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实验小学语文书上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哪些
柯城区实验小学五年级语文预习资料自己的话让别人看的
B. 浅谈应该培养小学生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浅谈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十分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列入语文教学的目的。大纲指出: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识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大纲先后有四十多处从听说读写诸方面提及培养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具体要求,强调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惯性,而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学习的空间,也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这不仅有助于当前的语文学习,而且,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使之终身受益,这对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我认为,成功的语文教学必须要从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入手。心理学认为,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或倾向。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自动化”,从而激发兴趣,提高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习效率,有着巨大的作用。中外教育家都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赫尔认为,如若缺乏内驱力,则习惯不巩固;习惯不巩固,则学习等于零。他把一切的学习都归结为习惯的形成和习惯的巩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则直截了当地提出了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的观点,强调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一、什么是学习习惯呢? 学习习惯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学习情景下自动的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也就是说到了一定时候,孩子会自动地学习。 如:有一个老师的孩子去上海参加一个全国性的竞赛,带队的老师回来后很有感慨的说了一件事:那天在轮船上,晚餐后,同学们都在甲板上观看风景玩去了,过了一会儿,没经任何人提示,也没任何人要求,该做功课的时候了,那个老师的孩子就独自到船舱里拿出书本,旁若无人的开始学习起来——带队的老师感慨道:那就是习惯。 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哪些呢? 1、查阅字典的习惯 叶老有句名言:“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把字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的疑难。”它形象地论述了宇词典等工具书在学习乃至人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指导,教给学生基本的查阅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还要设法调动学生对工具书的兴趣,让学生们体会“无声老师”的作用。低年级的孩子初步接触工具书是字典,教师应极力下功夫,让孩子们把对老师的依赖部分转到字典上,让孩子们感觉到“无声的老师”给他们带来好处。比如,要求学生在课文预习时查生字词;在课堂上,字典是必备的,选择典型的字词当堂动手查字典,多音字,多意字,同音字等加入到字典行列,老师少说,学生多动手,再加入些比赛的形式(看谁的速度快,在字典上理解得多)重在习惯的养成;在课外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难以理解或者不会写的字、词,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查找工具书;对于低年级老师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要求学生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对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科学求实的治学态度也是大有裨益的
C.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从多个角度做出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大好时机。对此,为了更好的帮助小学生进行语文学科学习,本文介绍了几种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方法。
1.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虽然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但是却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培养小学生的预习习惯引起重视。自制力不强是小学生的特点,这也对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自觉进行课前预习提出了挑战,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例如: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悬念,或者是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觉的进行课前预习,并且还达到了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培养小学生的预习习惯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的过程中,可能学生预习的范围较小,一旦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能够自觉的进行课前预习,那么,学生预习的范围就会逐渐扩大,切实达到了课前预习的功效。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到语文,我们会联想到阅读,阅读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阅读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阅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如此重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对阅读十分青睐,有些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浓厚,而有些学生却对阅读不感兴趣,因此,为数不少的小学生依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对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引起重视,并能够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措施。
2.1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部分学生之所以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导致学生难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进而失去了阅读兴趣。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想要获取的信息,进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有成就感,学生就会更加愿意阅读,自然更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2.2 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由于学生对阅读的认识不够深入,同时又没有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学生的内心对阅读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导致阅读对于部分小学生来说是一种负担。因此,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例如:教师可以让小学生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篇章,使学生对阅读有全新的认识,切实感受到阅读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去阅读,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十分重要,同时,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也很重要,通过朗读不仅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文章有更多的体会。朗读并不是学生简单的放声阅读,良好的朗读习惯,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培养。例如:教师要培养学生每天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朗读的好习惯,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积极的进行思考,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朗读效果。除此之外,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过程中,还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纠正,使学生的朗读更加高效的进行。
4.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进而实现知识点的传递,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这样的教学程序并不是一直顺利的进行,一般教师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与专业的知识,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往往不会出现问题,而学生在接受教师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见,学生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听课习惯,才能高效的接受知识。
不认真听讲,是影响学生良好听课习惯养成的重要障碍。我们在认真听讲的过程中,不仅是一种良好听课习惯的表现,同时也能够学习更多好的听课习惯,一旦学生出现不能认真听讲的情况,就很难及时有效的学习新的知识点。良好的听课习惯,并不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时时刻刻都注意力高度集中,而是要求学生在教师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能够注意力集中,在教师为学生留出休息时间的时候,能够及时进行放松,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更加高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听课误区,因此,教师要耐心的对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进行培养。
5.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有效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有效方法,也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时期。表面看语文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较之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较少。实际上,语文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小学生不仅要能够有效的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学习文章的内涵,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句子等理解的基础上,这就对学生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同时,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只有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寻找教师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获取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鼓励,通过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培养的良好习惯还有很多种,教师既要肩负起对学生进行教学的重任,还要肩负起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任,使学生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同时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
D.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是非意识行为,也可以说是不自觉的行为,它是在人的生存,生活实践中经多次重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这是说习惯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就小学语文学习习惯来说,当前对以下几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尤为重视。能有一个好习惯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内部动力因素。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抓好常规管理,培养良好的“习惯意识”。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入手。人的习惯很多:生活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等,但不管是什么习惯,它们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成绩落后的学生往往是道德行为习惯也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往往表现得没有礼貌,不讲文明,如:随意进出教师办公室,在教室大呼小叫,有的甚至喜欢打架骂人,显得没规矩。如果我们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而只是一味的“关注”他们的学习,效果能好到哪里去呢?但如果转变一下角度,抓好平日的常规管理,从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人手,让其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使这成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内部动力,从而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打好基础,提供前提。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最有效的方法即有意的强化训练。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1、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2、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为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3、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二、课堂教学----习惯养成的主阵地。
有了学生的内部动力即有了内部强化,对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年幼的学生来说,外部的引导和强化往往具有更大的作用。而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低年纪小朋友语文学习注重于读、写两方面,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读。
做每件事最好都能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所以,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初读。让学生借助拼音扫除生字障碍,做到读正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督促学生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以及自觉的朗读习惯。接下来就是精读。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的习惯。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给的,但更好的是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帮助归纳的,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读的习惯的养成。有些老师担心,一年级学生小,不会提出什么问题。其实,正是因为他们小,他们的想象力就比较丰富,还没有被扼杀,只有从小培养,才能提出更多更精彩的问题。“不动笔墨不读书”这虽然是老生常谈,至少还是有它存在的道理,黑格尔曾说过“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该习惯的培养,应当结合各年段的阅读要求进行。教师首先应当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动笔的地方自己先动笔,这不仅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也是教给学生“动笔”的方法,只有方法掌握了,才有可能养成动笔的习惯。教给方法之后,还应当在多次的自觉运用中强化,最终形成学生不自觉的行为即习惯。
2、写。
小学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尤为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1)充分利用教师范写的作用。在教师范写时,可以请学生说笔画的名称,遇到关键笔画时还应适当讲解,这样不仅让学生牢记笔顺及各笔画的位置,教师工整的书写也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促进学生认真书写习惯的养成。(2)重视书写指导。教师范写过后,学生开始描红临写,此时,教师应巡视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描红时一笔一画认真描,且应一笔描成笔笔到位;临写时要按笔顺并看清笔画的位置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如发现有学生不认真或不按笔顺,及时纠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当然好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促而就的,教师在每次作业时也应当重视学生书写情况。
三、重视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毋庸置疑,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实践活动,是形成阅读能力十分重要的方面。许多有识之士形象地说,没有课外阅读的语文教学就像是跛子腿走路,跛子腿怎能学好语文?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既需要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来培养,更要用开展课外阅读来培植。让学生自己的读书实践中学阅读,注意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使他们喜欢阅读,同时鼓励学生读课外书。其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我们可以结合校本课程,把校外的读书和校内读书结合起来。在校内给学生提供读书时间,自由阅读,互相交流;在课外自由读书,以一定的形式在校内外展示交流。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又通过交流活动促进学生的读书活动,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读书习惯。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偶尔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逐步形成。这就需要家长,教师等多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让不良习惯有滋生的营地。
E. 小学1到6年级语文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什么
要养成的学习习惯很多,几个主要的学习习惯:
1.主动学习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学习习惯,包括主动预习、主动复习、主动独立完成作业等。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久而久之,时间转化成了知识,知识转化成了智慧,就逐渐形成了优势。
2.课前准备的习惯。
(1)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进行预习,及时完成预习任务;
(2)每堂课上课前,根据课表自觉检查本堂课教材、预习学案、听课笔记本、练习本、作业本、以及必需的文具用品等,是否都准备齐全,并放置在课桌左上角;
(3)与本堂课无关的物品,不要堆放在课桌上,以免分散精力、影响本课学习;
(4)上课铃响前,进入教室,停止喧哗、追赶打闹等一切与本堂课上课无关的事情,坐在座位上静候老师的到来。
3.专心听讲的习惯。在课上要专心地听老师讲、听同学讲,还要在探究交流和学习展示时勇于发表自已的意见;绝对不能靠在座位上打瞌睡,或做诸如讲小话、开小差等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
4.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要独立思考完成,不能抄袭、也不能给别人抄袭。遇到不会做的题目,要主动问老师,或征得老师同意后,选做适合自己基础的题目。
5.及时复习的习惯。复习是对知识的巩固和消化过程。课后一定要进行及时巩固复习,对课堂上学习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哪个地方会了,哪个地方还不会。
6.不懂就问的习惯。有的同学有了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又死要面子,不肯问同学和老师,而是不懂装懂;这样,问题越积越多,学习就会陷入被动局面。因此,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虚心地、及时地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万一没有及时找到教自己的老师,也可问其他班级、其他年级的老师。
7.整理错题的习惯。
(1)错题本的功能。错题本主要是记载各科练习、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典型错题,并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分析出错的原因、正确答案的解题思路、以及教训反思等。
(2)错题本的准备。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各准备一个错题本,物理、生物等理科类科目可集中准备一个错题本,政治、历史、地理等文科类科目也可集中准备一个错题本。
(3)错题本的使用。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经常翻阅错题本,吸取出错的教训,争取不在同一个问题上犯两次错误。
8.课外阅读的习惯。
(1)同学们要争取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一个小时,养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
(2)要专门准备一个读书笔记本,摘录美词佳句、记录心得体会,不断提高阅读深度和阅读品位。
(3)多读一些中外名著和伟人传记,适量订阅一些课外读物。
F. 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小学阶段应培养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哪些方面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根据课标的要求,我们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力培养。
(一)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正确写字姿势的培养,必须从学生初入学时抓起,因为初入学的儿童可塑造性强,写字姿势尚未定型,在这个阶段抓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要让学生养成写字姿势“三个一”的习惯,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习惯,不管在什么场合下写字,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地写,认认真真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行款整齐。一开始,学生可能不太习惯,也可能影响做作业的速度,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越来越熟,做到既写得好又写得快。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养成卷面整洁、爱护文具等习惯。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什么是良好的阅读习惯?这里我认为,应当讲究阅读的质量,也就是说要在“懂”字上下功夫。遇到“拦路虎”不要轻易放过,要认认真真地查查字典,不理解的词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体会意思。要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些课文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里“过电影”。小和尚念经--读而不谙其义,这样的读就没有什么意义;“口”到了,“心”却溜了号,更是读书的大忌。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还要培养学生在读书时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精彩的段落应该反复诵读,必领神会,有的还要背下来,印在自己的脑海里,以备随时调用。还要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读报;要“不运笔墨不读书”;读自己的书,要边读边做记号;要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也可以写写读后感。
(三)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良好的习作习惯主要包含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等习惯。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自己去观察,并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养成认真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有的学生往往想到一点就写,写了几句写不下去了,又涂掉重写,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动笔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想一想这篇作文重点写了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从头到尾都想清楚了再动笔。要让学生乐于动笔,勤于写作,就得改进作文的命题,加强学生自主拟题的练习,多写日记、书信、随想等。
还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有不少学生作文写好后,往往一交了之。没有认真修改初稿的习惯,这或许是学生习作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学生的作文写好了,要让他们把初稿念一念,一边念一边改。正如一位作家所说:好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作家尚且如此重视修改,小学生更应该养成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作文的好习惯。
(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听”是大有学问的。有的同学听人讲话心不在焉,听了以后不知所云,这就不是好的习惯。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比如听课,就要学会抓住中心,记住要点。关键的地方要侧耳倾听,并将有用的信息储存起来。参加讨论和辨论,要听明白各人的主要观点,看法有分歧的要能听得出分歧在哪里。经常训练学生的听力,就能使学生的耳朵逐渐聪敏起来,提高其吸收、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良好的说的习惯也要从小培养。虽然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具备了口语的能力,但并不规范、准确、完善,往往是满口方言,语句凌乱,有的还夹杂着一些粗野的话。进入小学以后,要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口语,提高说的质量。如坚持说普通话,响亮话,完整话。有不良习惯的,如说话哼哼唧唧、结结巴巴或带口头禅,还要个别进行纠正。
在小学阶段需要培养的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主要就是这几个方面。另外还有如写日记习惯,搜集名言警句的习惯,背诵、赏析美文的习惯,不懂就问的习惯等也是需要培养的学习习惯。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第一,教育者思想重视才易抓;受教育者认识提高才易学。能否培养好习惯,关键取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上对这项工作是否重视,是否下功夫努力,教师不要因为短期内见效难就不愿抓。教师思想重视去抓了,学生才会重视做。学生不要因为短期内未见效就放弃努力。持之以恒,定能见效。
第二,在抓教育培养和训练时,教师的工作要细致而耐心。只有细致观察,才能发现学生的具体学情;只有耐心启发、引导、帮助,才能使学生有信心改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第三,“教”要指导“到位”,“学”要行动“到位”。教师指导得具体、细致,学生才能感受得真切、具体。学生一旦行为不够规范,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都会大大影响培养效果。对此,教师要督促他们持之以恒,行动到位。
第四,教师评价、反馈要及时。对哪怕只有微小进步的学生,也要及时表扬评价,让学生从老师反馈的“信息”中去感受自己的变化,增强行动的信心。
第五,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作用不可轻视。低年级应充分利用好成长记录袋的作用。高年级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初步具有是非观、评价观。让学生经常在课上联系实际,自我评价、自我教育。从同伴身上看到的进步和变化,对学生启发和影响最大。
第六,‘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要求家长给以配合支持和督促检查。这样可加快培养训练习惯到位的速度。
第七、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
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等特点。教师本人具有学习语文的诸多良好习惯,就能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良好影响。比如说,教师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小学生便会由衷地钦佩、倾慕,并进而心揣手摹。由此而产生的内驱力,对于养成小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其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动力定型。习惯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叶圣陶先生甚至说“教育就是养成好的习惯”,这完全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因为现代教育的要求是“学会怎样学习”。
【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
(一)培养乐学的习惯
如今的学生聪明、好胜、好奇、好问,酷爱刨根问底。这就为习惯的培养奠定了生理和心理基础。而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学习,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厌倦乃至学习效率低下。尤其是受“应试教育”影响的老师,一个劲地灌输,搞题海战术,搞机械重复地抄写,试卷一张又一张,使学生渐渐丧失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乐学语文的习惯,首先,应遵循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既了解他们的共性,又了解其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挖掘其内在兴趣。在语文课上,经常采用一些激励性语言,不断地刺激学生学习。如:“你想知道故事内容吗?”“你还有更好的说法吗?”“你想读一读吗?”“你觉得能比某某读得更好吗?”“哟,比老师想得还周到呢!谁还有高见?”等等,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不断学习的乐趣,慢慢形成习惯。
其次,培养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即主动进行学习。一句话,没有兴趣,学习习惯就无从谈起。
(二)培养自学的习惯
语文自学习惯是在实践中养成的。小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勤于实践。而这里的“实践”,就是“自学”。也就是说,自学的习惯是在自学的实践中养成的。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即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本领。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使学生逐步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然合度。”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小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应注重以下六种自学习惯的培养。
1.预习的习惯。从一年级新生开始,就着手进行预习习惯的培养??教给预习符号,提出预习要求,完成预习作业。每当预习一篇课文时,首先读通课文,并边读边画出生字和新词语,看看字形,想想意思,遇到不懂的在课文旁边打上问号。接着,汇报预习中学会的生字和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识字的习惯。为了走出长期以来“老师扶一扶,学生走一走;老师不扶,学生不走”的识字教字误区,应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先让同学过好汉语拼音关,然后利用笔画规则、造字特点分析字形、识学生字,最后运用工具书释义、扩词,利用“田”字格规范书写。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和独立学习,学生养成了识字习惯能采用多种方法识字,不仅每篇课文中的生字能全部掌握,而且连课外阅读中发现的生字也能主动掌握。识字能力提高了,反过来又增添了学习的兴趣。
3.动口的习惯。在教学中,应注重从低年级开始,处处设置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有成功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表达和表现的欲望。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表达机会,激励全体学生参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表达实践,获得成功的愉悦。
4.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是一种科学的阅读习惯。一边动笔一边看书,可以延长集中精力的时间,同时可以促进思维,增强记忆力。拿到新的教科书,让学生先看目录和单元,大致了解全册有多少篇课文、有几个练习等。读过的书留下读书符号,做到圈圈、点点、写写,为做练习和实际应用作准备。遇到书中的难点,学会用工具书,学会请教同学或老师、父母,并把结果记下来,养成勤记勤读的好习惯。
5.认真书写的习惯。要想把字写好,就得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揣摩笔画的呼应、避让、穿插,并要脑眼手互应,准确控制运笔的轻重疾徐。这样久而久之,就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沉着、镇静的习惯。从一年级写字课入手,将练习字融入日常的作业、日记、习作等书写活动之中,养成他们“提笔即练字”的良好习惯。
6.自查自改的习惯。学习如同耕作,不能只讲耕耘不讲收获。自查是一种学习效果的反馈,自改则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反映。只有及时检查,才能知道有哪些收获,问题何在,以便及时订正错误。这是一种责任。教学生做作业时要回头看,发现问题就提醒注意,并教给一些修改符号,养成认真检查、及时订正的好习惯。
实践证明,自学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学得主动活泼,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一旦自学习惯养成了,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
G.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认识抄复习和预习的重要性,让学生从一年级养成课后要及时复习,有不懂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课前要预习,把生字词预习好,并大致了解文章内容;三年级后,要学会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帮助学生养成课堂上专注听课的好习惯。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跟上老师的节奏,遇到学生分心的现象,要及时提醒学生,或者课后与学生及家长沟通;
3.让学生养成整理错题的习惯。提醒学生准备错题本,把练习、测验的错题整理好,分析错误原因,分析答题的正确思路,并且隔一段时间就要拿出来复习,再做一遍,检验自己掌握好没有。
4.一年级开始,可以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让学生练习着把自己身边的事情记录下来,作为表达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