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提高朗读水平
所谓朗读的技巧,正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传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语言活动。这些设计和处理是从作品内容出发的,它将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
1、首先必须对自己的声音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刻意模仿其他人的声音,对于小学老师来说,并不是越甜美的声音就越好,要正确的运用自己的声音,不管是高昂还是低沉的声音,运用得当都很吸引人。
2、普通话咬字吐字的准确性。
说好普通话是语文老师做好朗读的基本条件,要读好一篇文章,首先得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我们可以把字音发生过程概括为三个要点:咬字头、吐字腹、收字尾。为了咬字吐字的准确性,老师们可以多练习读绕口令。
3、要掌握阅读的技巧:
1.停顿:停顿是句子内部、句子之间或段落之间声音的间歇,是朗读必须掌握的技巧.
2.节奏:课文所表达内容由思想感情决定的快与慢、抑与仰、轻与重、虚与实等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就是节奏。
3.速度:朗读速度的快慢是根据所表达的作品的具体内容来决定的,要与语意感情相协调。
4.语调:语调的抑扬变化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和效果。依据感情内容的不同,采用升降平曲四种曲调,可形成朗读中的声音变化,表现各种感情态度。
要熟读文章,全神贯注的去读,就是在朗读中注意力集中,排除干扰,全力以赴,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朗读中,倾注在朗读的作品中,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所谓进入作品,就是把作品内容、语言,化为自己的理解、感受,化为自己的思维过程心理活动;要主动去揭示语言本质及逻辑链条,要设身处地、寓情于景,加强形象感受;要尽力引发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紧紧抓住与听者的对象交流;要在整体运筹之中具体加以把握。
5、
其实,朗读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只要自己平时多听,多练,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每位老师都能读出韵味,读出精彩。
『贰』 我要朗读课文的技巧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新大纲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
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如何读好一篇课文呢?这里我以《水乡歌》一课为例,浅谈朗读三步曲。
(1)初读,正确地读。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从小处做起,字字清晰,发挥文中的拼音的作用,可结合生字词的正音进行。
学生可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字音;接着读通长句子;然后分段读;最后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读。读前可以听老师范读或听录音。还可以几个同学组成朗读小组,请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带动薄弱的学生或大家比赛读,仔细听,看谁读得正确,待会儿大家再来评一评。这样使初读的目标切切实实落在“正确地读”上。
(2)熟读,流利地读。熟读课文,要求读得流利,琅琅上口,不读破词句。这是朗读课文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也可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进行。如《水乡歌》一课重点介绍水乡的三多,在学生初读课文理出课文描写了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多,再抽出这三个自然段重点练习朗读
。一可以对课文更熟悉;二也能在读中感悟。朗读中,几个比较难读的句子抽出来训练,读流利了再回到课文中去读,一段一段地读流利,全
篇课文就能够读流利了。
(3)细读,读出一定的感情。词句的理解可在朗读中进行。实际上“理解词句”和“有感情地朗读”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正确地理
解词句就能正确地读出情感,而在读出句子的感情的同时又加深了对词句的理解:如读第一自然段时可想一想这段话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
么? (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清波。) 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读一读(读音稍延长,读出水乡的水多)。 看标点符号读,如“水乡
什么多?水多。”(疑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得活跃一些;陈述句要读得肯定。)
另外,在指朗读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加强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如:在初读课文时,要借助拼音给自己正音;在练读阶段要注意不用手指读,换行读时不要转动头,养成专心读书的习惯,在熟读了课文读得流利时,注意不拖腔带调,同时读书的声音要洪亮。
『叁』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朗读能力之我见
朗读是学生不断吸取语言材料与技巧的过程,是掌握书面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 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课文内容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所以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有感情的朗读 课文与理解课文,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等,起着其它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此我校教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并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没兴趣朗读课文,朗读教学也没得到相应的重视,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很多时候,朗读只是为了朗读,学生只是被动地、毫无衔接性地完成朗读过程,没有真正的理解,没有心灵的交流,没有情感的激荡,也就享受不到朗读带来的愉悦。
为了解决我校现存的问题我们课题组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语文课中朗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锻炼、培养自己成为朗读高手,有过硬的诵读能力,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从而更好地驾驭课堂,取得实效。
同时,教师在布置朗读前对课文的讲释要尽量穿插语音、语调、停顿等方面的知识加以强调。
如贝多芬的《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文章词句优美,感情丰富,意境很深,教学时,要抓住环境特点,仔细体会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前我经过多次诵读训练,上课时先播放这首曲子并带有朗读,以深情的旋律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师再深情地朗读全文,并注意每句中的重音、语气、语速、停顿等,学生听读时很快进入情境,个个全神贯注,激情洋溢,跃跃欲试,甚至有些同学已暗暗跟读着。
其次,我会让学生多听录音,以激励学生的朗读欲望。课前,让学生听一遍,划出重音、停顿、注意语速的处理;听第二遍,补充遗漏的;听第三遍,学生跟着试读,有了录音的示读,学生们敢读了,节奏、停顿也把握得好些了。
此外,朗读时我会根据课文内容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来配合,如播放乐曲、短片、动画,这样可以扩大想象的范围。
二、有效想象,进入情境
从理解和想象力着手。语文教材很多是属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凝聚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想象,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课题组大胆尝试,不采用教师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将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领悟的重要手段。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文朗读教学的层次,每次朗读之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朗读把文章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如教学《穷人》我是这样设计朗读的。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二读:指名朗读,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这个环节可让学生自己点评,然后教师适当点拨,教师示范读重点句,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节奏。
三读:学生边齐读课文,边寻找表述穷人的语句,并思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在。
四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课文图景的内容。这时,学生基本能当堂成诵了。
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栩栩如生的描述,让学生大胆想象和再创造,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联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三、感悟文章,抒发情感
朗读训练最终目的是要“放声读出来”。
每篇文章都是由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来体现的,当然也就决定着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通过朗读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去亲身体验和逐步把握,就能更好地理解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达到朗读要求的所谓“放声读出来”的效果,也就享受到朗读带来的愉悦。
当然,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齐读、分角色朗读、个别朗读、等,采用什么形式因文而异,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让朗读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性情的舞台。
总之,我们课题组的教师会重视朗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朗读水平,会精心激发学生情趣,科学地实施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效果,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感水平和语文素养,为我校语文教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肆』 朗读课文的技巧是什么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 发掘特洛伊城遗迹的德国人希泊来,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天才。他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学会了许多国家的语言,用的便是朗读的方法。他即使阅读相同的文章,也一遍一遍地大声朗读,一直念到深夜。听说,希泊来数次被房东赶出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结果,每一种外语,他都仅用了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非常主张朗读。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这样,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其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 所谓朗读的技巧,正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这种设计和处理。这些设计和处理是从作品内容出发的,它将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 ======================================= 朗读就是出声地读 目的是传递信息,字、词、句、章都是朗读的对象,只是把无声的字词句章转换成有声语言。 评价一个人朗读水平的好坏就是看他这个转换是否正确、清晰、完整。读准声、韵、调,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不颠倒语序、语调平稳。 朗读就是用声音再现文本内容,不仅再现文字,甚至标点符号、行文格式、表达的内容都要再现出来。 朗诵属于艺术表演 朗诵是创造是艺术再现。朗诵是依托文本,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进行二次创作。 朗读强调的是忠实于原文,朗诵则容许朗诵者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手段及其它声音形式,比如音乐,创造优美动人的意境和形象。 抒情色彩较浓的文学作品适宜作为朗诵的文本,另外,朗读考虑的是让听众听清楚,朗诵考虑的是让听众受感动。 ======================================= 首先要吐字标准,清晰,流畅,不能磕磕绊绊。这是最基础的要求。其次是语句的间隔,停顿,要注意呼吸与朗读的协调,不要一口气读完。然后是感情的流露,这要结合文章的基调来决定情感的表达,不能读的干巴巴的。还有语句的抑扬顿挫,比如赵忠祥,任志宏,他们成名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归功为朗读的抑扬顿挫。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如果理解不到位,以上所说的也只是空中楼阁,不能起到根本作用,只有建立在对主旨的深刻理解上,各项建议才能发挥作用。
『伍』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朗读
宁夏中卫市第二小学校 常玉琴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性朗读。纵观大多数语文课堂,在朗读教学中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朗读指导的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某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集理解、感悟于一体。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想读、能读、乐于读、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读出情趣 1、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朗读不是简单地吧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而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小学生往往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最感兴趣,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以及老师的范读来渲染课文情景,可以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带着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对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读书的欲望。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二、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品评朗读,读出时效。 在很多阅读教学课堂中常常存在朗读时间不充分的现象,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还有不少同学连一篇课文都未读完,老师就示意学生停下来,马上转入到下一个程序了,朗读成子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而我们常常观摩学习的名师课堂中,老师往往要让学生在文中走几个来回,熟读课文后才进入学习理解环节。所以我们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每个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勿勿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绪,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学生朗读完毕后,老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拨,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 三、教师可适当对学生进行示范点拨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的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并作相关的提问,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虽然朗读指导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指导,但不能只靠“轻、重、停、连”等技术行为去支撑朗读,要先从文本中唤起内心的情感波动,产生情感共振,再在教师的示范点拨下,运用自身感悟到的朗读技法,表达自身感悟到的情感。“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只有情动于中方能声情并茂。 四、读得有效,需要教师激励性地评价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不断地缩短学生与“文本”间距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设身处地地感受“文本”所要传达的情感。当学生与“文本”存在障碍时,教师要尽可能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和心理上的激励,使学生自主地排除障碍,达到与“文本”零距离接触的目标。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对学生开展的激励性评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朗读得十分出色时,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当学生朗读得不尽人意时,教师要予以点拨,给予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示范,学生稍有进步再次鼓励,帮学生树立朗读的自信心。在《去年的树》教学中,我组几组教师能不时地送上激励性的评价和几句赞赏的语言,学生朗读得更加投入,课堂的气氛会更加和谐,朗读训练的效果自然更加理想。课文外显的是小鸟对大树的友情,这一般通过朗读可以体会得到。而友情的另一端——大树的情感却因为描写角度的不同留下了空白,这恰巧为学生建构文本留下了空间。让老师和学生以故事主人公的身份参与文本的建构,从大树的角度来表达,我觉得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常有必要。因为这不仅利于学生对课文中主人公情感的深度体验,更有助于全面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并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 总之,朗读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朗读训练的切实有效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效率。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朗读训练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努力做到“读得有效”,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陆』 小学生指导朗读有哪些方法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朗读有时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在观摩这次“山东省小学语文第十七次年会”的展示课上,我特别注意18位老师的朗读指导。我发现这些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上都很用心,也都有自己的策略和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范读指导法
这18位老师基本都采用了这种方法。他们的朗读水平或雄浑有力,或婉转动听,极富感染力。如东营小学的朱艳凤老师在执教《平平搭积木》一文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这是一篇一年级的课文,学生对问句的朗读还是难点,所以当出现问句:“平平,平平,这些房子都给谁住呢?”老师先让学生读,然后又通过范读指导全班学生读出问的语气来。临沂小学的徐娟老师在执教《“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王熙凤出场时对她衣着的描写特别复杂,读起来特别拗口,我们成年人读起来难度都很大,况且是学生呢?徐老师范读这一段时简直像说评书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相信通过徐老师的朗读,学生会对这一段让人看着眼晕的文字产生好感。好的朗读,能增强文字的魅力。
老师们精彩的范读展示,让我感到自己朗读水平真是有待提高。由于小学生的向师性强,又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常用的、不可缺少的方法。一般在教师范读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进行必要的、恰当的朗读指导,可以是朗读技巧方面的,可以是内容理解方面的,可以是感情体会方面的等等。范读指导法多用于低年级,也可用于中高年级中那些有一定难度的、仅凭学生自己练读无法读好的内容。一般来说范读的文字宜少而精,要真正起到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产生朗读的欲望、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的作用。
二、理解感悟法
18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上都采用了这种理解感悟法。如,莱芜小学的刘芳老师在讲《梅花魂》一文的中心段:“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他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地愈精神,愈秀气。他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对于梅花的描写,刘老师先让学生理解“秉性”和四个“愈”的意思,并进行了朗读指导。对于中华民族里有气节的人物的描写,她是这样处理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国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刘老师出示了这些人物写的诗句,如苏轼、赵一曼、文天祥、江姐等。诗句的引入,不仅让学生积累了语言,还帮助学生理解了文字表达的意思。在这样的基础上,刘老师引导学生读了这段文字。随后,李老师又问:“当今社会中有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学生想到了医生、消防员等时代的英雄,教师相机出示图片。在这样的感受之上,老师又引导学生读了这段文字,并告诉学生,上面写的是梅花精神,下面写具有梅花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随后,李老师把这段文字变成诗歌的形式,通过范读,变换形式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
在教学中,学生有时朗诵得不好,是因为我们在指导学生理解感悟上不到位。有感情地朗读的前提是学生对文字内容的深刻理解,对语言文字内在含义的有效感悟,对文字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的真切体会。叶圣陶先生说: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会读?有感情地朗读作为外在的表达,一定是源于内在的感悟。语言感悟到位,朗读的情感才能到位。教师应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所描写内容的感悟。
三、想象体验法
“想象体验法”指学生按照课文的文字描写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形象,即内心视像;体验是指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特定情景、角色之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想象体验的主要方法有:用画面、音乐或语言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人物的角色等。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不好讲,但潍坊小学的王娜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很有新意。在指导学生朗读“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的一段时,王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她出示这段文字后,先让学生谈感受,带着感受朗读,让学生对文字有个初步的了解。随后,她把“沙滩”“耕地”“山脉”“河流”等字变红,配乐深情渲染:“这里曾经留下他们多少美妙的回忆呀!在每一片沙滩上,他们曾经……(学生想象回答)在每一片耕地上,他们曾经……(学生想象回答)”剩下的词语通过出示图片读句子来感受,接着王老师又说:“可是,这美好的一切西雅图的族人们要远离了。此时,他们心情怎样?”学生通过交流,知道,这短短的文字里,包含着西雅图族人们对土地的依恋、不舍。最后,王老师让他们带着这种种体会反复朗读这一段。学生们朗读的很到位。
四、评价指导法
评价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在学生朗读之后,教师给予及时、具体、恰如其分的评价,作为一种反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并使其明确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同时,对班级的其他同学而言,教师评价的过程也是指导朗读的过程。评价中有指导,指导中有评价。这18位老师都运用了这种方法指导学生朗读。他们有时是在学生接读课文时进行评价,一般是对学生生词及多音字的发音进行评价;有时是用在重点段的朗读上。如聊城小学的杨雪老师在讲《黄鹤楼送别》时出示了重点段: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一位女生读“孟夫子”三个字时声音很大,拖着长腔,像在大声喊叫。杨老师问她叫什么名字,并学着她的声调喊她,问她听起来感觉舒服吧?这位女生由此知道,读书应该自然,不应装腔作势。
对于学生之间的评价,老师们也都使用了,形式方法很灵活。当某位学生读得好时,老师会及时引导全班学生:“掌声在哪里?”虽然学生没有说一个字,但这热烈的掌声不就是一种无言的评价吗?对诵读学生的激励可想而知。
五、对比体会法
1.删减词语比较: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原文和改写后的文字,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并加深对其中蕴含的情感的体会。有好几位老师运用了这一种方法,如济宁小学的翟杰老师在讲《梅花魂》一文时,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心段的意思,把原句:“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改为“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学生通过交流体会到了三个“最”字的好处,在随后的朗读中便掷地有声。
2.不同感情比较: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人物感情的不同,通过朗读读出区别来。如,日照小学的刘永翠老师在讲《给予树》一文时,让学生画出金吉娅在回家路上的表现?从她的沉默不语中猜测她的内心想法,体会她的担心。然后刘教师又让学生说说哥哥姐姐们的心情,最后,刘老师让学生把哥哥姐姐的兴高采烈和金吉娅的心情对比着读一读。通过对比,学生比较容易的把握住了人物心情的不同,自然能读出他们的区别来。
六、角色转化法
教师都知道评析学生朗读的好坏,不仅要听学生读,还要看学生朗读时所表露出来的神态,“听其声,视其形”。很多老师都运用了这种分角色读的方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威海的姜红老师在讲《晏子使楚》一文时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她请一位学生来读楚王的话,但那位学生表现的没有大王的范儿,她便让学生做出楚王不可一世的霸道的表情,结合这种表情再次朗读。读晏子的话则让学生做出一个严肃的表情,要有外交家的范儿。在此基础上,姜老师再让他们分角色读一读,效果就比第一次好多了。
七、补充提示语法
我们深入理解、具体感受作品时,不应仅仅停留在词句上,而要努力挖掘语言后面更深一层的意思,抓住语言后面的“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那语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关系、语句本质,就是内在语。在指导含有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描写的内容时,通过增加人物内在语(即通常所谓的提示语)的方式,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读”才能使学生更加准确、深入地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把朗读与理解课文、体会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有感情朗读。如聊城小学的杨雪老师在讲《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的诗句诵读时,对诗的内容进行了补充提示:这诗中有着怎样的依依不舍呀?(学生读)这酒杯里有着李白的多少敬仰呀?(学生读)李白的内心有着怎样的孤独和牵挂呀!(学生读)
八、综合指导法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往往与理解、讲解、背诵等其他语文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朗读指导方面,也往往是综合运用几种朗读指导的方法,以达到有感情朗读的教学目的。这18位老师基本上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力,提高学习情趣。学好语文,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朗读水平的提高,语文学起来自然会顺利许多。所以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都必须把读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从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把一部分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分析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才是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
『柒』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提高朗读能力
朗读是学生不断吸取语言材料与技巧的过程,是掌握书面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 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课文内容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所以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有感情的朗读 课文与理解课文,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等,起着其它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此我校教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并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没兴趣朗读课文,朗读教学也没得到相应的重视,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很多时候,朗读只是为了朗读,学生只是被动地、毫无衔接性地完成朗读过程,没有真正的理解,没有心灵的交流,没有情感的激荡,也就享受不到朗读带来的愉悦。
为了解决我校现存的问题我们课题组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语文课中朗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锻炼、培养自己成为朗读高手,有过硬的诵读能力,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从而更好地驾驭课堂,取得实效。
同时,教师在布置朗读前对课文的讲释要尽量穿插语音、语调、停顿等方面的知识加以强调。
如贝多芬的《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文章词句优美,感情丰富,意境很深,教学时,要抓住环境特点,仔细体会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前我经过多次诵读训练,上课时先播放这首曲子并带有朗读,以深情的旋律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师再深情地朗读全文,并注意每句中的重音、语气、语速、停顿等,学生听读时很快进入情境,个个全神贯注,激情洋溢,跃跃欲试,甚至有些同学已暗暗跟读着。
其次,我会让学生多听录音,以激励学生的朗读欲望。课前,让学生听一遍,划出重音、停顿、注意语速的处理;听第二遍,补充遗漏的;听第三遍,学生跟着试读,有了录音的示读,学生们敢读了,节奏、停顿也把握得好些了。
此外,朗读时我会根据课文内容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来配合,如播放乐曲、短片、动画,这样可以扩大想象的范围。
二、有效想象,进入情境
从理解和想象力着手。语文教材很多是属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凝聚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想象,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课题组大胆尝试,不采用教师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将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领悟的重要手段。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文朗读教学的层次,每次朗读之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朗读把文章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如教学《穷人》我是这样设计朗读的。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二读:指名朗读,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这个环节可让学生自己点评,然后教师适当点拨,教师示范读重点句,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节奏。
三读:学生边齐读课文,边寻找表述穷人的语句,并思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在。
四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课文图景的内容。这时,学生基本能当堂成诵了。
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栩栩如生的描述,让学生大胆想象和再创造,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联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三、感悟文章,抒发情感
朗读训练最终目的是要“放声读出来”。
每篇文章都是由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来体现的,当然也就决定着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通过朗读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去亲身体验和逐步把握,就能更好地理解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达到朗读要求的所谓“放声读出来”的效果,也就享受到朗读带来的愉悦。
当然,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齐读、分角色朗读、个别朗读、等,采用什么形式因文而异,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让朗读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性情的舞台。
总之,我们课题组的教师会重视朗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朗读水平,会精心激发学生情趣,科学地实施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效果,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感水平和语文素养,为我校语文教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捌』 小学语文指导朗读的方法有哪些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提高教师朗读素养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老师们朗读并享受朗读。我们探讨朗读教学的意义,就是要引起老师们对于朗读教学的重视。课堂上多拿点时间,多想点办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我们听了那么多的语文课,发现课堂上老师们虽然也很重视朗读,但是却很少有教师去给学生范读,甚至有的老师一味地要求学生这里读得重一些,那里读得轻一些;这里读得慢一些,那里读得快一些……学生怎么读都读不出味道,这个时候,只需老师范读一下,师生就进入了朗读的美妙境界。可偏偏老师的范读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如何练出朗读的真功夫呢?我们不妨看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备课时是怎样备“朗读”的吧--“我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备朗读,至少读三四遍,上公开课,读的遍数还要多。要求学生背的,我先背下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人物要读活,不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符号等等。总之,要读出语感来。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了,我才敢走进课堂,因为我可以让学生从我的朗读里去感受,去理解,因为我取得了指导朗读的发言权。”于老师给我们的启发就是用心去备好每一篇课文的朗读。
(二)明确朗读指导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精选朗读指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