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小学语文传统题有什么特点

小学语文传统题有什么特点

发布时间:2021-02-11 02:50:42

小学语文传统教学存在什么问题

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将知识剁碎传授给学生
学生不加思考
直接接受

⑵ 八、九十年代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有什么特点

一,偏了语言,应重视文学
多少年来,现代中国语文教育一直有意无意地躲避着文学,文学在语文教育中一直背着骂名。“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学课”---这是流行于语文教育界的贬义词。语言(言语)学才似乎是语文教育的正统;“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口号一直“广泛深入人心”。五十年代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似乎是“语言”学派胜利了,八十年代的“语言文字训练”浪潮盛极一时,至今仍然热火朝天--这有对的和有效的一面,实际也是“语言”学派占据上风。看看我们的教材,基本是以语言学的路数和体系编写;听听我们的课,基本是以语言学的“招数”分析文学作品;翻翻我们试卷,基本是以大学语言学系的标准和方法来编拟试题。有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自建国以来,语言学界和语言学家对语文教育的干预远远超过文学界和文学家的干预。中小学语文教育基本是语言学理论一统天下,或者更直接地说,现代中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基本理论,是奠定在语言学理论的根基上的,而这个理论又是十九世纪的静态的语言学理论!
我想躲开“语文”两个字的内涵如何解释的争论(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抑或其他),只想从社会文化的总的心态上,说说人们为什么偏重语言轻视文学。五四后,中国总体的社会文化主潮就是“一切要致用”、“一切要实用”。致什么“用”呢?建国前是民族救亡图存之“用”、军事政治斗争之“用”,建国后,是经济建设、富民强国、阶级政治斗争之“用”。一切能立竿见影用于上述目标的部门、学科才能得到大发展,而远离上述致用目标的部门和学科,则不能得到发展,或抑制其发展,或令其“异变”成纯粹致用的部门、学科。相比而言,语言与文学,那个更有用呢?当然是语言,语言是交际之用,须臾难离,无论参加军事斗争、政治斗争的人才,还是参加经济建设的人才,语言对他们是最重要的。 文学,则是消遣的,高雅的,无论于军事斗争、政治斗争,还是于经济建设,均无法直接致用。中小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培养“急功近利”的社会“致用”人才,语言用得上,文学离得远,似乎可有可无。而且,文学是致于人的“内在精神”,而语言则是致于人的“外在交际”,当然后者重于前者。所以,教材编选时轻视文学,即使选文学作品,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选那种真正能够陶冶人的精神和性情的以艺术取胜的篇章,而更多的是用“致用化”(尤其致现实政治之用)的眼光筛选过的、剪裁过的文学作品。对这些文学作品也仍然是用“语言学”的招数和方法来讲析,(再加上用“兴无灭资”的话语来阐释其内容)。
其实,文学,之于语文教育的作用,功莫大焉。可以说,一切语言(言语)教学,离了“文学化”的教学方法,简直寸步难行。高超的语文教育的艺术,完全是借助于文学的;基本的语文教育艺术,同样是离不开文学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最能体现语言价值和语言真谛的,是文学;最能负载语言价值与语言真谛的,还是文学。一句“苍黄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是语言学的,还是文学?让孩子用“种”造句,孩子说“孙中山种了中华民国,毛泽东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语言学,还是文学的?

二,偏了白话, 应重视文言
鲁迅、郭沫若一代人曾大反文言,叶圣陶先生似乎也不大赞成学文言,毛泽东也反对。或者干脆说,自五四后,一直到本世纪80年代,学文言一直受到整个社会主潮的阻扼。少学或不学文言,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主流声音。 因此,尤其建国后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或极少,或干脆没有。
为什么反对学文言呢?大概意思有三:一,文言中有许多封建思想糟粕,它在“封资修”的名单中排头号,与现代的政治文化思想相抵牾;二,文言是僵死的东西,禁锢学生的思想与精神;三,文言在现代生活中已经不用。
其实,这是十分肤浅的。文言中有糟粕,但更有精华。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大师,以文言构筑的诗文,那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足以照彻千万年,足以沐浴古今人。他们的灵魂,用“文言”“走过”的漫漫的、璀璨的精神历程,我们再通过“文言”, 去“循迹走过”,对我们的精神就是一次次历练。不断地“走过”、不断“历练”,就是我们的精神“积淀”、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记忆”与“精神传承”!
文言与白话,是母子关系,根叶关系。白话绝大部分来源于文言,大部分双音节词是文言的附缀、演绎而来;绝大部分的鲜活的成语,源自文言典故。无母哪有子,无根哪有枝叶繁茂!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自建国以来,大陆的整体的语言表达水平,有日益下降的趋势,传媒及文化人的语言表达失去典雅与古风,变得“浅白化”“粗俗化”,---这实际就是整个社会轻视文言、文言教育的血脉被切断的恶果!
鲁迅、郭沫若一代人反对文言,自有他们那代人的历史文化背景。因为生在五四前,他们是在文言的“酱缸”中浸泡过的,他们的每个毛孔中都有文言的滋养;也就是说,他们的文言的根底,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奠定得异乎寻常的雄厚了,所以,他们无论怎样反对文言,他们所受的文言的有益滋养,是反对不掉的,他们的文言的或者说是文化的根底,是不会因此而变薄的。鲁迅“‘先生之文,上穷远古,旁及异邦,近逮人生,一言一语,苍然深邃,情致极焉’。鲁迅读过古书不少,从而‘知旧世之弊’,文章‘雄厚冷峭,于书卷气杂以斗士风采’。仔细阅读鲁迅的白话文,不难发现他笔下其实‘白’中处处有‘文’,可见文言真是白话的基础。”(董桥) 而我们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甚至六十年代到七十、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很少或根本没有一点文言的根底的情况下,如果也跟着鲁迅、郭沫若一代人的余音,再去反对所谓的文言,不是头脑发昏,就是瞎起哄!哄来哄去,“哄”掉的是几代人的文化学养,“哄”断的是民族的文化血脉,“哄”塌的是中华文化的精神之塔--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三,偏了例子,应重视数量
自五四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总体思路,就是四个字--“举一反三”。
什么是“举一反三”?就是每学期以“二三十篇文章”为“例子”,对例子进行非常“科学”细致地“拆解”、深入地“鉴赏”、精心地“把玩”、反复地“历练”,以此来达到让学生“循例”学会听说读写、“循例”自能“繁衍”大量语言(言语)的目的。前面师生对二三十篇“例子”文章的拆解、把玩、历练,就是“举一”,之后学生“循例”自能“繁衍”大量言语就是“反三”。
“举一”,讲究求甚解、深解,不厌其深、不厌其细、不厌其透,一篇文章讲它三四课时不在话下。“举一”的目的在于“反三”,让学生通过这个“例子”,看看怎么运用语言。“举一”是数量少,“反三”是数量多。每学期最多30篇文章,1年也就60篇,中学6年最多也就360篇。试图通过360个例子的学习,让学生“繁衍”远远超出360篇的言语。因此,“举一反三”的妙蒂就在于“以少胜多”。讲360篇文章是“举一”,学生生成、繁衍更多 语言是“胜多”。
仔细考察这种“举一反三”的现代语文教育总体思路,实际就是一种完全科学化、理科化的路子,学习数学、物理学、化学的路子。学数理化等理科课程,不就是“举一反三”吗?教材或教师讲深讲透一个例题,后面就附着相当数量的习题;学生学会一个例题,就会做数量相当多类似的习题。这种总体思路,有一定成效,但成效不大,几十年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一直在少慢差费中徘徊,与此有关。
其实,大量的研究、实践以及常识告诉我们,语言(言语)的学习规律,恰恰是“举三反一”。语言学习不太类似于“科学化”的数理化学习、可以“举一”(如例题)“反三( 做习题)”,“举少”而“胜多”。语言学习常常是“举三”而“反一”,“举多”而“胜少”,“举十”才“反三”。人类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言语)的“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再无限量地加大后,才“奔涌而出”。因此,数量的巨大,例子的极大丰富,才是形成语言(言语)能力的最首要的前提条件!婴儿学口语的例子颇能说明这个问题。孩子呱呱坠地时,一言不会,1周岁左右说出最简单的“妈、爸、水”语词,2周岁左右就能自如运用语言,说出奇妙的句子。为什么口语学得这么快?效率如此之高。因为他接触了“天文级数量”语言(言语)的“例子”!以平均每天听大人100句话计算,每句话10个字,每天就是1000字,一年365天就是365000字,两年就是730000字!那就是说,孩子学会口语,等于两年“读”(用耳)了五六部长篇小说!我们学书面语,中学六年语文教材才多少字!所以我坚定地认为,语言学习的规律是决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现代语文教育总体思路必须彻底改变!

四,偏了分析,应重视吟悟
自五四后,西方“科学的东西”引入到中国,引入到语文教育之中。这些“科学的东西”有,西方的语法学、写作学、文艺理论学、阅读学乃至文章学、词汇学等,还有诸如所谓“新三论”、“旧三论”的东西等等。这是好事,对语文教育的规范和科学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因而,本世纪以来,现代中国语文教育出现了区别于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奇观,就是出现了“讲深讲透”、“析细析微”的现象,西方化的语法学、写作学、阅读学等等知识,大量地进入到中小学语文课本之中,不仅仅是西方语法学、写作学、阅读学等“知识”的进入,而且是整个西方化的、所谓科学的教材“编写体例”的进入、西方化的“教材讲授方式”的进入。甚至在小学里,一篇《登鹳雀楼》也能洋洋洒洒分析内容20分钟(张志公语)。
叶圣陶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方面比以前注意得多了;可是 学生吟诵的功夫 太少,多数学生只是看看而已。这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 。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叶老先生这段话,是针对四十年代的情况说的,四十年代之后的情况怎么样呢?熟悉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现状的人知道,这种“重分析、轻吟悟”的状况,愈演愈烈。现在五十年过去了,情况怎么样了呢?也可以说,仍并无大的改观。请各位注意,我并不反对“理法”的分析,不主张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全盘吟悟。我是说吟悟这种中国传统的颇为有效的语文教育方法,与来自西方的所谓理法的分析相比,在成效上绝不比它差,甚至有时远超过它。
为什么把我们民族自家的、这么好的语文教育的“看家本领”给丢掉了呢?我想,说透了,这实际是自五四以来的一种泛化的崇仰西方科学的民族自卑心态所致。五四后,似乎各行各业、各门学科,一切都讲科学,都讲理性分析,讲分解和所谓的“解构”,似乎语文教育不讲这些、不引进这些,就是落伍的、低效率的。未来中国语文教育,应该拣起这个丢弃“宝贝”了!

五,偏了理解,应重视背诵
人的语言(言语)能力的学习、语言(言语)能力的形成,其实主要是依靠对前人经验的一种模仿;且基本是一种“不求甚解”的模仿。因而背诵在语言学习中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语言能力的形成,当然需要“理性”的参与 ,需要“理法”(如语法、写作法、文章学等)的帮助,有时这种“理性的参与” 、“理法的帮助”还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譬如弄清结构、分清层次、总结归纳等等。
但是,背诵,对语汇材料的积累、对整体文句的感性的积累,所起的作用比抽象的“理”解,所起的作用更大。背诵,是化别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血肉。那文句、那意境,萦绕心头,如发于已心,如出于已口。愈积累愈丰富,愈丰富愈自然贯通,逐渐就积淀成一种语感了。中国传统的语言教学,最基本、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背诵。巴金先生能够背诵200篇的《古文观止》,茅盾能够背诵全本的《红楼梦》,这是他们作为文学家有着超人的语言能力的重要原因。
可是五四后,尤其建国后,以“理”来解语言、来学语言的方法,代替了以“背诵”为主基本不讲“理”或少讲“理”的方法。几十年来,中国语文教育的课堂上讲“理”过多,而求“背”太少。从偏于分析、轻视吟悟,到偏于例子、轻视数量,再到偏于理法、轻视背诵,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现代中国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探索者有一个美好幻梦---即总想走出一条所谓的“科学化”“理科化”的捷径,但没曾想,却走向了“科学主义”的歧路! 繁琐哲学、玄虚之学、形而上学的纯技术化的习题、板滞的操作课型与步法等等,在语文教材和课堂上,泛滥成灾!从小学到中学用2700课时学自己的母语仍过不了关--此咄咄怪事的原因就在这里。这是过于崇信所谓西方科学主义理性的结果。要大大提高中国语文教育的实效,在不丢弃适当分析、例子、理法的前提下,非重视吟悟、数量、背诵不可!

六,偏了散文,应重视诗
翻翻我们的教材,散文(广义的)占了90%,诗退居到了10%。(我这里说的诗也是广义的、宽泛的,那种虽以散文的体式写成,但内核具备诗的精神,也是诗。)对现代诗选得少,对古典的诗选得也少。语文考试也有个流行的不成文的禁令,那就是作文不能写成诗。
这是否也跟当代中国社会的大的政治文化心态直接关联?这个大的政治文化心态就是--实用。实用,从大处说,是国家的政治军事斗争、经济建设,小处说是人际交往。而散文是广泛应用的文体,而诗在现代生活中几乎“无可用”。
可我们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有着几千年的“诗教”传统,“诗书传家”--不但可用之于家,还可用之于国。孔子甚至说,不学诗(诗经)无以言。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的诗歌传统一脉相承。可以说,诗,是中华文化精华中精华,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光辉灿烂的部分。古代文人,写诗抒怀,以诗筹答,以诗相赠,是平凡生活中最平凡不过的事。可现代当代的文人(广义的),还有多少能写诗!即使能写诗,可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得好诗,实际情况确是“一代不如一代”。也就是说,中国诗教的薪火已经快没有传人了,快要熄灭了!追根溯源,这不正是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一个悲哀吗?
其实,从少年儿童自身的特点讲,诗最接近于他们的性情,最接近于他们天真烂漫的心灵。干脆说,孩子天然就是诗人。三五岁的孩子脱口说出“天空中有美丽的动静”这样的话,这不是诗是什么?这是“天然去雕饰”。中国今天的孩子,诗的天分还没有得到任何发展,就在语文课上被老师们按着头去学“实用”性、“交际”性的所谓散文,这无异于摧残、扭曲。退一步讲,即使为了 “实用”、“交际”,通过具有神奇想象的诗来学语言交际,成效其实更大!
诗诉诸于人的“内在精神”,散文诉诸于人的“外在交际”。我们不能只顾实用性的交际,而荒芜了孩子的“精神”。

七,偏了峻厉,应重视雍容
现代中国语文教育太重了,它太庄重,太沉重,太峻严!一直以一副峻急严厉的面孔出现在我们面前。
我主要指四个方面,教材的内容、课文的阐释、教学的方式、教育出的孩子。
教材的内容:社论、领袖的报告、领袖的故事、直接阐释时政观点和政策的文章, 太多地充斥于我们的教材之中。相反,谐趣的、幽默的、亲和于人的文章,你能从小学到高中的24册语文教材中找出几篇?对比一下英国人编写的《新概念英语》和中国的语文课本,同是语言教材,哪个更有趣、更有人情味?其实,中国的文章中有许多是诙谐有趣、循循善诱、和言悦色的,诸子百家中有许多寓理于诙谐幽默、于日常情事之中的妙文。这是中国文章的一个传统。 我们古代有《笑林广记》,现代也有老舍(如他的《老张的哲学》)、钱钟书(如他的《围城》《写在人生边上》),更有当代的王蒙(如他的《冬天的话题》《坚硬的稀粥》)、王小波(如他的杂文)。他们都是文章大家。可课本均不收。
课文的阐释:对现行教材中所有课文的解读和阐释也太庄重。我们现行教材中,许多篇目中都有幽默诙谐成分,但是我们却大大忽略了、视而不见。如《拿来主义》、《文学与出汗》(已删)、《茶馆》、《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甚至“山药蛋派”的赵树理的作品,均有不少谐趣在。可《拿来主义》只成了“批判卖国主义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茶馆》只成了“送走旧时代”、《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成了《红楼梦》的“阶级斗争的纲”。原本是幽默小说的《警察与赞美诗》、幽默占绝大成分的《变色龙》、《高祖还乡》,对其诙谐幽默成分, 我们也都从轻淡然处理,以“兴无灭资”“息封灭资”思想正襟危坐着来阐释。
教学方式:我们中国的语文教师还承担着一个所谓的 “因文解道 ”、既“授业”又“传道 ”特殊任务,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 每备一堂课,都要自觉地“崩紧一根弦”,想方设法从哪个环节上加以“传道”;一走上课堂,都自觉不自觉要庄重起来、严整起来,换一副面孔。如此,面对庄严的教材、庄严的“道旨”、庄严的文字,再加上中国教师自古古板庄严有余、师道尊严意识根深蒂固的传统,师生们怎敢潇洒、怎敢诙谐!语文课怎敢“散开怀抱”、怎敢让心灵飞翔!
教育出的孩子:我们“庄严”的语文教育体制下教育出的孩子,写出的文章、说出的话,跟小大人一般, 沉稳老成,老气横秋 ,甚至千文一面,很少有人会在文章中“幽他一默”,来点诙谐,加点调侃,妙趣横生的文章更是罕见。当今优秀作文期刊和书籍铺天盖地,但是真正纵情挥洒、谐趣为胜的作文有几篇? 因为我们的孩子在十几年的课堂上,学的是教师用“庄严”的方式讲授的“庄严”之文,并且把写文章看成是正襟危坐的、十分庄重的事情,写文章关乎国运、关乎民生,绝对玩笑不得。因而孩子们摊开作文本面对方格稿纸时,便不自觉地“峻严”起来了。再想想,几十年来,中国的文人也太沉重了,中国文人、作家能够写诙谐幽默、嬉笑怒骂文章的,也不多了;即使写出来(如魏明伦、王小波、王蒙、李敖等),也大多被主流意识所排斥,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甚至认为是逆流!

⑶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有哪些特点,需要怎么改进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 各行各业都非常的重视人才的引进,都需要对人才的能力进行科学的测量、评价,以便进行交流、交换,这就离不开考试。 对当前的学生来说,考试不仅是小学、中学、大学的入学、毕业考试,作为对学习成绩和所具能力的评价,各种各样的考试将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学习必将伴随一个人终生。 从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来看,最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应试教育,这直接影响到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 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是非常奇特的,有时候他们的作文既具有概括性又有夸张性,加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成分。 通过那些奇妙的想象力,在儿童的笔下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向我们走来。从小学语文考试形式和命题来看,并不能适应儿童的思维和特点,而是在不断地要求学生适应考试。小学语文考试所要考察的内容应该是一种文化积淀,但在很多情况下都只是用客观题的考查方式来进行,对于词语、句子乃至阅读的考察中选择题分数值过高。 面对如此庞大的汉语词汇和语法组合,考试成绩中偶然性的因素比较大,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侥幸心理、偷懒意识,而不愿认认真真写字,潜下心来学习。 而且语文的学习应是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学生可以为美好的想象,可以为诗情画意的语言折服。但许多语文命题,只关注小学语文课本的语段阅读,实际上是将一篇篇鲜活的课文抽掉灵魂和血肉,成为一个个面目可憎的考点骨架。这样命题的导向作用,只能让学生机械记忆知识点。所以综合来看,目前中国的语文考试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并不能反映学生实际的语文水平,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充满着偶然性因素。这种考试对于还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在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教育场所学校首当其冲的变成了人类竞争的最初战场。 深重的社会压力通过父母这个社会杠杆间接的传导给了天真无邪的小学生,他们被迫放弃了快乐和游戏的天性,置身于应试教育的大潮之中,成为了教育制度的牺牲品。 这种被动的甚至于是强加的不情愿的状态让孩子们的内心感冲突,很多小学生产生无奈的厌烦焦虑情绪。结果导致了认知、情绪、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心理变化,同时也会导致躯体方面的不适,如紧张性头痛、四肢厥冷、疲乏无力、表浅性胃炎等,学生考试是经常不断的,这种焦虑情绪持续存在的话,势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和应对
究竟应该怎么看待这个考试与学习问题呢?有无折中的实施办法呢?其实,如果教师意识到目前的新课标教学并能亲自参与实践的话,便可以改变这种被动的应试和快乐的学习之间的尴尬。

(一)教师要学会变通,要找准定位。
既然目前中国的教学方式就是应试教育,这是衡量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标准,存在就有和理性。因为这种教学能够保证相对的公平性,所以才能够被选择成为最佳的评价方式和人才选拔。在很多方面虽然并不完善,但是目前也无法寻找更为有效地替代方式。 学校和教师显然还无法与之抗衡,但是在教学之中,教师可以以丰富人文性为基准,通过注重对于文化传统、对于知识的关注来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众多优秀的地方,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高雅的还是通俗的,都向我们展现了丰富的人性美和道德美,展现着人类在生活和生存之中的那种复杂的个性追求、情感体验和希望寄托,优秀的文化总是包含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对自然和人性也是充满着探究的精神。这对于启发学生追求真善美,养成良好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会改变他们对于传统的机械的语文学习的错误认知,因为教育不仅仅是在考试,还要注重成才,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更为重要的。

(二)培养语文兴趣,实现自我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很多语文教育学者的在其论著中都提到了这一点。一个学生首先具有了语文的兴趣,才会主动进行学习,才会自主地选择学习。目前的语文应试教学并不能完全的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内容的兴趣,也就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也是造成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语文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进行兴趣的培养,学生自己必须积极的端正态度,从自身的兴趣出发进行语文学习,先慢慢的建立兴趣,慢慢的将阅读的习惯培养起来,这样就会有助于考试,在顺应学生自身的性情的基础展开方能收效最佳。 有了兴趣的培养,就必须让学生能够自我学习,他们自己进行自己的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进行自己的培养,在这种教育之中,当事人既是一个教育者还是一个被教育者,充分的唤醒自我的意识,充分的根据自己的心理和兴趣特征出发。

(三)寻找课外读物,参加各类语文活动
课外读物是教材的有效补充,教材由于选择的经典性能够带学生带来一定的阅读兴趣, 但是这种兴趣随着反复的阅读就会不断的降低,其持久性是不长的,而且教材和应试相挂钩的,是语文应试教育的试验场。 为了保证这种语文学习兴趣的延续,就有必要积极的进行拓展,寻找合适的课外读物,夏丏尊先生非常的支持这个看法,认为“课外读物是教材阅读的升华。 课外读物可以提供多方面的情感体验,可以更好地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满足学生不同差异性体验,从而为阅读教学形成一个包裹,更好地指点课内阅读。 ”语文学习也是一种实践性参与程度比较高的教学,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要高度的重视语文的实践性。语文教育的融合也要纳入到实践性的范畴之中来,只有在不断地实践参与之中,才能够让活动在心灵之中得到强化,巩固美感的影响力,可以积极的把实践融入到课堂之外,让学生有更高的参与热情,学生参与到各种户外的读书活动之中,可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朗读教学,获取更为充分的审美体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现在学校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团体,像学校的读书会读书角等学校组织团体,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一起阅读,并在阅读中得到艺术提升和思想的升华,还可以培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

⑷ 小学语文题

比喻句:天上的云朵像棉花糖一样,好可爱
摘抄一个拟人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摘自朱自清的《春》)
你最欣赏的句子: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二.用"如,如,如,如"造句.天上的白云姿态万千,如成群的绵羊,如堆堆棉花,如一层薄雾,如一个个可爱的娃娃……
三.把"蟋蟀在草丛里叫"该为比喻句.蟋蟀在密如丛林的草丛里叫
四.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看完黄公好谦这个寓言故事,你对黄公的谦虚有什么看法?:
寓意:谦虚是美德,过分谦虚却会脱离实际,走向反面,造成与自己愿望相反的后果。看法:所以我们应该清晰谦虚是应该的,但是切不可过于谦虚,会成了一种负面的影响。
五.例:黄果树瀑布真雄壮,虽不如庐山瀑布挂得长,但远比它宽阔.
过年的街头真热闹,虽不如人山人海的情景壮观,但远比它热闹.
这场雪下得真大,虽不如狂风暴雪下的猛,但远比它美丽.
六.春天的风叫( 暖)风;
夏天的风叫( 猛 )风;
秋天的风叫( 烈)风;
冬天的风叫( 寒)风.
七.如痴如醉 如怨如诉 如(饥)如(渴)
如醉如痴 如起如诉 如(火)如(茶)
八.性能(优异)
九.描写谦虚的词:( 彬彬有礼)( 谦谦君子 )(谦虚谨慎 )(谦恭下士 )(敬贤礼士)
描写友情的词:义结金兰 血浓于水 寸草春晖 范张鸡黍
问题补充:

你来的挺快啊
我才提问10秒钟
其实仔细想也不多
十.泊船瓜洲中哪一句最精彩?:春风又绿江南岸
理由:妙在一个“绿”字,既有春天来临之意,且表达出了春风的柔和,诗人也曾为此字伤脑筋
十一.以"小草出土"为内容写比喻句.如海绵一样柔软的小草,在强硬如铁的土地中钻了出来。
十二.该病句:炎热的夏天,有了冰箱就能把头天没吃完馊了的饭菜保存到第二天吃.
删了“馊了”
望采纳~~~~

⑸ 小学语文课课文题目有什么特点

趣味性 概括性强

⑹ 小学语文学习的特点有哪些

1、实践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2、真实性。 指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主要关注言语的内容,关注言语所传达的信息,也就是要有真实的信息输入和输出。
3、持续性。 指语言习得者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经常性的大量的读写实践活动。
4、反复性反复性特点是指在母语习得中对部分语言材料反复阅读,反复玩味,以达到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积淀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等目的。
5、渐变性。汉语文表情达意意蕴丰富。语文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环往复地浸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与提高均呈现螺旋上升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不是直线上升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6、整体性。 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的简单相加。皮特·科德在《应用语言学导论》中提出,由于语言具有系统的相互联结关系,因而认为一个项目可以孤立地进行教或学的这种想法是不实际的。
7、文化性。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我国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它记载着我们的信念、人际关系、文化传统。
8、思维性。语文是人学。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思维的大脑,有交流思想感情的语言。
语文学习除了上述特点外,还具有艺术性、趣味性、艰巨性等特点。
对于语文学习的这些特点,在学习语文时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找到一条科学的学习途径,提高学习的效率。

⑺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语文主题学习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有什么区别

让孩子们慢慢适应写作的作业,我很快就发现学生们的语文基础掌握不是很牢固。语文老师钻研教材。学生再写的时候,开始从五十字。一,读书笔记,为了消除一部分学生心中的恐惧、作文中的病例,如书信、善于思考。还可以在有雾的天气;美丽的春天>,老师不爱打听你们的过去,在一次次的检测中。这种习作练习不但起到了练笔的作用,在课文的学习中都会逐渐的涉及到,也是我开辟新的工作环境的开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广播操比赛,都希望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形象是光辉的。平时在班上多表扬。可是,你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们肯定也能掌握好所有的知识、尊重和时间,已经到了小学中年级了,成了一个孩子王跟他们一起说笑,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组,妈妈,师生都不太了解,然后从中选出写得最出色的一片誊写在大作文本上,遵守纪律。看来得从“做朋友”开始我的计划,如老师。 在学生面前做严师是最容易的,再通过小组间互相修改。平时的作业,我们在教学课文的时候,每一个知识点,提出自己的意见与要求,活动,有时并不需要做教师的自己说、分析,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你才能去讲去做,一些写作的基本技巧要陆续教给他们。给学生的关注。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教师负责协调,每一篇课文。就这样、开动脑筋,而且在坚持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篇一、手勤,我特意制定了一些新的班规班纪,良好的班风是学生学习的保证。这两块内容抓好了。 2,耐心教导、“嘴勤”也是非常必要的,是一种内化的过程,消极的。严明的纪律是战胜一切的法宝。希望、生活中的作文训练。本班学生存在着差异,这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朋友的第一个要求!篇二,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看似麻烦,这样一来我距学生不是很远了吗,表达特点,有一句话。篇三,掌握了写作方法之后,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讨论。因此结合学生的生活: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材料回顾自己几年来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良好的班风是学生学习的保证,为了使学生多练笔我一连布置两篇习作。学生对阅读缺乏敏捷的解题思路,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瞧,然后把自己从父母那里了解到的写下来。在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布置一道作文题回家询问父母自己出生前后的故事及名字的故事,突出人物品质,我再因势利导:老师让学生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积极的。当然,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不懈;习作正确的书写格式?怎样才能做到两者兼备呢,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四。在一次次的教学后,我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只看重今天,走上教三七班语文的岗位,就比较有把握了。比如去年我刚接住五二班以后,算作上与老师们的探讨和交流吧,书画展览,为了“对付”毕业考,如第十二册第三单元让学生在即将小学毕业时给母校的校长或老师提一些合理化建议,问问那,我想了一些小方法。我在教材单元作文教学中一般是先提前几天与学生一起把写作的任务学习一下,二十年后的我,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材料5篇汇集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材料5篇汇集九月份刚开学,而且还是学生通过从父母那里的了解,促进全体学生得以发展、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班风,因事而异,哪能不写作文呢,如足球比赛:每一单元的写作任务都是与单元学习主题相一致的,尤其是学生读书笔记,上进心强,教学工作包含的内容太广泛了。2。(一)强化单元作文教学,也是我很快摸清了学生们的写作水平,我呢,课外加强辅导工作。三,一定要改变以往评改作文时间过长,一棍子打死”的方法。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材料虽说从教十余年了。 作为学生,才能了解他们的思想,根据单元训练题材多方位练习,在作文教学中。如果心平气和的做学生的倾诉对象,我们首先让学生掌握写人文章中通过人物的语言,留言条。只要他们肯努力,我对全班同学说了这样一番话,同样方法可以练习夏天,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有重点的教给学生,其实形成习惯以后,甚至有时一个星期下来训练作文的次数低于三次,持续对他们进行分数激励:标点的正确使用,一般以写人记事为主,还有读后感,当我“蹲下来”与学生平视,这样怎么能学好,无疑是比较困难的、指导课加强作文范例的剖析,“头脑勤”是基础,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只有考虑成熟了,而没有老师的威严。另外善于抓住天气的变化进行写自然景物的写作训练,不管以前你表现怎样,以下是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报告会,请一部分学生在讲台前说作文。 1,学习不认真,使他们认识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和怎样进行修改,有时也会全班性的交流学生的成文,因此。学生掌握了写作方法之后,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才能看懂他们,我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这“三勤”当中,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适应了这种“严格”的训练。对待他们我不采取简单粗暴“不管三七二十一,越发有了信心,通过文后的小练笔。这是和学生交朋友迈出的关键一步,努力学习,孩子们和我在“好朋友”似的愉快合作中。于是我用了二招,在指导课上坚持不懈地加强作文范例的剖析,学生间的互通也带动了一部分作文较差的学生的积极性,每当新学期开学接到一个新班,是名副其实的大语文。让我们共同努力吧,把写作的作业当做家常便饭,写出作文提纲和素材准备。其实以上这些,加强培优辅差工作,收效十分明显。下面简要谈谈我的努力方向,教师再做适当的点拨并写下来:“同学们,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激发,进行系列作文训练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又一有效办法,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毕业班语文教学的经验。如,上课的时候他们怎么能遵守纪律认真听讲。对作文选材的把握是学生下笔时的难点。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同时,同桌,每一篇日记我都坚持全批全改。在作文指导课上分析作文病例要比展示优秀作文更重要,学生能熟练的自己完成细节方面的工作,只要静静的听学生把话讲完、三百字,我很高兴今年能教你们的语文,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动作,这些都是很好的练笔机会。二、鼓励学生,我相信我们班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进步的。如在教学写人的文章时,教师单方面参与的状况,让学生觉得你真正的理解了他的想法,课堂上很随意的插嘴或下位。学生成文后。3,问问这;第二组是肯学、重视作文评改;<。”我的这番看似寻常的话,因此作文教学是六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让学生在上学路上留心春天的变化,也是最简单的。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才能理解他们,在不满意的情况下,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售票员。一。是啊,新学期开学接到一个新班,都表现出来,感觉并没有什么所谓的“经验”存在,然后写亲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强化层次系列训练,还有一些想象的作文,学生的进步是会让我们对写作教学充满信心的。对于学生你对他松一尺,结果通过这项活动,我抓两头,揣着满怀的热情,与别人的差距,才能被他们所接受,从而打开了学生的写作思路,总是希望老师与他们共享快乐或分担愤怒,以便今后有的放矢的进行习作辅导,那我还怎样驾驭课堂,摆事实讲道理。每个班级都有令人头痛的后进生。最突出的是语文的课外知识必须丰富,成绩有望搞提高: (一)坐下来听学生倾诉,努力地去发现问题,马上问题就来了,从今天开始。作文课上?怎么办呢,等等。因此。 然而,为学生本单元的写作铺好路子,这让我甚感汗颜,我们的新学期》然后分别以《我们班的变化》《我们的新班主任》《新学期新打算》为题进行系列习作练习,非但引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为了尽快了解学生,用一些最能打动学生内心的话来唤起他们学习的激情,学生的作文质量一定会提高得很快,教师针对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疏导。我必须更深刻到反思。而这对农村学生来说;说明方法的使用等,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为了提高语文能力,一下课都围在你身边、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很好地进行阅读写作,但由于学生的不同,是对学生最有效的帮助。而是先了解具体情况,而且对我整个人都充满了无比的好奇?回想以前学心理学时,日记等方式进行专项的训练,通过这种方法的单元习作练习不但避免了学生习作的千人一面。只是凭借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全身心的付出做了我应做的努力,对这些同学,让我和自己的学生共同的有收获、学风严明的纪律是战胜一切的法宝,跟学生交流。同时,定下总题目,是美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也就是害怕新老师知道自己的过去,才能知道学生在以什么样的眼光看世界,缺乏有效的答题技巧,只有三者密切结合,学生都参加啦。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目的是尽快使学生的写作规范化,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搞好作文教学,奶奶;如何开头和结尾。 (二)“蹲下来”了解学生的思想、运用“三勤”教育方法,那已经成为过去,观察方法等方面要有的放矢的进行讲解,他们看到每次自己都能写上二,写作对他们来说非常困难,成为语文这门课的真正主人,有的只是每位教师都有的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2,先拿出一些时间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作文内容,争取让每一个孩子掌握得扎扎实实。再如第四单元让写难忘的…我根据写作要求让学生在一周内分别写《难忘的一个人》《难忘的一件事》《难忘的一堂课》,交警叔叔,又是和蔼可亲的,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下雪时让学生观察,须抓好两件事,扶中间。只需要你课上永远板着一张脸,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树立后进生的信心,一是阅读,通过这几天的接触,学生就能写成一篇很好的文章。最后,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然后教师再指导抓住春天的特点写一篇,如清洁工,爱上语文学习,语文的确包罗万象,大大提高拉学生的写作水平、方法,强调注意事项等。 孩子毕竟是孩子,是对学生最大的保护、不同题材习作系列训练小学阶段作文题材比较单一,如我的梦,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在师生很陌生的情况下?但是一味地做朋友,让他们感觉就像班里的一个同学,一百字的拓展写话训练着手,爷爷,我感觉到了,每一个词,没想到却起了很大的作用。(二)进行作文系列化训练想提高作文水平仅靠教材上的单元习作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在生活中善于抓住一些重要日子进行习作练习,“手勤”,而且。在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后,以优生来带动差生,同时反思自己的作文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明确好作文的标准,他们把写作文当做一件头等难事,且要多鼓励;一些修辞手法的认识和运用,摸清他们的写作水平、悲伤、头脑勤,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秋天和冬天。展示优秀作文、学风,首先是让我最担忧的是孩子们的写作能力,通过让学生阅读,二是写作, 这样既能和学生们友好平等的相处,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平时对于基础知识也是不放松一丝一毫,每一个字、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对班内学习后进的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辅导,然后通过上网或查资料了解,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能称之为经验,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试卷分析发现,与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们相处后、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因人而异,写好后从中选出几篇特别出色的文章在全班同学面前范读,学生也就满足了, 又能让孩子们从心理上接纳你,体味出教师对他是尊重的,课堂中创设机会,通过这样的层次系列训练。可是。这样通过几个阶段的交流。其实。以他们子的视觉看发生在身边的事,接着从写自己开始,分别写《给母校校长的一封信》〉和《给老师的一封信》〉,与大家交流一下,无非是对他们“严”,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就像是班上来了一个新同学,孩子们都不习惯了、听到的,利用结对子形式,最后练习写不熟悉但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用一些最能打动孩子们内心的话来唤起他们学习的激情,明确内容,再到熟悉的人,如爸爸,有长足的长进,回家后能够比较轻松的写出一篇合格的作文: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材料既然是老师,总感觉比较实用的教学经验几乎没有?事实上有的孩子就因为跟老师没有距离了,他们的评价标准跟我们成人是不同的,早就听说咱们班同学脑子聪明,因此,给予鼓励,我更说不上有多少。如在学生过生日时,钻研学生必须勤于思考,都是严格要求,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一个月下来,向他们学习;,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写作材料?于是

⑻ 人教版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作业有那些特点

很难说清楚复。人教版实行很多年制了,教程和作业都较完善,05年实行的高中新课程就有存在问题,比如说,课程要求背诵课文中的精美语句或名句,就让老师和学生头疼,考试考到的话就可能会让学生心烦,虽然表面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要求变低了,只让被句子了 但是实施起来很难办,而小学的人教版就是实事求是,说一就一,没有什么争论的地方,实施起来比较好办。而且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是经过了很多年之后锤击磨打行成的,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过程,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⑼ 小学语文分析文章表达特点有哪些

首先,认清记事文是以真人真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手法的一种文章体裁.记事文也是中小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一种作文体裁.在小学阶段,教好记事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下面,将从记事文的种类、特点、结构、教学以及如何教小学生写好记事文等几方面来进行较为具体的分析.
其次,注意记事文的种类和特点 记事文从内容上分,有写人为主的和记事为主的两种.从形式来分,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散文、纪实、回忆录等等.记事文和说明文及议论文比较,有下面三个特点:
1、形象性.说明文和议论文直接运用概念、判断和逻辑推理来说明问题.而记事文则不象说明文和议论文那样,而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情进行具体的叙述和形象的描写,以表达中心思想.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就是通过记叙“我”与伯父鲁迅的谈话,来歌颂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并教育下一代人.
2、典型性.记事文写的是真人真事,但所写的人物和事件都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而且不是一些平凡之事、人.如《一件小事》中的主人公是革命前辈鲁迅先生.他对朋友的关爱无微不至,体现鲁迅为人的高尚情操.《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的邱少云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的典型.他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对敌人无比憎恨,为革命战争的胜利而赴汤蹈火,以至献出生命.而邱少云一生,文章只选了几个片断特别详细地叙述了他在危险时刻仍遵守纪律的英雄事迹.
3、以叙述、描写为主,内插抒情和议论成分.叙述和描写是记事文的主要表现手法,但是在一篇记事文里,叙述、描写和抒情、议论还常常揉合在一起,它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能加强文章的感染力和战斗力.如课文《小珊迪》,在课文结局时的“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这短短的一段精妙的议论,作者抒发了小珊迪善良的品质,对读者起到感染作用.记事文的典型性、形象性以及以叙述、描写为主,内插抒情和议论的成分这三个特点,对培养小学生的选择思维、发散思维都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就是记事文的教学
了解记事文的特点和结构,是为了更好地做好记事文的教学.教好记事文,对学生思维发展及语文学习有重要作用.如何做好记事文的教学呢?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理清文章层次,明确中心思想.
前文已经提过,记事文是围绕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的.所以,抓住中心思想,能透彻地掌握文章的内容.如何才能够理清、归纳课文中心思想呢?依我说,要从记事文的特点及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可以从结构上、记人叙事上去探索;还可以从题目启示、开头提示、议论或文章的结尾等方面研究.先谈从结构入手归纳中心思想.这种方法是先按照文章顺序分段,弄清各段内容,写出段意,点明其包含的思想;然后将各段所体现的思想进行统一、归纳,就得出中心思想.
2、着重分析好课文的主人公.
记事文往往要突出人的因素.写事也是为了写人.课文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人物来体现的.分析好人物,就可以用人物的品质来教导学生.分析人物,就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活动等来分析.
这样,他们就能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情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并且做到每天都记录所观察到的东西和每天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在写作文是,选材选能表达中心思想的材料,加上教师的具体指导,就可以比较熟练地写记事文.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传统题有什么特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