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该进入教材成为必修课吗
从古至今,语言文字是割不断的文化血脉。传统文化与语文学习的关系最为密切。用渗透的方式在语文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的比重,会不会成为继承语文教育传统、改革语文教学内容的契机呢?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需要面对的传统最悠久、最丰厚。除了语言文化这个根,还有几千年教育留下的传统和经验。
在现代,学习的条件和内容都和传统社会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的教学,没有必要再按照《三字经》和施璜所说的顺序进行。
但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任何教育中都是有效的。我们应当保持耐心,等待蛹茧化蝶的那一刻,不宜过早让年纪尚小的学生单纯背诵狭义的儒家经典,不要对童年过早、过度地开发。
② 四书五经是那几本书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回论语》《孟子》《大学答》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③ 小学语文必考名著有哪些
肯定是四大名著啊,但有时也会有一些比较出名的著作,比如说最早的诗集,字典,什么是四书五经啊、、、、等等,但一般以课本上的较多
④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那几本书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专尚书》、《礼记》、《周易》和属《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焚书坑儒导致),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⑤ 大家对小学生读四书五经怎么看
四书五经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家长和学生可能对于论语和孟子比较熟悉,因为图书市场上这两本书有专门的专家讲解和出售。
但是相对于论语和孟子而言,例如大学和中庸等其他的古文书,家长或者是学生就不是那么熟悉了。
对于中国源源流长的古书来讲,是传统的,是古人的精华智慧所成的图书。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还是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的。因此,我建议家长和同学们还是最好通读这几本书。即使你不能背下来,但是至少可以是看过了,脑子里有印象的。这就是好的了。
希望家长可以给孩子们购买这类图书。现在,放暑假了,更是适合看的了。
实际上,许多家长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和感受,那就是,现在年轻一辈子的孩子们的思想越来越难教了,我们都不知道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左了也不是,右了也不是。那要如何办呢?现代的办法已经,或者是现代的书已经无法教育正了他们的思想了,那怎么办?好吧,这个时候,请选择四书五经,中国的古书,许多古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就是一种思想教育,以教育其思想,校正其思想为目的的。因为文言文里包含的东西很多,文字简练只是其中的一项,其教育的深远和影响性那才是最最重要的。我们都知道,人是生活在一个看似开放却又近似是封闭的文化环境里的,社会是以文化为根基的,因此,我们不能放弃古文化,即使现在用不到了,也得抓住它。四书五经里讲到的价值的修为,人生的修为,行为的修为,思想的修为,为人处事的修为,道德的修为,这些所谓的圣人之道看似很古板,其实是大有益处的。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讲,静其心,养其性,这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通过孩子阅读而达到传递价值,人生,行为,思想,为人处事,道德等的修为,将古人修炼出来的价值观,思想观,伦理观,让孩子们吸收和接收。这是很重要的。当然,你不要觉得看了四五书经后,孩子的思想会变得古板,其实不然,现在的社会对古书的认知和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且孩子们也会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的。所以,你根本没有必要担心这个。更何况现在西方的文明已经冲入中国,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等观念已经深入到孩子们的心里了,对他们来讲,看四书五经,只是熏陶,而不是清式教育。
家长也担心,看四书五经会不会让孩子们到最后不会讲话了?唉,有这种想法的父母真是脑子进水了。这有什么啊?只要孩子能开口讲话,他不就是能讲话吗?表达能力是来自他所接触的社会和身边的人,而不是一本书两本书就能影响了的。再说了,你的孩子偶尔嘴里冒出来几句古文这反而更衬得孩子有学问了呢。我不是复古派,所以大家也不必用有色眼睛看我。我只是觉得中国的优秀文化不能在我们这一代被抛弃掉,我们要传承,我们要接受,我们要发扬,并继续传承下去。不是吗?
因为利用古文记载的经验我们可以判断出现在社会上的价值观是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让我们有一个对比,让孩子们从古文里学到新的经验,因为人活着就是通过对比来得到经验的,不是吗?我们了解古风,面对现实。只有把四书五经里的深层意义学到了心,记在了脑海里,那么你才会正确地把握现在的社会变化,不是吗?其实说实话,我个人反而觉得看四书五经不仅是让孩子得到了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文字功力。前段时间不是有学生写古文体的作文而全中国热议吗?这就是力量,文字不可以丢,那为什么古文就非得要丢掉呢?
四书五经里有好些值得我们受教的名事名人或者是名言警句,这对于指导我们的生活都是有帮助的。常常我们会从一句话里,感悟到许多人生的真谛,这点,家长和同学们也要注意起来。例如,他们可以通过两小儿辨日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让我们明白人生冷暖,这些高深的却又藏在简单的文字里的深层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传承下去呢?
四书五经是中国文化历程碑上的瑰宝,我们作为新一代中国人,都必须掌握和去涉猎。
这些书值得你和你的孩子去看。
⑥ 现在小学读不读《四书五经》
小学基本都不会学《四书五经》,要读也是学生在课下自己阅览,但太少了。
⑦ 小学语文必考名著有哪些
《鲁滨孙漂流记》、《骆驼祥子》、四大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⑧ 如果现在把「四书五经」用作中小学的语文教材,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圣经在指导今天的西方社会,你信吗?钟南山自古都是个好地方,出头快。
⑨ 四书五经其中有那四本书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有了简称,可见这些书是用得很熟的。本来呢,从前私熟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因为没有不用的。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小注。只要囫囵吞枣的念,囫囵吞枣的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的。怎么说将来用得着?那些时候行科举制度。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科举分几级,考中的得着种种出身或资格,凭着这种资格可以建功立业,也可以升官发财;作好作歹,都得先弄个资格到手。科举几乎是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每个学生都先读“四书”,而且读的是朱注,便是这个缘故。
将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1313年)起的。规定这四种书,自然因为这些书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读的价值;规定朱注,也因为朱注发明书义比旧注好些,切用些。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这些书原来只算是诸子书,朱子原来也只称为“四子”,但《礼记》、《论》、《孟》在汉代都立过博士,已经都升到经里去了。后来唐代的“九经”里虽然只有《礼记》,宋代的“十三经”却又将《论》、《孟》收了进去①。《中庸》很早就被人单独注意,汉代已有关中《中庸》的著作,六朝时也有,可惜都不传了②。关于《大学》的著作,却直到司马光的,《大学通义》才开始,这部书也不传了,这些著作并不曾教《学》、《庸》普及,教《学》、《庸》和《论》、《孟》同样普及的是朱子的注,四书也是他编在一起的,四书的名字也因他而有。
但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③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不偏’叫作‘中’,‘不易’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④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他说,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程子说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就是为此。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⑤,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的第一部书。《论》、《孟》虽然也切实,却是“应机接物的微言”⑥,问的不是一个人,记的也不是一个人。浅深先后,次序既不分明,抑扬可否,用意也不一样,初学者领会较难。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于《中庸》,是孔门的心法,初学者领会更难,程子所以另论。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因为要使传合经,他又颠倒了原文的次序,并补上一段儿。他注《中庸》时,虽没有这样大的改变,可是所分的章节,也与郑玄注的不同。所以这两部书的注,称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孟》的注,却是融合各家而成,所以称为《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的经一章,朱子想着是曾子追述孔子的话;传十章,他相信是曾子的意思,由弟子们记下的。《中庸》的著者,朱子和程子一样,都接受《史记》的记载,认为是子思⑦。但关于书名的解释,他修正了一些。他说,“中”除“不偏”外,还有“无过无不及的意思”;“庸”解作“不易”,不如解作“平常”的好⑧。照近人的研究,《大学》的思想和文字,很有和荀子相同的地方,大概是荀子学派的著作。《中庸》,首尾和中段思想不一贯,从前就有人疑心。照近来的看法,这部书的中段也许是子思原著的一部分,发扬孔子的学说,如“时中”“忠恕”“知仁勇”“五伦”等。首尾呢,怕是另一关于《中庸》的著作,经后人混膈起来的,这里发扬的是孟子的天人相通的哲理,所谓“至诚”“尽性”,都是的。著者大约是一个孟子学派。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 “阙疑”、“好三”、“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辩“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⑨,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书中攻击杨朱、墨翟两派,辞锋咄咄逼人。这在儒家叫作攻异端,功劳是很大的。孟子生在战国时代,他不免“好辩”,他自己也觉得的⑩;他的话流露着“英气”,有“圭角”,和孔子的温润是不同的。所以儒家只称“亚圣”,次于孔子一等⑾。《孟子》有东汉的赵岐注。《论语》有孔安国,马融,郑玄诸家注,却都已残佚,只零星的见于魏何晏的《集解》里。汉儒注经,多以训诂名称为重,但《论》、《孟》词意显明,所以只解释文句,推阐义理而止。魏、晋以来,玄谈大盛,孔子已经道家化;解《论语》的也多参入玄谈,参入当时的道家哲学。这些后来却都不流行了。到了朱子,给《论》、《孟》作注,虽说融会各家,其实也用他自己的哲学作架子。他注《学》、《庸》,更显然如此。他的哲学切于世用,所以一般人接受了,将他解释的孔子当作真的孔子。
他那一套“四书”注实在用尽了平生的力量,改定至再至三;直到临死的时候,他还在改定《大这·诚意》章的注。注以外又作了《四书或问》,发扬注义,并论述对于旧说的或取或舍的理由。他在“四书”上这样下工夫,一面固然为了诱导初学者,一面还有一个用意,便是排斥老、佛,建立道统。他在《中庸章句序》里论到诸圣道统的传承,末尾自谦说,“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其实他是隐隐在以传道统自欺呢。《中庸》传授心法,正是道统的根本。将它加在《大学》、《论》、《孟》之后而成“四书”,朱子自己虽然说是给初学者打基础,但一大半恐怕还是为了建立道统,不过他自己不好说出罢了。他注“四书”在宋孝宗淳熙年间(西元1174——1189)。他死后朝廷将他的“四书”注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他果然成了传儒家道统的大师了。
⑩ 四书五经要不要看
《四来书》是《大学源》、《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饿文化瑰宝,都值得一看,但是你是高中生,都看时间不允许。我也是在大二才全部看完的。高中时段结合高考要求,建议你看;《论语》、《孟子》 《诗经》、《礼记》、《左传》PS:《周易》是最难懂的一部书,我是最后看的。建议你高考结束的假期阅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