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心地备课,教学思路清晰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思路清晰地教学,课堂教学才能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比如《夜莺的歌声》这篇情节复杂、环环相扣的长文,我在设计教学时把教学重点引向了品读、研读和美读,让学生透过人物言行,在朗读感悟中凸显和活化人物形象.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的句子,特别是表现小夜莺言行的句子去细读体会.
二、精彩生成是课堂教学激活思维的关键精心的预设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基础,如果能够按预设顺利实施,应该说就算基本成功了.但学生的思维是否激活,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还得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彩的生成.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好的状态.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比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通过猜谜、编儿歌、顺口溜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了生字宝宝,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开心.教师应对学生多些激情,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教师在与学生之间平等相处,不要以权威自居;教学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讨论,共同解决,要尊重学生的看法,容纳不同的见解.
三、加强课堂管理,调控课堂节奏 教师应注重教学环境的空间设计,将每个学生置于自己的视野范围内;能够灵活地与每位学生顺畅交往,而不应该高高在上.
四、课堂教学多创造性的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素;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五、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给生成营造成良好的氛围刘良华老师认为:“很多活力并不需要教师去培育,婴儿、小孩的身体内部已经蕴藏了活力.学校教育只要不打击、破坏小孩的活力,就已经是做了一件最有教育意义的事情.既然孩子身体内部已经蕴藏了无数的活力,教育能够做的事情并不多,教育的使命只是激励、唤醒和鼓舞.除此之外,就有可能多余而且构成破坏.”的确是这样,人的年龄越小,越是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思维也就越具有发散性,受到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也就越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我们要构建张扬活力的语文课堂,就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这些奇思妙想,给生成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贰』 浅谈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艺术
作为一名教师,你对于学生的关注,必然会有积极的回报。就我刚刚接手内的这个班孩容子而言,学生素质一般,每次考试成绩都在全乡末位。通过多方调查了解和我上课的留心观察,发现学生的语文基础极差,学习习惯也不好,大部分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决定走进学生集体。课下,我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晚上注意经常询问寄宿学生冷暖,经常用赞美和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热情,避免说伤害孩子们的语言。课堂上,自己又总是首先进入角色,将无声的文字,通过丰富、激情,绘声绘色的语言和朗读,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面,再现那动人的故事和场境,以此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想象,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他们获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事的感受。
『叁』 如何巧妙调控小学语文课堂
如何巧妙调控小学语文课堂
作者:周海云
[导读] 课堂调空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堂常规的训练。
课堂调控是教师对课堂上学习情境的创设控制,对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对达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策略使用,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应用。课堂调控不同于执行教案。课堂调控不同于“课堂以教师为权威”。
一、简化课堂
1、简化教学内容
实施了人教版教材后,我们都不难看到:新教材的内容在量上多了很多。低年级第一册拼音部分就有四个复习,六个单元;第二到第四册教材都有八个单元,每一册教材当中都包括八篇识字,三十四篇左右的课文。每篇需要认识的新的汉字的数量比原来的教材有大幅度的增加。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但要承载的东西比起其他年级的学生要多得多。而我们有的教师认为低年级的学生懂得太少,觉得讲得越细,孩子就理解得越深;读得越多,孩子就学得越好,对教学内容难以割舍;还有的老师觉得教材既然都这样编排出来了,如果不教那么考试考出来怎么办?所以对教学内容不敢割舍。
案例陈述:《学会劝阻》
理论阐述:不同学生所能承受的教学内容是有一个度的,教学内容太多,构成教学节奏太紧,使学生的心理节奏一直处于急促、紧张的状态,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这疲劳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学生游离我们的课堂。因此作为教师要学会象卢勤老师说过的故事《蹲下来看孩子》中的那位妈妈,蹲下身来,真实地感受一下孩子眼中的世界。正视学生的学情,以教材为例,截取部分,简化教学内容,那么课堂上就可以放慢脚步,和学生真诚的互动,关注他们的不会,并竭尽我们教师的全力引导他们从不会到会,课堂上就一定能够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
再看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以文章教学为主,一篇文章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假如我们不对讲课的内容进行调控,那么在稍纵即逝的40分钟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既要完成读通读顺课文和识字写字的保底工作,又要理解文章内容,进行相关的语言文字训练,什么都面面俱到,必定什么都不能到。在语文课堂中对于一些长的课文,要合理挤出有效的教学时间实现“长文短教”,做到立足文本,一课只求一得,落实字、词、句的低年级的训练重点,就足够了。
其实,舍弃有时是为了更好的获得。
2、简化教学语言
课堂调空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堂常规的训练。但常规训练不能靠课堂上教师喋喋不休的提醒,春风化雨的激励评价,不要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学生的行为总在反复,造成我们老师每天也得重复差不多的语言,时间一长,容易使学生形成听觉疲劳,甚至是听觉倦怠。因此我在课堂上就经常采用一些肢体语言进行调控,效果很好。比如:
课堂上的目光提问;迫切需要发言的学生建议他们可轻轻摇动自己的小手;注目倾听;击掌两下,表示要安静……诸如此类肢体暗示学生一旦掌握,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默契,实现无声无息地轻松调空。
二、趣化课堂
说到低年级的课堂,不能不提到“趣”。而关于趣的营造,方法更是多。有表演、故事、竞赛、游戏激趣,大型公开课上低年级的老师为了调控,还有把教学的环节以闯关形式出现,不停吸引学生的眼球,自始至终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曾有一个研究教育的人士说过:不爱学习的学生哪儿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一个也找不到。所以我今天要讲的就是怎样运用故事情节趣化低年级的课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拼音的学习中,借以学习拼音知识的插图与插图之间,并没有什么逻辑联系。而这些毫无关联的插图,又与每一节课学习的拼音知识紧紧相连。那么,单纯地以图教学拼音知识,容易产生单调、无味的课堂教学。如果能将这些零散的没有逻辑联系的插图,串联起来,协调于统一的有趣的情境中,就能让拼音学习成为刚跨入小学校门的孩子进行的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活动。
三、异化课堂
一堂课就如一块蛋糕,都是甜的,一直吃就腻了。再去吃点其他的东西就有味了。所以说没有变化的课堂是了无生机的课堂,是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我们要追求不一样的、有变化的课堂,也就是所谓的异化。
1、板块变化
课堂其实是一个氛围场。课堂的基调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低年纪的课堂调空很讲究动静搭配的问题。语文课中的“动”能激活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情绪,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静”则有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使课堂处于安静的状态。如果语文课上“动”多“静”少,就会出现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因此课堂虽然活跃但却显得浮躁;如果“静”多“动”少,学生就容易疲惫导致课堂沉闷压抑。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比如:《画风》的教学可以把安静的生字书写环节放在导课、课中、课末三个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在一个游戏之后,适当设计一些如听写、练习、默读,以静制动,快速调整学生状态;又比如在较长时间的看、写之后,结合教学,设计一些表演、背诵等活动量较大的环节;连续的半节课的训练之后,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精神疲劳、注意力分散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的提醒或警示对学生注意力的长久保持已无济于事。可以组织学生来一段律动等形式的课中操,舒展肢体,以动制静。这样,不但消除学生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增加师生间的感情。
正如一些高明的电影导演,总是在闹场之后又会安排一个静场,以调节和平衡观众的情绪。教学设计时候也要重视动、静的合理与巧妙转换,去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场,获得一个开放但不失控,规范但不沉闷的课堂。
2、语言变化
首先追求语气语调上的变化。比如讲述重点时,可提高音量,减慢语速,适当重复;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暂时变换声调,唤起无意注意;因为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令大脑皮层很快的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则打破着这种单调的催眠刺激。
其次追求内容上的变化。如课中的写字指导常常有读准音、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动手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几个步骤。教学时可以把这些习惯性的说法改成:和生字宝宝打招呼(读准音)、找找生字宝宝的家(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送生字宝宝回家(动手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把原本枯燥的识写以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加以呈现,让学生把生字宝宝当成朋友一样去爱、去呵护和生字一起游戏,体验交往的快乐,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注意力。
第三,追求节奏变化。
这样,通过这些变化,,使教师的语言就象蜜一样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驱散“脱轨”行为,使他们没有心思再去“走神”或“搅场”,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调控。
总之,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的情况千变万化,教学对象千差万别,表现各异,必然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机智灵活地运用调控策略进行调控,真正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开放”与“规范”的关系,实现“开放”与“规范”的和谐统一,使我们的课堂经常见到“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学生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的理想的状态。
『肆』 如何调控小学语文课堂
五、难点,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讨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特别是表现小夜莺言行的句子去细读体会. 二,课堂气氛活跃.除此之外,共同解决、课堂教学多创造性的设计,思维也就越具有发散性、破坏小孩的活力,就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这些奇思妙想、唤醒和鼓舞、加强课堂管理,才能在课堂中思路清晰地教学,通过猜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了生字宝宝、精心地备课.教师应对学生多些激情、环环相扣的长文、自主,调控课堂节奏 教师应注重教学环境的空间设计.既然孩子身体内部已经蕴藏了无数的活力、小孩的身体内部已经蕴藏了活力、渴望知识的火药;激发兴趣,不要以权威自居,在朗读感悟中凸显和活化人物形象.但学生的思维是否激活、顺口溜等方法. 三,人的年龄越小、探索的活力、精彩生成是课堂教学激活思维的关键精心的预设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基础,学生学得开心. 四.我们要构建张扬活力的语文课堂,就有可能多余而且构成破坏.比如《夜莺的歌声》这篇情节复杂,容纳不同的见解;能够灵活地与每位学生顺畅交往: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好的状态,我在设计教学时把教学重点引向了品读:“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编儿歌:“很多活力并不需要教师去培育,我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的句子,存放着求知好学.学校教育只要不打击、研读和美读,教育的使命只是激励.”的确是这样,让学生透过人物言行,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教学中遇到问题时一,受到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也就越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教学思路清晰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给生成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谐的课堂中,婴儿,弄清楚课文的重点,给生成营造成良好的氛围刘良华老师认为,如果能够按预设顺利实施,就已经是做了一件最有教育意义的事情,课堂教学才能焕发主动,将每个学生置于自己的视野范围内.比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还得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彩的生成.”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素,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教育能够做的事情并不多,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而不应该高高在上;教师在与学生之间平等相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说就算基本成功了,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要尊重学生的看法,越是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伍』 浅谈如何用语言艺术生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在现实的语文课抄堂教学中,教师的评袭价语言常常是“是的”、“正确”、“你真棒”、“不错”、“好极了”、“答得很好”、“是吗”等,这些评价语言不仅过于单一、笼统,而且缺乏针对性与激励性。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从教师的评价中很难找到答案,更无法让学生从中获得启迪,从而进一步打开思路。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有效地运用评价语言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
『陆』 怎样运用课堂调控艺术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对教师来说,除了能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外,还要求在课堂上有灵活的应变能力,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节教学内容和方法,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和活力。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一、课堂气氛的调控课堂气氛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控方式,引导学生由某一特定的情景转移并沉浸在课文所规定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课文感情的基调是各式各样的,有的明快热烈,有的肃穆悲怆,有的雄壮豪迈,有的幽默诙谐。教师是调节课堂气氛的主导,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和调节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就会协调、融洽。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感情十分强烈真挚,可课文写作年代与学生生活年代较远,学生对周总理的丰功伟绩缺乏感性的认识。在感情上,学生与教师之间可能有一条“代沟”,无法相通相融,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情感的铺垫和情绪的调节,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前,以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格,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在讲读课文时,可以通过看录像,听录音让学生入情入境,强化感受。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进行感情朗读,整堂课师生都沉浸在课文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就能深刻地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要随时注意课堂气氛,如发现课堂气氛沉闷时,可以通过巧妙的设疑,挑起矛盾,引起争论,来活跃课堂气氛。如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疲劳之感时,可以用朗读来调节气氛,以解除学生的疲劳。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随时穿插鼓励性语言的表述,使学生始终兴趣盎然。二、问题讨论过程的调控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更多地体现在对问题讨论过程的调控上。课堂上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问题过浅、讨论开展不了;问题太深,讨论无法开展等失控现象。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调控,以达到预期讨论的目的。1.有效的调控具有思维的导向作用课堂问题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常常会偏离正常轨道,呈现散漫无序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行有效的调控。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时,当教师提问: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学生一定会回答是一脚一脚地爬,尽管学生知道是一脚一脚地爬,却不清楚为什么是一脚一脚地爬。这时,教师不失时机,精心点拨,做一个两手交替前进的手势。学生懂了“一步一步是脚交替前进的,而爬山虎的脚是长出一只再长出一只,一脚一脚前进的。”这一举重若轻的调拨为学生思维指明了方向。又如教《草地夜行》这一课,学到最后学生会提出疑问:课文中两次出现“要记住革命”,为什么前面一次加了引号而后面一次不加引号呢?面对这个问题,教师不能作简单的答复,更不能把答案告诉学生,教师要做适当的调节,让学生认真读一读前后句子,注重句子之间的关系,想一想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要记住革命”这句话的,学生就知道了为什么一句加引号,而另一句不加引号的道理了。这样的点拨为学生指点了思路。2.有效的调控为学生的思维铺设台阶。教学中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况:教师预设一问题要求过高或问题的概括性过强,学生一时无法着手。碰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教师不及时调节,讨论就无法展开。这时候,教师的调控可采用铺垫方式,先提出几个过渡性、辅助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逐渐引导到中心问题上来,也可将原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加以解决,如教学《三味书屋》这一课,课文中有个难句“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如果教师提问“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学生很难回答上来,教师可这样调节:先问“坚定的信念”是指什么?再问:“刻在心里”的“刻”可用什么字代表:“刻”字说明了什么?然后来体会这句的含义。有了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和过渡,学生回答第三个问题就不难了。如学习《穷人》一课以后,学生或许会对课题提出疑问:课文主要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以桑娜为题而要以“穷人”为题呢?面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几个问题的讨论加以解决。(1)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人物?(2)课文叙述的是什么事?(3)课文歌颂的是什么?通过讨论,得出用“穷人”作课题更有概括性,更恰当,更能反映中心。这种铺设台阶,横架桥梁的调控,保证了讨论中学生思维畅行无滞。3.有效的调控能使学生的认识产生飞跃小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往往很肤浅,所以课堂上在讨论问题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调控,促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产生飞跃。如教学《罗盛教》一课,学生会质疑,罗盛教救了朝鲜儿童,朝鲜人民为什么不去求罗盛教?面对这个问题,教师可灵活地反问“朝鲜人民对罗盛教会见死不救吗?”给学生以强刺激,把问题推到了极端,引起学生的再读深思,大学讨论纷纷,最后一致认为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如果有朝鲜老乡在旁边,绝对不会不去救罗盛教。这样一个调控正是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产生了飞跃。三、教学速度的调控教学速度即教学节奏。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特殊活动,具有它本身特有的节奏。不同的课堂教学节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适宜的节奏能有效地促进教学。反之,则对教学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调节教学的节奏。使学生在松紧有度的富有韵律感的课堂教学节奏中享受学习乐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适宜学生学习的节奏,做到快慢结合。如课题、例题、预先书写,板书内容编入课件,上课时可以快速显示,从而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的等待时间。课后的作业限时完成,以促使学生养成快思快做的习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处可以放慢教学速度,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还应对动静进行合理的调控。如一节课一直处于动态,以致于学生兴奋过度,课堂气氛容易失控。如自始至终静寂一片,课堂气氛十分沉闷,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课堂中,教师要灵活地使学生踊跃发言、热烈讨论、争辩与静心听课、深入思考交替进行。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思维起伏进行调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鲜明的节奏。如:一开始上课,学生进入一节课的学习,要有一个准备过程,这时不要让他们思考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一下很难适应,会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造成“冷场”。要把难度较大的思维训练放在后边。一堂课中,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强度,不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平静”之中。总而言之,要使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佳效果,取决于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协调一致的艺术调控。而教师是艺术调控的实施者。因此教师既要有高超的调控艺术,又要讲求调控的实际效果。只有运用科学的调控艺术,教学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柒』 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去调控课堂
一、精心地备课,教学思路清晰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思路清晰地教学,课堂教学才能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比如《夜莺的歌声》这篇情节复杂、环环相扣的长文,我在设计教学时把教学重点引向了品读、研读和美读,让学生透过人物言行,在朗读感悟中凸显和活化人物形象.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的句子,特别是表现小夜莺言行的句子去细读体会. 二、精彩生成是课堂教学激活思维的关键精心的预设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基础,如果能够按预设顺利实施,应该说就算基本成功了.但学生的思维是否激活,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还得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彩的生成.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好的状态.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比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通过猜谜、编儿歌、顺口溜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了生字宝宝,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开心.教师应对学生多些激情,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教师在与学生之间平等相处,不要以权威自居;教学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讨论,共同解决,要尊重学生的看法,容纳不同的见解. 三、加强课堂管理,调控课堂节奏 教师应注重教学环境的空间设计,将每个学生置于自己的视野范围内;能够灵活地与每位学生顺畅交往,而不应该高高在上. 四、课堂教学多创造性的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素;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五、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给生成营造成良好的氛围刘良华老师认为:“很多活力并不需要教师去培育,婴儿、小孩的身体内部已经蕴藏了活力.学校教育只要不打击、破坏小孩的活力,就已经是做了一件最有教育意义的事情.既然孩子身体内部已经蕴藏了无数的活力,教育能够做的事情并不多,教育的使命只是激励、唤醒和鼓舞.除此之外,就有可能多余而且构成破坏.”的确是这样,人的年龄越小,越是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思维也就越具有发散性,受到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也就越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我们要构建张扬活力的语文课堂,就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这些奇思妙想,给生成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捌』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教学语言的艺术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丰富、题材形式多样,收录了许多古今中外各类名家的名篇佳句,蕴含了深厚的思想感情,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描绘了雄伟壮丽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展现了人情冷暖和社会百态,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课文中字词、句子的真实涵义,恰当、贴切地表达出文章的美感和情感,不断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情感,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而且,小学生年龄很小,理解能力较低,在教学过程中,一味采用平铺直叙的语言,讲解课文内容,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应用课堂教学语言,充分挖掘语文教学资源,不断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吸引力,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一)确保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较低,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语音训练、识字教学、写作教学等,丰富小学生的语言知识,要求小学生准确使用字词,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以身作则,发音标准、吐字清晰、语言得体,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考虑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教学中,尽量使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帮助小学生学习教材内容,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玖』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导入应当情真意切回,扣人心弦答,以情动人。如我国伟大的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传情的导入,其效果不仅能使学生从形式上、内容上去感知知识,并且能作用于感官而达到震撼心灵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导入的传情性,善用生动感人的情境,去拨动学生的“情弦”,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拾』 怎样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设计成功的导入语,能一下子扣动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拓思维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引下进行小学语文新课的导入呢?下面就自己在外出听课学习和本镇开展教研活动中,摘录一些新课成功的导入,与老师一起交流。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导入应当情真意切,扣人心弦,以情动人。如我国伟大的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传情的导入,其效果不仅能使学生从形式上、内容上去感知知识,并且能作用于感官而达到震撼心灵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导入的传情性,善用生动感人的情境,去拨动学生的“情弦”,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不同的课文创设不同的情景,设计不同的导入语。一位老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则是采用不同的导入。一边播放音乐感染学生,一边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公园看荷花,想去吗?”接着,老师让学生们闭上眼,深深地嗅了一下鼻子,说:“公园里的花真多呀!现在,你们闻到了什么?”(花香)老师又出示各种荷花的图片,说:“让我们一起乘着音乐的翅膀去荷花池边看荷花吧!在看的时候可以指指点点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地被老师的导入语引入了大自然,引进了美丽的荷花池边,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二、设疑问难,质疑导入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对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都想问个明白。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有限,语文课本中的许多内容,只要教师稍加设疑,均能引发他们强烈的探究心理。教师在运用新课的导入之中,可以用设疑作为挑动学生的好奇心的触发点,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这种欲望一经形成后,学生就非要追根究底,寻过水落石出不可。因此,设疑问难的导入是否能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是否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是否能将思维引向教学的主题,也是决定一节课的关键。
在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一位老师设计这样的提问:“同学们,当我们急需一样东西而自己没带钱买时,最好就是用什么办法解决呢?”大多数的学生想到了“借”。老师马上用这个“借”字导入新课后,问道:“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它向谁借呢?借到了没有?”经过这一系列的设问的导入,由题生趣,设疑引路,不但使学生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引发学生品读、细读的兴趣,而且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在学生心中设下一个又一个悬念,引人深思,刺激了他们的思维,既突出了课文重点,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可见,在学生的心智被调动起来时候,也是引入新课的最好时机。
三、巧编故事,激趣导入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更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既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又可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
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导入:“同学们,现在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请你们闭上眼睛认真听。那是一个蔚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的晚上,海滨的沙地上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一个少年项戴银圈,手握一柄钢叉,正向一只猹用力地刺去……”故事讲到这里为止,老师同样抓住学生“欲知后事如何”的求知心理,提出了问题:“这英俊的少年是谁?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这样,巧编故事的导入方法,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简笔画,形象导入
简笔画导入也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手段,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帮助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优化课堂教学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老师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根据课文的描述快速勾勒出一幅《桂林山水图》的简笔画,具体形象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并说道:“我们在以前课文中游览了祖国不少地方的壮丽景色,今天我们同样来欣赏以山水著称的桂林,请同学们看看桂林的山水有何特点。”教师扎实的简笔画基本功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们。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借图理解课文内容,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氛围,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五、朗诵导入,激发想象
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数都是文情并茂的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可以通过朗诵,激发学生去想象,从而导入新课。那么,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使之与课本内容产生共鸣,达到融合的效果呢?我们可以利用幻灯片、挂图、录音、影像、实物等,再配上教师生动形象的朗诵,创设特定情境来烘托气氛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多种导语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学习体验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习文本,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