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增长与发展,而知识的增长与发展又是创新思维的结果。创新思维具有思维形式的反常性,思维过程的综合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以及思维成果的独创性等特点。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创新思维是可以训练的,区别仅在于通过训练所取得实效程度的不同。小学生思维活跃,常有不囿于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敏于发现,着力发展学生的这种思维,努力营造一种飞扬激情,燃烧思想,充盈情思的课堂氛围,让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一、启迪思维,让学生学会标新立异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许多课文所蕴含的美可能藏在一句话、一个词、一个标点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要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想常人所不敢想的问题。从而达到启迪思维,学会标新立异的目的。
1、创设佳境
“水本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 石本无火, 相激乃发灵光”。创新就如同是这相荡而起的涟漪,相击而发的灵光,使平静的心潮起伏澎湃,令平庸的大脑启蒙生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能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它需要一个能够催生“火花”的课堂氛围。[ 1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教学思想,积极创设生动活泼、宽松自如、民主协商、主动探索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就能大胆发言,就能敢于说、敢于辩、敢于否定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 2 ]
一教师在教学《三亚落日》时,在充分引导学生品读美文欣赏美景的基础上让学生设想:自己就置身在这柔软细腻的沙滩上,迎着徐徐拂来的暖风,看着光焰柔和的落日如诗般地没落,想说什么? 学生有说想画一幅画的,还有的说想写一首词,唱一首歌,作一首诗,一首赞美三亚的美妙绝伦的诗,一首情趣盎然、情景交融的诗⋯⋯这时,一个学生说这是一首环保的诗,引来了同学们的一阵哈哈大笑。教师充满赞许且疑惑地问该生:能说说理由吗? 该生回答:碧水、蓝天、海鸥、落日、清风、沙滩,岂能融进一缕黑色的烟,一张白色的纸,一口厌人的痰,这不是一首环保的诗吗? 师生热烈鼓掌。在本案的教学片段中,教师为学生的“自由言说”营造了一个其乐融融、宽松和谐、你追我赶的课堂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学生可以民主讨论、自由发言、各抒己见。“画”也罢、“歌”也好、“诗”也行,无论你是怎样的画,怎样的歌,怎样的诗,只要是你真情的流淌,内心的言吐,老师都会小心翼翼地呵护。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也只有在一个适合它的空间土壤中才能孕育、诞生。因此,拆除教师和学生之间壁垒森严的藩篱,用民主、自由、宽容、激励来取代强制专断与师道尊严, 应该成为创新教学的必由之路。[3 ]
2、换种想法
“奇迹产生于换一种想法之中”。少年儿童好奇好问,一些问题在成人看来是不值一提,甚至是荒诞的,不易被人理解,但看似离谱的答案也许包含着独辟蹊径的思路,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学中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善于引导其求变,变得得法鼓励嘉奖,变得不妥引导启发。要让学生个个动脑筋,有收获。
在《小马过河》的教学现场,当师生讨论认同“小马不动脑筋,别人怎么说它就怎么做”时,一个另类声音出现了:“我认为小马做得也有道理,它做事非常小心。如果河水真的很深,那么小马下水一不小心,性命就难保了。换成是我,听了松鼠的话也会收住脚步,这样冒险的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显然,这是一种引人思考,含着一种强烈批判意识的声音,教师顺势而引“是啊,生命只有一次,谁都不能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那么听老牛说是浅,松鼠说是深,面对让人如此为难的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来得知河水的深浅呢?”学生讨论热烈,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 ]像这样有价值的生发点在我们的课堂中处处存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像这位教师一样善于引发学生思想共振而使其学有所得。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应尽可能满足,并能敏锐地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将交流讨论引向深入。因为任何压抑、干扰都将使创造的心灵受损。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尊重其特志特能特长,改变保守态度,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持异见,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把他们的天真好奇诱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
二、开拓思维,让学生学会找岔子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完美即死亡”。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1、向教材发问
学生崇拜书本和老师,往往会认为只要书上写的、老师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应鼓励和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实际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有对所学结果有疑问之处,我们鼓励学生把疑问说出来,并可以通过相互讨论和查阅资料去寻求正确的答案。这样质疑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启迪智慧,增进互学精神,营造善思、善问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追求真理的品质。
当《手棒空花盆的孩子》课堂上出现对诚实的雄日一片赞美声时,一个学生认为雄日太孤单,不想学他。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讨论,在不违背文本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为了突出个别善的和美的,不惜以大量的不善和不美来垫底,或者故意把本来并不存在善、恶、美、丑的事物也竭力地往不善不美的方向强拉,以形成反差。这是我们在阅读时经常可以窥见的一种创作构思。它的特点是:抑九扬一。这是一种违背客观事实的、主观武断的、极端化的、刻意的、缺乏说服力的思维方法。
2、向权威发问
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帮助儿童努力克服思维的惰性、刻板、僵化和呆滞。不盲从,敢于向权威挑战。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描述伽利略进行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的情景。这个实验非常简单易行,不需要使用任何专门设备,也不需要掌握什么精湛的操作技巧,任何人都可以做这个实验。可是在过去的两千年中,七十三万个日日夜夜,竟没有一个人去做这个简单的实验。而伽利略却用铁的事实,在一瞬间就推翻了两千年来几乎具有绝对权威的亚里斯多德的结论。伽利略的伟大和可贵之处,不在于他做了这个实验,而在于他绝不盲目崇拜权威。
三、深化思维,让学生学会突破障碍
狭隘的观念,沮丧的心情,压抑的氛围等都会使我们缺乏创造力,我们要能够认识障碍,进而克服障碍,促使创造力的产生。要突破的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思维定势,不思变通;过于严谨,死抠字眼;崇尚权威,唯我唯上;从众心理,跟随大局;信息饱和,无法切入;胆怯自卑,缺乏自信;兴趣狭窄,倦怠懒惰。
教学中,寻求“标准答案”、“正确结果”似乎成了许多课堂一种定势了的思想模式和合理化了的操作程序。语文课上,我们常看到,为了板书某个词,抑或为了得到某个问题的答案,教师会不惜宝贵的课堂时间,穷尽“追问”之能事,直至挤出“正确结论”来。这样的教学活动,完全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扼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独辟蹊径,尽量避开常规思维,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司马光的“砸缸救人”是人人皆知的反向思考,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司马光“反向思考”的过程:司马光怎么会想到“砸缸救人”这个办法的? 还有其他办法吗? 将教师的创新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创新活动。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创造意识。如果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就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会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训练项目,会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果教师具有创造意识和民主意识,就会去创造一种适合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师生和谐的民主环境。因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是需要多多鼓励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中的一些创造性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给以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能做到以上两点,学生学习的创造性自然会得到充分发展。
⑵ 论如何把学生放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地位
教科学的语文,就是秉着对儿童负责的态度,挖掘教材中“真”的知识、思想与情感,引领儿童逐步认识教材本真的面目,在与教材的对话中,汲取语文的营养,形成鉴赏的能力。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都被编者作了删改,这就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造成了难度,甚至会引起误读。
儿童不喜欢程式化的学习方式,儿童的语文学习需要在儿童感到自由的情境中进行,在游戏中儿童享受着自由、积极的精神体验。有些语文课堂将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是不是”“对不对”等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大量充斥;有时则把问题进行切割,拖着学生在“碎石”组成的问题“跑道”上行走,肢解文本;有的教师经常会在学生回答后附带“是这样吗”“对吗”等暗示性话语,如此“弦外之音”将会导致后面发表意见的学生异口同声地迎合、应和。学生的自由思想与自由精神被剥夺,也就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与成功。因此,自由的语文拒绝“满堂灌”也拒绝“满堂问”。
当下的语文教学,"实用主义"仍然大行其道,教师在应试的藩篱中无法突围,甚至不愿突围,因而大量围绕“陈述性知识”的训练强占了儿童的时间与空间,使儿童思维僵化,能力停滞,不能感受语文学习的兴趣。但并不是说生字词语和课文读背不再重要,而是这些内容的教学一定要从儿童的需要出发,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合宜的情境,使儿童主动建构和悦纳。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要由分析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简言之,语文教学要由“教课文”转向“教阅读”“教语文”。
总之,教有用的语文,就是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
⑶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 程,是以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重要特征, 与学生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小学语 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它是以生活为源泉、实践 为根基、综合为特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学科综合实 践活动.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小学语文课程中一 项崭新的教学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将“综合性学习”与 “识字与 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了语文学习内 容的五大板块.它体现着新课改的精神,将成为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 亮点. 关键词:综合性实践活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新课改、研究性、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是新课改的 一个重要内容,是小学语文课程中一项崭新的教学形式.它依据 学生所学习的语文知识为基础, 结合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知识能力 水平,根据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综合 素养为目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课题积极开展社会研究性的学 习.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对第三学段“综合性学习”提 出具体的目标要求是:
1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 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 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 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 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 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 专题演讲, 学习辨别是非善恶.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 法.那么,如何有效地在小学高年级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 呢, 我在这里结合五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谈一下我的一 些看法与认识. 五年级上册第五组教材《遨游汉字王国》 ,这是一种全新的 教材形式——独立的综合性学习单元.教材对“综合性学习”的 内容、呈现特点,及具体的目标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从过去的与 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及单元主题的整合发展到既有整合,又有 分离而独立为一个单元组.无疑,这是对《课标》重视“综合性 学习”的最好诠释.对于这种新型课程,学生在进行综合性学习 时所采取的方式必须要走出传统的学习方式的藩篱. 但是在实践 中, 学生往往缺乏综合性学习的意识或者还没建构综合性学习的 方法;同时,教师也还没有在综合性学习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没有积累相关的经验, 所有的这些现状都必然影响这一课程形态 的正常进行,同时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在这一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教材内容和教材的编排形式 上都有许多不同于以往教材的特点,教师必须明确这些特点、充 分把握教材,做好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安排,才能实施正确的教学 策略. 这个单元主体部分包括两个综合性学习主题活动——“有 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 .单元的导语是全组学习的纲领, 为我们指出了汉字的三个特点: 历史悠久 2、 1、 使用人口最多 3、 书法是独特的艺术,又紧接着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三个任务:1、 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2、了解汉字文化 3、为纯洁汉字做些实事. 完成每一个活动都要以学习阅读资料为先导, 但阅读资料和一般 的课文不同,在教学中不能以学习阅读资料为主,而要把阅读资 料作为学生搜集、查找相关材料的例子,利用阅读资料的学习为 开展活动做一个引领. “有趣的汉字”这个板块的重点是让学生 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教材建议开展的活动有:搜集和编写字 谜,开展猜谜活动;查找利用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 联或笑话;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 “阅读材料”是围绕着活 动提供的,分为字谜、有趣的谐音、汉字的来历三个部分.字谜 是中国特有的文字游戏形式.教材提供了一些字谜范例,有文字 谜、画谜、动作谜,学生会很有兴趣.通过猜字谜,学生可以体 会到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汉字的字型往往表示一定的意 义.学生在搜集使用谐音的文字作品中,可以进一步感受汉字的 有趣. 教材提供的运用谐音的传统语文形式, 有歇后语、 笑话等. 《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介绍了汉字的来历.学生阅读这个传 说,并讲讲这个故事,可以从中了解到汉字的历史非常久远,最 早的汉字是从模拟事物的形状开始创造的.“册”“典”“删” 《 、 、 的来历》是一篇有关汉字知识的短文.它告诉我们,我国历史上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在竹子和木头上写字, “册、典、删”三个字 和这段历史有关.从这三个字可以举一反三:汉字是一种表意文 字,如果我们明白了一些汉字的来历,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字义, 识记字形. “我爱你,汉字”这个板块,重点是让学生会初步认识汉 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但也面临着如何正确、规范地使用汉字的 现实问题.建议开展的活动主要有:初步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 欣赏和学习汉字书法;通过搜集有关错别字的笑话、社会用字调 查等,认识错别字造成的危害,自觉规范地使用汉字. “阅读材 料”分汉字的演变、错别字的危害、 汉字书法欣赏三个部分. 《汉 字的演变》以“日、月、车、马”四个字为例,显示几千年来汉 字的演变过程.从这四个字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汉字 有着悠久的历史,汉字的字形逐渐趋向简约.读读《甲骨文的发 现》 ,我们可以知道,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是我国现存的 最早的文字,距今已有四五千年了. 《一点值万金》是一件真实 的事,讲由于一“点”之差使价值 18 万的塑料袋成为一堆废品, 警示我们要防止错别字.目前街头招牌、广告、电视上的错别字 相当多, 《街头错别字》的照片就是一个例子.以此为例,引导 学生去调查社会用字,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出一点力. 《赞汉 字》 《书法作品欣赏》 和 分别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表现汉字之美. 《赞汉字》用凝练的四言句式,概括了篆、隶、行、楷、草等不 同的字体特点, 赞美了汉字书法艺术. 本组最后一篇阅读材料 《我 爱你,中国的汉字》是当代作家刘湛秋的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 在作者眼里,一个个汉字“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 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 .作者觉得每个字 都有不同的风韵,而它们在书法家的笔下,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 的变化.本文语言生动,比喻形象,通过对汉字的赞颂,表达了 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读来令人振奋.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有感情 地朗读,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作为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小结.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 者,又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教学 建议指出: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 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 和研究的过程. ”所以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中既要体现综合 性,又要凸显学科个性.所以特别要注意: 一、开展有效活动,完善学生能力. 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虽然都是在语文学科领域的内部, 但 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通过猜字谜,搜集有汉字谐音特点的诗 词、歇后语、对联,调查街头错别字,举办书法展览等活动,让 学生充分体验汉字的神奇和有趣.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比较广阔的 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空间,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 综合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说到 让学生活动,我们难免会担心:有些活动城市里容易开展,教学 资源丰富的地区容易开展,农村和边远地区做起来就会有困难. 好在教材的弹性相当大,教材提示的活动,不必全部去做,可以 根据地区和学校实际选做几项. 比如调查招牌广告等社会用字的 活动,在农村开展起来有困难,可以改成调查自己和班上同学习 作中的错别字.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活动的基本材料.如猜字谜、 搜集谐音歇后语等, 资料缺乏的学校可以用教材上的材料作为主 要活动内容. 二、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 动. ”这是综合性学习与普通单元教学上重要的差别.教材的提 示是: “我们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汉 字……活动结束以后,我们可以用多种方式展示活动的成果. ” “自主性” 的一个重要内涵, 就是要学会分析和判断, 学会选择. 这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综合能力. 学生自由组成 小组,小组同学一起商量开展哪几项活动,怎样开展以及用什么 形式呈现学习的成果等,是锻炼自主与合作能力的极好机会.值 得注意的是,小学生毕竟年龄较小,又是初次开展时间较长的综 合性学习,要避免放任自流.教师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就适 合开展哪些活动、 不适合开展哪些活动, 积极地向学生提出建议. 例如, “办一个书法展览” ,如果当地有书法展览,可以组织学生 去参观;如果学校里学生、教师、家长中有书法好的,可以请他 们提供作品,举办展览;如果班上喜欢书法的同学很多,也可以 办班级书法展.这些需要教师作通盘的考虑.教师对学生自由组 合小组的过程以及小组的活动进展,要及时了解和关注. 三、不可忽略探究过程. 从目前的教学情况开看,教师对知识形成以后的“实践”相 当重视:设计多种练习让学生巩固,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活动,包 括课外实践活动, 而对知识形成以前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却重视得 不够.比较多的情况是,教师匆忙导入新课,尽快得出结论,学 生没有经历理解、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皮亚杰的认知结 构理论认为,个体的认识起因于主体对客体的不断同化、顺应和 平衡.在皮亚杰看来, “复制的真理只能算半个真理” ,真正理解 一个概念和理论, 就意味着主体对它们的重新探索、 发现和创造, 而不是简单地接受、重复和记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 在综合性学习中更能够得到体现. 在这个单元中, 学生接触到的有关汉字的材料比较丰富,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 学生探究,掌握方法和规律.如猜字谜,不能猜出来了就完了, 还要引导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琢磨猜字谜的方法,还可以尝 试用这些方法编字谜;读了《 “册”“典”“删”的来历》 、 、 ,知道 了汉字跟我国古代的生活,文化关系密切,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些 汉字的来历;从《汉字的演变》表中,可以发现汉字的发展有由 繁到简的趋势,离实物形状越来越远;再如调查错别字产生的原 因,研究防止和纠正错别字的办法等.其实,研究结果如何并不 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了,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培养.学生在研 究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在研究过程中真正的实践,在研究过程中 使思维活跃,在研究过程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 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最为有效的途径,老师、家长、社会 有责任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营造合适环境!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只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本着将“活动”与“语文”有机地融为 一体的原则,就能抓住时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促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汉宫秋: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构建新型学习方式》 王金先: 《既要有“语文味”又要有综合性——谈语文综合性学习活 动的教学设计》 吴旭志: 《关注生活与积累拓宽综合性学习渠道》
⑷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 程,是以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重要特征, 与学生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小学语 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它是以生活为源泉、实践 为根基、综合为特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学科综合实 践活动.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小学语文课程中一 项崭新的教学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将“综合性学习”与 “识字与 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了语文学习内 、 、 、 容的五大板块.它体现着新课改的精神,将成为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 亮点. 关键词:综合性实践活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新课改、研究性、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是新课改的 一个重要内容,是小学语文课程中一项崭新的教学形式.它依据 学生所学习的语文知识为基础, 结合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知识能力 水平,根据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综合 素养为目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课题积极开展社会研究性的学 习.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对第三学段“综合性学习”提 出具体的目标要求是:1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 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 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 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 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 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 专题演讲, 学习辨别是非善恶.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 法.那么,如何有效地在小学高年级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 呢, 我在这里结合五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谈一下我的一 些看法与认识. 五年级上册第五组教材《遨游汉字王国》 ,这是一种全新的 教材形式——独立的综合性学习单元.教材对“综合性学习”的 内容、呈现特点,及具体的目标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从过去的与 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及单元主题的整合发展到既有整合,又有 分离而独立为一个单元组.无疑,这是对《课标》重视“综合性 学习”的最好诠释.对于这种新型课程,学生在进行综合性学习 时所采取的方式必须要走出传统的学习方式的藩篱. 但是在实践 中, 学生往往缺乏综合性学习的意识或者还没建构综合性学习的 方法;同时,教师也还没有在综合性学习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没有积累相关的经验, 所有的这些现状都必然影响这一课程形态 的正常进行,同时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在这一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教材内容和教材的编排形式 上都有许多不同于以往教材的特点,教师必须明确这些特点、充 分把握教材,做好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安排,才能实施正确的教学 策略. 这个单元主体部分包括两个综合性学习主题活动——“有 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 .单元的导语是全组学习的纲领, 为我们指出了汉字的三个特点: 历史悠久 2、 1、 使用人口最多 3、 书法是独特的艺术,又紧接着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三个任务:1、 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2、了解汉字文化 3、为纯洁汉字做些实事. 完成每一个活动都要以学习阅读资料为先导, 但阅读资料和一般 的课文不同,在教学中不能以学习阅读资料为主,而要把阅读资 料作为学生搜集、查找相关材料的例子,利用阅读资料的学习为 开展活动做一个引领. “有趣的汉字”这个板块的重点是让学生 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教材建议开展的活动有:搜集和编写字 谜,开展猜谜活动;查找利用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 联或笑话;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 “阅读材料”是围绕着活 动提供的,分为字谜、有趣的谐音、汉字的来历三个部分.字谜 是中国特有的文字游戏形式.教材提供了一些字谜范例,有文字 谜、画谜、动作谜,学生会很有兴趣.通过猜字谜,学生可以体 会到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汉字的字型往往表示一定的意 义.学生在搜集使用谐音的文字作品中,可以进一步感受汉字的 有趣. 教材提供的运用谐音的传统语文形式, 有歇后语、 笑话等. 《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介绍了汉字的来历.学生阅读这个传 说,并讲讲这个故事,可以从中了解到汉字的历史非常久远,最 早的汉字是从模拟事物的形状开始创造的.“册”“典”“删” 《 、 、 的来历》是一篇有关汉字知识的短文.它告诉我们,我国历史上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在竹子和木头上写字, “册、典、删”三个字 和这段历史有关.从这三个字可以举一反三:汉字是一种表意文 字,如果我们明白了一些汉字的来历,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字义, 识记字形. “我爱你,汉字”这个板块,重点是让学生会初步认识汉 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但也面临着如何正确、规范地使用汉字的 现实问题.建议开展的活动主要有:初步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 欣赏和学习汉字书法;通过搜集有关错别字的笑话、社会用字调 查等,认识错别字造成的危害,自觉规范地使用汉字. “阅读材 料”分汉字的演变、错别字的危害、 汉字书法欣赏三个部分. 《汉 字的演变》以“日、月、车、马”四个字为例,显示几千年来汉 字的演变过程.从这四个字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汉字 有着悠久的历史,汉字的字形逐渐趋向简约.读读《甲骨文的发 现》 ,我们可以知道,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是我国现存的 最早的文字,距今已有四五千年了. 《一点值万金》是一件真实 的事,讲由于一“点”之差使价值 18 万的塑料袋成为一堆废品, 警示我们要防止错别字.目前街头招牌、广告、电视上的错别字 相当多, 《街头错别字》的照片就是一个例子.以此为例,引导 学生去调查社会用字,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出一点力. 《赞汉 字》 《书法作品欣赏》 和 分别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表现汉字之美. 《赞汉字》用凝练的四言句式,概括了篆、隶、行、楷、草等不 同的字体特点, 赞美了汉字书法艺术. 本组最后一篇阅读材料 《我 爱你,中国的汉字》是当代作家刘湛秋的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 在作者眼里,一个个汉字“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 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 .作者觉得每个字 都有不同的风韵,而它们在书法家的笔下,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 的变化.本文语言生动,比喻形象,通过对汉字的赞颂,表达了 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读来令人振奋.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有感情 地朗读,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作为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小结.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 者,又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教学 建议指出: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 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 和研究的过程. ”所以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中既要体现综合 性,又要凸显学科个性.所以特别要注意: 一、开展有效活动,完善学生能力. 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虽然都是在语文学科领域的内部, 但 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通过猜字谜,搜集有汉字谐音特点的诗 词、歇后语、对联,调查街头错别字,举办书法展览等活动,让 学生充分体验汉字的神奇和有趣.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比较广阔的 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空间,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 综合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说到 让学生活动,我们难免会担心:有些活动城市里容易开展,教学 资源丰富的地区容易开展,农村和边远地区做起来就会有困难. 好在教材的弹性相当大,教材提示的活动,不必全部去做,可以 根据地区和学校实际选做几项. 比如调查招牌广告等社会用字的 活动,在农村开展起来有困难,可以改成调查自己和班上同学习 作中的错别字.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活动的基本材料.如猜字谜、 搜集谐音歇后语等, 资料缺乏的学校可以用教材上的材料作为主 要活动内容. 二、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 动. ”这是综合性学习与普通单元教学上重要的差别.教材的提 示是: “我们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汉 字……活动结束以后,我们可以用多种方式展示活动的成果. ” “自主性” 的一个重要内涵, 就是要学会分析和判断, 学会选择. 这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综合能力. 学生自由组成 小组,小组同学一起商量开展哪几项活动,怎样开展以及用什么 形式呈现学习的成果等,是锻炼自主与合作能力的极好机会.值 得注意的是,小学生毕竟年龄较小,又是初次开展时间较长的综 合性学习,要避免放任自流.教师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就适 合开展哪些活动、 不适合开展哪些活动, 积极地向学生提出建议. 例如, “办一个书法展览” ,如果当地有书法展览,可以组织学生 去参观;如果学校里学生、教师、家长中有书法好的,可以请他 们提供作品,举办展览;如果班上喜欢书法的同学很多,也可以 办班级书法展.这些需要教师作通盘的考虑.教师对学生自由组 合小组的过程以及小组的活动进展,要及时了解和关注. 三、不可忽略探究过程. 从目前的教学情况开看,教师对知识形成以后的“实践”相 当重视:设计多种练习让学生巩固,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活动,包 括课外实践活动, 而对知识形成以前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却重视得 不够.比较多的情况是,教师匆忙导入新课,尽快得出结论,学 生没有经历理解、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皮亚杰的认知结 构理论认为,个体的认识起因于主体对客体的不断同化、顺应和 平衡.在皮亚杰看来, “复制的真理只能算半个真理” ,真正理解 一个概念和理论, 就意味着主体对它们的重新探索、 发现和创造, 而不是简单地接受、重复和记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 在综合性学习中更能够得到体现. 在这个单元中, 学生接触到的有关汉字的材料比较丰富,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 学生探究,掌握方法和规律.如猜字谜,不能猜出来了就完了, 还要引导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琢磨猜字谜的方法,还可以尝 试用这些方法编字谜;读了《 “册”“典”“删”的来历》 、 、 ,知道 了汉字跟我国古代的生活,文化关系密切,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些 汉字的来历;从《汉字的演变》表中,可以发现汉字的发展有由 繁到简的趋势,离实物形状越来越远;再如调查错别字产生的原 因,研究防止和纠正错别字的办法等.其实,研究结果如何并不 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了,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培养.学生在研 究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在研究过程中真正的实践,在研究过程中 使思维活跃,在研究过程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 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最为有效的途径,老师、家长、社会 有责任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营造合适环境!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只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本着将“活动”与“语文”有机地融为 一体的原则,就能抓住时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促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
⑸ 小学、初中, 语文科目的复习。
还有语法 状语 定语啊 。。。在网络文库中找还有语法 状语 定语啊 。。专。在网络文库中找还有语属法 状语 定语啊 。。。在网络文库中找还有语法 状语 定语啊 。。。在网络文库中找还有语法 状语 定语啊 。。。在网络文库中找还有语法 状语 定语啊 。。。在网络文库中找还有语法 状语 定语啊 。。。在网络文库中找还有语法 状语 定语啊 。。。在网络文库中找还有语法 状语 定语啊 。。。在网络文库中找还有语法 状语 定语啊 。。。在网络文库中找
..........我看过 .........
都有讲解的!!!!!
这要慢慢来的
【朋友
⑹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课堂思维训练
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及时给予鼓励。那么听老牛说是浅,压抑的氛围等都会使我们缺乏创造力,作一首诗,不需要使用任何专门设备,拆除教师和学生之间壁垒森严的藩篱,一口厌人的痰,一个学生说这是一首环保的诗,一首赞美三亚的美妙绝伦的诗,帮助儿童努力克服思维的惰性。在本案的教学片段中、敢于否定权威定论:“我认为小马做得也有道理,在一瞬间就推翻了两千年来几乎具有绝对权威的亚里斯多德的结论,它需要一个能够催生“火花”的课堂氛围,有收获,引导讨论,当师生讨论认同“小马不动脑筋,直至挤出“正确结论”来。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描述伽利略进行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的情景;兴趣狭窄,用民主。教学中, 相荡乃成涟漪;这时;从众心理、诞生,引来了同学们的一阵哈哈大笑,教师应多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碧水,也不需要掌握什么精湛的操作技巧,就能敢于说,改变保守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唱一首歌;过于严谨,老师都会小心翼翼地呵护、宽松和谐,区别仅在于通过训练所取得实效程度的不同,它做事非常小心,提出新见解,抑或为了得到某个问题的答案、落日,含着一种强烈批判意识的声音。创新就如同是这相荡而起的涟漪,学生学习的创造性自然会得到充分发展。要让学生个个动脑筋。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极端化的,教师顺势而引“是啊。实际上。如果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创造力,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内心的言吐,努力营造一种飞扬激情。我们应鼓励和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使平静的心潮起伏澎湃。不盲从,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能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许多课文所蕴含的美可能藏在一句话:抑九扬一,这不是一首环保的诗吗。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将交流讨论引向深入、换种想法 “奇迹产生于换一种想法之中”,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如果是你,着力发展学生的这种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性命就难保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由发言,为了板书某个词,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教学中我们应该像这位教师一样善于引发学生思想共振而使其学有所得,教师为学生的“自由言说”营造了一个其乐融融,敢持异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提问,别人怎么说它就怎么做”时、向教材发问学生崇拜书本和老师、丑的事物也竭力地往不善不美的方向强拉,并可以通过相互讨论和查阅资料去寻求正确的答案,教师会不惜宝贵的课堂时间。“画”也罢? 学生有说想画一幅画的,常有创新、多方位地审视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教学思想、宽容,常有问题。[ 1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寻求“标准答案”、创设佳境 “水本无华,在不违背文本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刻板,怎样的诗、美,让学生学会突破障碍狭隘的观念,看着光焰柔和的落日如诗般地没落?”学生讨论热烈,或者故意把本来并不存在善,创新思维是可以训练的、刻意的。[ 4 ]像这样有价值的生发点在我们的课堂中处处存在,要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因此,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司马光“反向思考”的过程? 将教师的创新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创新活动,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胆怯自卑, 相激乃发灵光”,一首情趣盎然,增进互学精神,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创新思维也只有在一个适合它的空间土壤中才能孕育,往往会认为只要书上写的,让学生学会找岔子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语文课上,倦怠懒惰、你追我赶的课堂氛围,一些问题在成人看来是不值一提? 还有其他办法吗,学会标新立异的目的,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激励来取代强制专断与师道尊严、沙滩、干扰都将使创造的心灵受损。可是在过去的两千年中。从而达到启迪思维。教学中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变得得法鼓励嘉奖,并能敏锐地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尊重其特志特能特长,思维空间的开放性以及思维成果的独创性等特点,在学习过程中,生命只有一次,这样冒险的事宁可信其有,相击而发的灵光、启迪智慧,一个另类声音出现了、一个标点之中。因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是需要多多鼓励的,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给以表达的机会,而知识的增长与发展又是创新思维的结果,积极创设生动活泼。这个实验非常简单易行,岂能融进一缕黑色的烟。三,我们鼓励学生把疑问说出来,不可信其无啊、“歌”也好、情景交融的诗?,怎样的歌。如果教师具有创造意识和民主意识,一个学生认为雄日太孤单、开拓思维,也会有对所学结果有疑问之处,松鼠说是深,营造善思,我们常看到,学生可以民主讨论。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创新的“催化剂”,进而克服障碍,敢于向权威挑战,七十三万个日日夜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僵化和呆滞、各抒己见,把他们的天真好奇诱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燃烧思想,这是一种引人思考、缺乏说服力的思维方法。一,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蓝天,唯我唯上。换成是我,在充分引导学生品读美文欣赏美景的基础上让学生设想,不易被人理解、一个词,一张白色的纸、“诗”也行,那么小马下水一不小心,思维过程的综合性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教学生的思维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级形式、善问的氛围:自己就置身在这柔软细腻的沙滩上,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敏于发现。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增长与发展。因为任何压抑,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创造意识,沮丧的心情。创新思维具有思维形式的反常性? 师生热烈鼓掌,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追求真理的品质。 1、恶,完全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扼杀。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崇尚权威,甚至是荒诞的。而伽利略却用铁的事实、回答问题中的一些创造性的火花,你会怎样来得知河水的深浅呢。语文教师要善于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才能常有思考、深化思维、清风。小学生思维活跃,竟没有一个人去做这个简单的实验? 该生回答、主观武断的,常有不囿于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向权威发问教学中, 应该成为创新教学的必由之路。教师充满赞许且疑惑地问该生,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海鸥,充盈情思的课堂氛围,还有的说想写一首词。[3 ] 2。[ 6 ] 总之。少年儿童好奇好问,穷尽“追问”之能事,不想学他,但看似离谱的答案也许包含着独辟蹊径的思路,迎着徐徐拂来的暖风,会提出启发性的问题,缺乏自信,任何人都可以做这个实验,令平庸的大脑启蒙生智,让学生学会标新立异 “删繁就简三秋树、自由,教师应尽可能满足,无论你是怎样的画,死抠字眼。常有疑点、宽松自如。伽利略的伟大和可贵之处、老师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无法切入。这样的教学活动,领异标新二月花”:为了突出个别善的和美的。当《手棒空花盆的孩子》课堂上出现对诚实的雄日一片赞美声时,谁都不能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这是一种违背客观事实的! ”显然,跟随大局,就会去创造一种适合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师生和谐的民主环境,面对让人如此为难的问题。如果河水真的很深,只要是你真情的流淌,“完美即死亡”,就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听了松鼠的话也会收住脚步、主动探索的教学氛围。要突破的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语文课是美的,促使创造力的产生,打开学生的思路:思维定势,变得不妥引导启发。这是我们在阅读时经常可以窥见的一种创作构思。它的特点是,想常人所不敢想的问题。二,不在于他做了这个实验,想说什么,以形成反差。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如司马光的“砸缸救人”是人人皆知的反向思考:能说说理由吗。[ 5 ] 2; 石本无火,让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启迪思维,立体地、民主协商。对于学生的提问:司马光怎么会想到“砸缸救人”这个办法的,独辟蹊径、“正确结果”似乎成了许多课堂一种定势了的思想模式和合理化了的操作程序,就能大胆发言;信息饱和。这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不思变通;?。教师能做到以上两点,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不惜以大量的不善和不美来垫底、敢于辩,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在《小马过河》的教学现场,善于引导其求变,会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训练项目。[ 2 ] 一教师在教学《三亚落日》时,在这个氛围中,感受体味,我们要能够认识障碍。这样质疑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尽量避开常规思维,而在于他绝不盲目崇拜权威。然而
⑺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增长与发展,而知识的增长与发展又是创新思维的结果。创新思维具有思维形式的反常性,思维过程的综合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以及思维成果的独创性等特点。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创新思维是可以训练的,区别仅在于通过训练所取得实效程度的不同。小学生思维活跃,常有不囿于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敏于发现,着力发展学生的这种思维,努力营造一种飞扬激情,燃烧思想,充盈情思的课堂氛围,让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一、启迪思维,让学生学会标新立异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许多课文所蕴含的美可能藏在一句话、一个词、一个标点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要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想常人所不敢想的问题。从而达到启迪思维,学会标新立异的目的。
1、创设佳境
“水本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 石本无火, 相激乃发灵光”。创新就如同是这相荡而起的涟漪,相击而发的灵光,使平静的心潮起伏澎湃,令平庸的大脑启蒙生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能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它需要一个能够催生“火花”的课堂氛围。[ 1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教学思想,积极创设生动活泼、宽松自如、民主协商、主动探索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就能大胆发言,就能敢于说、敢于辩、敢于否定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 2 ]
一教师在教学《三亚落日》时,在充分引导学生品读美文欣赏美景的基础上让学生设想:自己就置身在这柔软细腻的沙滩上,迎着徐徐拂来的暖风,看着光焰柔和的落日如诗般地没落,想说什么? 学生有说想画一幅画的,还有的说想写一首词,唱一首歌,作一首诗,一首赞美三亚的美妙绝伦的诗,一首情趣盎然、情景交融的诗 这时,一个学生说这是一首环保的诗,引来了同学们的一阵哈哈大笑。教师充满赞许且疑惑地问该生:能说说理由吗? 该生回答:碧水、蓝天、海鸥、落日、清风、沙滩,岂能融进一缕黑色的烟,一张白色的纸,一口厌人的痰,这不是一首环保的诗吗? 师生热烈鼓掌。在本案的教学片段中,教师为学生的“自由言说”营造了一个其乐融融、宽松和谐、你追我赶的课堂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学生可以民主讨论、自由发言、各抒己见。“画”也罢、“歌”也好、“诗”也行,无论你是怎样的画,怎样的歌,怎样的诗,只要是你真情的流淌,内心的言吐,老师都会小心翼翼地呵护。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也只有在一个适合它的空间土壤中才能孕育、诞生。因此,拆除教师和学生之间壁垒森严的藩篱,用民主、自由、宽容、激励来取代强制专断与师道尊严, 应该成为创新教学的必由之路。[3 ]
2、换种想法
“奇迹产生于换一种想法之中”。少年儿童好奇好问,一些问题在成人看来是不值一提,甚至是荒诞的,不易被人理解,但看似离谱的答案也许包含着独辟蹊径的思路,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学中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善于引导其求变,变得得法鼓励嘉奖,变得不妥引导启发。要让学生个个动脑筋,有收获。
在《小马过河》的教学现场,当师生讨论认同“小马不动脑筋,别人怎么说它就怎么做”时,一个另类声音出现了:“我认为小马做得也有道理,它做事非常小心。如果河水真的很深,那么小马下水一不小心,性命就难保了。换成是我,听了松鼠的话也会收住脚步,这样冒险的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显然,这是一种引人思考,含着一种强烈批判意识的声音,教师顺势而引“是啊,生命只有一次,谁都不能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那么听老牛说是浅,松鼠说是深,面对让人如此为难的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来得知河水的深浅呢?”学生讨论热烈,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 ]像这样有价值的生发点在我们的课堂中处处存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像这位教师一样善于引发学生思想共振而使其学有所得。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应尽可能满足,并能敏锐地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将交流讨论引向深入。因为任何压抑、干扰都将使创造的心灵受损。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尊重其特志特能特长,改变保守态度,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持异见,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把他们的天真好奇诱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
二、开拓思维,让学生学会找岔子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完美即死亡”。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1、向教材发问
学生崇拜书本和老师,往往会认为只要书上写的、老师说的就一定
⑻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教学生的思维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增长与发展,而知识的增长与发展又是创新思维的结果。创新思维具有思维形式的反常性,思维过程的综合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以及思维成果的独创性等特点。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创新思维是可以训练的,区别仅在于通过训练所取得实效程度的不同。小学生思维活跃,常有不囿于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敏于发现,着力发展学生的这种思维,努力营造一种飞扬激情,燃烧思想,充盈情思的课堂氛围,让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一、启迪思维,让学生学会标新立异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许多课文所蕴含的美可能藏在一句话、一个词、一个标点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要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想常人所不敢想的问题。从而达到启迪思维,学会标新立异的目的。 1、创设佳境 “水本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 石本无火, 相激乃发灵光”。创新就如同是这相荡而起的涟漪,相击而发的灵光,使平静的心潮起伏澎湃,令平庸的大脑启蒙生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能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它需要一个能够催生“火花”的课堂氛围。[ 1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教学思想,积极创设生动活泼、宽松自如、民主协商、主动探索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就能大胆发言,就能敢于说、敢于辩、敢于否定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 2 ] 一教师在教学《三亚落日》时,在充分引导学生品读美文欣赏美景的基础上让学生设想:自己就置身在这柔软细腻的沙滩上,迎着徐徐拂来的暖风,看着光焰柔和的落日如诗般地没落,想说什么? 学生有说想画一幅画的,还有的说想写一首词,唱一首歌,作一首诗,一首赞美三亚的美妙绝伦的诗,一首情趣盎然、情景交融的诗??这时,一个学生说这是一首环保的诗,引来了同学们的一阵哈哈大笑。教师充满赞许且疑惑地问该生:能说说理由吗? 该生回答:碧水、蓝天、海鸥、落日、清风、沙滩,岂能融进一缕黑色的烟,一张白色的纸,一口厌人的痰,这不是一首环保的诗吗? 师生热烈鼓掌。在本案的教学片段中,教师为学生的“自由言说”营造了一个其乐融融、宽松和谐、你追我赶的课堂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学生可以民主讨论、自由发言、各抒己见。“画”也罢、“歌”也好、“诗”也行,无论你是怎样的画,怎样的歌,怎样的诗,只要是你真情的流淌,内心的言吐,老师都会小心翼翼地呵护。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也只有在一个适合它的空间土壤中才能孕育、诞生。因此,拆除教师和学生之间壁垒森严的藩篱,用民主、自由、宽容、激励来取代强制专断与师道尊严, 应该成为创新教学的必由之路。[3 ] 2、换种想法 “奇迹产生于换一种想法之中”。少年儿童好奇好问,一些问题在成人看来是不值一提,甚至是荒诞的,不易被人理解,但看似离谱的答案也许包含着独辟蹊径的思路,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学中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善于引导其求变,变得得法鼓励嘉奖,变得不妥引导启发。要让学生个个动脑筋,有收获。在《小马过河》的教学现场,当师生讨论认同“小马不动脑筋,别人怎么说它就怎么做”时,一个另类声音出现了:“我认为小马做得也有道理,它做事非常小心。如果河水真的很深,那么小马下水一不小心,性命就难保了。换成是我,听了松鼠的话也会收住脚步,这样冒险的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显然,这是一种引人思考,含着一种强烈批判意识的声音,教师顺势而引“是啊,生命只有一次,谁都不能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那么听老牛说是浅,松鼠说是深,面对让人如此为难的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来得知河水的深浅呢?”学生讨论热烈,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 ]像这样有价值的生发点在我们的课堂中处处存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像这位教师一样善于引发学生思想共振而使其学有所得。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应尽可能满足,并能敏锐地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将交流讨论引向深入。因为任何压抑、干扰都将使创造的心灵受损。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尊重其特志特能特长,改变保守态度,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持异见,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把他们的天真好奇诱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二、开拓思维,让学生学会找岔子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完美即死亡”。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1、向教材发问学生崇拜书本和老师,往往会认为只要书上写的、老师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应鼓励和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实际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有对所学结果有疑问之处,我们鼓励学生把疑问说出来,并可以通过相互讨论和查阅资料去寻求正确的答案。这样质疑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启迪智慧,增进互学精神,营造善思、善问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追求真理的品质。当《手棒空花盆的孩子》课堂上出现对诚实的雄日一片赞美声时,一个学生认为雄日太孤单,不想学他。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讨论,在不违背文本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为了突出个别善的和美的,不惜以大量的不善和不美来垫底,或者故意把本来并不存在善、恶、美、丑的事物也竭力地往不善不美的方向强拉,以形成反差。这是我们在阅读时经常可以窥见的一种创作构思。它的特点是:抑九扬一。这是一种违背客观事实的、主观武断的、极端化的、刻意的、缺乏说服力的思维方法。[ 5 ] 2、向权威发问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帮助儿童努力克服思维的惰性、刻板、僵化和呆滞。不盲从,敢于向权威挑战。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描述伽利略进行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的情景。这个实验非常简单易行,不需要使用任何专门设备,也不需要掌握什么精湛的操作技巧,任何人都可以做这个实验。可是在过去的两千年中,七十三万个日日夜夜,竟没有一个人去做这个简单的实验。而伽利略却用铁的事实,在一瞬间就推翻了两千年来几乎具有绝对权威的亚里斯多德的结论。伽利略的伟大和可贵之处,不在于他做了这个实验,而在于他绝不盲目崇拜权威。三、深化思维,让学生学会突破障碍狭隘的观念,沮丧的心情,压抑的氛围等都会使我们缺乏创造力,我们要能够认识障碍,进而克服障碍,促使创造力的产生。要突破的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思维定势,不思变通;过于严谨,死抠字眼;崇尚权威,唯我唯上;从众心理,跟随大局;信息饱和,无法切入;胆怯自卑,缺乏自信;兴趣狭窄,倦怠懒惰。教学中,寻求“标准答案”、“正确结果”似乎成了许多课堂一种定势了的思想模式和合理化了的操作程序。语文课上,我们常看到,为了板书某个词,抑或为了得到某个问题的答案,教师会不惜宝贵的课堂时间,穷尽“追问”之能事,直至挤出“正确结论”来。这样的教学活动,完全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扼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独辟蹊径,尽量避开常规思维,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司马光的“砸缸救人”是人人皆知的反向思考,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司马光“反向思考”的过程:司马光怎么会想到“砸缸救人”这个办法的? 还有其他办法吗? 将教师的创新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创新活动。[ 6 ]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创造意识。如果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就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会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训练项目,会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果教师具有创造意识和民主意识,就会去创造一种适合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师生和谐的民主环境。因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是需要多多鼓励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中的一些创造性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给以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能做到以上两点,学生学习的创造性自然会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