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时都讨论了什么内容
开展语文的合作学习案例
一、课题名称: 如何开展语文的合作学习
二、研究内容版及过程
(一)权研究内容
1、学生对合作理念的理解。
2、学生怎么样学会与人合作。
3、学生在合作中怎么样发挥自主探究精神。
(二)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在各研究实践中逐步达标。
1、第一阶段:(2008、3—2008、6)
第一阶段为实验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申报课题。准备实验报告,申报立项,拟定实验计划及实验实施方案;确定实验班级(任课班级)。
(2)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山东教育》、《小学语文教师》、《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教育教学刊物,着重研读同仁对“合作学习”的论述,以提高理论认识,进一步指导研究。还通过教育网,深化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和研究。
(3)呈报课题研究方案与计划。
(4)初步实施。在实验班中运用“合作学习”。
(5)撰写课题研究第一阶段研究材料,为第二阶段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❷ 有关小学生习作自主批改课题研究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现在有许多学生写完作文后,掷于脑后,不愿修改,即使部分学生愿意改,也缺乏一定的方法,这样哪怕写完一篇又一篇,也很难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当前小学生在写作时存在大量问题,具体表现在:
1、老师重视作前指导,忽视了作后指导。
2、学生缺乏修改习作的意识、兴趣。对习作兴趣不浓。
3、缺乏修改习作的方法。
4、老师无法从“精批细改”作文的传统做法中走出来。
5、学生平时的阅读少,积累少,学生的作文写作思维不够开阔,语言不够精彩等。
鉴于以上原因,我计划以此课题为突破口,对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的深刻、系列的研究,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研究意义
小学生是作文能力,也就是表达能力形成的最黄金阶段7-13岁的小孩子应该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当然,这得益于他的阅读量和词汇量。快乐阶梯作文的少儿教育专家孙教授曾经说或,小学生在培训作文的时候,不仅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更是对孩子潜能的开发和引导,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写作基本能力培养。所以,自己修改作文也是作文培训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自己修改作文就是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自我反馈,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习作习惯。在作文批改中,加大学生全体参与力度,是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措施。
培养: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进行教育和训练;使其成长。
自主修改作文能力:通过研究使学生能够通对自己的习作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修改,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助修改作文的能力。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
1、调查研究,选定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2、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有关著述。
3、搜集相关资料。
4、研究怎样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制定实施方案。
5、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二)、实施阶段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2、制定标准和要求,引导学生自主修改作文。
3、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
1、对课题全面总结、搜集和整理研究资料,
2、撰写专题研究实验报告,
3、申报课题结题。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养成了写完作文后,自己进行修改作文的习惯,大大提高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解决了老师难教作文的一大难题。预期成果:PPT课件一份,教学设计一份,教育叙事一份,教学随笔一份。主要成果:形成论文,结题报告。
❸ 求:小学***课题开题报告
下面这份不错:
泉州市洛江区奕聪小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赖永辉
课题内容 :
一、选题依据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传统教学媒体,如粉笔、黑板、挂图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信息技术正在成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依托,成为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空间,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目的是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构建一种网络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模式。因此,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
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多种认知途径,为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创造了必要条件。因此,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教师个别指导和教学过程调控,有利于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探究、分析、构建信息的学习能力。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下,我们的课题应运而生。我们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中将整合的理念转化成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整合的创新之路,让我们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让我们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为日后能成为一名适用于信息社会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根本意义所在。
此项研究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任何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关键在于给他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此项研究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努力实现信息技术由教具向学生学具的转变,实现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彻底改变,将充分利用计算机特有的职能和人机交互的特点实现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学习,全面实施“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的自学、会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此项实验与其它实验的共同点都是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如何整合的新途径,新方法。最大的不同点是许多实验往往将落脚点放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而此项实验重点考虑和研究的是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
二、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本课题所说的信息技术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环境和现代远程教育环境;在学科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枯燥、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鲜明的电子信息,变单调为丰富,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整合: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将学科教学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赋予各学科知识的内涵,促进教师教与学生学水平的提高,做到资源共享,达到教学与信息双赢的目的。
3、学科教学:是指在小学阶段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集中学习有关各学科较之独立的、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其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指以实现教育的优质化为终极目标,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作为实验的指导,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理论假设: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教学策略,必将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他们的感官被刺激调动,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开放的思维状态,儿童们具有的创造潜能在这里将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的学思效果将非常明显,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全面提高。
2、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网络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拓展学生学科知识的内涵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综合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方法,探索整合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业务素养,明显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
(3)通过课题研究,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效益,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坚持变教学为导学,变导学为研学的基本思想,通过教师积极科学的帮助指导,使学生能够主动活泼,自主合作,和谐健康地学习与发展。
3、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就像教师使用黑板和粉笔,学生使用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信息技术既应用于教师的教,又能应用于学生的学,要不断开发多种有效的运用形式。
(2)、多种教学媒体相结合。根据教育技术理论,以系统的观点综合应用传统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改善传授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加强指导性教学和体验式、探究式学习。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开发和管理各种教学资源,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网上教学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
(5)、研究如何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充分利用网上丰富而优质的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使信息技术的目的与手段相统一。
我们将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研究的难点是: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信息资源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收集、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等能力。学科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在实验教师系统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发挥本人探索性教学的特长,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和学校主页资料,借助课堂教学和课外研讨活动等形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学科教学在宽带环境下的新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实验法、个案法, 分析法、研究法,实施的过程中结合问卷、听课、评课、案例分析进行,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关系,打破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同教育观念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必须运用到各学科之中,提倡多学科的综合学习,结合本课题的实际,我们采用以教学试验法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辅助进行研究。
2、研究步骤
研究前期( 2007年8月—2008年9月):设计课题实验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级及学科,选择实验教师,制定实验计划,申报立项
研究阶段(2008年9月—2011年7月):实验班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分阶段收集相应的教学效果统计数据,分析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水平;完成资料积累。撰写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报告;进行课件制作;组织研究交流。
研究后期(2011年8月—2012年7月):要拿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优秀教案集、案例集,多媒体课件,学生电子报刊、网页制作、小论文、结题展示课、实验报告等。
五、研究成果
1、《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论文集
2、阶段性报告
3、结题报告;
4、实验课例及活动光盘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
课题负责人赖永辉,专科学历,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担任奕聪小学教导主任工作。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十多年,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一定的研究与组织能力。曾担任泉州市敬德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长,主持过市级课题《自主合作,体验成功》的研究工作。多篇论文和案例在洛江区获奖并汇编。
课题主要领导人黄德川老师,是学校校长,从教三十多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对小学教学现状有很清楚的了解,以当前教育改革有明确的认识,有能力、有义务、有时间完成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
2、参加者的理论水平和时间保证
课题组成员由副教导主任黄永和、语文教研组长赖金水、总辅导员黄雪治、信息技术远程教育负责人赖森水及全体语文教师组成,其中高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5人,市级骨干教师1人 ,实验教师大部分为三十五岁以下青年教师,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其中本拉学历1人,大专学历6人,本科在学1人;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所有成员都曾在区级以上发表过论文或曾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在本课题今后的研究中,学校将通过减轻他们的工作量,增加他们的学习、研究时间来切实保证他们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3、硬件设施准备情况
我们从2000年起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运用网络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进行探究学习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全校教师都参加了信息技术课程培训,大部分教师能独立制作课件,把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 我校还于2006年被评为泉州市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目前,学校共有60多台多媒体计算机(生机比例4:1),小多媒体教学班级(配有电脑、实物投影仪、34寸彩电)7个,多媒体教室1个,CAI课件制作室1个,各年级各学科配有教材分析或教学软件VCD光碟,信息化资源库内存达到160G,2005年,学校建成了广播校园网络系统;更换了原有的上网设备,使学校全部微机均可安全上网。学校也相应地从一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至此人人、班班、室室都能上网了。雄厚的硬件配备和优化的信息化环境,为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提供了保障。2005年校园网工程建成后我们加强了素材库和课件库的建设,先后购置了校园DVD机以及《特级教师辅导》、《小学语文多媒体资源库》等多媒体教学光盘,在购置和下载各项教育资源的同时,学校还通过教师自身开发、自制等途径,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4、组织协作研究情况
我们还将聘请了市、区科研室的领导指导我们进行实验研究,指导我们制订并实施相关措施,做好资料积累、处理及电脑归档等工作。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领导重视,学校教导主任亲自担任课题组负责人,并直接参与研究。学校一把手直接担任课题组组长,指导研究工作。
2、实验队伍强大,课题组成员由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且有班级工作实践的、热心现代教育研究的教师骨干组成。
3、取得上级科研部门的关心与帮助,确保实验顺利实施。
4、学校保证完成课题所需的时间和各项条件,并承担课题的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
❹ 小学语文 研修小结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
八都中心小学 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着片面追求知识技能,割裂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割裂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密切联系的现象,严重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阻碍了语文素养的提高,这是传统教学的弊端。目前小学教学第一线还没有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深入研究,也少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的现状,提出此课题,主要原因有三:
1、 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大力突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同时专列“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且对不同学段的综合性学习提出了不同要求,并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进行了专项说明。这一切都表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重要地位,在学生发展中的特有功能。
2、 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由于我们的教育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束缚,对人的价值、人的地位、人的发展的问题的重视是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3、 语文教育改革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它正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同时,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有区别,它应该具备语文学科的特点,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为了改变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更是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综上所述,综合性学习具备这样特点:开放性;主体性;合作性;实践性;统整性;生存性。
三、实验目标
本课题实验研究的目标有三个:
1、 育科学和语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和认识小学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及本质特点,推动小学语文新课程前进的步伐,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 通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探究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为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提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可操作性模式和优秀的教学案例及可资借鉴的经验。
3、 通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凝聚并带动一批科研型的教师,在教育科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素质。
四、实验原则
1、 实践性原则
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学习相比,综合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实践性。综合性学习重参与,重体验,重语文实践活动。在人人参与、全程参与之中,在丰富多彩的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验什么是综合性学习,怎样进行综合性学习。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相比,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乐趣,得到的感受、体验,习得的方法,形成的能力;注重在实现综合性学习目标的过程中,逐渐加深的对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密切关系的认识,对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以及逐渐形成的语文的综合运用的能力。
2、 协同性原则
以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提出的“协同性”理论为指导,注重诸教育要素的协调,形成适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新教学体系,促使多种要素之间产生互补作用,提高作文教育效率。
3、 渐进性原则
小学阶段的综合性学习不可要求过高。由低年级到高年级要体现阶段性和渐进性。本实验将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分层要求,分阶段实施。
4、 开放性原则
综合性学习和一般意义上的语文教学相比,有更大的开放性。内容上的开放——一切语文课程资源均可为“我”所用;途径上的开放——广阔的时空均可成为综合性学习的“课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语文学习上有所收获。
五、实验基本策略
1、 开拓生活领域策略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生活阅历、教育背景等因素,他们的生活空间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应试和传统观念的包裹下,一些学校考试与分数的“云雾” 遮天蔽日,儿童的生活空间越来越窄,甚至到了“只留两个鼻孔出气”的地步。可见,孩子的学习完全与生活隔离了,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我们的语文学习,必须开拓生活领域,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进行综合性学习,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智力技能策略
综合性学习,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这个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学生提出学习专题、策划学习活动、表达学习收获、交流学习成果,都是一种理性思考活动。
3、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是现代学习的显著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根据本实验的特点,将采用建立学生个人信息平台,通过文化角、生活专栏、校内网络等形式,为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的心得,从而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
合作的形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校内外合作。
通过讨论、交流,传递信息,沟通情感。不仅能提高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策划能力,观察体验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六、实验时间
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性阶段(2006年4月—2006年6月)。主要目标: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工作、现状摸底(问题诊断,需求分析等)、制订课题研究目标和计划等。主要措施:由课题组长牵头,各位组员配合,收集整理各种相关的信息资料,请上级以及有关专家指点、论证,然后完成关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的总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6年7月—2007年9月)。主要目标:按照课题方案,分阶段实验研究。实验中及时调整实验计划,认真归纳总结“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途径与方法。主要措施:1.组织课题研讨会每学期不少于5次;2.写出阶段性实验研究报告;3.聘请教育专家来校作现场指导;4.强化组织领导,经常督促、检查和指导,保质保量完成实验研究的任务;5.做好成果整理收集展示等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7年10月—2007年12月)。这一阶段的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回顾总结实验研究总情况,整理实验中得到的各种材料,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小结本课题实验研究中的得失。并请上级和有关专家对本实验研究进行鉴定。
七、成果形式
1、师生作品展示:(1)学生语文综合学习的体会、感受文章集,编写《水袖飘舞的语文综合学习》;(2)、开展语文综合学习展示的主题班会;(3)、教学案例专辑展示。编写《小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集》。以上内容的汇集与展示,籍以进行校内外交流。
2.撰写学术论文或实验报告,如条件成熟,将编印一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论文选》。
3.以课题汇报会的形式,全面展示本课题的实验和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新一轮的研究。
❺ 一线教师如何做课题
对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命题的认识
1、什么是课题研究?
对于课题研究有许多定义。这里我们讨论的是一线教师所做的课题研究。其实,真正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只有根植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和实际,才能焕发其生命力与价值。当前,倡导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就是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做课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这种比较科学、规范的形式来解决学校发展、课堂教学、教师成长、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和困惑。“一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即从强化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 简言之:有一个研究的中心(即理论支撑),有具体的操作思路,这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课题研究应该使我们的日常工作科研化。
2、什么是教育科研课题?
所谓“教育科研”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加以考察、探究、收集、整理、分析、概括、总结,进而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所谓“课题”是指要研究的问题。但是所有的问题不全是课题,课题也不只是单纯的问题,只有将问题作为有计划有目的研究命题后才能算是课题。通俗一点讲,课题就是把问题当作课业来作,研究就是把问题中的不明白的东西搞明白,究其本质、本性、本能之所在。
“教育科研课题”是与教育和教学有关的,有研究必要的,有研究意义的命题,而且是有探究空间的命题。所谓的“探究空间”,是指别人尚没有涉足,或者很少有人涉足的,别人还没有关注到,或者很少有人关注到的,别人没有明确结论,或者长期研究难有结论的,或是对同类问题你有不同看法和观点,而且需要探求、研究和论证的未知地段,或是需要通过推广和实践、尝试和验证的有意义的已被学术界认可的命题。
有目的、有计划、可设计、可操控、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和可能有创新发现是其特点。问题是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实践是课题研究的基本形式,思考是课题研究的核心。研究不只是反思,反思只是思考形式的一种。
注意:
(1)学校的改革措施不等于科研,但改革措施可以当作科研来进行,保证决定的科学性,并提供理论借鉴。
(2)教研活动不等于科研,但科研课题的研究可以以一些教研活动的形式开展,可通过一些实际课例进行研讨、推进、总结。
3、一线教师为什么要做课题研究?
(1)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时代发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要立足就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实践表明: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自觉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许多名师成了搞教育科研的最大受益者,完全可以说:“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课题研究是教师终身学习的最有效途径。
(2)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做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包括自己教学实践的问题、有学生行为习惯、道德表现的问题、有学校教育的问题,还有学校管理模式的问题。我们反对一线教师脱离教学实践做研究,做那些大而空的课题,徒劳无益。
(3)有助于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4)有助于形成科研教学意识。我们都知道,做课题时少不了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当你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后,就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重要的是使我们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教学。
综上所述,教育科研是当代教师工作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当代教师进行学习的方式之一。课题驱动,行动研究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教师专业化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教育,实现“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二)教育科研的基本程序
选题
论证开题
设计方案
实施研究
运用各种方法研究并获取资料
收集研究资料
分析整理资料
得出结论,进行验证与检验
形成成果并进行成果表述
写出结题报告
(三)如何选题?
(1)选教育科研的前沿课题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快,达到特色创新的统一。
把教学需要做为第一选择,在学科间寻找交叉点与结合部,围绕热点问题下功夫、做文章
(2)选择教育科研的空白课题
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概念、论证成理
对已有理论做新的解释,论证使之深化
探索事物新规律或变未知为已知,深化认识,对争鸣的问题发现新资料,提出新见解,有所突破并为人们所认可
纠正原有理论概念,原则的错误
在本学科边沿学科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进行首次科学论证
(3)选择同传统观点相悖的课题
如“行为表现不宜列入思想品德课题考核范围”
在困扰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上向传统观念宣战
(4)选择应用研究型课题
选择带有典型性教育实践经验为题,在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中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法。《开放教育与普通教育实践性环节比较研究》、《现代汉语网络教学资源的收集与整理研究》
(5)选择主观条件比较成熟的课题
从专业特长、爱好兴趣、研究性能力出发,选体验深、实践多、研究透的课题。
(6)选客观条件比较具备的课题
理论条件 资料信息 设备工具 氛围环境
(7)选择有开放质疑争鸣的课题
辨驳别人的观点、主张,阐述自己的新见解,或抛出一种还不成定论的主张,见解,以引起别人的争议
(8)选择大小较适宜的微型课题
通常情况下,题域越窄,题目越小,越容易把问题讲透彻;题域越宽,例证说不清楚,道理讲不明白,面面具到,点到为止,没有深度难成佳作,题目小一点、格调新一点、讨论透一点。
对教材、教法、教学对象的研究都可以有深度。
一线教师怎样做教育科研课题?2009-10-04 12:44一线教师怎样做教育科研课题?一线教师怎样做教育科研课题?(二)
(四)教育科研课题如何命题?课题研究的条件、要义和内涵包括那些要素?
“命题”是确定用最简短的词语对要研究的内容作最恰当的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对研究内容作比较和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对研究可能出现的情况作思维和预测的过程,还是一个对要研究的议题作文字表述的过程,期间有修改,但不单单是用词造句的技巧。明白、简洁、平实、准确是最基本的要求,忌大、忌空、忌长、忌修饰。一旦命题被确定,相关的定义、概念的表述一定要准确,精当。说白了,就是要搞明白你要做什么,为什么做和怎么做。
课题研究的首要条件是人,研究的人,特别是主持人当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和自觉精神,喜欢和有兴趣是最大的内驱力。还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知识是研究的基础,既广博又专一。能力是人搞研究的保证,包括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比较和鉴别的能力,表达和讨论的能力,组织和协调的能力。并且有可行的方法,调查和问卷要会设计问题,各个项目的权重要合理和科学,数据处理要掌握必要的方法,研讨和争论要有导引的路径,结论的归因要讲科学的辨证。课题的研究当有必要的经费和设备。
课题研究的要义包括要研究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也就是意义和作用。其内涵体现在课题研究所具有的特质方面,也就是不同于别的命题的可能存在的价值。没有特质的议题,人云亦云的东西,纵然研究,也没有价值。
(五)如何拟定课题的研究方案?课题的研究方案中必须写明白哪几项内容?
课题研究方案的拟定有五项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要坚持现实性的原则。客观地现实地立足于本市、本县区、本乡镇、本学校的实际。
(2)要坚持民主性的原则。作科研不是搞政治,不能一言堂,以官压人,人本是研究的根基,主持人要善于集思广益,兼听明理,不一个人说了算。
(3)要坚持计划性原则,既然是计划,就要周密,全面,不可顾此失彼。
(4)要坚持可行性的原则。可行就是具有可操作性,不在纸上谈兵,而要给办法,给措施,给程序。
(5)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实事求是,不搞假大空,不抄袭别人,不闭门造车。必须具有前瞻、指导、引领、规范的作用。
课题的研究方案中必须写明白的内容包括:
(1)本课题研究的组织设置:领导组、指导组和课题组的研究成员及各自的任务分工;
(2)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状及意义和作用;
(3)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步骤;
(4)本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
(5)本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的预测和终结成果的形式;
(6)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对策及措施;
(7)本课题研究的经费预算和经费来源;
(8)本课题研究的任务分解图表及进展月历。
(六)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方法
要思考和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即通过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出调查报告常用这种方法。
实验对比法:即通过搞实验,作对比,找规律的研究方法。如对某种方法的应用研究。经验总结法:即通过总结经验,感悟和提升出精华来的研究方法。如阶段性成果的总结。研训一体法:即将研究和培训同步进行、协同发展的研究方法。如校本培训。
行为分析法:即通过对意见对象的行为的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听、评课。个案追踪法:即通过追踪个案,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对某一特殊问题的解决。选择
什么方法,或多种方法交替运用,都要从课题研究的实际出发,不可生搬硬套。
(七)如何将课题做立项申报?
首先要制定申报计划和申请报告。申报计划包括研究方案和申请报告两部分。研究方案是告诉立项部门你准备如何做研究;申请报告是向立项部门表明你的申请意向,请求批准。
申请报告要搞清楚课题的来源、申报的理由、申报的条件,搞明白分类,然后按要求认真填写申请书,评审书。(有表格)。其中的课题论证栏内需要填写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重点、难点、现状及研究力量、条件等;计划及预期成果和经费也在表格内,实际上是把研究方案分解开了。其次是递交申请报告。申请报告要写清楚申请的理由和可承担的条件。至于可不可立项会由审批部门给你答复的。
(八)立项后怎样开题?
课题一经审批部门批准立项,首先要开题。所谓开题,就是破题,是课题研究的正式开始。要写好开题论证报告,举行开题报告会。
(1)课题主持人的所在单位负责人宣读印发的上级课题立项通知书,表示授权。
(2)课题主持人阐述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研究方
法和研究手段、研究步骤和活动安排、划分子课题组的任务和要求。
(3)应邀到会的领导和专家进行研究的科学论证,提出建议。
(4)分子课题组讨论,学习有关资料,落实会议精神。(课题主持人要为课题组全体成
员复印与研究方案密切相关的学习资料,使全体成员对研究方案加深理解,开拓思路。)
(5)召开题组成员会议,邀请有关专家指导,少不了来宾和领导讲话、成员表态、大
家讨论等。子课题由协作者参与完成,协作者也要到会。
主持人是开题仪式的主角,主角是重点角色,就要对本课题研究方案中的内容作分解说
明。要开宗明义地明确告诉大家课题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怎么去研究,预计的结果可能是怎
样的,研究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情况。特别要讲明白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
(三)
(九)如何对课题研究的过程实施有效的指导和管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成百里者半九十的情况太多了。究其原因,常常失败在过程的管理环节上,不是虎头蛇尾,做的做的没戏了;或是秋后算帐,即使有收成,也不“饱满”,把研究的过程忽略了。过程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着课题的发展中的各种尝试和变化,没有丰富多彩的过程,就不会有厚重实在的结果。过程就是发展的进程。对过程的指导和管理能力,具体体现着主持人的科研学术水平。一般课题的研究活动有:专题讲座、外出参观访问、教育调查、教育实验、现场观摩、说课听课评课、展览图片、播放录音录相、专题研究讨论、交流典型经验等。
在对课题研究的过程实施有效的指导和管理中,需要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及时收集阶段性的成果。按计划(当月事当月毕),多交流(汇报、讨论、切磋),常激励(观摩、报告、展示、发表、奖励)。
(2)认真管理课题研究的档案。预先设计好编目,将文件、成果、图片,分门别类地编号,填写好名称、来源,日积月累,便于查阅。
(3)主持人要心中有数,月清季结。自己要动脑、动腿、动嘴、动笔。
(4)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要处理和协调好日常教学工作和课题研究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二者并不矛盾,以研究的心态搞工作,用研究的精神做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搞研究,做学问,课题和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会有效地得以开展。
明确研究方向,紧密联系实际,不打无准备之仗,不盲目赶形势,追时尚。命题时从最低的起点上开始设计,面对现实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门径,使方案具有可操作性。自己不空忙,要肯为大家服务,敢听不同意见,要积极依靠参与者,注重过程的指导和管理,不闭门造车想当然。天时、地利、人和,是课题研究取得成果的多方面因素,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能为课题研究提供方便和支持的方方面面的力量。
(十)如何展示课题研究的终结成果?
终结成果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本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就是结题报告,由课题主持人执笔,其内容由四部分组成:
(1)概说:概述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包括级别、文号、课题背景、课题组成员,主要研究步骤、过程、时间发展。
(2)方法:做好本课题的作法、体会、经验,包括指导思想,研究策略,具体方法,如何争取领导改善条件,处理各种关系,如何推广阶段性成果等。
(3)结果:列举本项研究所取得各种形式的理论成果、应用成果、社会效益或阶段性成果。
(4)评价:对成果和不足作出评估,对成果的应用推广、对本项科研的进一步深化,提出建议与意见。
结题报告是实施研究计划、保证课题研究任务完成的工作总结,是课题评价验收的重要文本。
另一部分是课题研究成果的最终形式,包括:课件、教学设计、听课记录表、相片、学生作品、论文、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文集等,也当由课题主持人执笔或主编。
(十一)如何做检索查新?
必要时要对课题研究的终结成果作检索查新,检索查新是对课题研究的终结成果的创新成分和价值的权威判断。由主持人向具有检索查新资格的科技情报机构提出申请,对方接受申请后由专业人员去搞,然后会在检索查新报告中给出结论。检索查新报告有专用的文书表格。
(十二)怎样申请结题?鉴定?如何申报评奖?
当上述工作都完成后,主持人可带着本课题当初的立项批准文件,本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终结成果及科技情报机构出示的检索查新报告和结题申请书向当初批准本课题立项的部门提出结题申请,即提交主件和附件材料。正常情况下,课题的立项部门会按预定的时间,通知主持人。在课题的立项部门批准你的结题申请后,就会告知你怎么做结题评议的准备,双方协商时间,确定评议方式,然后进行评议。方式有函评和会评两种,以后可能有网评,不管什么形式,立项部门都会聘请专家参与。评议的当场,就会得出结论,不是“准予结题”,便是“不予结题”,而且会陈清理由,让你明白。
结题与否,是立项部门对课题研究工作的评价和界定,虽然有鉴定的成分,但是给出的结论只是对是否完成了立项之后的课题研究工作任务的评价和界定,属于自家掌柜评自家的事,要想得到更权威的认定,就有必要得到当地或上级的政府主管部门即科研管理部门的认可,那就要向当地或上级的科研管理部门提出本课题鉴定申请,其程序是提出和递交鉴定申请书,并将有关的立项批准文件、结题报告、终结成果及科技情报机构出示的检索查新报告一并呈上,待接受申请后,按要求做好准备,接受鉴定。其鉴定的方式也有函鉴和会鉴两种,以后可能有网鉴,同样是由鉴定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价和讨论,然后当场得出结论,并且会说明理由,告知主持人。其表述可能是“研究水平达到了某某级别。”
如:市教育学院李彦良副教授主持的《校本培训模式研究》课题,专家给出的鉴定意见是:同意鉴定组意见,准予结题。该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其研究成果达到省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且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1、领先水平;2、先进水平 市内A、B、C、D级水平,D为不通过等级。
申报评奖是又一个环节了,有无申报评奖的机会,不是主持人一相情愿的事,得等待。当有了适合本课题的奖项时才可申报。申报的程序、办法、内容都以接受评奖申报和设立奖项的部门出示的条款为依据。能够得奖,自然是一个大好的结局。
(十三)怎样做课题的总结?
鉴定了,结题了,评奖了,本课题研究就可告一段落了。最后,要对整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做认真的总结,表彰。总结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持人作汇报,子课题负责人讲经验,受表彰的人谈体会,而且有必要将所用经费结算并公布,而且要将总结情况报备立项和主管部门。
(十四)关于经费
1、调研、旅差费
2、资料收集、复印及少量必要图书购置费
3、小型会议费
4、成果印刷费
5、咨询费
6、成果鉴定费(国家级课题每位专家500—800元,省200—500元,供参考)
7、出版补助费
如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的研究与实验》的经费支出预算是这样的:
课题开题费:10000元
课题鉴定费:20000元
文献检索、资料费约为10000元
计算机软件开发费约为40000元
专题研讨会15000元×3次约为45000元
其他约5000元
合计130000元
省资助经费3万元,主要用于课题开题、结题鉴定。子课题研究所需经费,一般由
子课题承担单位共同解决。研究人员的差旅费、资料费、计算机使用费等由所在单位承担,专题研讨会采取“轮流做庄”形式解决。
温馨提示
(1)要正确认识做课题的目的,不要贪大,越小越容易出成果;
(2)一定要做行动研究者,需注重研究过程的积累思考,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反思、小结等;
(3)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特别是一些技能、技巧的学习。
❻ 语文课题研究该咋写
课题研究计划一般包括如下几部分: 1. 课题基本情况 简要介绍课题的来源、研究类型、实验时间等。 2.课题的提出(或研究的目的) 为什么要研究这项课题,目的是什么。 3.课题研究的假设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解决什么问题,预期会有什么结果。 4.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这一部分要尽可能具体化,越具体越便于操作。 5.预期的研究成果 举例: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验” 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基本情况 1.课题名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验 2.课题来源: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KES016) 3.课题研究类型:应用研究 4. 课题负责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敏勤 5. 实验时间:2002年至2004年 二、为什么要进行这项实验(课题的提出)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基本概念和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性略) 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人们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研究日渐增多,但怎样把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使基层中小学教师便于操作和评价,真正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这不仅需要理论的研讨,更需要具体的实验。本课题计划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调查中小学生的现有学习方式,并进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验,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课题研究假设 本课题研究的二年的时间里,也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市逐步推广的时间,本课题主要达到如下目标: 1. 通过理论方面的研究,发表一些有价值的关于学习方式的论文和实验报告,以此来指导实验的进行和新的学习方式的推广; 2. 通过实验,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实验,使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明显提高,为新课程在我市的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在理论方面进行学习方式的系统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法搞清学习方式的概念、范畴、作用,把传统的学习方式与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对比研究;通过调查法了解天津市中小学生现有学习方式及存在问题,提出转变学习方式的目标、步骤和预期效果。 2. 进行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验 课堂学习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场所和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讲,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自主探究学习。所以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我们计划在实验学校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发者。其次在课堂教学中限定教师讲授的时间,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和学习的主动权。第三,在研究教师教学方式的同时,同时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到教师少教,而学生能够多学。 3.进行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的实验 随着我市办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学校已经有了校园网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将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教育的技术化趋势,成为近年来教与学改革的热点。随着教学中的技术含量的提高,电脑、网络技术等成为学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我们计划在有条件的实验学校中进行计算机环境中学习的实验,探索这方面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为其他学校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五、实验的组织形式 本课题组由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验教师组成,理论研究部分由课题组负责人王敏勤负责,问卷的调查和组织由津南区教科室诸金英和大港二中刘志奇负责,实验部分由大港二中刘志奇具体负责。我们计划在大港二中进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验,因为大港二中(初中)已经进行了课程改革。 六、实验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一)实验的步骤 1. 撰写研究和实验方案(2003年1—2月) 课题研究方案由王敏勤负责撰写,课题实验方案由刘志奇负责撰写。每个实验教师根据课题组的要求写出本学科具体的实验方案。 2. 实验的实施和总结(2002年3月——2004年10月) (1)实验教师根据本学校的实验方案开始实施(包括理论的学习),实验老师可边学习边实践。从2003年春季学期开始到2004年暑假,各实验小组每学期末都要写出阶段实验报告,总结一学期来的实验成果,研讨存在的问题,写出下学期的具体实验方案。 (2)2004年10—12月,各实验小组撰写实验报告,课题组汇总各实验小组的成果,撰写本课题的研究报告,接受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鉴定。 (二)实验的方法 严格的教育实验应采取对照实验法,即在平行年级中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以观察实验的效果。这样能保证实验的信度和效度,说服力强。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 课题组计划在两年的时间发表和出版相关的论文和著作,指导实验老师的实验工作。2004年底撰写《研究报告》,准备接受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鉴定。 (摘自网络)
❼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
八都中心小学 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着片面追求知识技能,割裂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割裂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密切联系的现象,严重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阻碍了语文素养的提高,这是传统教学的弊端。目前小学教学第一线还没有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深入研究,也少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的现状,提出此课题,主要原因有三:
1、 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大力突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同时专列“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且对不同学段的综合性学习提出了不同要求,并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进行了专项说明。这一切都表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重要地位,在学生发展中的特有功能。
2、 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由于我们的教育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束缚,对人的价值、人的地位、人的发展的问题的重视是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3、 语文教育改革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它正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同时,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有区别,它应该具备语文学科的特点,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为了改变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更是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综上所述,综合性学习具备这样特点:开放性;主体性;合作性;实践性;统整性;生存性。
三、实验目标
本课题实验研究的目标有三个:
1、 育科学和语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和认识小学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及本质特点,推动小学语文新课程前进的步伐,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 通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探究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为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提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可操作性模式和优秀的教学案例及可资借鉴的经验。
3、 通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凝聚并带动一批科研型的教师,在教育科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素质。
四、实验原则
1、 实践性原则
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学习相比,综合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实践性。综合性学习重参与,重体验,重语文实践活动。在人人参与、全程参与之中,在丰富多彩的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验什么是综合性学习,怎样进行综合性学习。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相比,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乐趣,得到的感受、体验,习得的方法,形成的能力;注重在实现综合性学习目标的过程中,逐渐加深的对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密切关系的认识,对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以及逐渐形成的语文的综合运用的能力。
2、 协同性原则
以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提出的“协同性”理论为指导,注重诸教育要素的协调,形成适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新教学体系,促使多种要素之间产生互补作用,提高作文教育效率。
3、 渐进性原则
小学阶段的综合性学习不可要求过高。由低年级到高年级要体现阶段性和渐进性。本实验将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分层要求,分阶段实施。
4、 开放性原则
综合性学习和一般意义上的语文教学相比,有更大的开放性。内容上的开放——一切语文课程资源均可为“我”所用;途径上的开放——广阔的时空均可成为综合性学习的“课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语文学习上有所收获。
五、实验基本策略
1、 开拓生活领域策略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生活阅历、教育背景等因素,他们的生活空间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应试和传统观念的包裹下,一些学校考试与分数的“云雾” 遮天蔽日,儿童的生活空间越来越窄,甚至到了“只留两个鼻孔出气”的地步。可见,孩子的学习完全与生活隔离了,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我们的语文学习,必须开拓生活领域,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进行综合性学习,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智力技能策略
综合性学习,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这个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学生提出学习专题、策划学习活动、表达学习收获、交流学习成果,都是一种理性思考活动。
3、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是现代学习的显著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根据本实验的特点,将采用建立学生个人信息平台,通过文化角、生活专栏、校内网络等形式,为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的心得,从而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
合作的形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校内外合作。
通过讨论、交流,传递信息,沟通情感。不仅能提高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策划能力,观察体验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六、实验时间
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性阶段(2006年4月—2006年6月)。主要目标: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工作、现状摸底(问题诊断,需求分析等)、制订课题研究目标和计划等。主要措施:由课题组长牵头,各位组员配合,收集整理各种相关的信息资料,请上级以及有关专家指点、论证,然后完成关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的总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6年7月—2007年9月)。主要目标:按照课题方案,分阶段实验研究。实验中及时调整实验计划,认真归纳总结“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途径与方法。主要措施:1.组织课题研讨会每学期不少于5次;2.写出阶段性实验研究报告;3.聘请教育专家来校作现场指导;4.强化组织领导,经常督促、检查和指导,保质保量完成实验研究的任务;5.做好成果整理收集展示等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7年10月—2007年12月)。这一阶段的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回顾总结实验研究总情况,整理实验中得到的各种材料,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小结本课题实验研究中的得失。并请上级和有关专家对本实验研究进行鉴定。
七、成果形式
1、师生作品展示:(1)学生语文综合学习的体会、感受文章集,编写《水袖飘舞的语文综合学习》;(2)、开展语文综合学习展示的主题班会;(3)、教学案例专辑展示。编写《小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集》。以上内容的汇集与展示,籍以进行校内外交流。
2.撰写学术论文或实验报告,如条件成熟,将编印一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论文选》。
3.以课题汇报会的形式,全面展示本课题的实验和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新一轮的研究。
❽ 小学语文阅读课题阶段计划要研究什么内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上传: 胡玉保 更新时间:2012-5-30 10:15:38
一、课题组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一----六年级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题将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二、研究目标
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组织策略、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诊断方法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有效性,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1、制订计划
因本期我校开始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高段的研究,因此,特别召集课题组成员,制定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讨论课题组活动形式。向课题组教师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规定每学期应完成的研究任务,扎扎实实的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
2、加强组织建设,落实课题研究的常规工作。
本课题组工作力将开展出自己的特色。本期,将注重落实课题组的常规工作,对老师们上交的各类资料登记考核,以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3、以“扎实、成效”为核心价值观,拓展课题组成员发展的空间。
着实提高老师们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把课题研究工作与其它教学研究有机结合。实现校本培训、校内教研、集体备课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的研究体系。
5、立足课堂,扎实研究。
课题研究要基于课堂,立足于课堂。认真学习阅读课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验、验证、完善。争取提炼出更有实效的课堂教学操作策略。本学期将开展课堂专题研讨课一次,并争取镇教研室成员对课进行指导与点评。
四、工作安排: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前进。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9、9—2009、10)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小组成员本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交流,思考课题研究的方向,制定研究方案,布置研究工作,明确分工,下达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行动研究阶段:(2009、11--2010、3)
1.根据前期的课堂调研与分析,各年级根据自身存在的迫切的主要的问题,根据“有效、优化”的原则,确立一个行动研究突破口,即优化学生课堂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主打做法(优化策略)。
2.根据确立的优化策略,开展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3.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作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作好阶段性总结,并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与发展,作出相应的研究调整与改进。各实验老师严格按计划操作,以随笔的方式及时记录实验中遇到的困惑或取得的成绩。每学期举行一次专题研讨会和两次研究课汇报活动。
4.撰写课题中期报告,邀请有关专家作中期评估。
阶段成果预计有教学随笔、研究日志、专题论文、调查问卷等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0、4--2010、5)
1.对课题研究和开展的工作进行系统反思,整理和升华。
2.写出研究总结报告。
3.理课题研究期间各位成员在实验中取得的原始资料和相关成果(如获奖的论文、教案、课件、观摩课、评优课和竞赛课的获奖证书和资料等),接受专家评估。请上级课题主管部门进行课题成果鉴定。
阶段成果预计有实验报告和工作报告等
❾ 课题开题报告中的实践分析是什么意思
下面这份不错:
泉州市洛江区奕聪小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赖永辉
课题内容 :
一、选题依据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传统教学媒体,如粉笔、黑板、挂图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信息技术正在成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依托,成为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空间,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目的是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构建一种网络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模式。因此,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
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多种认知途径,为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创造了必要条件。因此,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教师个别指导和教学过程调控,有利于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探究、分析、构建信息的学习能力。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下,我们的课题应运而生。我们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中将整合的理念转化成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整合的创新之路,让我们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让我们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为日后能成为一名适用于信息社会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根本意义所在。
此项研究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任何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关键在于给他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此项研究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努力实现信息技术由教具向学生学具的转变,实现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彻底改变,将充分利用计算机特有的职能和人机交互的特点实现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学习,全面实施“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的自学、会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此项实验与其它实验的共同点都是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如何整合的新途径,新方法。最大的不同点是许多实验往往将落脚点放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而此项实验重点考虑和研究的是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
二、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本课题所说的信息技术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环境和现代远程教育环境;在学科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枯燥、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鲜明的电子信息,变单调为丰富,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整合: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将学科教学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赋予各学科知识的内涵,促进教师教与学生学水平的提高,做到资源共享,达到教学与信息双赢的目的。
3、学科教学:是指在小学阶段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集中学习有关各学科较之独立的、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其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指以实现教育的优质化为终极目标,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作为实验的指导,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理论假设: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教学策略,必将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他们的感官被刺激调动,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开放的思维状态,儿童们具有的创造潜能在这里将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的学思效果将非常明显,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全面提高。
2、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网络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拓展学生学科知识的内涵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综合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方法,探索整合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业务素养,明显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
(3)通过课题研究,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效益,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坚持变教学为导学,变导学为研学的基本思想,通过教师积极科学的帮助指导,使学生能够主动活泼,自主合作,和谐健康地学习与发展。
3、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就像教师使用黑板和粉笔,学生使用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信息技术既应用于教师的教,又能应用于学生的学,要不断开发多种有效的运用形式。
(2)、多种教学媒体相结合。根据教育技术理论,以系统的观点综合应用传统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改善传授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加强指导性教学和体验式、探究式学习。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开发和管理各种教学资源,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网上教学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
(5)、研究如何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充分利用网上丰富而优质的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使信息技术的目的与手段相统一。
我们将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研究的难点是: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信息资源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收集、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等能力。学科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在实验教师系统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发挥本人探索性教学的特长,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和学校主页资料,借助课堂教学和课外研讨活动等形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学科教学在宽带环境下的新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实验法、个案法, 分析法、研究法,实施的过程中结合问卷、听课、评课、案例分析进行,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关系,打破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同教育观念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必须运用到各学科之中,提倡多学科的综合学习,结合本课题的实际,我们采用以教学试验法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辅助进行研究。
2、研究步骤
研究前期( 2007年8月—2008年9月):设计课题实验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级及学科,选择实验教师,制定实验计划,申报立项
研究阶段(2008年9月—2011年7月):实验班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分阶段收集相应的教学效果统计数据,分析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水平;完成资料积累。撰写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报告;进行课件制作;组织研究交流。
研究后期(2011年8月—2012年7月):要拿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优秀教案集、案例集,多媒体课件,学生电子报刊、网页制作、小论文、结题展示课、实验报告等。
五、研究成果
1、《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论文集
2、阶段性报告
3、结题报告;
4、实验课例及活动光盘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
课题负责人赖永辉,专科学历,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担任奕聪小学教导主任工作。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十多年,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一定的研究与组织能力。曾担任泉州市敬德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长,主持过市级课题《自主合作,体验成功》的研究工作。多篇论文和案例在洛江区获奖并汇编。
课题主要领导人黄德川老师,是学校校长,从教三十多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对小学教学现状有很清楚的了解,以当前教育改革有明确的认识,有能力、有义务、有时间完成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
2、参加者的理论水平和时间保证
课题组成员由副教导主任黄永和、语文教研组长赖金水、总辅导员黄雪治、信息技术远程教育负责人赖森水及全体语文教师组成,其中高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5人,市级骨干教师1人 ,实验教师大部分为三十五岁以下青年教师,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其中本拉学历1人,大专学历6人,本科在学1人;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所有成员都曾在区级以上发表过论文或曾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在本课题今后的研究中,学校将通过减轻他们的工作量,增加他们的学习、研究时间来切实保证他们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3、硬件设施准备情况
我们从2000年起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运用网络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进行探究学习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全校教师都参加了信息技术课程培训,大部分教师能独立制作课件,把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 我校还于2006年被评为泉州市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目前,学校共有60多台多媒体计算机(生机比例4:1),小多媒体教学班级(配有电脑、实物投影仪、34寸彩电)7个,多媒体教室1个,CAI课件制作室1个,各年级各学科配有教材分析或教学软件VCD光碟,信息化资源库内存达到160G,2005年,学校建成了广播校园网络系统;更换了原有的上网设备,使学校全部微机均可安全上网。学校也相应地从一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至此人人、班班、室室都能上网了。雄厚的硬件配备和优化的信息化环境,为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提供了保障。2005年校园网工程建成后我们加强了素材库和课件库的建设,先后购置了校园DVD机以及《特级教师辅导》、《小学语文多媒体资源库》等多媒体教学光盘,在购置和下载各项教育资源的同时,学校还通过教师自身开发、自制等途径,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4、组织协作研究情况
我们还将聘请了市、区科研室的领导指导我们进行实验研究,指导我们制订并实施相关措施,做好资料积累、处理及电脑归档等工作。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领导重视,学校教导主任亲自担任课题组负责人,并直接参与研究。学校一把手直接担任课题组组长,指导研究工作。
2、实验队伍强大,课题组成员由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且有班级工作实践的、热心现代教育研究的教师骨干组成。
3、取得上级科研部门的关心与帮助,确保实验顺利实施。
4、学校保证完成课题所需的时间和各项条件,并承担课题的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记住一点,多多利用网络这个大平台,像网络知道,网络文库,网络贴吧,这里面的资源确实很全面很有质量的。希望能够对你有帮助!呵呵,别忘了给分啊!谢谢
❿ 语文研究性学习报告 诵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及案例》 课题实验报告 连云港师专第一附属小学 郭 楠 222006 一、研究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术界已经对研究性学习作了有益的探索。许多国家和地区展开了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在课程界定、目标内容、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提供了文本资料。我校“九五”省级课题《小学生自主发展教育模式的研究》已圆满结题。学校在教科研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学校省级“十五”课题“培养小学生研究型学习能力的实验研究”已确定。而在占学生在校所有课时25%以上的语文学科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研究意识,使他们敢于并善于独立学习,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研究型思维习惯,具有重要意义,于是我于2002年8月确定了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及案例”,2002年9月该课题被列入学校“十五”规划课题。 二、研究过程 在研究过程中,本课题遵循实践—总结—再实践的原则,先在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搞研究性学习实践,再归纳实践的策略,再投入实践,收集例案。 1、激发动机,使学生愿学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 2、指导学法,使学生会学 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要以思维训练为中心,引导学生依据教材去探究、发现,获得理智和情感的体验,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 (1)课前指导学生预习 预习有利于获得对新知识的初步感性认识,做好学习的思想准备,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新课的教学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达到进行研究性学习目的。 (2)课中引导学生参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切,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 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讨,独立地获取知识,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设问质疑,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态度,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外实践,提高学生能力 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应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内与课外,局限在小课堂里的语文学习是不完备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充实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深入实际生活,引进最新信息,到宽广天地里去吮吸,探究、发现、创造。 三、案例举隅 以《莫高窟》一课(第二课时)为例,学习这一课,学生采用了分组学习、讨论、汇报等形式。 1、激趣导入: 我有一个朋友要去敦煌莫高窟游览,他听说我们要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想请同学们给他做个导游,行不行? 2、学习课文 (1)第二节(出示彩塑多媒体)欣赏 自轻声读第二节,想想哪些词用的好?为什么? 指导朗读 (2)第三节壁画,找一找这一节哪些地方写的美? 用“有……有……有……还有”指图说话。 (3)第四节 自学、谈一谈学会了什么?有何体会? 3、导游介绍 (1)小组交流搜集的资料 (2)选择图作介绍,互相质疑,提高导游质量。 四、评价 这一课时的教学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和活动结合,老师和学生相协作。 五、结论 通过研究,课文课堂学习形式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互动、平等,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字的研读中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理解体悟到语言文字蕴涵的美,又能创造性地理解。学习兴趣和能力都有提高,学习空间由课内到课外,由小课堂到大语文良性发展。 六、存在问题 课题的实施,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激发了教师不断学习,提高科研水平的愿望。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教师的不断调整授课年级,使实验不能较连贯进行,没能取得较佳效果。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