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开展小学语文兴趣活动具体方案,故事会,书法比赛,等...
开展构建“有效课堂”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县教委、进修校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我校的教育教研围绕这一主题,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入手,努力探索“有效性课堂教学”元素构成及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和学生主动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学校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探索“有效性课堂教学”元素构成及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和学生主动发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原则:
1、实践性:本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将研究贯穿于教学始终,坚持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
2、全员性:所有任课教师是实践的主体,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教研。
3、互动性:通过互相听课、评课营造平等研讨的平台,构建互动的研究方式,在思维碰撞中形成共识。
4、反思性:采取教学随笔、课后反思等形式,让教师反思课堂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反思、总结,对教育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共享。
三、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的开展,让“规范课堂”成为需要,让“反思课堂”成为习惯,让“有效课堂”成为素养。
2、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活动形式
数学学科:
以“理论学习,教学设计,集体备课,讲课评课,反思研讨”为基本形式。全体教师要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把握好学段教学目标和各学段四大知识领域的具体教学目标。对每一个课时教案,能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优势,利用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学科网站和其他的网络资源,设计好每一个课时教案,充分预设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在教学中做好预设与生成的处理。要正确把握好情境创设、合作探索、自主练习三大板块的联系和时间的分配。对创设的情境要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尽量缩短情境创设的时间。在合作探索环节,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接受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关系。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要求,把握好“放”与“收”的时间,决不能因为探索时间过长而影响自主练习的时间。要加强练习的设计,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和思考性。新授课每课时自主练习的时间要尽量控制在10分钟左右,使学生每节课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并做到堂堂清。
2、加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何谓高效课堂?可用七个字加以衡量:真、实、新、活、情、特、效。①真:真实、真诚、真为。真实即教师要尊重事实、讲究实际;真诚即用“心”去上课,用真诚感染自己的学生;真为即教师要真正的关注学生,做到因班施教、因材施教。②实:教学目标实、教学内容实、方法手段实、学习指导实。③新:观念新、设计新、评价新。④活:问题提出活以激起学生兴趣和思考;学生活动活以使学生主动参与且积极探究;教师调控活以使课堂动静结合,活而不乱。⑤情:教学激情,教师教学要有感染力;教材情感,教师对教材的体悟要深刻;人情即教师要有亲合力。⑥特:鲜明的教学特长及特色。⑦效:教学效果及效率要高。实现高效课堂,在理解了七要素的内涵后,还应把握“三讲”“三不讲”原则。三讲:易错、易漏的知识讲;重难点讲;有扩展性内容的知识讲。三不讲:学生会的知识不讲;通过自学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知识不讲
小学数学四课型课堂教学常用模式如下:
新授课: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建立数学模型——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练习课:创设情境(导入)——分层练习(基本练习、提高练习、综合练习、发展练习、应用练习)——矫正评价,总结归纳。
复习课:揭示课题,明确目标——回忆梳理,形成网络——练习矫正,形成技能——课堂总结,突出重点。
讲评课:概述测试成绩——错因探究——自我矫正——反馈练习,拓展巩固——讲评小结。教学模式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但是没有一种模式是为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是为适用于所有学习风格而设计的。当前,教学模式正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从以“教”为主向重“学”的方向发展;从经验归纳型向理论演绎型发展。作为一个优秀教师,不能只会运用一种教学模式,而应该灵活运用多种多样教学模式,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学科:
结合其他学校先进的经验,根据相关理论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现在很多前沿学校提出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讲读课:预习——质疑——讨论——点拔——拓展
自读课:引导——自学——练习——小结
文言文:读——译——论——背——练
综合学习课:导读——导编——导演——导评
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怎样的呢?
它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完整性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一定的教学理念、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和评价等基本因素组成,本身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作程序,体现出理论上的自洽性和过程上的连续性。
2、操作性
教学模式是一种简化了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它通过某种便于理解的教学结构和易于操作
的教学程序,把某些抽象的、纯粹的理论用比较具体的、形象的形式反映出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教学行为框架,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理解、把握和运用教学理论。
3、稳定性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形成的教学结构和活动序列的结合体,它通过概括教学经验,去粗存精,抽取出重要的教学要素组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普遍性规律,因此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4、灵活性
虽然教学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现有教学条件和师生水平的不同,我们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此外,教学模式是一定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教学模式也不断的吐故纳新,只有这样教学模式才能永葆青春活力。
一种教学模式的提出,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复杂多变,教学模式又不能机械套搬。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教育观: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完善,以此作为我们构建有效课堂的行动准则。
五:具体措施:
(一)成立机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各学科教研组长为组员的领导小组。
(二)加强学习
1、学习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论。
2、撰写《有效课堂构建之我见》论文,交流学习。
3、充分利用我校市级、县级骨干教师的榜样带头作用,对其他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
(三)组织实施
按照“集体备课” “课堂示范” “评议反思” “修改完善” “课堂检验”的路子组织实施,构建“有效课堂”。(不同学课,不同类型的课如何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有待探索)
组织过程中应注意:1、成立各科合作小组,确定示范教师,人人上优质课,展开听评课活动。2、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突出“有效”。3、领导小组督促检查,将有效课堂和教学常规的落实结合起来,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地进行。
六、实施步骤
(一)、组织发动,学习讨论。
(二)、试验探索,初步实施。
(三)、全面推广、总结提升。
3.注意事项:
(1)理清三个层次:品悟-欣赏-评价
品悟理解: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的核心,也是从语言文字中获得意义的过程。对课文的理解是有层次的,有对本义、引伸义、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有对“不言之意”的领会,这些都和学生的经验、知识、思维能力相关。对意义的把握是由浅入深的,教师要根据年级不同引导学生以“读”代“悟”,以“悟”代“解”,逐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切不可硬性分析,以“讲”代“悟”。
欣赏朗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以及用词造句的色彩、语言节奏的强弱、情调和风格特色等进行欣赏朗读,使学生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
评价积累:学生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选材、结构、表达手法进行评价模仿,这是阅读教学实现读写结合的重要环节。
(2)抓住重点句段。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如:在文章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文章中心的语句,突出文中人物性格、品质的段落,描写和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学生读书后最困惑的地方,引发研究学习的知识点,新出现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内容,如文章中第一次出现的词语、句式、描写手法等。
(3)重视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学生和作者平等的对话,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阅读中的理解、感悟、思考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因为学生常常根据语文的特点,运用直觉、顿悟、感悟等来感知课文,使得培养语感具有不寻常的意义。因此,重视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这一环节的必要内容。
⑷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针对不同风格的课文,采用合适的方法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情境中体会、感悟,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环节:回归整体,深化提高
1.学习目标:整体回读全文,化零为整,融会贯通。
2.操作要领:遵循由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规律。
不管是以自然段或者意义段为单位进行阅读反馈,还是以关键词或重点句贯穿阅读反馈全程,从读通阶段的“整体”过渡到读懂阶段的“部分”,是符合阅读教学规律的,但最后还应回到整体,通过完整地诵读,将读懂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进一步“入境悟情”,增强阅读效果。
3.注意事项: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点灵活选择读书方式——分自然段读、指名读、配乐读、分角色读……
第五环节:适当拓展,学用结合
1.学习目标:巩固基础知识,拓展阅读空间,提升应用能力。
2.操作要领:进行背诵、写字、词句积累、运用等方面的训练,适当进行拓展延伸,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⑴通过诵读——丰富学生记忆
诵读记忆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一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感受课文的文质兼美,体悟情的自然流动,在一遍遍诵读中提升语感,丰富语言;二要重视背诵的指导,可看板书背、看图背、表演背、比赛背、情境背等等。
另外,除课文中要求背诵的以外,教师可酌情推荐,能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有利于学生写作的句段也可要求熟读成诵,鼓励学有余力的孩子多背多记。
⑵通过摘抄——练就学生慧眼
就一篇课文来说,所学到的词语、接触到的句式、经典段落很多,教师自己先要有一双慧眼,把目光放在发掘课文中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没有的或者不常出现的句式上,寻找出课文语言和学生语言的差异之处,来确定本课的积累目标。
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基本方法。例如,拿到一篇文章,应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圈点点,勾画出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的词句和段落,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简要的批注,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读书时自觉摘抄的习惯。指导学生摘抄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沙里淘金的过程,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能有效地积累语言,并养成随手摘抄的好习惯。
但要注意的是,由于低年级孩子书写技能差、速度慢,因此对摘抄的要求不能高,量也要尽力控制。
⑶通过讲、演——使学生内化课文语言
低年级有很多故事情节强的课文,对于这一类文章可采用讲故事、演故事等方式积累语言。这种形式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讲、演的过程就是学生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
⑷通过迁移——使学生运用书面语言
通过熟读、背诵形成的语言积累,还要经过迁移性的运用练习,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逐步实现内化,从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如用新学的词语造句、仿写富有感染力的句子、仿写能激发联想和想象的段落、为情节跳跃处补白等。
3.注意事项:
(1)字、词、句、段的积累和应用要根据教材的不同来处理,不必面面俱到。以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宜,不增加负担。
(2)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有些问题让学生走出课堂,自己去寻找答案。
模式所描述的只是课堂教学的大致流程,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对其进行调整和整合,合理的安排在课时内容中。教学应该有一定的模式,但不能模式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造性的去应用模式。
㈡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如何开展兴趣小组教学
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当前,我国第八次课程教材改革瞄准了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这一育人目标,其着力点之一便是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即变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探究性学习”迅速地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然而,就现状而言,这方面的实践较多的是体现在独立形态的研究学习中,反映在学科领域,特别是在语文学科中,至今尚不多见。而我认为,探究性学习,绝不应该也不可能仅仅局限于独立形态的学习中。在教育部颁发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时间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人们在参照了国外人士对母语教育观点的基础上,颇有见地地提出了“母语对于加强民族的凝聚力具有特殊的作用”、母语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等观点。基于这些认识,我们深深感到:小学的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讲,应该是一种生命的运动。它的最基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人”。比如,教材中收入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教学这些作品,应当成为一种将学生带如赏心悦目境界的活动。探究中国语言所蕴藏的内涵之精深博大以及它的外在形式的艺术化的精美,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更是一种有趣味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再比如,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大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写作。作为教师,应当将其处理成一种引导学生真诚地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则是一种思维活动,更是一种陶冶情操的享受。为此,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是完全可能的。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综述
我国的基础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拨乱反正始,由只重“双基”发展到同时强调“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与此同时,课外活动的教育价值也开始被人们所重视。20世纪80年代的“第二课堂”理念,更是把课外活动的作用看作是课堂教学所无法代替的,是与“第一课堂”同样重要的“第二课堂”。于是“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质量有了大大提升,不仅更强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形式的生动性,有的更向学生课外社团发展。这样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已经有了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方面或课题的征兆,可以认为开始带有探究性课程的一些性质。20实际80年代后期创造教育的兴起,不仅丰富了课外兴趣小组的内容,而且通过少先队的“五小活动”更有了研究的意识和方法渗透。20世纪90年代,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更进一步向“学校特色”、“特色班教学”推进。所有这些与今天探究性课程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另一方面,有些教学方法的改革,无论是脱胎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源流,还是借鉴西方教育思想的产物,也都包孕了或多或少的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其中颇有代表性的如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理论,变传统的“先教后学”、“先学后练”为“尝试的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为什么要让学生先学、先练,目的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在尝试性的探究之后,教师再作有的放矢的点拨,自然会印象更深。又如“学导教学法”、“自学探讨法”、“质疑导学法”等,倡导自学领先,也都体现了提倡学生自主探究的取向。至于直接借鉴西方教育界的“发现法”“引导发现法”等所追求的学生自主发现,又必然地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前提。所有这些教学方法中隐含的“探究性学习”的因子是显见的,因此可以说,它们和今日应运而生的“探究性课程”是一脉相承的。从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探究性课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美国的经验。早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就批判了赫尔巴特“教学四阶段”说,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这种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学理念。杜威对赫尔巴特的批判又导致他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新教学四阶段”说,这就是“确定问题情境——提出解决方案——搜集资料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这种“新教学四阶段”的可贵之处,就是反对把学生的学习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当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应当让孩子运用科学家高研究的方法来学习知识,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才能。杜威的教育思想对美国的影响甚为深远。今天,美国学生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都比较强,这与比较注重探究性学习方法是不无关系的。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1、 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明确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2、 研究并建立能使小学生在“解放其手、脑、口、眼、时间和空间”的环境氛围中充满兴趣并探究性地进行语文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3、 研究和建立能促使学生自主地“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做人”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有关的教学模式。
4、 积极开发能促进小学生探究性学习语文的有关课型。
5、 探索研究能积极促进小学生探究性学习语文的教师形象的规范。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1、 准备阶段(2003年9月至2003年10月)
(1) 组建课题组 (王晗君)
(2) 询访专家(王晗君、何海燕)
(3) 搜集资料,调查相关问题,确定实验对象、内容(王晗君)
(4) 方案设计撰写(王晗君)
2、 实施阶段(2003年11月至2004年5月)
(1) 依据课题的总体构思,对学生施加有效的教学策略。(王晗君、何海燕)
(2) 及时整理教师及学生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交流。(王晗君 何海燕)
(3) 不定期召开课题研讨活动。(王晗君)
3、 总结阶段(2004年6月至2004年7月)
(1) 整理各类资料,分析评估,得出结论。(王晗君 何海燕)
(2) 撰写研究报告(王晗君 何海燕)
(3) 进行成果展示(王晗君)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 从课题研究的氛围来看,学校正在进行省级课题——“反思教学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许多老师围绕这一课题对“教学方式创新”这块内容作了相当的研究工作,其中如“关于扩大学生阅读量的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和探索”等等,积累了丰富的有价值的资料,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了浓厚的基础。
2、 从学生情况来看,中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并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他们之中有大部分学生已初步形成了“探究”的概念,对自己的学习开始尝试,这无疑提高了工作的起点。
3、 从课题研究的人员来看,王晗君老师和何海燕老师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工作中颇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方法。两位老师都是学校的业务骨干,曾多次在市级教学活动中开课、获奖,多篇论文获奖、发表,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
㈢ 怎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朗读又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记得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如果说学生的语感能力体现为学生突出的语文学习智力特征的话,那么,朗读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它极为重要的基石。特别是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一、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不变的真理,而兴趣对于朗读训练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学生想读、乐读,才会用心去读,才能读得入文、入情。因而教师的任务是营造一种氛围,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水平。阅读教学突出朗读,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品读、评读、诵读、角色读、表演读、竞赛读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争先表现,能营造浓烈的阅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同时,强化朗读能吸引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与作者心灵相通,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意识,能力与品质充分发展。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
首先,读的形式要灵活多变。初读可采用较宽松的自读形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读的内容、速度、方法,能读懂多少就读懂多少,发现问题可以提问;通读时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互读,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一些问题;精读训练要通过师生的活动交流,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达到流利的要求,教师要依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精心和优化组合各种形式的读,以求得最佳的效果;品读是品赏优美词句、领悟文章和作者的情感,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内容、方式、方法,运用竞争、评价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表现欲望,让学生有机会到成功的自豪感、成就感;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运用各种媒体(音乐、画面)和激励性语言,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回忆、入情记忆、美读成诵。
其次,训练的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师的教法如果常常如此,缺乏创新,学生对你的套路了如指掌,课堂气氛就会静如止水、缺乏生气。例如许多教师用得比较多的开火车读书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在火车头的选择、火车行驶的方向、轨道的变化等方面多做文章,做到常换常新。又如指名读这种训练方法,也不能光是老师指名这一种形式,可以让学生自告奋勇站起来读,还可以互相推荐、发出邀请等,让学生感觉师生之间只是在交流而不是严肃地教与学。各种形式的读配以新鲜趣味的训练方法,能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和学好语文的信心,有利于提高训练的效益。
㈣ 小学语文三年级兴趣小组学什么内容
语文兴趣小组可以学写作、朗诵等
数学兴趣小组要以学应用题、奥数等
音乐兴趣小组可以学演奏、唱歌等
美术兴趣小组可以学绘画
体育兴趣小组可以学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铅球、游泳等
㈤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的朗读兴趣
一、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让学生朗读有样可依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也就是说,学习语言的方法离不开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
然而,作为小学生,他们还不会创造性的读,但他们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的朗读大部分都是模仿老师的。因此,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不一定非要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时就范读,也可以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范读,在学生要求范读时再范读。教师范读要做到语言准确,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范读的内容也要依具体情况而定。如,可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范读全文,可以为了解决难点突出重点范读一些重点句段,或者范读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段落。范读时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找领悟快、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这样,学生有榜样可以学习、模仿,就为提高朗读水平打好了基础。
二、努力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也是这样。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首先就要放手让学生大胆、自由的朗读。充分利用课课堂的点滴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或者结对子朗读,彼此欣赏、指正。有的读着读着,还会不知不觉地摇头晃脑。这时候,教师再及时地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读”书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这样,孩子们的兴趣也浓厚起来,读书时都想把故事读得更生动些。
教师还要把握利用教材,帮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音韵、错落的节奏,它们都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极好材料。教师不仅要留意发现其中的音乐性,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
三、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指导学生多读多练
朗读课文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反复读。大致说来,可以穿插使用以下八种朗读形式。(1)集体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但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宜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2)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3)领读。教师或学生均可领着学生朗读,也可小组内小组长领读,但这种朗读方法不利于学生自己感悟课文,自己朗读表达。(4)分角色读文。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兴趣。(5)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6)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7)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8)想象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注重朗读的过程性评价,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朗读
学生的朗读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提高,还是有差别的,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表现,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过程性评价。帮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不断提高朗读水平。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反馈,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
㈥ 如何组成语文兴趣小组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当前,我国第八次课程教材改革瞄准了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这一育人目标,其着力点之一便是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即变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探究性学习”迅速地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然而,就现状而言,这方面的实践较多的是体现在独立形态的研究学习中,反映在学科领域,特别是在语文学科中,至今尚不多见。而我认为,探究性学习,绝不应该也不可能仅仅局限于独立形态的学习中。在教育部颁发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时间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人们在参照了国外人士对母语教育观点的基础上,颇有见地地提出了“母语对于加强民族的凝聚力具有特殊的作用”、母语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等观点。基于这些认识,我们深深感到:小学的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讲,应该是一种生命的运动。它的最基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人”。比如,教材中收入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教学这些作品,应当成为一种将学生带如赏心悦目境界的活动。探究中国语言所蕴藏的内涵之精深博大以及它的外在形式的艺术化的精美,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更是一种有趣味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再比如,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大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写作。作为教师,应当将其处理成一种引导学生真诚地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则是一种思维活动,更是一种陶冶情操的享受。为此,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是完全可能的。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综述
我国的基础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拨乱反正始,由只重“双基”发展到同时强调“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与此同时,课外活动的教育价值也开始被人们所重视。20世纪80年代的“第二课堂”理念,更是把课外活动的作用看作是课堂教学所无法代替的,是与“第一课堂”同样重要的“第二课堂”。于是“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质量有了大大提升,不仅更强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形式的生动性,有的更向学生课外社团发展。这样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已经有了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方面或课题的征兆,可以认为开始带有探究性课程的一些性质。20实际80年代后期创造教育的兴起,不仅丰富了课外兴趣小组的内容,而且通过少先队的“五小活动”更有了研究的意识和方法渗透。20世纪90年代,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更进一步向“学校特色”、“特色班教学”推进。所有这些与今天探究性课程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另一方面,有些教学方法的改革,无论是脱胎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源流,还是借鉴西方教育思想的产物,也都包孕了或多或少的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其中颇有代表性的如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理论,变传统的“先教后学”、“先学后练”为“尝试的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为什么要让学生先学、先练,目的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在尝试性的探究之后,教师再作有的放矢的点拨,自然会印象更深。又如“学导教学法”、“自学探讨法”、“质疑导学法”等,倡导自学领先,也都体现了提倡学生自主探究的取向。至于直接借鉴西方教育界的“发现法”“引导发现法”等所追求的学生自主发现,又必然地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前提。所有这些教学方法中隐含的“探究性学习”的因子是显见的,因此可以说,它们和今日应运而生的“探究性课程”是一脉相承的。从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探究性课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美国的经验。早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就批判了赫尔巴特“教学四阶段”说,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这种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学理念。杜威对赫尔巴特的批判又导致他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新教学四阶段”说,这就是“确定问题情境——提出解决方案——搜集资料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这种“新教学四阶段”的可贵之处,就是反对把学生的学习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当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应当让孩子运用科学家高研究的方法来学习知识,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才能。杜威的教育思想对美国的影响甚为深远。今天,美国学生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都比较强,这与比较注重探究性学习方法是不无关系的。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1、 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明确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2、 研究并建立能使小学生在“解放其手、脑、口、眼、时间和空间”的环境氛围中充满兴趣并探究性地进行语文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3、 研究和建立能促使学生自主地“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做人”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有关的教学模式。
4、 积极开发能促进小学生探究性学习语文的有关课型。
5、 探索研究能积极促进小学生探究性学习语文的教师形象的规范。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1、 准备阶段
(1) 组建课题组
(2) 询访专家
(3) 搜集资料,调查相关问题,确定实验对象、内容
(4) 方案设计撰写
2、 实施阶段
(1) 依据课题的总体构思,对学生施加有效的教学策略。
(2) 及时整理教师及学生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交流。
(3) 不定期召开课题研讨活动。
3、 总结阶段
(1) 整理各类资料,分析评估,得出结论。
(2) 撰写研究报告
(3) 进行成果展示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 从课题研究的氛围来看,学校正在进行省级课题——“反思教学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许多老师围绕这一课题对“教学方式创新”这块内容作了相当的研究工作,其中如“关于扩大学生阅读量的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和探索”等等,积累了丰富的有价值的资料,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了浓厚的基础。
2、 从学生情况来看,中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并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他们之中有大部分学生已初步形成了“探究”的概念,对自己的学习开始尝试,这无疑提高了工作的起点。
3、 从课题研究的人员来看,王晗君老师和何海燕老师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工作中颇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方法。两位老师都是学校的业务骨干,曾多次在市级教学活动中开课、获奖,多篇论文获奖、发表,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
4、 浙江大学盛群力教授对本课题作全程指导,有利于研究的顺利开展与及时调整。
㈦ 1语文兴趣小组有哪些
一、人名为兴趣组名:泰格尔、鲁迅
二、一花一世界:彼岸花 四叶草
三、以居苑为名:回轩辕苑答 墨芳苑 倚马社
四、好词好语: 南风 ,扬帆,墨香 听语堂,月下听语,斐然阁,思哲苑 轻听风语 雨敲屋檐 荷韵清风 心海帆影 墨痕诗香 墨海扬波,星月晨翼 清涟 浪花、新星、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