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小学语文阅读课
课表上一般没有这类课,但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个阅读课又是必版不可少的。每周,抽权出一两节课,让孩子们静心的看看自己喜欢的书。(书可以是班级建的读书角,或学校阅览室借的,自己买的)这会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
小学阶段重在习惯的养成,养成一个爱看书的习惯对他们而言是终身受益的。
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
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识字教学是基础,阅读教学是积累,习作教学是综合运用。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小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进一步影响到学生对于信息的理解能力和处理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知识积累的过程主要是阅读教学,它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语文教师必须提高对阅读教学的重视。
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们阅读兴趣的关键,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打好学生的学习功底,才能将所学的知识综合地运用结合起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解决小学生兴趣低下、注意力涣散的问题,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对读过文字的印象。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不同的句式,朗读可以促进说话的能力,朗读也能提高写作能力等。
确定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核心地位,逐渐加强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阅读有了兴趣,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兴趣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和培养,兴趣的培养不是一天就能够实现的。
总而言之,在小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语文知识积累的过程,是语文教学整体过程中的关键,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意的、独立的阅读能力。
㈢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阅读教学有什么不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精神。那么, 作为新课标的实施者,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探索与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挖掘教材资源,有机渗透综合性学习,体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乐趣
综合性学习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得到协调发展。
在教《赤壁之战》之前,我曾教过一篇《苦肉计》,文中记叙了黄盖、周瑜为了诈降曹操,合演了一场苦肉计使曹操信服。我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有机渗透综合性学习,在教到黄盖怒火直冲、周瑜怒不可遏时,我随机让学生说出描写发怒的词语;黄盖被打时,我设计一处补白,让学生揣摩各种人物的心理活动,还组织学生写写黄盖给曹操的诈降信。
由于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有机渗透了相关知识,因而在教学《赤壁之战》时能得心应手,学生学完《赤壁之战》后仍意犹未尽,我又以本篇课文为出发点设计上了一堂语文综合活动课。
具体内容如下:
A.【辞海拾贝】1.重在让学生说出与三国有关的成语,如三顾茅庐、七擒孟获、桃园结义、神机妙算等。2.歇后语:出示歇后语的前半部分,让学生说出后半部分。如(诸葛亮弹琴,诸葛亮的鹅毛扇,关公照镜子,张飞穿针……)
B.【各显身手】 通过讲故事、朗读、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各施其才。
C.【开动脑筋】 重在让学生写一写、评一评三国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刘备、张飞、关羽、赵云等),通过开展辩论,让学生学会全面评价人物。
D.【开心一刻】三国主题歌,诗词鉴赏(《七步诗》《赤壁怀古》),三国地图(魏蜀吴地图、荆州图),三国连环画(草船借箭、赤壁之战)。
通过课前的准备工作,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创造潜能得到了发挥,互助合作精神得到了发扬。本节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趣,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乐学。通过课堂活动的实施,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表演能力、评判他人的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依据儿童生活实际,担当角色,参与表演,使综合性学习“活”起来
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针对综合性学习这一特点,在教学《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我请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这篇课文的特点是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也可以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把握住了晏子和楚王的神态、语言、动作,揣摩了他们的心理活动,把人物表演得很逼真。虽然不能像专业演员那样技艺高超,但是他们演得很投入、很认真,积极性特别高。在担当角色、参与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受到了教育,达到了语文学习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实践性,“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相并列的一个项目,也必须与学生生活结合。例如,在低年段学生中开展“生活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低年段学生识字量很大,为了增强识字的趣味性,加大识字量,巩固已认识的字,我们让学生认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字。如食品包装纸、同学的名字、商店名称、学习用品、路牌站台上的字。利用身边的语文学习资源,学生养成时时识字、处处识字的意识,及向人人学字的习惯。在高年段学生中开展搜集广告语、网络语言、店名门牌、产品说明书的活动,选择一个主题,分组完成。学生进入生活中的语文世界后发现,原来生活中语文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只要我们走进社会,关注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语文是活生生的,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其乐无穷。只有生活中的语文才如此的鲜活生动、丰富多彩。
四、落实课后实践性作业,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
综合性学习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在课文后新增了一些实践性作业,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的思想。让学生在实践中谈一谈、说一说、想一想、写一写、演一演、问一问、查一查、画一画、做一做、找一找,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理解、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增长知识,增加才干。
总之,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没有现成的教材、案例,靠的是执教者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空间、时间,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创新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时空里学语文、用语文,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㈣ 小学语文阅读的七大技能是什么
很遗憾,没有收到相关信息,个人以为应该是阅读的三种方式:阅读、朗读、默读,和接受信息的四个步骤:搜集信息、识别信息、组合信息、创新信息。
㈤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小组合
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总纲,其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遵循“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具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的变化,自主学习、小组教学、探究合作的课堂改革教学观正在形成。广大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与课改之中,实践《语文课程标准》,令人欣喜。但是,反思课改十多年来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效果却并不理想,无论是老师们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式、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方法,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教”与“学”的方式没有发生根本的变革。
一、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载体,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学得最得心应手的学科,学习的效果也应该是令人满意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课改以来,由于在理论层面多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理解不到位,甚至出现了偏差,加之初期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不能有效落实,致使在实践层面的课堂教学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容忽视的问题,形式大于内容,学生语文素养没有得到明显提高,语文教育效率不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与日俱减。
一是狭隘理解削弱基础。部分教师对语文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的性质深入理解不到位,忽视了传统教学中的“双基”训练,不重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重视遣词造句的训练,反而为了实施人文教育,只展示老师如何深挖人文内涵。新课程改革提倡开放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对文本加强渗透、大胆整合”,有的教师由于对此理念理解的偏差,把语文课上成了综合表演课、科学探究课,根本没有重视学生“说”和“写”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二是肢解文本淡化整体。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讲解每篇课文,都只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书,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形成知识碎片堆积,根本不顾课本编排的系统性,不能面向整体任务和聚焦核心问题,孤立了文本,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断章取义。
三是形式作祟表面自主。学生自主原则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只有这样,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才是有价值的。目前,语文课堂中的所谓自主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预设的活动中“忙碌”,好像“被绑架”一样,按照交流、汇报、操作、检查的编程进行,很难看到学生的个体思考;有的课堂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失去了“主心骨”。其结果是学生无所适从,表面上获得了自主,实际上却是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没有与教师的“主导”达到有机结合。
四是没有预设随机探究。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中、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看到:“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思考以下问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分几部分”等随意探究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可操作性,适宜性,随机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
五是缺乏指导无效合作。进入新课改以来,合作学习成为中小学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不管实际教学内容需不需要,每节课都要用上“合作学习”,表面上的热闹,“摆花架子”、“走过场”,徒有其形而不具有其神,随便4人组合或6人组合,讨论没主题,交流没规矩,缺乏合作学习指导,徒劳无益,其现状令人担忧。
六是脱离目标游离文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要尊重和珍视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所形成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这一理念,课堂上对于学生脱离文本的所谓“独特的体验”不敢否决,害怕一否定,就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教师不置可否的态度,廉价的表扬充斥着课堂,导致偏离了课文原意,曲解了文本实质,脱离了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扭曲了学习的方向和实质,失去了语文教学应有的真趣。语文教学中,不能为了自主就置文本的价值取向于不顾,学生的独特感受应以文本的价值取向为基点,努力实现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独特感受这两者的最佳契合。
七是情境缺位泛化体验。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种现象:学生自由读课文,只草草地读了一遍、两遍,有些甚至连起码的字都没认清、句子还没读通顺,课文内容更不清楚,老师就要学生谈阅读感受,交流体会。常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信马由缰不着边际地说。有的甚至一节课下来,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进行完了再全班讨论交流,完全成了“自读自悟,个体体验”,有些课堂老师没说几句话,没发表什么意见,没有任何情境的创设,没有了重点,没有了中心,反而淡化了体验。
二、当今中、小学生心目中的语文老师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过发现和挖掘学生潜能带来学生身心的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教育是人的事业,不是知识的事业,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不同的学生变得更加不同,而不是把不同的学生变得更加相同。所以,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走进学生心理世界,理解学生成长特征,体验学生生存状态,把握学生的生活方式,才能使课堂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使课程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使语文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师生交往与对话更进一步深入。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了解自己教育对象的内心需求。以下是笔者整理的当今中小学生的心里呼唤:
“我心目中的语文老师,应该有一种独特的文人气质。他(她)喜爱读书,喜爱散发着芬芳的油墨。他(她)无须熟识文人墨客的身世境况,却能以自己的视角评价迁客骚人的文学内涵。他(她)言行得体又富有品味,哪怕长袍马褂的混迹于闹市,也能让这酒肉人生充满灵动的色彩。”
“我心目中的语文老师,应该将语文融入生活。语文不该局限于课堂,汉语的博大精深源于生活并应归于生活。能够品出一个词的精妙,懂得说话的艺术,并将这份诗情画意融入真实丰富的大千世界,于举手投足间给学生以美的遐思,才是一位真正懂语文的老师。”
“我心目中的语文老师,应该善于倾听。在教育走向模式化、规范化的今天,语文课是一片难得的能够让学生各抒己见的净土,允许一篇课文在不同的学生眼里有不同的色彩,他(她)愿意倾听学生口中不加矫饰的想法,然后会心一笑,略加点拨,学生便有“拨开乌云见明日”之感。课堂值得尊敬,需要严肃,亦不乏活泼,善于倾听的老师总能对学生那一点小聪明、小心思温和以待,成全一桩两全其美的乐事。“
“我心目中的语文老师,我更愿意叫他‘先生’。‘先生’二字,总给人一种文质彬彬的感觉,头脑中浮现的,要么是一个捋着胡须和童子们一起摇头晃脑的慈祥老头,要么是身着长衫戴着眼镜站在三四十年代讲台上的学者。他应该有一个大容量的大脑,古今中外,从正史到轶事,从礼仪制度到新兴词汇,从上古神话到网络文学,凡是和语文有关的,都好好地在他的脑子里存着,至于其他的学科,也得略知一二,也就是说,他就像一部活的网络全书。”
从学生的期待中我们可以明白语文老师的不容易。有人说“语文教师就是一个杂家”,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语文教材包括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极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贯穿着语文的全部基础知识和语文能力,因而要有效地从事语文教学,就必须有广博的知识。”语文这门学科,覆盖面最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兴趣广泛,求知欲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远古到未来,从宏观到微观无所不想知,自然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要具有丰厚、系统、纯熟、全面的专业知识及其他科学、人文知识,对他们才有巨大的吸引力,从而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想法
一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不能让传统文化教育缺位。传统教育,注重人的道德品行、人格操守培养,秉持“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理念来教育学生,以期最终“化民成俗”。传统教育,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指导兼督导,学生的主要功课是朗读和背诵,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传统教育由于有一套成熟的教材,使受教者语文功底扎实,常常是未到成年,写字、作文、思想已相当可观。传统文化书面语的优点在于端庄文雅,简洁精炼,妥帖适宜、字无可删、句无可削是它的行文标准,尤其是儒家文章,符合明道、传道的传统,历代都不允许淫思邪念和粗辞鄙语进入它的语用系统。我们欣喜地看到,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大量蒙学读物、国学书籍已在出版,许多地方自发地出现了私塾式的教学,成立了道德文化促进会,办起了国学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此起彼伏,我们寄望于这样的语文教育。
二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就是借一篇篇范文作为例子教会学生说话作文,口头说为话,书面说为文。如果一个班的学生张口能说,拿笔会写,就一定有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张庆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要倡简,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因此我们一定要认识课改过程中的窄语文、泛语文、非语文的种种现象,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坚持读背写,简简单单教语文。”于永正老师也说过:“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简单。其实语文课就是识字,写字,就是朗诵背诵,就是教他们写作文,所以语文课上师生要潜心研读文本,不要一惊一乍。” 语文课一定要抓好语言文字训练,重视朗读、感悟,注重意文兼得。学语文就是为了“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提倡语文大阅读教学、主题阅读教学。好的语文课标准就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课堂上要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及教师的激情导语创设充满情境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去读去悟;读的形式应多样而灵活,如,初读强调疏通,要求读准、读顺、读通;精读课文时重在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边圈画,边批注,读中求解,读中感悟;赏析课文聚焦品味,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品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表达的精妙,培养语感,领悟写法,当堂练笔。在具体教学中,抓住文章的关键点、训练点,以读代讲,以写代讲,以练代讲,让学生学会应用语言、内化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写出佳句美文。
三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最终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对于老师来说,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角色的转换。这也就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授之以渔”、“教学相长”。如果把每节课比作一次野外探险,那么老师就要把目的地位置告诉学生,再给他指出一条或者几条通往那里的路,剩下的事情就由他来做好啦。这里面包含两个问题,即课堂定位、协作引导。课堂定位,也就是这节课的意图是什么,要想让学生掌握或了解什么,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协作引导,就是通过事例(方法)操作演示,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旨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与自我完善能力,倡导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学会学习应该成为语文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作为一门工具课,应更多地体现出实用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所以,教师跟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合作的伙伴关系,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因为相对于文本,教师与学生同样是习得过程的参与者,不存在高低之分,这就是民主语文和人文语文理念的体现。
四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更要体现教师的“言传”和“身教”。对学生来讲,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一次情感的体验,心灵的洗涤,思想的陶冶。教师的“言传”和“身教”正是缩短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使学生尽快“身临其境”,促进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促使学生与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的最有效的路径。首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教师情感融入文章的表现,而只有置情于文中,才能真正使学生身心受到感染,进而激活他们的情感细胞,渐入佳境;其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激情灵活的手势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教师用艺术性的肢体语言激活作品中鲜活的面容,去感染学生纯真的心灵,使他们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随老师的思维跳跃,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效果;第三、精彩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的“下水作文”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真正做到示范引领,达成“亲其师、信其道”之目的;第四、丰富激昂的表情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绝佳手段,在课堂教学中配合抑扬顿挫的课堂语言能够把文章的意韵更好的表现出来,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五、信任、肯定、期待、鼓励的眼神是促使学生进入最好状态的催化剂,教师适时的点拨,不仅能使学生茅塞顿开,疑团尽释,还能使其鸿蒙初化,情感升华,认知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㈥ 小学语文 什么是课内阅读
上课的课内阅读就是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进行阅读训练
考试的课内阅读就是摘用教材内的课文片段作为阅读材料,并围绕其中内容出考题
㈦ 什么是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与课文的作者、人物、创作背景有关的介绍或故事。回
2.与课文题材答相当、相似的文章推荐。
3.与课文选自同样的作品的阅读。
扩展阅读可加深你对原课文的理解,也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
㈧ 小学语文中常用的阅读方法有什么
说一下我读书时候考语文阅读用的方法,高分必须啦!
1、先不要阅读文章!先看完题目!!(应内试教学容必须)
2、找出每条题目的问题主干及关键字!
3、阅读全文,找出问题主干及关键字所在的段句
4、高能注意:使用文章内的字句拼合组成答案(答案的每字每句必须在文中出现)!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一篇文章100个人阅读会有100种不同的归纳方式,那么考试,特别是中考、高考怎么制定标准答案呢?关键就在于,只要标准答案是在文章内可以直接划出来,就没人敢说这个答案不标准!懂了么?
再说一下,为什么不要先读全文呢?因为还有作文啊!时间能挤就挤吧,我考试的时候经常不知道全文说了啥,但是阅读5题起码对4.5吧,这是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㈨ 小学语文多种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有:
1、引导学生读,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大多会专采用自由朗读、属默读、分角色读、齐读、指名读等阅读方法,这样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2、教会学生品味课文,品味语言,抓住文章中的优美词句段落身临其境地去阅读,去想象,去感悟,去欣赏,品味情感,让学生走进课文,进入角色,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训练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一篇文章常常在表现手法、层次结构、思想内容上有独特之处,同时许多文章在这些方面又有相似之处,教师在必要的示范分析后,训练学生自觉地学会分析综合的方法;
4、鼓励学生评论文章内容,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思想内容,鼓励学生批判地继承,敢于评价敢于创新,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只要言之有理。
㈩ 如何有效进行小学语文扩展阅读
1、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在阅读中采用多种方式引导获得多种信息及独特体验,鼓励学生不仅要“读进去”,还要“吐出来”,更要“说开去”,进而在阅读时间、形式、速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均能取得较大的突破。
2、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各学科的学习水平。
3、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体现语文学习的开放性。
4、以读促说,以说促写,真正使“作文”和“阅读”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彼此成为深化优化课改实验的最佳支撑和组合。
阅读要求
(一)数量要求:
1、一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拼音读物为主);
2、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3、三年级不少于20万字;
4、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
5、五年级不少于70万字;
6、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
7、每生每学期至少平均读五本书(包括假期)。
在阅读前,做必要的指导,指导学生读书方法,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抒发感想,多学以致用,自己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鼓励每天为自己留有有半小时的自由阅读时间。
(二)速度要求:
低年级提倡朗读,每分钟不少于50至60字;中年级朗读和默读相结合,平均每分钟在100至120字;高年级提倡默读,每分钟为160字左右。
(三)内容要求:
1、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
2、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
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
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科普科幻读物和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可以由语文教师依据年部、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特点、年龄特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年组商议,并选择推荐。
具体操作:
(一)阅读实践方面。
1、积累笔记:
(1)按照语文教材要求,积累相关课文的词、句、段、篇;
(2)三-六年级每周一次课外积累(与日记相结合),提倡围绕习作主题进行有所为的积累;
(3)三-六年级每月一篇读后感,建议内容包括摘录有教育意义或精彩生动词句段落,包括按照书中的故事情节、段落、层次进行综合提炼的主要内容,更包括写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一月一次,每学期三次,汇报后在日记本上积累好,学期末学校进行抽测)。
2、背诵古诗词:
(1)必背篇目:
①一、二、三、四年级背诵古诗共计80首(选自《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一年级两学期背诵古诗16首,二年级两学期背诵古诗18首,三年级20首,四年级26首;
②五、六年级增设宋词背诵(题目附后),其中,五年级两学期共背诵宋词14首,六年级两学期共背诵宋词16首。
(2)推荐背篇目: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积累素质高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篇目推荐,以进一步增强其阅读积累的拓展面。
3、背诵古文:
(1)一、二年级《三字经》每学期背诵四分之一;
(2)三、四年级《弟子规》每学期背诵四分之一;
(3)五、六年级《论语》及古文。其中五年级上学期《学而篇》,下学期《为政篇》;为了体现中小衔接,六年级上学期背诵《论语十则》(初一课文)、沈复的《童趣》(初一课文)和周敦颐的《爱莲说》,六年级下学期背诵陶渊明的《陋室铭》和《桃花源记》。
4、课内、外名篇佳作积累成诵,进而丰富自己的文学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