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年级语文下册65页听故事,讲故事讲一下
星期抄天的早上,太阳升起来袭了,照得大地暖洋洋的。丁丁约小象一起到海边的沙滩上玩。他们捡到了美丽的贝壳;他们堆起了高高的山丘;他们玩得很开心。不知不觉太阳当空,晒得他们汗流满面,丁丁拿起水管给小象洗澡,小象觉得很舒服,于是他用自己的鼻子当水管给丁丁洗起澡来,洗完澡,他们就高兴地唱着歌回家了。
Ⅱ 人教版 小学语文课本有多少页
一年级上册148页,
一年级上册148页,
一年级上册回148页,
一年级下册178页,
二年答级上册186页,
二年级下册170页,
三年级上册170页,
三年级下册172页,
四年级上册185页,
四年级下册186页,
五年级上册184页,
五年级下册193页,
六年级上册174页,
六年级下册174页.
谢谢采纳。
Ⅲ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作业上册第62页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62页看图写话
标签:小学语文 一年级 上册 第62页 看图写话
星期天回,天气晴朗答,我和爸爸妈妈到公园去玩。
公园里的景色真美丽!绿树成荫,到处开满了鲜花,有红的、黄的、蓝的……五彩缤纷、千姿百态。那碧绿碧绿的小草,真让人喜爱!不远处那条青青的小河上架着一座弯弯的小桥,旁边的小山上耸立着一座高高的宝塔。
很多小朋友都在公园里玩,有的在玩转椅,有的在做小火车,有的在玩荡船,有的在骑木马。我也在玩我最喜欢的滑滑梯,大家玩得开心极了!听见我们的欢笑声,小鸟也高兴地叽叽喳喳唱起了歌,引得那蝴蝶也快乐地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公园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地吸引着我。今天,我真高兴啊!
Ⅳ 2015年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65页看图写话怎么写
图上有什么就写什么,看到是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会说什么,想什么,就行了。
Ⅳ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习与探究67页箎案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略读能力;二是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培养环保意识,激发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2.词句解析。 摇篮:指发源地。课文中指黄河流域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自然条件优越,适合人类生存,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黄河流域成了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这里采用的是比喻说明方法。 本文中关于河流方面的专业术语较多,教师要准确理解,如:流域(指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流过的所有地区),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河),河床(指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也叫河槽或河身),悬河(是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挂在半空中,故称悬河),沉积(指河流流速减慢时,水中所挟带的岩石、砂砾、泥土等沉淀下来,淤积在河床和海湾等低洼地带),水土流失(土地表面的肥沃土壤被水冲走或被风刮走)。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1.教学本文,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步骤:(1)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提出疑问。问题可以围绕题目与课文内容提出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师生共同确定重点问题,如: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黄河?学生提出的字词理解方面的问题可布置学生自学自查,再适机交流,超过本文范围的问题可指导课外去探究。(2)默读全文,思考问题。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圈点勾画,批注感受,再在小范围内交流。(3)全班交流,读中点拨,解决问题。围绕重点问题组织全班交流问题、朗读重点句段、点拨理解难点,结合资料袋畅谈阅读感受和体会,激发环保意识与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4)小结学法,延伸探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学习本篇课文所采取的方法,如:以朗读、默读为手段,以疑问为线索展开的。有条件,可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与探究有关黄河治理的问题。 2.教学本文要体现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以略读为主,虽是略读,但读中要作深入的思考,其中,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学习的重点,对黄河变化的原因就应作深入的思考。学生找出有关语句并不难,而要真正理解则需要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自然原因,气候转寒、暴雨集中和结构松散的黄土,这两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使水土大量流失,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堵塞河道。二是社会原因,即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这是人为造成的,是理解的一个难点,教师可用下列板书说明水土流失的恶性循环。 人口迅速增长 无限制地开垦放牧 农作物大量减产 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土壤肥力显著下降 水土流失 从上述原因中可以看出,泥沙问题是最核心的问题,因而下文中讲到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在理解黄河发生变化原因这一重点问题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畅谈从文中受到的启示,如:我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要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大自然;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发展前景,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等等。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对黄河是陌生的,不如对他们赖以生存的家乡的河湖更有感情,所以引导学生在谈受到的启发时,可与学生身边的河湖以及生存环境联系起来,引发生活的体验,激起内心的情感,认识到保护家乡的河湖同保护黄河一样,都是为了我们的生存与发展,从而把抽象的环保意识转变为实在的环保行为。 3.学习本文,要把浏览、默读、朗读有机结合起来。浏览有利于抓住重点,提出疑问;默读有利于思考与理解;朗读是阅读教学重要的训练内容,是促进理解、表情达意、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在指导朗读时,要注意引导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有关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的“忧患”及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朗读时语气要沉重一些,语速要慢一些,一些数据可以读得稍重些,第三自然段讲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读得舒缓一些。 4.本课有8个要求认识的字,应让学生独立自学,读准字音。要注意“侵”是一声,不要读成qǐn;“营(yíng)不要读成“yín”。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关于河流方面的专业术语,可以通过图片或简单的图示及查字典引导学生了解,如“数管齐下”可联系科学家设计的方案理解。 5.资料的搜集在课前或课后布置,并适机交流,若在学习完本文后布置,则可在“展示台”中交流与展示。不管是课前还是课后搜集资料,都要培养学生“有目的搜集资料”的能力,即“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有兴趣有条件还可以写成调查表、建议书等寄送有关部门。 四、相关链接 黄河 我国的第二长河。干流全长5 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雅山的卡日曲,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黄河上游多在峡谷中流动,水力资源丰富,可供发电。中游绝大部分流经黄土高原,年平均流入黄河的泥沙约16亿吨,水色浑黄,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下游进入华北平原,每年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在河床中,致使河床每年平均增高10厘米,极易造成水灾。 黄河的治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占有重要的地位。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已是妇孺皆知的忠于职守教育典范。新中国建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工作,一直把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当作事关安民兴邦的大事,着眼战略高度来造福中华民族。近50年来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黄河流域已修建了三千多座水库,黄河水资源的利用率已达60%。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五分之二得到治理,在1950—1997年的48年内,黄河流域九省、区共完成梯田、坝地、其他基本农田和造林、种草等五项主要水土保持措施2.71亿亩,折合18.08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44万平公里的41.19%。黄河下游1 300公里的大堤普遍加高加固三次。近年来,有关部门又确定了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提出了“堤防不决口,河流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要求。黄河的治理必需解决防洪、缺水、生态环境恶化三大问题,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的努力,可以说,任重而道远。
Ⅵ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65页的成语
一见如故
yījiànrúgù
[释义] 故:故人;老朋友。初次相见就像老朋友一样。形容彼此专一接触就属情投意合。
[语出] 宋·张洎《贾氏谭录》:“李邺侯为相日;吴人顾况西游长安;邺侯一见如故。”
[正音] 故;不能读作“ɡǔ”。
[辨形] 故;不能写作“做”。
[近义] 一见钟情一见倾心一拍即和视为知已
[反义] 行同路人视同路人
[用法] 形容初次见面的热情、融洽或谈得十分投机。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主谓式。
Ⅶ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96页至98页生字
答-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主要对所学拼音和生字要掌握的,要会读后会拼,在会写,最后要背写拼音和生字。
Ⅷ 小学一年级下册61页图怎么看图写作文
看图说话写话的方法:“看仔细,想明白,说清楚,写完整。”
写作格式:每回小节答开头空两格
学会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顺口溜:1.一看环境和人物,
二看动作和表情。
2.
一丝一毫看得准,
融入生活来想像。
3.原因经过加结果,
事情过程才完成。
4.口头说通莫忘记,
时间地点要说清。
5.心理想法和语言,
二者一样不能丢。
要点:1、时间(根据图意为图选一个合理的时间)
2、景物(如果图上有景物:按从上到下;从远到近观察)
3、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是看图写话中最重要的一点)
谁(人):穿的、样子
(1)他是怎么做的?
他会做些什么?
他会说些什么?
他会想些什么?
(2)他做得怎么样?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