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有哪些
1、带着疑问去阅读
在阅读语文课文时要带着疑问去阅读,一边阅读一边思索问题,做到课文基础性的理解为佳。
2、补充阅读
家长和老师可以根据当前学期课文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适合学生的课外读物,让学生从课外读物中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是提升阅读能力,还可以作为教学的一种补充。
3、标注重点
在阅读课文时,学生们会遇到生字、生词是再正常不过的。可用标注的方法标记,并针对标记的生字、生词进行注音或注解,已达到提升记忆的作用。标注,不仅是标注生字生词,还可以标记词句重点、中心思想和自己喜欢的语句。必要时可将这些标记的语句进行记录,作为写作时的素材,还可以养成良好的笔记习惯。
4、默读的方式更适合
默读是阅读方式的一种。优点:阅读速度快,不易疲劳;更便于集中精神理解、吸收及思考课文内容;在默读时做到边看边想,要把每一句、每一段课文都要看懂。读完一段想想段落大意是什么,然后将每段课文大意串连起来,总结全文体现的重要内容。
拓展资料:
如何科学阅读是复习应考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很多学生复习时只是抱着课本一遍一遍地反复阅读,到考试时仍然发现有太多的知识自己没有注意到,或是似曾相见却又似是而非。这是典型的复习时没有做到科学阅读的问题,而不像许多人设想的那样是考生记忆力不好。
科学阅读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阅读不能简单机械地重复,而必须带着良好的理解来阅读。阅读的效果取决于理解,而不是阅读的次数。
2.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互动教学的效果,开创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阅读前的导入,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一门教学艺术。围绕课文的内容,可先从学生感兴趣的相关材料谈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采取不同的方式切回到主题,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教师的朗读示范,它是最形象、最生动、最切实的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教师通过语音纯正、抑扬顿挫、充满感情的示范,营造和渲染课文所描述的意境,借以感染学生,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个长期培养和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从低年级抓起。在课堂上尝试全新的阅读教学方法,即使当时学生觉得新鲜而兴趣大增,但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感到乏味而失去吸引力,
“一招鲜,吃遍天”的做法应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上成效不大。因此,应避免长期重复同一种阅读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的“审美疲劳”,及时轮换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无疑会给学生注入“兴奋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阅读过程的乐趣,从而保持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理解感悟和积累知识。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均应重视朗读、默读、背诵。
首先说说朗读。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用正确、流利的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用心地去朗读。
分组朗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根据文章结构,教师可按结构段安排学生分组朗读(对于篇幅短小的文章,可分组朗读整篇课文),引导学生聆听其他同学的朗读,找找自己的差距,鼓励学生发言谈谈听后的体会。对于朗读好的方面应予以课堂表扬,对在朗读中存在的通病和错误则及时指出。让分组朗读在学生眼里成为别具一格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读懂课文并有所感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和提高朗读水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接下来再谈谈默读。默读的练习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默读完课文后,能有时间来思考。学生默读完后,还应检查默读的效果,对不按要求默读的学生进行帮教。就我所教的低年级而言,当学生看完一篇课文后,我经常会问:同学们,你们在书中找到几个“陌生的朋友”呢?你们读懂了些什么?同学们便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样,即检查出了学习效果,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变得生机盎然。
最后说说反复诵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反复地诵读文章,特别是感情强烈或是精彩的句段,训练学生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学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从初知到体会,到感悟,直至动情,这是学生阅读课文的情感在不断地变化,感受在不断加深的过程。反复地朗诵课文,给学生从感性认识跃上理性认识提供了帮助。
三、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语言文字描述没有什么可感性时,可以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化抽象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有时语言文字本身具有意象性,通过想象,创造出更生动的画面,更好地理解、体会文本。这样的感悟是丰富的,是深入的。如: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要理解‘无边无际’这个词,我让学生用硬纸做成卷筒,透过窗子看看外面的天空,说说天有多大?再让同学门站在阳台上看看外面的天空,说说这时的天有多大?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无边无际。再进一步引申,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说的上是无边无际?学生展开联想想到了大海、沙漠、草原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了。
四、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习惯,为丰富学生的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中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诵的部分,有的则是由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背诵、抄写的练习,应该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在阅读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平时多读才能熟记在心,才能最终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
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其用意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使之逐步形成习惯。据我所知,许多教师都有一些好办法引导学生积累,如采蜜本、美词佳句本等,效果很不错。
总之,在课堂教学阅读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发挥‘导’的作用,把学生引入主动阅读的状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就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借助榜样的力量,以点带面,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常用的有以下六种方法 一、单元整体教学法 二、变序教学法
三、整体阅读法 四、学导式教学法五、“读、思、议"结合法六、读写结合法
4. 怎样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读”
首先,教师与学生应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群英会”。教师应把机会让给每一位学生,使他们通过朗读来尽情地诉说自己的心声,表达内心的情怀。教师要在课堂上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引导他们一起进入“角色”和“状态”,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中去感受语言美。特别是对“双差生”更应倾注以爱心和关注,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关系。这样同学们才能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积极地美化课堂。
其次,要允许学生阅读“出错”。 这是学生敢于阅读的前提。学生阅读出错是很常见的现象,教师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错误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鼓励。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表现自己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展示自己。
最后,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入手,精心设计阅读导入环节。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故事、问题、一段谈话、甚至是一首歌、一幅画、一段音乐、一段录像、实物等导入,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
二、传授方法,使学生“会读”
1、 以读为本。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句、段—品读课文,走出文本,扩展视野。从中可以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指的是学生情感体验的个性化,更好地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意,读中悟情。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可采取不同形式的读。如: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对比读、默读、小声读、大声读、诵读、分角色读、有感情地读、表演地读等。
2、以读精讲。
3、情景激读。首先问题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主导者,指引者。一堂富有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用充满激情而又富有哲理的儿童化语言,创设出一定的语文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要让学生产生读的兴趣,一个重点就是体现在教师是否具有引导的能力。引导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读得是否成功,教学是否有达到预期目的。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各年级阅读的重点。
4、以写促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特点。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读与写,读与说。”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有机体。“读写结合迁移运用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体会一下,有什么感想。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探究,谈谈感想。或者写出感想。比如:《有趣的汉字》一课,激趣: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汉字说有哪些无穷的魅力?学生通过阅读,众说纷纭。学生在语言文字中不但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染,而且感悟到学习上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明确目标,使学生“会练”
1、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重点进行基本功训练。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的语调、语气、停顿及表情等,开展个人朗读表演,师生共同评价活动,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体验朗读乐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标准。利用抒情性课文,训练学生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以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为目标,进行默读、浏览训练给学生充分读文的时间和自主读文的空间,以学生自读自悟,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反复的速读,感悟训练。教师在活动中要起到引导作用,使学生的阅读活动紧贴主题。
3、在读准、读熟的基础上进行自我陶醉式朗读和欣赏活动。可以自由读,同桌互读,欣赏配乐朗读。使阅读水平升级,阅读活动达到艺术升华。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另外,还可以结合教材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书目,使阅读更具有实践性。我推荐读物,书、报、课文,激发课外阅读兴趣,交流展示读书成果,稳定课外阅读兴趣,加强课外阅读兴趣,变“老师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而逐步提高阅读的自觉性。通过班级评比“背诵大王”、“故事大王”、“朗读之星”,开展朗读竞赛活动。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抓住以读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才能更好进入小学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兴趣。
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有哪些
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我们连续10多年组织学生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乃至网上阅读等等。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 例如,在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之后,同学们主动找来许多童话故事进行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许多童话故事和故事集纷纷在同学们中传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二、“读、写”结合法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灰雀》一课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许多同学找了描写灰雀外型及活动的句子“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他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的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当我让他们说明喜欢的原因时,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有的同学说:“作者不但用词用得好,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有的同学说:“作者的观察重点突出,重点观察了胸脯的颜色。”还有同学接着说:“我看作者太喜欢灰雀了,他把灰雀当成人来写。”最有趣的是王毅然同学的发言,他说:“老师,我认为婉转的歌唱中的‘婉转’和惹人喜爱中的‘惹’这两个词用得非常恰当、生动。婉转不仅写出了灰雀歌唱的声音,同时也引导我们把灰雀歌唱时的动作想象出来了。它不光脖子一伸头一抬,还有可能是翅膀和头很协调地扭来扭去才能发出婉转的声音。‘惹’字是在写了外型和唱歌之后你想不喜欢它都不可能……” 再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之前,老师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使学生明确了作者按四季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借此让学生用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所写的有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柳树、家乡的果园等,他们不仅写出了景物特点,而且写作顺序也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 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老师不布置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稳步上升。
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
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识字教学是基础,阅读教学是积累,习作教学是综合运用。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小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进一步影响到学生对于信息的理解能力和处理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知识积累的过程主要是阅读教学,它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语文教师必须提高对阅读教学的重视。
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们阅读兴趣的关键,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打好学生的学习功底,才能将所学的知识综合地运用结合起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解决小学生兴趣低下、注意力涣散的问题,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对读过文字的印象。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不同的句式,朗读可以促进说话的能力,朗读也能提高写作能力等。
确定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核心地位,逐渐加强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阅读有了兴趣,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兴趣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和培养,兴趣的培养不是一天就能够实现的。
总而言之,在小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语文知识积累的过程,是语文教学整体过程中的关键,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意的、独立的阅读能力。
7.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重视单元导读,培养单元整合意识
解读教材发现,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专题把各项教材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每组教材的“导语”,通过简单的几句话,点出本组的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简短的导语点明了本组的主题--童年。后面的课文、语文园地等都围绕这一专题来安排。这样的编排体系,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首先关注导读的导向,并根据导读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训练,而且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阅读导读的习惯,在每单元学习前花上三、五分钟读、议导读,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单元整合意识。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毫无兴趣,只是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愿望”。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个体的自主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教师应面带笑容,和蔼亲切,愉快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学生,让学生想读、乐读、真读。如在教学李白诗歌《望庐山瀑布》之时,先放轻音乐,然后用幻灯或信息技术展示庐山瀑布的奇丽、雄伟、壮观之景,师生在声、像情之中进入诗的意境,心随情动,情动与辞发。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其启蒙而引其趣”,引导学生阅读兴趣的坚持,让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兴趣持久。
三、鼓励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以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主动去思考,咀嚼文本、品味文本,读懂文本,读活文意。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我一般遵循如下的“三步曲”:先学会提出一般性问题,然后逐步过渡到会对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进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十九课《最大的书》时,教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就题目提出了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如“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子?”“为什么称为最大的书?”“最大的书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教师再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并稍加点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的具体特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大胆放权: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思考,大胆提问;二是创设民主、宽松的阅读环境,拓展学生的阅读时空;三是精心设计“问题”,教会学生质疑,深于文本探究。如教《山行》这首诗时,任让学生阅读,品味诗中作者的心情以及让学生自己在回家路上时有什么感受,谈体会。
四、教会学法,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1、分布阅读,培养良好读书习惯。正确朗读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习惯的培养,是小学语文课堂重要的教学任务,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读书三步曲”,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的读才有实效。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多元化解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永远是以问题开始的,鼓励学生对文本尝试多角度质疑问难。比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思考点:(1)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一起撞柱子,为什么?(2)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不出胜负?(3)廉颇负荆请罪,他到底有没有罪?这一设计,学生阅读后,会众说纷纭,思维非常活跃。
3、发展求异思维,突出创新思维。如教学课文《落花生》时,虽文本朴实无华,但真情实感跃于纸上。让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花生与做人有什么联系?平凡与伟大,怎样理解?
4、拓展思维空间,激励想象创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思维。如一问多答,一词多解。教学《跳水》一文时,让学生阅读,想象“当船长逼儿子跳水时”,会有哪些结果,你对此有什么感受?从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