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学语文怎样从语文要素,文体意识,阅读策略方面进行评课
评课即课堂教学评价,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对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确立现代化教学观,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常规管理,开展教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评课也是一种技能和方法,需要一定的学习和培训,并不是什么人都能观懂课、观清课、议好课。评课者一方面应具备一定的教学修养和经验,一方面应掌握一定的观课技术要领,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为基础,以看、听、想、记、谈等多种评课活动协调为保证的立体性综合技能。
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者斯皮尔伯格就教育评价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课堂教学评价是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有关理论,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授课者的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分析、评议,指出其成败得失,认定其优劣的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评课使授课者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不足,使听课者获得启迪借鉴,从而取长补短,最终达到迅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的目的。如何评好课,对许多教师来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对于部分新上任的老师来说,却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实际茫然的问题。
一次成功的评课,需要评课者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1.正确的评课目的
评课的目的是什么?是在肯定与否定中让授课者看到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获得进一步提升的信心和途径;让听课者通过对授课者的观摩,吸收新的科学的现代教育思想与理念,与授课者共同提升。
2.规范的流程意识
任何评课活动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议题。在评课活动中,我们主张“流程规范,焦点集中”。每一个授课的老师都有自己的设计和思考,都有想表达和展示的教育理念和追求。如果在课前就让授课者说说自己想给大家呈现什么,让听课者有明确的注意指向和问题期待。评课是,大家又能围绕相应的主题结合课堂上的现象集中探讨,深入对话,相信评课者收获会更多。
3.先进的教学理念
先进的教学理念是评课活动得以成功开展的重要保障。时代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知识教书匠,也不应该知识蜡烛,而应该是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不仅要求我们是教学骨干,更应是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归类总结上升为理论的研究者;要求我们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学者学得轻松,教者教得舒心,听者听得明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评课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评课前的准备
(1) 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相应课文
(2) 根据自己近期思考的问题作几个假设
(3) 根据自己研究的课题提出几个问题
(4) 有的放矢的去听课
(65) 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活动,包括时间分配,双方各自的言行等详尽记录。
(6) 听课结束后要及时反思
(7)结合开始提的问题进行整理。
1、 注意的问题
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还要关注学生的学。对于教师的教,听课时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授课者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确定了怎样的教学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目标?
第二,课程的导入,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的情景等,教师如何设计有关问题,如何呈现,如何安排活动拓展学生能力?
第三,从整节课看,体现出教师何种教学思想?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否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第二,整节课中,学生的活动占全部课堂时间的比值?
第三,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哪些方面获得了利益?
听课时,教师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获取第一手资料,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节课奠定基础。
2、 关于评课的角度
评课可以从很多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展开:可以评教学目标,可以评教科书处理,可以评教学程序,可以评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可以评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可以评课堂效果。这些内容只是普通的评课内容,重要的是转变方式,从学生的角度来聆听分析一堂课,有的放矢地研究剖析一节课,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两个问题,这样的评课才是有效有益的。
总之,评课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真正掌握这项基本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评好一堂课必须站在全面的发展的高度进行,体现现代化教育观念,明确评价的内容、标准、要求。当然评课的知识要点或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不是仅有这些。教育心理学认为,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因此,要掌握评课的技能,教师还必须运用这些评课的知识进行评课实践。评课文化文化达到至真至善的境界,评课活动才能真正促进教师学生与教育的健康发展。
② 认识和关注文体特征对阅读教学有哪些影响
教什么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1.依据课程标准、学情分析、文本特点确定明晰、具体、可操作与可检测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具体、集中,具有提升学生言语运用能力与渗透人文熏陶的价值。 如何教 【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 1体现对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阅读策略和方法的培养; 2.突出学生的言语理解、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3.关注学生的个性阅读、独特体验、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价值取向。 学域 如何学 【学习状态、 参与程度】 1.注意状态:集中、持续; 2.参与状态:投入、全员; 3.思维状态:积极、主动; 4.情感状态:自然、自控。 “四真”——真读、真思、真议、真练 学习效果 【目标达成、 素养提升】 1.有效达成预设教学目标; 2.学生在语文知识、言语技能、阅读策略与方法、审美、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积累、技能训练、过程感悟、人文熏陶乃至语文素养提升。 下面仅就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教什么”和“如何教”,结合本次教学展示会上的课例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 一、阅读教学“教什么”(教学内容) 无论是作为研究者,还是作为听课教师,我们审视、评价一节阅读课,首要的关注点应该是教师“教什么”(教学内容)是否明确、具体、合宜。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过于关注教师“怎么教”,也就是过于关注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对于教师“教什么”,也就是更加关键的阅读教学内容的研究、建设,却一直处于茫然、模糊的状态,从而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语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 王荣生教授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对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具体情境中的一个班乃至一组、一个学生,为使学生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将课文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将自己读懂的内容等同于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同时,很多阅读教学还处在阅读理解(即学生读懂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的层次,很少对于每篇课文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 我认为,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教什么”(教学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一)写了什么 这里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在阅读教学中在课文内容、主旨方面完成五个任务:1.理解课文的内容;2.习得课文介绍的相关知识;3.感悟课文表达的主旨;4.体悟课文蕴含的感情;5.受到审美的熏陶感染。 (二)怎么写的 如果说“写了什么”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怎么写的”就是从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文字,也就是完成张志公先生所说的“走一个来回”。当前很多阅读教学往往只重视“写了什么”,这可以说是仅仅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小部分任务,因为阅读教学的更重要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各种语言形式在准确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逐步习得语言运用的规律,最终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怎么写的”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词语:重点词句的品析、体悟,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的词语; 2.句式:课文中出现的具有迁移作用的或不同寻常的语言表达方式; 3.写法:修辞手法的使用,构段的方式,课文开头、结尾、过渡的方法; 4.标点:准确使用的标点,意味深长的标点,异乎寻常使用的标点。 (三)学会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近年来,语文界对于国际学生评价(PISA)、国际阅读能力发展研究(PIRLS)及台湾阅读策略等的了解不断深入,对于在阅读教学中应进行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的教学已经形成共识。人们普遍认同的比较适合小学语文阅读的主要阅读策略包括:提问、联系、预测(猜想)、联想、推论、比较、概括、图像化、综合(统整)等。 那么,语文教师确定阅读教学“教什么”(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什么呢?简言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依据学情实际:包括你所教这个班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语言积累程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此前本班学生是否接触过与本篇课文相同题材、题材的课文,学生是需要从零开始学习这类课文,还是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拓展、提高,等等。 2.依据文本特点:这里面又包括两点,一是文体特点,比如教学写事的记叙文,就要关注事情发展的叙述过程;教学小说,就要引导学生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点;教学寓言,就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和认识寓意等。二是语言特点,比如作者准确的用词、多变的句式、平中寓奇的写法、一反常规的标点等。 3.依据课标要求: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具体化方面仍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果教师仔细研读课标,尤其是不同学段对于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还是对于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很有帮助的。例如对于词语的教学要求,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就应依据不同学段的要求,确定具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内容。 二、阅读教学“如何教”(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我认为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首先明确“教什么”,再考虑“如何教”,而且根据很多优秀语文教师的经验,往往几乎在明确了“教什么”的同时,“如何教”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比较顺畅、有效的教学思路和设计。这也就是说,教师在着手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之前,应该首先做的功课一定是文本细读,而且是全身心地“潜心会本文”,然后要从文本中跳出来,将自己的身份和视角从一名成熟的阅读者转换为一名处在阅读学习阶段的不成熟的阅读者——学生,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想:学生阅读这篇课文能读懂什么?可能会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学生阅读中会出现的阅读障碍是由于背景知识的欠缺,还是阅读策略的缺失?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在语文运用方面应该习得、驻留哪些知识、技能?在思想感情方面应该得到哪些体悟和感染?等等。 关于阅读教学“如何教”,现在广大教师从认识和理念上都比较一致地认同要致力于学生语文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次“精英杯”教学展示会的16节课为我们研究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在具体的教学行为层面,应该如何落实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生动的课例。下面,我想仅就与阅读教学“如何教”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结合正反两方面的课例略陈己见。 (一)要正确认识与恰当处理阅读教学中的“理解” 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理解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题中应有之义,理解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阅读教学中,不应绝对化地看待理解,即使在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也不应一概拒斥理解。有的课文学生理解不够深入或理解上容易出现偏差,有的课文,含义比较深刻,时代背景远离学生,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这样的课文在教学时就应适当加大理解的分量。例如《爷爷的压岁钱》一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攒”等重点词语,通过男生、女生分别复沓朗读“我”7岁、10岁、12岁时爷爷说的话,不断加深感悟爷爷的良苦用心。 当前阅读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是过于注重课文内容的理解,导致月底教学的效益不高,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不高。例如《“美极了”与“糟透了”》,课文的主旨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文中作者有很明晰的表述),像这样的课文就没有必要在内容理解上过多纠缠,可以把省下的时间多用在体会、练读不同人物的心理、语气。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简明、简单 阅读教学需要进行教学设计,而且许多参加公开课、展示课的教师往往力求把课设计得有新意。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很多,教师设计得很费力,课堂上师生都很忙乱,每个环节看似都走了一遍,但总觉得哪个环节都不扎实。本次展示会上教师执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师根据课文四个季节的构段方式相似的特点,先带领学生学习春天这部分内容,并引导学生总结出作者描写春天小兴安岭的思路:季节——树木——其他景物。接着,就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和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另外三个季节,相机进行朗读、背诵的语文训练,教学层次清晰,教学重点突出。 (三)阅读教学要体现文体意识 之所以很多阅读教学出现了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现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罔顾不同文体的特点。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和实施阅读教学的时候,应从文体的角度进行考虑,力求依据文体的特点展开教学。例如教师执教《杨子荣打虎》时,根据课文的小说(节选)的文体特点,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引导学生品读重语段中的场面描写,体会人物心理、表情、动作描写对于刻画杨子荣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从而认识杨子荣具有的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英雄品质。教师执教元曲《塞鸿秋·湖上即事》时,则突出了意境的创设与体会,重点进行诵读训练,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阅读教学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目前一些教师的阅读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的现象,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教师的提问设计仅仅是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设计服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学习实际。而在这次展示会上,教师教学《故乡的芦苇》一课,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是: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动笔画一画,再写上自己的体会。教学《莫高窟》时,上课伊始,教师就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莫高窟的位置、莫高窟里都有什么等,教师顺势展开教学。这就体现了阅读教学是从学生的初步阅读感受出发(而非从教师的设计出发),也使教师的问题设计具有了整体性和较高的思维价值,同时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提供了空间。 (五)语言形式的学习与运用要真正成为阅读教学重要内容 1.注重正音等语文基本训练。 这次展示会上,教师普遍重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而且采用了灵活而有效的方法。比如教学《哈尔威船长》时,教师出示了“奔”的两个读音:bēn bèn 。同时出示了词典中对这两个读音的解释。接着,出示了课文中含有这两个读音的句子,引导学生正确地予以区分。 2.词句学习的方法要灵活。 无论是初读课文后集中认读词语,还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词语词语的品味,都体现了对于词语教学的重视。因为词语不仅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贯穿整个小学三个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 除了借助词典、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外,在教学《莫高窟》学习“惟妙惟肖”和《故乡的芦苇》学习“纺织娘”等词语的时候,教师使用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词语,效果较好。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同时出示三个句子:①先头部队的战士杀向敌人。②先头部队的战士勇猛地杀向敌人。③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下山,杀向敌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使用形象的比喻比仅仅使用抽象的形容词,表达效果更形象,更生动。 3.朗读训练的目标要具体,训练要扎实。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更加具体、深切地体会课文内容、主旨和情感。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及学情实际,确定每课时具体集中的朗读训练目标,切忌每篇课文都在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中笼统地写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有这样一句:“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一位教师根据课文是描述小溪的,提示学生朗读时将其中“淙淙”要读得轻一些。还有教学《月光曲》,教师也提示学生要把“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中的“霎”读得轻一些、虚一些,以表达出当时的意境。这样的朗读训练目标就是准确而具体的。 每节课的朗读训练目标也不宜过多,教师要重视训练的扎实。尤其是当学生反复朗读也读不出效果时,教师要通过范读、创设情境、语言描述、技巧提示等多种有效方法,帮助学生,真正让学生通过每节课的朗读训练,朗读水平均有所提高。 4.要重视进行综合性的语用训练。 阅读教学中应力求进行综合性、整体性的语用训练,对于具有较高语用训练价值的语言文字要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训练。例如针对《莫高窟》描写飞天的这部分文字,有两位教师是这样设计语用训练的: (1)品读语言,发现特点(使用排比句,每句使用两个四字词语,句式整齐,描写形象); (2)朗读训练,读出画面; (3)练习背诵,积累语言; (4)搭设支架,尝试仿写。 一位教师出示:有的手握短笛,( );有的围坐一起,( );有的( ),( )。 一位教师展示了另外三幅飞天的图片,出示: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有的( )。 5.阅读教学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学习与训练。 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要倡导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我理解就是强调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语言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修辞、构段谋篇等)的学习。除了上述提到的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仿写之外,本次展示会上,教师执教《爷爷的压岁钱》临近结尾时,让学生以“感谢你”为题,写一写对亲人感谢的话。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教学中的从读学写、读写结合要尽量贴近课文内容,即使是安排的想象、拓展表达练习,也应与课文的内容或表达有某种相关;同时要避免为写而写的倾向,一定要因文制宜,因学生制宜,注重实效。 6.要积极探索阅读策略教学和群文阅读教学。 在本次教学展示会上,一位教师教学《杨子荣打虎》时,运用折线图的形式,让学生尝试使用“图像化”阅读策略学习小说一波三折的写法,并进行复述训练。一位教师执教《拐弯儿处的回头》围绕“父爱”这一主题在一节课中进行了群文阅读教学:①用《不一样的爸爸》这一绘本的朗读导入;②教给学生用串联关键词的方法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③学会运用朗读评价的阅读方法;④延伸阅读,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 这两节课对于目前阅读教学研究的热点——阅读教学策略和群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带给与会的教师很多启发
③ 小学语文有哪些文体,各种文体如何教学
1、引导学生分析情节结构。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回
教师如能从品人入手让学生认识文答中的作者和行文时的作者,教学生品读出作者文中的情思和写文时的真情,长此以往,学生一定能品文而识人,知晓每一位散文家的文体风格。反过来也是同样的,学生把握住每位作家的文调,就能很快的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认识作者本人,最终都能达到散文教学的成效。可见,品人、品情、品文是相互依存,共同滋长的。
④ 小学语文不同文体文本教学模式的重点是什么
帮助学生建立不同文体的概念,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为自己的写作起到迁移作用。
⑤ 如何关注语文教学中的课型课类,让自己能驾驭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
不同文体的教学有不同方法
记叙文重点在事件的梳理、描写手法等
散文的重点在于语言的分析,修辞手法运用
说明文重点是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议论文重点是论点论据和论证
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教学多了才能游刃有余
⑥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重训练,促进师生的交流与合作。接手班级之后,等到班级秩序稳定,我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读书、说话、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训练。训练学生怎样以正确的姿势看书读书,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说标准的普通话,还有就是站在自我的角度练习用“我认为……我感觉……我想……”进行说话,树立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训练学生小组合作怎样学,怎样汇报,怎样评价,并且注重每一个细节。二、重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丰富的语言来自于积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字词、古诗、名言谚语、课外阅读等方面的积累。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步骤展开这方面的教学。第一步,我首先抓住教材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通过记忆比拼、开火车、快速接龙等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积累的乐趣和收获。第二步,使学生能用课本中教给的识字方法来识记生字,例如把简单的熟字,也就是已经认识的字加一加,减一减,变成另外一个字,或是熟字加偏旁减偏旁。第三步,围绕“日积月累”这个主题,我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比比谁认识的字多”、“摘苹果”、“登山”,通过这些游戏来让学生认识字词,不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表现好的学生或是小组,都及时在学习园地上的“展示栏”上,给学生画上红花奖励,让他们感觉到学习中的快乐。三、通过多途径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与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读中感悟”。一年级的课文是富有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的,而且文章篇幅不长。用来锻炼朗读是很好的材料,加上课件教学,让学生先模仿录音跟读课文,在了解了课文后再试着自己朗读,一些重点的句子和段落还可以几个学生来比赛读,读完评价再读,看看有没有进步。
⑦ 小学语文课堂上怎样关注学生学习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乐知”才能“乐学”。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金也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有无对学习效果的好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个性,尊重学生需求,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特别是对于注意力及认知能力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更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把平淡无奇、索然无味的语文课堂变得充满吸引力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首先,语文老师必须意识到“兴趣”二字的重要性。
学习,需要身心的投入,自然免不了劳力费神,它确实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然而,我们发现,对于这种“苦”在学生中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学生将学习当成一种沉重的包袱,认为学习枯燥乏味,因而叫苦连天;有的学生将学习看成一种愉悦的劳动,认为学习其乐无穷,因而乐此不疲。究其原因,当推“兴趣”二字。学习有兴趣,便劲头十足,再累也觉得精力充沛,而学习无兴趣,则一蹶不振,再轻松也觉得索然无味。同样,对某科目感兴趣,往往此科目就学得好学得牢,反之亦然。可见,学习兴趣的有无对学习效果的好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课堂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融洽的师生关系,诱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平等是师生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基本条件。同时教师应该提倡“微笑教学”,要用自己的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我在课堂提问时,对答对的学生投与赞赏的目光,对其进行赞赏,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对答错的学生进行鼓励,称赞其虽然答错了但其举手的行为勇气可嘉等等。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如果一位学生因受到某位教师的斥责而产生畏惧感,渐渐地他对该老师的学科不感兴趣,会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相反地,一位学生因某事受到老师的青睐和赞赏,他便因为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因此,教师应注意全面发展关心和爱护学生,多给他们表扬和帮助。
三、灵活导入的设计引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课堂也是如此,如何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引入你的课堂,引起学生对这堂课的好奇心与兴趣,将是这堂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每篇新的课文导入的设计十分重要。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如复习旧课导入、提问讨论导入、图片音像展示导入,情境设计导入、设置悬念导入等等,如何设计应根据具体的篇目和内容来考虑。
例如:我在教学《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弓弹——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锋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就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理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去读书、思考,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借助教学道具激发兴趣
课本中有很多课文是非常有意境的,令人回味无穷。若仅教师一个人表白就显得苍白无力了。所以,教师必须学会充分利用各种教学道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音乐激发兴趣。
例如:《飞夺泸定桥》描述的是红军长征时期飞夺泸定桥的史实,录像中激烈的战斗画面和嘹亮的冲锋号把学生带入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的下一步做好了铺垫。
2、利用图片激发兴趣。
《少年行》是一首古诗,新教材要求学生边学故事边想象,但这首诗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距较远,想象困难。我把幻灯片打在屏幕上,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上的少年,看他的衣着、铠甲、神态,想象他挥舞兵器的英姿,听马的嘶鸣,再看马的样子和佩饰。学生的手呼啦啦举起一大片,抢着说个没完。
3、利用软件激发兴趣。
《草船借箭》是与历史有关的一篇课文,全文意在赞扬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文中有一段描写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句子,牵扯到双方地理位置,风向、水流、船头船尾调转等问题,靠老师一张嘴是很难说清的,关键时刻我把软件连放两遍,学生频频点头,嘴里啧啧赞叹,再问学生:看懂了吗,学生连连点头,随即如数家珍般的一一说清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难点迎刃而解。
4、利用实物激发兴趣。
讲《我爱故乡的杨梅》时,我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深红的杨梅请他们观察、品尝,学生们看着杨梅直吧唧嘴,几个淘气的男孩吃完杨梅伸出红舌头互相笑着。
实践证明,要是教师能善于利用教学道具来进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能使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竞争意识的培养激趣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是自然的竞争法则,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没有竞争的意识,便没有学习的动力,只有在一种你跑我追,我赶你逐的学习氛围中,不仅仅个人才会有所进步,就是集体也才会有长足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将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由课堂外的知识测评引入课堂内的知识竞争,让他们真正体验到竞争过程中的快乐与趣味。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古诗文诵读比赛,学生踊跃报名参加,通过在班中诵读赛,竞争参赛资格。班中还举行古诗文成语、典故出处集锦比赛,给搜集得多的同学加平时素质量化得分。还让学生自己出题互考,并通过评比方式进行,让学生多查找资料。同学们各显神通,有一种在知识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他们在竞争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参与积极状态和兴趣程度。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引导想象,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所以在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段,实施兴趣教育,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理论也认为,人的学习实质上是“填补完形”。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在教学这课时,学生兴致高涨。我趁热打铁:“凶恶的狼不再找理由,朝小羊身上扑去,请你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学生们沉浸在想象中。不一会儿,就有学生讲起了他编的故事:“说着,狼就朝小羊身上扑去,小羊将身一躲,狼用力过猛,没收住脚步,一下就掉进了河里淹死了。”听到这里,有学生马上进行完善:“狼掉进了河里,使劲挣扎着,可是挣扎了几下就没劲了。不一会儿,狼就没有了踪影。”又有的学生这样编:“可怜的小羊吓得一边跑一边喊:‘救命啊!救命啊!’恰巧,羊爸爸找小羊来到这里。羊爸爸随手拿起一根木棍,使劲向狼脑袋上打去。狼没注意,一下被打个正着。狼眼前一黑,一头栽进了河里……许久也没有上来。”结合这个故事,学生有的编成大象伯伯来帮忙:“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扔进了河里”。有的编成小动物来帮忙:“小猫用爪子挠狼的眼睛,小狗用牙咬狼的尾巴,小猴拿棍子抽打狼的身体……狼疼得嗷嗷直叫,直顾躲,一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死了。”
听着学生的发言,虽然语言还有些稚嫩,很多地方尚须教师指导,可是我依然由衷高兴。在这里我看到学生如火的热情,看到学生学生兴趣的火花,更看到未来的路有多么宽广。
实践证明,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敢说、愿说、有话可说。这样既体现了因材施教,又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又例:在上《长城》这一课时,我说:“咱们学这课书要爬到长城上面去。”“怎么爬呀?”先请同学们站起来,边背诵边想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得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就靠者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图象越来越近,越来越逼真,好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气魄雄伟的长城不是在我们的脑子里,而是在我们的脚下。只要我们一伸手就可以摸到它。”我问:“踏上了吗?”学生们闭着眼睛,笑眯眯他说:“踏上了!”“摸到巨大的条石和城砖了吗?”悟性好的学生可以回忆起巨大的条石和城砖,于是便答:“摸到了!”“我们是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让我们一起抬起着两三千斤重的条石吧!条石重不重?”“重!”“山岭陡不陡?”“陡!”“我们怕不怕?”“不怕!”于是学生们大声回答边弯下假装抬条石,一时间课堂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学生们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想象感知过程中,深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总之言之,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迸发出迷人的火花。而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都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⑧ 进行语文各文体教学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1、引导来学生分析情节自结构。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
教师如能从品人入手让学生认识文中的作者和行文时的作者,教学生品读出作者文中的情思和写文时的真情,长此以往,学生一定能品文而识人,知晓每一位散文家的文体风格。反过来也是同样的,学生把握住每位作家的文调,就能很快的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认识作者本人,最终都能达到散文教学的成效。可见,品人、品情、品文是相互依存,共同滋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