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去倾听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课前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揭题
1、教师: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只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人间处处有真情啊!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2、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怎样的听是“倾听”?(细心地听)用心灵怎么去倾听?请打开课本,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心感受。
二、初读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自己特别有体会的句子可以划下来。
2、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3、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引导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4、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能给大家读一读吗?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三、研读感悟
1、苏珊,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我还没有见过她时,已把她当作——(学生:我的第二个母亲)
(1)出示句子: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齐读)
(2)母亲,那是我们最熟悉、最可亲近的人哪!而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
(3)学生交流谈感受。
(4)接线员工作是非常繁忙的,面对我的求助,如果换了其他人,可能会怎样做?(不予理睬、粗暴打断……)苏珊却不是这样,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小孩,她付出了母亲般的爱心。
(5)再次齐读: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2、那么,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
引读: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
同学们,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3、同学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不知你发现了没有?
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讨论: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要我乐观对待生活……)
4、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
小练笔:就要离开了,苏珊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练笔。
四、总结深化
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课题,齐读:用心灵去倾听。
用心灵去倾听的是什么?
一根电话线让我们心灵相通,有一首歌写得好(课件出示):
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走进我们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2、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希望能够对你有些帮助。
B. 小学语文11册第一课
桂林山水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回来观赏桂林的山水答。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C. 人教版小学语文11册全册教案 急!!!!!!!!
http://www.hgxxtz.net/Soft/jdja/ywja/200605/92.html
D.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所有的积累运用分别是什么(不要教案)
是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我去拿书....^o^)
一: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三: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四: 东奔西走 东拉西扯 东倒西歪 东张西望
南腔北调 南征北战 南辕北辙 南来北往
前赴后继 前因后果 前呼后拥 前俯后仰
左邻右舍 左思右想 左顾右盼 左推右挡
五: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六: 大公无私 承前启后 翻天覆地 弄假成真
舍近求远 化难为易 扬长避短 去粗取精
若明若暗 善始善终 优胜劣汰 弃旧图新
七: 芝麻开花----节节高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八: 雪里江山美 花间岁月新
(红梅报春)
四海皆春春不老 九州同乐乐无穷
(普天同庆)
风流人物数当代 大好春光看今朝
(人杰地灵)
稻花钢花科技花万花竟艳 农业牧业工商业百业兴隆
(日新月异)
日月潭碧波凝翠台湾骨肉日日思归盼统一
扬子江热浪含情大陆同胞天天翘首望团圆
(春回华夏)
E.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1册
http://www.lbx777.com/yw11/shiyice_r.htm
F. 求人教版11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第十一册语文全套教案,共63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
第一组
本组的三篇课文,两篇描写祖国的山水,景美,文也美;三首古诗的含义深刻,启发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生活。
学习本组的五篇课文,要试着通过自学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特别要注意边读边展开想象,使课文浓缩描述的景物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
1、桂林山水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4、 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志趣与创思
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在观察中展开合理的想象。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有谁到过桂林,给大家介绍一下。
2、 今天,我们就到桂林游览一番,去看看那儿的山水究竟如何?
二、观察彩图
1、老师来给大家当导游(出示彩图),让我们一起来游览桂林山水吧!请同学们一边仔细观察,一边想: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看到这些景物使你产生了哪些联想?有何感受?
2、生交流汇报,适时引导学生能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有顺序地观察景物。
三、初读,弄懂大意
著名作家陈淼也到过桂林并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看看他是怎样来描写桂林的山水的?
1、指生读课文,正音。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3、生交流汇报。
四、教学第1自然段
1、自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去观赏桂林的山水?
2、生简要作答。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教学第2自然段
1、自读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层次向我们介绍桂林的水的?
2、画出描写桂林水的句子,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出桂林水的特点的?(感觉、视觉、联想)
3、这一自然段,既然是对漓江水的清、静、绿的描述,那么,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先写大海和西湖的水呢?(对比、衬托)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排比句式的气势和所表达的情感。
六、教学第3自然段
1、运用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分组自学讨论:
(1) 课文分几层意思向我们介绍桂林的山?
(2) 课文是怎样写出桂林山的特点的?
2、全班交流汇报
3、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七、作业布置
1、红花本抄写生字。
2、家听第一课。
3、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背诵2、3自然段。
三、教学课文第4自然段
1、自读思考:当作者观赏了桂林的山和水之后,他得到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1) 画出作者表达整体感受的句子。
(2) 理解句子中的“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联系课文回答:“这样的山”指的是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指的是什么样的水?
3、有感情地朗诵和试背这一自然段。
四、指导背诵全文
1、听配乐朗诵全文。
2、按照板书提纲试背。
3、分小组试背。
4、全班背诵。
五、总结拓展
读了本文,你可能被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作业布置
1、同步练习册。
2、预习第二课。
3、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桂林山水
静
水 清
绿
桂林山水甲天下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奇
山 秀
险
2、林海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大兴安岭特有的温柔的美。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游览大兴安岭产生的“亲切、舒服”之感,唤起情感的共鸣。
三、志趣与创思
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起大海,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我们曾经度过许多描写大海的文章,也曾身临其境或从影视中、图片中欣赏过它的雄浑壮阔。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林海》。
二、初读,了解课文大意
1、自学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云横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俏丽”、“兴国安邦”等词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正音。边读边听边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特点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相关段落进行勾画批注。
3、交流汇报。
三、教学课文第二部分(2—6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2—6自然段,边听边想:作者从岭、林、花这三个方面来介绍大兴安岭,那“岭、林、花”又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呢?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岭、林、花”的特点来的?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4、关于“岭、林、花”的描写中,你最喜欢哪儿,找出来读一读,然后说一说为什么?
5、 结合学生回答,解决两个问题:
(1)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一背。
2、开火车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作业布置
1、红花本抄写生字。
2、家听第二课。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背诵课文中你喜欢的部分
三、深入理解课文
1、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一共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为什么感到“亲切、舒服”?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2、四人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
(第一次:初入林海,身临其境,脚踩、手摸,油然而生“亲切、舒服”之感。第二次: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盛产木材,“美得并不空洞”,故感亲切、舒服。第三次:作者参观了林场,看到了今天大兴安岭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人与山的变化日益密切,作者的感情更加热烈奔放,用了一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亲切、舒服之感。)
四、讨论质疑
1、再读课文,试着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
2、大家讨论交流解决。
五、积累运用
1、练习熟练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抄一抄。
3、认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云横秦岭”的岭与“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不同,试着画一画。
4、评出较好的简笔画,在班上展示。
六、作业布置
1、同步练习册。
2、预习第三课。
3、背诵你所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2、林海
初入林海 脚踩、手摸 名字悦耳
岭 温柔
欣赏林海 林 像大海 美得并不空洞 亲切、舒服
花 种类多
参观林场 人与自然联系紧密 兴国安邦
3、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课文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背诵、默写三首古诗。
2、领悟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及古诗赞颂的精神。
三、志趣与创思
学古诗,背古诗,领悟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及古诗赞颂的精神。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比一比谁会背诵的古诗多。
二、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指名读预习提示,明确本课所要学习的三首古诗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种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读懂诗句,了解事物的特点,从中领悟赞颂的精神,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第一首《墨梅》
1、解题。
本诗作者王冕,元末明初人。他出身贫寒,靠自学成为诗人。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既善作诗,又善画梅,被称为“画梅圣手”。《墨梅》这首诗,是作者为自己所画梅花而题的诗。
2、理解诗句
(1)自读诗句,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师适时纠正。
3、领悟诗意
(1)自读诗句,思考:诗中所描绘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作者借助梅花赞颂了人的什么精神?
G. 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 第11册 《一夜的工作》 里说的“宫殿式的房子”
我也在学这一课,老师说好像是清朝的人住过!!^0^
H. 小学语文第11册16课
先写草原的总体上是怎样的,再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东西,然后写作者进入了蒙古包,最后写作者和蒙古族人民不忍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