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四年级所有语文课文题目、作者(新课标)
著作书目:
《子恺漫画》1926,开明
《子恺画集》1927,开明
《西洋美术史》1928,开明
《缘缘堂随笔》(散文集)1931,开明;增订本,1957,人文
《子恺小品集》1933,上海开华书局
《随笔二十篇》1934,天马
《艺术趣味》(散文集)1934,开明
《绘画与文学》(论文集)1934,开明
《近代艺术纲要》(论文)1934,中华
《车厢社会》(散文集)1935,良友
《艺术丛话》(论文集)1935,良友
《丰子恺创作选》(散文集)1936,上海仿古书店
《艺术漫谈》1936,上海人间书屋
《缘缘堂再笔》(散文集)1937,开明
《漫画阿Q正传》1939,开明
《子恺近作散文集》1941,成都普益图书馆
《艺术修养基础》(论文集)1941,桂林文化供应社
《画中有诗》(诗配画)1943,桂林文光书店
《教师日记》(日记体散文集)1944,重庆崇德书店
《艺术与人生》(论文集)1944.1,桂林民友书店
《古诗新画》(子恺漫画全集之一)1945,开明
《儿童相》(子恺漫画全集之二)l945,开明
《学生相》(子恺漫画全集之三)1945,开明
《民间相》(子恺漫画全集之四)1945,开明
《都市相》(子恺漫画全集之五)1945,开明
《战时相》(于恺漫画全集之六)1945,开明
《率真集》(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
《小钞票历险记》(童话)1947,上海万叶书店
《子恺漫画选》1955.11,人民美术出版社
《子恺漫画全集》1962.11,香港岭南出版社
《缘缘堂集外遗文》明川编,1979,香港问学社
《丰子恺散文选集》1982,上海文艺
《缘缘堂随笔集》1983,浙江文艺
2. 上小学第一篇课文是什么
要是从1962年开始算,小学语文课本变化了几次了。你要把哪个年代的说清楚,才能回答呀。
3. 王蒙有哪篇小说被选进小学语文教材
王蒙写的小说没有被选进小学语文教材。王蒙有一篇小说《善良》被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选入《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但是不属于小学语文教材。
获奖荣誉:
1978年,发表短篇小说《队长 书记 野猫和半截筷的故事》、《最宝贵的》(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79年,短篇小说《歌神》《友人如姻》《悠悠寸草心》(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夜的眼》《表姐》。出版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81年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并于1986年获人民文学奖)。
1980年,发表中篇小说《蝴蝶》();短篇小说《说客盈门》《买买提处长轶事》《春之声》(获1980年全图优秀短篇小说奖)《风筝飘带》(获短篇小说北京文学奖);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相见时难》(获全国第二届1981-1982中篇小说奖);
1983年,发表中篇小说《风息浪止》《淡灰色的眼珠》《虚掩的土屋小院》;短篇小说《青龙潭》《黄杨树根之死》《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哦,穆罕默德·阿麦德》《好汉子伊斯麻尔》《葡萄的精灵》(获第一届1983-1984短篇小说百花奖);创作谈《漫话文学创作特性探讨中的一些思想方法问题》(获首届上海文学奖)。
1984年,综论《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反应和呼唤》(获《光明日报》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散文《塔什干晨雨》、《访苏心潮》(获全国第三届1984-1985报告文学奖);
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名医梁有志传奇》(获全国传奇文学奖,并被《中篇小说选刊》评为优秀中篇小说);
1989年,发表短篇小说《坚硬的稀粥》(获第四届1989—1990短篇小说百花奖)、《初春回旋曲》《神鸟》《纸海勾沉至尹薇薇》(获第四届1988—1990《十月》文学奖)
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010年11月15日,登上“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2014年,获第二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中“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
2015年8月16日,80岁的王蒙首次获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这边风景》。
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名誉教授、顾问,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院长。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曾获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日本创价学会和平与文化奖、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与澳门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约旦作家协会名誉会员等荣衔。作品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在各国发行。
4. 小学课文<第一场雪>的全文
这是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第一场雪。
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开始还伴着一阵儿⑴小雨,不久就只见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⑵云密布的天空
中飘落下来。地面上一会儿⑶就白了。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就万籁俱寂⑷,只听得雪花簌簌⑸地不断往下
落,树木的枯枝被雪压断了,偶尔咯吱⑹一声响。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今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⑺!山川、河流
、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⑻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
了毛茸茸⑼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⑽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⑾的雪球儿⑿。一
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籁籁地落下来,玉屑⒀似的⒁雪末儿⒂随风飘扬,映着
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大街上的积雪足有一尺多深,人踩上去,脚底下⒃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
掷⒄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个话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并不是一句迷信的成语。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
部分越冬的害虫;融化了的水渗⒅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⒆庄稼⒇生长的需要。我相信这一场十分及时的
大雪,一定会促进明年春季作物,尤其是小麦的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做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
被”盖得越厚,明春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21):“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22)
睡。”
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23)把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的道理吧。
5. 小学语文课文《第一场雪》的课文标注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生字、新词,积累描写下雪时和雪后景色的词语。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凛冽”、“彤云密布”、“粉妆玉砌”、“毛茸茸”、“谚语”等词语的意思。
(二)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边我们学习了课文《林海》,学完后,你理解了什么?(作者通过自己细致的观察,抓住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展开合理的想象,景物描写和联想结合起来,并运用抒情、议论等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峻青写的一篇文章《第一场雪》。这篇文章是从峻青写的《瑞雪图》中节选的,它既写了实在的景物,又有自己的联想,语言文字非常优美。
(二)简单介绍本文的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1962年。1960年至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欠收,国民经济遭到了暂时的困难。人们是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这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写下了这篇散文。文章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大雪,讲述了“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课文。
(三)听课文录音。注意本文的写作顺序。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
(1)“彤云”,指什么云?(下雪前密布的阴云。)
(2)“谚语”,什么叫谚语?本课的谚语是哪句话?(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用简单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本课谚语是“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瑞雪兆丰年”中“兆”是什么意思?
(预先显示。)
(4)什么是“俗话”?(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话。这种话简练而形象,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瑞雪兆丰年”就是一句俗话。)
(5)“粉妆玉砌”是什么意思?(用白粉打扮,用玉石砌成,形容雪后一片白色的世界。)
(6)“簌”与“籁”,进行读音、字形、字义的比较。
2.填写课后练习第一题。(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联想)。
(五)默读课文。分小组议论课文的分段,概括段意。
(引导学生将内容相近的自然段归纳在一起,按文章脉胳将内容分为两部分:下第一场雪的经过及联想;也可以按时间顺序分为四段: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下雪的好处。)
(六)指三名同学,分别朗读雪前、雪中、雪后这部分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按时间顺序写的。)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及其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有了明显变化的词语。(可用投影仪显示)
前些天——阳春三月 昨天一早——骤然变冷
中午——凛冽寒风 下午——呼呼地刮
黄昏——鹅毛大雪
开始——伴着小雨 不久——大片雪花
一会——地面白了 夜里——压断枯枝
今晨——天放晴了
小结:作者这样写,既显示了由晴到阴、由暖到冷、由雨到雪气候的骤然变化,又明显地可以看出是按时间顺序来描写第一场雪的。文章的层次清楚。
(七)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层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了解雪天的美丽景色,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二)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雪中、雪后的美丽景色,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二)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三、教学过程
(一)听写字、词。
彤云 凛冽 寒流 棉被 粉妆玉砌
飘落 谚语 寂静 瑞雪 兆丰年
(二)让学生再一次听课文录音。注意作者对“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写。
(三)讨论、交流。
1.自己读“雪中”的描写。画出课文中描写雪花在空中飞舞的样子和形状的词语。(写雪是“纷纷扬扬”的,雪花是“大片大片”的,是从空中“飘落”下来的。)画出描写雪花“声”的词、句。(写夜里下雪,雪花是“簌簌地”往下落,“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偶尔咯吱一声响。”)
2.读“雪后”的美景。
(1)“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什么意思?(用白粉装饰,用玉石砌成,形容雪后一片白色的世界。这是一个十分生动的形容。)
(2)作者是怎样描写无风时和有风时的雪景的?(“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这是雪后无风时的雪景。有风时则是“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3)说说你觉得作者这样描写雪后的景色美吗?为什么?(作者这样描写雪后的景色很美。写无风时,白雪落在“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变成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落在“冬夏常青”的松柏上;则变成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多美的景象。写有风时,“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都变成了“玉屑似的”“雪末儿”,在阳光下,显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雪后的美景。)
(四)学生有感情地再次读课文。(引导学生,细细地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例如下面的句子:
“嗬!好大的雪啊!”写出作者惊喜的心情。
“山川、河流……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喜悦、赞美这第一场大雪的思想感情。……)
小结: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景物描写得越美,越生动,感情就抒发得越真挚,越充分。
(五)齐读第二部分课文。
1.“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是什么意思?(“瑞雪”,是指吉祥、应时的好雪。“兆”,预示。“瑞雪兆丰年”是说这场雪下得很好,很是时候,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它的科学根据是什么?(作者从三个方面说明它
6. 请高手提供一些小学时代(1956-1962年版)语文课本中的课文
少年闰土
鲁迅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四瓜去,你也去。”
“管贼吗?”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刺猬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不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八
7. 一九六0年的小学是几年制
一、学制
清朝末期,县初等小学堂学制为四年,高级小学为二年。
民国时期,学制为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
东北沦陷时期,公立国民初等小学学制四年,公立国民优级学校学制二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县小学学制仍沿用“四·二”制即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
1952年,根据中央政务院1951年8月发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缩短小学学制,取消初、高级两级分段制,实行五年一贯制。
1953年8月,遵照教育部的规定,仍恢复执行小学“四·二”分段制。
1960年秋,在临江镇建国小学和浑江市一中联合试行中小学十年一贯制(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因条件限制不到一年即停止。
1969年,贯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新”的主张、开始实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五、二、二学制),小学学制改为五年一贯制。
1978年,根据教育部《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规定,试行中小学十年一贯制(五、三、二学制)小学学制仍为五年。
70年代以后,由于学额的大量增加和校舍、师资的不足,城镇、乡村中的相当一部分学校实行二部制。在偏远的山区,采取复式班上课。
1984年秋,根据教育部《关于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见》,全市小学一、二年级开始实行六年制,三、四年级逐步由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
1989年以后,全市所有小学均实行全日制授课。
二、始业时间
清朝末期,本地学校实行春季始业。
民国初年,实行秋季始业,后又改为春季始业。1923年(民国十二年),改为秋季始业,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改为春季始业,1953年改为秋季始业,1969年改为春季始业,1978年至今又恢复秋季始业。
三、入学年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临江县规定初级小学的入学年龄为7—9周岁,高级小学的入学年龄为10—13周岁。但由于解放前群众生活贫困等原因,许多儿童错过了入学年龄,新生入学大都年龄偏高,入初小者多为9—15周岁,个别还有16—17周岁才入初小读书。
1954年4月,临江县规定初级小学入学儿童年龄不得超过12周岁,高小入学年龄不得超过16周岁。1960年秋,将小学入学年龄规定为7周岁。1986年《吉林省义务教育条例》第十条规定,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为6周岁。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仍可实行7周岁入学。盲、聋、哑和弱智儿童的入学年龄一般不得超过9周岁。
四、课程设置、教学计划
清朝末期,初等小学开设修身、读经(四书五经)、格致、国文、算术、中国历史、地理、体操、唱歌、图画、习字等科;高等小学开设的课程与初等小学相同。
1912年(民国一年)11月,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废除读经讲经课。小学开设的课程为:修身、国语、算术、手工、音乐、图画、体操、常识等科,常识课讲授内容为中国历史、地理、自然。1921年修身改为三民主义。
东北沦陷初期,开设修身、国语、日语、历史、地理、算术、手工、音乐、图画、习字、劳作、团体训练等科。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以后,修身课改为国民道德,国语改为满语,同时增加日语课的授课时间。并向学生灌输“学会日本话、走遍天下都不怕”。
1949年10月起执行东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部制定的五年一贯制《小学教学计划》,临江县小学开设的课程为:语文、算术、自然、地理、历史、体育、图画、音乐共8科,每节课45分钟。语文包括阅读、说话、作文、语法、写字;算术包括珠算,珠算在四、五年级教学;第一、二、三年不设常识课(自然、历史、地理),要求教师将自然、社会常识,结合语文及其它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进行;第四、五学年自然科中包括卫生常识,图画包括绘画、剪贴等。
1953年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在1952年所开设课程外,增加了手工劳动课,并将历史、地理、自然三科改设在五至六年级,珠算仍集中在四、五两学年教学、要求第四学年学会加、减法,使读完四年级后不再就学的学生,能应用于日常生活,手工劳动为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主要学科,教学内容为工艺和农艺技术,培养学生的生产技能。
1955年秋季开始起,小学各年级增设手工劳动科,取消中年级的社会科和高年级的政治常识科。增加自然、体育课教学时数,减少每周上课总时数。有条件的小学成立各种课外学习小组或兴趣小组,中、高年级学生自愿报名,由教师批准(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参加)方可加入。
1955年9月《四.二》制小学计划说明:
1、每学年实际上课时间为34周,每节课45分钟。
2、语文课包括阅读、作文、写字,每周上课时间,阅读:一、二年级9课时,三、四年级8课时,五、六年级2课时;写字:一、二年级3课时,三、四年级2课时,五、六年级1课时。一、二年级阅读包括识字、作文,识字为重点。三至六年级每两周用一节课时间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3、算术中包括珠算(四、五年级开始),每周1课时。
4、课外集体活动时间,每周120分钟至240分钟。
1957年9月,执行教育部公布的《1957—1958学年度小学教学计划》。各年级设周会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农村小学五、六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农业常识课。把原来规定各年级开设的手工的劳动课改为只在市、县重点小学和18个班以上的小学开设。课外活动每周3次,农村小学和城市二部制小学每周2—3次,每次45分钟。农村小学年龄大需要回家参加劳动的学生可不参加。
1957—1958学年度小学教学计划说明:
每学年实际授课34周;每节课45分钟。
1958年,教育革命中,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重点小学试行五年一贯制。有的重点小学试办6岁班。同年9月,省教育厅通知小学各年级一律增设社会主义课,每周1课时。1960年3月,开始在浑江市建国小学和浑江市一中进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的学制改革试验。组成“一条龙”式的教学连结线(小学5年,中学4年),根据省教育厅制订的(1960—1961学年第一学期九年一贯制教学计划),组织六年制小学向五年制全面套级过渡。试验面过宽,各年级同时过渡,3套教学计划并用,造成教学秩序混乱。学制缩短,课时减少,教材偏深,学生负担过重,质量降低。1961年1月,省教育厅根据“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的原则和“争取主动,留有余地”的精神,决定在普通中小学只试行十年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并缩小试验面,其余小学恢复六年制小学分为三类,有五年、六年两种学制,使用3种过渡性教学计划。学制改革试验面仍然偏宽,试验学校分散,不便领导。1963年秋季开学,在六年制小学中从一年级起试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使用全国统一的《全日制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不试用新教学计划的小学和班级执行省教育厅制订的《1963—1964学年度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二部制小学语文、算术及五、六年级自然、历史、地理等科执行《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规定。课外自习每天2—3课时。
1963年9月全日制小学新教学计划说明:
一、二、三年级全年教学时间九个半月,共41周,其中上课38周,复习考试2周,机动时间1周;四、五年级全年教学时间九个月,共39周。其中上课36周,复习考试2周,机动时间1周;六年级全年教学时间为38周,其中上课35周,复习考试2周,机动时间1周,寒暑假每年两个半月,四年级以上学生每年劳动时间半个月。
1964年2月3日,省教育厅颁发《农村简易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在各市县农村简易小学试行。
1964年农村简易小学教学计划
1964年,教育部通知“小学五年制可行,试验面可适当扩大”。临江镇根据省教育厅决定,小学五年制学制改革试验学校由1所增加到8所。继续试用《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1961—1962年间,语文、算术、军体、革命文艺(包括图画、唱歌)劳动6门课程,四、五年级开设语文、政治、算术、农业基础知识,军体、革命文艺、劳动7门课程,用自编教材。1972年秋,根据吉林省的规定,小学开设语文、算术、军体、音乐、图画,从第四学年增设政治常识。1973年,又改为十年制(小学5年),根据省教育局制订的教学计划,将语文、数学两科改称“社会主文化课”并减少教学时数;增加各年级政治课教学时数;取消历史、地理课;改自然课为常识课。每周教学总时数各年级一律为24课时。五、六年级进行军事训练,每年1周时间。学工、学农时间1—3年级每年2—4周,4—5年级每年6周。教学时间(包括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现场教学、教学实践、复习考试)每年38—40周,寒暑假6周。
1964年,教育部通知“小学五年制可行,试验面可适当扩大”。临江镇根据省教育厅决定,小学五年制学制改革试验学校由1所增加到8所。继续试用《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小学停课“闹革命”。1967年3月相继复课。1969年8月,浑江市革命委员会教育革命办公室规定:小学一、二、三年级开设政治、语文、算术、军体、革命文艺(包括图画、唱歌)劳动6门课程,四、五年级开设语文、政治、算术、农业基础知识,军体、革命文艺、劳动7门课程,用自编教材。1972年秋,根据吉林省的规定,小学开设语文、算术、军体、音乐、图画,从第四学年增设政治常识。1973年,又改为十年制(小学5年),根据省教育局制订的教学计划,将语文、数学两科改称“社会主文化课”并减少教学时数;增加各年级政治课教学时数;取消历史、地理课;改自然课为常识课。每周教学总时数各年级一律为24课时。五、六年级进行军事训练,每年1周时间。学工、学农时间1—3年级每年2—4周,4—5年级每年6周。教学时间(包括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现场教学、教学实践、复习考试)每年38—40周,寒暑假6周。
1977年1月小学教学计划
1977年1月小学教学计划说明:
各科教学时数,可根据开门办学需要集中安排。
1978年秋季开学起,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在小学试行五年制教学计划,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自然、常识、体育、音乐、美术8门课程。从一年级开始一律使用全国十年制新编教材。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小学教学计划(小学部分)
说明:全年教学时间52周(包括复习考试),1—3年级42周,4—5年级38周,学工、学农时间四、五年级每年4周。寒暑假9周。每周自习4课时,文体、科技活动4课时。形势教育和班队活动2课时。每周在校活动时间为36课时。
1981年秋季开学起,开始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计划》规定:将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自然常识课改为自然课,并提前从三年级开始;四、五年级恢复历史、地理课;将劳动课纳入课表。寒暑假10周。有条件的小学试行每天各年级增加文体活动20—30分钟,安排在放学前进行。
1981年4月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
说明:从1984年秋起,全镇根据教育部的安排意见,向六年制小学过渡,全日制六年制小学开设课程为:
城镇小学:思想品德、语文(讲读、说话、作文、写字)、数学、外语、自然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唱歌、音乐、美术、劳动12科。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小学停课“闹革命”。1967年3月相继复课。1969年8月,浑江市革命委员会教育革命办公室规定:小学一、二、三年级开设政治、
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语文(讲读、说话、作文、写字)、数学、自然常识、农业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体育、音乐、美术、劳动11科。
1985年,大多数小学改为六年制,只有建国小学继续实行五年制。城乡小学分别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全日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1984年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1984年全日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学计划
1985年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1985年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附记:1、各项活动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酌情安排。
2、集体教育活动机动时间全年两周。
新教学计划规定:全日制六年制小学全年上课34周,复习考试3周,寒暑假12周,国家规定的节假日1周。农村小学用一部分假期和劳动时间放农忙假。每节课一般为40分钟,低年级为35分钟,有条件的小学试行每节40分钟和30分钟并行的课时制度。自然课一般从三年级开设,条件较好的学校从一、二年级开设,每周各1课时。有条件的小学可在中、高年级安排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农村全日制六年制小学四、五年级单独开设珠算课。农村简易小学设定在执行新的教学计划时,作如下变通:说话训练课,先由县(区)实验小学试点,总结经验,于1986年秋季开学再在城市小学全面开设;珠算课,自1985年秋季开学起,农村小学从四年级起开设,每周1课时;农业常识课,1985年暂不开设。从1985年开始,寒假从1月17日起至2月28日止,暑假从7月20日起至8月31日止,共12周。农村小学寒暑假和平时农忙时间由县(市、区)自定;城市二部制小学执行省教育厅制订的《小学六年制二部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1985年城市小学六年制二部制教学计划(草案)
贯彻邓小平关于“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指示,浑江市建国小学高年级试开电子计算机课,每周1课时。
1989年又执行《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
1989年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
1989年六年制农村小学计划
1994年,执行调整后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
同时执行吉林省教育厅的要求:在小学3—5年级开展《绿色吉林》课程,每周用机动时间一课时;在小学四年级开设《民族常识》,在活动课时间每学期8课时。
1998年执行义务教材课时计划。
1998年义务教材课时计划
2001年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8. 小学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交胸章,摘帽花,童音未变离开家...有谁能帮助我找到全诗的内容吗
《全靠部队哺育大》:
可能不全,
1962年下期高级小学课本语文第一册第十四课
你网上搜搜这个课本
可能对你有帮助
童音没变离开家,
年纪虽小决心大,
舍下爹,舍下妈,
要翻身,把枪拿。
大雪天,连长把棉衣脱给我,
深夜里,班长替我补鞋袜,
说不尽的同志爱,
说不完的心里话。
七天能打三八枪,
半年学会骑战马,
天不怕,地不怕,
跟着共产党打天下。
万里行军不掉队,
枪林弹雨谁管它!
空手缴来“马克辛”,
两腿追上十轮卡。
煮野菜,吞炒米,
系紧裤带追胡、马。
盖蓝天,铺青草,
扎营扎在天山下。
坚守山头修工事,
手上硬茧一大把,
强渡江河忘生死,
身上到处是伤疤。
炮火下面入了党,
学校门外学文化。
放牛娃娃穿军装,
全靠部队哺育大。
还有一段
下午回乡搞生产,
上午最后把枪擦,
擦好交拾领导上,
新同志来了好用它。
十年感情压不下
,离开部队啊
,就象离开家。
紧紧握住战友的手
,抱住首长手难撒:
首长啊!同志啊!
清你们爱护我的家。
我看已经很全了 可是没有交胸章,摘帽花,这一句
交胸章,摘帽花, 这一句好像应该在 十年感情压不下 的前面
还有人说是
高小第二册
一三全靠部队哺育大
呵呵 费好大劲 给你找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9. 小学语文第七册《三味书屋》的全文
全文如下: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 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 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 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 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
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 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 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 好。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 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 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 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9)1962年小学语文课本扩展阅读: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11号。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六年……
至于三味书屋为什么叫三味书屋,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次子寿洙邻曾解释说:“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时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醢系肉或鱼剁的酱)。但此典出于何处,已难查找。”后来有探究到宋代李淑《邯郸书目》所言:“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认为“三味”可能出自于此。
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对,上书:“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可见“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应该用的就是这个意思。但仍有不少人对此持质疑态度:像寿镜吾这样一位饱学秀才——“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怎么会用“肴馔”、“肉酱”之类来形容读书?,如果是饭馆或酒馆的匾还说得过去,用作书屋之匾,这解释似乎牵强了。
同时,寿镜吾之孙寿宇先生认为:“这样的解释淡化了祖先对清王朝的反叛精神。”他在所著文章中讲道:“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祖父寿镜吾的口中,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
这第一点‘布衣暖’非常重要,这是我祖先峰岚公、韵樵公的思想核心,产业的失败,使他们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质,他们认为在祸国殃民的清王朝当官就是为虎作伥,是害人害己。于是,把三味书屋的办学方向也作为子孙的人生指南,不许自己的子孙去应考做官,要甘于布衣暖,菜根香,品尝诗书的滋味。”寿宇说,寿镜吾生前曾对他说:“这三味的含义不能对外人说,也不能见诸文字,这是祖先韵樵公定的一个家规,因为‘三味’精神有明显的反清倾向,一旦传出去可能要招来杀身之祸。”
此外,有人认为是借用了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
也有人认为是《三国志·董遇传》中的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后来改成了“三味”,也有考证“三余”为“公余、饭余、茶余”的,但此种假说也质疑不断。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老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组织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
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
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提醒自己不要迟到。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堂屋匾额上的“三味书屋”四个楷体字,一说为杭州人梁同书所书。梁同书为清代书法家,性耿介,工书,晚年名满天下。他终年93岁,著有《频罗庵遗集》。其为三味书屋题写的不仅这块匾额,还有堂屋中的抱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1962年秋天,郭沫若曾到三味书屋瞻仰,并题诗纪念,诗云:
我亦甘为孺子牛,横眉敢对千夫怒。三味书屋尚依然,拈花欲上腊梅树。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被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当中。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
同时,书屋中学生和老师都读一些晦涩绕口的词句,更加的凸显出了旧时私塾教育的不尽人意。
在三味书屋里面的第一进,即台门斗,隐门上方悬挂着一块“文魁”匾,此匾是为鲁迅的塾师寿镜吾的兄长寿子持所悬挂的,他在光绪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举人,此匾用来光耀门楣,并表示着寿家人曾经出过举人,是一户书香人家。
在第一进台门斗的西边,穿过天井,有一小方竹园,“三余书屋”的摆放仿照“三味书屋”,游客可以在这仿真的书屋里坐一坐,体验一下私塾生活,或者拍照留影。
第二进称为大堂前,每逢祖宗忌日,红白喜事,贵宾到来的聚会之地。额枋悬挂着“思仁堂”匾一块。厅堂柱子挂一浅绿色木板刻制的对联,联云:“品节泰山乔岳,襟怀流水行云”。后边金柱上挂着对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德行、言论的赞颂抱对一副:“道义嘉谟见风骨,箴言懿德泽桑梓。”
穿过天井,即第三进--座楼,这里分别是小堂前、书房和寿镜吾先生卧室的原状陈列。
小堂前是用来接待亲朋好友的地方。在退堂屏额上悬挂着一块“重游泮水”匾,这块匾是寿镜吾中秀才(入泮)的第六十年,即1928年他过世前的一年,他的侄儿寿孝天送来祝贺的。鲁迅对寿镜吾先生充满了真挚的爱戴和敬意,离开绍兴之后,与寿镜吾先生一直有书信往来。1906年鲁迅曾回绍兴,又去看望这位老师,给他讲外面的所见所闻,当时寿镜吾先生就是在这里接待他的。
在寿镜吾先生的卧室里放置着架子床、衣柜、箱柜、木躺椅、衣架、盥洗架等物品。由于寿镜吾先生教学很严谨,他每年只收八个学生,认为多收了教不过来,所以他的教学收入很有限.
从第三进往东,就是寿家台门的东厢房,分南、北两部分。南边的厢房现陈列着介绍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古代教育史,分“越中府县学、越中书院和越中学塾”三大块内容。北边的厢房即为鲁迅先生的读书处——三味书屋。
鲁迅在文章中写过屋后有个园子,院子里有许多腊梅。所以,进了书屋就会闻到一股清香。(冬日)
寿镜吾先生的书房是典型的塾师之家的书房布置,设有《二十四史》专用书柜、普通书柜、文房用具等。房内额枋上悬挂着“三余斋”匾,“三余”取义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即魏人董遇说“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人们要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发奋学习。
10. 《漓江的水》是小学几年级的课文
《漓江的水》,即为《桂林山水》,这是小学四年级的课文,是人教版《语文·内四年级·下册》教容科书第2课课文。
《桂林山水》是现代作家陈淼于1962年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概括了桂林山水在祖国风景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游览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通过描写桂林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0)1962年小学语文课本扩展阅读
《桂林山水》的赏析:
文章中,作者先运用对比的手法写漓江的水,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来衬托漓江的水是那么的与众不同。随之又采用一个排比句,运用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描写表现其“静、清、绿”的特点,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三个特点:静、清、绿,以及桂林的山三个特点:奇、秀、险。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联想成一幅画卷,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