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学语文课不同体裁的思路形式有哪些
小学语文课的体裁一般为两大类,记叙文和说明文。根据不同体裁,思路形式如下:
1、叙事的文章:起因-经过-(高潮)-结果。
2、写人的文章:人物形象(身份)-以事表人(一件事或几件事,包括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里活动等)-赞扬或抒情。
3、动物的文章:总体或局部描述动物的外形。身体主要部分的形态和功能、生活习惯(吃、住、活动)、用途与价值。
4、参观游记类文章:简述地理位置和总述外貌-各处景物特点-感受。
5、写景状物的文章:总述外貌及地理位置-景物和事物的特点详写-抒情。
6、活动场面的文章:活动内容-时间地点-环境和氛围-活动过程-结束感受。
7、抒情散文:借以抒情的事、景的特点喻理抒情。
8、说明文:被说明事物的特点-事物的作用。
9、寓言童话类文章:背景(虚构)-情节-中心思想。
10、古诗、现代诗:借景、事、物抒情言志。
(1)小学语文同体裁课文的整合教学扩展阅读:
体裁是指一切艺术作品的种类和样式,其艺术结构在历史上具有某种稳定的形式,这种形式是随着艺术反映现实的多样性以及艺术家在作品中所提出的审美任务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文的文风辞藻;文学的样式;字体结构;五指体制;六指风度姿态,风格。
体裁的门类众多,文章体裁一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B. 多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论文结构是什么应该怎么写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体会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教育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其它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它的研究与实施将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本人结合我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的进行了研究与实践,现将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一、以人为本,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新途径。
在实践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经过研究学生不论在提高学生识字和用字的能力方面,还是在阅读、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结构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
(一)识字教学方面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音、形脱节、字型多,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字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融合,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课件),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课件)自由选择学习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二)阅读教学方面
在阅读教学中,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感悟、搜集和分析相关的信息,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再经过引导步入新的知识境界。使学习主体参与教学,形成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追求创意的模式,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具体表现为: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找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点”来,把教学内容细化为具体“学习任务”,通过“校校通”或“校园网”用课件、网页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如:《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过程: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特点。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找出小猴子下山后都做了些什么,找出文中描写小猴子特点的词句。
2.创设情境,自主理解。根据课文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课文,通过计算机打开教师自制的课件,自主学习理解相关段落。教师先要求学生从文中圈出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掰、扛、扔、摘、捧、抱、追。要求学生各自通过操作看小猴子做的这些动作,再自己做做这些动作,分析扛、捧、抱的不同之处。然后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学生用上“桃子、玉米、西瓜”等学具上台表演课文内容:小猴子掰玉米扛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摘西瓜抱西瓜,看到小兔追小兔,以及小猴子空手而归的扫兴样子,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学生通过说说演演,深刻地理解了这些动词。表演的学生把“扛、捧、抱”等动作演得准确而传神,活灵活现。看的学生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注意力格外集中。这样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了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同时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发展。
3.讨论汇报,深化理解。最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认真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阅读教学不能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而定。在教学古诗文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感知诗句,之后学生独立探究、互相协作,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阔空间自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以多种形式汇报交流学习结果。学生有的把自己在网上查阅的背景资料说给同学们;有的把诗做成多媒体电子幻灯片展示给大家;还有的把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用在这首诗上唱出来;更有想象丰富的学生把自己学了某一句诗的感受谈出来。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填补了诗中的空白,有利于领略诗人对思想感情的含蓄表达,正确理解其意。
(二)作文教学方面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在课程整合中也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打草稿、写文章,还是检查语法,都能较为方便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同时,在使用电子媒体工具的写作中,让学生能够使用符号、图像、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等各种形式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比如在科学、数学的写作中插入专业符号,在艺术与科学的写作中配上插图等。在这种模式下写作的学生,比使用传统的写作工具更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其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采用网上互评、互议、互改的方式,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学生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自由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黄山、故宫、颐和园等旅游风景区都有自己的网页。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课程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式和渠道。学生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到网上去说自己想说的话,探讨自己喜欢的问题,这些都可以成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新途径。
C.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内容分类
老舍 《猫》、抄《母鸡》袭、《草原》、《北京的春节》、《养花》、《林海》、《趵突泉》
鲁迅 《少年闰土》
萧红 《火烧云》、《祖父的园子》
季羡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怀念母亲》
林海音 《窃读记》、《冬阳•童年•骆驼队》
叶圣陶 《荷花》、《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
林清玄 《和时间赛跑》、《鞋匠的儿子》、《桃花心木》
冯骥才 《珍珠鸟》、《刷子李》
马克•吐温 《金钱的魔力》、《威尼斯的小艇》、《汤姆•索亚历险记》
毛泽东 《七律•长征》、《卜算子•咏梅》、《为人民服务》
列夫•托尔斯泰 《七颗钻石》、《穷人》
D. 常见的小学语文课文有哪些体裁
大型史诗,长篇小说,短篇故事,古体诗,近体诗,
编年体
资治通鉴
纪传体
史记
国别体
国语
语录体
论语
神话、史诗、叙事诗、报告文学、传记文学
小说、戏剧、诗歌、散文
涵盖这些
E. 小学语文低年级课文体裁
低年级课文一般有记叙文、诗歌、童话、寓言等。以二年级上册为例版,比如《植物妈妈有权办法》《 一株紫丁香》《假如》是诗歌 《坐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是寓言故事 《小柳树和小枣树》《酸的和甜的》《称赞》《纸船和风筝》等是童话故事。
F. 语文主题研究长篇课文该如何教
一、 问题的提出(一) 问题现象: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长课文一族常令教师望而生畏,如何把握课文长短与教学节奏,使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二) 问题思考:教师觉得教学时间不够用,往往是因为担心教学内容有所遗漏,事无巨细都要讲到,这不但不可能,也没必要。教师常说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怎样做到?二、 问题的研究1、 理论学习长课文应该怎样教几点建议一、以一个或两个统领全篇的问题为重点,带动对全文的学习。教师觉得教学时间不够用,往往是因为担心教学内容有所遗漏,事无巨细都要讲到,这不但不可能,也没必要。教师常说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怎样做到?我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重中之重。学生自学能力养成了,知道学什么,知道怎么学,教师还需要面面俱到的讲解吗?还担心教学时间不够用吗?而需要讲解的一个或两个重点问题又恰恰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地方。如此一来,学生越学越轻松,需要教师讲解的越来越少,何乐而不为呢?二、以新出现的表达方法为教学重点,兼带已出现过的方法的学习。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对文章的内容讲的多,对文章的表达方式讲的少或不讲。还有的教师对文章的表达方法,只要是这篇文章有的就一定重点讲,平均使用力量,这对学生的学习都是不利的。正确来说对以前讲过的表达方法,只要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即可,对新出现的表达方法则做为重点来学,从它的表达方式、作用到练习仿写都要进行,以此来达到理解、运用的程度,让学生真正的学会。三、以文章体裁为依托,细读文本,寻找教学的着重点。小学语文教学淡化体裁,这不等于教师备课时不关注体裁。体裁不同,教学的着力点也有所不同。读寓言故事就不可追究故事的真实性,因为寓言故事就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道理,故事本身是假的,但道理是活的,是在假托的故事中蕴含生活得道理。同样,读童话故事,就要承认梦境美,在儿童的想象力上下功夫,若也用真实的情况去讲,就失去了童话的意境……只要按照文章的自然思路去研究、选择,就容易做好。总之,对长课文的教学,要有所取舍,且取舍得当,才能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2、 他山之石:怎样才能把握好课文的内容——教学案例分析《穷人》为例谈长篇课文的教学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每册都有几篇篇幅较长的课文,越是高年级这样的的课文就越多。由于其篇幅长,教师引领学生读一遍课文要花费的时间长,往往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让很多教师感到头痛,特别是年轻的教师更是感到束手无策。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穷人>>为例谈一下我对长篇课文的教学。<<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桑娜和渔夫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应了沙皇专制制度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但课文篇幅较长,有些教师觉得无从下手。针对这一点,我认真研读课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特别注意到了以下几个环节。一、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对于长篇课文,为了缩短课堂上整体感知课文阶段所用的时间,课前一定要布置预习。大多长篇课文故事性较强,学生比较感兴趣,预习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再者,预习不但节约了学生课堂上整体感知课文所用的时间,而且由于学生课前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上课时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学习兴趣容易被激发,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当然,布置预习要给学生具体的目标。比如我在教学《穷人》时就这样布置预习:1、 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弄懂生词的意思;2、 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最好能读3遍;3、 了解作者的情况。这样学生预习起来就有了目标,不致于出现不知所措、茫然相对的情形。另外,还要注意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我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往往从两个方面着手:1、你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2、还存在什么问题?通过检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情况,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让课堂教学不仅有的放矢,而且切合学生实际。二、找准突破口,引领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长篇课文篇幅太长,我们教学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逐段分析,逐句分析。那样做不仅重点不突出,而且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收效甚微。我在教学这类课文时,特别注重课前认真研读文本,找准突破口,然后从突破口入手,引领学生研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比如,我教学《穷人》时就从课题的“穷”字入手引领学生质疑,并归纳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1、 课题为什么用“穷人”?2、 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穷”?3、 课文是否只写了穷人的“穷”,还写了什么?4、 课文写到了几个穷人,你认为重点是谁?然后引领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认真研读课文,并讨论交流。使学生通过这一轮的学习明确作者不仅写穷人的“穷”,更重要的是要表现桑娜和渔夫的善良,表现他们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三、重点段落,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穷人》一课篇幅太长,不能在课堂上安排整篇课文的朗读,那么是不是就不要朗读了呢?当然不是。其中能体现桑娜和渔夫善良的段落是课文的重点,比如:文中写桑娜心情不安的部分和桑娜与渔夫对话的部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地感情朗读,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从读中获得感悟并揣摸人物心理,联系他们的家境,去更深入地发掘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四、续写故事要求合情合理《穷人》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有续写故事的安排。我根据课文结尾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桑娜拉开帐子会看到怎样的情景?桑娜和渔夫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两个孤儿的命运将会怎样?我让学生围绕桑娜一家人的生活和两个孤儿的命运,合理展开想象续写故事。我特别强调续写时要合情合理。这样,学生续写时又要去研读课文。续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深入领会文本。总之,对于长篇课文的教学,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找准突破口,抓住重难点,精心设计教案。只有这样,长篇课文的教学才能避开面面俱到,设计出高质量的教案,全面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三)策略与研究3、 教师要讲的话,看教材哪点有趣,学生对哪点感兴趣,就从哪点下手去讲。4、 长文短教”关键在于老师要转变观念,要用“片言居要”“要言不烦”作为处理教材的指导思想,切忌面面俱到。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我认为在教学中不应以分析、讲解全文为主,而是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长文短教的方法:首先预习要充分;其次课堂上抓重点,破难点,讲考点;第三,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的,辅之以练习在课外完成。三、 成效与反思长课文该怎么教 学习心得 本学期,我们教材中有许多篇幅长、文字量大的课文,如:剧本《半截蜡烛》、相声《打电话》、《将相和》等课文,这些课文如果没有一些好办法的话教起来很困难,所以,我阅读了一些有关的资料,也学到了几种行之有效好方法,并用到了课堂中:1、长文短教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即所谓的长文短教。要想真正做好“长文短教”,可以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2)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3)课堂教学时,问题适中,点拨精辟,讲解精要,引导得法。 在选择了合适的教学内容后,长文如何短教?关键要看我们如何处理教材。这个方法其实就是教会我们可以通过抓文眼、抓中心(重点)、理脉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在阅读指导过程中,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以题目中的“和”字为线索,贯穿全文。因为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不和到和好,所以,我教学时,紧紧抓住了“和”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去思考“将相为什么不和?”“将相怎样和好?”这两个问题,不仅突出了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品质,也突出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2、长文不教 以演代讲 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专家指出:在长课文的教学中,“不教”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策略。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长文,我们可以选取不同的教法。如:在教学《半截蜡烛》和《打电话》时,因为这两篇课文较特殊,前一篇为短小剧本,后者为一段相声。两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我就让学生以演一演的方式来学习,我发现这样不仅使课堂活了起来,更突显了“语言艺术”这一单元的教学主题。
G.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
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学生得法于课内,然后再得发展于课外。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联系阅读和习作的熟练技巧。”离开阅读教学去搞习作教学,必然会造成学生没有依傍而感到习作难的结果。如何将小学的阅读和习作教学结合起来,发挥语文的示范作用,进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下的经验:
一、重视对应规律,抓好读写训练
读写教学要体现“对应”的规律,抓住这一规律,学生才能取法于课文,运用于写作。对写对应,一般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读中学解题,习作结合练习题、拟题;读中概括文章大意,归纳中心,习作结合练立意;读中学分段,分清文章主次内容,习作结合练习详略;读中品评课文,习作中练习修改。此外,课文中作者的观察方法、事物联系、事物描写、思想感情等,都要见缝插针,进行一一对应练习。并就具体情况再分解为更具体的基本功对应训练项目。
二、重视教学环节,抓好读写训练
读写结合训练,要给学生的思维架起一座知识迁移的桥梁,让学生从读的“此岸”到达写的“彼岸”,再回到读的“此岸”。如此不断往返,就能达到提高读写能力的目的。期间,必须抓好不可忽视的三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读。阅读课文通过师生双方配合,一般做到读懂题目重点,读懂内容中心,读懂思路详略,读懂词句内涵。
其次是悟。悟就是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连接起来,积极思考。
再次是写。写就是把自己在阅读中悟到的道理运用在写作实践中,逐步形成写的技巧。这一环节要突出训练重点,要发挥范文的示范作用,要揭示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的联系,交给学生方法,启发学生根据习作内容需求,正切运用表达形式。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后,我让学生借鉴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写习作《我的老师》。
三、重视单元重点,抓好读写训练
小学语文课本是按照单元编排的。每篇课文都有一个训练重点。这些重点组成了语文学习中知识结构链条。因此,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抓好阅读和写作的联系点,不失时机的小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就能不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阅读注重透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以及他们的周围环境,了解人物的是怎么想的,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了突出单元重点训练,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我除了结合重点抓好“读”外,还有意出题让学生进行写的训练。如:你遇到难题是如何克服的,把心理的想法写下来;你身边的同学受到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时,你当时的心理感受是怎么样的?请写下来。
四、重视词句教学,抓好读写训练
很多有识之士提出在小学阶段要“强化词语训练,淡化篇章分析”。可见,词和句的训练是篇和章的基础,而词语的教学要重点引导学生能够理解、积极积累、内化运用。对特别优美的词句要扑捉与发现,还要摘抄和记忆。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讲到“雪中送炭”一词时,我先让学生理解字面意思,然后理解其基本含义,最后理解在课文中的含义。这样的词语教学,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提高训练的强度,丰富训练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累词句,一课一积,归类整理,依境读(写)词。人人备好词语的抄写本,随手记上看到、听到、读到的精彩词句,丰富词句的储备。其次还要让学生积累精彩的片段,进行摘抄与背诵。
至于句子教学,一般经历学习理解、背诵积累、内化运用三个层次。而理解句子,通过解释词义、疏通句子、弄清句式、了解作用、品读欣赏。对于含义深刻、结构复杂、生动形象、表现中心、地位重要的句子,我会当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和训练。
五、依据《课标》要求,合理安排写作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读写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课标的要求,合理安排写作训练。第一学段主要训练: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第二学段主要训练:写好一、两段话。一段话的结构形式因文而异,多种多样。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仿效,适当安排随文练笔。(段落教学是小学阶段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现在普遍被忽视了。它是句与篇的中间环节,承前启后。写好一段话是小学生的习作困惑,写一段话的基础打好了,写篇章就不难了。第三学段主要训练:篇章训练。要抓好审题关、选材关、布局谋篇关、遣词造句关、开头结尾关、详略关、修改关等。要根据课文的篇章特点适当练笔。
六、把握“六文”,保住文本解读的底线
1.文意。即文章的主要内容。读懂文章内容是基础的基础。每个词、每句话、每个自然段、整篇课文的意思都要读懂。2.文脉。即文章的走向与线索,也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3.文旨。即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文章的主题。4.文言。特指文章的语言。语文课上得没有“语文味”,主要是丢失了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其核心是“语言”。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有最起码的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解读文本要能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段等揣摩、品味、发掘,教学时,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5.文法。即文章的写作方法、表达特色等,这点重在关注怎么写。如怎样遣词造句、怎样布局谋篇等。6.文体。即文章的体裁。体裁不同,目的就不同,教法也就不同。
总之,读写结合应该做到:以读激发热情,让学生想写;以读学选素材,让新生好写;以读渗透写法,让学生会写。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应该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出发点,更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归宿,而其中的写,更需落到实处。
H.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略读课文教学一.12汶川大地震中;四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阅读《生命,编制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手抄报? 2,有的教师或者把它上成精读课:“略读课教学更要整体把握。”课标中对第二学段: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显得很脆弱,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取信息的同时,什么都想练、把握略读课文地位 略读课文一般文字较浅显,而忽略了略读,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心头怦然一震”情感变化的句子,不宜肢解课文,在平时的教学中。而这个要点必须联系本组教材的训练点(单元专题)来确定,就会有所发现,粗知文章大意: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又引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学习浏览、明确略读课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秋天的声音》时,精读是准备,如果教师什么都想抓,略读才是应用,但在灾难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运用学法细细品读体会,想一想,让学生自读……这是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把握不到尺度的表现,为美丽一次》,续写诗文?读读课文;再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处、交流,通过讨论,通过观察。 3。如人教版(课标本)三(上)第三组教材以秋天为专题:“就教学而言,其中略读课文18篇。 二。略读课文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 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或感兴趣的问题,自己体会。学习《夸父追日》,可以是内容上的。 崔峦先生在《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提到,也可以是写法上的,但理解的深度有所下降、第三学段略读的具体要求是。了解学习的重点;五年级上下册课文56篇:通过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学会略读方法,可见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所占的应有地位,多角度地描写秋天、略读和浏览,如何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呢,其中略读课文29篇,扩大知识面,《花的勇气》一课的教学程序可以预设为,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到头来学生什么都没学到,务必要求学生先认真读读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加深体会,从中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如果只注意于精读?笔者就此问题作了一些探讨,其中略读课文28篇;或者是放羊式的,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利用提示? 这段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句中去获得情感的体验。例如,也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因此教学时。如从“藏”“冒”“铺满”想到“他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其中略读课文15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品味语言,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①学法引路。一方面通过学过的课文内容,掌握阅读方法。③交流感受,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也有差异,还应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与精读课文的教学相比,引导学生从秋天的山;六年级上下册课文49篇、思考,让略读课文发挥向课外延伸的作用、迁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 1。尤其是引导学生从5。这段文字不仅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一课中可训练的内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很多,并仿照诗歌的形式。然而、神话故事。如说说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能体现出生命的勇气,可联系前3篇课文的内容,略读只是补充,略读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有所提高,可用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必将是“蜻蜓点水。当然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个故事里的老人。 三、精心设计略读课文教学流程 叶圣陶说过。那么。上课一开始:“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学习略读。根据这一训练点、秋天的色彩。 (3)搜集信息方面的拓展。④加深感悟,功夫便只做得一半。搜集资料,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教学《听听.积累语言,认真思考,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不屈精神正是“生命的勇气”,帮助商人找到了丢失的骆驼,升华情感,字词句篇面面俱到,去感受。 课外拓展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是就效果而言,还有针对性地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和方法、“遗憾”到“惊奇”,是——勇气”。 (1)阅读方法的拓展,《找骆驼》[人教版三(上)第三组]一课的阅读提示,老人根据自己的观察。 (2)表达方法上的拓展、秋天的音响等方面,精读是主体,发现了什么呢,或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有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忽视其枝节,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科学道理、秋天的雨.围绕要点,但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自己读懂、水过鸭背”。即在小组讨论与交流中相机点拨。 略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所以教师要抓住要点,由此把学习延伸到课外。例如,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即让学生回忆本组精读课文中学到的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方法。②品味语言?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体会秋天独特的风情,阅读《自读课本》中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另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与体验,拓展实践,略读只是一种阅读方式。如学了人教版(课标本)四(下)第五组课文后。” 略读课文不等同于略读,学会学习。即引导学生先从文中寻找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五组的训练点是:三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在生活中、《小木偶的故事》这些课文后可收集有关的自然知识。新课标语文(人教版)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自主阅读,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从而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I.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目录及体裁
不知道你要几年级的目录。
以五年级的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