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学语文怎么进行深度学习+博客
当视觉因太多浅表化、碎片化的语文教学而疲惫时,我们很渴望能看到有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不久前,在南通举行的第五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初中组)观摩研讨会中,笔者看到了优秀同行为促成语文深度学习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很有感触,形成与深度学习路径的相关思考如下:
一方面,执教者在把语文课堂引向深度学习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1.及时抓住关键,激发深度学习的兴趣
如果说一堂语文课就是一桌盛宴,那么桌上必定有令人向往的主打菜肴,好的厨师应该推算到食客的期待,在此尽显“烹饪”的功夫。本次活动中来自四川的邓湘娟老师在《定风波》课堂上有这样的环节:
师:有觉得难说或说不明白的句子吗?
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师:到底有没有风雨?(学生沉默)穿林打叶了啊,一蓑烟雨啊!怎么就无了呢?
生:自然界的风雨是有的,人生中却无风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乐观和豁达。
师:那么什么是“也无晴”呢?荣耀的时候,显达的时候,风雨是外界的风雨,晴明是外界的晴明,我还是我。这是一种超脱,一种宠辱不惊!
邓老师抓住了“风雨”这个关键词语,启发学生思考“一蓑烟雨”与“也无风雨也无晴”之间是否矛盾。其实这个问题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为他们既无苏轼那样的复杂经历,也缺乏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理性思维,所以一开始学生是沉默的。而此时的沉默正标示着学生对这个问题是感兴趣的,他们的沉默正是深度学习的开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孙荣颖在《钱塘湖春行》的教学中也有这样一个片段:
生:第二联前一句主要写燕子,后一句“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争”写出了鸟很多。
师:他说鸟很多。
生:“争”写忙碌,显露了春的生机。
师:这里的“几处”能换成“到处”,“谁家”能换成“家家”吗?
生:不可以。这里写出了早春鸟的活泼和作者的惊喜。
孙老师首先抓住了“争”.这个关键字,注意对学生思维的深度挖掘。当学生领会了“争”的含义后,‘教师则用词语置换的方法,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几处”和“谁家”的表达作用,可谓引导得力,且都落在关键处。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抓住几个关键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关注和思考这些点,那么我们的课堂就容易走向深度学习。
2.适时穿插知识,提供深度学习的支撑
美国深度学习的研究者Eric Jensen和LeAnn Nickelsen认为追求深度学习时,教师要想法帮助学生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以实现新知识与学生现有背景知识的联结。本次教学观摩会中,执教者能适时穿插知识点,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和思维支撑:
内蒙古许彦老师教学《天上的街市》,在三读诗歌后,介绍写作背景和郭沫若相关作品,这有助于学生深入探寻诗人的内心世界;福建曾艳娟老师教学《梵天寺木塔》,是在体会了该文科学性与文学性结合的魅力之后,再介绍作者沈括和《梦溪笔谈》的,这不仅显得顺理成章,而且会把学生由一篇文章导向一本书的认知;山西李跃魁老师在教学《春》的开始,先从甲骨文和金文中关于“春”的字形分析来探究其涵义,不仅增添了课堂的文化气息,还兴味盎然地把课堂引向了关于春的特点的描述,为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内涵提供了铺垫。
3.结合语言训练,明确深度学习的方向
语言与思维如同一个硬币的正反面,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实际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往往能为深度学习规定方向。广西龙起珠老师执教的《老王》课堂上有这样一幕:
师:请用两个词扩充题目为“____而
一的老王”,想想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生:慷慨、热心而朴实的老王。
师:“而”在这里前后有转折关系,意思落在后面一个词语上。
生:不幸而善良的老王
师:不幸表现在哪里?哪里又能看出善良?
这里教师借助于讲解“而”的用法,启发学生从前后为转折关系的词语上探寻人物形象的不同侧面,避免了学生思维的天马行空,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陕西邱俊老师在教学《鸟》一文时,有一个环节,很受好评:
师:由“爱鸟”到“不忍看”似乎有矛盾。我们来看看,作者为什么“爱鸟”而又“不忍看”呢?请看屏幕,完成填空:
我爱听____,那____,让我感到____。
我爱看____,那____,让我感到____。
我不忍看____,那____,让我感到____。
我不忍看____,那____,让我感到____。
这个环节,思维的方向明晰,而且把思维训练和表达训练熔为一炉,对学生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促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
4.提供成熟范例,提升深度学习的层次
初中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大多还停留在比较浅表的层面上,思考不到位或者表达不完善是课堂的常态,这就需要语文老师给予引导示范,帮孩子们打开思路,让他们有章可循,触类旁通,在模仿和举一反三中激活思维,促使学习由浅层走向深度。本次活动中不少老师做到了这点。
广东吴慧玲老师在执教《卖油翁》时,有一个“趣析故事”的环节,要学生说说卖油翁中的“两”。这样一个引自一篇已发表论文的创意,如果没有一定的示范和引领,学生必然会莫名其妙,不知所措。教师提供了两个相关的示例后,孩子们马上兴奋起来,他们围绕文本,开始了自己的发现与探究之旅,一气呵成地找出了四个与“两”相关的例子。
湖北胡家俊老师在教学《古诗二首》时,课堂结构极为精巧。《望岳》由教师引导学生详解,花了课堂近2/3的时间;而《春望》则依托教师的赏析思路,以学生自读为主,只用了课堂1/3的时间,学生也基本上读懂了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怀。由教师的示范引路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标志着课堂学习走向了深入。
另一方面教者在探寻语文课堂深度学习路径时也存在不足:
1.课堂机智不足,错失深度学习契机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上一学生提出“盖竹柏影也”一句流露出作者的失望,被教师以“这是陶醉啊,哪有失望呢”轻轻带过。其实仔细品味,作者在陶醉于美景之余,猛然发现“积水空明,藻荇纵横”的美景只不过是镜花水月的幻境,于是禁不住有些失望,进而产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幽微感慨,这是极其合理的品悟,带着孩子可贵的发现的眼光。此时教师只要耐心一些,让孩子说说理由,或者交由大家讨论,便是把课堂引向语文深度学习的良好契机!这种由于文本解读不足和课堂机智的不够,导致课堂上深度学习的机会被忽略的情形在本次活动中不在少数。
2.教者用力过度,冲淡深度学习意味
相对于导向深度学习不足的情况而言,观摩中也发现一些“过分”追求语文深度学习的例子,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滥觞,有可能会冲淡阅读教学本身的味道,使得阅读在文本表面兜几个圈子,就匆忙走向所谓的写作深化训练,这样的课堂过犹不及,也不是我们所期待的语文深度学习。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治国如同制作新鲜菜肴一样,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怠慢,一切都要恰到好处,其实语文的深度学习也是如此。让我们随着这些优秀同行,积极投身语文课堂,去寻找和实践更多的通向语文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
㈡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深入学习的基础是专心致志。比如专心听课:①课前要先做好预习工作,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②课堂听课的时候要多种动作协调起来,比如边听边做笔记。同时,要参与交流和互动,思考老师讲的或提出的问题,能回答得尽量回答。回答问题的好处不仅仅是表现,更多的是可以让你注意力更集中。③听要结合写和思考。纯粹的听很容易懈怠,能记住的点也很少,所以听课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快速的整理记忆,比如把多种动作协调起来,边听边做笔记。
具体学习中,要直击弱点,反复操练。反复操练指的并不是重复已经擅长的事情,而是要“聚焦在困难与弱点上”,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提升。所以在学习、做题、复习中,要学会梳理知识,找出自己不理解、似懂非懂或没记住的知识,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解决。没记住的要花时间记忆背诵,不理解的要抓紧找老师同学弄懂。
记忆方面,要灵活运用各种记忆方法。①提取记忆(或者叫检索记忆),具体方法有:A.卡片法,比如背单词的时候,在卡片的正反两面分别写下中、英文,看中文想英文、看英文想中文。B.回想法,比如读完书或上完一节课之后,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记得的所有内容。C.提问法,比如读完书或学习完某章节后,自己设计一些问题,通过回答问题来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D.思维导图法,比如阅读一本书之后,把主要内容梳理成思维导图,然后之后通过思维导图来回忆书本内容。②间隔重复记忆,就是在学习之后,遗忘速度较快的区段及时重复,巩固记忆。按照遗忘曲线,间隔的时间就是在学习或暂时记住之后的:20分钟后、1小时后、8小时后、1天后、2天后、6天后、31天后等这些时间段再重复一遍。当然,具体的间隔时间不需要如此频繁,通常以一天、一周和一月的时间来间隔记忆即可。③记忆法,就是把抽象的信息转译成具体、有趣、容易记忆的信息,比如谐音记忆法、图像法、联想法、结构法等等。不过这些方法需要自己去刻意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像我练习过的《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中的“编码定位记忆”就用到了谐音转化记忆、意义转化记忆、形象转化记忆、位置记忆、联想记忆,思维导图就是一种结构式记忆和图像记忆。这些方法的掌握,在学习和记忆这件事上也是一大助力。
学习中,还要重视意见反馈。作为学习者,想要让学习的成效提升好几个档次,就需要在学习或练习的过程持续听取有建设性的反馈,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具体可以从周遭的朋友、师长、甚至是网络上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听取这三种意见反馈:①结果型反馈:做错了吗?②信息型反馈:哪里做错了?③改正型反馈:如何修正错误?
㈢ 教研论文交流 小学语文怎么进行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为有效课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从理论上说,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1]它是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必然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在美好的语文世界里倘佯、想象、创造、发展,不断吸引学生投入深度学习,我们要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磁力充足的强“磁场”。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发现了促进深度学习的几个有效策略:
一、多角度建设:让深度学习“磁场”更丰厚
语文教学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2]。我们应从不同角度去建设文本教材,既要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也要融入学生的主观创造,促使学生变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文本“创造者”、“享受者”。
1.删“繁”就“简”,话题提炼突出“精”字。要想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进行个性化的感悟,教师需从课文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与学价值的“精华”),它可以是一个字词、一个句段、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等。教师可通过一个精当的、观点鲜明的话题,来切入文本建设。
2.由“薄”变“厚”,资源整合突出“巧”字。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博览群书,开阔眼界,扩展视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又要补充教材,拓展内容,重组资料,要充分利用、合理开发、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对教材、课堂、教师自身的不断超越。
3.由“静”变“动”,实践方式突出“活”字。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内化文本内容,可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当小导游、演课本剧等,通过师生共同研读文本、挖掘语言实践点,让活动过程本身也成为一份丰厚的课程资源。这些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应用语言、内化语言,使学生真正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
二、多方面激活:让深度学习“磁性”更强烈
层次性需要是发展性教学主体参与内在机制的动力性环节。无论是利用超出学生预期的“新异刺激”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还是挖掘文本空白,精心营造拓展空间……教师通过把目光“锁定”在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上,呵护童心,满足他们与生俱来的“四心”——好奇心、好动心、好胜心、创造心,通过多方面激活,让深度学习的“磁性”更强烈,促使学生更好地享受语文课堂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教《清平乐·村居》(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你仿佛看到翁媪在干什么,彷佛听到他们在说些什么呢?
(同桌同学边想象边进行分角色模拟表演,师指生上台表演。)
生1(媪)拍拍生2(翁)的肩膀:老头子,你一生都是我们家的顶梁柱,现在好了,三个儿子多能干啊!
生2(翁)拉着生1(媪)的手:老婆子,你才能干呢,给我生了三个好儿子啊!
师:就这样,老两口聊啊聊,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走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此情此景可以凝聚成一个字,那就是——
生:媚。
师:不仅她媚,他也媚,这就叫——
生:相媚好。
师:这是怎样一个“醉”呀,因媚而醉!
多么精彩的一个教学片断!教者引导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品析演绎,语文味十足。
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语文教学就要为课堂的有限时空注入无限的张力,增强课堂活力。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把语文课上得生动些、活泼些,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我们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何愁学生不自然而然地走进深度学习呢? 三、多层次推动:让深度学习“磁力”更充足
实践证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方面来不断增强学习“磁力”。
1.把握一个前提——深度参与,激活新知
要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首先需要激励学生深度参与,只有深度参与,所学的知识才能被激活。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专题探究、主题拓展、观点争鸣、小组讨论等。如:《秦兵马俑》(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可以设计表格式导读学案,从“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兵马俑?各有什么特点?分别是如何抓住特点进行具体介绍的?”这几方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时,通过学生活动的参与面、探究的纵深点、思维的批判性、建构的生成度这四方面对学生参与的深度作出评价。
2.突出一个重点——深度思考,获取新知
学生在探究阅读中能否深入思考,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精当。我们要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地引领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㈣ 怎样的教师素养能够确保小学生深度学习
最起码的教师素养,是要明白小学生的心理以及成长各阶段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不断学习,不断武装自己。
㈤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实现深度学习
小学语文怎么进行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为有效课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从理论上说,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1]它是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必然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在美好的语文世界里倘佯、想象、创造、发展,不断吸引学生投入深度学习,我们要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磁力充足的强"磁场"。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发现了促进深度学习的几个有效策略:
多角度建设:让深度学习"磁场"更丰厚
语文教学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2]。我们应从不同角度去建设文本教材,既要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也要融入学生的主观创造,促使学生变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文本"创造者"、"享受者"。
删"繁"就"简",话题提炼突出"精"字。要想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进行个性化的感悟,教师需从课文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与学价值的"精华"),它可以是一个字词、一个句段、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等。教师可通过一个精当的、观点鲜明的话题,来切入文本建设。
由"薄"变"厚",资源整合突出"巧"字。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博览群书,开阔眼界,扩展视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又要补充教材,拓展内容,重组资料,要充分利用、合理开发、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对教材、课堂、教师自身的不断超越。
由"静"变"动",实践方式突出"活"字。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内化文本内容,可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当小导游、演课本剧等,通过师生共同研读文本、挖掘语言实践点,让活动过程本身也成为一份丰厚的课程资源。这些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应用语言、内化语言,使学生真正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
㈥ 怎样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落实深度学习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以兴趣为导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说深层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但如果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甚至处于一种厌烦的状态,他们是不能进入到深度学习状态的。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语文学习感兴趣的地方,并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沉浸到学习中去,真正学有所得。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环节来抓住学生们的目光。比如,在课文第二课时前的复习生字词语阶段中,在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时,可以用有趣的游戏来取代单纯的朗读,这样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够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在教学课文时,以二年级上册《美丽的丹顶鹤》为例,在教授丹顶鹤的形态美时,可以用一幅空白的丹顶鹤图片,让学生为丹顶鹤涂上颜色。还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和课文有关的课外内容,在激趣的过程中也能扩充学生的知识。
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语文学习的效率也明显提高。
2、教学目标化繁为简,寻找切入口。
低年级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透彻,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很多教师在教授课文时,设置的教学目标过多,每一点都想要说明清楚,就导致了课文内容非常的分散,讲得越多,越不详细,每个知识点都是走马观花、雾里看花。为了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应该突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简化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去掉一些花哨的形式,留给学生更多地思考空间,让一堂课做到简洁充实。要做到化繁为简这一点并不容易,这要求教师在课文呈现的众多内容寻找到一个切入口,这个切入口可以是一个词语、一句话、一种感情等等,但它要能够起到串联整篇课文的作用。以《孔繁森》一课为例,这个切入点就是“优秀的援藏干部”,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切入点来深入教学,而且这个切入点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简单易懂,在学生的认知水品以内。多并不意味着好,只有“精”才更能够带领学生细细揣摩。
㈦ 我想学习深度学习这个应该从哪开始学起啊
学习就是从现在开始,深度学习也要从基础开始,都是一步一步学的不是一下能深度学内习,不从容基础开始,深度能理解?要学习都是从小学到初中再到大学,都是一步一步开始的,都是循序渐进,不能一步上天,学什么深度?都是从基础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