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肃然起敬:表现出恭敬的神态和流露出钦佩的感情.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回过来。 四、除了《鲧答禹治水》《大卫》《夸父逐日》《天上偷来的火种》《女娲造人》所认识的神话人物,你还知道哪些,请写一个来,...
❷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精细化教育教学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从字词句到段落篇章,从小学到中学,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给了我们什么?如果是愈教愈困惑、愈教愈不会教,那才说明我们是在用“仰”视的态度“钻”研语文及语文教学;但倘若只是自信,那在说明你对语文用心之外也反映出你水平与能力处于停滞状态;而那种拿着“教案书”照本宣科的,可能一辈子也品不出语文的真味、看不清语文的真面、演绎不出自己在语文上精彩。
继“有效教学”口号之后今年上级教学主管部门又抛出了“高效课堂”这样一个更显光鲜亮丽的词汇。很明显,有人发现了前者表述不严谨,体现不出其对教育效率不断追求的初衷——跟当年的周扒皮半夜趴到鸡窝学公鸡叫的目的差不多,也像当年“大跃进”时农业追求高产一样。可是教育者不是当年那些可以榨出“剩余价值”的工人和农民,我们可是“干部”身份,接近于“公务员”;教育也不同于农业生产,且一味追求“高”就不怕催生出类似当年害人不浅的“浮夸风”来吗?
放下时髦的“高效”,我们不妨先联系实际谈谈语文的“精细化”问题。
其实,并非精细的就好、粗放的就差强人意——相反,“精细”倒常与“便秘”“痤疮”“肥胖”等有染,而“粗放”到能教人想到“五谷杂粮”“营养均衡”“绿色健康”等。在“精细”与“粗放”之间应该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应辩证的认识这一对矛盾,寻找“粗”与“细”之间的巧妙组合与转化。因此,我这里要说的“精细”不是所谓要“抓字词句”或“设计好主干问题”等类似的细节问题,它是立足“有效”、瞄准“高效”、兼顾教育规律和语文学科特点而做出的一个较系统的思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精细化。
1、尊重统一的教材,保持语文的本色。
课程改革已多次,教材也在不断更迭,而且还会继续,这是正常的。无论哪种版本的教材,都应当而且都可以使学生学好语文。因为我们遵循着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现就以我们当前使用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如何使用才能实现所谓精细化。
首先,要抓住“经典”篇目。这些往往也是课标中要求或推荐到的。前几年不就有高中语文老师用自己多年“编写”的一套教材教出了好成绩的传言吗?这位老师肯定抓住了经典。这不仅仅是考试会考经典,更重要的是通过经典的东西学生掌握了技巧、养成了习惯、勾起阅读更多经典的欲望。
其次,要用好语文教材角落里的东西。新课程理念中的许多东西既打乱了既有的一些习惯和方法,也使新教材发生了诸多变化,比如“淡化语法”体现在教材编排上就是将“词的分类”“短语类型”“句子类型”“修辞”等逐一分解到了各册教材后的“附录”中,取消了以往“划分句子成分”的内容。同样被“附录”了的还有“应用文写作”“字词表”等。其实,“附录”的都是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因为“课标”中的一个“淡化”就不重视各册教材后的“语法表”。眼下许多学生朗读不懂句读、作文病句不会改等,病根就在语法知识缺失所致——人家让我们“淡化”,我们却从让其缺失——改革经常使我们在两个极端之间跳跃。这样分析,我们对学生经常拿着格式错误的请假条给老师这种现象也就能理解了——不是学生出了问题,是我们长期忽视了这些“附录”里的东西,舍弃了语文最基本的东西,迷离的双眼只疲于对琳琅满目的课文的所谓学习。除了“附录”,苏教版中还有“名著推荐”“文笔精华”“口语交际”都繁华的设计,我们都不可小觑其设计意图。
2、创作自己的、不断“进化”的教案。
老师依赖市场上的《教案书》或“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学生靠一本《字词句篇》这种做法是后患无穷的,它会让我们只习惯于抄袭而不习惯于思考、让我们忘记查阅资料和工具书应成为人一辈子的习惯、忘记教和学都是创造性的工作------许多老师电脑里都保存着各级各类从网上免费复制或下载的“计划”“总结”“教案”“论文”等;许多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坚持每学期都买《字词句篇》,到中学毕业却连本《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我们和学生许多时候不是在思考、在表达,而是在抄写、在“下载”、在“复制”、在“粘贴”。难道不是吗?
诚然,抄来的教案往往要比自己编的成熟和精细,但我们用起来也往往不得劲、不顺手——除过那些习惯于照本宣科的人。真正的教案应该是自己课堂上的“演讲稿”,是可以随时修改的“草稿本”,应该体现着自己的思路和观点,显示出清晰的、从粗糙到不断精细化的进化痕迹。特别是从初中阶段开始,语文教学就不应再过多被“字词句”所牵掣,不能再满足于分段、找中心句、明确总分结构这类手段性做法上,领悟主旨、学习技法应成为主要任务。因此,语文老师应更多带给学生一些新颖的观点和视角,但不是预设太多的预期或所谓的“目标”“要求”之类,从而使学生学会自主鉴赏、独立思辨和表达,使每个学生的思想都能成为放荡不羁的骏马。从这个角度看,昔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狭隘地套用所谓“目标教学”该有多么的蹩脚和愚蠢。
要想让学生获得感动和启示,我们首先要静心去阅读并从中获得感动和启示——越是精彩的、典范的东西,我们越要这样做,否则我们就是在糟蹋美,是对经典的亵渎,是语文的悲剧。
在此基础上编写自己的教案,这才是得心应手的教案、扎根实际的教案、有生机活力的教案,更是有自己专利的“独创”。
莫言在谈文学创作时说:“重复自己比重复别人更可耻。”对于自己的创作的教案也应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删改、替换和增补,从而做到与时俱进、不断修完善。
由此看,教学管理者亟需改变评价教师教学的理念,让大脑尽快能越过惯常的表象的迷惑和制约,最便捷的方法是:谁的教案改的越多越真实且越有价值,反之则反;谁的课暴露的问题越多越真实且越有增值空间,反之亦反。惟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我们的教育才会是货真价实、沾泥带水的“常青藤”,而非飘着油花和热闹的舞台秀。
二、教学手段的精细化。
1、“搞笑”的设计。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它经常要与“思想”和“感情”两个词遭遇,这也就决定了语文的本面应当是静默的、冷峻的、厚重的。但是,社会的纷繁与喧闹却很难再让我们保持住对语文、对母语的那份敬畏和热爱——影视、游戏成了时尚,读书、看报倒成了另类;聊天、骂娘口若悬河,写文章、打字却总难产;下课活蹦乱跳,上课却形同开追悼会------语言文字的美被冷落、被扼杀、被边缘化,语文课堂要想提高和保持“参与率”“收视率”必须增添必要的“搞笑”,如周立波式的滑稽与刻薄,崔永元式的冷幽默等——今天的我们更像贩卖知识的商人,也得学会包装和营销。
适度的搞笑也是为了“高效”,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2、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
比如《背影》一课,用歌曲《父亲》导入或导出,再听配乐朗诵都会收到良好效果。小米加步枪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愈来愈高的审美品位。
3、跨学科内容的设计
如前所述,语文会用到音乐创设氛围,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也会经常涉及到。比如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那篇说明文就可以用画平面图的方式进一步理清说明顺序。还有众多古诗文教学更离不开历史知识的加盟。
4、课外作业的设计
生活有多大,语文就要多大。课堂仅仅是学语文的开始。因此语文应当有课外作业,且以背诵积累、查阅资料、拓展阅读、写读书笔记、写日记等为主,以广泛涉猎求得厚积薄发。不应总把机械重复的“字词句”方面的作业才当作业——这类无效的作业只能加大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学习的劲头越来越疲、书写越来越潦草。
三、教学对象认知的精细化。
1、重视群体性差异
北方与南方、农村与城市、学优生与学困生、男生与女生等都可以算作群体性差异,都需要在教学中予以考虑。比如“荷”专题的处理:北方学生就只能从网上查阅图片资料,而南方就可以实地观察、访问、体验。
2、关注个体性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既是课题也是资源,这也体现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比如教《甜甜的泥土》,班里的单亲学生、父母离异的学生等就需要提前了解,从而使其在教学获得更多的积极影响,并为其他同学的学习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教学评价的精细化。
1、科学分类。
除了惯常的以成绩区分出“优”“中”“差”外,更应尝试以性格分类或以思想水平分类等,从而让每个同学在不同的活动中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要知道许多学生的自信心正是被我们用单一的成绩给砸掉的。
2、动态评价。
路遥在谈自己小说中的人物时说:“人不是一个固定的常数。”现实中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更是不可断言的——矮的可以长高,坏的可以变好------有点半年就换一个样。因此,我们应看好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
3、减小考试成绩的区分度,杜绝“以成绩论英雄”。不要用成绩使大面积的学生成为校园里的“穷人”,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在每次考试中都能获得成功或保持着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我们的考试应成为激励的手段而不是伤害的武器。
总而言之,教育不是政治,不需要一天一个口号、一张嘴一个精神;教学是一种艺术,过多的指手画脚只能让那些仅有的艺术细胞无所适从,而试图让教学“模式化”就无异于痴人说梦。
言而总之,语文太大,从里到外都大。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你可能一辈子都读不完,而教语文的方法和套路又千差万别。“是人不是人,都能教语文”——就看谁教得更教学生爱语文。在语文面前不应当有权威。抛掉“文人相轻”的陋习学会欣赏吧!就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每个学生一样。摘下自信的眼罩不断审视和修改自己的教学吧!面对浩瀚的语文和多变的学生,我们语文教学的精细化、高效化应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❸ 小学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官方解读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知识与能力目标。“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如,阅读教学,旧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新课标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有阅读量阅读速度方面的要求,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这是旧大纲所没有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总目标”第五条是有关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旧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总目标”1-4条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国际理解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
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各位老师:你们好!
在座的各位都是大师,今天我这个小师见大师,心里总有点战战兢兢的。我们说,暴风雨前总会有雷声,算起来,这是课程标准学习的第二次雷声了。虽然我们现在用的还是老的教材,但可以引用高尔基的一句话:新课程改革的暴风雨就要来到我们这里了。三年后,却将旧貌换新颜,大家都用上与现在教材完全两样的课本了。今天我准备用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将上次所学的内容简要报告一下。
一、产生的时代背景:
像中国古代人说的天时、地利、人和的道理一样,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人力所能为的,它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律。课程标准的产生也是一样,有它的时代背景。
1、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技术革命和由它引发的经济革命,重新塑造全球经济的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是21世纪的三大特征。也有人认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称之为“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可以预言,在21世纪,人类一方面尽情地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度信息化带来的种种恩惠,一方面进行更加激烈的国与国之间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说到这,我就想起了清朝时,义和团抵抗八国联军的情景。敌人一来,老百姓在一些头领的鼓动下,挺着雪白的肚皮,嘴里念着所谓的不怕枪炮的咒言咒语,顶着敌人的大炮冲上去。结果当然是血肉横飞、横尸遍野。这是什么呀?这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你比不过人家。人家都用原子弹、导弹了,你却只能小米加步枪的,当然会输。所以,民族素质的竞争,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可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真的没错!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引发了一场“知识革命”。上次有个学生家长来到我们学校不知要讲什么道理,一开口就说:我也是高中毕业的,我也是懂道理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农村里会写信呀,写合同呀什么的,头都抬得很高,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但是到了二十多年后的现在,有人说:不学电脑也会成文盲了。大学生找工作也难了,谁还理你高中毕业的呢?算一算,人类吸收信息的量,就发现:近30年人类知识总量翻了一番;未来的30年知识总量将翻三番。随着“知识的爆炸”,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为2—5年,网络技术更新周期缩短为8个月。不看别的,光看我们教师,以前我们上课都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至多还拿了块小黑板;后来,我们用上了录音机、幻灯机,配备了“两机一幕”;刚刚学会放幻灯机可没过几天,这两机一幕也将扔进垃圾桶,用上电脑了,用课件等更现代的教育媒体上课了。大学中有的专业的大学生进校时学的知识到毕业时有些已经陈旧,跟不上时代了。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科细化、过分系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特征的体系,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人才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必须全球化、国际化。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学习、创新和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终身教育与创新将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另外,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化,正在改变人类文化的传递方式,也正在改变着教育。教育突破现有的时空,实现资源的跨时空共享。这必将引起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等重大变革。这正像我以前说的故事那样:台湾狂才李敖说他自己吃面条。旧社会的上海,货币膨胀。刚进面条店的时候,牌子上写着面条只有一块钱的,可算帐时,却要二块了,到一走出店门,牌子上已经改成三块一碗了。
还有,新世纪人类面临各种困扰自身的问题,如,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战争、贫困,这些问题都是人类自身行为造成的。从教育上说,这些行为的产生与“维持性学习”形成的“撞击式思维方式”不无关系。为了迎新未来的挑战,要由“撞击式”思维方式转变为“预期性”思维方式,相应地要由传统的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也就是说,大家再不能敌来我挡了,人口爆炸了,好,计划生育;环境污染了,好,全球行动,拯救地球。不能这样了,而是要像古代易经所说的那样会算了,“夫庙算多者,得算多也”,还没有下雨,就知道要下雨了,该准备雨伞了;人家还没有跑,你却已经冲在前面了。
2、全世界课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热火朝天地搞课程改革。我们不搞,行吗?又将落后五百年了。我们先来看看其他国家和地区改革的趋势是怎样的:
(1)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必备的素质。
(2)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生活与经验,反映社会、科技的新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3)课程实施,改变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今天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4)课程评价,发挥评价在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使每个学生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我们教育工作的目的: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健全的价值观,善于与他人共同生活,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善于创新、探索。
(1)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生学习的愿望。
(2) 综合运用知识。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3、落实中央精神。
由于国际形势和我国目前教育的状况,中央高度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目前教育的状况的改革势在必行,就发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二、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
A、面向全体,人人提高,一个也不能少
B、全面认识语文,学生的个体全面发展。
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产物。在语文教育改革中,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人文性: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打个比方说,像我这种年岁的人,小时候往往都喜欢看打战的,做游戏也学着埋伏、冲锋。可现在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喜欢奥特曼,喜欢数码贝。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受到价值观的影响。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人生的开始。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是艺术,对艺术的理解可以不一样。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如:“一枝红杏出墙来”有的通过读,脑中出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表象;有的则通过这表象感悟到春天来了,万物生机勃勃;而大人们的理解却把它用到男女的身上去了。这些理解都是可以的。
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我把它概括成四个字:读、背、说、写。当然,这四个字都包含很大的内涵,我们实践中去细细琢磨好了。
实践性:
立足课本,突破课本
语文综合实践(整体性 生活性)
整体性:
如何进行语文综合性实践:
(1) 从巩固语言入手。如《小蝌蚪找妈妈》“寻母启事”
(2) 从深化思维入手。如《惊弓之鸟》“大雁状告更羸”请学生做更羸律师,答辨,把课文的逻辑结构表达清楚。
(3) 从发展想象入手。音乐作文
(4) 从学生兴趣入手。《荷花》“对荷花的美,你可以怎样表达出来?”画、写美文、作曲、跳舞等等学生喜欢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
(5) 从发展口才入手。于永正老师的交际作文—《一块面包》就是针对有小朋友把一块只咬了两口的面包扔进了垃圾箱而请学生怎样处理的课。
(6) 从扩展形式入手。(超文本)
民族性:
培养语感 整体把握
怎样培养语感?
熟读
想象:想象画面,体会意义
多思
整体把握?
《黄继光》“读了课文,你被课文中的什么所感动?”
分层落实:你在阅读中感悟了什么?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自主探究一下,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探呢?是不是上课时,两个人四个人围在一起说说就是探究呢?答案显然是片面的。
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的课堂结构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自己独立寻找论据解决问题。
同学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形成结论。
《忆铁人》
在这样的课堂结构中教师该做些什么呢?: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
创设问题情境
关于合作学习: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讲形式,不实际)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认真对待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任务
学生对同伴观点不认真分析
合作学习的目的:
懂得合作是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学会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会听、辩,吸取和修正
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
组织好小组成员
训练好组长(有责任心、有威信)
组织好角色分配
组织好汇报内容
❺ 小学课堂教学目标设定要细化。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D0%A1%D1%A7%D3%EF%CE%C4%BF%CE%CC%C3%BD%CC%D1%A7 语文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D0%A1%D1%A7%CA%FD%D1%A7%BF%CE%CC%C3%BD%CC%D1%A7
数学
英语: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目标是构成一堂好课的第一要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应关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教学者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进程。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挥棒”,是所有教学行为的“指路明灯”。 随着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然而,跳出课改看课改,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英语课堂仍存在着诸多的误区,如:对教材的实质内容理解不透,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没有为教学目标服务,且常流于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只注重表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等等。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中,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都应为了学生获得语言能力而设计,如果这些活动缺少了应有的教学目标的指向,活动的主题偏离了教学目标,再好的教学形式也不能收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重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符合新课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应符合新课标。新课标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一堂课中,我们应该把上述目标具体化,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三维目标”来表述,即“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常在一堂英语课中,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教师都会努力去落实,但后两个目标常常被忽视。在有些英语课上,教师的目光总是停留在某一知识点的教学上,反复围着目标知识,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求学生能将知识点烂熟于心。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教学中屡见不鲜。 案例一:这是一节三年级的新授课,教学内容是学习关于颜色的英语名称。教师在运用图片进行单词和句型教学后,接着教孩子们唱歌曲Colour Song。教师先用录音机播放这首歌曲, “The song is very nice. Do you want to sing it?”老师笑眯眯地看着大家,“Yes.”孩子们大声地喊道,并高兴地拍起了手。看孩子们的积极性那么高,老师也被感染了,非常投入地开始教唱歌。首先,她让孩子们学习这首歌的简谱,接着让他们一句句学说英语歌词,又亲自一句句教唱,然后又跟着音乐的节拍唱、分男女声唱、小组唱……孩子们应接不睱。教唱英语歌的过程整整持续了20分钟,课也在歌声中结束了。 分析:40分钟的时间里,有整整20分钟学生是在学唱歌曲中度过的,后半节课几乎成了一堂音乐课。这让我们怀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还是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如果教师能合理安排唱歌的时间,学唱之后能为孩子们创设更多运用语言的情景,并在活动中让孩子们学会得体使用所学新知识,那这堂课中我们的学生将会学得更精彩。新课标呼唤:英语课堂应该是既是有趣的,也是有效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快乐的,又是踏实的。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符合学生实际的程度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符合学生实际的程度。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起点,在设计任何学习活动时,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努力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太关注知识的掌握和课堂教学的环节,结果忽视了对教材的深层挖掘和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教学陷入了追求形式的误区,低效率是这种课的致命伤。 案例二:这是PEP教材(Book1, Unit4)一堂关于动物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单词dog, monkey, ck, panda, cat, rabbit, pig7个单词,并通过TPR活动,听懂会做Act like a dog/monkey…一位个性活沷的年轻教师这样进行她的教学: [教学目标] 1. 听、说、认读单词dog, monkey, ck, panda, cat, rabbit, pig。 2. 通过TPR活动,听懂会做Act like a dog/monkey…同进巩固所学单词 [教学步骤] 首先从“听声音、猜动物”游戏引出本课的7个新单词,学生跟读,学做TPR:Act like a dog/monkey… 接着教师围绕这7个单词和Act like a …进行多种活动的反复操练:听录音模仿、学生个别做动作、集体做动作、人机互动说单词……并允许学生在教室里自由走动,说说演演最后安排了分小组表演Act like a… 分析:从表面上看,整堂课的教学,一直是气氛热烈,笑声不断,教师良好的素质、孩子们逼真的模仿、可爱的动物玩具、精彩的课件设计,都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检查的教学效果也很不错。大部分孩子掌握了7个动物单词的读音以及TPR活动,连平时课堂上不怎么活跃的几个学生,也能读出新单词。这堂课的确有很多亮点,但如果从整体评价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新授时间只用了6分钟。原因是本节课的7个单词在前一课时的Let’s talk、Let’s play两个部分已经全部出现过,大多数孩子在课前早已掌握了本课的基本内容。如果教师没有课件的演示和听声音猜动物的游戏,可能新授需要的时间会更少,而26分钟操练,大量活动,只是为了5位学生的进步。这堂看似成功的课,至少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是失败的。它既不符合课程标准中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也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差异性不相符。 教育是一种崇高的培养人的活动,作为一名从事这一崇高活动的小学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用这样的理念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我的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如何?通过哪些更优好途径来达成?达成度如何?相信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进行这样反思的话,一定能进一步提高自己课堂的教学水平,最终实现育人的价值。
❻ 怎样进行小学三年级语文细化目标
甚是细化目标
❼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0部编版各学段学习目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❽ 如何细化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还可以结合教材主题,披文入境,而且感悟到学习上成功的喜悦、问题,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书.教师要在课堂上以饱满的热情,体验朗读乐趣,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故事,达到正确,读出自己的理解,使学生好奇、一段录像,吸引学生注意?学生通过阅读,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不敢表现自己就是放弃进步.当然、手势的肯定,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教师在活动中要起到引导作用、诵读、以读精讲.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应把机会让给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建立朋友式的关系.首先问题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通过班级评比“背诵大王”、段—品读课文. 4,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书读百遍.使阅读水平升级,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反复的速读,指引者.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我推荐读物、停顿及表情等,阅读活动达到艺术升华,读出自己的体验,创设出一定的语文教学情景、明确目标,相互探究.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兴奋、小组读,只有抓住以读为主线、读熟的基础上进行自我陶醉式朗读和欣赏活动.一堂富有生机活力的语文课. 2,同桌互读,使学生“会读” 1:读了这篇课文,交流展示读书成果.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有机体.”“是用教材.引导得好与否.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主导者、在读准、 以读为本、激动,读出感情,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入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特点、“故事大王”.这样同学们才能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积极地美化课堂.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变“一言堂”为“群英会”.”阅读重在吸收. 3.才能更好进入小学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产生读的兴趣,有什么感想.这样、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标准,要允许学生阅读“出错”.“读写结合迁移运用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比如,感悟训练:《有趣的汉字》一课,开展朗读竞赛活动.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教学是否有达到预期目的,首先要明确各年级阅读的重点、一幅画,自由地.从中可以看出、浏览训练给学生充分读文的时间和自主读文的空间、表演地读等、一段音乐、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要让学生理解地读,“读”占鳌头.这是学生敢于阅读的前提,师生共同评价活动,教师为主导、默读,毫无顾忌地勇于展示自己,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利用抒情性课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的语调,传情地读、“朗读之星”.特别是对“双差生”更应倾注以爱心和关注、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错误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鼓励,扩展视野,开展个人朗读表演:“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指的是学生情感体验的个性化,走出文本:“阅读教学是学生、甚至是一首歌,体会一下,加强课外阅读兴趣、情景激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总之,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用充满激情而又富有哲理的儿童化语言、课文.或者写出感想,读与说.在整个阅读教学中、齐读、流利,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欣赏配乐朗读,众说纷纭,使学生“敢读” 首先:个人读,进行默读.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学生阅读出错是很常见的现象.学生在语言文字中不但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染,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学习重点句.可以自由读. 另外,表达内心的情怀,你想对汉字说有哪些无穷的魅力.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一段谈话.因此,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教师,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以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为目标,谈谈感想,可采取不同形式的读. 三,激起无数次的追求,变“老师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而逐步提高阅读的自觉性,“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直接关系到读得是否成功、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 其次,激趣,激励学生表现自我、分角色读,精心设计阅读导入环节,引导他们一起进入“角色”和“状态”,稳定课外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书目、传授方法一、对比读,以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作文重在倾吐,就会勇气倍增,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重点进行基本功训练、营造氛围、报,读中悟意、大声读,生生交流、小声读. 最后.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其意自见,读出韵味、实物等导入,使阅读更具有实践性,训练学生感情朗读,而不是教教材”.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教师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有感情地读,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中去感受语言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兴趣,使学生“会练” 1、以写促读. 2.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读与写. 3、语气,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好地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角色距离,一个重点就是体现在教师是否具有引导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应角色平等,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使他们通过朗读来尽情地诉说自己的心声,使学生的阅读活动紧贴主题
❾ 什么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践
就是让语文课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什么?“语”,大家都认为是指语言;“文”,有人说是指文字,有人说是指文章,有人说是文学,有人说是文化。也有人考证这门课程定名的由来,认为“语文”是指“口头语”和“书面语”。我们说,“语文”应该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包括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文字以及有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都属于文化。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多年来人们提到过基础性、实践性、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综合性等等。可见,语文课程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这里的“工具”是
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首先突出人文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结合在一起的,语文课程要同时实现这两方面的目标是并不矛盾的。当然,要实现两方面目标的高度结合,必须在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在实施上下大工夫,而且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下工夫。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二、语文课程的地位
语文课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语文课程是基础性课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能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他课程。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些也有住于学好其他功课。因为语文课程是丰富的,语文素养也是综合性的,所以,语文素养在德、智、体、美诸多素质中也就处于基础的地位。因而,人的语文素养又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在内的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是人的语文基本能力,也是构成人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因而,语文素养也是人终生发展的基础。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说:“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在过去的社会是这样,在未来的社会也是这样。性质决定地位。语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决定了语文课程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拼音是单调枯燥乏味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又少,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刻板单一地进行灌输,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把汉语拼音教学与童话、游戏结合起来,学生便全会学得有趣、主动。
(一)在童话的王国里学拼音
儿童都喜爱童话,因此,用童话的形式进行拼音教学,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极易被儿童接受。
1、使用童话语言。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使用童话语言能使他们感到亲切,如教学标点规则时,我编了这样一首童谣:a老大最大,老二老二ooo,老大不在我最大,老三老三eee,a、o不在我最大,i、u双胞胎,谁在后谁就大,老六老六üüü,他是我们的小弟弟。这样教学生兴趣浓,他们很快就学会了标调。
2、编童话故事,利用编童话故事进行拼音教学,能是学生把知识记得更牢。
(1)记拼音规则时,一位执教教师编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有一天,小熊愚愚(ü)见到好朋友jqx,他高兴极了,赶忙伸出手,可是转念一想,不行我戴着墨镜和别人拉手是不礼貌的,于是小熊赶忙摘下了墨镜,先和j拉拉手(板书j——ü——ju),再和q拉拉手(板书q——ü——qu),最后和x拉拉手(板书x——ü——xu)。通过这样富有情趣的教学,学生就牢固地掌握了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
(2)整体认读音节中编童话故事。汉语拼音的整体认读音节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编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天,i、u、ü三个小朋友要出去玩,可是他们年纪小,又不认识路,怎么办呢?他们就请大y大w来带路,大y带着小i一块儿走(板书:yi),大w带着小u一块儿走(板书:wu)。可是小ü没有人带,急得哭了。两滴眼泪流出来了。大y看见了,说:“小ü妹妹,别哭了,我来带你吧,不过,你的把眼泪擦掉。”小ü高兴地把眼泪擦的干干净净,拉着大y姐姐一块儿走[板书:yu]。于是,大y带着小i和小ü大w带着小u高高兴兴地去玩了。这些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的要好多。
(二)、在游戏世界力学拼音
游戏对儿童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它符合儿童“好动。好玩”的特点。当上到后半节课时,学生往往感到疲劳,若巩固练习与游戏结合起来,便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振奋。
1.找朋友游戏。复习巩固声母时,我把打乱的卡片放在讲台桌上,请一个学生上讲台“找朋友”。教师说,声母d,ddd。众学生也有节奏地拍着说,声母d,ddd。讲台上的这个学生取出d的卡片说,d是我们的好朋友。众学生说,对对对。d是我们的好朋友。用这种方法复习声母,收到了好的效果。
2.分水果游戏。教完声母和韵母,将拼音写在纸做的“苹果”上,房在一个大盘子里。教师把盘子里的“苹果”逐个出示。学生谁读的正确,就把“苹果”拿去。看谁的本领大,拿的“苹果”最多。
3.拍手游戏。教完16个整体认读音节,引导学生背诵时,可让同桌两面对面互相击掌。每击一次掌各人说一个字母,谁接不下去或说错了,就算输了。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一定会促使他们积极读书。每在复习韵母声母时也可采用着一游戏让学生背诵。
三、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教育理念成为一个时髦的语词,被人们广泛应用。那么,究竟和为理念?笔者理解,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指观念和思想;其次,它还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精神。例如,“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定义了四个方面:1、全面提高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个定义就比一般意义上的语文教育观念具有更丰富的含义:它既包括了怎样教、怎样学、学什麽,又包括了语文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包括了语文教育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它实际上是实施语文教育的“总纲领”。由此可见,我们平常所说的“升华教育理念”,就不单单包括更新教学的观念,还应包括我们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包括我们对于教育的基本信念。
(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适宜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课程目标还必须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打下终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质的内涵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面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语文素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强调、突出其中的一个方面。
语文素养: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说法“语文能力”是指读写听说能力。《语文标准》所提出的“语文素养”包括了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观念等内容。“语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生”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体现了工具生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养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生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理解。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3、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汉字是平面型方块文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汉字的形音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的理据,汉字丰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长期以来,汉语和汉字对中华相互影响,也相互适应,汉语和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对语文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语文课程要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向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
要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鼓励学生的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自主学习,鼓励想像、质疑和创新;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省略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❿ 如何把握小学语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学段目标是对整个阶段的整体规划,是一个大方向,小学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内低年级认字组词为主容,中年级句段,高年级篇章,单元目标是对本学期所完成教学任务的细化,隶属于学段目标,但又更精细化一点,课时目标是单元目标的具体化,是每节课你要完成的任务!只要完成每一个课对目标,就完成了单元目标,也就完成了学段目标,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