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落实学科育人目标
[中国^@%教育&出~版网]李 平 上海市松江区中山小学 每一学科都承担着培养合格公版民的重任,数学学权科亦不例外,这集中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维度上。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不局限于数学知识的习得,更不应该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有育人之名却没有育人之实。结合数学学科的特征,我认为,要实现数学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需要通过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切地进行教育。教育的内容包括:具备数学思考的能力;激发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培养独立思考、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唤起对数学美、思维美的体悟。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师具有人文的修养和关怀;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应变能力,及时捕捉德育素材,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进行教育;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具体实例谈谈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内容和落实。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学科育人的内容分析
2. 如何发挥小学语文学科的学科育人优势
发挥语文教学育人的优势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都承担若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语文是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文教学在育人方面,比其他学科更具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阵地,积极探索语文教学育人的科学规律。
一、语文教学内容为我们提供了教书育人的广阔天地
我们说语文教学在教书育人方面比其他学科更具优势,这是由语文教学的内容所决定的。语文属于社会科学,许多课文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教书育人的广阔天地。
现行全日制中学12册语文教材,大约300篇课文。除去那些本身具有十分明显的政治倾向议论文(包括杂文)以外,其他许多篇,也是我们既教书又育人的极好教材。只要粗略地分析一下中学语文教材,就可以发现,它至少可以从下述一些方面,为我们育人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内容。
第一,宣扬爱国主义和歌烦爱国英雄人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这类作品在中学教材中占了很大比重。象《冯婉成》、《梅花岭记》,象文天祥诗《过零丁洋》、林觉民《与妻书》,象《范爱农》、‘爱国学者顾炎武冬,象水说《党员登记表》、《最后一课》、《柏林之围》,象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些古今中外的作品,或歌烦爱国英雄人物,或塑造爱国英雄形象,或抒发爱国豪情,或表现民族气节.”…它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这些作品主题鲜明,形象生动,饱含感情,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能深深地打动人心。在讲授这些作品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它所收到的效果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
第二,描绘祖国的名胜风光,壮丽山川,给学生以美的教育、美的熏陶,陶冶学生美的情操。这类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不少篇幅。象《晋祠》、《苏州园林》、《小石谭记》、《绿》、《荷塘月色》、《长江三峡》、《夭山景物记》和不少古代诗歌等,这些作品,语言美、意境美,渗透着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深情。在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美的风光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这正是语文教学在育人方面的优势。
第三,反映我国古代和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杰出成就,赞颐古今有杰出贡献的优秀人物,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创造了我国古代文明。历史教学可以如数家珍地向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知道我们民族具有值得骄傲的历史,而语文教学通过一篇篇文章,让学生对一颗颗珍珠细致地赏鉴,更加深入地认识它的价值。象《活板》、《祖冲之》、《中国石拱桥》、《卓越的科学家竺可祯》、《张衡传》等。这些文章,或介绍我国古代文明杰出成就,或赞扬有杰出贡献的优秀人物。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作出过重要贡献,今天,我们应该奋发图强,赶上发展的潮流,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第四,反映旧中国的苦难和黑暗,反映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苦难历程,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辛福生活,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而勇敢献身。这类作品在300多篇语文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象鲁迅作品《孔乙己》、《故乡》、《祝福》、《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象茅盾作品《春蚕》;象叶圣陶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夜》,老舍作品《在烈日和暴雨下》,还有如孙中山先生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等。这些作品,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旧中国黑暗的历史。夜漫没,路漫漫,长夜难明赤县天。正是由于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一唱雄鸡天下自,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些文学作品,是历史的真实反映,是中国人民苦难历程的真实记录,它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比那种一般性的苦思甜来得更有力量。它比那些空洞的政治说教在育人上会收到更好的效果。#p#分页标题#e#
第五,揭露资本主义的丑陋和罪恶,让学生对资本主义有更深刻的认识。中学教材中编选了不少的外国文学作品,这代作品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饮了资本主义的黑暗。象《竞选州长》、《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穷人的专利权》、《警察和赞美诗》、《守财奴》、《威尼斯商人》等。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口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引导学生对上布作品的一些文学形象进行分析,学生会更自觉地理解和接受马克思、恩格斯的著名论断。
第六,歌烦社会主义祖国、社会主义制度,欲烦社会主义社会中崭新的人与人关系,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象《茶花斌》、《释路梨花》、《秋色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这些抚秀作品肠笼举生阅读和写作的范文,也是我们育人的典型教材。
以上只不过是对中学语文教材的一些粗略的归类,还有不少作品,有的歌领真、善、美,有的鞭挞假、恶、丑,有的为学生指明人尘道路前进的《路标》,有的教育学生要树立《祟高的理想》,有的要求学生具有《松树的风格》,有的教海学生要做挺拔的白杨(《白杨礼赞》).“…总之,语文教学的丰富内容为我们提供了育人的广阔天地,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这广阔的天地中大有作为,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人。
3.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育人
摘要:教育,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在育人方面,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新课标的要求是进一步实现语文育人价值的彰显。人文性的核心理念是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有利于形成学生健康人格的校园人文氛围,建立合理的、和谐的教育体制,保持教学内容的情(情感)、道(本质)、美(审美)的有机统一,对学生要进行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育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 育人 校园人文氛围 人文关怀
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物欲横流,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社会现象纷纷涌现。 因而就必须要求初中生具有辨别好坏真伪的能力,因而教育的作用就显得格外突出。教育的发展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然而目前,语文教学突出的问题就是太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语文技能的训练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人文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育人来实现。要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育人,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二、创设有利于形成学生健康人格的校园人文氛围,三、建立合理的、和谐的教育体制,四、保持教学内容的情(情感)、道(本质)、美(审美)的有机统一,五、对学生要进行人文关怀。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就从教以来的经历和感触来谈一谈。
一、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体现在教与学、教师与学生这两对矛盾范畴中,就是叫为了学,学生的学处于核心地位,教师要以教导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教学实践中,多数学生不能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推向主体的位置。魏书生认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和自学‘自我教育的能力,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他倡导教学民主,强调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
二、创设有利于形成学生健康人格的校园人文氛围
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要素也应是立体的、多方位的。它不但包含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内容,也涵盖教育环境,其中营造有利于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校园人文氛围是至关重要的校园人文氛围可分为“软”的人文氛围和“硬”的人文氛围两个方面“软”的方面指课堂语文之外的,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灵活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社会实践。如开展社会考察和社区服务,举行辩论会,演讲比赛,故事会等。“硬”的方面指创设对学生具有示范和警示作用的班级、校园环境。如班级板报、在教室内张贴伟人画像和名人格言、警句等,营建校园主体花园、绿地,安放雕塑,设置阅报专栏等。在这方面,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三、建立合理的、和谐的教育体制
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相适应的就是人道、和谐的教育体制。所谓人道的教育,最根本的就是使各种各样的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对他们来说学习是自觉自愿的,是一种需要,而不是强加的,尤其是差生更应当如此。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 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人道的、和谐的教育体制的特点应该是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习是全体学生的自愿行为,而不是在逼迫、压抑下的非自愿行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而非教师灌输下的满堂听或满堂记;师生关系融洽,师爱生,生尊师,而非惩罚与被惩罚的关系。为此,育人就要建立合理的、和谐的教育体制。
四、保持教学内容的情(情感)、道(本质)、美(审美)的有机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保持教学内容的情(情感)、道(本质)、美(审美)的有机统一,则是语文教育的个性。语文教育就是让学生懂得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美,就是让学生学会用尽可能美的形式表现寓情于道。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分析,语文是载道明理的工具,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海,它又是表情达意和创美审美的工具,同样具有思想性、情感性和美感作用。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承载着塑造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和美育的功能,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过:我们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育人,就要保持教学内容的情、道、美的有机统一。
五、对学生要进行人文关怀
对学生要进行人文关怀,是语文课程育人的核心。教育就是有人,把自然人培育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首先表现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人格,走进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其次,凸显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地位,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施教。最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还表现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修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育人,就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目前,正处于新课改的关键时期,新课改的推行以及新教材的使用都给语文学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改变带来的最大结果我认为是对人思想的触动。我们不能再像过去一样过分地强调学生全听、全记,教师则大包大揽,一味地满堂灌输。但同时一些标榜的“新课堂”的做法也未必可取,要灵活采用。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工作近十年来,我认为只有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同时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达到育人的目的。
4.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
浅谈如何教好小学语文
目前,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让课堂呈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语文教育理念认识的偏差,或出现了模糊的认识,未能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一些关系,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也必将引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小学语文如何教.我认为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
一、学习语文知识和育人的关系.课堂教学要在学生掌握字词句篇的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去领悟语言文字深处社会的繁荣昌盛,民族的荣辱辛酸,个人的悲欢离合.但是,语文课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审美情趣、创造力、道德情操等方面影响和感染,应该在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中完成.语文课不是文学课,要充分发挥语文感染人和熏陶人的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教益.要坚决反对那种“穿靴戴帽”的做法.二、学习语文和其它学科知识的关系.语文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语言形式,而不是文本所负载的内容.语加强学科间的整合,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目标为依据.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为了整合而整合,不依托课文内容,不凭借语言文字,不引导学生潜心领悟,纵然课堂热热闹闹,学生积极参与,可学生思的启迪、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以及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也都统统只是美丽的流星雨.三、文本和资源引进的关系.语文教师要意识到教材已经不再是学生惟一的学习资源,恰当地引进与课文相关联的信息,为课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架设桥梁,构建认知框架,改变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时候,课前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送别的古诗,在教学时,让学生结合课文比较这些送别诗的内容及内在感情的差异,让学生领悟诗的意蕴和情愫,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深切感悟淳朴高雅的友情.通过这样的拓展,学一篇带一串,使得语文课由平面走向立体,由封闭走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但是,对资源引进,一定要做到主次分明,适可而止,不为资源所困.
5.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育人价值
第一、充分利用课前、课后几分钟,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中。
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会提前五分钟进入教室,查阅一下班级日记,找科代表了解一下最近的课堂纪律,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进行分析处理。或者找一些学生聊聊天,及时了解一下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及在家学习表现情况,对一些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和激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预备铃响后,我会面带微笑地注视学生快步进入教室,课前两分钟,我要求学生做好三件事,首先60秒内回到座位坐好,然后30秒内做好课前准备,最后30秒抬头、挺胸、收腹,双手交叠放桌上,做几次深呼吸,提醒自己精神饱满准备上课。我会积极巡视,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同学,督促差的同学,同时检查一下教室的卫生保洁情况,培养学生守时、惜时和保洁的良好习惯。课后我也不急于离开教室,耐心解答学生所提问题,督促课堂表现欠佳的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中。
第二、 充分利用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和道德素养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说明了教师的人格特征和道德素养对学生的影响,青少年会在不知不觉中将生自己喜欢的教师的价值观念和标准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标准。我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讲标准普通话,语言清晰、流畅、有逻辑性。课堂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板书整齐,书写规范,体现严谨、灵活、严密、探索、创新的数学科学精神,辅导“后进生”有信心、耐心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另外我还注意发现那些突出表现的学生,用榜样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各方面表现好的同学,我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有意识地去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严格认真、努力拼搏、大胆探索、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乐观向上、精益求精的精神。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身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平时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自身的人格魅力,对道德教育和道德渗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三,充分挖掘教材教参,从中发现德育教育的素材!
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学习内容不仅体现了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蕴含了丰富的道德内容,数学学习内容中的公理、定理、公式、法则、推理过程、计算过程,以及结合数学介绍我国数学发展史、数学成就和数学家的故事等,这些都包含着理性、严谨、细致、坚韧、审美等道德因素和道德价值。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我要求自己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充分利用数学内容中的道德因素,发挥其对学生思想、信念和价值观的积极作用。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时,我向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时,提到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经济困难,身患疾病等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进行数学研究,甚至在住院期间,瞒着医护人员进行工作。介绍的目的,主要是激励学生学数学,爱数学,发展数学,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
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6. 如何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学习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学习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让学生收集写景状物的经典散文;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请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掉进溪水中。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村民心灵之美、民风淳朴之美。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诵读精彩文本,培养语感能力。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主人公的特殊性,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盲女孩安静双手拢住蝴蝶和放飞蝴蝶的片段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对安静细腻而丰富的感情和课文的思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也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然而,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阅读量不足国家标准的20%。为了帮助孩子们补充文学名著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著30分钟以上,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并写出简短的赏析文字。每天语文课前也会请一名学生与大家分享读书笔记。数年来,所教班级的孩子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傲慢与偏见》《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沈石溪动物小说》《夏洛的网》《绿山墙的安妮》《海底两万里》《老人与海》等数十部中外名著都成为孩子们如饥似渴的阅读对象。
3、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教,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自由背诵一首诗歌。课前请一名孩子学生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诵读。几年下来,孩子们经典诗文的积累相当惊人,涉及历代诗词歌赋文等多种形式。《诗经》中的重要篇目如《关雎》《相鼠》《硕鼠》《蒹葭》《桃夭》《子衿》等二十余篇,大部分同学都背得滚瓜烂熟。《木兰诗》《将进酒》《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长篇巨制部分同学也能出口能诵。古代经典散文如《资治通鉴》(部分)《狼三则》《愚公移山》《陋室铭》《出师表》《爱莲说》《诫子书》等也出现部分同学的背诵篇目里。徐荣婷等同学主要背诵的是宋词,如《念奴娇》《雨霖铃》《声声慢》《鹊桥仙》《水调歌头》等数十首。廖尉翰同学背诵的主要是《增广贤文》章节。何俊毅同学背完了一本《毛泽东诗词》。现代诗人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戴望舒的《雨巷》等也是很多孩子喜欢的篇目。
课堂阅读和课外经典诗文的积累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孩子们解决了积累优秀词句少,书写、语表达能力差等问题,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
三、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小学习作教学准确定性,为习作教学的改革铺平了道路。写作既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素养蕴含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的重要的呈现载体。在广泛阅读和积累的而基础上,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文学底蕴。那么,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将厚积的文学、知识内涵薄发而为优秀的习作呢?
1、撰写、交流读书笔记,提高写作水平。结合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孩子每读完一本书都要至少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读书笔记,经过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后,在班上进行读书笔记交流活动。因为很多同学都是通过借阅和漂书的方式得到书籍的,所以往往一本书同时有几个阅读者,不同的读者写出的读书笔记又各不相同,这样的交流活动对帮助孩子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几年下来,孩子们先后共完成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2、利用媒体资源,激发创作热情。每次习作,选择部分同学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加以润饰,然后鼓励他们向学校广播站、校报甚至其他媒体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或者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我也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和互联网上(我在新浪网和中小学教育资源网上申请的博客yshtxy)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着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会让创作成为自发的行为。
经过数年的坚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做的努力使得所教班级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和语文能力有明显的进步,课外阅读和积累方面也明显超出同龄的孩子,部分同学已能出口成章,出口有诗;作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旁征博引。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为孩子们在文学积淀、文章修养和文风、情趣风格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 小学语文学科中怎样落实核心素养
多读书、多写字、多了解和自己相关的时事。
8. 小学语文学科中怎样落实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
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实际上,任何学科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以分为表层结构(表层意义)和深层结构(深层意义)。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深层意义是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表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显性的、逻辑的(系统的)、主线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则是隐性的、渗透的(分散的)、暗线的。但它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的东西)。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遗憾的是,在我们中小学,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很牢固,解题能力也很强,但是你跟他相处,马上就会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素养!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
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管“心”的)。一个人首先应该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好的、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有正确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是为人之根本(是人的观念系统的“根目录”,其他观念都是“子目录”),学校教育若不在这上面扎根,就会迷失方向,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
9. 如何有效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第一,语文老师要具备人文情怀。
语文老师不能只是一个教书匠,不能只是满足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也不能只是贩卖教参上的观点,拾人牙彗,他更应当是一名人文知识分子,不仅个人具备高尚的人格操守,还要胸怀大爱,关注民生,心忧天下。明代东林党的那幅对联诠释的好: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语文老师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而要事事关心,“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语文老师应当是一名思想者,具有批判的锋芒。他应当在平时广读博览,勤思善悟,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是非标准,他应当更具有反思能力,能够洞明世事,通晓人情,比一般人更深刻,更睿智,更清醒,更明澈。
语文老师应当成为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坚守精神的价值,不迷失,不苟且,不流波逐流,“我自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或许,以上所言有些理想化,但唯有不断地追求,无限地接近,才能真正具备浓厚的人文情怀,才能在分析文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时高屋建瓴,卓而不群。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流淌着人文的血脉,给学生以精神的滋养。
第二,语文老师要充分地挖掘文章中的思想和情感因素。
语文课本的所选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博涵古今,融纳中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岳阳楼记》中范文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后乐先忧的博大胸怀,《醉翁亭记》中欧阳公纵情山水与民同乐诗酒浪漫的潇洒风神,《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特立独行的精神风姿,《武陵春》中所体现出来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的刻骨悲痛,《变色龙》中见风使舵趋炎趋势的丑陋表演,《我的叔叔于勒》中淡漠的人情、炎凉的世态,《三峡》中的绝壁高崖和滔滔江流,《与朱元思书》中的奇山异水和盎然意趣,《荷塘月色》中的月下美景和风情雅致……这些美文佳作,展示了美,弘扬了善,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语文老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文章的时候,不要只是传授知识,也不要把优秀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条分缕析。而要让学生通过诵读和感悟,通过师生之间的深层交流、平等对话深入文本,去与文中的人物同悲喜,共命运,理解文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只有能够沉浸其中,入乎其内,都能感同身受。否则只能是把人物概念化,不能体会人物的真情实感。
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时候,我们要还原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这样才能够更准确地更具体真实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好的文章总是思想深刻,情感真挚,血脉贯通,生气淋漓。读之琅琅上口,如沐春风,如饮醇酒。我们要少一些分析讲解,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让学生涵咏悠游,披文以入情,“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启迪。
第三,语文老师要引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语文老师应当与书籍为友,一个不喜欢读书的语文老师决然不会是一名好的老师。这样的老师一定语言寡味,面目可憎,匠味十足。老师读书多,他的课堂就趣味盎然,气韵生动,情思飞扬。学生自然也就感受到语文的浪漫和诗意。老师热爱读书,学生也会耳濡目染,逐渐地对读书产生兴趣,正如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当然语文老师不能只是以身示范,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读书。教科书的文章固然不乏佳作,但如果只有这一本书可读,那么学生的心灵世界是逼仄的,他好比栖身于精神的洞穴之中,无法放眼世界的天光云影。
不读书的人,愚昧粗鲁,无知傲慢,令人望而生厌。只有多读书,勤思考,才能明是非、辨善恶,懂美丑,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振奋精神,磨砺意志,培育自己道德的大厦,提升自己人格的高度。古人认为读书可以养气。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来养我们的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剔除身上的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所以,古人讲:“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使一个人“慧于中而秀于外”,散发着一种迷人的“书卷气”。
可以说,如果一位语文老师培养起了学生读书的习惯,他就成功一半了。
第四,语文老师要打破课堂的壁垒,撷取生活的活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了这活水,我们的课堂就会散发着腐臭的气息,索然寡味。
校园是单纯的,课本是单薄的,但世界是丰富的,生活是鲜活的。芸芸众生,世间百态,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沟通课堂内外,聚焦时事热点,评点世态人情,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撷取真实的生活素材来学习语文,锻炼学生的听说读书能力,塑造学生优良的品德,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是大势所趋,也是语文教改的一条新路。
许多学生感觉写作的时候,没有东西可写,也是因为没有真正去关注生活。生活每天都是新,引导学生学会读这部“无字书”,才能如曹雪芹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就可以“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
我们要在学生写作的时候,引导学生说真话,写真事,诉真情,发实感,不要做无病之呻吟,不说“假大空套”四话。让写作成为学生反思问题、深化认识的过程,成为一个创造的过程,成为一个人格养成的过程。
当学生真正的喜爱读书,勤于写作的时候,他就开始过上了一种心灵生活,与大师对话,与古人神交,思悟生活,敦品励志,开始构建自己人格的大厦,攀登人类精神的高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