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文 壶口瀑布 第十自然段给人的感受是什么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 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人人皆可为国王》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壶口瀑布》《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有《晋祠》《夏》《觅渡、觅渡、渡何处?》《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另《梁衡理性散文》中的《壶口瀑布》被选入上海初一第一学期课文。 《青山不老》被选人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夏感》被选入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㈡ Who 知道黄河象的资料
黄河象的资料:
黄河象属长鼻真象科剑齿象属,是地球上早已绝灭的一种大象。门齿粗大,平行排列,弯曲度小。头骨正方形,额面平缓,鼻上有一“八”字形槽状韧带窝。枕骨过度缓慢。有7个颈椎,20个胸椎、5个腰椎。背脊单峰,最高点在肩部。四肢粗壮,脚为五趾。臼齿齿冠较低,釉质层较厚。它的各个部位骨胳的骨缝、骨骺均和相邻的骨体完全愈合。它的躯体庞大,门齿粗长,髋臼支前后弯曲明显,闭孔狭长,盆腔面不够光滑,呈梨形。
1973年,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几位农民在挖掘沙土时,忽然发现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挖掘下,化石终于全部露出:这是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这具化石被命名“黄河象”。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2米多,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剑齿象在几百万年前分布很广,在外国也发现过它的化石。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黄河象化石是人们了解甘肃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 因为这具化石是在黄河区域被发现的,所以命名为“黄河象”。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看,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昂首阔步向前跑。
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化石的来历。200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流去。
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他们折磨得有气无力。一望见前边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
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河边。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河水。可是水位很低, 它够不着,只好又往前走了一步。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才凉爽呢!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的老象呢?不一会儿,老象身子一侧,载进河里。它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身子越往下陷。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动弹了。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200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
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这里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1973年,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几位农民在挖掘沙土时,忽然发现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挖掘下,化石终于全部露出:这是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
这具化石被命名“黄河象”。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2米多,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剑齿象在几百万年前分布很广,在外国也发现过它的化石。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
据推测,在300万年前,甘肃地区不像现在这样干燥,到处有河流和湖泊。有一天,一只剑齿象在河边饮水时,失足陷入泥潭之中,逐渐被泥沙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堆积的越来越厚,因而它的的骨骼得以完整地保存。而经过复杂的地质演变,这一地区被抬升为高原,黄河象得以重见天日。
黄河象化石是人们了解甘肃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在中国十分有名,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就专门有一篇课文讲述了黄河象的故事。黄河象化石目前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中。 1973年,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几位农民在挖掘沙土时,忽然发现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挖掘下,化石终于全部露出:这是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这具化石被命名“黄河象”。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2米多,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剑齿象在几百万年前分布很广,在外国也发现过它的化石。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黄河象化石是人们了解甘肃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 因为这具化石是在黄河区域被发现的,所以命名为“黄河象”。
㈢ 语文点击壶口瀑布
一、《壶口瀑布》篇目解读
【作者介绍】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有《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
【走进课文—《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吉县,是我国的第二大瀑布,浩淼的黄河水由500多米宽突然收缩到40多米, ,从30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 据说,此景如壶注水,故名“壶口”。这是何等壮观的巨壶啊,有如神来之手掂起一壶黄水倾天而倒,看那冲天的巨浪咆哮着、翻滚着、喷射着,猛烈地左击右打两边的石壁,狂放地奔腾向前,像浊流化成的利剑,划开两岸的河床。走进瀑口,只见激浪滔天,水气弥漫,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云烟之势。站在水流最急的瀑口,只见高远奋发的黄河像卷起一阵飓风,急速地从身边呼啸而过,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被激流卷走。夏秋两季,壶底急升随风而动的彩虹,使悬泻天地间的瀑布更具雄浑的美感。
【主题思想】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梁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通过写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品质,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忍刚强的民族精神。
【重点讲解】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记录下两次在壶口瀑布看到的景象,细致地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并赋予了黄河一种刚柔并济、不折不挠、顽强反抗、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文章对壶口瀑布进行了两次描写。
第一次:略写雨季中的壶口瀑布。
首先通过他人的告诫侧面烘托壶口瀑布的凶险。其次从正面多角度(视觉、听觉、感觉)描写壶口瀑布动人心魄的声势,为后文具体描写壶口瀑布的波澜壮阔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开始就在读者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次:具体描写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
作者从异常开阔的谷底下到铺满坚实而又松软细沙的沟底,再一直到河心的“龙槽”处,这里便是“壶口”了。壶口上游的河水,如千军万马,飞奔驰骋,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展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浩大声势。接着作者又把笔墨集中在对龙槽壶口河水的描写:义无反顾朝前奔涌的黄河河水到了壶口,就如被勒住了缰绳的烈马,一下子被壶口这个大洞拽了进去。此时的河水顺势而下,一跌、两跌、三跌、四跌,碎成点,碎成雾,壶口容不下,它再朝两边涌,凝重、猛烈,其势惊人,无坚不摧,作者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眼前这小小的壶口一下子集
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由物及人,由景及情,情景交融。看完河水,作者又把视线转向脚下的石头。石头被凿得窟窟窍窍,被漩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甚至整个龙槽被切出一道深沟。不难看出,作者极力刻画石头的最终目的还是在写河水,间接地突出了河水无与伦比的力量。作者又把人的精神赋予水,至柔至和的水被压迫到一定程度,会奋力抗争。她有强大的忍耐力,她勇于反抗,她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结尾处,作者通过议论抒情,再一次借着壶口瀑布雄浑磅礴的气势,惊心动魄的场面由衷地赞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壶口瀑布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技法探究】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文中有对壶口瀑布的正面观察与描写,还有侧面烘托,如开头有人告诫河滩的凶险,当地人关于“沟底漩涡把一头黑猪浑身的毛拔得一根不剩”的传说,还有对窟窟窍窍的石头的描写,都是从侧面描写烘托壶口瀑布无坚不摧令人震撼的力量,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写景往往不是单纯地展现景物独有特点,它融人了作者的情怀以及抱负。课文在描写壶口瀑布时,就寄寓了作者的惊叹赞美之情。在全文结尾处,借助抒情议论,由小小的壶口瀑布感悟到黄河宽厚博大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民族历经艰难、宁折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赞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难点解析】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黄河博大宽厚……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作者不仅从威武雄壮、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中看到了祖国锦绣的山河,更赋予了黄河一种精神一一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忍不拔、勇于反抗、不被任何困难吓倒的民族精神。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正是作者欲通过本文向读者传递的主旨。
【思路梳理】
初识壶口
1、作者曾两次到过壶口瀑布,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带着问题看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壶口瀑布危险、气势磅礴等特点。注意作者此处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所起到的效果,以及当时作者的感受。
再访壶口
1、雨季的壶口瀑布这样令人胆战心惊,那么枯水季的壶口又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看课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再访壶口。
2、这一次,壶口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初步感受到的依然是瀑布的浩荡声势。初识壶口作者只敢远观,现在是近看,更为细致,要抓住关键语句深入体会。对重点句应反复品味。
3、黄河在这里仅仅展现它的阳刚之美吗?
找到第四自然段描写河水的其他形态。
4、为什么作者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情联系起来?
总结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分别从河床、水流、石头角度描写黄河之水,黄河既壮美,又优美,堪称刚柔相济。
【感悟主旨】
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深意。
【拓展思考】
黄河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请谈谈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㈣ 小学语文的,请问介绍风景名胜的片段有那些
1.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 23.鸡公山风景名胜区
2.承德避署山庄外八庙风景名胜区 24.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
3.秦皇岛北戴河风景名胜区 25.嵩山风景名胜区
4.五台山风景名胜区 26.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
5.恒山风景名胜区 27.武当山风景名胜区
6.鞍山千山风景名胜区 28.衡山风景名胜区
7.镜泊湖风景名胜区 29.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
8.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 30.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
9.太湖风景名胜区 31.峨眉山风景名胜区
10.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 32.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
11.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33.黄龙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12.富春江--新安江风景名胜区 34.重庆缙云山风景名胜区
13.雁荡山风景名胜区 35.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
14.普陀山风景名胜区 36.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
15.黄山风景名胜区 37.黄果树风景名胜区
16.九华山风景名胜区 38.路南石林风景名胜区
17.天柱山风景名胜区 39.大理风景名胜区
18.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40.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
19.庐山风景名胜区 41.华山风景名胜区
20.井冈山风景名胜区 42.临潼骊山风景名胜区
21.泰山风景名胜区 43.麦积山风景名胜区
22.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 44.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
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
(国务院1988年8月1日批准)
1.野三坡风景名胜区 21.胶东半岛海滨风景名胜区
2.苍岩山风景名胜区 22.大洪山风景名胜区
3.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 23.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4.鸭绿江风景名胜区 24.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
5.金石滩风景名胜区 25.西樵山风景名胜区
6.兴城海滨风景名胜区 26.丹霞山风景名胜区
7.大连海滨--旅顺口风景名胜区 27.桂平西山风景名胜区
8.松花湖风景名胜区 28.花山风景名胜区
9.“八大部”--净月潭风景名胜区 29.贡嘎山风景名胜区
10.云台山风景名胜区 30.金佛山风景名胜区
11.蜀岗瘦西湖风景名胜区 31.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
12.天台山风景名胜区 32.织金洞风景名胜区
13.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 33.沅阳河风景名胜区
14.楠溪江风景名胜区 34.红枫湖风景名胜区
15.琅琊山风景名胜区 35.龙宫风景名胜区
16.清源山风景名胜区 36.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
17.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 37.昆明滇池风景名胜区
18.太姥山风景名胜区 38.丽江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
19.三清山风景名胜区 39.雅砻河风景名胜区
20.龙虎山风景名胜区 40.西夏王陵风景名胜区
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
(国务院1994年1月10日批准)
1.盘山风景名胜区 19.九宫山风景名胜区
2.嶂石岩风景名胜区 20.韶山风景名胜区
3.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 21.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
4.五老峰风景名胜区 22.西岭雪山风景名胜区
5.凤凰山风景名胜区 23.西岭雪山风景名胜区
6.本溪水洞风景名胜区 24.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
7.莫干山风景名胜区区 25.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
8.雪窦山风景名胜区 26.赤水风景名胜区
9.双龙风景名胜区 27.马岭河峡谷风景名胜区
10.仙都风景名胜区 28.腾冲地热火山风景名胜区
11.齐云山风景名胜区 29.瑞丽江—大盈江风景名胜区
12.桃源洞—鳞隐石林风景名胜区 30.九乡风景名胜区
13.金湖风景名胜区 31.建水风景名胜区
14.鸳鸯溪风景名胜区 32.宝鸡天台山风景名胜区
15.海坛风景名胜区 33.崆峒山风景名胜区
16.冠豸山风景名胜区 34.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
17.王屋山—云台山风景名胜区 35.青海湖风景名胜区
18.隆中风景名胜区
第四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共32处)
(国务院2002年5月17日批准)
北京市
1.石花洞风景名胜区
河北省
2.西柏坡———天桂山风景名胜区
3.崆山白云洞风景名胜区
内蒙古自治区
4.扎兰屯风景名胜区
辽宁省
5.青山沟风景名胜区
6.医巫闾山风景名胜区
吉林省
7.仙景台风景名胜区
8.防川风景名胜区
浙江省
9.江郎山风景名胜区
10.仙居风景名胜区
11.浣江—— —五泄风景名胜区
安徽省
12.采石风景名胜区
13.巢湖风景名胜区
14.花山谜窟———渐江风景名胜区
福建省
15.鼓山风景名胜区
16.玉华洞风景名胜区
江西省
17.仙女湖风景名胜区
18.三百山风景名胜区
山东省
19.博山风景名胜区
20.青州风景名胜区
河南省
21.石人山风景名胜区
湖北省
22.陆水风景名胜区
湖南省
23.岳麓山风景名胜区
24.良山风景名胜区
广东省
25.白云山风景名胜区
26.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重庆市
27.芙蓉江风景名胜区
四川省
28.石海洞乡风景名胜区
29.邛海———螺髻山风景名胜区
陕西省
30.黄帝陵风景名胜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1.库木塔格沙漠风景名胜区
32.博斯腾湖风景名胜区
第五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
江苏省:三山风景名胜区
浙江省:方岩风景名胜区;百丈漈——飞云湖风景名胜区
安徽省:太极洞风景名胜区
福建省:十八重溪风景名胜区;青云山风景名胜区
江西省:梅岭——滕王阁风景名胜区;龟峰风景名胜区
河南省:林虑山风景名胜区
湖南省:猛洞河风景名胜区;桃花源风景名胜区
广东省: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湖光岩风景名胜区
重庆市: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
四川省:白龙湖风景名胜区;光雾山——诺水河风景名胜区;天台山风景名胜区;龙门山风景名胜区
贵州省:都匀斗篷山——剑江风景名胜区;九洞天风景名胜区;九龙洞风景名胜区;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
云南省:者黑风景名胜区;阿庐风景名胜区
陕西省:合阳洽川风景名胜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赛里木湖
㈤ 请知道大师们帮忙列出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本里出现过的中国旅游地,我想把这作为要带孩子去的地方。谢谢!
桂林,绍兴,上海,北京,敦煌,南京,哈尔滨,成都,拉萨,香港,澳门,黄山,泰山,华山,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大理,西双版纳,杭州,苏州,扬州,内蒙古,暂时记得这些,希望能帮助你!
㈥ 十七课夏的作者梁衡的资料
梁衡:
当代作家,山西霍县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壶口瀑布》《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有《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另《梁衡理性散文》中的《壶口瀑布》被入选上海初一第一学期课文。
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 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近年《海思》也被选入鄂教版语文中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