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优秀的寓言故事里有着丰厚的思想容量,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需要学生们去领悟言外之意、品评味外之味。在寓言王国里,狐狸和狼、小鹿和老虎不再是一种动物,它们是人格化了的“人”,就是人的言行举止也大多显得怪诞奇异,这些都能使学生难以忘怀。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不少文质兼美的寓言故事,那么,小学寓言故事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 指导疏通文意,把握故事内容
小学阶段有不少寓言故事课文,比如《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井底之蛙》等,寓言故事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那么,如何使学生弄清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呢?
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比方说《亡羊补牢》一文中“亡”和“牢”的意思,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教学中面对三年级的孩子要指导他们学会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还理解“后悔”“接受”这两个词意,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你了解到了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
加强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如学习“亡羊补牢”时,可以使用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态度。
二、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蕴涵道理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往往只有上百个字,但是几乎每一则寓言,都有一个生动有趣、情节富于变化的故事,同时语言精练简洁易于朗读,这样的故事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从而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寓言故事往往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形象地反映人们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就像慈爱聪明的长者,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诉人们一些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理解能力较差,缺乏感性经验,要揭示和理解深刻的寓意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在阅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学习寓言故事时,一定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以及在电视、电影或读过的故事里所知道的类似的人。比方说:学习了《亡羊补牢》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有没有犯过和养羊人一样的错误?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么做?还有学习了《南辕北辙》可以谈一谈这个人错在哪里?你想对这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学习了寓言故事你收获了些什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通过理解、提取、分析、概括信息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揭示和理解了寓意,同时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三、捕捉编者意图,了解寓言特点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在汉语言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编者在小学语文中选编寓言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学习寓言哪些特点呢?
首先,从形式上看,寓言故事的特征:一是语言精练简洁,概括性极强,极富表现力;二是篇幅短小精悍,结构严谨,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最简短的一种。寓言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是一个充满机智、幽默、滑稽、胆识和丰富想象力的世界,它对自然界的动物、植物赋予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基本的善恶观,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由于要在短小的故事中蕴涵丰富深刻的哲理,把讽刺对象的本质充分地揭示出来,让人们在嘲笑故事丑角荒诞可笑的行为之余,感悟生活的哲理,因此,要求寓言故事的语言既要精炼概括,极富表现力,又要幽默、风趣。此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寓言故事很好地吸收了象征、夸张、拟人等艺术表现手法,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文学色彩,使寓言故事的情节更具曲折性和趣味性。寓言故事凭借形象夸张的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丰富深刻的哲理性、教育性赢得了儿童的喜爱,也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文学体裁,为学生的写作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其次,要注意教给孩子学会区别寓言和童话,他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区别。童话是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话,它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事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童话有诗一般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 注重拓展延伸,增加文化积累
(一)推荐寓言故事书
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些寓言作品,让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中外寓言名著故事精品》以及相关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等有关书籍,并向学生提出每人每周不少于两篇故事的阅读要求。从而使学生对寓言这一体裁文章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拓展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阅读量。学生逐渐从被动读书转变为主动读书,对语文学习起了推动、促进的作用。
(二)组织寓言故事会
老师在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寓言故事的基础上,趁热打铁、组织寓言故事会,用不同的形式诠释自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改编后的相声、小品、课本剧等等,以此来推动学生对寓言故事学习的兴趣。
(三)编写寓言故事
想象和写作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想象力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积极作用。寓言故事是一个充满了机智、幽默、滑稽、讽刺、胆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的世界,十分符合小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机。通常情况下寓言故事的寓意深刻而具有多面性,语言精炼简洁。还有的寓言只讲故事没有明说道理,在结尾对故事的结局或人物的命运或作品的寓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品味、辨析、感悟。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根据寓言故事的特征设计续写寓言故事、改写寓言故事、仿写寓言故事等教学环节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续写寓言故事。有的寓言故事的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下有可能发生的故事结局,不一定要求有标准、统一的结局。
如寓言故事《狼和小羊》的故事结局没有说明可怜的小羊的最后命运如何,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艺术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续写之后可能发生的事情,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凶恶的狼向小羊扑去时的动画,让学生充分感受狼的凶狠,小羊的弱小、无助,为可怜的小羊被狼吃掉而痛惜。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如果没有,小羊是怎样获救的呢?”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思维,想出解救小羊的办法。最后,在学生充分说出办法的基础上,要求以“小羊获救”为题,写一段话。
在学生充分阅读寓言故事的基础上感受问题情境的特定角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思路展开创造性的联想,为写出有特色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寓言故事往往具有角色少、故事情节简单但富于变化的特征。因此,可以添加情节和增添角色,进行多角度叙述,续写寓言故事。另外,故事总是从反面给读者以教育,所以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对寓言角色接受教训后做正面的描述,进行续写故事。
2.改写寓言故事。改写寓言故事的教学环节,可以根据寓言故事的寓意具有深刻的教训性、角色少和形象夸张可笑的特征设计。例如,《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讽刺老虎的凶残、愚蠢和狐狸的狡猾、仗势欺人的可恶行为。因此,利用寓意的多面性可以在故事中增加角色,给人以更多的教育。如在小动物看见老虎来了纷纷逃走时,一只犀牛来了,它建议老虎站在旁边观看,让狐狸自己向前走,结果老虎恍然大悟。
总之,寓言故事教学注意了以上四个问题,教学中就能开拓学生思路,拓展学生积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㈡ 如何搞好小学童话教学
“孩子们的思想感情,最突出的一点是幻想,幻想贯穿着整个童年的生活。”童话体裁课文发生以情节完整曲折,形象生动鲜明。幻想丰富奇特、夸张强烈动人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的特点,深爱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它能让孩子们在理想世界里畅游,这正好顺应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爱幻想的天性,为儿童打开了一扇通向幻想王国的大门。但是现今我们很多教师教学童话时习惯于深入文本,习惯于微言大义。他们往往抓住一两句话大做文章,意图让学生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好多深刻的内涵。这样的教学童话,是完全违背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兴致全无,教学效果也甚微。所以提高童话教学实效性是发展中低段学生阅读能力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在教学中建议采用“听、读、演”教学模式,以便更大地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让小学生真正地走进童话,感受童话中的真善美,提高学习童话课文的实效性。 一、以听激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我们所教的对象是一群活泼可爱,天真无瑕的孩子,他们的理性思维尚未发育成熟,但他们的感性思维丰富,他们爱唱、爱跳、爱动、爱表现。他们喜欢富有神奇色彩的童话故事,孩子们总喜欢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快乐,希望自己也能拥有童话故事中白马王子的英勇,白雪公主般的美丽,魔镜的魔力,圣诞老人的智慧和法力。要牢牢地吸引着少年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在教学童话课文过程中,我们要把激发学生对童话的兴趣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激起学生的兴趣可采用听故事的形式。一次班会上偶然发现学生对听看故事饶有兴趣,于是我决定在讲授《巨人的花园》前先录制好《聪明的小裁缝》课件给学生讲这个故事。有精彩图片与课前的充分准备,孩子都听得津津有味的。故事的结局是凶狠的巨人自食恶果。这时我发问:孩子们,如果当初巨人知错了,他以后的日子会如何呢?今天老师也跟大家一起读一读另一个巨人的故事,于是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同时勾起孩子气的好奇和兴趣,课堂就在孩子们浓郁的兴趣中展开了。紧接着我让孩子们在音乐的衬托中听听课文,在听之前要求孩子们要认真听,听完说说:你听懂了什么呢?你觉得巨人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过师生的交流学生便能大致了解课文内容。音乐的衬托下,加上之前故事的精彩,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读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童话故事曲折有趣,语言浅近、生动、简练、质朴。对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尤其是中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童话寓言,在朗读教学中,不妨像电视动画片里的配音演员那样,把语言的音调作一些有趣的夸张,学生会兴趣盎然。不要怕模仿不像,只要燃起学生读书的热情,想读书的激情,把握好字里行间的感情就行了。我们可以运用了富有变化的朗读形式,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朗读水平自然而然就可得到很快的提高。提高朗读的实效,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努力: (一)充满童趣地读 《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灰黑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这一段对小蝌蚪群体娇态的描述,迎合着儿童对小蝌蚪新奇、好玩的情趣。朗读时要语音亲切丰厚,语气新奇谐趣。具体地说,“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三个短语的朗读速度要逐个加快。这样,不仅可以使儿童听者对小蝌蚪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形象,还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小蝌蚪妩媚多姿、新奇有意思。自然地沉浸到喜闻乐听的情趣之中去。 (二)分角色地读 童话故事可以有很多种读法,其中分角色朗读是童话教学的重要方法。分角色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内容的情境,还可以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童话中所蕴涵的意义。如在学习《去年的树》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分别读出所扮鸟儿、树根、门先生、小姑娘等角色的恰当语气,并在读之前适当提示:鸟儿在寻找大树时的急切、失望以及寻找到“大树”时和即将离开时悲伤的语气;“树根”、“门先生”、“小姑娘”要读出难过和同情的语气。使学生在这样的反复朗读中,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提高朗读能力,增强语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感受到鸟儿对朋友最真挚的感情。又如《黄鹂和山雀》课文中小黄鹂对老黄鹂所说的话例:“妈妈,给我吃,给我吃!”,读音要细而高,以形象小黄鹂的小;读的速度要快,以形象小黄鹂急切要食的神态。对于小黄鹂与山雀所说的话:“山雀阿姨,您怎么吃树皮呀?”要用细而高的语音读,以表现小黄鹂幼稚、短见、多奇的特点。对于老黄鹂所说的话:“这是卷叶虫。这种害虫真狡猾。它吐出比,把嫩叶卷起来,自己躲在里面吃叶肉。”和山雀所说的:“孩子,你们不知道。这不是树皮,是梨椿象。它们专门偷吃果汗,坏透了!”读音要低而混厚,速度要慢一点儿,以形象“长辈人”坦诚稳重,识多见广,和声善气。这种灵活恰当的语音变换,可以使文章中角色的个性明朗,给儿童的感受真切、新奇、深刻,使之越听越爱听。
㈢ 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中童话教学 怎么写啊 3000字左右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反思
摘 要:童话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往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忽视了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使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小学语文教学功利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段;二是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表演化就是不根据童话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而是为形式而形式,为表演而表演.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反思
童话是一种从童年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叙述童年的生活场景(或模拟儿童生活场景) ,表达童年的特殊感受和体验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具有神奇性,幻想性,叙事性及儿童性等特征.表达童心世界的天真,稚拙,勇敢,奋发向上,生气勃勃的原始生命之美为其精神本质.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常常会为那些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被作品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对种种如梦如幻的生活场景心向往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尽情地渲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活跃的想象力,获得如游戏般的快乐体验.同时不知不觉中,在他们的内心也建立起了生活的常识,形成了为一般生存和融入社会群体的必要的价值观念,作为方式和情感模式.因此,童话深受儿童喜爱,也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如第九套全国通用教科书就将童话作品主要安排在小学1~3年级,共有十几篇.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意识到了童话的重要性,但在很多时候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没有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因此,在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
一 内容功利化功利化的第一种表现: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段.出于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反拨, 80年代以来的语文教学将工具性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突出了"双基"的地位.教材编制也采取了以知识与能力为中心的逻辑序列,这种转变对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育朝科学化方向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较大的片面性.表现在童话教学中,就是忽视了作品的人文内涵和不同作品在语文教育中的不同功能.有学者按课文的类型及不同类型的功能各种方式,将课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定篇"用以学习经典的丰厚内涵,"例文"用以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样本"用以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用件"则主要指"语文知识文","引起问题文"和"提供资料文"等
[ 1 ].可见,不可能在所有的童话课文教学中都进行"语言与文字的训练",达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童话教学中工具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童话是儿童喜爱的与儿童心理为契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教学中,应以艺术性为主要内容,否则童话教学对于儿童来说只是一种被强迫的负担.功利化的第二种表现: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即要在每篇童话教学中,通过分析和挖掘都要"告诉儿童一个道理",完成道德劝诫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这种倾向观表现在教材的选编上,也表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如《骄傲的孔雀》告诫儿童要虚心,不要骄傲,《小猫钓鱼》表达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的主题,《一只小雁》告诉孩子们不能离开集体的道理,《神笔马良》,《卖火柴的小女孩》向503收稿日期: 2009 - 12 - 15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XJK08QJJ006)作者简介:李宣平(1969 - ) ,男,湖南茶陵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儿童揭露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这种重教化的童话教学忽视了童话的特点,忽略了儿童的精神活动和独特的文化,它是从成人世界的现实原则出发的结果.它将儿童视为"不完善的人",是尚不了解世界,尚无能力,尚没长大的人.将儿童时代设定为一个准备时期,"准备成为未来的行为者".事实上,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儿童文化是审美的,感觉的,移情的,热情的,成人文化则更多的是科学的,理性的,冷静的;儿童文化中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成人文化更多的是理性和重复".《小猫钓鱼》中的小猫(代表年幼的儿童)在美丽如画,生机盎然的大自然里,与蜻蜓和蝴蝶追逐嬉戏,而不是"专心致志"地钓鱼(代表工作) ,这正是小猫天性的自然流露,是儿童文化的一个表现,我们为什么非得要求它像猫妈妈一样抵御外在的"诱惑",而去从事"钓鱼"这类成人世界中严肃而重要的事情呢 《小猫钓鱼》进入语文课本,以及批评"三心二意"教学主题的确立正是成人文化中心意识的表现.这种成人文化中心意识是传统价值观念影响的结果.在我国封建社会以君权,父权,夫权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中,是非常轻视,漠视,甚至无视儿童的存在的.因此,尽管几千来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被誉为"诗的国度","散文大国",但真正意义上的童话作品少之又少.虽然"五四"以后,随着西方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东渐,人的价值,儿童的价值开始被发现与确立,作家开始关注儿童,创作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有些儿童文学作品被选入到小学语文教材,但一些作品仍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站在成人的立场进行训育,而没有真正深入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要.童话教学道德教化也是对我国"文以载道"文艺理论无意识继承的结果.在古代,文学创作和学校教育都非常强调道德教化功能.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毛诗序》也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汉代要求文学创作"发乎情,止乎礼义".到宋代的程朱理学更是将道推到至高的地位,认为"文皆从道中流出"(朱熹《朱子语类》) .清代桐城派始祖方苞认为,文章要阐明"义理".古代小学的教材,如《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等的内容也是以道德劝诫为主.这种"重道"的传统通过几千年的承袭还成为我们民族的心理积淀,一直影响到现在.因此,在创作童话作品,对童话作品选编和进行童话教学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教育功能.由于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太急于对作品的教育意义进行提取,儿童文学课就很容易变成德育课,异化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功能.事实上,童话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不只是具有教育功能, 它还具有认识功能与审美功能
[ 2 ].所谓认识功能,就是通过阅读童话作品,可以学到自然和社会知识,如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如果着眼于知识教学,可以教给学生关于青蛙的生长过程知识,即由卵子到蝌蚪再到青蛙的成长阶段.但这也并不是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而是常识课程的任务.因此,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一样,只能是儿童文学教育的次要功能.我们在儿童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其基本的,主要的功能———审美功能.通过儿童文学教学,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生命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
二 形式表演化童话作品一般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许多教师在教授童话作品时,喜欢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实践证明,如果使用恰当,这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有助于他们理解其中的形象.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 3 ]将童话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可算得上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它能有效地弥补课文内容,向课外拓展和延伸,是课文内容的补充,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滥用表演的现象,他们只追求表面的热闹与好看,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中,表演只是做给旁人观看的.在还没有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情况下,就急于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有的表演许多学生参加,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表演得热热闹闹;还有的教学中,让每个学习小组轮番上台表演,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学生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记住台词,思考小动物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并加入自己的想象练习表演,然后组织学生表演,让学生扮演小蝌蚪,鸭妈妈,小鸭子,青蛙,大鱼,大乌龟,大白鹅.表演化还有一种表现:一些教师将童话作品制成多媒体课件完完全全搬到屏幕上,声,光,色,形样样精美,颇为热闹与好看,但整个课堂缺乏一种内在的审美精神,缺乏与学生深度的心灵交流,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童话教学中,应根据童话作品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不能为形式而形式,为表演而表演.
参考文献:
[ 1 ] 王荣生.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 2 ] 吴中杰. 文艺学导论[M ].小学语文教学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Z].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浅谈小学语文中段的童话教学 麦斜镇中心小学 习莉莉 童话作为一种文字浅显的儿童文学体裁, 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 文学形式, 简单的故事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哲理, 告诉孩子们真、 善、 美的道理, 教会他们如何去爱与宽容, 带给孩子们无尽的想象与启迪。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 在如今提倡教改新理念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好好地利用这些资 源,促进语文教学。 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和自身具体情况提出一些童话教学 的策略,主要从教学方法、反馈与评价及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这 几方面展开,粗略谈谈自己对于中段童话类文章教学的点滴看法。 一、 教学方法 1、 氛围渲染,激发兴趣 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心理学 家认为,兴趣直接构成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要想让学生 有阅读童话类文章的欲望, 必须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类文章的兴趣, 挖掘他们深藏于内在的无限潜能。一篇好的童话类文章就是一个 精彩纷呈的故事,在教师先示范朗读这些故事时,就应该欲擒故 纵,吊足学生的好奇心。 2、 朗读领悟,感受美好 童话类文章教学时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教法,而朗读就是其中 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童话语言优美自然、活泼明快,词语简单 1 重复,象声词多,非常适于朗读,而在不同的年段,童话类文章 的朗读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中段学生的朗读,要带着问题思考, 读出文章中蕴含的道理和含义,通过一些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感 情,学习感悟的基本方法,学会理性思考。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朗读形式,如分角色朗读、自由读、个 别读等,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语感等方面的培 养也是极有好处的。比如,现在四年级上册教材,我刚刚上完第 三单元的四篇童话类文章,在学习《去年的树》一课时,要求学 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分别读出小鸟、大树、树根、门先 生、小女孩等角色的恰当语气,让大家都参与进来,给大家提供 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读中品味童话的语言,感知文章 整体,受到情感的熏陶。 “文章不是无情物” ,教师要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 ,拨 动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根“琴弦” ,让学生深入到角色内心,带着情 感朗读,让美的气息渗透到教室的每个角落。 3、 情境体验,再现神奇 叶圣陶先生说过: “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 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语文课程标 ” 准》中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 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于 学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反应和个体差异性,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 , 2 和独特见解,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经过巧妙的设计,个性化的 解读文本,引领孩子们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孩子们将惊奇、激 动等不同情感融入到对文本的理解和个性阅读中,让孩子们到课 文中走个来回,轻松走进童话类文章人物的内心深处。 童话教学的内容十分吸引学生,深受他们的喜爱,但是我们 并不能把它当做讲解故事那么简单,还需要让学生明白看似简单 的故事背后隐藏的含义。 文本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教师应该恰到好处的引领孩 子们体验角色。让孩子们带着生活走进童话,带着童话赋予我们 的新知重新踏入生活。 4、 现实对比,体会虚实 幻想、虚构,这是童话类文章最基本的特点,童话类文章故 事的基础就是想象,想象是童话的翅膀。英国作家布瑞南说道: “想象意味着让脑中的小鸟飞出樊笼,然后看着它翩然入云。 中 ” 段学生的思维初步发展, 因此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认识幻想与真实、 虚构与现实的关系,引导学生分辨其中的真实部分与虚构部分。 5、 角色表演,情景再现 童话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的。要想让课堂 更真实,更富有趣味性,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儿童的表演欲十 分强烈,而童话表演就是他们非常喜爱的一个表演方式,中段的 学生自控力比低段稍强些,教师更容易掌控课堂,不容易出现课 3 堂上乱成一锅粥的局面。而学生通过表演,能更主动地理解文章, 把握形象,并且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了生动的语言练习,促进学 生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只要能把握住度,这就 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比如我在上《巨人的花园》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刚旅行归来的巨人和被小男孩点拨后的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在课文中,巨人的一些语言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我就让一些学 生来表演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再加上夸张的脸部表情和肢体 动作,让孩子们更深刻地认识了这“两位”巨人。 6、 积极训练,创编内容 学习了这么多童话类文章, 孩子们都有自己创编新童话的 欲望,中段学生已经开始初步练习写作文了,也学会了一些简 单的写作技巧,而且他们对童话有兴趣,这样就更有写作的热 情了。并且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文章的逻辑感也更 强,加上这段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教师们可以善于利 用这一点,让他们自由发挥,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在童话 世界里飞翔。比如我班上一名男生自己创作的童话,小鹿就说 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 “美丽的鹿角差点让自己送命,而丑陋 的鹿脚却救了自己一命。 ” 二、 反馈与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每一位学生都 4 有其独特的一面,在童话类文章的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反馈,善 于发现并肯定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采取灵活的评价方式。这样 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对童话产生兴趣,进而对语文和其 他学科都产生兴趣,今后能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促进 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三、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当然,在童话类文章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 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 个体;有些教学形式并没有发挥到真正的作用;教学方法单一等等。 童话类文章,作为一种在儿童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与儿童的 心理特点、创造想象力密切相关的儿童文学体裁,是小学阶段一个比 较重要的方面,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并且,童话宣扬 的真善美的思想,在学生人格养成方面具有非凡的重要性。因此,这 类文章理应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 在此,我只是简单说说我对小学中段童话类文章教学的一些体 会。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1、王全根、赵静 《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297/360 2、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03/128 2010.10.16 5 6
㈣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童话教学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特殊样式,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特质。童话之于儿童,是童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符合儿童的想象力的奇特的情节编织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也就是说,童话具有虚拟的人物和环境,离奇的情节,并且幻想是它最重要的特征,是核心,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在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童话作品,比如常人体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拟人体童话:《小蝌蚪找妈妈》、《两只小狮子》等;国外著名的拟人体童话:《丑小鸭》、《乌鸦喝水》等;超人体童话:《七色花》、《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 在童话作品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中的审美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审美的愉悦。作为“文学”的童话,教师理应遵循文学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并尽可能地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文学之“美”充分显现出来。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通过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得以实现。 这样,在童话体文章的教学中,就不能以简单的课文分析、乏味单调的认知活动作为课堂的主要形式,因为这样就忽视了学习主体内在的对文学形象的感知、体悟与理解的心理过程,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本身的理解,而且使其不能获得真正的文学美的熏陶。 综上,我们可尝试运用以下教学方式: 一、读——体会文学语言美 教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学生读童话,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及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 其次,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狐狸的狡猾语调,大灰狼的凶狠,小白兔的活泼,老牛的善良等。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更好地帮助学生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使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感——体悟文学情感美 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情感的促动下牵引想象,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利用音乐或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等。 这一再现并感悟文学形象的过程,往往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充满灵感。它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想象力,使他们体悟到童话文学的情感美与形象美,而且直接关系到他们对童话本身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因为,审美熏陶、道德感化、理性思考都与对文学形象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密不可分。通过“感”的过程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而决不能以抽象琐碎的分析替代这个体验、感悟的心理过程。 三、演——感受文学形象美 “经验和接触是真正的导师”,在发展儿童的智能方面,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因此,“演童话”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演”,会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去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充分感受到童话文学的形象美,同时又在特有的情境之中进行了生动的言语训练。 揣测表演技巧以及理解角色心理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还能使他们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并学会欣赏自己,感受成功。 四、思——领悟文学意蕴美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童话内容,使他们能通过语言透过形象认识到童话所传达出的文学意蕴美。面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心理基础与生活经验会导致学生解读方式的不同,从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就不同。在引导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导而弗牵”,不可轻易框住学生的思维,强求统一答案。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仅停留在教材本身所传达出的文字信息上,而更要关注文学接受过程中学生可能获得的那些触及其精神生活的某些更为本质的东西,这才是更有价值的东西。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五、讲——初识文学表达美 在课内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练习讲童话。比如,可以先从复述入手,指导他们先学会合理的展开故事情节,进而融入情感,加入表情色彩。 在此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情节去续讲童话,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独立编(讲或写)童话。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童话文学的情节美、表达美,有助于他们丰富词汇,锻炼表达能力,发展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六、品——品味多彩的生活美 组织学生对课外阅读(或观看)过的童话作品进行初步的赏析与品评,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去阅读(或观看)一些优秀童话作品。教师了解并利用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影视、网络所接触到的大量童话作品,通过讨论与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美,进而逐步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㈤ 浅谈小学语文中童话教学的资料来源有哪些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反思
摘 要:童话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往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忽视了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使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小学语文教学功利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段;二是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表演化就是不根据童话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而是为形式而形式,为表演而表演.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反思
童话是一种从童年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叙述童年的生活场景(或模拟儿童生活场景) ,表达童年的特殊感受和体验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具有神奇性,幻想性,叙事性及儿童性等特征.表达童心世界的天真,稚拙,勇敢,奋发向上,生气勃勃的原始生命之美为其精神本质.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常常会为那些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被作品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对种种如梦如幻的生活场景心向往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尽情地渲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活跃的想象力,获得如游戏般的快乐体验.同时不知不觉中,在他们的内心也建立起了生活的常识,形成了为一般生存和融入社会群体的必要的价值观念,作为方式和情感模式.因此,童话深受儿童喜爱,也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如第九套全国通用教科书就将童话作品主要安排在小学1~3年级,共有十几篇.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意识到了童话的重要性,但在很多时候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没有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因此,在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
一 内容功利化功利化的第一种表现: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段.出于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反拨, 80年代以来的语文教学将工具性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突出了"双基"的地位.教材编制也采取了以知识与能力为中心的逻辑序列,这种转变对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育朝科学化方向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较大的片面性.表现在童话教学中,就是忽视了作品的人文内涵和不同作品在语文教育中的不同功能.有学者按课文的类型及不同类型的功能各种方式,将课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定篇"用以学习经典的丰厚内涵,"例文"用以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样本"用以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用件"则主要指"语文知识文","引起问题文"和"提供资料文"等
[ 1 ].可见,不可能在所有的童话课文教学中都进行"语言与文字的训练",达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童话教学中工具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童话是儿童喜爱的与儿童心理为契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教学中,应以艺术性为主要内容,否则童话教学对于儿童来说只是一种被强迫的负担.功利化的第二种表现: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即要在每篇童话教学中,通过分析和挖掘都要"告诉儿童一个道理",完成道德劝诫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这种倾向观表现在教材的选编上,也表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如《骄傲的孔雀》告诫儿童要虚心,不要骄傲,《小猫钓鱼》表达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的主题,《一只小雁》告诉孩子们不能离开集体的道理,《神笔马良》,《卖火柴的小女孩》向503收稿日期: 2009 - 12 - 15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XJK08QJJ006)作者简介:李宣平(1969 - ) ,男,湖南茶陵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儿童揭露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这种重教化的童话教学忽视了童话的特点,忽略了儿童的精神活动和独特的文化,它是从成人世界的现实原则出发的结果.它将儿童视为"不完善的人",是尚不了解世界,尚无能力,尚没长大的人.将儿童时代设定为一个准备时期,"准备成为未来的行为者".事实上,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儿童文化是审美的,感觉的,移情的,热情的,成人文化则更多的是科学的,理性的,冷静的;儿童文化中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成人文化更多的是理性和重复".《小猫钓鱼》中的小猫(代表年幼的儿童)在美丽如画,生机盎然的大自然里,与蜻蜓和蝴蝶追逐嬉戏,而不是"专心致志"地钓鱼(代表工作) ,这正是小猫天性的自然流露,是儿童文化的一个表现,我们为什么非得要求它像猫妈妈一样抵御外在的"诱惑",而去从事"钓鱼"这类成人世界中严肃而重要的事情呢 《小猫钓鱼》进入语文课本,以及批评"三心二意"教学主题的确立正是成人文化中心意识的表现.这种成人文化中心意识是传统价值观念影响的结果.在我国封建社会以君权,父权,夫权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中,是非常轻视,漠视,甚至无视儿童的存在的.因此,尽管几千来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被誉为"诗的国度","散文大国",但真正意义上的童话作品少之又少.虽然"五四"以后,随着西方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东渐,人的价值,儿童的价值开始被发现与确立,作家开始关注儿童,创作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有些儿童文学作品被选入到小学语文教材,但一些作品仍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站在成人的立场进行训育,而没有真正深入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要.童话教学道德教化也是对我国"文以载道"文艺理论无意识继承的结果.在古代,文学创作和学校教育都非常强调道德教化功能.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毛诗序》也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汉代要求文学创作"发乎情,止乎礼义".到宋代的程朱理学更是将道推到至高的地位,认为"文皆从道中流出"(朱熹《朱子语类》) .清代桐城派始祖方苞认为,文章要阐明"义理".古代小学的教材,如《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等的内容也是以道德劝诫为主.这种"重道"的传统通过几千年的承袭还成为我们民族的心理积淀,一直影响到现在.因此,在创作童话作品,对童话作品选编和进行童话教学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教育功能.由于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太急于对作品的教育意义进行提取,儿童文学课就很容易变成德育课,异化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功能.事实上,童话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不只是具有教育功能, 它还具有认识功能与审美功能
[ 2 ].所谓认识功能,就是通过阅读童话作品,可以学到自然和社会知识,如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如果着眼于知识教学,可以教给学生关于青蛙的生长过程知识,即由卵子到蝌蚪再到青蛙的成长阶段.但这也并不是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而是常识课程的任务.因此,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一样,只能是儿童文学教育的次要功能.我们在儿童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其基本的,主要的功能———审美功能.通过儿童文学教学,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生命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
二 形式表演化童话作品一般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许多教师在教授童话作品时,喜欢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实践证明,如果使用恰当,这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有助于他们理解其中的形象.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 3 ]将童话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可算得上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它能有效地弥补课文内容,向课外拓展和延伸,是课文内容的补充,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滥用表演的现象,他们只追求表面的热闹与好看,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中,表演只是做给旁人观看的.在还没有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情况下,就急于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有的表演许多学生参加,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表演得热热闹闹;还有的教学中,让每个学习小组轮番上台表演,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学生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记住台词,思考小动物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并加入自己的想象练习表演,然后组织学生表演,让学生扮演小蝌蚪,鸭妈妈,小鸭子,青蛙,大鱼,大乌龟,大白鹅.表演化还有一种表现:一些教师将童话作品制成多媒体课件完完全全搬到屏幕上,声,光,色,形样样精美,颇为热闹与好看,但整个课堂缺乏一种内在的审美精神,缺乏与学生深度的心灵交流,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童话教学中,应根据童话作品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不能为形式而形式,为表演而表演.
㈥ 如何有效地开展童话课文教学
厚街镇白濠小学 尹洁瑜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近说:“孩子们的思想感情,最突出的一点是幻想,幻想贯穿着整个童年的生活。”童话体裁课文发生以情节完整曲折,形象生动鲜明。幻想丰富奇特、夸张强烈动人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的特点,深爱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它能让孩子们在理想世界里畅游,这正好顺应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爱幻想的天性,为儿童打开了一扇通向幻想王国的大门。但是现今我们很多教师教学童话时习惯于深入文本,习惯于微言大义。他们往往抓住一两句话大做文章,意图让学生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好多深刻的内涵。这样的教学童话,是完全违背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兴致全无,教学效果也甚微。所以提高童话教学实效性是发展中低段学生阅读能力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在教学中建议采用“听、读、演”教学模式,以便更大地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让小学生真正地走进童话,感受童话中的真善美,提高学习童话课文的实效性。 一、以听激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我们所教的对象是一群活泼可爱,天真无瑕的孩子,他们的理性思维尚未发育成熟,但他们的感性思维丰富,他们爱唱、爱跳、爱动、爱表现。他们喜欢富有神奇色彩的童话故事,孩子们总喜欢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快乐,希望自己也能拥有童话故事中白马王子的英勇,白雪公主般的美丽,魔镜的魔力,圣诞老人的智慧和法力。要牢牢地吸引着少年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在教学童话课文过程中,我们要把激发学生对童话的兴趣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激起学生的兴趣可采用听故事的形式。一次班会上偶然发现学生对听看故事饶有兴趣,于是我决定在讲授《巨人的花园》前先录制好《聪明的小裁缝》课件给学生讲这个故事。有精彩图片与课前的充分准备,孩子都听得津津有味的。故事的结局是凶狠的巨人自食恶果。这时我发问:孩子们,如果当初巨人知错了,他以后的日子会如何呢?今天老师也跟大家一起读一读另一个巨人的故事,于是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同时勾起孩子气的好奇和兴趣,课堂就在孩子们浓郁的兴趣中展开了。紧接着我让孩子们在音乐的衬托中听听课文,在听之前要求孩子们要认真听,听完说说:你听懂了什么呢?你觉得巨人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过师生的交流学生便能大致了解课文内容。音乐的衬托下,加上之前故事的精彩,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读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童话故事曲折有趣,语言浅近、生动、简练、质朴。对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尤其是中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童话寓言,在朗读教学中,不妨像电视动画片里的配音演员那样,把语言的音调作一些有趣的夸张,学生会兴趣盎然。不要怕模仿不像,只要燃起学生读书的热情,想读书的激情,把握好字里行间的感情就行了。我们可以运用了富有变化的朗读形式,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朗读水平自然而然就可得到很快的提高。提高朗读的实效,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努力: (一)充满童趣地读 《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灰黑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这一段对小蝌蚪群体娇态的描述,迎合着儿童对小蝌蚪新奇、好玩的情趣。朗读时要语音亲切丰厚,语气新奇谐趣。具体地说,“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三个短语的朗读速度要逐个加快。这样,不仅可以使儿童听者对小蝌蚪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形象,还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小蝌蚪妩媚多姿、新奇有意思。自然地沉浸到喜闻乐听的情趣之中去。 (二)分角色地读 童话故事可以有很多种读法,其中分角色朗读是童话教学的重要方法。分角色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内容的情境,还可以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童话中所蕴涵的意义。如在学习《去年的树》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分别读出所扮鸟儿、树根、门先生、小姑娘等角色的恰当语气,并在读之前适当提示:鸟儿在寻找大树时的急切、失望以及寻找到“大树”时和即将离开时悲伤的语气;“树根”、“门先生”、“小姑娘”要读出难过和同情的语气。使学生在这样的反复朗读中,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提高朗读能力,增强语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感受到鸟儿对朋友最真挚的感情。又如《黄鹂和山雀》课文中小黄鹂对老黄鹂所说的话例:“妈妈,给我吃,给我吃!”,读音要细而高,以形象小黄鹂的小;读的速度要快,以形象小黄鹂急切要食的神态。对于小黄鹂与山雀所说的话:“山雀阿姨,您怎么吃树皮呀?”要用细而高的语音读,以表现小黄鹂幼稚、短见、多奇的特点。对于老黄鹂所说的话:“这是卷叶虫。这种害虫真狡猾。它吐出比,把嫩叶卷起来,自己躲在里面吃叶肉。”和山雀所说的:“孩子,你们不知道。这不是树皮,是梨椿象。它们专门偷吃果汗,坏透了!”读音要低而混厚,速度要慢一点儿,以形象“长辈人”坦诚稳重,识多见广,和声善气。这种灵活恰当的语音变换,可以使文章中角色的个性明朗,给儿童的感受真切、新奇、深刻,使之越听越爱听。
㈦ 小学童话课文怎么教
小学童话课文怎么教?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特殊样式,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特质。童话之于儿童,是童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符合儿童的想象力的奇特的情节编织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也就是说,童话具有虚拟的人物和环境,离奇的情节,并且幻想是它最重要的特征,是核心,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在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童话作品,比如常人体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拟人体童话:《小蝌蚪找妈妈》、《两只小狮子》等;国外著名的拟人体童话:《丑小鸭》、《乌鸦喝水》等;超人体童话:《七色花》、《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 在童话作品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中的审美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审美的愉悦。作为“文学”的童话,教师理应遵循文学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并尽可能地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文学之“美”充分显现出来。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通过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得以实现。 这样,在童话体文章的教学中,就不能以简单的课文分析、乏味单调的认知活动作为课堂的主要形式,因为这样就忽视了学习主体内在的对文学形象的感知、体悟与理解的心理过程,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本身的理解,而且使其不能获得真正的文学美的熏陶。 综上,我们可尝试运用以下教学方式: 一、读——体会文学语言美 教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学生读童话,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及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 其次,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狐狸的狡猾语调,大灰狼的凶狠,小白兔的活泼,老牛的善良等。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更好地帮助学生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使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感——体悟文学情感美 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情感的促动下牵引想象,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利用音乐或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等。 这一再现并感悟文学形象的过程,往往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充满灵感。它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想象力,使他们体悟到童话文学的情感美与形象美,而且直接关系到他们对童话本身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因为,审美熏陶、道德感化、理性思考都与对文学形象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密不可分。通过“感”的过程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而决不能以抽象琐碎的分析替代这个体验、感悟的心理过程。 三、演——感受文学形象美 “经验和接触是真正的导师”,在发展儿童的智能方面,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因此,“演童话”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演”,会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去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充分感受到童话文学的形象美,同时又在特有的情境之中进行了生动的言语训练。 揣测表演技巧以及理解角色心理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还能使他们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并学会欣赏自己,感受成功。 四、思——领悟文学意蕴美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童话内容,使他们能通过语言透过形象认识到童话所传达出的文学意蕴美。面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心理基础与生活经验会导致学生解读方式的不同,从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就不同。在引导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导而弗牵”,不可轻易框住学生的思维,强求统一答案。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仅停留在教材本身所传达出的文字信息上,而更要关注文学接受过程中学生可能获得的那些触及其精神生活的某些更为本质的东西,这才是更有价值的东西。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五、讲——初识文学表达美 在课内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练习讲童话。比如,可以先从复述入手,指导他们先学会合理的展开故事情节,进而融入情感,加入表情色彩。 在此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情节去续讲童话,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独立编(讲或写)童话。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童话文学的情节美、表达美,有助于他们丰富词汇,锻炼表达能力,发展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六、品——品味多彩的生活美 组织学生对课外阅读(或观看)过的童话作品进行初步的赏析与品评,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去阅读(或观看)一些优秀童话作品。教师了解并利用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影视、网络所接触到的大量童话作品,通过讨论与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美,进而逐步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㈧ 小学语文如何进行童话阅读教学
“孩子们的思想感情,最突出的一点是幻想,幻想贯穿着整个童年的生活。”童话体裁课文发生以情节完整曲折,形象生动鲜明。幻想丰富奇特、夸张强烈动人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的特点,深爱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它能让孩子们在理想世界里畅游,这正好顺应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爱幻想的天性,为儿童打开了一扇通向幻想王国的大门。但是现今我们很多教师教学童话时习惯于深入文本,习惯于微言大义。他们往往抓住一两句话大做文章,意图让学生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好多深刻的内涵。这样的教学童话,是完全违背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兴致全无,教学效果也甚微。所以提高童话教学实效性是发展中低段学生阅读能力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在教学中建议采用“听、读、演”教学模式,以便更大地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让小学生真正地走进童话,感受童话中的真善美,提高学习童话课文的实效性。 一、以听激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我们所教的对象是一群活泼可爱,天真无瑕的孩子,他们的理性思维尚未发育成熟,但他们的感性思维丰富,他们爱唱、爱跳、爱动、爱表现。他们喜欢富有神奇色彩的童话故事,孩子们总喜欢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快乐,希望自己也能拥有童话故事中白马王子的英勇,白雪公主般的美丽,魔镜的魔力,圣诞老人的智慧和法力。要牢牢地吸引着少年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在教学童话课文过程中,我们要把激发学生对童话的兴趣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激起学生的兴趣可采用听故事的形式。一次班会上偶然发现学生对听看故事饶有兴趣,于是我决定在讲授《巨人的花园》前先录制好《聪明的小裁缝》课件给学生讲这个故事。有精彩图片与课前的充分准备,孩子都听得津津有味的。故事的结局是凶狠的巨人自食恶果。这时我发问:孩子们,如果当初巨人知错了,他以后的日子会如何呢?今天老师也跟大家一起读一读另一个巨人的故事,于是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同时勾起孩子气的好奇和兴趣,课堂就在孩子们浓郁的兴趣中展开了。紧接着我让孩子们在音乐的衬托中听听课文,在听之前要求孩子们要认真听,听完说说:你听懂了什么呢?你觉得巨人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过师生的交流学生便能大致了解课文内容。音乐的衬托下,加上之前故事的精彩,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读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童话故事曲折有趣,语言浅近、生动、简练、质朴。对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尤其是中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童话寓言,在朗读教学中,不妨像电视动画片里的配音演员那样,把语言的音调作一些有趣的夸张,学生会兴趣盎然。不要怕模仿不像,只要燃起学生读书的热情,想读书的激情,把握好字里行间的感情就行了。我们可以运用了富有变化的朗读形式,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朗读水平自然而然就可得到很快的提高。提高朗读的实效,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努力: (一)充满童趣地读 《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灰黑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这一段对小蝌蚪群体娇态的描述,迎合着儿童对小蝌蚪新奇、好玩的情趣。朗读时要语音亲切丰厚,语气新奇谐趣。具体地说,“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三个短语的朗读速度要逐个加快。这样,不仅可以使儿童听者对小蝌蚪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形象,还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小蝌蚪妩媚多姿、新奇有意思。自然地沉浸到喜闻乐听的情趣之中去。 (二)分角色地读 童话故事可以有很多种读法,其中分角色朗读是童话教学的重要方法。分角色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内容的情境,还可以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童话中所蕴涵的意义。如在学习《去年的树》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分别读出所扮鸟儿、树根、门先生、小姑娘等角色的恰当语气,并在读之前适当提示:鸟儿在寻找大树时的急切、失望以及寻找到“大树”时和即将离开时悲伤的语气;“树根”、“门先生”、“小姑娘”要读出难过和同情的语气。使学生在这样的反复朗读中,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提高朗读能力,增强语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感受到鸟儿对朋友最真挚的感情。又如《黄鹂和山雀》课文中小黄鹂对老黄鹂所说的话例:“妈妈,给我吃,给我吃!”,读音要细而高,以形象小黄鹂的小;读的速度要快,以形象小黄鹂急切要食的神态。对于小黄鹂与山雀所说的话:“山雀阿姨,您怎么吃树皮呀?”要用细而高的语音读,以表现小黄鹂幼稚、短见、多奇的特点。对于老黄鹂所说的话:“这是卷叶虫。这种害虫真狡猾。它吐出比,把嫩叶卷起来,自己躲在里面吃叶肉。
㈨ 童话教什么
——《去年的树》听后昨天跟班校D老师上校级研讨课《去年的树》。在评课议课开始前,学校一领导说:“大家在评课议课时,能否思考一下‘童话体裁的课文到底怎么教?教什么?’。”领导的话马上让我想到刚看过的两篇文章,在轮到我发言时,我说:今天听了D老师的《去年的树》,让我想起刚看过的两篇文章。一篇是著名作家迟子建的《这个时代还需要神话吗》,另一篇是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的《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迟子建女士说:她有一次应邀到香港某大学与学生座谈。主办方要求她讲的主题是“好山好水好文章”,她落座后信马由缰,讲起了自己小时候在村子里听到的许多神话故事。什么年画中的姑娘每天从画中下来,为贫穷的小伙子做饭;什么赶考的秀才在夜晚的花园遇见花神,花神护佑秀才,使他中状元;什么猎人在举枪要射杀怀孕的狐狸时狐狸下跪,猎人从此放下猎枪,后来在猎人遭受困难时,狐狸母子来报恩……土生土长的一香港女学生对此很是不屑,她说:女作家,你也讲得太夸张了吧,狐狸怎能开口讲话?再说了,现在是一个科学时代,这些神话都是糊弄人的,有什么意义呢?她很愤概,仿佛迟作家是个街头骗子,愚弄了她。女作家在肯定了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巨大方便后,心平气和地说,这个时代难道真得不需要神话了吗?人类因为对万事万物怀有悲悯的情怀,所以才一路走到今天。如果一天神话绝迹了,人类也就到了消亡的边缘。在迟作家眼里,能给生灵以关爱,给大自然以生机,给人类以善良的神话,是万古长青的!迟作家面对的是成年人的大学生讲神话,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和小学生面对的童话。我们身为成年人的老师们相信童话吗?能理解表面有悖常理的童话中蕴含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吗?如果我们老师自己都不能被童话所感动,教不好童话是自然的。而我们今天的D老师在范读小鸟与大树的对话时,是那样的饱含深情,显然她是被两种精灵纯真的友情打动了。也正是因为D自己先被文本感动,在往后的教学中,学生也因老师有效的指导,水到渠成地走进文本了。崔峦先生的文章是根据他“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改写的。文章说“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首先要明确语文的性质,坚守语文教学本真。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其次,要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这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升质量’的重要保证。具体说,就是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同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内容创新、教法创新。……本次研讨活动的关键词是: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我们老师平时上课要注意以下三点:1、要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2、要找准教学的起点。3、要改进‘教’的法子。”结合崔峦先生的讲话,我们再回到开头的话题“?”,我认为,童话虽有它特定的表达方式,有它特有的人文性,但它终究离不开“字”“词”“句”“段”的,它是姓“语”。我们在教时要注意到这种特殊体裁的人文性,更不能忘记它语文的“根”。比如说D老师本课的生字新词的教学,对文本多种形式的朗读,文本的复述指导以及课末的写话训练等等这些都是童话“要教的”,也是语文其它体裁文本“要教的”。(注:这里的“教”改为“学”可能更好。)刚才有老师讲到这篇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性”中,不仅是“重视友情”和“践行诺言”,更重要的是“环保”。她说,当小鸟找到“树桩”,找到“门”,找到“火柴”,找到“灯”,看到树由“大”到“小”的变化,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在逐渐毁灭”,它的内心也越来越痛苦。这“痛苦”是我们人类造成的,如果没有人的“砍树”,没有人对环境的破坏,树就还在,鸟也不要一次次寻找,痛苦也不会越来越深。这不就是在宣传人要善待大自然,要和动物和谐相处吗?《教师教学用书》上对本文的解读时,也说到允许学生对本文有“个性化”的解读,这也是《课标》所倡导的。这篇课文中的确也蕴含了这方面的人文性,但这不是本课的重点。学生没有提到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也没必要强把学生往这方面拉。这点D老师就做得很好。我们语文教学也没必要面面俱到,有些东西学生现在不懂了,将来长大了他自然就懂。语文这东西绝对不是教会的,它是学生学会的。这“学会”,主要还是靠“积累”。我们现在学生阅读量真是太少了,我问了班上的孩子,多数学生家里除课本和教辅材料外,再无别的“闲书”。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积累,有了积累,自然就会提升感悟。这也是我们老师们要做的,也是“童话和基它课文要教的”。——过了,不好意思。
㈩ 论文浅谈小学语文中童话教学怎么写啊3000字左右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反思
摘 要:童话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往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忽视了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使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小学语文教学功利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段;二是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表演化就是不根据童话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而是为形式而形式,为表演而表演.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反思
童话是一种从童年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叙述童年的生活场景(或模拟儿童生活场景) ,表达童年的特殊感受和体验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具有神奇性,幻想性,叙事性及儿童性等特征.表达童心世界的天真,稚拙,勇敢,奋发向上,生气勃勃的原始生命之美为其精神本质.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常常会为那些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被作品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对种种如梦如幻的生活场景心向往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尽情地渲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活跃的想象力,获得如游戏般的快乐体验.同时不知不觉中,在他们的内心也建立起了生活的常识,形成了为一般生存和融入社会群体的必要的价值观念,作为方式和情感模式.因此,童话深受儿童喜爱,也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如第九套全国通用教科书就将童话作品主要安排在小学1~3年级,共有十几篇.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意识到了童话的重要性,但在很多时候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没有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因此,在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