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崔峦淡小学阅读教学改革该怎么向前走
经过十年课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研究、深化改革的问题。现在小学阅读教学已经到了跟繁琐内容分析的模式说“再见”的时候了。以后小学阅读教学如何深化改革,怎么继续向前走?就这个问题我讲四点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年段目标,既不越位也不缺位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不是很准确,有的地方越位,有的地方又缺位。那么,小学各学段应该怎样有重点地把握教学目标呢?
1. 低年级——侧重字、词、句的训练。
①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底线。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小学生还应该掌握7000左右词汇量,会写会用。完成上述任务,在很大程度上靠低年级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
②进行初步的朗读训练。首先是读正确。把每个字的字音读正确;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字句;还要能读出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语感。
③大致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逐渐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
④积累好的词、句、段、篇,复述、背诵,积累语言。
2. 中年级——侧重词、句、段的教学。
①继续加强词、句的教学,关注词、句的表达效果。
②加强段的教学。逐步培养理解自然段、意义段的能力,包括归纳段意,理清段序,了解写法。
③加强朗读,训练默读。从全国看,对朗读比较重视,对默读重视不够。默读是经常用到的阅读技能,要培养边默读、边思考、边勾划批注的习惯。
④略读课文,粗知大意。
⑤初步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3. 高年级——侧重句、段、篇的训练。
①体会词句的含义和在表达上的作用。
②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揣摩表达方法,既得意又得言。要形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理清文章表达顺序的能力,发现文章写法特点的能力。
③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如,怎么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具体方法。前提是初步掌握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策略。从不同文体表达特点入手,指导学生掌握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方法。比如,读诗歌,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想象画面,体会感情;读小说,抓情节,抓人物,抓描写人物的方法;读说明性的文章,抓说明了什么以及说明的方法。
④学习浏览,提高阅读速度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浏览是一目十行地读,跳读,猜读,跟自己无关的不读地读。一分钟甚至能读上千字,来培养根据需要搜集、加工、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各年段要抓住上述教学重点。做到教着低年级想着中年级,教着中年级想着高年级,教着高年级望着初中。这样,就能既不越位也不缺位,逐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精选教学内容,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是教语文就是教课文,教课文就是面面俱到地分析内容。教语文是用课文来教,不只是教学生理解内容。“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让课文这个例子为我所用,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二度开发,精心备课。依凭课文,找准三个点:语言训练点,方法习得点,能力培养点。
确定教学内容,还必须树立这样的意识——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全部的教学内容。就是说语文课不光是学课文,除了学习课本中的例文,还要阅读一些其他的文章和书籍。实践证明,企图通过12本教科书培养孩子多么高的语文能力,是不可能的,阅读量太小。12本教科书充其量三四十万字,六年时间阅读这么一点点,学生能有多强的语文能力?叶老早就说过:教科书要编得厚一点,让学生多读一点,老师少讲一点。
三、改进阅读教学,加强自学与指导
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怎么改进?四句话十六个字:自学在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先学,尝试着学,学过之后,找准教学起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导学导练。
1.“自学在先,先学后教”。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为了找准教学的起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从低年级开始。学完了汉语拼音,就可倡导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用自己想到的办法识记汉字。到了中年级,可提出更高一点的自学要求,并用“自学提示”等加以扶助。对高年级学生要更加放手,可采用作业单、自学提纲等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具有比较强的自学能力。
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拿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汇报、交流。多数学生已知、已懂、已会的,不再作为教学的重点。交流中,老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订正、指导、提示、点拨。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找准教学的起点。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由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由不善提问到善于提问。鼓励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能体现课文理解或表达的重点、难点的问题。
交流过程中,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梳理,不大重要的或难度不大的,当时就发动学生自己解决。只留下少量的有思维价值的、体现教学重难点的、能落实得意得言的问题,把它们纳入到教学预设当中,综合成少量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领会。所以,为了找准教学起点,学生必须先学,根据学生的交流,把准学情这个“脉”,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主要是说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设计出整合的、体现教学重难点的、既得意又得言的问题之后,还可以设计一些辅助性的问题,帮助学生铺路搭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学习杜郎口经验不能照抄照搬,因为杜郎口是中学,我们是小学。小学语文教学须臾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统一起来,不能只执一端,既不能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做到二者自然、有机地结合。无限制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或学生的主体作用都是不对的。有的学校学杜郎口,只看班上学生展示的本领,展示得好就是好课,展示得简单就不是好课。结果学生把大量的功夫用在课前、课下做准备。有的为了一次展示准备好长时间。这是新形势下另一种形式的“作秀”,是语文教学的新形式主义。语文学习要真读书、真思考、真交流,看得见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在这个基础上,展示学生个人理解感悟、小组研讨成果,都可以。不抓学习过程,只抓成果展示,肯定是不对的。我们的头脑要清楚,要警惕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
3.老师的主导、指导、辅导、诱导作用,可以在哪些地方发挥呢?我提出以下六点。
①营造教学氛围。要营造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十分亲和,伏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我更欣赏那种外松内紧的教学氛围。外表上看学生很活跃,内心在不停地思考。外松内紧,有动有静,师生和谐,其乐融融,是理想的教学状态。
②引导教学方向。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握教与学的方向。上课伊始,要交代清楚教学目标,这节课干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进行到每个环节,也要交代清楚教学任务和要求。课堂上,要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机应变,适当调控。学生学习方向走偏时,要及时矫正。教师还要善于借助有启发性的问题、学习提示、自学提纲等,引导、调控学生的学习。
③及时点拨讲解。学生回答不对的,教师要纠正;学生理解不到位的,教师要引向深入;重要之处学生忽略的,一定要指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回答的精彩之处,一定要点评——这个问题好,好在哪里;这样回答好,给大家什么启发,要及时点拨到位。当学生启而不发的时候,有必要做精当的讲解。好的讲解同样具有启发性。我们不应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对立起来。
④适当归纳小结。要在得意、得言、得法上,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一节课上完了,要作这堂课的总结;在理解内容、梳理结构、体会情感、揣摩写法每项任务即将完成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学生归纳不全面、表述不准确的,教师要进行指导或示范。学习之后,要帮助学生小结学习方法,以便能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去。
⑤必要的示范。写字、朗读、习作,教师都要做必要的示范。我观察其他学科的老师,如,数学、体育、音乐、美术老师都以身作则进行示范,唯独语文老师教作文可以不写作文。叶老很多年前就提倡语文教师要写“下水文”。他说:老师写下水文能够体会学生写作的甘苦。这一点很重要。只有你写了,才知道这次习作难在哪儿,学生有哪些坎儿不容易过去,这样你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语文老师必须练好教学基本功——写一笔好字,有朗读的本领,有一副好口才,能写一篇好文章。
⑥恰当的评价。我这里说的是课堂上的即时评价。老师的评价要恰当,减少那种廉价的没意义的评价。提倡用激励性的语言,做有针对性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好,要让学生知道好在哪儿;存在问题,要让学生知道怎么改进。评价往往是最有针对性的指导。
总之,教师的“导”,要体现在“激学、引学、助学、促学”上,体现在推进学习进程和提高学习效果上,使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导”的艺术。我不欣赏有些老师把“彩”出在自己身上,教师风光无限,那是表演。我希望教学的“精彩”出在学生身上,学生出彩了,正表现了老师“导”的功力。
四、大力推进儿童阅读
阅读教学,一手要抓课内阅读教学改革,一手要抓推进儿童阅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有大的改观。只在阅读教学上做文章,效果是有限的。所以《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小学阶段最低的课外阅读量是145万字,这个量我们不仅要保,而且要争取突破。现在做得好的,小学阶段读500万字、1000万字书的都有。有的学校用“考级”的办法激励学生读书,分若干级,每一级都有必读的书目。读了某一级规定的书之后,通过简单的测试,达标了就发这一等级的证书。我们要采取激励的机制,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鼓励学生多读书。我希望语文课程改革继续深化,实现儿童阅读课程化,把儿童阅读纳入到语文课程里面去,有课程保证,有课时保证,有内容保证,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一定会有大的提升。
至于读什么,两句话——厚今薄古,厚中薄外。我主张多读现代的,少读古代的,多读中国的,少读外国的。我不主张系统地读“经”。《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搞些节选,去掉其中的糟粕,读一些见识见识可以,但不要过多地读。古诗词、古代的优秀散文,读一读背一背,这个我支持。总之,要多读现代的,低年级小学生多读图画书、读绘本。中年级多读点儿现代儿童文学作品。高年级多读现代名著,适当接触古典名著和外国名著。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那么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人文素养肯定会大大地提高,他们的表现会更加优秀。
❷ 浅谈怎样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怕漏教,考试又考到,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捡到,来个一网打尽。这样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导致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不强。这就给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改变这种现状,构建语文高效课堂”。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即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上有超常收获、能力上有超常提高、超常进步。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打造高效课堂。
一、潜心文本,成竹于胸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它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教育目的等都隐藏在文字之中。我们不应把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课本看一下就去上课,也不应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应把精力放在吃透文本之中,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应当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吃透文本,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让自己先走进文本,成为文本中的角色,与作者交流。试想,如果教者自己没有对文本有很深刻的领会,又如何能使学生走进文本呢?如:我在教学《长城》一课时,做了这样一个预设:出示课件——长城的结构图。让学生在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的长城的各部分,如: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等,并在图上注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各部分的作用。充分了解长城的特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进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促进学生情感思维的形成,这样的预设,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走进文本,就是“钻进去”,用心解读文本——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峦理事长所说的课堂教学中“两化”和“三多三少”的问题。
二、简单教学,精巧设计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著名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给我很深的感悟:整个课堂设计就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而整个教材的处理,又置于作者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之中,教学环节可谓是环环紧扣,条理清晰,新颖简洁,设计巧妙。
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上的《荷花》一课,整堂课以“美”为主线,设计了三个部分:1.在呈象感形中发现美 2.在品词悟情中感悟美 3.在移情入境中意会美。课堂设计紧扣语文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学习兴趣,从表象的美到意会的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发现、感悟、意会美,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美。整节课一气呵成,重点突出,在看似简洁的教学环节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三、灵活教法,不拘一格
高效课堂是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要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充满活力和感染力,要抑扬顿挫,要风趣幽默。教师自己要感情投入,要进入角色,眼睛有神,动作有力。像相声演员那样设计些“包袱”,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环境下学习。如果仅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听觉、视觉上的疲劳,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课堂效率。
其次,我们要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有位教师上《花钟》一课时:提问“花儿开放的样子是一样的吗?开花的时间相同吗?”请分小组讨论。教室顿时热闹起来,那位教师反而显得无所事事。有的小组讨论漫无目的,缺乏有效引导;有的小组只是优等生发言,其余当听众;有的小组只是象征性的说上几句。整个课堂看似活跃,其实是散乱的活跃、假活跃。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讨论就某一问题时,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不能解决的,再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文本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本交流的三维模式。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不同的层次(好、中、差)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结成学习对子“一帮一”、“一促一”,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其实,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而且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思考基础上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方式的优点,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
第三,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怎样引导学生思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置疑,如何置疑?
教师置疑应注意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置疑应注意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问题大小,要让学生象摘苹果一样,蹦一蹦,摸得着,跺跳之后还摸不着的问题,就不需要设置了;问题多少,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教师置疑应注意问题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要善于变通引导,让学生再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不能追求标准答案。一般地,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它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只有构建高效课堂,学生才能够心甘情愿的学习,才能够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欢乐和谐中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❸ 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怕漏教,考试又考到,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捡到,来个一网打尽。这样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导致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不强。这就给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改变这种现状,构建语文高效课堂”。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即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上有超常收获、能力上有超常提高、超常进步。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打造高效课堂。一、潜心文本,成竹于胸《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它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教育目的等都隐藏在文字之中。我们不应把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课本看一下就去上课,也不应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应把精力放在吃透文本之中,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应当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吃透文本,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让自己先走进文本,成为文本中的角色,与作者交流。试想,如果教者自己没有对文本有很深刻的领会,又如何能使学生走进文本呢?如:我在教学《长城》一课时,做了这样一个预设:出示课件——长城的结构图。让学生在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的长城的各部分,如: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等,并在图上注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各部分的作用。充分了解长城的特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进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促进学生情感思维的形成,这样的预设,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走进文本,就是“钻进去”,用心解读文本——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峦理事长所说的课堂教学中“两化”和“三多三少”的问题。二、简单教学,精巧设计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著名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给我很深的感悟:整个课堂设计就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而整个教材的处理,又置于作者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之中,教学环节可谓是环环紧扣,条理清晰,新颖简洁,设计巧妙。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上的《荷花》一课,整堂课以“美”为主线,设计了三个部分:1.在呈象感形中发现美 2.在品词悟情中感悟美 3.在移情入境中意会美。课堂设计紧扣语文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学习兴趣,从表象的美到意会的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发现、感悟、意会美,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美。整节课一气呵成,重点突出,在看似简洁的教学环节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三、灵活教法,不拘一格高效课堂是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首先,我们要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
❹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做到高效课堂的几点粗浅认识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专考练习等,综属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峦理事长所说的课堂教学中“两化”和“三多三少”的问题。二、简单教学,精巧设计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❺ 怎样理解语文教学的,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语文教学的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目的以及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其实就是对“有效性”的最好注释。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避免无效或低效的活动,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变得有效,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对需要掌握的有所把握,尽量避免课后的加班辅导,形成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具体谈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深入钻研文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这‘火药'就是兴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潜意识里消除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看成平等的、共同探讨问题的小伙伴,从而形成相互尊重与信任的支持型氛围,让学生真正拥有一个“能学”的环境,才会有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学习中,“说”是学生学习思维外显性行为。那么,教师就可以以“说”为突破口,在课堂中创设民主的范围。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敢说,大声说,人人说”。提倡“敢说”主要为性格内向的学生、为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打开“放胆”的通道;对学生尚未思考成熟的意见,不刻意追求完善,而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大声说”旨在培养学生直言不讳、乐于主动探究的精神;“人人说”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正确地说,流利地说,愉快地说”,促使学生不但乐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并要求趋于正确、完善。为达到通过“说”使学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在自主探索、研讨与创见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如我教学《三打白骨精》,上课刚开始,我就忍不住给大家唱了几句“猴哥,猴哥……”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劲纷纷讲述他所了解的孙悟空故事和他眼中的孙悟空形象。于是准确地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学生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三、 抓住切入点,“删繁就简三秋树”。
“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崔峦老师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快乐和实用。教简单快乐的语文,抓住教学切入点是关键。
1.教学目标简明具体。教学首先要确定合适的目标。目标要简明,如果目标过多,面面俱到,反而会心中无目标,一面都不到;目标制订不能空泛,要具体。
2.教学切入简约集中。有效课堂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选好讲课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
抓住好的教学切入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反思,细心揣摩,用慧眼去发掘这个“切入点”,巧妙设置,从而收到“一字穷理,定全课之主脑,片言居要,连通体之经络”的教学效果。
3.教学环节简洁自然。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
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设计高效课堂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怕漏教,考试又考到,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捡到,来个一网打尽。这样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导致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不强。这就给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改变这种现状,构建语文高效课堂”。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即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上有超常收获、能力上有超常提高、超常进步。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打造高效课堂。
一、潜心文本,成竹于胸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它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教育目的等都隐藏在文字之中。我们不应把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课本看一下就去上课,也不应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应把精力放在吃透文本之中,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应当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吃透文本,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让自己先走进文本,成为文本中的角色,与作者交流。试想,如果教者自己没有对文本有很深刻的领会,又如何能使学生走进文本呢?如:我在教学《长城》一课时,做了这样一个预设:出示课件——长城的结构图。让学生在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的长城的各部分,如: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等,并在图上注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各部分的作用。充分了解长城的特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进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促进学生情感思维的形成,这样的预设,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走进文本,就是“钻进去”,用心解读文本——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峦理事长所说的课堂教学中“两化”和“三多三少”的问题。
二、简单教学,精巧设计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著名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给我很深的感悟:整个课堂设计就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而整个教材的处理,又置于作者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之中,教学环节可谓是环环紧扣,条理清晰,新颖简洁,设计巧妙。
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上的《荷花》一课,整堂课以“美”为主线,设计了三个部分:1.在呈象感形中发现美 2.在品词悟情中感悟美 3.在移情入境中意会美。课堂设计紧扣语文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学习兴趣,从表象的美到意会的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发现、感悟、意会美,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美。整节课一气呵成,重点突出,在看似简洁的教学环节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三、灵活教法,不拘一格
高效课堂是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要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
❼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意义有哪些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目的以及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其实就是对“有效性”的最好注释。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避免无效或低效的活动,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变得有效,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对需要掌握的有所把握,尽量避免课后的加班辅导,形成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具体谈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深入钻研文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这‘火药'就是兴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潜意识里消除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看成平等的、共同探讨问题的小伙伴,从而形成相互尊重与信任的支持型氛围,让学生真正拥有一个“能学”的环境,才会有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学习中,“说”是学生学习思维外显性行为。那么,教师就可以以“说”为突破口,在课堂中创设民主的范围。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敢说,大声说,人人说”。提倡“敢说”主要为性格内向的学生、为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打开“放胆”的通道;对学生尚未思考成熟的意见,不刻意追求完善,而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大声说”旨在培养学生直言不讳、乐于主动探究的精神;“人人说”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正确地说,流利地说,愉快地说”,促使学生不但乐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并要求趋于正确、完善。为达到通过“说”使学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在自主探索、研讨与创见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如我教学《三打白骨精》,上课刚开始,我就忍不住给大家唱了几句“猴哥,猴哥……”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劲纷纷讲述他所了解的孙悟空故事和他眼中的孙悟空形象。于是准确地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学生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三、 抓住切入点,“删繁就简三秋树”。
“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崔峦老师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快乐和实用。教简单快乐的语文,抓住教学切入点是关键。
1.教学目标简明具体。教学首先要确定合适的目标。目标要简明,如果目标过多,面面俱到,反而会心中无目标,一面都不到;目标制订不能空泛,要具体。
2.教学切入简约集中。有效课堂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选好讲课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
抓住好的教学切入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反思,细心揣摩,用慧眼去发掘这个“切入点”,巧妙设置,从而收到“一字穷理,定全课之主脑,片言居要,连通体之经络”的教学效果。
3.教学环节简洁自然。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
四、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新课程理论指出: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师生间、学生间可以进行动态的对话交流。
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在《爱如茉莉》第二课时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多媒体的运用和教师适时的语言渲染让学生如临其境,置身于文本所描绘的平淡而又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会如茉莉般淡淡的却又真真切切的亲人之间相如以沫的爱,在本节课的对话中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质疑。问题是理解的开始,学生只有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构成对话。在《夹竹桃》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笔者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主动对课题产生了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夹竹桃有什么特点……围绕这些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然后再组织班内交流,真正实现多元互动。对话教学的实质是沟通与合作,可以说没有沟通与合作,就没有真正的对话教学,只有沟通与合作才能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社会交往。
以上实践证明,只有师生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课堂有效对话,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五、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与其相适应的语文组织形式——小组学习,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那么,如何让合作学习有效呢?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组建?我想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
①在体会文本有困难时开展合作学习
苏较版教材有许多课文蕴含深刻的道理,在理解上对我们山区里的孩子来说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在独立探索中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能由学生自己品读、发现、总结、提炼,这样习得的知识才能印象最深,所感所想才能记忆持久。在教学《嫦娥奔月》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呢?浅层次的初读表现在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夸赞嫦娥如何美丽善良,乐于接济穷人的品德上。对于嫦娥在遇到险境中透露出的人性美,学生读不透,理解肤浅。这个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追问:“乡亲们,你们想念嫦娥仅仅因为她美丽善良,常常接济你们吗?”再组织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给足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时间。经过思维的碰撞,学生们深深认识到嫦娥不仅美丽善良,而且在逄蒙抢夺仙药的险情下她还那么勇敢、机智,以至于情急之下吞服了仙药,舍下了和睦美满的家庭生活。这些情感体验,都是学生在充分阅读、思考、合作交流中产生。
②在课堂生成问题时开展合作学习
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整个过程应该是富于思维的灵动的。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认识能力和相关经验的缺乏,对一些教学中的问题个人认识往往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学生之间认识问题的角度也有所不同。这时可以考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成员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相互补充,并不断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形成辩证统一的认识,从而对把握理解新教材更加丰富和全面。我教到《莫高窟》时,有位学生当堂质疑:“‘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为什么文中用‘她’来指莫高窟,而不用‘它’呢?”对于学生参与学习生成的疑问,我没有急着给以正确的解释,而是将小问题“扩大化”,引导全体学生来探究这个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有人说“她”是与“明珠” 这个词搭配使用的,有人说可能是莫高窟里彩塑多为女性的,有人说这是约定俗成的——因为“祖国”、“柳江河”等都用“她”来指代,还有人说这个词是书印错的……在意见的交锋中,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论证观点收集充足的论据。最后,大家达成共识:敦煌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还有重要的藏经洞。她精美、高贵、神圣,如同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又似一位端庄、美丽的女子,用“她”来指代,实在是太恰当不过了。同学们情不自禁地为自己的“伟大”发现而鼓掌。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不仅进一步梳理了文章的结构与脉络,又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作出了完美的解释,完善了认识结构。
3、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