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是很有意义的。如何更好地把握这篇文章的特点当然很重要。这篇文章入选教材之后,有多处改动。并不是编者自认为有多高明,原文在《留德十年》中,与前后各篇文章之间有联系,把它选出来作为独立的一篇文章要小学生学习,有必要尽量减少这种联系带来的阅读障碍,此其一;其二,为了便于小学生理解、接受,修改后的文章头绪也简化了些。但是,即使作了改动,这篇文章相对全册教材中的其他课文来说,还是比较特别。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到季老欧洲十一年中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始终不断,季老在散文中想把这种情感经历表达出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那么,怎么把握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呢?季老就这篇文章说的几句话是不是对我们有启发:同一篇文章,写两个母亲,比较有意思,也比较容易接受。小学生要懂得热爱祖国,懂得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心。

再一次写下这几句话,我仿佛又回到了拜访季老的那个下午。我回想着在病房中安然静坐的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忍不住打开了电脑中存放的照片。老人身穿白色的家居服,静静坐于桌前。桌上,是他常用的水杯、刚摘下的眼镜和我们带去的教材。他右手轻轻抬起,面带微笑,正在说着什么。老人的大半个身子、桌上的书、眼镜、水杯都淋浴在阳光中,看上去是那么温馨

⑽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本文主要讲了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爱慕,并借助日记和摘抄片段描述了对她们的怀念。作者表达了对生身母亲的遗憾和对祖国母亲的热爱。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课文怀念母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