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教版语文书第八册第15课资料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书信体的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本文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这篇课文一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是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设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 “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和获取的材料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雷利失去亲人的悲愤、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和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预设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导引、涵咏品味,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难点:理解“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查阅有关资料。
预设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呼声”。——入情
二、
1、播放课件:学生聆听配乐诗朗诵《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节选)及观看一组有关战争的图片。
2、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他们缺乏深入的了解。为此,教者创设声像情境,努力实现诗歌、诵读、战争画面的整合,借助视听冲击,达到拓展课程资源,铺垫史实背景,缩小情感落差,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的目的。在学生了解了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自身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后,学生畅言个性化表达。)
3、谈话导入课题。
三、以疑导引,聚焦“呼声”。——传情
1、 据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 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预设问题二:他发出什么样的呼声?
预设问题三:为什么他会发出这样的呼声?
预设问题四:难道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教学策略:以学定教。)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3.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4.检查读书情况。依据学情,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识字,学词,读句,并渗透学法指导,以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
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用笔圈出难读的词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轻纱 薄雾 草丰林茂 繁花似锦 古树参天 著名古刹
轻柔 清脆 清纯悦耳 悠悠扬扬 厚重回响 雄浑磅礴(bo)
(1)第一组注意教音:薄(bo)雾 著名古刹(cha))。
(2)第二组注意通过朗读来区分词语的意思。
四、探究“呼声”,感悟父亲形象。——动情
1、 层递性拓展训练:爸爸在战争中牺牲了,那他是个怎样的父亲?
(设计意图:以加利先生评价爸爸的一句话中的“卓越”一词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在学生通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运用语言多角度多层面谈谈自己眼中的雷利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2、情境创设:
①雷利多么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
②飞机已经在机场的上空盘旋,近了,更近了……雷利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会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场景,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递进的新情境,与下文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对照。)
五、潜心会文,体味丧父之痛。——煽情
1、多媒体播放哀乐,并再现灵枢归来的场景。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相机出示:
语段一:“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语段二:“ 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和平!和平!和平!”
(抓住染红、浸满等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齐读、配乐情境引读、个别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读。)
2、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教学策略:换位思考,移情体验。)
3、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在第2自然段里,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说说你的感受。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相机出示语段:“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抓住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想象引读、自由读、齐读、评价读,比赛读,范读、创设情境读等多种形式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深入对话,对雷利的“丧父之痛”有了深切体会,进一步升华情感。)
六、激发想象,训练表达。——激情
此时此刻,你想对(雷利、雷父、雷母、加利先生)(任选)说:“ ”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内在多元、鲜明的感受,内化为情感,转化为写作迁移训练。)
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战争的资料,下节课和同学们继续交流。
第二课时(简案)
一、 自主探究,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小组学习,全班交流。
二、 拓展实践,升华情感。——延情
1、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
2、同桌讨论,汇报交流。
3、总结升华。
三、 指导十四个生字的书写。
1.指导观察字形,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自由书写。
3.小结书写情况。
四、 拓展与作业。
1.学生质疑。
2.作业: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
教学设计说明
一、文本内容简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书信体的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本文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这篇课文一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是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文本生长点分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语文课堂的生成应是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特征,对照教学目标,导学本课,可抓住以下几个生长点达成生成的自主建构。
1.在情境中生成建构:本课伊始,让学生听《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节选)诗歌朗诵及观看一组有关战争的画面,通过声像创设情境,学生“入境始为亲”,师相机导之: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何感想?“情动辞发”,学生畅言个性化表达。
2.在引读中生成建构:“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教学时应注意抉微探幽,引领学生“抽丝剥笋”,亲历文本,努力破解语言隐含的信息。在徜徉语言之河后,学生自然生发情感及个性感悟。如:抓住“两年多来”,“对妻子说”“对儿子说”“听见了”“呼唤的是”等,挖掘其情感内涵,采用想象画面、回旋复沓式的引读方式,学生切己体察,从不同角度、不同对象、不同方式展开多维体验,把对文章的内涵理解引向深入,最终努力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3.在品读中生成建构:以加利先生评价爸爸的一句话中的“卓越”一词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在学生通读全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说说:雷利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学生在潜心会文之后,运用语言多角度多层面谈雷利眼中的父亲——自己眼中的雷父是个怎样的人?
4.在想象中生成建构:教师抓点辐射,唤起共鸣:雷利多么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场景,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递进的新情境,与下文的不幸形成了强烈比照。
5.在“移情”中生成建构:设计“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这一叩问,这里配哀乐,并辅以灵柩归来的场景。教师借助“换位思考,移情体验”策略,带领学生走进角色,实现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产生三维互动,催生心灵震撼,达到 “一石二鸟”的功效——既有效开发教学资源,又提升了学生情感。
6.在对话中生成建构:引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谈谈在段中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并说说你的感受。在学生展开与文本深入对话,并对雷利的“丧父之痛”有了深切体悟之后,师追问:此时此刻,你想对雷利说些什么?进一步升华情感,交融情理。
三、设计构想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以“呼声”起首,以“悲愤”贯之,以“渴盼”作结。全文落点在“呼声”,“呼声”承载的“惋惜”、“悲痛”、“愤恨”、“渴盼”等情感意向如一红线贯穿全文始终。基于这样的理念,再注目文本情真意挚的写作特色,我设想本课第一课时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言”,采取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总策略,运用 “以疑导引,细读文本,动态生成”这一模式进行本课时教学。教学时以“情”为切入口,顺学而导,让学生在师生多元互动对话中,在情感多向交流碰撞中,受到人文精神的浸染,使自身情感脉搏与作者情感脉搏形成强烈共振,最终求得学生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建,和谐发展。因此,我试图从以下三方面构想教学:
(一)一条主线,两个板块,全息阅读。
教学时,可抓住“一条主线”: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要和平,不要战争!”“两个板块”:“感悟父亲形象”和“体味丧父之痛”,凭藉“呼声”提揳全文,两个板块整体规划,以简驭繁,凸显重点,做到“有所不为有所为”。
(二)以疑导引,细读文本,实现生成建构。
教学时,可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在学生据题质疑后,聚焦“呼声”,细读文本,充分把握言意融合的文本生长点。引导学生在诗歌与画面的视听情境中,在品读父亲形象中,在“两年多来”, “呼唤的是”等的引读中,在对父亲履约如期而归的想象中,在“你是雷利,会说些什么?”的“移情换位”中,在“你想对雷利说些什么?”的对话中自主建构,逐层推进,把多元理解与语言品味紧密结合起来。
(三)顺应言语欲求,引导潜心会文,激情诵读。
首先,开课伊始,教者可创设声像情境,实现诗歌诵读战争画面的整合,借助视听冲击,达到拓展课程资源,铺垫史实背景,缩小情感落差,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的目的;其次,在文本解读中,紧扣一个“情”字,抓住一个“愤”字,引导学生含英咀华,以心契心,此“情”此“愤”,感同身受。“道始于情”,教学时可用语言传情,用幸(对雷利父亲履约而归的幸福场景的想象)与不幸(雷利父亲牺牲)的比照参读铺垫,用哀乐渲染,引导学生在对文本言语材料的深度拓展中,披文入情,激情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其间的读可以有侧重情感表达的外显的有声有色的练读、演读、悟读等,也可以有侧重于思考与想象内隐的默读、想象读等。
B.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近义词 反义词 形近字和多音字都有哪些
这我不知道,但我希望下面的近义词反义词能帮帮你:
近义词:
观——看 寒——冷 舟——船 暖——热
鸣——叫 入——进 归——回 遥——远
瞅——看 藏——躲 绝——尽 叫——喊
望——看 看——瞧 铺——展 去——往
来回——往返 立刻——马上 赶快——赶紧
突然——忽然 寒冷——严寒 坚决——果断
恐惊——恐惧 暗香——幽香 荒芜——荒凉
得意——自得 听见——闻声 农夫——农民
慈祥——慈爱 飞翔——翱翔 详细——具体
每天——天天 赛过——胜过 好像——似乎
闻名——著名 满意——满足 新居——新房
捕获——捕捉 海疆——海域 天涯——天边
结实——坚固 遇到——碰到 轻巧——轻便
整齐——整洁 证明——证实 评比——评选
注意——注重 供应——供给 辛苦——辛劳
认识——熟悉 预报——预告 舒畅——愉快
立刻——连忙 突然——忽然 四周——四面
精彩——出色 笨重——粗笨 直立——竖立
听从——服从 绝技——特技 附近——四周
惊叹——赞叹 柔美——优美 洒脱——潇洒
疾驰——奔驰 奇丽——秀丽 淘气——调皮
著名——闻名 震惊——震动 预测——猜测
特殊——特别 小扣——轻敲 相宜——适宜
毕竟——究竟 陶醉——沉醉 苏醒——清醒
恬静——舒适 寄居——借居 恐惧——惧怕
轻微——稍微 仍旧——仍然 清晰——清楚
哀求——请求 贵重——珍贵 挺秀——挺拔
抚摸——抚摩 特别——特殊 依赖——依靠
纯熟——熟练 幽静——清幽 陌生——生疏
安顿——安置 挽救——拯救 天涯——天际
颤动——颤抖 自在——安闲 打扮——妆扮
管理——治理 判断——判定 捕获——捕捉
温和——暖和 惊奇——惊异 简朴——简单
增援——支援 关键——要害 疲劳——疲惫
惊疑——惊奇 审视——审阅 愣住——停住
眺望——远望 防备——防御 抵挡——抵抗
挖苦——讥讽 疑惑——迷惑 夸耀——炫耀
轻蔑——轻视 强盛——强大 侮辱——欺侮
严肃——严厉 清澈——清亮 打扰——打搅
形状——外形 悄悄——静静 温和——温顺
暴躁——急躁 灌溉——浇灌 淹没——沉没
冲毁——冲垮 灾害——灾难 胜负——胜败
气愤——生气 告别——离别 如果——假如
准备——预备 耀眼——刺眼 光芒——光线
美丽——漂亮 洁白——雪白 惊奇——惊异
中央——中心 宽阔——宽广 矗立——耸立
优美——美丽 新颖——新奇 庄严——庄重
挣脱——摆脱 常常——经常 敏捷——灵敏
摇晃——摇摆 立刻——立即 抵抗——反抗
周围——四周 舒服——舒适 笑容——笑脸
茂盛——繁茂 长处——优点 诚实——老实
注意——留意 高兴——兴奋 打碎——打坏
用心——专心 著名——有名 准确——正确
训练——练习 严肃——严厉 容易——轻易
智慧——聪明 气魄——气势 雄伟——宏伟
凝结——凝聚 偶尔——偶然 舒展——伸展
生机——生气 掠过——擦过 奇特——奇异
安谧——静谧 温暖——暖和 战役——战争
情谊——友谊 刚强——坚强 侦探——侦察
看守——看管 焦急——焦虑 崎岖——坎坷
温和——温顺 劫难——灾难 防备——预防
无端——无故 祭祀——祭奠 允许——答应
希奇——希罕 家景——家境 严峻——严重
思索——思考 镇定——镇静 严峻——严肃
糟蹋——糟践 奇怪——希奇 掌握——把握
犹如——如同 徐徐——渐渐 凝视——注视
环游——周游 模仿——模拟 吓唬——恐吓
疲倦——倦怠 惬意——舒服 兴趣——爱好
痛快——愉快 继承——继续 赏给——赐给
挚友——好友 感触——感慨 寻常——平常
信奉——信仰 宣布——公布 相称——相当
违背——违反 惊讶——惊奇 赠送——赠予
充满——布满 特殊——非凡 海内——国内
垂头丧气——没精打采 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纤尘不染——一尘不染 无边无涯——无边无际
迷迷糊糊——模模糊糊 情不自禁——不由自主
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斗志昂扬——意气风发
反义词:
大——小 多——少 上——下 左——右
前——后 冷——热 高——低 进——退
黑——白 天——地 男——女 里——外
死——活 公——私 快——慢 矛——盾
宽——窄 强——弱 轻——重 缓——急
松——紧 好——坏 美——丑 善——恶
是——非 闲——忙 来——去 分——合
存——亡 动——静 浓——淡 偏——正
饥——饱 爱——恨 升——降 开——关
始——终 胖——瘦 迎——送 盈——亏
真——假 虚——实 有——无 雅——俗
是——否 稀——密 粗——细 东——西
巧——拙 恩——怨 新——旧 正——邪
通——堵 止——行 古——今 张——弛
曲——直 亮——暗 亲——疏 收——放
输——赢 逆——顺 苦——甜 忠——奸
纵——横 得——失 南——北 薄——厚
哭——笑 文——武 推——拉 问——答
主——仆 买——卖 深——浅 聚——散
干——湿 彼——此 生——熟 单——双
首——末 你——我 敌——有 警——匪
盛——衰 胜——败 加——减 软——硬
阴——阳 顺——逆 反——正 祸——福
信——疑 错——对 藏——露 老——少
断——续 钝——锐 浓——淡 雌——雄
醒——睡 止——行 咸——淡 正——歪
名副其实——名不副实 雪中送炭——雪上加霜
歪歪斜斜——端端正正 风平浪静——狂风恶浪
迷迷糊糊——清清楚楚 全神贯注——心不在焉
断断续续——连续不断 赏心悦目——触目惊心
一丝不苟——粗心大意 力倦神疲——精力充沛
万马奔腾——无声无息 暖暖和和——冷冷清清
吞吞吐吐——干干脆脆 毫不犹豫——犹豫不决
别具一格——普普通通 熙熙攘攘——冷冷清清
心惊肉跳——镇定自如 理直气壮——理屈词穷
一朝一夕——日久天长 悔过自新——执迷不悟
群策群力——孤掌难鸣 废寝忘食——饱食终日
沸沸扬扬——鸦雀无声 翻来覆去——简单明了
吵吵嚷嚷——冷冷清清 唇枪舌剑——心平气和
粗制滥造——精雕细刻 安居乐业——颠沛流离
正常——异常 非凡——平凡 特别——一般
扫兴——高兴 轻蔑——敬重 开心——苦闷
寻常——异常 违背——遵循 怀疑——相信
强盛——衰败 尊重——侮辱 激烈——平静
嘈杂——寂静 美丽——丑陋 信奉——背弃
失信——守信 率领——追随 退化——进化
凝结——溶解 伟大——渺小 聚拢——分散
增添——减少 活泼——呆板 鲜艳——暗淡
严寒——酷暑 安谧——嘈杂 温暖——凉爽
柔和——严厉 拒绝——同意 清醒——糊涂
荒芜——耕种 清晰——浑浊 坚强——软弱
微云——浓云 纯熟——生疏 陌生——熟悉
平坦——崎岖 光滑——粗糙 慎重——随便
喜欢——厌恶 痛快——难受 幽静——喧闹
崎岖——平坦 刚强——软弱 慌忙——镇定
熟识——生疏 伶俐——笨拙 怕羞——大方
镇定——慌张 团结——分裂 羞涩——大方
严寒——炎热 洒脱——拘谨 明朗——阴沉
沉重——轻盈 迂回——径直 清澈——浑浊
脆弱——坚强 饱满——干瘪 衰弱——强健
犹豫——坚定 丰收——歉收 复杂——简单
淡妆——浓抹 相宜——不宜 自在——拘束
平常——奇特 勤劳——懒惰 喜欢——讨厌
密集——稀疏 胜利——失败 挺进——撤退
宽敞——狭窄 倾斜——竖直 闻名——无名
认识——陌生 有趣——乏味 舒畅——苦闷
结束——开始 紧张——轻松 整齐——纷乱
安全——危险 撒谎——诚实 慈祥——凶恶
可爱——可恶 紧张——轻松 仔细——粗心
附近——远方 赞许——反对 淡水——咸水
高兴——难过 飞快——缓慢 精彩——平淡
笨重——轻便 紧张——松弛 有趣——乏味
听从——违抗 诚实——虚伪 承认——否认
高兴——伤心 起劲——没劲 简单——复杂
容易——困难 熟练——生疏 准确——错误
温和——严厉 暴躁——温和 近处——远处
气愤——欢喜 粗心——细心 美丽——丑陋
洁白——乌黑 高兴——痛苦 宽阔——狭窄
新款——陈旧 兴旺——衰败 团结——分裂
敏捷——迟钝 危险——安全 常常——偶尔
幼稚——老练 含糊——清楚 严重——轻微
茂密——稀疏 光明——黑暗 微弱——强大
杰出——平庸 恶劣——良好 灿烂——暗淡
特殊——普通 异常——平常 简陋——豪华
诚意——假意 理屈——理直 拒绝——接受
惩罚——奖励 迟延——提前 示弱——逞强
好心——恶意 破碎——完整 酥软——坚硬
炎热——寒冷 诚实——撒谎 仔细——马虎
聪明——愚笨 空虚——充实 伶俐——笨拙
狭窄——宽阔 晦暗——明亮 勇敢——懦弱
宽容——严格 表扬——批评 一向——偶尔
善良——凶恶 寂静——热闹 聪明——愚笨
穷苦——富裕 精致——粗糙 健康——虚弱
忧虑——放心 糟糕——精彩 潮湿——干燥
喜欢——讨厌 危险——安全 寂寞——喧闹
奴隶——主人 紧张——松弛 统一——分裂
繁荣——衰败 精致——粗糙 权利——义务
C.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课课文全文
雨中去访灵隐(西湖附近飞来峰畔的著名寺院),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的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的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铮琮;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平稳稳也是壁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把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近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奇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即苏轼。他在杭州任职期间曾浚湖筑堤)对他们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有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地。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象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翩起舞了。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波平如静,船儿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桨声 乃,愈增加了一湖的幽静。
对不起,我只找到节选
D.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
http://hi..com/herolxf7571/album/%C4%AC%C8%CF%CF%E0%B2%E1#/herolxf7571/album/%C4%AC%C8%CF%CF%E0%B2%E1/index/0
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啊
这个更全专一些属
http://hi..com/ccmosi/blog/index/0
E. 人教版语文第八册下文言文哪篇要背
初几的书啊,还是小学几年级的书啊?(上册还是下册的)清楚点好吧?
F. 学习了人教版第八册语文实验教材,我的收获是……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八册》,是根据教育部2000年3月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试用本)语文第八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修订后的教材,更加注重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注重思想品德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喜欢学语文,学会学语文,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现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
一、教材内容及其编排
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精选课文,减少课文类型,将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看图学文2篇,精读课文15篇,略读课文15篇。此次修订,对课文进行了大幅度的更新。保留了原教材20篇课文,新选了12篇内容丰富、时代感强的课文,它们是:《西湖的“绿”》《尊严》《父亲的菜园》《鸟情》《丑菊》《山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黄河魂》《桂花雨》《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地球万岁》,课文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训练项目上,既注意围绕重点设计一个大体的序,又注意训练的整合以及训练重点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教材将课文分为8组,每组4篇课文,每组课文之前设“导读”,之后设“积累?运用”。每篇精读课文前面设“预习”,后面设“思考?练习”。略读课文前面设“阅读提示”。本册设2个重点训练项目,它们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分清文章的主次》,
分别安排在第二组和第五组。
1、导读。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前。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组成、提示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之前对整组教材的内容、要求有一个总体的印象。
2、课例。包括预习(阅读提示)、课文和思考?练习。
预习。从本册开始,精读课文之前安排“预习”,目的是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主要要求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等等。
课文。所选课文强调语言的典范性,思想性强,适于教学。每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
思考?练习。安排在每篇精读课文之后。一般出3―4个题目。一些课文后安排了选做题,用“△”标明,供学生选做。增设选做题,体现了教材的弹性和课内外的结合。
阅读提示。安排在略读课文之前。阅读提示从激趣入手,一般提一两个要求,侧重在理解内容、提示阅读方法或引导学生从阅读的文章扩展开去。
3、读写例话。安排在一组课文之后,是重点训练项目的概括和归纳小结。调整后的训练重点,减少了数量,简化了头绪。所设的训练项目,努力体现试用修订版大纲精神,体现中年级读写训练要求。安排训练项目的两组,要围绕训练项目进行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没有安排训练项目的各组,要注意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读写基本功,使教学前后衔接,环环相扣。
4、积累?运用。安排在每组教材最后。每个积累?运用大致包括以下内容: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习作共四项。第三、七组各安排了一次语文实践活动。
将每组之后的“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首先,体现了指导思想的变化,由过去比较重视字、词、句的单项训练,转为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重视在整合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和在语文实践中综合运用的能力。其次,是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读读背背”侧重引导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了解中华优秀文化;“阅读”通过阅读成语故事和其他短文,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口语交际”旨在交流互动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习作”降低了要求,调整了内容,减少了命题作文,增加了想象作文和应用文的比重,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实用的习作能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以培养探究的意识和语文综合能力。
在设计积累?运用时,还注意到阅读短文与课文、习作之间的联系,注意到积累?运用内部各项训练之间的联系。
由导读到积累?运用,体现了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由上一组教材到下一组教材,体现了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训练过程。
本册教材要求学会的字为180个,分别安排在看图学文和精读课文中。每课要求学会的字在课后田字格和书后生字表中标明。要求会认的字为75个(只要求认读),在看图学文和部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后,用生字条标明。课文中的生字,包括二类字和多音字,均随词注音,生字表中的字注的是该字的本音。如,“麻烦”的“烦”,在课文中随词注f?n,在生字表中注本音fán。生字用圆括号,多音字用方括号标明。
导读、思考?练习、读写例话、积累?运用,采取难字注音的办法。上述内容出现的生字和课文中的其他生字不要求掌握,也不在统计之列。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教材编绘了多幅图画。这些图画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陶冶爱美的情趣,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画,把使用文字教材和图画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本册教材的学习目标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学会18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正确书写;会认75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不默不考,有一定的识字能力。
4、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6、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握课文内容。默读有一定速度,读后能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
7、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整个学年课外阅读不少于30万字。
8、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了解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9、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能不拘形式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
三、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分析
本册设2个重点训练项目,它们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分清文章的主次”。
四、本册教材的难点内容分析
本册难点训练项目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五、突破本册教材重点难点的可行性教学策略
1、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阅读一篇课文,不仅要理解词句,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要透过内容,进一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这样,就对课文有了较深的理解。那么,如何从内容中体会思想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读课文,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认真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2、如何教学生分清文章的主次
在小学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分清文章的主次是训练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是读懂一篇文章的手段之一。通过分清主次,进而抓住主要内容推敲,才能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因此,如何教学生分清文章的主次在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以下三点:一、要使学生了解每篇文章的内容都有主有次,课文的主次是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决定的;二、要使学生懂得阅读时分清主次,抓住重要内容认真阅读,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三、让学生在表达时分清主次,有助于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在教学生分清文章的主次时,首先应该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再引导学生了解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它是怎样被毁灭的?这两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自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就是: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基于此,课文用较大的篇幅写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是为了突出作者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这一思想。因此,这部分就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文章的主次就让人一目了然了。
综上所述,如何教学生分清文章的主次?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分清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其次,抓住主要部分认真、深入地阅读,仔细琢磨。因为这样可以加深对文章所要表达思想的理解,也可以从中学到表达思想的方法;再次,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把分清文章的主次运用到表达中去。如:习作和说话时,要根据所表达的意思确定哪些内容写(说)得详细些,哪些内容写(说)得简略些,以达到所写(说)的文章主次分明、中心突出的目的。使人对你要表达的意思理解得明白、透彻。
六、本册教材教学建议
精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精读课文,题材、体裁多样。充分考虑了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具有较强的时代感。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和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继续重视字的教学。
识字始终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要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完成识字任务。要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自学生字,逐步具有自主识字的能力。要加强写字的指导,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不断提高写字的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识字教学应借鉴新世纪教材的经验,作好与“津版”教材的衔接。“生字”指下面三类字:A教材没有出现过,自己也不认识的。B学过的字,在新词中换了读音(实际上是形同而音义不同)的。C虽然学过,但自己仍然不认识,需要重新学习的字。在默读中,很容易漏掉生字:自己认为认识的字,实际上不认识或不能正确读音。教学时,要注意表扬那些能及时发现生字的同学,纠正那种以为“谁找不着生字,谁的语文水平就高”的片面认识。要养成发现生字及时查字典、注音后再默读一下带生字的句子的习惯。不要把生字攒到最后一块儿查,那样虽然省点事,可是不利于分散难点学习生字,不利于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也不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也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在中年级训练的基础上,应提高要求。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积累词语,摘抄好词佳句;重视词句的运用,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加强与说、写之间的联系。
画生词也应当与默读同时进行。要注意不能把词画断,一时画不准的,可以把原文反复读几遍;也可以暂时用铅笔在旁边标上问号,在精读时确定;问老师同学也可以。词语训练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注意词语训练的时机,要防止千篇一律地要求学生在课前大量地查字典,然后在课上对证的现象,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一些名词和难以理解的词语,应引导学生在讲读课文前查字典,与课文关系不大的专门用语、术语,不必深究它们的意思,了解个大致轮廓就可以。教材中大量的词语需要学生在读中感悟,一些难理解的重点词语在查字典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联系上下文理解;有些涉及全文内容理解的词语,还需在讲读后进一步全面地理解。二要注意理解词语的方法要灵活,重点突出在读中有所感悟,启发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三要注意不要强求答案统一,对词语的感悟应珍视学生个人的见解;有些词语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不必非让学生说出确切的解释,可以引导学生用读来表现自己的理解。
“理解词语的意思”,就无须下完整准确的定义。“理解”的方法,主要是学过的几种方法:A根据汉字表义的特点,去合成词语中几个汉字的意思。B从上千文中推知词语大概意思。C从字面展开联想和想象。D用近义词替代,用反义词从反面理解。E查字典或词典。因为学生情况差异较大,画出的词语在数量上、内容上都会不同,教师不必强求统一,但是应当要求学生认真作笔记,
3、注意“思考?练习”的变化。
修订后的“思考?练习”,去掉了原教材中一些繁琐的理解课文内容和孤立进行词句训练的题目,强调了整合性、开放性和扩展性,把理解内容和训练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的能力。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发表个人的感受和见解。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努力体现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积累。加强了朗读、背诵,而且增加了弹性,许多课文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背诵的部分。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修订后的“思考?练习”这些特点,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中的问题,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课后安排的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决定是否选做,教学时不要作统一要求。
4、继续加强朗读、默读训练。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安排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并使朗读能力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从当前阅读教学的状况看,教师分析讲解多、学生读书时间少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克服这种弊端,坚持多读少讲,是改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不仅要重视朗读,还要注意默读的训练,默读的训练要努力达到“课标”的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要重视读的指导和训练,首先要在时间上给予保证,我们提倡每课时读的时间应不少于1/3。第二要注意读的要求合理,要体现由初读到细读、深读、熟读的过程,由正确到流利、有感情,到背诵。第三要注意读的形式的合理变化,指名读、小组读、自由读、齐读、默读等等,应根据不同的需要合理安排,同时还要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自主地选择读的形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的方式。
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一般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略读课文的教学,要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教学略读课文,教师更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要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一般不要逐段讲读,不要把略读课文上成压缩的精读课文。可以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安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解词句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用指名朗读的方式,检查读书的效果
读写例话的教学
读写例话重在提示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同时担负着指导阅读或习作的任务。读写例话属于独立阅读性质,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指导学生学习读写例话,可以让学生先读读例话,知道例话在读写的哪一方面作了提示;然后联系本组的精读课文,对例话中提示的阅读或习作方法进一步加以理解;最后联系自己的读写实际,说说从例话中得到的启发与体会,重在引导学生把从例话中学到的知识用于今后的读写实践。
积累?运用的教学
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后,训练内容与课文有一定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一部分:读读背背
本册8组安排了两次名言警句、两首古诗、两次成语和1次三字经(节选)、1次对联。教学“读读背背”,重在引导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了解中华优秀文化,能够熟读成诵。教师千万不要讲解具体含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引导讨论或适当点拨。
第二部分:阅读
在每个积累?运用中都安排了阅读短文训练。教学时可凭借短文后面的思考题,让学生明确阅读要求,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并试着回答这些问题,最后再交流、讨论。指导学生阅读短文时,注意将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运用于阅读实践中,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三部分:口语交际
本册在“积累?运用”中安排了6次口语交际,分别是“自己选自己好不好”、“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推荐一本好书”、“小学生结伴出门旅游行不行”、“客人来我家”、“暑期怎么过”。安排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在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要从启发兴趣、激发说话的欲望入手,使学生产生说话的愿望,知道怎样去说。要加强说话通顺、连贯的训练,使学生把话说得清楚明白。要体现学生间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体现交际性。口语交际的训练仅靠积累?运用中安排的几次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要采取多种形式,面向全体,使人人都有训练的机会,从根本上扭转重读写、轻听说的不良倾向。
第四部分:习作
本册安排了8次习作训练,分别是“写观察到的春天的景物”、“缩写”、“写一件自己后悔的事”、“写建议书”、“写最想对他人说的心里话”、“写未来的人或事物”、“写第一次做的事”、“写我家的星期天”。指导习作,要引导学生留意观察和热爱周围的生活,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打开思路,不拘形式自由表达。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要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展开联想甚至幻想,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运用教材,创造条件使学生乐于表达。
第五部分:实践活动
本册安排了两次,分别是调查社会用字情况和评选优秀的小发明文章。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实践的特点,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语文实践活动是课内语文学习的扩展,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必过于受课时的限制。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应该因地制宜。教师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教材中的安排仅供参考。
G. 人教版小学语文电子课本
去人教网,那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