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六八,六九年的一年级语文课本吗我非常怀念上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
《秋天的怀念》已被编入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12课和七年级新教材第二学期语文课本第二单元:第七课“两代人心灵沟通”。
⑵ 小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和《金色的脚印》教案
《最后一头战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作者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回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断,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当中最后的辉煌和庄严,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嘎羧的高尚情怀。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阅读中提出的问题,重点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揣摩作者是怎样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质疑,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情朗读、想象说写话等语言实践活动,体会嘎羧崇高的情感,感受它高尚的情怀。
3.体会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中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背景课件)
1.激情导入。(播放视频)
2.嘎羧是这场战斗中唯一幸存的战象,也是最后一头战象。(板书课题)
3.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3课的课题,齐读。P121
二、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这篇课文很长,有2000来字,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嘎羧临死之前做了哪些事?
2.讨论交流,嘎羧在生命的最后历程当中做了哪几件事?
相机板书:披挂象鞍
重回战场
挖掘墓坑
3.引导学生用“先……然后……最后……”这一句式将嘎羧临死之前做的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
4.小结:我们在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可以采用抓主要事件的办法,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抓事件)
三、引导质疑
1.课文主要写了最后一头战象嘎羧之死,同时在课文的11自然段也介绍了一般大象的死,请你再次默读课文11自然段,比较一下嘎羧之死和一般大象的死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抓住主要的区别。
3.了解了一般大象死时的特点。我们再来看看嘎羧临死之前做的这些不同寻常的事情,你的心中有怎样的疑问?
4.引导学生质疑,梳理问题,明确学习方向。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引导学生研读第十四自然段,探讨嘎羧为什么要重回战场。
1.找出描写嘎羧重回战场的句段读一读,用“—”标出描写嘎羧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它内心的想法,并写在旁边。
2.学生自读体会,划记词句,做批注。
3.讨论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凝望”“亲了又亲”“吼叫”等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想象,体会嘎羧的内心,并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嘎羧的高尚情怀。
4.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记叙这个事例的相关句段,然后划记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并抓住这些词语细细品味,体会嘎羧内心的想法,从而感悟到它真挚的情感,解决了我们心中的疑问。
(二)分组自学“披挂象鞍”和“挖掘墓坑”部分。
1.分组,交待自学要求。
2.学生自学。
3.小组交流,共同研讨
(三)讨论交流“披挂象鞍”部分的读书感受。
1.引导学生重点品读:
(1)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suō)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引导学生抓住“摩挲”“泪光闪闪”等词语体会嘎羧内心的情感。
(2)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引导学生感受嘎羧“英武豪迈”的形象,理解嘎羧临死之前披挂象鞍的原因。
2.深入探究: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知道你们走进了嘎羧的心,它临死前要披挂上象鞍是因为什么?
3.小结:同学们,文中的嘎羧不会说话,作者通过描写它的动作神态来表现它内心的情感。我们如果能抓住这些事例,品味当中的细节描写,并及时地把自己的想法在书中写一写,就能体会到它内心的情感,读懂它的心。
(四)讨论交流“挖掘墓坑”部分读书感受,理解嘎羧为什么要在百象冢挖掘墓坑,埋葬自己。
1.学生交流读书感受,重点品读:
(1)它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又经过长途跋涉,体力不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
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引导学生感受嘎羧挖坑的艰难。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嘎羧内心的情感。
(2)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地往下沉。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沉”字的深层含义,体会嘎羧奋力挖掘墓坑的内心,感悟它的英雄形象。
2.想象说话,走进嘎羧。
26年前,它曾经和战友们在这里,26年后,它仍旧要和战友们。
3.引导学生探究嘎羧的内心:这是一颗怎样的心啊?你们读懂了吗?
4.读描写嘎羧死后形象的句子。抓住“凝望”一词,引导学生体会它内心的想法,并进行写话训练。
5.交流写话内容,适时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五、总结延伸
1.总结全课,明确下节课学习任务。
嘎羧是一头战象,我们却从这些感人的事例当中,从这些生动细致的描写当中,体会到它像人一样丰富的情感,感受到它英雄的形象。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也就是本文作者在他的创作体会里写道: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丰富的情感,想引发人类更多的思考。那么嘎羧还具有怎样丰富的情感?作者又想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布置课外阅读沈石溪的其它动物小说。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抓事例 品细节 悟情感
披挂象鞍 神态 壮士
重回战场 动作 英雄
挖掘墓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书写11个生字,理解并积累词语。
2.继续学习课文,感受村民与嘎羧之间的真挚情感。
3.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练笔。
4.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准备:
阅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作品,了解沈石溪。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复习巩固。
二、指导复述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抓住重点,有详有略地讲述。
三、品读相关句段,感受嘎羧和村民之间的真挚情感,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学习抓住神态动作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五、指导写字,积累词语。
《金色的脚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6个生字;提升默读能力;明白故事的叙述顺序,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默读的要求,在自主默读中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合作讨论,进而理解故事所包涵的意义和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透过老狐狸救小狐狸的做法,感受到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进而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情感;
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善良的本性,培养学生同情弱者的品质,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及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的"每天一句话"是一个思维的观点,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每天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老师希望同学们这节课就能行动起来,多思考,多提出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课件出示狐狸图片及简介).
师介绍.
我们以前学过关于狐狸的那些文章呢
(生:《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
这两个故事中,狐狸都是狡猾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关于狐狸的故事,看看狐狸还是不是那样狡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首先我们来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在这里老师以"三自"为主线,设计了"自主阅读","自主测试","自主评价",希望能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
1,自主阅读
首先我们大家来看"自主阅读".我们在读写例话中曾经学过:"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但是还要讲阅读的效果,今天我们按默读的"四不"要求来默读课文,并做好测试和评价,当你读完课文时请迅速合上课本,看大屏幕,你将看到的就是你默读速
度的评价.
2,自主测试
(课件测试阅读速度)
(课件出示阅读效果测试试题)
3,自主评价
好,下面我们进行自我评价(课件出示评价提示)
同学们,我们的阅读能力怎样 相信我们自己都已经很清楚了,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通过我们的自主学习,我们还想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
好,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我们暂且不做回答,我们将到下一个环节中去寻找答案(课件展示: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同学们,我们在第二单元的读写例话中又懂得了: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要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就要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
1,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学习自己喜欢的部分,可以朗读,默读,同桌对读,讨论,交流.
2.学生自由汇报.
3.难点分析
4,教师小结
四,感受(课件)
用人类的情感去感受狐狸一家的亲情
思考:
老狐狸为营救小狐狸做了那些努力,那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学生汇报)
是啊,这种照顾,这种陪伴难道和我们人类不是一样吗 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有着感人至深的亲情,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是有感情的,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五,表达
用人类的语言去表达狐狸一家的心声(课件:伤感音乐)
当我们读着课文的时候,一处处令人感动的情景浮现在眼前,句子中包含着多少狐狸的心声啊!小狐狸不能言,老狐狸也不能言,但我们能言,让我们用人类的语言替它们说一说心中的话吧!
学生自由表达.
六,总结
是啊,三只狐狸,一个小男孩,一颗爱心构成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充满了爱,只有这样,才能给它们,也给我们自己一个良好的,自由的生活空间,但愿这颗爱心永驻人间!
最后,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内心感受.
学生总结.
七.知识拓展
1.续写故事《相亲相爱的狐狸一家》
2.自由汇报
3收集关于狐狸的成语.
板书设计:
金色的脚印
小狐狸 老狐狸
正太郎
爱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这是篇阅读课文,题目“金色的脚印”是个难点,首先我让学生明白了老狐狸是两次救小狐狸,体现了老狐狸这一伟大的母爱,正太郎喂狐狸,,给他们投送食物,看出孩子具有善良的同情心,后来正太郎摔倒雪山堆下,老狐狸救了正太郎,狐狸与正太郎之间由仇视变为朋友,从而让学生知道了人与动物之间只要真诚相待,是可以成为朋友的,最后总结“金色的脚印”实质上是赞美狐狸美好的心灵,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楼主给个最佳吧!
⑶ 九下语文书人教版69页的作文
迈着沉重而又有些杂乱的步子走在回家的路上,心中想着老师和我说的那句话:“无论何版时都要主动把权握好节奏。”看了看手中紧紧地攥着的刚发下来的试卷,试卷顶上的分数显得十分刺眼。内心是说不出的愁苦:“难道我的节奏把握得不够到位吗?
我抬起头看看天,头顶上的天空是那样的蓝,蓝得是那么的晃眼,好似对我深深地嘲讽,就这样带着一路的讥笑我回到了家……
轻轻地推开家门,靠着大门,痛苦地垂下头,双脚几乎失去站立的勇气。想着那将面对母亲那双和蔼的眼睛,我的心在伤痛中沉陷,因为我从来就是妈妈的骄傲啊!但这次……
“考砸了?”耳边突然传来母亲熟悉的声音。我蓦地抬起头,不知何时,妈妈已经站在我身边。“是的,老师说我没有把握好节奏,但我真的不明白……”我沮丧地扯着头发蹲了下去。等待着暴风雨的降临。
⑷ 一九六0年的小学是几年制
一、学制
清朝末期,县初等小学堂学制为四年,高级小学为二年。
民国时期,学制为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
东北沦陷时期,公立国民初等小学学制四年,公立国民优级学校学制二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县小学学制仍沿用“四·二”制即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
1952年,根据中央政务院1951年8月发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缩短小学学制,取消初、高级两级分段制,实行五年一贯制。
1953年8月,遵照教育部的规定,仍恢复执行小学“四·二”分段制。
1960年秋,在临江镇建国小学和浑江市一中联合试行中小学十年一贯制(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因条件限制不到一年即停止。
1969年,贯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新”的主张、开始实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五、二、二学制),小学学制改为五年一贯制。
1978年,根据教育部《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规定,试行中小学十年一贯制(五、三、二学制)小学学制仍为五年。
70年代以后,由于学额的大量增加和校舍、师资的不足,城镇、乡村中的相当一部分学校实行二部制。在偏远的山区,采取复式班上课。
1984年秋,根据教育部《关于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见》,全市小学一、二年级开始实行六年制,三、四年级逐步由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
1989年以后,全市所有小学均实行全日制授课。
二、始业时间
清朝末期,本地学校实行春季始业。
民国初年,实行秋季始业,后又改为春季始业。1923年(民国十二年),改为秋季始业,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改为春季始业,1953年改为秋季始业,1969年改为春季始业,1978年至今又恢复秋季始业。
三、入学年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临江县规定初级小学的入学年龄为7—9周岁,高级小学的入学年龄为10—13周岁。但由于解放前群众生活贫困等原因,许多儿童错过了入学年龄,新生入学大都年龄偏高,入初小者多为9—15周岁,个别还有16—17周岁才入初小读书。
1954年4月,临江县规定初级小学入学儿童年龄不得超过12周岁,高小入学年龄不得超过16周岁。1960年秋,将小学入学年龄规定为7周岁。1986年《吉林省义务教育条例》第十条规定,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为6周岁。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仍可实行7周岁入学。盲、聋、哑和弱智儿童的入学年龄一般不得超过9周岁。
四、课程设置、教学计划
清朝末期,初等小学开设修身、读经(四书五经)、格致、国文、算术、中国历史、地理、体操、唱歌、图画、习字等科;高等小学开设的课程与初等小学相同。
1912年(民国一年)11月,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废除读经讲经课。小学开设的课程为:修身、国语、算术、手工、音乐、图画、体操、常识等科,常识课讲授内容为中国历史、地理、自然。1921年修身改为三民主义。
东北沦陷初期,开设修身、国语、日语、历史、地理、算术、手工、音乐、图画、习字、劳作、团体训练等科。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以后,修身课改为国民道德,国语改为满语,同时增加日语课的授课时间。并向学生灌输“学会日本话、走遍天下都不怕”。
1949年10月起执行东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部制定的五年一贯制《小学教学计划》,临江县小学开设的课程为:语文、算术、自然、地理、历史、体育、图画、音乐共8科,每节课45分钟。语文包括阅读、说话、作文、语法、写字;算术包括珠算,珠算在四、五年级教学;第一、二、三年不设常识课(自然、历史、地理),要求教师将自然、社会常识,结合语文及其它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进行;第四、五学年自然科中包括卫生常识,图画包括绘画、剪贴等。
1953年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在1952年所开设课程外,增加了手工劳动课,并将历史、地理、自然三科改设在五至六年级,珠算仍集中在四、五两学年教学、要求第四学年学会加、减法,使读完四年级后不再就学的学生,能应用于日常生活,手工劳动为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主要学科,教学内容为工艺和农艺技术,培养学生的生产技能。
1955年秋季开始起,小学各年级增设手工劳动科,取消中年级的社会科和高年级的政治常识科。增加自然、体育课教学时数,减少每周上课总时数。有条件的小学成立各种课外学习小组或兴趣小组,中、高年级学生自愿报名,由教师批准(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参加)方可加入。
1955年9月《四.二》制小学计划说明:
1、每学年实际上课时间为34周,每节课45分钟。
2、语文课包括阅读、作文、写字,每周上课时间,阅读:一、二年级9课时,三、四年级8课时,五、六年级2课时;写字:一、二年级3课时,三、四年级2课时,五、六年级1课时。一、二年级阅读包括识字、作文,识字为重点。三至六年级每两周用一节课时间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3、算术中包括珠算(四、五年级开始),每周1课时。
4、课外集体活动时间,每周120分钟至240分钟。
1957年9月,执行教育部公布的《1957—1958学年度小学教学计划》。各年级设周会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农村小学五、六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农业常识课。把原来规定各年级开设的手工的劳动课改为只在市、县重点小学和18个班以上的小学开设。课外活动每周3次,农村小学和城市二部制小学每周2—3次,每次45分钟。农村小学年龄大需要回家参加劳动的学生可不参加。
1957—1958学年度小学教学计划说明:
每学年实际授课34周;每节课45分钟。
1958年,教育革命中,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重点小学试行五年一贯制。有的重点小学试办6岁班。同年9月,省教育厅通知小学各年级一律增设社会主义课,每周1课时。1960年3月,开始在浑江市建国小学和浑江市一中进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的学制改革试验。组成“一条龙”式的教学连结线(小学5年,中学4年),根据省教育厅制订的(1960—1961学年第一学期九年一贯制教学计划),组织六年制小学向五年制全面套级过渡。试验面过宽,各年级同时过渡,3套教学计划并用,造成教学秩序混乱。学制缩短,课时减少,教材偏深,学生负担过重,质量降低。1961年1月,省教育厅根据“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的原则和“争取主动,留有余地”的精神,决定在普通中小学只试行十年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并缩小试验面,其余小学恢复六年制小学分为三类,有五年、六年两种学制,使用3种过渡性教学计划。学制改革试验面仍然偏宽,试验学校分散,不便领导。1963年秋季开学,在六年制小学中从一年级起试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使用全国统一的《全日制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不试用新教学计划的小学和班级执行省教育厅制订的《1963—1964学年度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二部制小学语文、算术及五、六年级自然、历史、地理等科执行《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规定。课外自习每天2—3课时。
1963年9月全日制小学新教学计划说明:
一、二、三年级全年教学时间九个半月,共41周,其中上课38周,复习考试2周,机动时间1周;四、五年级全年教学时间九个月,共39周。其中上课36周,复习考试2周,机动时间1周;六年级全年教学时间为38周,其中上课35周,复习考试2周,机动时间1周,寒暑假每年两个半月,四年级以上学生每年劳动时间半个月。
1964年2月3日,省教育厅颁发《农村简易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在各市县农村简易小学试行。
1964年农村简易小学教学计划
1964年,教育部通知“小学五年制可行,试验面可适当扩大”。临江镇根据省教育厅决定,小学五年制学制改革试验学校由1所增加到8所。继续试用《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1961—1962年间,语文、算术、军体、革命文艺(包括图画、唱歌)劳动6门课程,四、五年级开设语文、政治、算术、农业基础知识,军体、革命文艺、劳动7门课程,用自编教材。1972年秋,根据吉林省的规定,小学开设语文、算术、军体、音乐、图画,从第四学年增设政治常识。1973年,又改为十年制(小学5年),根据省教育局制订的教学计划,将语文、数学两科改称“社会主文化课”并减少教学时数;增加各年级政治课教学时数;取消历史、地理课;改自然课为常识课。每周教学总时数各年级一律为24课时。五、六年级进行军事训练,每年1周时间。学工、学农时间1—3年级每年2—4周,4—5年级每年6周。教学时间(包括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现场教学、教学实践、复习考试)每年38—40周,寒暑假6周。
1964年,教育部通知“小学五年制可行,试验面可适当扩大”。临江镇根据省教育厅决定,小学五年制学制改革试验学校由1所增加到8所。继续试用《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小学停课“闹革命”。1967年3月相继复课。1969年8月,浑江市革命委员会教育革命办公室规定:小学一、二、三年级开设政治、语文、算术、军体、革命文艺(包括图画、唱歌)劳动6门课程,四、五年级开设语文、政治、算术、农业基础知识,军体、革命文艺、劳动7门课程,用自编教材。1972年秋,根据吉林省的规定,小学开设语文、算术、军体、音乐、图画,从第四学年增设政治常识。1973年,又改为十年制(小学5年),根据省教育局制订的教学计划,将语文、数学两科改称“社会主文化课”并减少教学时数;增加各年级政治课教学时数;取消历史、地理课;改自然课为常识课。每周教学总时数各年级一律为24课时。五、六年级进行军事训练,每年1周时间。学工、学农时间1—3年级每年2—4周,4—5年级每年6周。教学时间(包括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现场教学、教学实践、复习考试)每年38—40周,寒暑假6周。
1977年1月小学教学计划
1977年1月小学教学计划说明:
各科教学时数,可根据开门办学需要集中安排。
1978年秋季开学起,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在小学试行五年制教学计划,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自然、常识、体育、音乐、美术8门课程。从一年级开始一律使用全国十年制新编教材。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小学教学计划(小学部分)
说明:全年教学时间52周(包括复习考试),1—3年级42周,4—5年级38周,学工、学农时间四、五年级每年4周。寒暑假9周。每周自习4课时,文体、科技活动4课时。形势教育和班队活动2课时。每周在校活动时间为36课时。
1981年秋季开学起,开始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计划》规定:将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自然常识课改为自然课,并提前从三年级开始;四、五年级恢复历史、地理课;将劳动课纳入课表。寒暑假10周。有条件的小学试行每天各年级增加文体活动20—30分钟,安排在放学前进行。
1981年4月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
说明:从1984年秋起,全镇根据教育部的安排意见,向六年制小学过渡,全日制六年制小学开设课程为:
城镇小学:思想品德、语文(讲读、说话、作文、写字)、数学、外语、自然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唱歌、音乐、美术、劳动12科。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小学停课“闹革命”。1967年3月相继复课。1969年8月,浑江市革命委员会教育革命办公室规定:小学一、二、三年级开设政治、
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语文(讲读、说话、作文、写字)、数学、自然常识、农业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体育、音乐、美术、劳动11科。
1985年,大多数小学改为六年制,只有建国小学继续实行五年制。城乡小学分别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全日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1984年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1984年全日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学计划
1985年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1985年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附记:1、各项活动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酌情安排。
2、集体教育活动机动时间全年两周。
新教学计划规定:全日制六年制小学全年上课34周,复习考试3周,寒暑假12周,国家规定的节假日1周。农村小学用一部分假期和劳动时间放农忙假。每节课一般为40分钟,低年级为35分钟,有条件的小学试行每节40分钟和30分钟并行的课时制度。自然课一般从三年级开设,条件较好的学校从一、二年级开设,每周各1课时。有条件的小学可在中、高年级安排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农村全日制六年制小学四、五年级单独开设珠算课。农村简易小学设定在执行新的教学计划时,作如下变通:说话训练课,先由县(区)实验小学试点,总结经验,于1986年秋季开学再在城市小学全面开设;珠算课,自1985年秋季开学起,农村小学从四年级起开设,每周1课时;农业常识课,1985年暂不开设。从1985年开始,寒假从1月17日起至2月28日止,暑假从7月20日起至8月31日止,共12周。农村小学寒暑假和平时农忙时间由县(市、区)自定;城市二部制小学执行省教育厅制订的《小学六年制二部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1985年城市小学六年制二部制教学计划(草案)
贯彻邓小平关于“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指示,浑江市建国小学高年级试开电子计算机课,每周1课时。
1989年又执行《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
1989年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
1989年六年制农村小学计划
1994年,执行调整后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
同时执行吉林省教育厅的要求:在小学3—5年级开展《绿色吉林》课程,每周用机动时间一课时;在小学四年级开设《民族常识》,在活动课时间每学期8课时。
1998年执行义务教材课时计划。
1998年义务教材课时计划
2001年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⑸ 小学语文五年级人教版。第69页怎么写
对不起,我是北师大的教科书,帮不了你
⑹ 看三年级的语文书,人教版,22课
22、月球之谜
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回的遐想!月球答是从哪儿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古今往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十分奇异的景色: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
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
再看看用植物做试验的结果: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这一连串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
一项研究结果说,月球上曾经有过火山活动。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经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这又是一个谜。
。。。。。。
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
⑺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书69页看图写作文白鹅
这个的话,复个人认为最制好的方式就是你结合当时作者的时代背景以及生活经历去更好的理解他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是最好的,如果你能够做到身临其境的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会发现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这般的感情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可以的话麻烦采纳一下答案,谢谢
⑻ 小学小学语文上册四年级答案68,69,70
hjvngbnjbfbc
⑼ 1969年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
如果你想要别人帮助你,
那么你要把完整的题目传上来。
这样网友们才能根据你的要求进行解答。
希望下次注意.
⑽ 小学语文课文 关于阿波罗13号 跪求原文!
《月亮上的足迹》
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这一年的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火箭发射架上,“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它将推动“阿波罗 11号”飞船进入太空。地面服务人员已经为它的三级燃料罐加满了燃料,第一级火箭中加进了煤油,第二级和第三级中加进了液氧液氢。
飞船的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科林斯和登月舱驾驶员奥尔德林在宇航中心的食堂里吃了早饭,穿上了宇航服。一个伟大的时刻来到了,他们就要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他们同前来送行的人们—一道别。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遥远的一次旅行。他们健步来到发射架下,乘上电梯,来到指令舱前,进入狭小的指令舱。
地勤人员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证明一切正常。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后,计算机开始自动工作。自动点火装置点燃了点火器,“土星5号”开始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此时,他们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量力。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火箭继续上升。当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此时,“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每秒7.67公里。
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后,先绕着地球飞行,以观测它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飞行。根据飞行状况的测定,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发出了向月球进军的指令。于是,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使速度达到每秒10.5公里,进入登月轨道,向着月球奔去。
三名宇航员在舱内吃了晚饭,在发射后13小时30分开始平静地进入梦乡。地面站停止对他们发出指令,以免干扰他们的好梦。他们必须好好休息,因为要成功地进行登月飞行,没有良好的体力和精力是不行的。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飞行。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中间点,在19日晚上8点33分,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这个引力的静止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这一距离上引力平衡。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该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可以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它自动作了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月亮的轨道上飞行,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不断地在椭圆形轨道上逐步下降。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 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一到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的任务很多,但是供给他们呼吸的氧气却很有限,只够使用四个小时。因此,每分每秒都得抓紧。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纪念碑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
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
然后,奥尔德林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他们又取出美国的星条旗,神色庄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接通了电话,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总统热情地祝贺他们登月成功。
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他们的氧气袋中只剩下一个小时的氧气。休斯敦地面中心命令他们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他们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舱,脱掉登月服,换上船内航天服,美美地吃了顿中饭,甜甜地睡了七八个小时。
1969年7月22日0点15分,休斯敦地面中心唤醒了飞船上的科林斯和登月舱上的两名宇航员,命令登月舱升到一定的绕月轨道,与“阿波罗 11号”飞船对接。登月舱发动机起动了,它不断地上升,不断地加速,进入了预定轨道。22日上午6点35分,它与在空中等候的“阿波罗 11号”飞船对接成功。三位宇航员在月亮上空会合了,他们激动地在狭窄的指令舱中紧紧地握手。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它被甩向太空。
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飞去。 25日凌晨 1点 35分 8秒,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时候,三个大型降落伞在空中张开,“阿波罗 11号”飞船溅落在预定的海域,被等候在那边的海军救起。
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这次伟大的探险来回共经过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登月归来后不久,即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员到美国国会大厦,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了演说,畅谈登月的感受。
阿姆斯特朗谈到了登月的意义。他评论他们离开登月舱、踏上月球的“一小步”:“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