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语文课文人教版第一场雪是几年级
应该是小学课抄本啊
上星期五,吃袭完午饭我和平时一样开始上午自修。
突然我们听到了一个同学叫了一声:外面下雪了!立刻,所有的同学都不约而同地一至把头扭了过来,看向了窗外。果然窗外面真的飘下了一片片洁白的雪花。而且,外面的雪越下越大,大的就像是一片片洁白的鹅毛一样。我不禁感叹道:真美啊!。下课零响了,朱轶同学大概是过于兴奋了,大声地说了一句:今天晚上可能会积雪的!
下课了,同学们都迅速地跑到了外面的走廊上,把手往外面伸,想接到一些雪花。因为我正好坐在窗旁,所以一打开窗,一片片雪花就随风飘了进来。手一伸到外面,它们便都飘到我的袖子上,我的袖子顿时变成了蓝白相间的了。
这次的雪还算下得蛮久得,下到下午第二节课。在历史课上,有些同学还会由时向窗那看雪。
我喜欢雪,它是那么白,那么美。我更喜欢雪花们飘到我的身上,脸上。我想这次的雪应该是今年最大的吧!虽然最后还是停了,没有积起来。
② 小学课文<第一场雪>的全文
这是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第一场雪。
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开始还伴着一阵儿⑴小雨,不久就只见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⑵云密布的天空
中飘落下来。地面上一会儿⑶就白了。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就万籁俱寂⑷,只听得雪花簌簌⑸地不断往下
落,树木的枯枝被雪压断了,偶尔咯吱⑹一声响。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今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⑺!山川、河流
、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⑻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
了毛茸茸⑼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⑽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⑾的雪球儿⑿。一
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籁籁地落下来,玉屑⒀似的⒁雪末儿⒂随风飘扬,映着
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大街上的积雪足有一尺多深,人踩上去,脚底下⒃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
掷⒄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个话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并不是一句迷信的成语。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
部分越冬的害虫;融化了的水渗⒅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⒆庄稼⒇生长的需要。我相信这一场十分及时的
大雪,一定会促进明年春季作物,尤其是小麦的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做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
被”盖得越厚,明春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21):“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22)
睡。”
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23)把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的道理吧。
③ 六年级课文《第一场雪》文章解析
这是人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来自于著名作家峻青的作品《秋色赋》,原题为〈瑞雪〉写于1960——1962年,正是我们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期,当时棉粮歉收,人们多么希望能有个好收成啊。当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入冬以来第一场大雪时,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理无比喜悦,
写下这篇散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雪景——由雪景引起的联想。写雪景又分三个层次:雪前——雪中——雪后,写雪前,分别从清早、中午、黄昏写出大雪峰降临之前的气候变化;写雪中,从白天写到夜晚,描写出大雪纷飞的景象;雪后的景象,是全文的重点内容。作者由面到点,由景到人,细腻地描述了大雪出晴的美丽景色。全文在写法上做到了抓住特征,有条有理,粗细有致,情景交融,写出了一幅明丽生动的山村雪景图。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第一场雪》这篇课文中用了大量的时间名词:“前天”、“昨天”、“前些天”、“中午”、“黄昏”、“下午”……很明显的,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这篇课文很精细地描写了雪前、雪中和雪后,这也足以表达作者对雪的赞美以及对人明的祝福。
“冬天麦盖三称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也正是这句话,第一年饿死了几千人,还有些兴存的人由于多年吃树皮、白石头……肠胃收缩,第二年有了一点猪油、大米……很多人肠胃不适应,然后撑死了几千人。
言归正传,《第一场雪》描绘出了非常洁白、纯洁的雪,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充分的表现了对人民的关注。因此,我也来说几句。
雪前雪中和雪后,表现人民的关注。天空中彤云密布,鹅毛般雪从天降。山村夜里格外静,雪花簌簌往下落。大雪整整下一夜,万里江山变晶莹。柳树挂着银条儿,玉屑雪末随处扬。孩子雪地亦欢趣,叫声欲把雪震落。这场大雪很及时,明年必有好收成。
内容提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已经渗透了相关的修辞手法的教学。如比喻、夸张、比拟、反问、设问、对偶、排比等。比喻句和比拟句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修辞内容。什么是比喻?什么是比拟?有比喻词的句子就是比喻吗?有人的句子就是拟人句吗?如何判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比喻与比拟的修辞手法,是我们小学教师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比喻与比拟的概说(一)比喻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手法叫比喻。 ①由此而言,构成比喻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如“我脚底仿佛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不能够成比喻,因为它不符合本质不同这个条件。而“我心里仿佛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小学语文第六册《一束鲜花》)②就能构成比喻。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例如:“这只猫像一条鱼。”不能构成比喻,因为它们没有恰似点。而“这只猫像一只小老虎”。就能够成比喻。比喻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词语)组成。比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成许多类型。教学上,一般根据比喻的构成特点分成明喻、暗喻、借喻三类。比喻在文中可以起到化平淡为深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 简洁的作用。例如:(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小学生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2)万里江山变成了粉装玉砌的世界。(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场雪》。(3)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场雪》)上述例句,例(1)是明喻,把漓江水的绿比作一块无暇的翡翠,比喻词“仿佛”。例(2)是暗喻,把雪后的万里江山比作粉装玉砌的世界。暗喻词是“变成了”。例(3)是借喻,本体柳条儿句中直接用“银条儿”代替。(二)比拟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想象的手法,故意把物当作人,甲物当乙物来描写的修辞手法,叫比拟。③比拟一般分为拟人、拟物两类。拟人,即把事物当人来描写,使它们具有人的言行、思想、情感。拟物即把人当作物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比拟在文中可启到色彩鲜明、描绘行象、表意分明的作用。例如:(1)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林海》。(2)风还是可以灌进来。(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3)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上述例句,例(1)是拟人,把兴安岭当作人来写。例(2)、例(3)是拟物。“风”不是吹进来,而是“灌进来”。“敌人”有“尾巴”,是把甲物当乙物,把人当物写。二、比喻和比拟的辨析有比喻词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吗?有人的句子就是拟人吗?比喻与比拟这两种修辞方法在小学阶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因而,正确地辨析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比拟,把握与区别好比喻与比拟的句子,对我们小学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1、有比喻词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吗?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前面我们提过,一个比喻句必须具备本质不同而有必须有恰似点这两个条件。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句。(1)同类相比。例如: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小学语文第六册《画杨桃》。有一天,像往常一样,我随着父亲去新汉普斯湖中的小岛上钓鱼。(小学语文第七册《钓鱼的启示》)(2)表示猜度。例如: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近来了。(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穷人》)院子里静悄悄的,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小学语文第六册《院子里的悄悄话》)(3)表示想象。例如: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小学语文第六册《赵州桥》)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小学语文第三册《难忘的一天》)(4)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2、比喻句和几种句式的区别。比喻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打比方,由于形式较多,容易与其它的句式相混淆。我们不防采用下列方法来区别。(1)缩句找特征。比喻句一般有“本体”、“喻体”、“比喻词”构成。简单的比喻容易找,如“太阳像个大火球”。本体是太阳,喻体是大火球,比喻词是像。但句子长了就比较难判断,我们就可采用缩句找特征来判断。例如: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高梁的根,它不但在我看不见的地下扎得很深,而且在高梁秆的下端离地尺把高的关节处,向下长着许多气根,有点像榕树的根,用手摸摸,是那么坚韧,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地,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小学语文第九册《高梁情》)例句中,我们看到了三个比喻词“像”“像……一样”“仿佛”。第一个像是同类相比,不是比喻。我们可以把这个长句缩成“高梁的气根像鹰爪一样抓住他,仿佛擒住一个庞大的活物”。它的本体、喻体、比喻词特征就显而易见了。(2)换词法。用“是”作比喻词的比喻句,与有“是”字的句子容易混淆。我们就可以用换比喻词的方法加以区别。一般来说,用“是”作暗喻的比喻句,我们是可以换成明喻的。而不是暗喻的句子,就不能换,一换句子就变了。如“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可换成“我们像祖国的花朵。”是比喻句。而“我们是学生。”若换成“我们像学生。”句意就变了,不是比喻句。其它的暗喻也同样可试着采用换词法来判断。如“雪后的万里江山变成了粉装玉砌的世界。”可换成“雪后的万里江山像粉装玉砌的世界。”而“这一张纸变成了一架飞机。”就不能换成“这一张纸像一架飞机。”(3)去词法。比喻句中的比喻词“好像”是不能去掉的,不是比喻句的“好像”可以去掉。如:“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好像一个个的红灯笼。”去掉“好像”就不通了,是比喻句。“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他。”去掉“好像”句子仍然能读通,不是比喻句。(4)加词法。有的比喻句不用比喻词,我们就可采用加上比喻词来辨析它。如:“花儿一样的脸。”加上“像”后就变为“像花儿一样的脸。”是比喻句。如“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加上“像”后就变成“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3、有人的句子就是拟人吗?比喻与比拟两种辞格都有一个“比”字,构成了它们字面上的相似。而比喻重在“喻”,比拟重在“拟”,则又造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性。比喻与比拟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二者的构成基础不同。比喻构成的基础是相似性,比拟构成的基础是仿照性。比喻要求两事物有相似点,而比拟倒是着重两事物之间的不同点。例如: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的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小学语文第六册《我爱故乡的杨梅》)例句中,“细雨如丝”是说细细的雨和丝在这一点上是相似的,是比喻,而说杨梅树贪婪的吮吸着春天的甘露,是把“杨梅树”当成具有人物的贪婪、吮吸的行为来写,是拟人。另一方面,二者的结构形式不同。运用比喻,不管是明喻、暗喻,还是借喻。喻体必须出现,不能省略,本体不一定出现。运用比拟,本体(被比拟的事物或人物)必须出现,拟体(比拟的事物或人物)一定不出现,一出现就成了比喻。比拟只是临时把拟体的某种品格赋予本体。例如:(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只有一个地球》)(2)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小学语文第三册《看雪》)例(1)是暗喻,喻体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如改为“地球,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就变成了拟人。例(2)是一个排比,拟人兼借喻的句子。树上披着银装,“披着”很明显的是拟人。用“雪毯”和“银装”来比喻雪后的地上和树上,本体隐藏,是借喻。三、小学教材中部分疑难句子解析④1、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小学语文第八册《古井》)这是一个在小学教材中让老师们争议不休的句子。有的人说这是一个比喻句,就像“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的心像刀绞一般。”其实,从构成比喻的条件来看,它们是不一样的。“老师”和“园丁”的本质区别是职业的不同,相似的是“培育”性。因而是比喻。同样,“我的心像刀绞一般。”中,本质的不同是心是没有人拿到来绞的,而用“刀绞”来比喻,就可以把心痛这种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例句中,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指的是井水洒在路面上,春雨也是水,它们是本质相同的两种事物,所以我认为不能构成比喻。2、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小学语文第七册《观潮》)有人说这个句子是用“白色战马”来比喻钱塘潮的,也就是说,本体是“钱塘潮”,喻体是“白色战马”。这样的分析不太符合作者的本意。从句子所处的上下文来看,整个自然段是从形状、颜色、气势、声响四个方面来描写钱塘潮的。这一句描写的是钱塘潮向人们涌来的气势,比喻的本体是“那浪潮越来越近”的气势,比喻的喻体是“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只用“白色战马”是表现不出钱塘潮的气势的。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样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小学语文第九册《草原》)这是一个比喻兼比拟的句子。用“中国画”来比喻小丘柔美的线条。而句中的“流”字又使本句具有了比拟的特征。即把“翠色”当作会流的物体(水、油等)来写。拟体是可以流动的物体,但没有出现。4、在这境界里,连俊马和大牛都有时侯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小学语文第九册《草原》)回味着草原的乐趣,很明显是人才具有的思想,是拟人。而句中虽有“好像”但我们去掉“好像”一词后,意思仍然读通。这里的“好像”只是表示想象的意思,不是比喻句。5、女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像一阵风就能把她吹倒似的。(小学语文第八册《古井》)句中有比喻词“像……似的”,但我们不能把“一阵风”或“一阵风就能把她吹倒”说是喻体。说把女的比作一阵风,也不符合文意,说把女的比作一阵风能把她吹倒,它们的本质都是“她”,也不能构成比喻。而再单薄的女子一阵风也不能真的把她吹倒。这应该是一个夸张句。6、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勃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子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小学语文第八册《猫》)说猫“温柔可亲”,是把猫当作人来写,是拟人。“小梅花”是指猫在稿纸上留下的脚印,不用脚印而直接写“小梅花”,是借喻。7、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小学语文第九册《三峡之秋》)“群峰披金甲”,“阳光跳跃”,“长江热烈”,“光辉投向”这一连串的描写是比拟,而“像一条金鳞巨蟒”则是比喻。8、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匆匆》)“日子如轻烟,如薄雾。”“像游丝样的痕迹。”是比喻。把日子的匆匆流逝比作轻烟被吹散,薄雾被初阳蒸融;把痕迹比作游丝,形象而又生动。初阳不说晒干薄雾,而用“蒸融”,是把初阳当作火来写,拟体是火,是拟物。9、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鸟的天堂》)颜色是不能“照耀”人的眼睛的,这是把颜色当着能发光的物体(太阳、灯光等)来写,即把甲物当着乙物来写,是拟物。10、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小学语文第七册《卢沟桥的狮子》)句子用了四个“好像”,学生会误以为是比喻。但我们用去词法就发现“好像”去掉后,句子的意思仍能读通,且我们在句中找不到喻体,因而不是比喻。但把柱子上雕刻的狮子说成“长吼”“专心”“偎依”“藏”“做游戏”“淘气”“按”等一系列有思想,动作行为的人,是比拟,也是排比。 11、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小学语文第六册《火烧云》)云从西边“烧”到东边,是把云当作火来写,拟体是火,没有出现。“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是把红彤彤的云比作火。这是一个比拟兼比喻的句子。12、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穷人》)“掀起”“卷着”“敲打”,这一系列的词语就明显看出这是一个比拟句。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比喻与比拟的修辞手法讲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地探究新的规律,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积累更多的经验,把我们的教学工作搞得扎扎实实,有声有色。
⑤ 小学语文课文《第一场雪》的课文标注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生字、新词,积累描写下雪时和雪后景色的词语。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凛冽”、“彤云密布”、“粉妆玉砌”、“毛茸茸”、“谚语”等词语的意思。
(二)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边我们学习了课文《林海》,学完后,你理解了什么?(作者通过自己细致的观察,抓住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展开合理的想象,景物描写和联想结合起来,并运用抒情、议论等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峻青写的一篇文章《第一场雪》。这篇文章是从峻青写的《瑞雪图》中节选的,它既写了实在的景物,又有自己的联想,语言文字非常优美。
(二)简单介绍本文的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1962年。1960年至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欠收,国民经济遭到了暂时的困难。人们是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这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写下了这篇散文。文章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大雪,讲述了“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课文。
(三)听课文录音。注意本文的写作顺序。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
(1)“彤云”,指什么云?(下雪前密布的阴云。)
(2)“谚语”,什么叫谚语?本课的谚语是哪句话?(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用简单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本课谚语是“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瑞雪兆丰年”中“兆”是什么意思?
(预先显示。)
(4)什么是“俗话”?(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话。这种话简练而形象,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瑞雪兆丰年”就是一句俗话。)
(5)“粉妆玉砌”是什么意思?(用白粉打扮,用玉石砌成,形容雪后一片白色的世界。)
(6)“簌”与“籁”,进行读音、字形、字义的比较。
2.填写课后练习第一题。(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联想)。
(五)默读课文。分小组议论课文的分段,概括段意。
(引导学生将内容相近的自然段归纳在一起,按文章脉胳将内容分为两部分:下第一场雪的经过及联想;也可以按时间顺序分为四段: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下雪的好处。)
(六)指三名同学,分别朗读雪前、雪中、雪后这部分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按时间顺序写的。)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及其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有了明显变化的词语。(可用投影仪显示)
前些天——阳春三月 昨天一早——骤然变冷
中午——凛冽寒风 下午——呼呼地刮
黄昏——鹅毛大雪
开始——伴着小雨 不久——大片雪花
一会——地面白了 夜里——压断枯枝
今晨——天放晴了
小结:作者这样写,既显示了由晴到阴、由暖到冷、由雨到雪气候的骤然变化,又明显地可以看出是按时间顺序来描写第一场雪的。文章的层次清楚。
(七)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层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了解雪天的美丽景色,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二)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雪中、雪后的美丽景色,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二)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三、教学过程
(一)听写字、词。
彤云 凛冽 寒流 棉被 粉妆玉砌
飘落 谚语 寂静 瑞雪 兆丰年
(二)让学生再一次听课文录音。注意作者对“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写。
(三)讨论、交流。
1.自己读“雪中”的描写。画出课文中描写雪花在空中飞舞的样子和形状的词语。(写雪是“纷纷扬扬”的,雪花是“大片大片”的,是从空中“飘落”下来的。)画出描写雪花“声”的词、句。(写夜里下雪,雪花是“簌簌地”往下落,“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偶尔咯吱一声响。”)
2.读“雪后”的美景。
(1)“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什么意思?(用白粉装饰,用玉石砌成,形容雪后一片白色的世界。这是一个十分生动的形容。)
(2)作者是怎样描写无风时和有风时的雪景的?(“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这是雪后无风时的雪景。有风时则是“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3)说说你觉得作者这样描写雪后的景色美吗?为什么?(作者这样描写雪后的景色很美。写无风时,白雪落在“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变成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落在“冬夏常青”的松柏上;则变成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多美的景象。写有风时,“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都变成了“玉屑似的”“雪末儿”,在阳光下,显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雪后的美景。)
(四)学生有感情地再次读课文。(引导学生,细细地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例如下面的句子:
“嗬!好大的雪啊!”写出作者惊喜的心情。
“山川、河流……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喜悦、赞美这第一场大雪的思想感情。……)
小结: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景物描写得越美,越生动,感情就抒发得越真挚,越充分。
(五)齐读第二部分课文。
1.“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是什么意思?(“瑞雪”,是指吉祥、应时的好雪。“兆”,预示。“瑞雪兆丰年”是说这场雪下得很好,很是时候,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它的科学根据是什么?(作者从三个方面说明它
⑥ 6年级课文:第一场雪的 中心思想是什么
第一场雪
峻青,原名孙俊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生于1922年。山东省海阳县西楼子村人。幼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十三岁即做童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地方抗日民主政府从事教育和群众工作。1941年写了第一篇作品。1944年后。任胶东区党委机关报《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敌后武工队小队长。1948年春,随军南下,作中原新华记者。后调《中原日报》、中南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52年,调中南文艺界联合会从事专业创作。后调上海,任作协上海分会代理党组书记。1957年任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1960年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集《黎明的河边》、《海燕》、《最后的报告》、《胶东纪事》、《怒涛》;长篇小说《海啸》;散文集《秋色赋》、《欧行书简》。此外,还有与人合写的论文集《谈谈短篇小说的写作》。
《第一场雪》是峻青1962年在胶东半岛农村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棉歉收,人们都企盼丰收年的到来。文章通过写胶东半岛入冬以来下的第一场雪及关于雪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第一场雪》是作家峻青1962年在胶东半岛农村写的一篇散文。由于苏联是第一个成为共和国的一个国家,我们也要成为共和国时,苏联来帮忙,给我们指导发展之路,并且借给了我们很多的钱。但是1961年,苏联推出了为我们倘开的致富之门骤然关了起来,并且要求中国尽快退还苏联借走的钱。于是毛泽东就说:“就算勒紧裤腰带,吃草根,也要把苏联借来的钱还回来!”于是就闹了这三年的自然灾害,数人因为饥饿导致死亡。在1962年的冬天,下了一场雪,使作者联想到了“瑞雪兆丰年”这个谚语,心情无比喜悦,于是在兴奋之下,写出了《第一场雪》。
峻青是现代作家,山东海阳县人。本文写于1962年。1960- 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时期,三年间,粮棉欠收,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 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了这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触景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第一场雪》。
《第一场雪》是作家峻青1962年在胶东半岛农村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棉歉收,人们都企盼丰收年的到来。文章通过写胶东半岛入冬以来下的第一场雪及关于雪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第一场雪》是作家峻青1962年在胶东半岛农村写的一篇散文。由于苏联是第一个成为共和国的一个国家,我们也要成为共和国时,苏联来帮忙,给我们指导发展之路,并且借给了我们很多的钱。但是1961年,苏联推出了为我们倘开的致富之门骤然关了起来,并且要求中国尽快退还苏联借走的钱。于是毛泽东就说:“就算勒紧裤腰带,吃草根,也要把苏联借来的钱还回来!”于是就闹了这三年的自然灾害,数人因为饥饿导致死亡。在1962年的冬天,下了一场雪,使作者联想到了“瑞雪兆丰年”这个谚语,心情无比喜悦,于是在兴奋之下,写出了《第一场雪》。
雪永远代表美丽.因为雪很美,很纯洁,为庄稼带来了收成.因为作者想让人类幸福,给他们祝福.
雪
雪的作用
雪花是一种美丽的结晶体,它在飘落过程中成团攀联在一起,就形成雪片。单个雪花的大小通常在0.05——4.6毫米之间。雪花很轻,单个重量只有0.2——0.5克。无论雪花怎样轻小,怎样奇妙万千,它的结晶体都是有规律的六角形,所以古人有“草木之花多五出,度雪花六出”的说法。雪花多么美丽而轻盈呀!我越来越喜欢雪花了,如果能够再次目睹大地白雪皑皑,绿树披银装,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趣事。
“瑞雪兆丰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农谚。在北方,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像给小麦盖了一床御寒的棉被。雪中所寒的氮素,易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所以又有一句农谚“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雪的作用很广,但雪对人类有很大的好处。首先是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因雪的导热本领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所以,受雪保护的庄稼可安全越冬。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此外,雪还能增强土壤肥力。据测定,每1升雪水里,约含氮化物7.5克。雪水渗入土壤,就等于施了一次氮肥。用雪水喂养家畜家禽、灌溉庄稼都可收到明显的效益。
雪对人有利也有害处,在三四月份的仲春季节,如突然因寒潮侵袭而下了大雪。就会造成冻寒。所以农谚说:“腊雪是宝,春雪不好。”
雪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医药养生保健报》 冬季,大雪纷飞,苍茫无际。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之时,往往忽视了雪的作用。雪对人体健康有很多好处。《本草纲目》早有记载,雪水能解毒,治瘟疫。民间有用雪水治疗火烫伤、冻伤的单方。
经常用雪水洗澡,不仅能增强皮肤与身体的抵抗力,减小疾病,而且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如果长期饮用洁净的雪水,可益寿延年。这是那些深山老林中长寿老人长寿的”秘诀”之一。
雪为什么有如此奇特的功能呢?因为雪水中所含的重水比普通水中重水的数量要少1/4。重水能严重地抑制生物的生命过程。有人作过试验,鱼类在含重水30-50%的水中很快就会死亡。雨雪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大气中要有“凝结核”存在,而大气中的尘埃、煤粒、矿物质等固体杂质则是最理想的凝结核。如果空气中水汽、温度等气象要素达到一定条件时,水汽就会在这些凝结核周围凝结成雪花。所以,雪花能大量清洗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故每当一次大雪过后空气就显得格外清新。
据测定,一般新雪的密度每立方厘米为0.05-0.10克。所以,地面积雪对音波的反射率极低,能吸收大量音波,能为减少噪音作出贡献。
雪的保温作用
积雪,好象一张奇妙的地毯,铺盖在大地上,使地面温度不致因冬季的严寒而降得太低。积雪的这种保温作用,是和它本身的特性分不开的。
我们都知道,冬天穿棉袄很暖和,穿棉袄为什么暖和呢?这是因为棉花的孔隙度很高,棉花孔隙里充填着许多空气,空气的导热性能很差,这层空气阻止了人体的热量向外扩散。覆盖在地球胸膛上的积雪很象棉花,雪花之间的孔隙度很高,就是钻进积雪孔隙里的这层空气,保护了地面温度不会降得很低。当然,积雪的保温功能是随着它的密度而随时在变化着的。这很象穿着新棉袄特别暖和,旧棉袄就不太暖和的情况一样。新雪的密度低,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就多,保温作用就显得特别强。老雪呢,象旧棉袄似的,密度高,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少,保温作用就弱了。 为什么物体里贮藏的空气越多,保温效果越强呢?
这是因为空气是不良导体的缘故。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物体,它本身都能通过热量,这种能够通过热量的性能,称做物体的导热性。在自然界常见的几种物质中,空气的导热性最差。所以物体里容纳的空气越多,它的导热性就越差。由于积雪里所能容纳的空气量变化幅度较大,因此,积雪的导热系数变化幅度也较大。一般刚下的新雪孔隙大,保温效应最好,到春天融雪后期,积雪为水所浸渍,这时它的导热系数就更接近于水了,积雪的保温作用便趋于消失。
雪蚀作用
冰缘气候条件下积雪场频繁的消融和冻胀所产生的一种侵蚀作用。产生雪蚀作用的地区分布在没有冰盖的极地和亚极地以及雪线以下、树线以上的高山带。那里年均气温为0℃左右,属于永久冻土带。雪场边缘的交替冻融,一方面通过冰劈作用使地表物质破碎;一方面雪融水将粉碎的细粒物质带走,故雪蚀作用包括剥蚀和搬运两种作用。随着雪场底部加深,周边扩大,山坡上逐渐形成周边坡度小的宽浅盆状凹地,即雪融凹地。其形态、成因和空间分布均不同于冰斗,但两者又有联系。当气候进一步变冷、雪线下降时,雪蚀凹地可发育成冰斗;反之,气候转暖、冰川消退时,冰斗可退化为雪融凹地。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的雪蚀作用方式和速度各不相同。在纬度较低、降水量大、年冻融日数多的地方,雪蚀作用速率较快,雪蚀凹地深、面积大。如中国东北小兴安岭地区,雪蚀凹地十分普遍。反之,在纬度高、降水量少、夏温低的地方,雪蚀作用就弱。地面坡度的影响是:坡陡>40°,雪场不易存在;平地上雪蚀作用极慢;30°左右的坡地上,雪蚀作用最为活跃。
冬季,大雪纷飞,苍茫无际。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之时,往往忽视了雪的作用。雪对人体健康有很多好处。《本草纲目》早有记载,雪水能解毒,治瘟疫。民间有用雪水治疗火烫伤、冻伤的单方。
经常用雪水洗澡,不仅能增强皮肤与身体的抵抗力,减小疾病,而且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如果长期饮用洁净的雪水,可益寿延年。这是那些深山老林中长寿老人长寿的”秘诀”之一。
雪为什么有如此奇特的功能呢?因为雪水中所含的重水比普通水中重水的数量要少1/4。重水能严重地抑制生物的生命过程。有人作过试验,鱼类在含重水30-50%的水中很快就会死亡。雨雪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大气中要有“凝结核”存在,而大气中的尘埃、煤粒、矿物质等固体杂质则是最理想的凝结核。如果空气中水汽、温度等气象要素达到一定条件时,水汽就会在这些凝结核周围凝结成雪花。所以,雪花能大量清洗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故每当一次大雪过后空气就显得格外清新。
据测定,一般新雪的密度每立方厘米为0.05-0.10克。所以,地面积雪对音波的反射率极低,能吸收大量音波,能为减少噪音作出贡献。
冬 雪
冬姑娘穿着银白色的礼服,带着冬天的礼物来了。
一瞬间,大片大片的雪花像千万只银色的蝴蝶翩翩起舞,飞向人间。雪花,越来越密,像棉絮,像芦花,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不一会儿,光秃秃的树枝上、袒露着胸膛的大地上、房屋顶上都织上了厚厚的洁白的羽绒衣。杨柳的枝条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苍松翠柏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雪末儿随风飘扬。路旁的树木缀满了银花,建筑物像琼楼玉宇似的闪着耀眼的银辉。天和地完全融合在一起。啊,好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我们仿佛生活在童话世界中似的,给人无限遐想……
多少年来,多少著名的诗句都赞美过她:“燕上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何等气魄!雪花又给劳动者带来多少喜悦和憧憬。她还是丰收的“预言家”——瑞雪兆丰年。
雪,你是冬天的使者,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冬天因为你而生动,而美丽。
我和同学们整个冬天都在盼雪,但是天总是暖暖的,不见你的影子。
终于冷空气来了。一天早晨,在寒风中看见你轻盈地从天空飘落,像雨丝般落下来,一阵风吹来,你像撒向天空的细盐,漫天飞舞。大家看到你的身影都惊喜得发出了:“下雪了!下雪了!”同学们都把头探向窗外,高兴得不得了。
下课了,我们都来到走廊上赏雪,你看见孩子们的笑脸更高兴了,雪下得更大了,一朵朵、一簇簇、一团团的雪纷纷扬扬飘落下来,飘到地上、树上、屋檐上,也飘到大家的脸上、手上。鹅毛大雪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天空中翩翩起舞。雪密密地飘着,像织出了一面白网,远处的景物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眼前的东西都沾上了你的光彩。
下午,雪已经将大地镀上了一层白银,像穿上了厚厚的冬装,但你好像还是满足不了大家的心愿似的,不停地下。一会儿,这里的雪花徐徐飘下,像轻悠悠的鹅毛;一会儿,那里的雪猛烈地撞击着,像小舞人在跳舞,多么轻快的身影,多么飘逸的舞蹈,多么活泼的姿态。我心中暗暗赞叹:哦,好神奇的雪花,我喜欢你!
我想用手温暖它,这时雪变成了水,啊,雪感动得落泪了。我深深地吸一口气,啊,雪的清凉和甜蜜进入到我的心底。这是你纯洁的心灵,这是你多情的奉献,这是我们真挚的友谊。
第二天,你累了,静静地休息了,人们打开窗户,只见树上、马路上、房顶上都覆盖了厚厚的一层雪,满山遍野都是。大地一片洁白,像盖了厚厚的一床棉被,银装素裹,空气分外清新。雪地上一会儿就沸腾起来,小伙伴们都快乐地在雪地里玩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啊,雪,你是美丽的仙子,你是洁白的天使,你是我童年快乐的伙伴。
⑦ 有小学语文的<第一场雪>课文吗
《第一场雪》
作者:峻青
前天,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昨天,强大的冷空气就侵入了胶东半岛。
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下落。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部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大街上的积雪有一尺多深,脚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支离破庄稼生长的需要。这场大雪十分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