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八年级上 人教版语文《蜡烛》问题
二、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本题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细细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启发学生怎样抓住关键词语,怎样在假设、比较中品味。
1.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是结婚的花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http://www.pep.com.cn/czyw/jszx/tbjxzy/bs/jsys/
这个网站不错哦,都是教书用书,呵呵
②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
表达老妇人的崇敬,和祭奠,对红军的爱
③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课《蜡烛》。
老妇人饱复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制略之苦,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同时,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俱,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因此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也为红军战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 八年级语文《蜡烛》一课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2,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士兵十分吃力
3,老妇人像掩埋自己的儿子一样掩埋烈士 4,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⑤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课《蜡烛》分析
《蜡烛》教案 教学目标:
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1. 预习课文,
2. 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fu xiao 瓦砾 wa li 地窖 di jiao 鞠躬 ju gong 颤巍巍 chan weiwei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
3、作者简介
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目的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
对蜡烛的6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
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四、探究写法,揣摩感悟:
1 、再读全文, 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⑥ 《蜡烛》预习学案,学生用的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在第一部分的叙述中,有环境描写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从这句描写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侧面反映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第5段和第7段又交代了德国人的炮火“整整一天”“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再次交代了战场上环境的危险,这也是为下文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从“方场的一边”,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里去了”,即第31段)写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士。
这一部分叙述的地点发生了转变,以老妇人的住处为中心进行交代。
首先文章交代了老妇人居住的房屋——“一堆瓦砾”“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老妇人就住在这地窖里。是战争使她无容身之地,可以想像得出老妇人对战争是无比的憎恨。
接着以老妇人所看到的情景来交代19日早晨发生的事情。当她发现有一位红军战士已经牺牲在方场时,她决定去埋葬这位红军烈士。从她“爬出地窖”到后文的为烈士埋葬,这是全文的重点内容,具体而且感人。老人不忍看到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于是她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不顾体衰,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并捧土堆成坟堆。最后老妇人为了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上。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
第三部分(从“拂晓前”即第32段至结尾)第二天当红军们准备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时发现了那个坟堆,而且老妇人再次送来蜡烛。
这一部分的开头照应了第一部分连长的决定——攻下桥再埋葬契柯拉耶夫。可是他们找不到那位烈士的尸身,后来士兵们发现了那个坟堆,还有燃着的蜡烛,他们知道烈士是被葬在这里了,然而这些战士怎么也想不到是一位老妇人为这位烈士安葬的。老妇人又送了另一支蜡烛,并且为它点燃,临走时“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虽然没有说一句话,可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妇人明白这些异国战士是为了解放南斯拉夫而战斗在此,牺牲在此的,她心中怀着对他们的崇敬与仰慕之情。由此,我们更加憎恨法西斯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心中也加深了对“和平”二字的理解。
⑦ 八年级语文《蜡烛》
微风拂,夜阑珊。又是一个月明星稀之夜,我手捧《归去来兮辞》,却渐渐沉入了梦乡。
依稀中,薄雾蒙胧。一位高吟“但是愿无为”的老者进入了我的视野。那老者手持荷锄,悠然自得的心境便可从他那微笑的双眼看出。我上前询问他的姓字,老者答曰:“本人乃陶渊明是也。”我赶忙深深作了一揖:“不知是五柳先生,失敬,失敬。”那老者竟是陶渊明!我却心生疑惑:以五柳之才华,早应成为国之栋梁,为何在这山野间劳苦耕种?
我与五柳先生并排走在田间小路上,我将我的疑惑与其说之。五柳先生听后竟仰天一笑:“性本爱丘山!”我惊愕,不解道:“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无不强丘山数倍啊!”陶渊明叹了口气,无奈的说:“谁人不想要那宫室之美,只是……嗟夫!如今君主昏庸,佞臣当道,使我等无处落脚啊!这朝廷已成了一个大染缸,我等怎能被它所染?只能来这无车马喧的幽静,以澹泊来明志啊!”五柳感叹着,脸上满是愤恨与无奈。
未几,我与五柳边来到了一座草屋前。“这……”我望着草屋,却不知这是何处。“此乃吾之栖身之处,姑娘请坐。”我虽应声坐下,可眼睛却离不开那简陋的茅屋。“陶老先生,以您的才华,您完全可以在山上搭一间像样的宅院,可是这……”五柳先生笑着答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山间豪宅与市井危楼有何区别?”“不,先生,您是否听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您既然已知心远地自偏,您为何还要来此幽静且不复出焉?您何曾想过您的退隐是弃人民水深火热于不顾,是见天下大业败落于不顾,是弃深明大义于不顾。您怎能自诩性本爱丘山便埋没于丘山,吟唱但使愿无为却不在理会民之所愿!这不与您崇尚的精神境界相悖吗!”
五柳先生竟愣住了,转身,久久不愿再说话。
一阵寒风吹过,将我从睡梦中吹醒。抬头望天,依旧月朗星疏。月光铺洒在我身上,却不知刚才,我与陶渊明有个约会。
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 《蜡烛》
不能,唯一更体现出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